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為了壯大黨的力量

陳云 作者: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鄧小平研究組


為了壯大黨的力量

歷來的經驗證明,沒有一個脫離群眾的黨組織是鞏固的。

——陳云:《開展群眾工作是目前地方工作的中心》(1939年11月3日)

抗日戰(zhàn)爭開始以后,中國共產黨有了比較穩(wěn)固的根據地,在邊區(qū)和各根據地處于執(zhí)政地位。黨的發(fā)展方式,也由過去基本靠自下而上地在群眾斗爭中發(fā)展變?yōu)樽陨隙碌匾劳杏谡嗪蛙婈牬罅康匕l(fā)展壯大黨的組織。這種情況下,如何堅持黨的宗旨、處理好黨群關系,黨面臨新的挑戰(zhàn)。

1939年4月26日,陳云在延安各校中共黨團工作實習團會議上作關于發(fā)動群眾問題的報告。針對實習團發(fā)現(xiàn)的群眾組織過多、會議重復、黨政軍民工作不分等問題,陳云指出,解決這些問題要從健全支部入手。

會議結束后,陳云分別同來自晉綏邊區(qū)、晉察冀邊區(qū)9個鄉(xiāng)的7位支部書記談話,每人單獨談了3天。談話中,陳云著重了解了基層黨的建設、階級與土地關系、文化教育、群眾抗戰(zhàn)前后生活對比、征兵、農救會、農民自衛(wèi)軍、婦救會、青救會、兒童團、村公所等情況。

通過這一段時間的調查,陳云對基層情況有了了解。9月8日,陳云在《共產黨人》創(chuàng)刊號上發(fā)表了《鞏固黨與戰(zhàn)區(qū)的群眾工作》一文。陳云在文章中將鞏固黨和加強群眾工作聯(lián)系起來考察,指出:群眾工作的好壞,是測量黨組織的鞏固程度的標準之一。如果在鞏固黨的時期內,把整理黨的內部與加緊支部周圍的群眾工作聯(lián)系起來,那么,不僅黨組織可以鞏固,群眾工作也會大大深入。兩者相互配合,會使得整個工作向前推進。

那么如何將開展下層群眾工作與鞏固黨的工作聯(lián)系在一起呢?陳云提出:第一,要采取組織辦法,使得黨和群眾團體接近群眾;第二,要經常注意解決群眾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了解群眾情緒和呼聲;第三,要使群眾工作活躍,不在于團體多、會議多;第四,要把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民眾組織于團體之內,主要問題是組織婦女。

解放區(qū)出版的《怎樣做一個共產黨員》的4種版本

中共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主席團成員合影。前排左起:康生、毛澤東、王稼祥、朱德、項英、王明。后排左起:陳云、博古、彭德懷、劉少奇、周恩來、張聞天

11月1日,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討論通過《關于深入群眾工作的決定》。會上,陳云指出華北黨工作的中心必須是群眾工作。鞏固黨、改造國民黨政權都要依靠群眾斗爭,必須將群眾工作列入黨支部工作的議事日程。

會后,陳云對群眾工作做了進一步研究,根據不同區(qū)域的具體情況和黨在不同區(qū)域的任務,提出了落實中央《關于深入群眾工作的決定》的具體方針和方法。

11月3日,陳云撰寫《開展群眾工作是目前地方工作的中心》一文,發(fā)表在《共產黨人》第2期。陳云在文章中指出:與華北6個地區(qū)做黨的工作的同志談話后,覺得群眾工作是華北工作最薄弱的一環(huán)。這也是華中、華南和其他戰(zhàn)區(qū)的問題。要使抗戰(zhàn)前進,問題的根本在于開展群眾工作。這是目前地方工作的中心。根據華北經驗,結合戰(zhàn)爭環(huán)境的特點,陳云在文中強調了三點內容:(一)充分發(fā)動群眾是開展一切工作的關鍵。目前,華北大多數支部還沒有成為當地群眾的核心,縣委以下的干部絕大部分缺乏經驗;大部分鄉(xiāng)村政權還掌握在土豪劣紳為非作惡分子手里;發(fā)動群眾在人、財、物方面援助軍隊,距江西蘇區(qū)時的標準還差得很遠;鄉(xiāng)村民眾團體大多數還很不健全,許多僅僅是“抄名冊”的。群眾工作千頭萬緒,最重要的是要從維護群眾自己利益出發(fā),從群眾內部去發(fā)動群眾斗爭。這樣,鄉(xiāng)村政權就會得到改造,群眾團體就會得到健全,軍隊的擴大和物質保證就會有深厚來源,黨的組織就會得到鞏固,新黨員新干部的經驗就會逐漸豐富。(二)改善群眾生活才能發(fā)動群眾。貫徹改善民生的方針,實行減租減息的法令,都要依靠群眾自己起來奮斗。置群眾的痛癢于不顧而要開展群眾運動是不可能的。(三)把解決群眾切身問題列入地方黨部的經常議事日程。通過和華北不同地區(qū)9個支部同志的談話了解到,大多數支部是不討論群眾切身問題的。他們只是依照區(qū)委布置,發(fā)展黨員,動員當兵,向群眾要糧食、軍鞋,至于群眾要些什么就不管了。這樣一定會失去群眾支持,是很危險的。支部關心和討論群眾切身問題,不僅不會妨礙完成上級分配的動員計劃,相反會“順水推舟”。共產黨員要領導群眾,必須首先向群眾學習,離開群眾,世上是沒有什么諸葛亮的。

陳云在總結了黨的基層組織工作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從黨的鞏固這一重要視角出發(fā),得出了重要論斷:“歷來的經驗證明,沒有一個脫離群眾的黨組織是鞏固的。一切脫離群眾的黨部,都是最不鞏固的黨部。所以,只有黨與群眾密切的聯(lián)系著,只有黨的支部真正成為群眾核心的時候,那個黨才是一個鞏固的黨,那個支部才是黨在群眾中的堡壘。”

從1940年起,為了全面貫徹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調動抗日各階級、階層、黨派團體抗戰(zhàn)的積極性,進一步鞏固和發(fā)展邊區(qū)抗日民主政權,加強和改善黨對抗日民主政權的領導,各解放區(qū)相繼實行“三三制”政策,即根據地在政權的人員分配上應該是:共產黨員占三分之一,左派進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中間分子及其他分子占三分之一。在“三三制”政權中要保證共產黨的領導地位。

在這樣的背景下,改善民生的斗爭呈現(xiàn)出不同特點。1940年12月30日,陳云在中共黨建與群眾工作研究會會議上作《關于黨與群眾運動》的發(fā)言。發(fā)言中,陳云明確指出黨在根據地領導民眾運動的三個特點:第一,與秘密黨領導的民運不同,它不是要推翻政權而是要鞏固政權,贏得戰(zhàn)爭、建設政權比改善生活更重要,號召犧牲比號召改善民生更重要。既要照顧和保護農民利益,也要照顧和保護地主、資產階級利益。第二,改善民生是需要的,但必須適當。在租債和工資問題上,要讓地主、資產階級和商人有利可圖,要依靠合作方式安排就業(yè)。第三,節(jié)省民眾人力物力,為老百姓做長期打算。群眾團體的任務是動員人民參加戰(zhàn)爭。教育、組織民眾,工作中心在村。要自下而上充實自己,培養(yǎng)領袖,吸引知識分子。根據地有公開的政權,可以號召大的運動,用保護群眾利益來達到組織群眾,用統(tǒng)一戰(zhàn)線來削弱敵人。黨要加強對群眾運動的領導,但不包辦群眾團體的工作。

總體看來,陳云關于群眾工作的這些重要思想是中國共產黨抗戰(zhàn)時期發(fā)動群眾、組織群眾的正確方針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黨的基層組織在根據地最大限度地發(fā)動和組織群眾有著重要指導意義,發(fā)揮了巨大作用。

陳云談如何接近民眾

各團體領導機關的人要多用些時間到民眾夜?;蝾愃平M織中去接近民眾,不妨講講《三國演義》,吹吹《山海經》,談談國家大事,說說家?,嵤?。這樣做,群眾會由少而多,甚至不請自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