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是為了更理智地“舍”
從定義上來看,斷舍離是通過丟棄的方法,除去內(nèi)心對事物的執(zhí)念;而留存道是用存儲的方式,減少對事物舍棄帶來的遺憾。二者看似兩個矛盾對立的概念,但實際上并非如此。
斷舍離詮釋的是我們該拋棄哪些物品,留存道解析的則是我們該保留哪些物品,二者只是關(guān)注點不同。
留存道的提出,是希望大家通過對空間的規(guī)劃與缺陷格局的改造,讓以前裝不下那么多東西的儲物空間盡量裝下所有物品,并將所有物品都一一呈現(xiàn)在眼前,然后給自己一些時間,去重新審視自己與物品的關(guān)系。當(dāng)我們看到物品以后,即便不能馬上決定它們的去留,至少可以知道我們都有些什么,哪些是有用的,有用的不必再買,而看到無用的物品更是讓自己成長的最好方法,可以讓我們正視自己的消費觀和價值觀。如果直接把物品丟掉,因為整理而去丟棄,快速地決定,甚至沒有一個深度的思考并成長的過程,那么,你一定還會重蹈覆轍。經(jīng)過如此一番審視之后,此“留”已不再是彼“留”,此“留”是為了更好、更理智地“舍”。
所以,“留存道”概念的提出并不是為了駁斥“斷舍離”,它其實很好地彌補了“斷舍離”中“斷”的缺憾。如何斷?斷不掉該怎么辦?硬生生讓你斷掉對物品的執(zhí)念,多數(shù)中國人都做不到,這種做法不理智,也不近人情(這就是很多人扔完東西會后悔的原因)。因此,留存道是更符合現(xiàn)階段中國人心理特點的人生整理哲學(xué),是那個從“1”過渡到“3”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