正文

第三章 80后,在彷徨中努力前行

這一代人的怕與愛:80后的自畫像 作者:黃偉芳 編著


80后集體懷舊

一切從那本英語書開始的

那書中的男孩li lei

身邊的女孩名叫han meimei

還有jim lily和lucy

kite lin tao和uncle wang

一只會說話的鸚鵡叫polly他到處飛

好多年沒有再一次翻開它

但那一段說的誰和誰

偶爾還能細細回味

書中他們的喜與悲

書外身后的是與非

還有隱隱約約和我一起長大的小曖昧

后來聽說li lei和han meimei

誰也未能牽著誰的手

lucy回國 lily去了上海

身邊還有了那么多男朋友

jim做了汽車公司經理

娶了中國太太衣食無憂

li tao當了警察 uncle wang他去年退了休

有點遺憾li lei和han meimei

誰也未能牽著誰的手

一樣的是我們都有了個

當初不曾遙想的以后

還好polly它還活著

就像我們當年的小美好

它永遠都不會老在心底不會飛走了

——徐譽滕《李雷與韓梅梅之歌》

李雷與韓梅梅,是生于1980到1988年間的一代再熟悉不過的人物。他們源自人教社1993年新版初中英語教材,一個頂著小平頭,一個留著齊耳短發(fā),伴著插圖畫和英式口語灌制的磁帶走進“80后”的青春期。如果你出生在1980至1989年間,你一定認識他們,他們都是人教社1993年新版初中英語教材中的人物。感傷的旋律,隱喻的填詞,殘酷的現實與無奈的結局,勾起了一代人的集體懷舊。

對于80后來說,除了李雷和韓梅梅,還有很多歲月的標簽是專屬于他們的:

“我們是1980年到1989年出生的一代人,我們是坐過父輩二八式單車上學的最后一代;我們是把喝可口可樂、吃麥當勞當做童年奢侈的最后一代;我們是狂吃干脆面集齊小浣熊貼畫的最后一代;我們是迷戀隨身聽和成摞的港臺歌曲磁帶,墻上貼滿四大天王、小虎隊海報的最后一代;我們是看著葫蘆娃、圣斗士、七龍珠長大的最后一代;我們是拉過蛔蟲、背過‘五講四美’的最后一代;我們是白天學賴寧,晚上偷打魂斗羅、超級瑪麗、俄羅斯方塊的最后一代?!?/p>

其實,80后集體懷舊行動在網上早已掀起了一股風潮,據說風源起于最初的百度貼吧中一段視頻,名為《80后的回憶錄》,里面羅列了一些80后兒童時代的動畫片、玩具、小時候常吃的零食等等,一時觸發(fā)了80后的神經,懷舊浪潮一發(fā)而不可收拾。

當“60后”、“70后”中的相當一部分人還在詬病“80后”幼稚、嬌慣、叛逆的時候,當“80后”自身仍未放棄對時尚與新潮不懈追隨的時候,“懷舊”過早地被降臨,“回歸”過早地被渴望。“80后”如此界定自己的懷舊行為:它就是那個已然失落的精神烏托邦。

80后即將真正成為社會的中流砥柱,站到歷史舞臺的中央,可就在這個時候,他們卻開始懷舊了,這到底是怎么了?

武漢大學發(fā)布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住房、婚戀、競爭壓力、人際關系、父母贍養(yǎng)、個人亞健康狀況、保險保障等,構成了“80后”青年普遍面臨的現實枷鎖。對于來自中小城市工薪家庭及農村家庭的人而言,上述壓力尤為明顯。

殘酷的生態(tài)直接對應危險的表征?!吨袊嗄陥蟆丰槍Α扒嗄辍眴栴}的樣本分析表明:14%的受訪者出現抑郁癥狀,17%出現焦慮癥狀,12%存在敵對情緒。2005年,北京聯(lián)合大學的程小龍向北京聯(lián)大、對外經貿、北京中醫(yī)大和北京化工大的“80后”學生發(fā)放了200份調查問卷,結果顯示,近1/3被訪者承認“產生過自殺念頭”。在大城市的“80后”白領,因壓力考慮過自殺的,北京占到12%,上海23%,深圳10%,廣州8%。《中國日報》認為,自殺已成為這一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而上海的一份醫(yī)學研究報告則稱,“處于亞健康狀態(tài)的‘80后’白領占到總人數的70%。”

生于1984年的趙莉莉,發(fā)現自己的喜好和年齡的距離越來越遠。她怎么也想不明白,自己的方向,究竟是迷失在哪里?

“現在,90后,00后的孩子們都比我們活躍,對各種層出不窮的網游如數家珍,我卻還鐘情于《超級瑪麗》、《魂斗羅》、《仙劍奇?zhèn)b傳》這些曾經玩過的游戲;當麥霸們哼唱著王若琳、方大同、蘇打綠的時候,我們卻還陶醉在《單身情歌》、《海闊天空》這些老歌中。80后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喜歡懷舊,起碼我就是?!碑厴I(yè)于北京交通大學的趙莉莉,一跨出校門,就被就業(yè)的現實追著跑,整整跑了一年,才找到了一份差強人意的工作,工作了幾年以后,給她的感覺,就是一個字——累?,F在,趙莉莉對什么新鮮的事物都提不起精神,就喜歡懷舊,喜歡沉醉在那種情緒中。

聽音樂喜歡那些老歌,看電影也喜歡看那些老電影,每次電視臺放那些90年代的香港片都一定要看,不管看了多少遍,還是愛不釋手?!耙苍S在電影的畫面和熟悉的旋律中,追尋著自己青春的影子吧!”

“我雖然不老,但也開始懷舊,為什么呢?因為現在有加班、有指標,現實把我壓得喘不過氣來,于是開始偷偷懷念起無憂無慮的童年時光。那時,有爸爸媽媽的贊美和鼓勵,現在他們催我早點嫁人。那時,我做完作業(yè)后可以香香地睡個大覺,現在我入睡前還要想想我這個月的銷售指標;那時,看到的是和藹可親的老師,現在面對的是想把你‘榨干’的老板……”趙莉莉如是說。

懷舊,也許并不是因為滄桑,而是一種釋放壓力、獲得暫時解脫的方式,或許這正是因為80后正在長大成人。

“80后的懷舊情緒,在10年的春晚等到了一個預期中的高潮?!?985年生的韓思明,在杭州一些酒吧里做過DJ。這段時間,他正在總結過去的失敗。而這種讓他安靜下來的情緒,是從看了春晚的小虎隊開始的。解散已超過15年的小虎隊,如今在春晚舞臺上再次重聚,此情此景,著實讓無數人為之感慨。不少人流下熱淚,與其說是感動的,倒不如說是傷感與懷念——透過舞臺上的三只年近四旬的“老虎”,令人們看到的其實是青春的流逝,想到的是與當年“小虎”的樣貌、精神契合的自己。如今物是人非,歌曲還是那些歌曲,但是聽歌和唱歌的人都已經改變。

他說,上個世紀90年代前后紅遍兩岸三地的小虎隊,是他們那個時代成長的孩子不可抹去的青春記憶。和小虎隊同齡的80后,腦海中仍然是他們青澀而單純的模樣,滿懷期待地憧憬著青春的美好記憶重來,“結果出現在春晚舞臺上的,卻是三個中年人,他們挺著小肚腩,氣喘吁吁去復制20年前的模樣?!?/p>

親眼看見出現在自己面前的“小虎隊”都已變成了“老虎隊”,韓思明隨著80后集體的記憶,浩浩蕩蕩地加入了懷舊的漩渦。

“我才多少歲,為什么現在就開始懷舊了?”25歲的韓思明十分困惑,小時候超級喜歡鉆大衣柜,想在自己家里找到一條通往小人國的秘密通道。有一年放暑假,他獨自在家,從工具箱里翻出小榔頭,一頭鉆進大衣柜,東敲敲,西打打,結果秘密通道沒有找到,大衣柜倒是被翻得亂七八糟。

父母下班回家后,看到滿地的衣服,火冒三丈?!鞍ちR的難過,遠遠比不上找不到秘密通道的失望。”韓思明說,直到成年后,自己還是對大衣柜有著難解的情結。

以前,韓思明總覺得自己還沒結婚,還很年輕,音樂的夢想還可以再玩幾年,但是這次“小虎隊”的現實告訴他,歲月無情,連“小虎隊”都承認自己老了,自己還有什么資本再浪費青春。韓思明摸著自己的胡茬,他已經下定了決心,放下夢想,面對現實。

長大后的80后一代,要扛起超乎他們想象的重擔。住房、婚戀、工作、父母贍養(yǎng)、人際關系、競爭壓力、個人亞健康狀況、保險保障等種種問題,就像一座座大山一樣,構成了“80后”青年普遍需要面臨的現實枷鎖。很多80后,還沒有開始相信,就已經開始懷疑,怕落差,怕邊緣,怕失去,怕卑微……其實長大后的“李雷”和“韓梅梅”應該明白,我們生活的恰恰是最好的時代,因為有很多機會,扇扇大門都在敞開。

如果說60、70后的懷舊以“憶往昔,崢嶸歲月稠”居多,90后的懷舊僅僅是“為賦新詞強說愁”,那80后的懷舊更多地源于內心的責任和現實考慮。作為上有老,下或有小的一代,他們得瞻前顧后,得在爭取自己出路的同時,托起父輩的寄望和新家庭的使命。責任越大,擔子越重,思慮越多,也就愈發(fā)需要壓力的釋放和心靈的空間。也就只有在責任和使命的輸入和壓力的輸出之間達到一種動態(tài)的平衡,生命個體才能不至于被提前透支心力和靈性,也才能“恢恢乎其間游刃而有余”。

與80后其他排遣苦悶的做法相比,懷舊既不長吁短嘆,又不牢騷滿腹,而是借助從選擇性記憶中重溫的那些溫情、美麗的情節(jié),來調整被現實割裂的自我。這足見80后勇于擔當,不自怨自艾,以一種良性的、無礙他人的積極的心態(tài)來慰藉心靈,舒緩壓力。于是,懷舊這集體選擇也就顯得分外可愛。需注意的是,作為各行業(yè)中堅的80后的集體懷舊,也在一定程度上凸顯了這個時代的無序和壓迫感。如果大環(huán)境得不到有力的矯正和改善,集體懷舊的另一端就很可能是暮氣沉沉的壯年和一個國家的老去。

為追逐夢想而奔走

在2009年,“蟻族”一詞紅遍了大江南北,向整個社會沉重的訴說了80后一代艱辛的生活狀態(tài)。而2010年,另一個關于族群更為積極的詞語,“夢想Action派”正悄然成為炙手可熱的網絡關鍵詞。

對于大多數80后而言,就業(yè)和生活的壓力使他們不能專心做自己喜歡和擅長的事情,都走著大多數人走的路,向大眾定義的成功而迷茫地努力著。夢想Action,是80后一代為此而衍生出的一種全新的生活主張。Action的中文意思是行動,夢想Action派則特指那些敢于為夢想而付諸行動,堅持自己不隨波逐流于現實生活的人們。這個詞的出處為一篇名為《夢想行動夢想Action》的感人勵志文章。作者鼓勵和自己一樣的同齡人能堅持屬于自己的小夢想和小信仰,不妥協(xié)于現實,找回屬于自我的小宇宙,哪怕,它不是大眾定義的所謂“成功”。

2010年對許多80后來說是備感壓力的一年,這一年,90后出現在大學課堂,而許多80后已經進入三十而立的人生大關。作為曾經被社會關注的新生代,80后們如今已經清晰地感受到青春即將不再的壓力。珍視每一天,正視自己,不在生活的急流中隨波而行,堅持自己真正想要的人生,成為很多80后逐漸重視的精神訴求。正因此,有媒體評論認為,夢想Action派的精神主張,喊出了80后們的心聲,因而才會迅速為網絡所接受。

如果說蟻族一詞體現著許多80后尷尬而無奈的灰色生活狀態(tài),夢想Action派則體現著即將成為中國社會支柱的80后一代的積極、樂觀和堅強。對于想要做夢想Action派的每個人,追逐夢想也許會是艱辛的。但就如影響80后一代的泰戈爾一句詩所說的,“天空不曾留下鳥兒的痕跡,但我已經飛過”。

李蒙、邴雅萍都是“80后”,他們都是天津美術學院美術學專業(yè)的畢業(yè)生,他們并沒有按常理選擇那些偏離藝術創(chuàng)作道路,但容易就業(yè)的職業(yè)討生活。他們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堅持藝術創(chuàng)作。雖然因此失去不少掙錢的機會,但他們認為堅持自己的理想才是最重要的,也最快樂。

1981年出生的李蒙,2003年從天津美術學院油畫系畢業(yè),目前在天津美術學院油畫系讀研究生三年級。上大學時,一次挺偶然的機會,李蒙隨手畫了幾幅漫畫,同學和老師看后覺得她挺有想法。有了大家的鼓勵,李蒙就一路畫了下去,而且越畫越有興趣。她說:“我的漫畫創(chuàng)作中的構圖、顏色等方面,可以從油畫的技法當中汲取充足的營養(yǎng)和靈感。當時我創(chuàng)作了不少漫畫插圖,于是老師就向出版社推薦我。但是,我怕畫漫畫太程式化,所以大學畢業(yè)后還是選擇油畫專業(yè)繼續(xù)深造,并繼續(xù)用油畫的線條、結構、色彩的感覺來豐富漫畫創(chuàng)作。”

李蒙創(chuàng)作的漫畫充滿了純潔的童趣,不流俗。2006年時,她隨學校的訪問團到法國進行教學交流。在充滿浪漫氣息的法國,受當地慈善機構邀請,李蒙“出版”了漫畫集《記憶》。那是給孤老人和流浪兒創(chuàng)作的漫畫。她說:“《記憶》免費派發(fā)給這些孤苦的人,里面的漫畫內容可以給他們一些心靈慰籍。雖然是公益行為,但我非常高興?!?/p>

這幾年,李蒙一直在為《女生》雜志配插圖。這工作只有稿費,沒有版權,而且,不多的稿費也無法滿足李蒙日常生活的開銷。她說:“開始我也覺得錢少,但后來想,我為雜志畫漫畫,得到很多學生讀者的喜愛,這對我來說就是最高興的事。研究生畢業(yè)后,將來我可能會找份工作賺錢,也許生活上不會那么富裕,但我不會放棄漫畫創(chuàng)作,會一直堅持下去?!崩蠲捎袀€理想,就是把自己的漫畫作品再積累一下,等有了一大批好作品,就結集出版。

27歲的邴雅萍經歷更豐富一些。2003年從天津美術學院版畫系畢業(yè)后,她到報社做了一年美術編輯;又“漂”去北京工作了一段時間;回天津后,她在廣告公司做了一段時間設計工作,體驗了忙碌和多樣的生活。“折騰”了幾年之后,邴雅萍現在又回歸到她的老本行——美術專業(yè),在天津美術中學當起了美術教師。

教師的工作相對穩(wěn)定,但收入卻不如干設計多。邴雅萍對此看得很淡:“我上小學時就開始畫國畫,初中又學畫西畫。大學畢業(yè)時,我創(chuàng)作的版畫作品給自己一個觸動,感覺創(chuàng)作才剛剛開始。雖然廣告公司的收入不錯,但我的心里總是不踏實。覺得設計做久了,畫畫能力就弱了?!?/p>

離開繪畫這幾年,邴雅萍內心始終放不下。她說:“感覺畫畫已經成為我生活的一部分,輕言放棄的話很舍不得。我高中時學了實用性很強的環(huán)境藝術專業(yè),畢業(yè)后找工作比較有優(yōu)勢。但是上這么多年學,我一直在畫畫。我覺得如果大學能夠考上一個純美術專業(yè),那說明我畫畫非常棒,所以還是選擇報考最喜歡的版畫系?!?/p>

現在上課時,把自己曾經學到的知識都教給學生,邴雅萍感覺挺幸福的。離開紛擾的廣告行業(yè),回歸平淡的教書生涯,邴雅萍挺滿足:“教書,時間上比較充裕,我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搞創(chuàng)作?,F在作品不多,還不成熟,等作品積累足夠多以后,我會考慮搞畫展?!?/p>

崇尚自由、追求自我的80后,也許將夢想化作近期的愿景,更為確切。過去的夢想分解為現在腳踏實地的計劃,達到夢想的彼岸不再遙不可及。而為生活負累、對家庭的責任,30歲的80后不比70后心理壓力大,他們更看重自己的個人發(fā)展,事業(yè)上進的心態(tài)支撐著他們奔跑在夢想與責任的路上。

奮斗,80后的生存座右銘

“我們必須去工作,去談戀愛,去奮斗,這件事十萬火急,我們一天也不能等?!薄拔疫@么年輕我怕誰”……很多“80后”都很喜歡看青春勵志劇《奮斗》,因為里面有太多關于他們自己張揚而鮮明的個性印痕。他們中也有人說:“這部電視劇其實離我們很遠,不過卻讓我思考:我在奮斗嗎,我在為什么奮斗?”

《奮斗》一定程度上反映了“80后”的生存現狀,寫出了“80后”的精神實質,但那畢竟是虛構的影像,只是一部并不現實的青春劇,一個供人幻想的“成人童話”而已?,F實中,我們周圍真實的“80后”到底是怎樣的一代人呢?他們的“原生態(tài)”生活,也許遠比電視劇里的更加殘酷、更加精彩,他們的奮斗經歷也許更震撼、更生動。

拋開電視劇,“奮斗”這個詞確實是目前不少青年狀態(tài)的關鍵詞。對于“80后”來說,“奮斗”這個詞幾年前離自己還很遙遠,似乎是屬于父輩的,可頃刻間,就壓在了自己的年輕的肩膀上。

是的,當許多前輩們仍然在用略帶輕慢的語氣以“80后”概念定義整整一代人的時候,他們可能忽略了一個事實:“80后”中年齡最大的即將“三十而立”,其中一部分已經到了成家立業(yè)的年齡,生活的巨大壓力正在籠罩著他們。

眾所周知,80后遭遇就業(yè)難、婚姻難、買房難等諸多難題,然而除此之外,“80后”這一代還遇到很多看似巧合的尷尬。網絡上有個廣為流傳的段子:“我們讀小學的時候,讀大學不要錢;我們讀大學的時候,讀小學不要錢;我們可以工作的時候,撞得頭破血流才勉強找到份餓不死人的工作;我們錢掙得剛多一點的時候,房子已經買不起了?!庇^點雖然有點偏激,卻很形象地反映了這一代人面臨的尷尬。

“到了我們這一代,什么東西都是貴的?!庇?0后懊惱地說,“和父輩在同樣年紀的時候相比,我們的壓力更大,面臨著更多更艱巨的謀生之難、求職之痛、職場之困?!北M管很多“80后”已經畢業(yè),到大城市里尋夢,他們很多人有著還算不錯的工作、收入,但高不可攀的房價、不斷上漲的物價,結婚生子的壓力等,這些都讓他們感覺到郁悶和勞累。

現實有殘酷的一面,未來是否一片光明?歸根結底,這要看“80后”是否有一顆“奮斗不息的心”。不少人擔憂:“80后”是變革、創(chuàng)新的一代,還是頹廢、茫然的一代?他們到底還心存多少夢想?他們正在為夢想而奮斗嗎?《奮斗》里的主人公陸濤的一段表白很能代表很多“80后”的心聲:“我要好好想想,什么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我要想,如何度過我的一生;我還要想,我要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北M管這種自我質問存在著某種彷徨和迷惘,但是這顯然證明他正在思考人生的意義,并且還將有行動跟進。

無論如何,奮斗,早已經成為了80后的生存座右銘。陳楚生就是其中一個典型代表。這個名字,已經隨著2007年“快樂男聲”冠軍的頭銜而變得家喻戶曉了。從家鄉(xiāng)三亞到異鄉(xiāng)深圳,從修摩托、送快餐到酒吧駐唱、炙手可熱,陳楚生用了整整7年的時間終于證明自己可以在這條興趣之路上走得更遠。

籍貫廣東、出生在海南的陳楚生從小就喜歡吉他,喜歡音樂,在海南立才農場中學上學的周末,就常常拿著吉他到三亞市區(qū)的一些酒吧里串場,開眼界,練膽量。高中沒念完,陳楚生就離開校園。2000年4月,19歲的他和父親一同來廣東尋找機會。眾人皆知深圳酒吧歌廳是“煉星廠”,曾飛出李春波、戴軍、陳汝佳等一批紅歌星,最終他們也選擇了深圳。

很少人知道,他在深圳的第一份工作竟然是給餐廳送外賣。但即使在艱難的生活中,陳楚生也沒有放棄自己對于音樂的愛好。說來也巧,有一次陳楚生背著吉他走在大街上,和深圳一位資深音樂愛好者小春偶遇,兩人惺惺相惜,于是小春把他推薦給夏冰——深圳廣播電臺音樂頻率專門推廣本土原創(chuàng)音樂的資深主持人。

2000年8月,夏冰在電臺的錄音棚里為陳楚生錄制了第一首歌曲《姑娘》,并邀請他上《我唱我歌》欄目做嘉賓,現場自彈自唱,向全深圳的觀眾展現自己的音樂才華。陳楚生很快也憑著自己的實力在深圳一家酒吧找到了自己的舞臺,隨后到了本色酒吧。

在本色酒吧駐場期間,陳楚生去的最多的就是華強北店、東門店以及布吉店。他的工作是每晚唱3場,每場40分鐘,剛開始的報酬不過100元。為了節(jié)約時間和成本,有一段時期,陳楚生和同事因果兄弟、格非合租了一部面包車,每晚一同穿梭在城市的夜色之間。他在演唱之余還堅持創(chuàng)作,從第一首原創(chuàng)歌曲《小鎮(zhèn)心聲》開始,到《有沒有人告訴你》、《姑娘》、《尋找》、《他們》、《一夜》、《睫毛在跳舞》……他一手包攬詞曲及彈唱的許多歌曲經常在酒吧及《我唱我歌》的電波中唱響。觀眾在“快男”的舞臺上看到陳楚生的吉他彈唱發(fā)揮如此穩(wěn)定,是與這段酒吧駐場經歷分不開的。

機遇很快在陳楚生面前降臨。2001年,上海東方電視臺等18家電視臺聯(lián)合舉辦“亞洲新人大獎賽”,陳楚生報名參賽,并最終獲得“亞洲最具潛質新人獎”。2003年8月18日,全國PUB歌手大賽在湖南長沙舉行。陳楚生最終獲得冠軍獎杯和30000元獎金,百代唱片公司還跟他簽了3年的約。在參加“快男”之前,陳楚生在深圳原創(chuàng)樂壇已經占據一席位置,尤其在年初的“鵬城歌飛揚”季選中,《有沒有人曾告訴你,我很愛你》讓龍崗區(qū)文化中心大劇院沸騰,一舉入圍2007年“鵬城歌飛揚”第一季度的十佳金曲。

2007年4月,陳楚生決定參加“快樂男聲”比賽。當他把參賽的想法告訴本色酒吧音樂總監(jiān)郭翔和深圳電臺《我唱我歌》主持人劉洋時,他們都不約而同感到擔心,生怕他那種內斂羞澀的性格并不能適應“快男”的舞臺。那個周末陳楚生本來要在深圳歌手劉沖的歌友會上當嘉賓,演出前兩天他打電話向劉洋請假,劉洋沖口而出:“你去參加‘快男’不合適吧?!”可電話那頭的陳楚生靦腆而堅定地回答:“我想試試。”見他如此堅定,劉洋于是幫他仔細分析了自己的優(yōu)勢和特點,全力備戰(zhàn)“快男”。

當時“快男”5大唱區(qū)的報名都已經全部截止,西安賽區(qū)也剩下最后一天時間。4月22日,陳楚生趕到西安,在“快男”的最后期限報上了名。從這一天起,他一路過關斬將,并于6月16日站在全國7進6的舞臺上。

憑借內斂淡定的曲風,陳楚生不僅贏得了許多歌迷的青睞,也讓許多本地音樂人備感欣慰。夏冰和劉洋均表示,陳楚生的成功將激勵更多在夜色中奔波的音樂人,重新拿起音樂武器,點燃創(chuàng)作熱情,也將讓深圳的原創(chuàng)音樂進一步走向全國,被越來越多人所認可。

當“失夢一代”的標簽撕去后,80后的人生要換上什么樣的標簽,誰也無法猜測,惟有靠他們自己書寫創(chuàng)造。成長沒有退路,80后更愿意聽到這樣的呼喊:世界是你們的,世界也是我們的,但終究是我們的!

跨進而立年代

日歷緩緩翻到了1月1日,2010年的大門隨之徐徐打開。而這一年的到來,對于在爭議聲中成長起來的80后來說,有著更為特殊的時代意義——80后整整一代人,從這一天起將集體“奔三”,走向“而立之年”。面對“三十而立”這個一度被追求時尚和前衛(wèi)的80后們覺得有些老氣和遙遠的字眼,不管他們是否愿意,時光前進的步伐,就是這么干凈利落、整齊劃一。

直面“而立”之后,很多人才理解了“而立”不僅僅是一句口號,也不僅僅是一個年齡的稱號,一個“立”字,不知道讓多少人背負著“生命無法承受之重”,立業(yè)立家、立身立命、立言立德……究竟怎么樣才能“立”得?。渴怯蟹坑熊?,是職場得意,還是婚姻美滿?曾經憤世嫉俗、曾經飛揚灑脫、曾經被認為“垮掉”過、曾經被人罵也曾經罵過人的80后們,在塵世的滾滾洪流中打滾廝混過一場之后,如今漸漸地開始變得務實、變得沉默了。30歲的80后,能立?難立?又究竟該如何立?

他們的祖輩、父輩站在30歲這樣的人生門坎上,恐怕沒有他們今天的自由和豐富,當然,也不會有比他們多的焦慮與彷徨。三十而立的年頭,他們成了房奴、卡奴、孩奴,眾“奴”纏身;三十而立的年頭,他們成了蟻族中的一員,在渺茫的夢想與慘淡的現實縫隙間蝸居著;他們戀愛恐婚,他們春節(jié)恐歸,他們不愿長大……

鋪天蓋地的聲音將他們的處境與困惑放大,“三十難立”的說法甚囂塵上。生存、就業(yè)、保障,諸多的困難讓80后的道路變得漫長而又艱難。我們必須承認,80后夢想土壤的貧瘠乃至荒蕪??墒牵v覽時代會發(fā)現,50后、60后、70后,上山下鄉(xiāng)、下崗裁員、自主擇業(yè),又有哪一代人的青春是輕而易舉的呢?

兩千年前孔子說“三十而立”,這是孔子對自己30歲時所達到的人生狀態(tài)的自我評價。追溯這四個字的意義,雖然后人們對此是見仁見智,但中國人認定它的核心點卻是:30歲,應該依靠自己的能力、本事,坦然面對一切困難,獨立承擔自己的責任,并已經確立自己的人生目標和發(fā)展方向。何為“立”?按字典解釋,“立”是象形字,本義是筆直地站立;按中國傳統(tǒng),人之一生,立言、立功、立德最重要。按通俗說法,一個人應該成家立業(yè),有所作為了。

然而,根據最新的一項調查數據顯示,近六成30歲“80后”薪酬不高,恐懼家庭責任,生存狀態(tài)并不理想。在“三十而立”被賦予豐富含義的今天,若以此衡量,“80后”這個群體幾乎可以被定義為“三十難立”的一代?!?0后”其實并不像人們想象中那樣“瀟灑”和“任性”。在變革的社會中成長起來的他們,同樣承擔著來自現實和思想上的雙重壓力。

雖然還有兩年的時間才跨入而立之年,但劉俊奇已經提前感受到“三十難立”的煩惱了。

劉俊奇2006年大學畢業(yè)參加工作,像很多80后一樣,他一直想擁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居所,因此,工作后第三年就買了一套房子。對于從外地來到廣州的劉俊奇來說,房子絕不僅僅是一個安身之所,而是意味著在這個城市落地生根,意味著一份歸屬感。

不過,供房的壓力也隨之而來。劉俊奇坦言,眼下生活的“中心”就是房子了,一切都為了供房。“我們單位的待遇算是還不錯的,但即使是這樣,靠自己的力量我們依然買不起房娶不起老婆。當初這房子的首付款還是我東拼西湊借的,現在每月近3000元的月供壓得我喘不過氣來?!眲⒖∑婷總€月交完按揭,僅剩下六七百元作為日常開支。“住房公積金那是不敢動的,要存起來裝修?!?/p>

2009年,劉俊奇和相戀了4年的女友走進了婚姻的殿堂。由于結婚的時候開發(fā)商還沒交樓,兩人就沒有擺喜酒,一紙婚書,一個承諾,簡簡單單地,這就是他們的全部。所以,他們也算是趕了一回“裸婚”的潮流。

其實,劉俊奇在同齡人當中算是干出了點成績的,但即使這樣,他依然感到很壓抑。“像我們這樣來自農村的80后,要在城市立足,感到很有壓力,特別是成家了,要頂起一片天,這種感覺就更強烈了。我們現在還不敢要孩子,因為養(yǎng)不起啊?!?/p>

與大多數熱血青年一樣,劉俊奇曾經想過創(chuàng)業(yè)?!暗乾F實太殘酷了,根本沒有創(chuàng)業(yè)資金。我也想出去闖啊,但是房子怎么辦啊,再說了,現在競爭那么激烈,辭職后找不到工作怎么辦?理想敵不過房子?。 ?/p>

而有的80后卻不再迷茫,早就找到了生活的方向。30歲的王曼青個性獨立,活得精彩。作為第一批步入而立之年的80后,王曼青坦言:“30歲,談起這個年齡就會讓我覺得有壓力,因為明顯感覺老了,還有就是責任更大,要考慮家庭、事業(yè)等很多問題?!?/p>

王曼青是陜西女孩,很前衛(wèi)、很時尚:在大學期間通過網絡認識了現在的丈夫,2004年大學一畢業(yè)就義無反顧地來到丈夫所在的濟南;在工作如日中天之際,為了一圓自己的創(chuàng)業(yè)夢,毅然辭掉待遇優(yōu)厚的工作,在寫字樓里開起了服裝店。

“當初我辭職開店,遭到全家人的反對。一是因為之前的工作不錯,公司發(fā)展平臺很好;二是之前沒有接觸過服裝行業(yè),家人認為一個不熟悉的行業(yè)不可能做好;三是我將服裝店開在寫字樓的想法讓家人不理解。他們認為開服裝店,人流很重要,但寫字樓既沒客源又沒人流。”

但是,王曼青堅持了自己的想法。她了解到這種樓中店的模式是從香港傳過來的,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已經逐漸興起。一次去北京,她偶爾逛了這樣一家服裝店,立刻被店里幽靜的環(huán)境、細致的服務吸引了?!爱敃r我去北京就是找創(chuàng)業(yè)項目,后來思來想去,決定在濟南開一家這樣的店。因為濟南還沒有這種模式的店,而且這種店給人感覺很親切,有家的味道。它特殊的模式也可以兼顧網店?!庇谑撬活櫵腥说姆磳Π训觊_起來了。

經過幾個月的努力,靠著個性化的服務和良好的售后服務,服裝店贏得了穩(wěn)定的客源。老顧客會主動介紹新顧客,生意慢慢紅火起來了。30歲的王曼青擁有了一份讓自己驕傲的事業(yè)。

不同時代的人身上會留有不同的歲月痕跡。也許80后沒有經歷過其父輩所經歷過的事情,但這并不等于他們不曾經歷風雨,也不意味著有機會經歷類似風雨的時候他們必然折翼。在汶川地震和北京奧運會中,被稱為散漫、自我、怕吃苦的80后,所表現出的愛國熱情、巨大勇氣和責任承擔,就超出了社會預期。如今,各行各業(yè)各領域都活躍著80后青春的身影,其中不乏中流砥柱。80后在一天天長大,一天天在現實的磨礪中長大,一天天學習著如何面對自己的未來,以及如何承擔對社會的責任。對此,我們應該給予足夠客觀公正的評價。

據統(tǒng)計,80后累計有2億多人。在“421”的家庭結構模式下,這些年輕人在不遠的將來將承擔更多的家庭和社會責任。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他們的生存、生活狀態(tài)和質量直接影響著整個社會的生活質量。而給他們多些理解,少些苛責,應該成為公眾更理性、更善意的選擇。

有網友自述:“我17歲高中就出來社會打拼,84年的,10年時間,奔馳別墅都自己賺的。看到90后的富二代才覺得自己老了,但是我并不羨慕他們,很想跟所有80后的兄弟姐妹說,當我們不能做富人的后代就做富人的祖先!我是富一代!”這是一個美好的勵志故事,80后有時確實需要勵志一下,因為要改變自己的命運,最終靠的是自己,多一些意氣風發(fā),多一些愈挫愈勇的斗志,少一些埋怨,少一些迷失。畢竟,80后也不乏成功人士,他們篳路藍縷,走出了自己的一片天,比如那些卓有成就的80后富豪。須知,這個社會畢竟是個充滿著機遇的社會,可供選擇的機會很多,相比若干年前,階層的流動已相對容易一些了。

我們期待,我們也相信,80后能用自己的肩膀承載起國家、民族的未來與希望。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