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曾國藩的修身之術(shù)

曾國藩智慧全集 作者:陳 浩 著


第一章 曾國藩的修身之術(shù)

修身養(yǎng)性是自我完善的第一步,也是成就大業(yè)的第一步。曾國藩主張不管是讀書做學(xué)問,還是待人接物;無論是帶兵打仗,還是為官從政,全部都有修身的大學(xué)問體現(xiàn)其中。因此,曾氏的一生非常講究修身,將“修身”與“齊家、治國、平天下”聯(lián)系起來,并處理得有條有理。曾國藩修身的方法可謂高明之至,堪為后世楷模!

修煉涵養(yǎng),享受成功與快樂的人生

機遇固然重要,然而更重要的是修煉涵養(yǎng),勿為不學(xué)無術(shù)之輩。

譯文:對于一個人而言,機會雖然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他的修身養(yǎng)性的涵養(yǎng),千萬不要做不學(xué)無術(shù)的那種人。

修養(yǎng)是通過文化、智慧、知識和行為表現(xiàn)出來的一種美德。它是一種含義廣泛的概念。這里的“修”是指鍛煉、學(xué)習(xí)、提高;“養(yǎng)”是指培育、涵養(yǎng)和熏陶。概括地說,修養(yǎng)主要是指人們?yōu)榱艘欢ǖ哪康乃M行的勤奮學(xué)習(xí)和涵養(yǎng)鍛煉的功夫,以及經(jīng)過長期努力所達到的某種能力和品質(zhì)。

日本四大“經(jīng)營之圣”之一的稻盛和夫在他的著作《活法》中有這樣一段論述:“不僅領(lǐng)導(dǎo)者需要磨煉心志、提升心性,所有的人都要朝這個方向努力。不但要機敏,而且要正直;不僅要提高能力,而且要塑造人格。甚至可以說,這就是人生的目的和意義所在。我們的人生無非就是提升人性、提升心志的過程?!?/p>

一個人能否受到世人的敬仰,主要取決于自身的修養(yǎng)。曾國藩把自身的修為同“齊家、治國、平天下”聯(lián)系起來,并且處理得有條有理。這正是他的高明之處。

曾國藩出生在湖南湘鄉(xiāng)一個普通的農(nóng)家,祖上一直與功名科第無緣,甚至連一個秀才也沒出過。曾國藩的父親曾麟書讀書毫無起色,接連考了17次,直到43歲才考取了秀才。曾麟書深知自己與功名仕途無緣,于是回家辦了私塾,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曾國藩兄弟身上。此時,曾國藩讀書興致并不高。而曾國藩的祖父曾玉屏認為曾國藩有前途,如果繼續(xù)跟著曾麟書學(xué)習(xí),恐怕會貽誤了他的前程,于是決定將曾國藩送到衡陽,后又將他送到本縣的漣濱書院接受名家的指點。曾國藩在漣濱書院改號為“滌生”,意在“滌其舊染之污”,滌出舊習(xí),煥然新生。從改號這一舉動可以看出曾國藩立志修身的決心。曾國藩22歲考中了秀才,第二年考取了舉人。

曾國藩中舉后不久便離開湖南家鄉(xiāng),進京準備會試。他連續(xù)兩次參加會試卻名落孫山,第三次會試才中了進士,在朝試中名列一等第三名,進入了翰林院庶常館繼續(xù)深造。進入了翰林院以后,他更有銳意進取之意,決心要做一名能為國家做出巨大貢獻的忠臣。曾國藩對張良、陳平、諸葛亮、魏征、范仲淹、司馬光等人的輝煌相業(yè)神往不已,因此暗下決心今后一定也要拜相、彪炳史冊。他一生推崇孔子,把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人生信條,矢志不渝地為維護封建的綱常倫理,維護清王朝的統(tǒng)治,實踐著匡時救世的遠大抱負。

在他看來,宋明之后,封建正統(tǒng)士大夫經(jīng)常把“修身”同“齊家、治國、平天下”置于兩個對立面,并把它們相互割裂開了,強調(diào)各自的重要性,致使“治國、平天下”的人生志向因為缺少精神修養(yǎng)而無法完成,即使是滿腹經(jīng)綸,也不能完成救世大業(yè)。所以,曾國藩主張不能把“修身”看得過于簡單化,而是將其與“齊家、治國、平天下”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無論讀書、做學(xué)問,還是為官從政、帶領(lǐng)軍隊,都是自身修為的重大體現(xiàn)。

不僅如此,他還總結(jié)了修身之法的12種功課,并身體力行,毫不松懈。這12種功課包括:

一、主敬:整齊嚴肅,做事專心不二,日求精進。

二、靜坐:每日須靜坐,體驗靜極生陽來復(fù)之仁心。三、早起:黎明即起,絕不戀床。

四、讀書:一書未看完,斷不可讀他書,且每日須讀十頁。

五、讀史:細研圈點,每日十頁,從不間斷。

六、謹言:刻刻留心,不講廢話。

七、養(yǎng)氣:氣藏丹田,無不可對人言之事。

八、保身:節(jié)欲節(jié)食,善待自己。

九、日記:每日一則,體味生活。

十、陶冶情操:每月做詩文數(shù)首,培靈感,養(yǎng)盛氣,不喪心志。

十一、習(xí)字:早飯后,習(xí)字半小時,以此為課,不做拖延。

十二、夜休:勞心疲神之事,切戒。

一個人的修養(yǎng)程度決定了自身的潛在智慧能否充分發(fā)揮,從而決定人在事業(yè)上的成敗。

一位心理學(xué)家曾進行過一項連續(xù)30年的實驗。他挑選了1000名智力超常的兒童進行跟蹤實驗。這些智力相近的兒童后來的成就相差非常大。有的人做出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有的卻平淡無奇。心理學(xué)家仔細研究了20%最有成就的對象和20%最沒有成就的對象,發(fā)現(xiàn)他們之間最大、最顯著的差別不在于智力,而在于修養(yǎng)這一非智力的因素。

修養(yǎng),不僅僅是品德,還包括所有能力、境界的提高。修養(yǎng)是后天的產(chǎn)物,是人們控制命運、發(fā)展自身、挑戰(zhàn)自身的結(jié)果。有修養(yǎng)的人不是懦弱,而是強者,是受眾人尊重和敬仰的人,也是眾人樂于親近和愛戴的人。

良好的修養(yǎng)是提高自身素質(zhì)的保障,也是一個人成功的重要基石。在人們前行的路途上,修養(yǎng)永遠是一面有價值的旗幟,在心靈的山崗上獵獵飄揚。可以說,圓滿的人生和基本品德是不可分的。唯有修煉自己的品行才能享受真正的成功和恒久的快樂!

讀書修身,改變自己的氣質(zhì)

人之氣質(zhì),由于天生,本難改變,唯讀書可變化氣質(zhì)。

譯文:人的氣質(zhì)由于是天生的,很難改變,唯有讀書才能改變一個人的氣質(zhì)。

曾國藩認為讀書對于國家、對于自身都是有益的。在他看來,讀書大可以報國為民;小可以修身養(yǎng)性,衛(wèi)身謀食立足社會;更可借此展現(xiàn)志向,拼搏進取。曾國藩的讀書思想一方面繼承先秦的孔子、孟子、墨子的觀點,認為讀書是為了提高品德情操、增長知識才干,使自己成為“賢士”、“君子”以至“圣人”,繼而秉承宋朝朱熹之學(xué)說,主張讀書要“明天理”;另一方面又繼承宋朝陳亮“經(jīng)世致用”及北朝顏之推“謀生”之說,認為讀書大可報國為民,小可修業(yè)謀生,以自衛(wèi)其身。

曾國藩為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理想,百般苦學(xué),廣泛閱讀。曾國藩8歲時已經(jīng)讀完了“五經(jīng)”;14歲時,受教讀《周禮》、《禮儀》,直至能夠背誦;此外他還讀了《史記》和《文選》。這些造就了曾國藩一生的學(xué)問基礎(chǔ)。在翰林院、詹事府任閑散文職時,他悉心鉆研歷代的典章制度和封建各朝治理國家的經(jīng)驗。曾國藩讀書如此用功,決非僅僅為了求得高官厚祿。對他而言,讀書更多是為了“進德”、“修業(yè)”。在給諸弟的信中,曾國藩說:“吾輩讀書,只有兩事。一者進德之事,講求乎誠正修齊之道,以圖無忝所生;一者修業(yè)之事,操習(xí)乎記誦詞章之述,以圖自衛(wèi)其身?!?/p>

曾國藩對于讀書學(xué)習(xí)特別可貴的是把它作為一生之事,相伴終生。

在同治十年,曾國藩的身體每況愈下,可以說一天不如一天。理學(xué)修養(yǎng)甚深的他寫了幾句箴言:“禽里還人,靜由敬出;死中求活,淡極樂生。”他認為“暮年疾病、事變,人人不免”,而讀書則貴在堅持,并在讀書中體味出樂趣,警示和鞭策自己讀書不要放松。過了一個月之后,他感覺右邊的腎臟浮腫,就像雞卵一樣大,可是他卻不管不顧,晚上照舊讀書不廢。疾病纏身,這已是難以擺脫的困擾,“前以目疾,用心則愈蒙;近以疝氣,用心則愈疼。遂全不敢用心,竟成一廢人矣”。但藥療不如讀書,他離開了書的話就真的是一個廢人了。

那年秋冬季,曾國藩病情更加嚴重,“腳腫愈甚,常服之襪已不能入,肥而復(fù)硬,且似已腫過膝上者。大約作文及看生書,俱嫌用心太過,有損于血,而氣不能運化。故至于此,以后當不做文,不看生書”。在這則日記中,我們既可看到他身體的狀況,也可看到他在寫作和讀書時的投入。在此,他雖規(guī)定自己以后不做文,不看生書,卻無法按規(guī)定辦事。因為不久,揚州阮家送他《許周生集》。這是一部他從未看過的新書。他拿到手后便難以放下。讀就必須從頭到尾讀完,讀的過程又全神貫注。后來湖南王

運送近年所著《周易燕說》、《尚書大傳補注》、《禹貢箋》、《谷梁申義》、《莊子七篇注》、《湘綺樓文集》。他收到后雖不能一一細看,但每書都較為認真地翻看了幾遍。此后他又違背原來規(guī)定的不閱讀生書的初衷,繼續(xù)堅持閱讀了一大批生書。

到了第二年的三月初,曾國藩的老病之軀已如風(fēng)中殘燭了。他還是堅持每日閱讀《二程全書》。但他接連在日記中發(fā)出感嘆:“近年或做詩文,亦覺心中恍惚,不能自主。故眩暈、目疾、肝風(fēng)等癥皆心肝血虛之所致也。不能溘先朝露,速歸于盡;又不能振作精神,稍治應(yīng)盡之職。茍活人間,慚悚何極!”“余精神散漫已久,凡遇應(yīng)了結(jié)之件久不能完,應(yīng)收拾之件久不能檢,如敗葉滿山,全無歸宿?!彼灾捅M燈枯,將不久于人世,便抓住生命即將完結(jié)時只做自己最喜愛的事——讀書。他每天讀的書就是《二程全書》。他希望在理學(xué)的探究和修養(yǎng)上,為自己畫上一個完滿的句號。

蘇東坡說:“胸有詩書氣自華?!钡拇_如此,一個人的氣質(zhì)、修養(yǎng)、智慧與長期、大量的讀書是分不開的。如果一個人能夠堅持長久讀書,長期含英咀華,氣質(zhì)自然得到改變。

西方有句諺語:“人如其所讀?!弊x書的過程,是生命再造的過程。讀書可以彌補自己的不足,讓自己豐富和深刻起來。當人們長久地堅持讀好書,耳濡目染之下,讓崇美向善的文字豐盈了心靈,借書情雅意博大了胸懷,被知識的文明熏陶了至純至真的情感,思想情操就會提升到一個新的境界,就會潛移默化地改變著自身的氣質(zhì),由“心”到“形”,“相由心生”,影響人的容貌:目光變得更加清澈有神,面龐更加柔和宜人,表情更加富有韻味,舉止也更加優(yōu)雅得體。這種氣質(zhì)美比起外表美來要耐看得多。正如伏爾泰所說:“美只愉悅眼睛,而氣質(zhì)使靈魂入迷?!?/p>

當然,讀書改變氣質(zhì)、修養(yǎng)身心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買幾本書做做樣子,或者隨便讀幾本流行小說便能立竿見影的。讀書,應(yīng)當是一種耐得住寂寞的習(xí)慣,是一種堅持不懈的學(xué)習(xí)積累,是一個長期修煉的過程。只有把讀書當成工作的補充,當成生活的一部分,當成與吃飯、睡覺一樣的需要,經(jīng)年累月、不斷地汲取書中的營養(yǎng),開闊視野,陶冶性情,積累智慧,才能澄澈自己的心靈,升華思想境界,從而美化自己的氣質(zhì)!

慎獨心安,在獨處時加強自我管理

慎獨者,遏欲不忽隱微,循理不間須臾,內(nèi)省不疚,故心泰。

譯文:慎獨,就是說遏止私欲,連非常微小的方面也不放過,循理而行,時時刻刻都如此。內(nèi)省而無愧,所以心里坦然。

曾國藩認為“慎獨則心安”,“自修之道,莫難于養(yǎng)心;養(yǎng)心之難,又在慎獨”。他說,慎獨“是人生第一自強之道,第一尋樂之方,守身之先務(wù)也”。他認為能夠做到慎獨,就可以內(nèi)省不疚,就可以對天地、質(zhì)鬼神,可以泰然處之。

“慎獨”是指人們獨自居處,嚴于律己,謹慎自己的所思所行,防止有違道德的欲望和行為發(fā)生,從而使道義時刻伴隨自身。慎獨是古人最重要的修身之法?!抖Y記·中庸》中有云:“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币馑季褪钦f,有德行的人就是在別人看不到的地方也謹慎檢點,在別人聽不到的方面也要懷著恐懼之心加以注意。在最隱蔽的地方最能看出一個人的品質(zhì),在最細微的事情上能夠顯示一個人的品質(zhì)。而道德高尚的人能夠嚴于律己,表里如一,即便在自己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也會慎重行事,檢點自己的行為。

“慎獨”,關(guān)鍵是一個“獨”字。那么,何謂“獨”呢?朱熹曾經(jīng)對“獨”做過這樣一個解釋:“獨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知之地也?!彼哉f,只要心中有道德,眼中有紀律,手腳有約束,無論何時何地都能做到“慎獨”。

歷史上也出現(xiàn)過一些以“慎獨”出名的人物,名聲最大的是東漢安帝時的荊州刺使楊震。這位刺使以“性公廉,不受私謁”著稱,留下了個“清廉誡四知”的典故?!逗鬂h書·楊震傳》有這樣的記載:楊震去荊州赴任,道經(jīng)昌邑。昌邑縣令王密是楊震當年舉薦上來的。王密為了表示對楊震當年提挈之恩的感謝,“至夜懷金十斤以遺震”。楊震拒絕接受,說:“我舉薦你是因為我了解你,你這樣做是太不了解我了?!蓖趺苷f:“暮夜無知者?!睏钫鹫f:“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王密聽了楊震的一番話,“羞愧而出”。后人就把這件事當成“慎獨”的典型,流傳下來。

慎獨的能力并不是與生俱來的。它是需要經(jīng)過陶冶和熏染而自覺沉淀,歷盡磨難之后逐漸形成的。不論它從何而來,只要我們能夠慎獨,我們就會活得很自在。凡是有所成就的有志之士,他們總能“慎獨”,在任何情況下都能非常嚴格地要求自己,向自己的目標不斷前進,最終彰顯生命的尊嚴,獲得人格和事業(yè)上的成就。

“慎獨”是一種人生境界;慎獨是一種修養(yǎng);慎獨是一種自我管理。隨心所欲是慎獨的最高境界。當然,隨心所欲不是我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指道德修養(yǎng)到一定程度后所能達到的一種思想境界?!吧鳘殹笔枪湃颂岢鰜淼模@種修身的方法并沒有因為時代的更迭而失去現(xiàn)實的意義。慎獨至今仍然是阻止我們掉進深淵的一道屏障。同時,慎獨能夠提升我們的道德修養(yǎng),令我們走向完美的殿堂!

恭敬謙虛,做真正的君子

主敬者,外而整齊嚴肅,內(nèi)而專靜純一,齋莊不懈,故身強。

譯文:莊嚴恭敬,就是儀容整齊嚴肅,內(nèi)心寧靜專一,穩(wěn)重矜持不懈怠,所以身體強健。

“敬”這個字,是孔子、孟子用來教育世人的。春秋時的士大夫,也時常說到它。曾國藩認為內(nèi)心寧靜專一、外表整齊嚴肅,這是敬的功夫;出門如同是去會見重要的客人,如同參加隆重的祭祀活動,這就是敬的氣象;修養(yǎng)身心以安天下的百姓,誠篤恭敬則天下太平,這就是敬的效應(yīng)。

曾國藩對“敬”字還有一番特別的體驗。他認為,恭恭敬敬就能強身健體,他常常感到,一天不敬不靜,就會疲勞困乏。他說,莊重恭敬則日益強大,安逸放縱則日益減少,這是很自然的事情。如果無論人多人少,不管事大事小,一一恭敬,不敢怠慢,那么身體之強健,是毫無疑問的。

曾國藩用一個“敬”字處理治學(xué)、辦事、處世,乃至對自己的身體,真是妙用無窮。“敬”是對人、對事、對物所持有的尊重的態(tài)度?!熬础眲t必生“謙”,即小心恭敬之意。“謙”是一種美德,不僅表現(xiàn)了對他人的尊重,也表現(xiàn)了對自己的嚴格要求和積極的進取精神。曾國藩認為,人若保持謙虛,自可進境無窮。人無論在什么時候都能夠謙虛,才能算作真正的君子。

在讀書方面,曾國藩認為,“吾人為學(xué)最要虛心”。他以切身體驗告誡弟子:“讀書窮理,必得虛心?!?/p>

曾國藩曾經(jīng)說過一句話:“天下無窮進境,多從‘不自足’三字做起?!币粋€人埋頭看書,即使每天不吃不睡不玩,而且堅持看到一百歲,在一般人眼里,可能算是知識淵博了。但是中國的古籍浩如煙海,即使有人認為他已經(jīng)博覽群書,而他所看過的書與整個史籍比較,卻是九牛之一毛,大海之一粟。因此,一個人不能自滿,天下之大,強中更有強中手。

在治軍方面,曾國藩受命組建湘軍之后,便常常自責(zé):“唯有敬濯不敢?guī)熜?,而?wù)要虛心,以收集思廣益之效?!边@種想法一直伴隨著他。在他的日記中這樣寫道:“古之得虛名而值時艱者,往往不克保其終,思此不勝大懼。將具奏折,辭謝大權(quán),不敢節(jié)制四省,恐蹈覆轍之咎也?!痹谀莻€年代,曾國藩能這樣想是十分不容易的。他要求湘軍內(nèi)部自將領(lǐng)至兵卒,必須精誠團結(jié),努力作戰(zhàn),有功不能驕傲。受他的影響,湘軍雖然屢立戰(zhàn)功,但從不自傲。這就是曾國藩的過人之處。

在仕途方面,曾國藩曾年少輕狂,經(jīng)常輕議時政,因此,遭到了某些官僚的反對。經(jīng)歷過挫折之后,他改變了為人處世之道。在長沙城的綠營中,他主動、謙虛地與當?shù)毓賳T交好,不僅給他人臺階下,也緩和了人際關(guān)系。

謙虛也是一種以退為進的人生謀略,更是修養(yǎng)自我的保身之道。一個謙虛的人無論處于何時、何地,都能覺察到自己的不足之處,永遠懷著一顆上進之心。周易有云:“滿則招損,謙則受益?!币粋€驕傲自滿的人是無法看到自己的不足之處的。正如故事中的這個男孩:

男孩從一所技工學(xué)校畢業(yè)后,分到一家模具廠做鉗工。他的師傅是位有著30多年工齡的老模具工,其精湛的技藝在同行中頗有名氣。很多一同進廠的年輕人都羨慕男孩跟了一個好師傅。男孩卻不以為然,跟師傅學(xué)了兩年后,自認為技術(shù)已經(jīng)掌握得差不多了,遂產(chǎn)生了跳槽到外面去掙大錢的想法。

師傅得知后沒有贊成,也沒有反對。他只是從工具箱里取出一個四方形的大鐵皮盒,把一些碎鐵塊全裝了進去,然后對男孩說:“盒子裝滿了吧?”男孩回答道:“裝滿了。”接著師傅又用鐵鍬鏟了許多鐵屑往里面倒,再問男孩:“盒子裝滿了吧?”男孩又回答道:“這次肯定裝滿了?!毕氩坏綆煾涤侄肆税肱杷^來,一勺一勺地往里面加,結(jié)果半盆水全加進去了。最后,師傅語重心長地對男孩子說:“盒子裝的東西看上去很滿了,實際上里面還有許多空隙。它好比技術(shù),看上去行了,實際上還差一截。我這里有幾套難度較大的塑膠模具,你是否能夠做出來?”男孩接過圖紙一看,那錯落有致、曲線優(yōu)美的型面照他現(xiàn)在的水平是無論如何也做不出來的。

故事并沒有結(jié)束。值得慶幸的是,男孩明白了自己與師傅真正的差距在哪里。于是,他放棄原來的打算,更加刻苦地鉆研技術(shù),不斷地用知識來填充自己。幾年后,男孩在全國輕工技術(shù)比武中取得了好成績,回廠后,被晉升為最年輕的技師,薪水也增加了不少。男孩從那只鐵皮盒里懂得了“滿”是無止境的,只有一直注入,才能更接近“完滿”。

古語有云:“謙謙,君子?!奔慈嗽谌魏螘r候都謙虛,才算君子。

靜心養(yǎng)性,保持一顆寧靜的心

唯心到靜極時,所謂未發(fā)之中,寂然不動之體,皆竟未體驗出真靜來。意者,只是閉藏之極,逗出一點生意來,如冬至之陽初動之時。

譯文:只有心靜到極點時,身體才能寂然不動,所謂沒有絲毫雜念,但這畢竟未體驗出真正的“靜”境來。真正的“靜”境是在封閉潛伏到極點時,逗引出一點生動的意念來。就像冬至那一天,陰氣殆盡,陽氣初動,此時根正本固,這才可以作為一切。

孔子說:“仁者靜?!?/p>

老子說:“致虛靜,守靜篤?!?/p>

靜不僅是哲學(xué)概念,更是一種精神狀態(tài),一種修身養(yǎng)性的方法,一種為人處世之道。“靜”之一字,蘊含奧妙無窮的人生真諦和成功謀略。儒道釋三家都強調(diào)一個“靜”字。儒家講求修身、立志、治學(xué)皆以靜為本;道家講求“平和沖淡”;釋家禪宗講求靜坐以靜心。由此可見“靜”字功夫的要緊?!办o”乃是人生最高境界。

曾國藩認為,人的精神若無法安靜,那么他的心也都是散的、亂的,對事情無法看清,做事也不會用盡全力,甚至連自己的身體也不知道怎么保養(yǎng)。

他認為,保持心情舒暢的最好方式就是要有一顆平常之心、一顆淡泊名利之心。平常人談舍得很容易,但一旦身居高位、手握大權(quán)還能做到“淡泊”二字實在很難。何況曾國藩身居高位,政務(wù)、軍務(wù)纏身。他能夠踐行的就是不斷提醒自己,以古人心胸開闊者為學(xué)習(xí)榜樣,讀他們的詩作文章,體會他們寬廣的胸襟。他還懂得去尋樂、求樂:他寫詩、練習(xí)書法,通過這種方式來調(diào)節(jié)自己的心理。

除此之外,曾國藩還將這種體會訴諸于筆端。后人讀他的詩文,其中自有一股雄渾之氣與淡定的情懷,但細細品味,又有一種閑淡雅致。他的文章風(fēng)格也體現(xiàn)了他的辦事風(fēng)格。他每日需要批閱的文件、書信很多,但寫出的東西非常認真、仔細、幽默,而且耐人尋味。

寧靜就是心情平靜沉著。日常生活中能處處保持平靜的心態(tài),不但可以澄明心境,把握身體氣血運動的全面平衡,以達到養(yǎng)心健身的功效,而且還能讓人全面仔細地考慮問題,有助于處理好周圍的一切事情。因此,保持內(nèi)心的寧靜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

有一天,一個工人在倉庫搬運貨物時一不小心把手表弄丟了,到處都找不到。后來同伴也加入了尋找的行列。大伙兒都翻箱倒柜,仍然一無所獲,無奈只好沮喪地回去吃午飯。這時候,有個小男孩偷偷溜進倉庫里,沒費多少力氣和時間就把手表找到了。人們詫異地問他是怎么找到的。小男孩回答道:“我只是躺在地上,保持安靜,一會兒就聽到鐘表的滴答聲。我就是通過這個方式找到手表的?!?/p>

偌大一個倉庫,想要找到一塊手表并不容易。但是那么多人沒有辦到,而一個小孩卻辦到了;那么多人費了很大的勁沒有尋到手表,而一個小孩子沒費多少力氣卻輕易找到了。從這個小小的故事中,我們可以得到一個啟示,人生在世,理想、志氣、勇氣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沒有一點靜氣,整天浮躁不安,是成不了什么大事的。

因此,保持內(nèi)心世界的寧靜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一個內(nèi)心寧靜的人才能在紛繁復(fù)雜的世界面前看得深、看得遠,才能使自己的思維閃爍出智慧的光輝,才能把自己的人生看得更透徹、更完整。有了司馬遷忍辱負重,才有了汪洋的華章;有了董仲舒孜孜求學(xué)、“三年不窺園”的靜氣,才會有真正的學(xué)問。

保持內(nèi)心的寧靜就是要給自己增加一些學(xué)者的睿智。當人類越來越享受充裕的物質(zhì)生活的時候,卻干枯了自己的靈性。越來越快的工作節(jié)奏,越來越激烈的競爭,將人的自我逼向了角落。

保持內(nèi)心的寧靜就是要遠離喧囂,進入一個寬松、和諧的世界。這個世界非常閑適,是一把藤椅、一本閑書、一杯濃茶的閑適?;蛭站碓谑?,挑燈閱讀,摒棄雜念,聆聽心的吟詠;或斟酌文字,揮灑心跡,透過字里行間,在寧靜淡泊的心境中書寫人生感悟。不為紛繁所擾,不為世俗所侵,讓寧靜的心靈滋潤平凡的生活。

寧靜是我們成熟的標志,也是我們修養(yǎng)程度的展現(xiàn)。保持內(nèi)心的寧靜,才會用心體會到這個世界的博大與人生的深邃,才能真正地與心相對視,才能像找手表的男孩一樣聽到來自生活中的“滴答聲”。擁有寧靜,才懂得平平淡淡才是真。寧靜的人生就是在沉默中奮進。

阿林是一家軟件公司的項目經(jīng)理,已經(jīng)好幾年沒有在一線工作了,現(xiàn)在主要從事管理工作。

一天,總經(jīng)理把他叫到辦公室,告訴他,外地有一個非常緊急的項目,需要一位經(jīng)驗豐富的開發(fā)人員去駐地開發(fā)。雖然他沒有在一線工作好幾年了,但他擁有豐富的經(jīng)驗,并且這幾年也經(jīng)手了許多項目,公司最終決定派他前去。

剛到那兒的第一天,阿林就基本熟悉了大概情況。阿林想盡快完成工作后回公司。而且公司的其他同事都是三周左右就能完成一個項目,自己是老員工,怎么也得比他們強!他給自己定了兩周的期限??墒撬捎诤荛L時間沒有開發(fā)軟件了,前兩天的工作基本沒有什么進展。他認為自己比別人“強”,應(yīng)該會做得更好,但是越著急越亂,連最基本的都沒有完成。下午收工,他沒有回賓館,而是一個人去街上散心,同時好好反思一下自己這兩天的工作為什么沒有做好。

“人生路途時常不如意,請用平常心,起落好壞依舊是自己……”突然,阿林聽到音像店里傳來的歌聲?!捌匠P摹边@三個字映入了他的腦海。是啊,平常心!阿林找到這兩天工作沒進展的癥結(jié)所在了。他一直以為自己比別人強,所以就急于表現(xiàn)自己,做事情太急躁,反而沒進展。其實,不論是工作,還是做別的事情,都要有一顆平常心。不管以前有多大的成就,在開始一項新的工作時,都要把自己“清零”,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下去。

擁有了平常心的阿林沒兩周就把工作做好了??蛻舴浅M意。他回到公司后也受到了總經(jīng)理的嘉獎。

正如古人所云“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不管我們身在何種環(huán)境,承受什么樣的壓力,只要能以平常心面對,就能夠輕松地走向成功。

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論從事何種工作,無論身處什么位置,遇到的問題可能不同,但所面臨的壓力其實是一樣的。在漫長的工作生涯中,不分晝夜地加班、碰到困難、獲得褒獎、遭遇委屈,甚至是挫折連連,都是我們要經(jīng)歷的事情。所以,我們應(yīng)當努力學(xué)會且必須學(xué)會去適應(yīng)環(huán)境,而不是怨天尤人、沾沾自喜,抑或是垂頭喪氣。我們應(yīng)該保持一顆平常心,做到寵辱不驚、去留隨意,坦然地面對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淡泊名利,擁有超然物外的豁達心境

淡泊二字最好。淡,恬淡也;泊,安泊也。恬淡安泊,無他妄念也。此心多少快樂!

譯文:淡泊兩個字是最好的。淡,就是恬淡;泊,就是安泊。恬淡安泊,沒有其他的妄念,這樣的心該是多么快樂啊。

曾國藩是一個飽讀詩書的人,對于歷史上因為過于汲汲于名利而喪身敗家的先例十分熟悉,并且時時引以為戒。他認為,為人、做官都不能太貪心,都必須知足。在名利問題上,應(yīng)該以“恬淡”之心處之,學(xué)會“盡性知命”。他在日記中寫道,近年來焦慮非常多,沒有一天是坦坦蕩蕩地度過的,總是由于名利之心太切,世俗之見太重所導(dǎo)致的。現(xiàn)在要想消除這兩種弊病,必須從“淡”字上著力。功名富貴一概淡然忘卻,這樣才能使自己的心境自由自在。

要想胸懷廣大,就必須從“平淡”兩個字上用力。凡是為人處事,都要有平常之心。對于功名要看得淡一些,這樣心胸才能日益開闊。一個“淡”字可謂一字千金。淡然無累,淡然無為,深得莊子真意。莊子說“淡然無極而眾美從之”。在《刻意》中,他說:“平易恬淡,則憂患不能人,邪氣不能襲,做全其德而神不虧?!边@樣心情神寧,默然無魂,才能“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

曾國藩對自己、對他人都有客觀的認識。他說:“人皆為名所驅(qū),為利所驅(qū),而尤為勢所驅(qū)。”他說孟子生活的時代,蘇秦、張儀、公孫衍之輩“有排山倒海、飛沙走石之勢。而孟子能不為動搖,真豪杰之士,足以振礪百世者矣”。蘇秦是個讀書人,據(jù)說是鬼谷子的學(xué)生。他不甘心現(xiàn)狀,在動蕩的社會中躍躍欲試。他把戰(zhàn)國時的游說之風(fēng),以及士人汲取名利的求實態(tài)度發(fā)揮到極致。

曾國藩身處名利中,又能時刻戒懼名利,因此能對功名保持一定距離的窺伺。他說,天下的事情每件都要求回報,那一定會有大失所望的時候。佛教因果報應(yīng)的說法不能全部相信,也有有了原因但沒有結(jié)果的事情?;貞浱K軾的詞有:“治生不求富,讀書不求官。譬如飲不醉,陶然有余歡?!彼砹藥拙湔f:“治生不求富,讀書不求官。修德不求報,為文不求傳。譬如飲不醉,陶然有余歡。中含不盡意,欲辯已忘言。”

《莊子·徐無鬼》中有這樣一段話:“故目之于明也殆,耳之于聰也殆,心之于殉也殆。凡能其于府也殆,殆之成也不給改。禍之長也茲萃,其反也緣功,其果也待久。”

從莊子的話中,我們可以看出,處心積慮地追求一件事物,往往會適得其反;不去刻意追求,卻往往會得到意想不到的結(jié)果。

阿華大學(xué)畢業(yè)后,很長一段時間里都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后來,他找到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然而這時候,別的同學(xué)都已經(jīng)工作半年,而且工資都比剛進公司的時候有所提升。阿華很著急。

阿華每天總想找機會表現(xiàn)自己,讓經(jīng)理注意到他。工作中一遇到問題,他都不是先自己思考怎樣解決,而是去問周圍的同事。剛開始的時候,大家都認為這個人很好學(xué)。但時間一長,同事們發(fā)現(xiàn),有時候很簡單的問題,只是多輸入一個字符的問題,他都問別人,然后還會說一些與工作無關(guān)的話。這樣,工作效率勢必會下降。但是阿華自己卻認為這是在和同事聯(lián)絡(luò)感情,讓大家看到自己的親和力。

兩個月后,經(jīng)理找阿華談話:“公司請你來不是讓你聊天的。當然,和同事聯(lián)絡(luò)感情是好事,但不要在工作時間!”聽了經(jīng)理的話,阿華很沮喪,他是引起了經(jīng)理的注意,但卻是反面的??粗妥约和瑫r進公司的同事都加薪了,只有自己沒有,阿華想或許自己真的沒有別人那樣的能力,還是老老實實做好本職工作吧。

接下來的日子,阿華像換了一個人,和別人閑談的時間少了。大家看到他每天埋頭干自己的事情,只有遇到自己實在解決不了的事情才和別人探討。同事們都喜歡這樣實干的阿華。

又這樣過了三個月,阿華感覺自己的能力提升了很多,甚至許多超出自己工作職能的事情也能單獨處理。到月底發(fā)工資的時候,他驚喜地發(fā)現(xiàn)自己的工資已經(jīng)遠遠超出了自己的預(yù)期。

人生的規(guī)則非常奇妙。貪慕虛名、急功近利者往往得不到真正的名譽;沽名釣譽、無所不用之徒往往得不到真正的快樂。

我們以赤子之身來此世界,當以赤子之心走過此世界,也就是留得清白在人間。既無聲名,亦無功利,而這正是莫大的聲名,莫大的功利了。正如莊子所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

時常內(nèi)省,不斷地改正自己的過失

知己之過失,即自為承認之地,改去毫無吝惜之心,此最難之事。

譯文:知道自己的過失,馬上就敢承認,并且毫不猶豫地加以改正,這是最困難的事情。

《周易》說:君子“見善則遷,有過則改”。曾國藩的一生是在日日嚴于自律中度過的。他對自我的反省和批判嚴厲而苛刻。

人這一生,最難的不是認識別人、看透別人,而是認識自己。在認識自己這一環(huán)節(jié)中,看到自己的優(yōu)點很容易,但是發(fā)現(xiàn)自己的缺點卻很難。生活在當下的每個人都需要對自己有個清醒的認識和了解。只有做到日日反省,了解自己,才能提升自己。

曾參是孔子的得意弟子,比孔子小46歲。嚴格地說,他的年齡足可當孔子的孫兒。在孔門眾多的弟子中,他的排行也在最后面??墒蔷蛯W(xué)問而論,他卻無疑是孔子門生中最杰出的一個。所以孔子時常稱贊他。曾參有一句名言:“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xí)乎?”意思就是說:“我每天拿三件事情來反省自己,替人家謀事,有沒有盡心盡力呢?和朋友交往有沒有恪守信諾呢?老師所傳授的課業(yè),有沒有再三溫習(xí)呢?”這就是內(nèi)省。能夠在自我反省中感知自己的人,多是有所作為的人。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有過改之,過而無恐。勇于改正自己缺點的人,就是清醒明智的人;知錯不改的人,往往一事無成。只有不斷地完善自己,才能在險惡復(fù)雜的環(huán)境中求得生存與發(fā)展的機會。這是千古不變的生存法則。

圣賢之所以是圣賢,就是因為他們能夠坦然地面對自己的過錯,從不虛偽地遮掩和找借口,并且可以積極地去改正。心里踏實,糾結(jié)也少了,做事也順利許多。要知道,有多少掩飾就有多少丑態(tài)。

曾國藩之所以能有所作為,就在于他能不停地磨礪自己的志向,日日反省,天天自新。他有強烈的洗心革面的愿望,他是自己身軀的猛烈抨擊者,同時這也是他在亂世之中的保身之道。他所取得的偉大功業(yè)不在于他的道德,也不在于他的文章,而在于他對自己肉體和心靈的永無休止的洗滌和更新,在于他對成就的謙虛,對己身過錯的嚴與狠。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弱點和局限,每個人都會犯錯誤,不同的是所犯過錯的大與小、多與少。犯錯之后如何用正常而積極的心態(tài)去面對才是最重要的。所以說有過必糾、有錯必改才是正確的選擇。曾國藩認為,注重頤養(yǎng)德性的人,會經(jīng)常不斷地正視自己所犯的過錯,并且常常反省、告誡自己勇于改過,這樣才會使自己不斷走向完善。

但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很多人總是只看到別人的缺點,而發(fā)現(xiàn)不了自己的缺點。當別人指出的時候,他仍舊不知悔改,甚至巧舌如簧。這樣就永遠不會有進步。正視缺點和不足,設(shè)法克服并改正,這樣才會有所突破。曾國藩就是這樣做的。他提出了“悔缺”之道,并堅決徹底地改正和執(zhí)行。

曾國藩的性格一生發(fā)生過多次轉(zhuǎn)變。他早期的個人修養(yǎng)也并不深厚,一遇不順心的事情就勃然大怒,脾氣性格很不穩(wěn)定;與人交往時善于言談,愛出風(fēng)頭。但他自己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后,認為知過即改、從善如流對一個人的修身養(yǎng)性至關(guān)重要,因此便下定決心改變這種性格,但是卻屢有反復(fù)。俗語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性格的養(yǎng)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有一天,好友竇蘭泉來拜訪曾國藩。兩位學(xué)者商討理學(xué)。然而曾國藩并未真正理解竇蘭泉所說的意思,即開始妄自發(fā)表見解,且詞氣虛矯。事后曾國藩指責(zé)自己不僅自欺,而且欺人,沒有比這更厲害的了。說話時語氣強辯、談文說理,以表示自己學(xué)理精湛,其實這是一種虛榮心的表現(xiàn)。

曾國藩意識到了自己的毛病,表示一定悔改,可又身不由己,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幾日后,朱廉甫前輩與邵蕙西來訪。這二人都是孔子所說的正直、見聞廣博的人。但是曾國藩故伎重演,說了許多大言不慚的話,過后又十分后悔。

由此可知,認識只是一個開始,實際行動才是關(guān)鍵所在。他給自己約定法章:大凡往日游戲隨和的人,態(tài)度不能馬上變得孤僻嚴厲;只能減少往來,相見必敬,才能漸改爭逐的惡習(xí)。

對于自己的言行,他認為一切事情都需要每天檢查;一天不查以后有問題再補救就難了。他逐日檢點,事事檢點,嚴格要求自己,把檢點自己視為事關(guān)進德修業(yè)的大事。

內(nèi)省對人們的心理發(fā)展有著重要的影響。人世間善惡的界限太過微妙,而自我反省就是打破這種界限的最好的方法。在反省的過程中,感知自己的所作所為,以道德束縛自己的行為方向。很多人在內(nèi)省時,大都感覺內(nèi)心深處所感知到的自己非常陌生,驚訝于自己的特性而不自知,也會因此而感到懊悔、傷心。但是,當人們不斷內(nèi)省時,也會逐步認識自我,之后才能更積極地面對自己。因此,在這個反省的過程中,雖然表面上是不斷發(fā)現(xiàn)自己的缺點,而事實上卻是在不斷地進步。

人的一生,或多或少都會做出令自己后悔不已的行為。行為發(fā)生之后,人們往往會非常痛苦。人要擺脫痛苦,擺脫過失的束縛,反省是一條必然路徑。在內(nèi)省中找到所犯錯誤的出發(fā)點,感知自己的內(nèi)心,當行為偏離時即改正過來,這是人們追求真理必經(jīng)的過程!

持之以恒,磨煉自己的品格

年無分老少,事無分難易,但行之有恒,自如種樹畜養(yǎng),日漸其大而不覺耳。進之以猛,持之以恒,不過一二年,精進而不覺。

譯文:年齡無論大小,事情無論難易,只要持之以恒地做了,就像種樹養(yǎng)禽一般,天天看它長大卻感覺不到。盡力前進,堅持不懈,不過一二年工夫,自然有無形的長進。

一個人能夠有所成就,關(guān)鍵在于他是否能夠做到“恒久”。曾國藩認為只要能夠不斷努力、積極進取,就可以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

曾國藩在得到翰林的地位后,又一次改名勵志。他將名字“子城”改為“國藩”。在他為自勵所做的五句箴言中,第一句就是要立志。他要荷道以躬,要與之以言,就是要以一己之身,擔(dān)當中國的道統(tǒng)。他認為,在人生的進程中,遭遇任何危險困難,只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就一定能夠克服。

為了對得起自己的名字所含的深意,曾國藩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時光,奮發(fā)苦讀。許多人進入仕途以后,便把書本當作自家書房里的裝飾品,任其落滿塵埃,要么整天酒肉穿腸,要么整日得過且過。像曾國藩這樣的人,進入翰林院任侍郎后,還拼命讀書,并自立課程12條,全力攻讀,實在是少見。他對自己的修身箴言,后人讀來,獲益良多。若能身體力行,必定獲益無窮。

一個位居高官的人,還要自己規(guī)定功課,這種自律精神,不僅在古人中很少見到,就是今人也很難做到。這種立志有恒、勇于進取的精神,是曾國藩成功的基本條件。他說,若想成為成功者,就要持之以恒、積極進??;沒有持之以恒、積極進取的精神是難以成就一番事業(yè)的。人生的進取,是從一個人的內(nèi)心開始的。只要能夠堅持下去,閱歷就會逐漸增多,就可以獲取成功。

我們都理解人們常說的“滴水穿石”這個詞。小小一顆水珠,落在地上立即無影無蹤;濺在盆中,也只是輕微的一聲響動,激起兩圈漣漪,便再也看不到身影。當它落在我們的身上,或者我們伸手去接住它的時候,我們只感覺到一絲涼意,絲毫沒有疼痛的。就是這個貌不驚人的水滴,能將石頭穿一個洞。這可以給我們一個很大的啟示。

唐朝詩人李白小時候很貪玩,不愛學(xué)習(xí)。他的父親為了讓他成才,就把他送到學(xué)堂去讀書??墒牵切┙?jīng)史、諸子百家的書籍學(xué)起來很困難。他更加不愿意學(xué)了,有時候還偷偷跑出去玩。

一天,李白沒有上學(xué),跑到一條小河邊去玩,忽然看見一位白發(fā)蒼蒼的老婆婆蹲在小河邊的一塊磨石旁,一下一下地磨一根鐵棍。李白好奇地問道:“老婆婆,您在干什么?”

“我在磨針。”老婆婆一邊磨一邊回答。

“磨針?用這么粗的鐵棍磨成細細的針?這什么時候能磨成??!”李白脫口而出。

老婆婆抬起頭,停下手,親切地對李白說:“孩子,鐵棒雖粗,可擋不住我天天磨。滴水能穿石,難道鐵棒就不能磨成針嗎?”

李白聽了婆婆的話,很有感觸。

命運往往掌握在那些持之以恒、不斷向目標進取的人手中。心理學(xué)家說,在成就一番偉大的事業(yè)的過程中,專心致志、持之以恒的品格往往起到很大的作用。

有一個高中生耐性不夠,做一件事情只要稍稍有點兒困難,就很容易氣餒。

有一天,他的父親給他一塊木板和一把小刀,要他在木板上切一條刀痕。當他切好之后,他父親就把木板和小刀鎖在抽屜里。

以后每天晚上,他父親都要他在切過的刀痕上再切一次。這樣持續(xù)了好幾天。

終于有一天晚上,他一刀下去,就把木板切成了兩塊。

父親說:“你大概想不到這么一點點力氣就能把一塊木板切成兩片吧?你一生的成敗,不在于你一下子用多大力氣,而在于你是否能持之以恒?!?/p>

是的,真正偉大的人物相信人的智慧與毅力的作用,而不相信什么天才。他們指出:天才就是不斷努力的能力;天才就是點燃自己的智慧之火;天才就是持之以恒、積極進取。天賦過人的人如果沒有持之以恒做基礎(chǔ),他只會成為轉(zhuǎn)瞬即逝的火花;許多意志堅強、持之以恒而智力平平的人都會超過所謂的天才。正如意大利民諺所云:“走得慢且堅持到底的人才是真正走得快的人?!?/p>

修身養(yǎng)性,為人處世,貴在一個“恒”字。持之以恒,方能有所成,道理雖然簡單易懂,但卻不是人人都能夠做得到!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