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講】 角逐太子

儒日中天:漢武帝的輝煌 作者:龍大軒 著


【第二講】 角逐太子

上一講講到,劉徹在當皇帝后,違背了祖母竇太后的愿望,“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他摒棄了黃老思想,選用儒學治國。歷史學界有一種通說:歷史的發(fā)展既有其必然性,又有其偶然性。還有一種更激進的說法是:歷史中無數的人就是一個個的0,當英雄人物出現時,才在這無數的0前面加上1,才變得有意義。后面這種說法顯然是強調了歷史的偶然性。在中國法律思想史上,選擇儒學作為漢以后兩千年的法制指導思想,既有思想史發(fā)展的必然性,也有其偶然性,這個偶然性,正是漢武帝的上臺。我們設想一下,如果沒有漢武帝,儒學能不能為歷史所選擇,什么時候為歷史所選擇,就難以判斷了。正因為如此,劉徹當太子的問題,就成了我們討論“儒治天下”的原始起點。假如他當不上太子,也許這一切都等于零了。

那么,劉徹是如何當上太子的?

劉徹是王娡與漢景帝生的兒子。對于王娡,可以用現代京劇《沙家浜》的一句臺詞來評價:“這個女人不尋常?!彼诩藿o漢景帝劉啟以前已經為人之婦。

王娡的母親叫臧兒,是秦末漢初風云人物燕王臧荼的孫女。到臧兒這一代,已經是家道中落,臧兒嫁給了槐里(今陜西興平東南)的寒門布衣王仲,生下一男二女,男的叫王信,大女兒就是王娡,二女兒叫王兒姁。

王娡長大后,嫁給金王孫,生了一個女兒,取名金俗。過著平凡的日子,沒有什么遠大抱負。但母親臧兒屬于那種“咱祖上也曾經闊過”的人,豈能長久甘心于平民的生活?望著兩個如花似玉的女兒,她總在腦海里編織著出人頭地的夢。一天,她找來算命先生看相,算命先生說這兩個女兒都將大富大貴。臧兒便要求王娡和金王孫離婚,金王孫不同意,臧兒一意孤行把王娡修飾一番,打通關節(jié),將她送進太子劉啟的宮中。不久又把小女兒王兒姁送進太子宮。

王娡來到宮中,隱瞞了已經嫁人生育的婚史。雖然曾經嫁人生女,但她那成熟女性之美,卻散發(fā)出一種擋不住的誘惑,很快征服了太子劉啟,“太子幸愛之”(《史記·外戚世家》),封她為美人,后來又升格為夫人。

劉啟當皇帝后不久,也就是公元前156年,王娡生下了劉徹。劉徹從小就很聰明,行為舉止也與眾不同。漢景帝有一大堆兒子,一群男孩兒經常在一塊兒玩耍。每當景帝來看他們時,別的孩子忍不住還會嬉笑打鬧,只有劉徹表現得像個小大人似的,總是恭恭敬敬回答父皇的每一句問話?!稘h武帝內傳》記載,劉徹三歲時,景帝把他抱在膝蓋上玩兒,逗他說:我兒想不想當天子呀?沒想到劉徹揚著小腦袋,一本正經地對他爹說“由天不由人”,這種事是上天的安排,哪里是自己想當就當得了的呢?我只想每天住在皇宮里,在父皇面前戲耍,永遠做您的兒子!

一個三歲的孩子居然說出如此大道理來,景帝大為驚奇,覺得此子確實聰慧過人。

當太子的事,正如劉徹自己說的,那是“由天不由人”的事。漢景帝共有十四個兒子,都是他的小老婆生的,正妻薄皇后沒有生兒子。在這十四個兒子中,栗姬所生的劉榮是老大,劉徹排行不明。班固在《漢書·諸侯王表》中說他排行第九,明代思想家李贄認為他排行第十。但不管排行老幾,按照皇位繼承“立嫡立長”的原則,劉徹既不是嫡子,又不是老大,沒有當太子的命。

公元前153年,景帝立劉榮為皇太子。幾個兒子在此前后都被封為諸侯王,其中劉徹被封為膠東王,這年他四歲。

劉榮當了太子,其他人自然沒戲了。但劉徹最后還是當了太子,機會又是從哪里冒出來的呢?

這種打燈籠都難找的機會,正是太子劉榮的母親栗姬“拱手相送”的。栗姬犯了幾樁致命的錯誤,從而使兒子丟了太子寶座,大好江山,拱手送人。

首先,是對形勢認識不足。

栗姬認為兒子劉榮當了太子,皇后桂冠指日可待,沒有什么可擔心的。但其實還是潛藏著不確定因素的,只是栗姬目光短淺,沒有看到。但沒有看到不等于沒有。

漢景帝立劉榮為太子后不久,就廢掉了原配妻子薄氏的皇后之位,理當再立劉榮生母栗姬為皇后,然而他卻遲遲不決,這就是信號。

漢景帝劉啟這個人性格隱忍。史稱他“多病志失”(《史記》卷一百六《吳王濞列傳》)。體弱多病,缺乏堅強的意志。體弱的人往往做事不太果斷,性格較為隱忍,對自己看不慣的人和事不會當場反對,而會隱忍不發(fā)。劉啟死后被追封“景”的謚號,意思就是“耆意大慮”。就是喜歡深思熟慮,不露聲色。景帝之所以對栗姬封皇后的事一拖再拖,說明他心里有顧慮,只是嘴上不說。顧慮什么呢?

栗姬心胸狹窄,嫉妒心超強,根本容不下人。這種人怎能表率后宮呢?如果讓她做了皇后,還不得把三宮六院搞得雞飛狗跳呀!此顧慮之一也。

顧慮之二,景帝體弱多病,自己一旦早去,劉榮繼位,母壯子少,依她的性格,肯定干預政事,呂后為害宮廷的故事可能重演。

正是有了這些顧慮,景帝才遲遲不立栗姬為皇后,希望磨一磨她,好讓她有所收斂,有所改正。栗姬是個淺薄之人,她哪里懂得景帝的用心,不但不加改正,反而更加張揚。

其次,得罪了館陶長公主劉嫖。

館陶長公主劉嫖何許人也?她是竇太后的掌上明珠,景帝的親姐姐。按漢制,皇帝的女兒為公主,與列侯一個級別;皇帝的姐妹為長公主,與諸侯王一個級別。

劉嫖得知劉榮當了太子,想把自己的女兒陳阿嬌許給劉榮,以后阿嬌就是皇后了。于是托人來向栗姬提親。這應該是栗姬進一步鞏固自己權勢的絕妙契機。

聰明的人善于把握契機,而愚蠢的人恰恰會把契機變成危機。栗姬就是這么一個不長腦子的女人,她看不到劉嫖背后的權力網絡,會對自己穩(wěn)固地位有幫助,她只看到劉嫖就像她名字一樣,是個拉皮條的,老是從外面弄些美女送入宮中,把我老公景帝迷得神魂顛倒,害得我獨守空房。哼!這下倒好,你也有求我的時候。于是她對劉嫖提的婚事斷然拒絕,可能還說了些不中聽的話。當栗姬正在享受報復的快感的同時,也樹立了一個死敵。

阿嬌與劉榮的婚事不成,劉嫖打算在另外十三個皇子中找個乘龍快婿,聽說王娡美人生的劉徹天資聰慧,決定托人向她提親。王娡出身基層,有過婚史,社會經驗豐富,又工于心計,一看權勢煊赫的長公主派人求婚,那真是“當然可以,完全就要得”啰,滿口答應。

劉嫖出身皇室,關系網多,人力資源豐富;王美人工于心計,兩人結為親家,那可是強強聯合。劉嫖在栗姬那里受到了從未受過的侮辱,發(fā)誓要扳倒栗姬,經常在景帝面前說栗姬的壞話,她說:栗姬這個人嫉妒心太強,經常叫自己的侍者在背后向其他嬪妃詛咒吐口水,“挾邪媚道”,大搞迷信活動、邪門歪道。景帝對栗姬的性情早有所知,念在她是太子生母,只好隱忍不發(fā),現在又經常聽姐姐念叨,對栗姬的不滿逐漸升級。

最后,傷透了景帝的心。

大約在公元前151年—前150年,三十八九歲的景帝得了一場大病,擔心自己不久于人世,對栗姬說:我對我這十幾個兒子不放心呀!我死以后,你一定要好好待他們。景帝說這話,一是有點臨終遺言的意思;二是還想立她為皇后,條件是要善待諸皇子。再蠢的人也能聽出景帝的言下之意。

沒想到栗姬完全被嫉妒的怒火蒙蔽了眼睛,史稱“栗姬怒,不肯應,言不遜”(《史記·外戚世家》)。她聽了這話,不但沒有傷感之意,反而還生氣了,不肯答應景帝的要求,甚至還出言不遜。至于她究竟說了什么不遜之言,正史上沒記載,但《漢武故事》說她居然罵景帝為“老狗”。哎呀媽喲,豬八戒咋死的——笨死的!栗姬真是愚蠢到了極點?;蛟S她是真的沒懂得景帝的意思,還在耍小性子;或許是她懂得了景帝的意思,但眼看你這老家伙就要一命嗚呼了,我兒當了皇帝,我就是太后啦!我是太后我怕誰呀?老娘憑啥照顧那些狐貍精的崽子們?但不管出于哪種情況,她這種態(tài)度真是讓景帝很受傷。景帝傷心到了極點,只是沒有表露出來罷了。

基于以上三方面的過錯,栗姬此時已經危機四伏,只要有一根導火線,就會引發(fā)矛盾大爆炸。雖然她自己沒意識到,別人卻看得清楚明白,這個人就是劉徹的母親王娡。她趁景帝正在氣頭上,暗中唆使主管禮儀的大行官奏請立栗姬為皇后,別人還以為她是個賢淑禮讓的道德標兵,實際她是在火上澆油。

《顓頊歷》

《顓頊歷》是一種四分歷,以十月為歲首,閏月放在九月之后,稱后九月?!额呿湚v》名為《顓頊》,實則是周人托古所作。秦統一中國后,在全國頒行,一直沿用到漢武帝時。

公元前150年春正月(此時執(zhí)行秦《顓頊歷》,以十月為歲首。春正月相當于第四個月),大行官向景帝奏請道:“‘子以母貴,母以子貴’,今太子母無號,宜立為皇后?!?/p>

大行話音剛落,景帝大怒,咆哮起來:這也是你該說的事嗎?隱忍內心的憤怒終于爆發(fā),連下兩道詔令:

一是誅殺奏事的大行官。

二是廢劉榮的太子之位,轉封臨江王。

栗姬眼看到手的富貴丟了,不久就氣死了。

后世《隋書》中說:“故漢時栗姬有罪,其子便廢。”(《隋書·文四子傳》)劉榮被廢,和他自己全無關系,完全是她母親一手造成的。

現在太子缺位,自然給了其他皇子以機會,新一輪爭斗又開始了。其余十三位皇子中,劉徹年方七歲,但自幼睿智過人,成為競爭太子的種子選手。當然其他皇子自然也不乏聰明的,但從史書記載來看,這些皇子似乎都沒有參加太子的競爭。

這樣看來,劉徹在兄弟之中就沒有競爭對手了,太子之位簡直就是“壇子里面捉烏龜——手到擒來”。然而劉徹卻有來自兄弟之外的競爭對手。這個人是誰呢?正是他的小叔梁王劉武。劉武是景帝的弟弟,竇太后的幺兒。

是支持劉徹呢,還是支持劉武?景帝和他的家人分成了三派。

一是“挺徹派”。景帝姐姐館陶長公主支持劉徹做太子。前面講到,劉嫖和王娡成了兒女親家,雙方往來密切,兩個小家伙也成雙成對出入,親密得緊?!稘h武故事》中記載,有一次,劉嫖把劉徹抱在膝上玩耍,逗他說:“兒欲得婦否?”你想不想討老婆???劉徹說:當然想喲!劉嫖指著身邊若干侍女,問他喜歡不?劉徹說不喜歡。最后,長公主指著阿嬌問他:“阿嬌好否?”劉徹這才笑著說:“好!若得阿嬌作婦,當作金屋貯之?!边@就是“金屋藏嬌”的典故由來。

《漢武故事》

又名《漢武帝故事》。此書是一篇雜史雜傳類志怪小說。其主要內容是武帝為求長生不老而求仙問道的故事,同時也寫了當時一些歷史人物的逸聞逸事,如“金屋藏嬌”“相如論賦”等。其行文簡雅拙質,不事雕琢,然能注意渲染氣氛,塑造個性化的人物形象,對后代傳奇小說產生一定影響。

現在劉徹已成為館陶長公主未來的女婿,她這個準丈母娘自然是鼎力相助,常常在景帝面前美言,說王美人生的徹兒如何如何好。景帝也曾親眼見過劉徹冰雪聰明,自然要給予高度重視啰!然而因另一派的原因,他也不敢公開支持姐姐的意見。

另一派是“挺武派”。竇太后支持劉武做太子。早在公元前154年,她曾叫景帝將皇位傳給劉武,因為竇嬰反對而作罷?,F在太子劉榮被廢,機會重新降臨,竇太后自然要活動心眼。你說這太后為什么非要景帝把位置傳給弟弟劉武呢?我覺得恐怕有這么幾個原因。一是人之常情。父母偏愛幺兒似乎是天下慣例。太后為人之母,對幺兒偏心眼兒也是情理中的事。二是利害考量。景帝身體不好,老太太身體卻很硬朗,一旦景帝撒手西去,孫子當了皇帝,自己只能做太皇太后,中間隔了那么一層,指揮起來總歸不方便;如果兒子當了皇帝,自己還可以接著做太后,照樣威風八面。三是客觀條件。劉徹只是乳臭未干的小孩兒,而劉武歷經戰(zhàn)陣,在平定吳楚“七國之亂”時建有功勛。他當太子,或許能把國家治理得更好。

再就是“中間派”。景帝夾在中間,既不敢反對母親竇太后的意見,也不敢公開支持姐姐館陶大公主的意見,只好默不作聲,兩邊都不得罪,這也符合他隱忍的性格。從人類情感來推測,漢景帝內心恐怕還是傾向于“挺徹派”,父子之間的感情肯定比兄弟之間更親,這是人性,誰也改變不了,比如現在的婚姻法規(guī)定:父子之間是直系血親,兄弟之間叫旁系血親,說明兩者間是有親疏之別的!

一天,竇太后在長樂宮設宴,與景帝、劉武母子三人暢飲。酒酣之際,竇太后對景帝說:我聽說“殷道親親,周道尊尊”,其實也差不多。你“安車大駕”之后,不如讓梁王劉武接班。景帝已喝得暈乎乎的,更不好當面掃母親的興,順口就答應說:“諾?!?/p>

等從長樂宮出來,冷風一吹,景帝的酒就醒了,想起剛才表的態(tài),覺得大事不妙,趕緊把袁盎等十幾個大臣找來,問他們太后說那些話是什么意思?袁盎說:“‘殷道親親’的意思是立弟,哥哥死了弟弟接班;‘周道尊尊’的意思是立子,父親死了兒子接班?!碧笫且懔⒘和鯙樘影?!

景帝忙問:“那該怎么辦呢?”袁盎說:“漢朝效法的是周道,不得立弟,應該立子?!?/p>

每每讀史至此,我就會納悶:這景帝當了二十幾年皇太子,是受過正規(guī)皇家教育的,怎么會不明白“殷道親親,周道尊尊”的意思呢?那他向袁盎等人問這些話又是什么意思呢?我認為他采用的是激將法。要立弟,自己和姐姐不愿意;要立子,太后肯定不樂意。他明知故問地和袁盎一問一答,就是要激發(fā)袁盎的俠肝義膽,讓他去跟太后說,自己不出面。袁盎這人他了解,從呂后時開始做官,在文、景兩朝以耿直出名,喜歡仗義執(zhí)言。君臣的話還沒談完,袁盎就主動請纓說:“臣請見太后白之?!本暗鄣哪康倪_到了。我老說景帝隱忍,這是從正面來說;如果從反面來講,他這就是狡猾狡猾的。

袁盎和另外十幾位大臣去諫說太后,說:“聽說太后要立梁王為太子,那梁王死了又該立誰呢?”太后說:“那就再立景帝的兒子為太子唄!”袁盎于是抬出春秋時期宋國的故事來打比方,說:宋宣公死,立弟弟為國王。弟弟死后,再立哥哥宋宣公的兒子為國王。這時弟弟的兒子就不干了,認為自己應該接父親的班,于是刺殺當國王的堂兄。宋國由此大亂,五世不得平安。

聽了這個例子,竇太后愣了,也不敢拿漢家天下來冒險。兒子當太子,自己今后繼續(xù)做太后;孫子當太子,自己今后繼續(xù)做太皇太后,手心手背都是肉,誰當不是咱老劉家的天下嗎?于是決定不再強求景帝立梁王當太子了。

沒有太后的壓力,景帝于公元前150年夏四月,“立膠東王劉徹為太子”。

劉徹就這樣當上了太子。那么他當上太子之后,會受到什么樣的專門教育呢?這些教育會對他的思想成長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呢?

劉恒像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