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的代價
《莫扎特》是第57屆(1985年)奧斯卡獎獲獎電影,在這一屆奧斯卡中,《莫扎特》獲得了空前的成功,它一共獲得了包括最佳電影、最佳男主角在內(nèi)的八項大獎。這部電影華麗而壯觀,尤其是音樂,整部電影都以莫扎特的音樂作為背景,令人震撼,情節(jié)也引人入勝,導(dǎo)致沖突的是一種刀尖似的復(fù)仇愿望。
對莫扎特,我一直是噤若寒蟬的,我懼怕和敬重這樣的天才,甚至不敢妄加評價。試著想一想吧,一個人3歲就會彈琴,5歲就會作曲,而且出手即是天籟。這樣的天才讓人震驚,也給人以無限的壓力,甚至引起人們關(guān)于生命的疑問,懷疑造物主的厚此薄彼。影片不是正面敘述莫扎特的生平,而是選取了莫扎特進(jìn)入奧地利后,與宮廷樂師安東尼奧·薩利埃雷的沖突來展開莫扎特的后半生的。薩利埃雷也算是一個成功者了,一個畢生都非常努力的人,一個音樂大師,但他在莫扎特面前所呈現(xiàn)出的渺小讓人感到心酸。莫扎特與生俱來的音樂想象力,他的行為方式,他的無羈和創(chuàng)造,他在無意識中所達(dá)到的驚人高度,都寓意著其他人的無足輕重。人和人的確是有著區(qū)別的,有許多人,似乎是從一生下來,就有著其他人似乎要努力一輩子才能達(dá)到的水準(zhǔn)。什么是“天才”,天才就是體現(xiàn)著天意,讓人感覺到自然的規(guī)律,感覺到“上帝”的偏愛性。
但這樣的天才明顯是給人以壓力的。當(dāng)一個平庸而又不甘平庸的人面對著天才輕而易舉所達(dá)到的高度,而這樣的高度又是平庸的人奮斗一輩子追求不到的境況時,這時候一般會剩下什么,只有嫉妒和一種共同毀滅的欲望。即使是毀滅自己,也心甘情愿。影片中的薩利埃雷即是如此。
在這樣的背景下,也難怪一個天才在平庸世界里會感受到兇險了。天才是鄙視平庸的,平庸的人群也會以牙還牙,這算是永遠(yuǎn)的沖突吧。正因為無節(jié)制地?fù)]霍天才以及與平庸的沖突,莫扎特在35歲那年便早早地去世了。元神用盡,天才便如天上的流星一樣隕落。當(dāng)然,這樣的隕落方式,也是有著美麗無比的弧線的。
由《莫扎特》,我想起了前些日子所看的另一部有關(guān)音樂家的電影《希拉里和杰奎琳》(Hillary And Jackle)。這部電影敘述的是英國天才女大提琴手杰奎琳·拉普蕾和她姐姐希拉里·拉普蕾的故事。與姐姐相比,杰奎琳明顯的就是一個天才了,她在很年輕的時候就將大提琴拉到了世界大師的水平。而同樣學(xué)音樂的希拉里卻相當(dāng)平庸,最后成了一個普普通通的家庭主婦。姐姐對于天才的妹妹是慫恿的,甚至當(dāng)杰奎琳提出要與姐夫同床時,姐姐也滿足了她這種近乎無恥的愿望。天才就是這樣,他們總習(xí)慣于漠視規(guī)則,任性而自私,對于藝術(shù)是這樣,對于道德也是如此。而希拉里似乎天生就是一個天才的知音,就像襯托著美玉的砂石。她知道妹妹作為天才的殘缺,能夠領(lǐng)會天才的萬念俱灰,更能夠懂得她的支離破碎。天才與痛苦往往是并蒂蓮,一個人在擁有才華的同時不可避免會擁有痛苦。這種痛苦的來源就是因為天才有著比常人更敏銳地感覺到不完美和缺陷的能力。拉普蕾就是這樣,看起來如任性的孩子一樣的莫扎特也是。
我有一盤拉普蕾的CD,上面收集了拉普蕾所演奏的艾爾格、海頓、貝多芬的曲子。在她的琴聲中,我能感覺到那種極致的孤獨(dú),那種巨大的憂郁煙波浩渺,能夠?qū)⒙牨娧蜎]。也許天才來到這個世界上的目的就是以自己的稀世制造歡樂,以博得榮譽(yù)。而當(dāng)使命行將完成之時,生命便會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拉普蕾即是這樣,當(dāng)她只有30歲左右的時候,便染上了一種怪病,全身顫抖,然后癱瘓。天才是需要付出代價的,因為他(她)生命的形式跟別人有著區(qū)別,往往是將生命的能量集中而快速地釋放。就如同煙花,寂寞而燦爛。這樣的釋放方式,自然燦爛無比。
我時常感到慶幸的是,我不是一個天才,我只是一個平庸的人。我喜歡一種溫和的生存方式,緩緩地度過人生,就像一棵樹,先長出樹葉,然后開花,然后結(jié)出一顆平凡的果實,然后脫落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