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學時代

老藤椅慢慢搖:周有光和他的時代 作者:金玉良 著


中學時代

民國初期教育不像現(xiàn)在這樣普及,能夠念中學的人不多,中學也少。一般情況,一個府才有一所中學。那時,常州府包括溧陽、無錫、宜興、丹陽、江陰等許多縣,但只有一所——常州中學(早年由留日學者屠元博創(chuàng)辦,后來改為江蘇省第五中學)。周有光中學校友呂叔湘(語言學家)就來自丹陽,他比周有光高一屆。

當時,錄取中學生分兩種:像周有光這樣年齡小,沒有讀過私塾的,進校先讀一年預科;年齡偏大、念過私塾的可以直接上中學。周有光在常州中學預科主要讀《左傳》一類古書,在正式上中學前打好國學功底。周先生至今認為國文、英語、數(shù)學三門課程必須在中小學打好基礎(chǔ)。他們讀小學就有英文課,但偏重國文和算數(shù)。

升入中學,情況就不同了。凡是外來課程,如《世界歷史》、《世界地理》、《物理》、《化學》等全部使用英文課本。常州中學師資水平高,有許多學者。校長童伯章舉人出身,后來被光華大學聘為教授。學校的英文教員不是圣約翰大學就是東吳大學畢業(yè)生。常州中學畢業(yè)生英文好,能直接用英文寫文章。

周先生讀中學時,已經(jīng)提倡白話文和國語。因為是過渡期,做文章仍然用文言文。課堂老師講課,照舊講自己的方言,國語只是在學校舉行演講比賽時使用。但是,童校長和國文老師吳山秀特別重視白話文,提倡文言文要“明白如話”。為了引導學生對白話國語的興趣,經(jīng)常請一些名人來學校講演。

周先生上中學時,學生一律住校。禮拜一至禮拜六,學校絕對不準許學生外出。本地學生禮拜日,準許回家半天。他認為這樣的管理制度,可以使學生不受外界干擾,集中精力讀書、學習,鉆研自己有興趣的東西。周先生讀中小學感覺非常輕松,沒有任何負擔。

他說:“只有輕松才能學習好,緊張是學不好的。不是壓力大就學習好。壓力大,反而適得其反。老師要注意發(fā)展學生的興趣,沒有興趣的學習是學不好的?!薄芭d趣是自己產(chǎn)生的,不是外來的。是必然的,不是偶然的。一個人一定會有某種或某些興趣。必然的興趣和偶然的機會結(jié)合,就能做出成績。中學階段要為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提供機會,學校要給學生營造寬松環(huán)境。如果老師用填鴨式的教學方法,把學生腦子塞得滿滿的,學生就沒有自己的空間和時間去學習,更不能鉆研自己感興趣的東西?!?/p>

周先生就讀的常州中學,是當時最好的學校。管理嚴格,但學生感覺卻是輕松、愉快的。每天九點上課,上午只排三節(jié)正課,每節(jié)五十分鐘。清晨,學生早早起來晨練,晨讀。下午一般是游藝課(“游藝”意出孔子的“游于藝”)。游藝課包括古文、書法、圖畫、音樂、打拳、軍樂演奏等等。游藝課不考試、不記分數(shù),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興趣愛好自由選擇。

周先生曾選修古文、音樂,學習彈月琴、拉二胡、吹笛子,也拉小提琴。他們的音樂老師劉天華(劉半農(nóng)弟弟)曾在日本學習西洋音樂,回國后主攻民族音樂,培養(yǎng)了許多音樂人才。建國初期被譽為“二胡圣手”的儲師竹,就是周有光的同班同學。

周先生學習音樂,不想終生以此為業(yè)。目的只是為了提高音樂修養(yǎng),增強對音樂作品的欣賞能力。周先生學生時代除了喜歡音樂,也對語言文字學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課余時間讀了不少語言文字學方面的書籍,并開始發(fā)表語文方面的文章。

正是因為周有光先生在學生時代得天獨厚,有寬松的空間發(fā)展個人興趣,有機會接觸更廣泛的學科知識,才能在知天命之年華麗轉(zhuǎn)身,從經(jīng)濟學領(lǐng)域輕松轉(zhuǎn)到語言文字學。

周先生說:“歐美大學注重‘通識教育’理念。我們上大學時,專業(yè)限定不嚴格。只分文科、理科和工科(醫(yī)科除外),不像解放后分得很細。分得粗有一個好處,就是學生掌握的知識廣一點,但缺點是深度不夠。正像美國哈佛大學校長在北京大學百年校慶所說的‘我們培養(yǎng)學生,要使文科學生了解理科,理科學生欣賞文科’。這同我們提倡的全面發(fā)展很接近。你看,中國早期許多搞自然科學的專家文學修養(yǎng)非常高,能詩能文。大學教育是培養(yǎng)完備的人格,不是培養(yǎng)專家。專家是大學畢業(yè)之后進一步深造才成就起來的?;A(chǔ)知識廣泛,改行很容易。新中國建立之后學習蘇聯(lián),學校早早開始分科,學生的知識面狹窄、單一,要跨學科改行很難?!?/p>

周先生的孫女戲稱爺爺“搞經(jīng)濟半途而廢,搞語文半路出家”。但他卻在兩個不相干的領(lǐng)域同樣成就卓著,實乃罕見。有人在美國紐約圖書館查閱館藏書時,在周有光名錄下既有經(jīng)濟學著作,也有語言文字方面的著作,常被誤認是兩個人。然而,早期經(jīng)濟學家周有光,就是今天的語言文字學家周有光。周先生開創(chuàng)的“現(xiàn)代漢字學”在北京大學等高校,已經(jīng)成為一門正式的課程。同時,他的“比較文字學”也是國內(nèi)首創(chuàng),他更是《漢語拼音方案》的主要制訂者。

有人問周先生,為什么能在不同領(lǐng)域馳騁自如?他回答:中學一位鄭曉滄老師講過一句話,給我影響很大。鄭老師說“你原來有天然的智慧、天然的思想,教育就是把你天然的東西引出來”。這是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思想。老師要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使學生學會自修。一個人一生在學校學習時間是短暫的、有限的,學問主要靠離開校門后自我學習。大科學家愛因斯坦曾總結(jié)人的一生,如果按六十歲計算,工作時間占十三年,業(yè)余時間十七年,另外三十年就是吃飯、睡覺。有成就的人,多數(shù)用業(yè)余時間自學、鉆研。要利用好業(yè)余時間,不斷自學。

張家三姐妹和她們的夫君,1946年攝于上海。正如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張家四姐妹誰娶了都會幸福一輩子。她們各個學有所成,知書達禮。大姐元和(前左)大夏大學畢業(yè),嫁昆曲名伶顧傳玠(前右);二姐允和(后左一)光華大學畢業(yè),嫁著名語言學家周有光(后左二);三妹兆和(右一)中國公學畢業(yè),嫁著名小說家沈從文(右二);四妹充和北京大學畢業(yè),1948年嫁美國耶魯大學教授、著名漢學家傅漢思

當然,自學要靠身邊能利用的條件,有了條件不去利用也是枉然。他說:“比如沈從文,后來搞中國服飾研究,固然和他到故宮博物院工作有關(guān),能接觸別人接觸不到的東西。但是,在故宮博物院那么多有條件的人,并沒有取得像沈從文那樣的成績呀!所以,利用條件的同時,還要個人努力。任何人只要努力,總能做出成績?!?/p>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