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927—976年),宋朝開國皇帝,公元960—976年在位,廟號“太祖”。他出身官宦之家,父親趙宏殷,母親杜氏。宋朝的建立基本上結束了從唐中葉就已開始的二百多年的分裂局面。
作為大宋朝的締造者,為了趙氏家族的百年基業(yè)、長久統(tǒng)治,趙匡胤深諳要想成就一番事業(yè),必須要掌握軍權的道理。于是,他在統(tǒng)一全國后,以文治國,軍政分開,削弱藩鎮(zhèn)勢力。
趙匡胤的雄才大略,文武全能,不僅醫(yī)治了國家數(shù)十年的戰(zhàn)爭創(chuàng)傷,也為趙氏家族三百多年的帝業(y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他開始的昌文偃武、偏重防內的政權統(tǒng)治模式,對趙家歷代君主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終宋一朝,雖然沒有發(fā)生武將奪權的情況,但文官專權卻一次次將趙氏家族推向風口浪尖,造成趙家統(tǒng)治長期的積弱不振,最終走向滅亡。
1.出身將門,善抓機遇的趙匡胤
亂世出英雄,古代封建社會的朝代更替,皆為新興家族與舊家族的此消彼長。李唐家族統(tǒng)治的沒落,唐末的藩鎮(zhèn)割據(jù),為不甘人后的趙氏家族提供了舞臺。
公元927年,趙匡胤出生于洛陽夾馬營的一個軍人家庭。曾祖趙眺,唐朝時任幽都令;祖父趙敬,歷任營、薊、涿三州刺史;父親趙弘殷,為后周檢校司徒、岳州防御史。趙家在當?shù)匾彩亲屓俗鹁吹拿T望族。相傳,趙匡胤出生時,“赤光繞室,異香經宿不散,體有金色,三日不變”。由于出身將門,受家庭的熏陶,趙匡胤自幼便學習騎射和練武,表現(xiàn)出極強的恒心和毅力,并摔打出一身好武藝。
趙匡胤出生時,威赫數(shù)百年的大唐帝國,已經在世界上消失整整20年了。社會平衡被打破,接踵而來的就是長久不息的動亂。在趙匡胤出生后的十幾年間,朝代兩度更迭,天子也換了五六位。
公元945年,19歲的趙匡胤結婚成家,娶妻賀氏。21歲那年,頗有冒險精神的趙匡胤毅然決定離家外出游歷,闖蕩一番。于是,他告別父母妻子,開始浪跡天涯,尋找那份屬于自己的事業(yè)。
趙匡胤離家后,一路南下。他去投奔父親昔日的同僚復州防御使王彥超,但世態(tài)炎涼,他不但沒有從這個有權有勢的前輩那里討得一官半職,反而受到了不少白眼和冷遇。王彥超給了趙匡胤幾貫錢就把他打發(fā)走了,父親其他的好友也給了他同樣的白眼和冷遇。
兩年的流浪生活頗為艱辛,但卻磨煉了趙匡胤的意志,使他的眼界也更為開闊。他漫游了華北、中原、西北的不少地方,但都未能如愿。一日,趙匡胤到了漢水邊的重鎮(zhèn)襄陽,住在一所寺院里。寺院里有一位飽經滄桑、閱世知人頗深的老僧。他見趙匡胤方面大耳,雖滿臉風塵卻難掩富貴之相,一身破舊裝束,卻不帶寒酸之態(tài),透出英偉之氣,又見趙匡胤談吐不凡,胸中自有一番天地,便勸趙匡胤北上。老僧告訴趙匡胤,南方地區(qū)的各個政權相對較穩(wěn)定,而北方卻是戰(zhàn)亂頻繁,亂世出英雄。趙匡胤接受了老僧的建議,帶著老僧的厚贈,北上尋找發(fā)展機遇。
乾佑元年(949年),23歲的趙匡胤終于等來了機會。在北上途中,趙匡胤遇到了當時正擔任后漢樞密使的郭威。郭威此時正在河中(今山西永濟)平叛,于是,身強力壯、精通武藝的趙匡胤就投奔到了郭威的旗下,從此開始了他的戎馬生涯。
趙匡胤武藝嫻熟,又精通兵法,很受郭威的賞識。乾佑三年(951年),郭威發(fā)動兵變,推翻了后漢政權,建立了后周,時為周太祖。趙匡胤在擁立郭威做皇帝的過程中出了不少力,被提拔為禁軍東西班行首,官拜滑州副指揮,負責宮廷禁衛(wèi)。在郭威這場兵變中,趙匡胤也受到了啟發(fā):要想成就一番事業(yè),就必須要掌握軍權。于是,趙匡胤在后周禁軍中兢兢業(yè)業(yè),干得很出色。
周太祖的養(yǎng)子、開封府尹柴榮時常出入皇宮,見趙匡胤頗有才能,便將他調到自己帳下,讓他擔任開封府的騎兵指揮官。周太祖無子,柴榮被選為皇位繼承人。趙匡胤來到未來皇帝的門下,并且與柴榮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由此走上了通往權力頂峰的道路。
顯德元年(954年),周太祖郭威病逝,柴榮即位稱帝,時為周世宗。周世宗的即位,為趙匡胤施展才華和抱負創(chuàng)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這一方面因為趙匡胤是周世宗稱帝前的親信將領,自然會受到重用;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點,周世宗是一個順應歷史趨勢的英明君主,他后來所積極從事的統(tǒng)一中國的事業(yè),為趙匡胤等有才華的文武大臣提供了用武之地。
周世宗即位后,趙匡胤隨之被調到中央禁軍任職。同年二月,北漢劉崇聯(lián)合契丹大舉進攻后周,周世宗調兵遣將,御駕親征,趙匡胤隨同出征。雙方部隊在山西高平相遇,展開激戰(zhàn)。戰(zhàn)斗開始不久,北漢軍隊就占了上風,后周大將樊愛能、何徽等人畏敵如虎,一見陣勢不好,竟臨陣逃脫,一時間后周軍隊陣腳大亂,情形十分危急。而周世宗身邊只有趙匡胤和另一個將軍張永德所率領的親兵4000人。危急之時,趙匡胤鎮(zhèn)定自若,在他的建議下,周世宗將身邊的禁軍兵分兩路夾擊遼軍,分別由趙匡胤和張永德領兵。趙匡胤帶領騎兵沖入敵陣,士氣大振。后周的增援部隊及時趕到,投入戰(zhàn)斗,北漢軍隊經受不住這突如其來的沖擊,紛紛敗退,后周軍隊取得了勝利。
班師回京后,趙匡胤因高平之戰(zhàn)的出色表現(xiàn),得到了周世宗的進一步賞識。他不但被破格提拔為殿前都虞侯,還被周世宗委以禁軍高級將領的重任。在趙匡胤主持下,后周禁軍完成了汰除老弱、挑選精壯和組建殿前司諸軍三項工作,后周軍隊的面貌大大改觀,增強了戰(zhàn)斗力。
也正是在整頓軍隊過程中,趙匡胤開始在禁軍中形成自己的勢力。他利用主持整頓的機會,陸續(xù)將自己的心腹羅彥環(huán)、李重進、潘美、米信、張瓊和王彥升等人,安排到禁軍中擔任各級將領,進而從上而下控制了禁軍。此外,他又結交禁軍其他高級將領,與石守信、王審琦、楊光義、李繼勛、王政忠、劉慶義、劉守忠、劉延讓、韓重赟結為“義社十兄弟”,由此逐漸形成了一個以趙匡胤為核心的勢力圈子。
周世宗是位很有作為的皇帝,素懷統(tǒng)一天下的大志。從顯德三年(956年)到顯德五年(958年),周世宗先后對南唐發(fā)起過三次進攻,逼迫南唐將江北15州的土地割讓給后周。在為統(tǒng)一天下進行的戰(zhàn)爭中,趙匡胤戰(zhàn)功赫赫,官位一步步上升,被提升為忠武軍節(jié)度使兼殿前都指揮使。他逐漸成為周世宗的左膀右臂,掌握了軍政大權。
自南唐戰(zhàn)役以后,趙匡胤在處事待物上與以前也大不相同了。以前,他只注重在軍隊中交結武將,而現(xiàn)在對文人也比較重視了。趙普、王仁瞻、楚昭輔、李處耘等人都在這前后被他羅致在麾下,成為其心腹幕僚。除此之外,他自己也開始留意經史,一改從前那種不喜詩書的草莽作風。
唐末藩鎮(zhèn)割據(jù)者所依恃的驕兵悍將經常廢立主將,這種風氣自下而上,造成了唐末五代的軍閥割據(jù)、政權頻繁更易的局面。照此風氣,大權在握的趙匡胤也有做皇帝的機會。但趙匡胤要做皇帝,眼前還有大障礙,當時,覬覦皇位的至少還有兩人,即周太祖的女婿張永德和外甥李重進。周太祖郭威去世前,任命張永德為殿前都指揮使,讓李重進擔任馬步軍都虞侯。高平之戰(zhàn)后,趙匡胤奉世宗之命整頓禁軍,殿前司的實力和地位晉升了一步。張永德和李重進雖然都握有兵權,但李重進的地位比張永德高,張永德心中很不服氣,兩人之間的矛盾很大。周世宗為此設立了殿前司都點檢一職,由張永德?lián)危屗诘匚簧吓c李重進平起平坐。張永德與趙匡胤交情深厚,趙匡胤的第一位夫人賀氏去世后,續(xù)娶將軍王饒的女兒,張永德贈給趙匡胤大量錢財,讓他辦了個風光的婚禮。
顯德六年(959年),周世宗在北征契丹的途中,無意中得到一塊木牌,上面寫著“點檢做天子”,顯然,是有人事先安排好要陷害張永德的,但周世宗還是起了疑心。北征途中,周世宗不幸染病,只得回京。他命宰相范質、王樸參知樞密院事,魏仁浦兼樞密使,三相并掌軍政大權,以輔佐年僅7歲的幼主。武臣方面,他又想到了那塊神秘的木牌,認為張永德手握重兵,又與李重進爭權奪利,便格外擔心張永德發(fā)動兵變。于是,周世宗解除張永德都點檢之職,換上了自認為很可靠的趙匡胤。
張永德失勢后,對趙匡胤的皇帝之路產生障礙的還有李重進和宰相王樸。李重進缺乏政治家的遠見,雖手握兵權,卻沒有形成自己牢固的政治勢力。宰相王樸辦事異常果斷,性格剛毅,文武大臣都很敬畏他。顯德六年(959年)三月,王樸突發(fā)腦溢血而死。趙匡胤平生最怕王樸,幾天前,他還被王樸訓斥得“唯唯而退”,現(xiàn)在,他終于可以松一口氣了。
同年六月,周世宗去世,他7歲的兒子柴宗訓即位,史稱周恭帝。此時,后周的軍事大權就掌握在趙匡胤手中。趙匡胤便設計輕而易舉地將李重進名升實貶到揚州做節(jié)度使,控制了整個京城的局勢。時局變化之快,機遇得來之易,連趙匡胤自己也沒有料到。
當時,在京城的禁軍兩司將領中,幾乎都是趙匡胤的結義兄弟或好友。五代皇帝多由軍將擁立,已成慣例。趙匡胤和他的弟弟趙匡義、幕僚趙普等人,看到周恭帝年幼無能,就秘密策劃準備奪取皇位。不久,趙匡胤在帳下謀士們的精心策劃下,通過陳橋兵變,最終實現(xiàn)了從流浪漢到皇帝的夢想。
趙匡胤在群雄并起的混戰(zhàn)中,憑借個人的心機與謀略,以卓越的軍事家才干,用武力消滅了一個個爭雄一方的霸主,結束了從唐中葉就已開始的二百多年的分裂局面。趙匡胤執(zhí)政后,“重文輕武”的思想對趙家歷代君主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而造成宋朝長期的積弱不振,使趙氏家族的命運成了中國歷史上獨一無二的鮮明標志。趙氏家族的命運,見證了一個朝代興衰榮辱的歷程。
2.上演陳橋兵變,建立趙宋政權
“結義兄弟”對平民百姓來說,是感情的見證,但對于貴族來說,則是家族利益的集合體。陳橋兵變,既是趙匡胤主觀求取的結果,又是綁在戰(zhàn)車上的一干兄弟及其家族的共同利益訴求。宋代后周,只因柴榮家族根淺葉疏,無力支撐起整個天下,這也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
顯德六年(959年)六月,周世宗去世,由他年僅7歲的兒子柴宗訓即位。當時,后周的局面是“主少國疑”,人心浮動,謠言四起,“時人咸謂天下無主”。一時間,后周政權處于風雨飄搖之中。
在周世宗去世后的半年里,禁軍高級將領的安排,發(fā)生了對趙匡胤絕對有利的變動。在殿前司系統(tǒng),原來一直空缺的殿前副都點檢一職,由慕容延釗出任,趙匡胤對慕容“素所兄事”,兩人私交甚好,關系非同一般;原來空缺的殿前都虞侯一職,則由王審琦擔任,此人既為趙匡胤的“布衣故交”,又是“義社十兄弟”之一,與當時已經擔任殿前都指揮使的石守信一樣,都是趙匡胤勢力圈子中的核心人物。這樣,整個殿前司系統(tǒng)所有高級將領的職務均由趙匡胤的人擔任了。而在侍衛(wèi)司這一系統(tǒng)的高級將領中,趙匡胤與侍衛(wèi)馬步軍都指揮使韓令坤有“兄弟”之誼,“情好親密”,他當時正領兵駐守在淮南揚州。京城中擁護后周政權的實際上只剩下副都指揮使韓通,韓通勢孤力單,自然無法同趙匡胤相抗衡了。
在趙匡胤和帳下謀士們的精心策劃下,一場兵變就要上演了。顯德七年(960年)春節(jié),太后和幼主升乾元殿,接受百官朝賀,人們正沉浸在歡慶祥和的佳節(jié)氣氛中,位于邊境線上的鎮(zhèn)、定二州卻傳來了遼和北漢聯(lián)兵入侵的戰(zhàn)報。小皇帝柴宗訓征得宰相范質的同意后,令檢校太尉趙匡胤率領禁軍前往迎敵。這正中了趙匡胤的心意。
顯德七年正月初二,趙匡胤按計劃率軍從開封出發(fā),當天駐扎在距開封四十里的陳橋驛。軍中通曉天文的軍校苗訓指著天上對趙匡胤的親信守門人楚昭輔說,他看到了兩個太陽在相互搏斗,“黑光摩蕩者久之”,并說:一日克一日,是天命所歸。這類說法,無非是改朝換代之際,統(tǒng)治者為了籠絡人心而慣用的伎倆而已,然而,這場煞有其事的說法卻得到了大部分軍士的認同。當晚五鼓時分,軍士們聚集在軍營門口,紛紛議論應將趙點檢立為天子。有人出面辟謠,但軍士們仍然堅持自己的看法。
次日黎明,趙匡胤還未醒來,一夜未眠的將士們握刀持劍,早已環(huán)立帳前,呼聲四起。有些將士全副披掛,準備徑直入帳擁立趙匡胤。守在帳外的趙匡義連忙進帳喚醒趙匡胤,擁他出帳。帳外將士披堅執(zhí)銳列隊而候,一見趙匡胤出來,便大聲高喊道:“諸軍無主,愿策太尉為天子?!壁w匡胤還來不及回答,一件黃袍已披在他身上。眾將士一齊跪拜在地,山呼“萬歲”。趙匡胤假裝推辭,眾將士不依,扶他上馬南行。趙匡胤佯裝無奈,說將士們貪圖富貴強立他為天子,因此必須聽他指揮,眾將士都下馬聽命。于是趙匡胤頒布了入京以后的約束,率大軍返回開封。
城門早在石守信的控制之下,大軍順利入城。趙匡胤在眾人配合下,迅速控制了整個局勢。正在早朝的后周大臣們得知兵變消息,個個大驚失色,手足無措。只有侍衛(wèi)馬步軍副都指揮使韓通立即從朝中回家,企圖組織抵抗,但剛進家門,便為趙匡胤的部將王彥升所殺。
當宰相范質等人被軍士挾持來到都點檢衙門時,趙匡胤哭著說他受先皇厚恩,今日為將士們所逼,到了這般地步,實在慚愧。范質正想答話,軍校羅彥瓌持劍上前,厲聲喝道:“我輩無主,今日須得天子。”范質等人面面相覷,深知已無回天之力,只得一齊跪拜在地,高呼“萬歲”。
趙匡胤見眾官已被收服,立即趕往皇宮,迫周恭帝遜位。文武百官就列后,早有原后周翰林學士陶轂從袖中拿出事先擬就的禪位詔。趙匡胤換上龍袍,接受群臣朝賀,正式登基為帝,而遷恭帝及符后于西宮,更其帝號為“鄭王”,而尊符后為周太后。趙匡胤就這樣完成了禪讓大禮。由于其所領歸德軍在宋州,于是,定國號為“宋”,改元建隆,仍定都汴京,就這樣,趙匡胤成了趙宋王朝的第一位皇帝。趙匡胤親自立下規(guī)矩:后周皇室后代也受到趙氏歷代皇帝的照顧。
歷朝歷代的政變事件屢見不鮮?!瓣悩虮?,黃袍加身”是趙匡胤發(fā)起的一次成功政變。趙匡胤兵不血刃登上帝位,統(tǒng)一了大半個中國,從此開始了趙氏王朝三百多年的統(tǒng)治。
3.皇權集中:杯酒釋兵權
“皇權”是封建時期各大家族的最高追求,但得天下難,治天下更難,尤其在唐末宋初,割據(jù)一方手握權力的大家族比比皆是,“杯酒釋兵權”使趙氏家族坐穩(wěn)了權力的第一把交椅。
建隆元年(960年),趙匡胤通過發(fā)動陳橋兵變,在其弟趙匡義及心腹的里應外合下,從后周幼主手中成功地奪取了政權,建立了大宋王朝。面對新政權,后周舊臣中識時務者紛紛俯首稱臣,但也有不甘任人擺布者,尤其是昔日與趙匡胤一樣手握兵權的將領們。周世宗去世后,懷有帝王野心的人何止一個趙匡胤?只是趙匡胤的捷足先登,使他們失去了一次實現(xiàn)野心的機會罷了,但他們并沒有因此打消野心:有的在等待觀望,希冀東山再起;有的則“日夜繕甲治兵”,準備與新王朝來一番角逐。
面對這種局勢,趙匡胤和趙普等人認為應采取以穩(wěn)定京城、籠絡后周舊臣為主的方針,以靜制動,穩(wěn)定天下。依據(jù)這一方針,趙匡胤對后周舊臣實行了官位依舊、全部錄用的政策,甚至連宰相也仍由舊相范質繼任,并派人昭告天下。為了保證對后周舊臣籠絡和收買的成功,趙匡胤還毫不留情地打擊那些恃勢欺凌舊臣的新貴們。京城巡檢王彥升是當年兵變入城時的先鋒,自恃擁立有功,橫行不法,最終被貶為唐州刺史,并因其殺死了韓通而終身不授符節(jié)和斧鉞。趙匡胤的這些做法,對穩(wěn)定后周舊臣的情緒,緩解他們對新王朝的疑懼,使他們放心地為新王朝服務,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朝廷穩(wěn)定后,趙匡胤要著手解決的,是兩個握重兵在外的將領。一個是駐守潞州的原后周昭義軍節(jié)度使李筠,一個是駐守揚州的淮南節(jié)度使李重進。趙匡胤便遣使加兩人為中書令的榮銜,試圖穩(wěn)住他們。
李筠先是下令將使者拒之門外,既而勉強接待了使者,但卻在招待使者的酒宴上掛起周太祖的畫像放聲大哭。其后,他與北漢國主劉鈞結盟,劉鈞許諾幫助李筠起兵攻宋。于是,李筠于建隆元年(960年)四月正式起兵。
然而,李筠狂妄無謀,他沒有采納幕僚們的建議,竟率軍直搗汴京。趙匡胤派大將石守信、高懷德等人率軍平叛。石守信在兩軍的初次交鋒中大敗李筠,令李筠元氣大傷。六月,趙匡胤又率軍親征,李筠連遭敗績,退入澤州城。趙匡胤親自指揮各軍攻城,澤州城破,李筠走投無路,投火自焚,其子李守節(jié)以潞州降宋,李筠之亂被平定。
李筠反宋的消息傳到揚州后,南方的李重進也準備起兵響應。李重進是周太祖的外甥,周世宗去世時,他以馬步軍都指揮的身份駐守揚州,實際上是與趙匡胤分掌內外禁兵的。李重進打算與李筠南北夾攻宋軍,便立即派幕僚翟守珣星夜前往李筠處聯(lián)絡。但翟守珣卻偷偷來到汴京,將李重進的計劃詳細告知了趙匡胤。當時,由于要應付李筠之事,為避免分散兵力南北作戰(zhàn),趙匡胤厚賜翟守珣,并讓他回去設法拖延李重進起兵的時間。翟守珣回去后施展巧舌,詆毀李筠不足與謀大事,勸李重進不要輕舉妄動。志大才疏的李重進果然中計,沒有及時起兵,錯失了良機。
經過短暫的休整,同年十月,趙匡胤又親率大軍征服了李重進,宋初的“二李之亂”就這樣被平息了。至此,宋王朝與后周舊臣之間的矛盾基本上得到了解決。二李叛亂的平定,不僅懾服了后周舊臣,更重要的是警示了武將,提醒他們必須服從新政權。
五代后期,發(fā)動兵變篡奪皇位的,已不再是在外擁有兵權的藩鎮(zhèn)節(jié)度使,而是在中央典領禁兵的宿將。趙匡胤自己就是以殿前都點檢身份發(fā)動兵變取代后周的,“二李”的相繼叛亂,使他更加確信擁有重兵的武將和藩鎮(zhèn)是國運長久最大的威脅。然而,國家處于建立初期,天下四分五裂,進行統(tǒng)一戰(zhàn)爭和鞏固邊防都需要武將統(tǒng)兵征戰(zhàn)。為了確保統(tǒng)治的穩(wěn)固,趙匡胤決心采取對自己更為有利的措施,將典領禁軍的宿將做一番調整。
陳橋兵變后,韓令坤和慕容延釗分別出任侍衛(wèi)親軍司和殿前司的最高將領,不過,趙匡胤有意派他們領兵在外,使他們難有作為。石守信和高懷德成為侍衛(wèi)親軍司和殿前司的最高長官,石守信是趙匡胤的義社兄弟,高懷德則是趙匡胤的妹夫。他還把另一個義社兄弟王審琦提為殿前都指揮使,讓自家兄弟趙匡義頂替了王審琦出缺的殿前都虞侯。這樣,除了馬軍都指揮使張光翰和步軍都指揮使趙彥徽外,禁軍兩司都控制在趙匡胤親信的手中。
到建隆元年歲末,趙匡胤又以義社兄弟韓重赟和心腹將領羅彥瓌取代了張光翰、趙彥徽兩人。對后周時在禁軍中聲望不在自己之下的韓令坤和慕容延釗,趙匡胤還是放心不下。建隆二年閏三月,趙匡胤決心不再任命自己出任過的殿前都點檢,將韓、慕容分別罷為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和成德節(jié)度使,同時,以石守信替代了韓令坤,從而使禁軍高級將領成為趙匡胤清一色的嫡系親信。
趙匡胤認為,由親朋故友執(zhí)政禁軍,就不再會發(fā)生推翻宋朝的兵變。但是,他還是不能完全確定自己的計劃能否萬無一失。于是,他便找趙普來商量此事。他對趙普說:“天下自唐末以來,數(shù)十年間,帝王凡易八姓,戰(zhàn)亂紛爭經久不息,蒼生涂地,這是為何?有沒有平息天下之兵,建設國家的長久之計?”趙普精通治道,說:“沒有其他原因,是因為方鎮(zhèn)太重,君弱臣強罷了。只要削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則天下自然就安定了?!壁w普又勸太祖將握有兵權的石守信等人改授他職,趙匡胤說道:“卿言過重,這些弟兄跟隨我多年,他們絕對不會背叛我,你何必那么擔憂呢?”趙普又說:“我倒不是擔心他們會背叛你,只恐怕萬一他們手下的人不能控馭,到那時也由不得他們了?!壁w匡胤聽后,聯(lián)想到自己親身經歷的那次兵將擁立的場面,頓覺不寒而栗。于是,他精心設計了一場巧奪兵權的酒宴。
建隆二年(961年)七月,一天晚朝結束,趙匡胤設宴招待石守信、王審琦等高級將領。酒酣之時,趙匡胤卻悶悶不樂。石守信等人忙問原因,趙匡胤令左右侍從退去,對這些手握兵權的親信說:“如果沒有你們的出力相助,我也就沒有今天,你們的功德,我銘記于心。可就是做了皇帝以后,還不如做個節(jié)度使快樂,我每天都不能高枕無憂。”石守信等人納悶,忙問為何。趙匡胤答道:“這不難明白,皇帝的位子,誰不愿意呢?”石守信等人聽到趙匡胤話中有話,忙叩頭道:“陛下何出此言?如今天下既定,誰還敢有異心!”趙匡胤說:“我知道你們都對我忠心耿耿,并無異心,我擔心的是如果你們的部下貪圖富貴,有朝一日也將黃袍披在你們身上,到那時你們不想做皇帝也不行了?!甭犃T此言,石守信等人方才明白過來,原來趙匡胤擔心他們有奪位之心,以后有可能效仿造反,便磕頭請趙匡胤指點明路。趙匡胤見時機成熟,語重心長地說:“人生如白駒之過隙,所謂好富貴者,不過是多積金帛,厚自娛樂,使子孫無貧乏罷了。你們何不釋去兵權,到地方上去購買良田美宅,為子孫立永久之業(yè);多置歌兒舞女,飲酒作樂,安享天年。這樣一來,我們君臣間互不猜嫌,大家相安無事,這豈不很好!”石守信等人跟隨太祖多年,深知他說這番話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便一起叩頭謝恩。
第二天,石守信等禁軍將領紛紛上書,稱自己有病在身,請求解除兵權。趙匡胤一一照準,解除了他們的禁軍職務,同時,賞賜他們大量金帛,并授予他們有名無實的節(jié)度使官銜。只有石守信兼職如故,但兵權已不在其手中。到建隆三年,石守信的虛名也被剝奪。而禁軍將領職位的空缺,趙匡胤則按照趙普的計策,全部由文官接任。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杯酒釋兵權”。
削奪禁軍將領兵權后,趙匡胤曾想讓天雄軍衙內都指揮使符彥卿統(tǒng)領禁軍。符彥卿是周世宗及皇弟趙匡義的岳父,趙匡胤對他頗加優(yōu)遇。但趙普以符彥卿名位已盛,不可再委兵柄為由相諫。趙匡胤不聽勸阻,認為自己待符彥卿甚厚,符彥卿不會辜負自己。趙普卻反問他:“陛下何以能負周世宗?”趙匡胤默然無語,此事便作罷。趙匡胤意識到節(jié)度使的兵權不能不削,于是,上演了第二次“杯酒釋兵權”。
開寶二年(969年)十月,趙匡胤在后苑宴請節(jié)度使武行德、郭從義、王彥超等五人。酒至酣時,趙匡胤從容說道:“卿等皆國家宿舊,久臨劇鎮(zhèn),王事鞅掌,非朕所以優(yōu)賢之意也?!蔽迦私悦靼宗w匡胤的醉翁之意,立刻自陳艱苦,請求乞歸,于是五人都被罷任,授以虛銜,其他一些未赴宴的節(jié)度使如向拱、袁彥等也都相繼交出了兵權。
趙匡胤通過對藩鎮(zhèn)權力的剝奪,對武臣的壓抑,改變了五代時期方鎮(zhèn)雄厚、朝廷寡弱、武人跋扈、文臣無權的狀況,提高了中央的威權。“杯酒釋兵權”后,禁軍中的殿前都點檢、副都點檢、侍衛(wèi)馬步軍正副都指揮使等職務都不再設置了,只剩下了侍衛(wèi)馬軍都指揮使、侍衛(wèi)步軍都指揮使和殿前都指揮使這三個不能相互統(tǒng)屬的職務,這三使各領一司(合稱“三衙”),互相牽制,均直接聽命于皇帝。同時,“三衙”的長官都由資歷較淺的后輩武將擔任,難以在禁軍中形成根深蒂固的勢力。
趙匡胤吸取唐末五代藩鎮(zhèn)之亂的教訓,削奪武將兵權,鞏固了帝位。但他并沒有采用歷史上屠殺功臣的做法,這對于皇帝和武將來說是皆大歡喜的結局,也充分顯示出趙匡胤在政治上杰出的御人之術。然而,過分削奪武將兵權而讓文官擔任將領,也是導致宋朝武事不振、形成積弱局面的重要原因。
總之,趙匡胤削奪兵權、改革兵制的一系列措施,有效保證了宋朝軍隊的長期穩(wěn)定,徹底結束了武人亂政的動蕩局面,其成效是不言而喻的,但其負面作用也不容忽視。趙匡胤的所有措施,其核心都是“猜防”二字,猜忌將領,鉗制士兵。這不但影響到軍隊的素質和戰(zhàn)斗力,也由此形成了趙氏歷屆君主猜忌和抑制武將的所謂祖宗家法。因而,北宋一代,武人以保身全名為大幸,趙匡胤以后幾乎再無名將,這對于趙氏政權的統(tǒng)治而言不能不算一個敗筆。
4.臥榻情節(jié):未完成的統(tǒng)一心愿
開疆辟土,是大部分有為君主的愿望;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九州一統(tǒng),是家天下時期的最高利益指向。如何實現(xiàn)華夏的統(tǒng)一,如何消滅割據(jù)一方的其他家族勢力,是趙氏家族建立宋王朝之后思考的頭等大事。
趙匡胤代周自立,并鞏固了自己的統(tǒng)治,這就將統(tǒng)一全國的任務提到了議事日程上來。唐末五代以來,藩鎮(zhèn)林立,南北分裂,割據(jù)政權較多,北方還有遼朝虎視眈眈,所以,統(tǒng)一天下并不容易。制定怎樣的統(tǒng)一策略,成了趙匡胤心中的頭等大事。
從當時的客觀形勢看,剛剛立國不久的宋王朝,周圍存在著幾個由少數(shù)民族建立的國家和許多由漢族建立的割據(jù)政權。在北方有契丹族建立的遼國;在西北有黨項族的強大勢力。夾在二者之間的則是割據(jù)山西一帶的北漢。北漢受到契丹的支持,與以前的后周和現(xiàn)在的宋王朝一直處于公開敵對的狀態(tài)。在江淮以南,則存在著南唐、吳越、后蜀、荊南、湖南、南漢等八個割據(jù)政權。雖然這些割據(jù)政權處于物產豐富、經濟相對發(fā)達的地區(qū),但由于其各自疆域狹小,又互不聯(lián)合,因而大都國力不武,軟弱怯懦,不得不向以前的后周和剛剛建立的宋王朝表示名義上的臣服或通好。
在這種形勢下,擺在趙匡胤面前的有兩條路。一是乘南方諸國名義上已表示臣服的時機,繼續(xù)周世宗的政策,進行北伐,收復為遼所占領的燕云十六州領土,割斷遼與北漢的聯(lián)系,進而消滅北漢這一公開的敵對勢力,然后統(tǒng)一南方諸國;二是南征,在完全征服了南方八個割據(jù)勢力以后,再來亡北漢,攻取燕云十六州,將契丹趕回長城以北。趙匡胤又找來趙普商議統(tǒng)一策略。經過君臣之間的反復論證,趙匡胤集思廣益,最后,終于在建隆三年(963年)確立了“先南后北”的統(tǒng)一方針。
策略制定后,趙匡胤便立即付諸實施。對北方的契丹和北漢,趙匡胤基本上采取守勢,力圖保持北方邊境的暫時安定;而南方的荊湖地區(qū)南通南漢、東距南唐、西迫巴蜀,戰(zhàn)略地位極為重要,是趙匡胤首選的攻擊目標。當時,荊湖地區(qū)有兩股割據(jù)勢力:一個是以江陵為中心的高繼沖南平政權;另一個是控制湖南以朗州為中心的周保權集團。
乾德元年(963年),趙匡胤任命慕容延釗為湖南道行營都部署,樞密副使李處耘為都監(jiān),率安、復等十州之州兵出征荊湖,討伐張文表。臨行前,趙匡胤對慕容延釗和李處耘說:“出征湖南,必然要借道于南平,南平國勢卑弱,可順便將其攻滅。”
慕容延釗等依計而行,二月出兵湖南,途中攻破江陵。荊南節(jié)度使高繼沖聽說宋軍儼然而至,倉皇出迎,在江陵北十五里處與之相遇。李處耘一邊讓高繼沖就地等候慕容延釗,一邊率親軍搶先入城。高繼沖見宋軍已分據(jù)要沖,知大勢已去,不得不將其控制的三州十七縣的版籍,奉表呈納給趙匡胤。
三月,慕容延釗繼續(xù)率宋朝大軍進攻潭州,張文表被斬于市。武平節(jié)度使周保權知道來者不善,便準備臣服宋朝保住富貴,但遭到部將張崇富的竭力抵制。慕容延釗兵分兩路,水陸并進,分別攻取了岳州和澧州。張崇富退守朗州。慕容延釗繼續(xù)率軍入城,擒殺了張崇富,俘虜了周保權。沒費多大周折,湖南十四州、一監(jiān)、六十六縣也納入了宋朝的版圖。就這樣,宋朝順利滅掉了荊湖地區(qū)兩個割據(jù)政權。
平定荊湖是趙匡胤統(tǒng)一戰(zhàn)爭的第一次戰(zhàn)役,初戰(zhàn)告捷,意義重大。首先,此次戰(zhàn)役驗證了先易后難統(tǒng)一方略的可行性,鼓舞了宋軍的士氣,堅定了趙匡胤統(tǒng)一天下的信心;其次,宋朝控扼荊湖,不僅在經濟上奪得了這一中部糧倉,還在軍事上掌握了西上、東進、南下的主動權,切斷了后蜀和南唐的聯(lián)系,使后蜀、南唐和南漢隨時處于宋朝可直接打擊的范圍之內。尤其是后蜀,宋朝可以從東面的水路和北面的陸路對其實施攻擊。后蜀這一雄踞川中的南方大國,已處于坐以待斃的境地了。
后蜀主孟昶奢侈荒淫,政治極為腐敗。宋朝吞并荊湖,孟昶知自身難保,準備向宋朝通使奉貢,但遭到大臣王昭遠的堅決反對。王昭遠建議孟昶與北漢結盟,約期讓其發(fā)兵南下,孟昶在三峽一帶駐兵迎戰(zhàn),使宋腹背受敵。乾德二年(964年),孟昶遣孫遇、趙彥韜等人攜蠟書秘密前往北漢,欲聯(lián)北漢共同舉兵攻宋。
途經開封時,趙彥韜偷偷將蠟書獻給了趙匡胤。趙匡胤正苦于沒有伐蜀借口,見此,便認為師出有名了,于是下令攻蜀。
乾德二年十一月,趙匡胤命王全斌、崔彥進和王仁贍率六萬大軍分道攻蜀。臨行前,趙匡胤授予諸將陣圖,并特別交待寧江節(jié)度使劉光義,蜀軍在夔州設了鎖江浮橋,防衛(wèi)甚嚴,要取勝,必須先奪浮橋。
后蜀以王昭遠領兵抵抗,然而王昭遠只會紙上談兵,并不會領兵作戰(zhàn)。出戰(zhàn)迎兵之際,他夸下???,說奪取中原易如反掌,但經過幾次交戰(zhàn),卻是屢戰(zhàn)屢敗,從利州直退到劍門。劍門是成都的重要屏障,其得失直接關系到成都的安危,孟昶得知王昭遠戰(zhàn)敗,忙讓兒子玄喆率兵增援。但玄喆不僅不懂兵事,沿途竟游山玩水,尋歡作樂,半道聽說劍門失守,便不戰(zhàn)自潰,逃往東川。此時,王昭遠已做了宋軍的俘虜。
與此同時,后蜀的三峽防線也被劉光義和曹彬的西路軍攻下,劉、曹二人率領的東路軍溯江而上,進抵夔州。劉光義按照太祖的指示先奪浮橋,攻下夔州,打開了由長江入蜀的大門。兩路宋軍長驅直入,沿途所向披靡,于乾德三年(965年)元月會師成都。孟昶見大勢已去,便命獻表請降。
后蜀物產豐富、府庫充盈,號稱“天府之國”。平定后蜀后,宋太祖特命參知政事呂余慶為成都知府,協(xié)同王全斌等人大肆搜刮。一時間,船載路運,日夜不息,大量財富被集中到東京開封。這固然加強了宋王朝的國力和財力,但同時卻又激化了后蜀地區(qū)的社會矛盾,在此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后蜀一直動亂不已,民變、兵變相繼發(fā)生,牽扯了北宋王朝很大的一部分兵力。
南漢以廣州為中心,割據(jù)嶺南兩廣地區(qū)達60年之久。開寶三年(970年)九月,趙匡胤決定攻取南漢以繼續(xù)實施“先南后北”的統(tǒng)一方略。同年十一月,趙匡胤命潘美率軍大舉進攻南漢,宋軍很快就攻陷了賀州,隨之連克昭、杜、連、韶四州。南漢主負隅頑抗,但朝廷上下卻不能團結一致。最后,南漢主任用宦官掌握兵權,以這樣的軍事配備對抗宋軍,無異于以卵擊石,很快,南漢軍隊就大敗于蓮花峰下。次年二月,宋軍攻克廣州,南漢滅亡。
南漢滅亡之后,南方剩下的最后三個割據(jù)政權個個自危,震恐異常。南方割據(jù)勢力最強大的南唐后主李煜茍且偷安,主動要求取消國號,改稱“江南國主”。但趙匡胤并未因此而改變消滅南唐的決心。
開寶七年(974年),趙匡胤要南唐后主李煜親自到開封朝拜,李煜懼怕被宋扣留而未成行。趙匡胤便抓住這一把柄,九月,令曹彬為統(tǒng)帥、潘美為都監(jiān),率水、步、騎兵在采石一線強行渡江,進圍金陵;同時令吳越國主錢俶統(tǒng)帥吳越軍5萬,由宋將丁德裕監(jiān)軍,從東面攻取常州(今江蘇常州),然后會師金陵。
十一月中旬,宋軍依照江南人樊若水的圖示,在采石用預先造好的戰(zhàn)艦架設浮橋獲得成功,其主力部隊利用浮橋,順利跨過了長江天險,大敗南唐水陸兵十余萬于秦淮,直逼金陵城下。十一月二十七日,在李煜仍不投降的情況下,宋軍發(fā)起總攻,金陵城破,李煜做了俘虜。
進攻南唐是宋太祖統(tǒng)一南方的最后一仗,也是當時最大的一次江河作戰(zhàn)。這次戰(zhàn)爭中的“浮橋渡江”“圍城打援”,不僅是趙匡胤戰(zhàn)略部署中的得意之舉,也是古代戰(zhàn)爭史上的創(chuàng)舉。
趙匡胤運籌帷幄,針對不同的割據(jù)政權,采取了相應的統(tǒng)一措施,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充分展示了他出色的政治才能和軍事指揮才能。在滅了南唐后,趙匡胤又對南方僅剩的吳越和漳泉兩個割據(jù)政權施加壓力,迫使它們稱臣歸附。
再來看宋朝與北漢的角逐。開寶元年(968年),北漢主劉鈞病死,他的幾個養(yǎng)子和宰相郭無為爭權奪利,內部矛盾重重。趙匡胤認為有機可乘,便于同年八月?lián)]師北上,并一舉突破了北漢的幾道防線,進逼太原城下。然而,北漢雖經歷了幾次執(zhí)政者奪權的風波,但太原城的守將卻殊死抵抗,絲毫不動搖。九月,遼軍前來增援北漢,宋太祖只得撤軍。北漢乘機反攻,宋朝方面自八月進軍以來所占領的州縣不但全部丟失,還被北漢軍隊打進了晉、絳二州,大掠而去。
次年(969年)二月,為雪年前之恥,趙匡胤決定親率大軍征討北漢。戰(zhàn)事剛開始時,北宋方面很順利。三月,趙匡胤即率大軍突破了北漢的數(shù)道防線,進抵太原城下,將其團團圍住。但此后戰(zhàn)事即進入膠著狀態(tài)。宋軍發(fā)起的幾次強攻都被北漢名將劉繼業(yè)擊退。強攻不行,趙匡胤又采取了長期圍困的政策,但三個多月過去了,仍沒能將太原攻克。這年的閏五月,宋兵正式從太原撤兵。北漢軍隊又一次乘勢追擊,宋軍丟失了大批糧草,損失比上一次還要嚴重。
北宋自建隆三年(963年)九月首次對外用兵起,至乾德三年(965年)正月,不到三年的時間,就平定了南平高氏、湖南周氏、后蜀孟氏三個割據(jù)政權,統(tǒng)一了63州一監(jiān)的大片領土。但可惜的是,自平蜀后,幾乎完全是由于趙匡胤個人的舉措失當,導致了一系列意外的變故,先是蜀中動蕩不已,緊接著又是兩次北征太原損失慘重,趙匡胤“先南后北”的統(tǒng)一大業(yè)因此而停滯。
開寶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趙匡胤突然去世,其弟趙匡義按照趙匡胤的既定方針,繼續(xù)對吳越和漳泉施加壓力,終于不動干戈,迫使吳越的錢俶和福建的陳洪進納表獻土,使兩浙和福建歸入了宋朝的版圖。這樣,南方完全統(tǒng)一。在此基礎上,趙匡義一鼓作氣,公元979年(興國四年)初,親率大軍北征,滅亡了北漢。至此,安史之亂以來中原地區(qū)200多年的分裂割據(jù)局面基本上結束。這時,離宋太祖逝世剛剛三年。
然而,趙匡胤最想擊敗的是遼朝,最想收復的是燕云十六州,這兩大心愿都未能達成,留下了終生遺憾。同時,收復燕云十六州,也成了整個兩宋時期趙氏統(tǒng)治者長久的夢想。但北漢的降服,使它成為宋朝北方的一道屏障,對于抵御遼國的入侵起到了緩沖作用。
5.重文輕武的趙氏集權統(tǒng)治
綜觀封建社會的家天下歷史,為維持家族統(tǒng)治設立的“祖宗家法”總是一脈相承。這些“祖宗家法”在建國初期對家天下統(tǒng)治確實起到了積極作用,但在時代進步的面前,死守“祖宗家法”的弊端卻越來越明顯,最終導致了家族統(tǒng)治的沒落。
宋太祖趙匡胤在南北用兵、統(tǒng)一全國的同時,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鞏固和加強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進而創(chuàng)立了一整套為其后代奉若圭臬的“祖宗家法”。
趙匡胤深知,唐末以來政權頻繁變更的最重要原因,就是文武關系畸形,武臣獨攬朝政導致政局混亂,他不希望這樣的局面在自己的朝代延續(xù)。他也深知,只要地方權力過大,節(jié)度使擁兵一方,不受中央調遣,自然就不會有真正意義上的天下統(tǒng)一和社會安定。要解決好權力的分配問題,實際上就是要解決好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問題。于是,他找來趙普商議國家長治久安之策。宰相趙普計謀很多,他參與策劃了“黃袍加身”“杯酒釋兵權”,直接把趙匡胤送上了皇位。后來趙匡胤平定南方,趙普更是立了不少大功。因此,趙匡胤事無巨細都跟趙普商量。趙普認為,唐末以來兵戈不息,蒼生涂炭,其癥結就在于方鎮(zhèn)太重、君弱臣強。
在趙普的輔佐下,趙匡胤制定出了“削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三大原則,有計劃、有步驟地對地方權力進行收奪,以徹底改變五代以來所形成的地方權力過重、威脅中央的局面。
“削奪其權”,即削弱地方勢力。乾德元年(963年)平定荊湖以后,趙匡胤做出了廢除荊湖地區(qū)“支郡”的規(guī)定。他宣布,新征服地區(qū)仍保留節(jié)度使,但節(jié)度使駐地以外的州郡“直屬京師”,這樣“支郡”就被取消了。隨著南方諸國逐漸被平定,罷除“支郡”的范圍也越來越大,到宋太宗時,已在全國范圍內廢除了支郡制度。同時,宋太祖逐漸向這些地方派遣文臣出任“知州”,以取代原來掌管州務的防御使等武將。宋太祖在很短的時間里就選派出上百名文臣,分治原為各大藩所轄的支郡,形成了宋代的“以文臣知州事”的制度。
同年,趙匡胤又訂立了兩項限制州郡長官權力的措施。一是“三歲一易”,“知州”“知縣”在一地任職以三年為限,不得久任。乾德三年(965年),北海軍知軍楊廷美任職已滿三年,由于其為政清廉,頗得百姓愛戴,當?shù)孛癖姅?shù)百人赴京守在宮門口請愿,要求留楊廷美繼續(xù)在北海任職。趙匡胤先是下詔勸他們散去,無效,于是采取斷然措施,“笞其為首者”,使“三歲一易”的措施得以施行。另一項措施,是在州郡設立通判。通判名義上與知州共同判理政務,其地位略低于知州,但事實上由于其負有監(jiān)督州郡長官的特殊使命,知州往往還要怵其三分,所以,宋朝州郡長官與通判不和的問題一直存在。
“制其錢谷”,即收奪地方財權。乾德二年(964年),趙匡胤發(fā)布了一道十分重要的詔令,要求各州除留有必要的經費外,其余財賦中屬于貨幣的部分應全部輦送到京城,不得無故占留。次年三月,又一次重申了這道詔令。隨著錢幣的集中,宋朝中央對地方其余財物的控制也逐步加緊了。
自此以后,“粟帛咸聚王畿”,地方藩鎮(zhèn)失去了對抗中央王朝的經濟后盾。
地方喪失了財權,自然也就無法“屯兵自重”了。在這種情況下,趙匡胤與趙普所討論的“收其精兵”的措施實施起來就更順利了。趙匡胤為收地方精兵而創(chuàng)立的兵分禁、廂的制度,為其后代一直沿襲下來,成為兩宋兵制中的一大特色。
“削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收到了長遠的效果,在中國歷史上出現(xiàn)了“天下之權悉歸朝廷”“四方萬里之遙,奉遵京師”的新型的中央與地方關系。在以后兩宋300多年的統(tǒng)治中,趙匡胤所確立的這種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作為“祖宗之法”的主要內容,一直為趙宋歷代君臣所恪守。
在調整和確立了中央與地方關系的同時,趙匡胤對君臣關系也進行了調整。在他看來,地方權力雖已集中到朝廷,但還沒有完全解決中唐五代以來“君弱臣強”的問題,因而應該進一步削弱文武百官的權力,使已由地方集中到朝廷的權力最后完全集中到自己一人手中,“總攬威柄”“獨制天下”。
宰相是封建社會的“百官之領袖”,處于“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趙匡胤即位后,宰相奏事仍沿舊制,但趙匡胤已開始采取措施降低宰相的地位了。
與削弱相權同步進行的,是在百官中推行“官、職分離,互相牽制”的任官政策。宋代官制中,“官”是品級,只有據(jù)此享受俸祿的作用;“職”是殿閣、館閣學士一類的榮譽稱號,亦沒有實際權力;只有由皇帝或中書省“差遣”的臨時職務才是實職,即執(zhí)行實際權力的職務。趙匡胤推行的這種職權分離、名實不符的任官體制,使任何官員都無法集中權力、榮譽、威望于一身,權大者并不一定職高,望重者并不一定位顯,這樣,也就很難形成對皇權的威脅了。
皇帝臨時“差遣”的實職,也是依照“分權而相互牽制”的原則進行安排的。以兵權為例,樞密院與三衙分握發(fā)兵權和管兵權,互相牽制,將帥盡管平時統(tǒng)轄部隊,但戰(zhàn)時由皇帝臨時派遣,率兵出征,事定之后,兵歸三衙。
為了擴大統(tǒng)治基礎,趙匡胤制定了一系列重文輕武的政策。他下令修復孔廟,開辟儒館,延用耆學名儒,以勸勵教化。針對五代時期文教不興、學?;膹U的情形,趙匡胤下詔撥款增修國子監(jiān)學舍。當國子監(jiān)開學講書之日,他還派人送去美酒、蔬果以示祝賀。隨著文教的振興和開科取士的增多,大批文人進入了統(tǒng)治集團。趙匡胤認為,亂世用武,治世用文,對這些文臣再也不能像五代時期那樣只是當作點綴擺設,而應切實發(fā)揮他們的作用。其次,趙匡胤改革和推進了隋唐以來的科舉考試制度。宋初極力放寬科舉考試的范圍,無論家庭貧富、郡望高低,只要具有一定文化的人,都可以前往應舉。同時,嚴格考試制度,以防權貴豪門請托舞弊。
趙匡胤的重文政策,使統(tǒng)治集團內部畸形的文武關系得到了調整。一方面是調整了中央與地方、君主與臣下的關系,使地方的行政、財政、軍事等各方面的權力不斷向中央集中,最后又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形成了至高無上的君主集權制;另一方面開科取士,重文用武,廣羅人才,又極力擴大了這一專制統(tǒng)治的基礎。但是,這一政策也帶來了一些弊端,導致官僚機構膨脹,加大了中央財政的支出,到宋朝中期就出現(xiàn)了積重難返的局面。
6.兄友弟悌,身死成謎
封建皇權的至高無上,使得眾多覬覦皇位的家族成員之間明爭暗斗,自相殘殺。家族內部爭權奪位的血雨腥風彌漫了整個封建時代,趙氏家族也未能幸免。
隨著宋初局勢的穩(wěn)定和統(tǒng)一事業(yè)的逐漸完成,趙宋皇族被外姓旁人顛覆的危險越來越小,但趙匡胤與趙光義(即趙匡義,因避趙匡胤名諱改為趙光義)之間原來那種為家族的命運和利益同心同德、共濟險難的精神卻慢慢地消失了。一旦他們有了互不相干的命運和各自的算計,原來掩蓋在“兄友弟悌”倫理美德下的人性中的另一面就顯露了出來。
建隆二年六月,皇太后杜氏因病去世。臨終前夕,她對趙匡胤說:“你能做天子,那是因為周世宗死后繼位的國君年幼的緣故,如果當時是一位成年人繼位的話,你能當上天子嗎?我想將來你傳位時,就應當傳位于你弟弟光義,立年長者為國君,是社稷之福呀!”趙匡胤哭著答應道:“一定按您的吩咐辦?!庇谑?,由趙普當場記下太后遺囑,藏于金匱之中。這就是所謂的“金匱之盟”。
同年七月,趙匡胤把時任泰寧軍節(jié)度使、大內都部署的皇弟趙光義任命為開封府尹、同平章事。這是一個非同小可的任命,五代時期,凡皇位的繼承人都要封王任開封府尹,趙光義此時雖未封王,但其任開封府尹已隱然有繼位人的地位了。這不但是貫徹太后臨終遺囑的一個重要步驟,更重要的是,趙匡胤希望通過此舉向臣僚們表明,在未來的皇位交接中,是不會再出現(xiàn)那種“主少國疑”的局面了。
自建隆二年擔任開封府尹起,趙光義主政京師達十余年,其官署號稱南衙。趙光義把一大批文武人才網(wǎng)羅進自己的幕府,據(jù)有關學者考證,其幕府擁有宋琪、石熙載、柴禹錫、程德玄等幕僚六十余人。大抵說來,這十余年,趙光義韜光養(yǎng)晦,一直在暗中培植自己的勢力。
趙普從乾德二年(964年)起也獨相十年,權位在趙光義之上。趙普見識過人,對趙光義的動向與用心,當然會有察覺。因而,自趙普獨相以后,原先關系尚稱密切的兩人,形成了旗鼓相當?shù)膬纱笳蝿萘?,時不時地明爭暗斗一番。
趙匡胤晚年對趙普的獨斷專行也深為不滿,但趙普勛望卓著,對他處置尤須謹慎。這時,得到趙匡胤賞識的翰林學士盧多遜因與趙普不和,多次在趙匡胤面前攻擊趙普。而趙普一方面因敢作敢為,樹敵過多;一方面貪財好貨,營邸店,奪民利,落人把柄不少。開寶六年(973年),太祖一方面擴大參知政事薛居正和呂余慶的參政權力,以分割趙普相權;一方面親命重選中書堂后官,以削去趙普心腹。
開寶六年八月,趙普辭去宰相一職。時隔一月,趙光義進封晉王,位居宰相之上。五代時期,親王尹京隱然已有繼位人的地位,后周世宗繼位前就是晉王兼開封府尹。這兩件事前后相接,表明趙光義久久不能確立繼承人的地位,與趙普是有關的。
趙光義雖說有“金匱之盟”,已隱然被視為皇位繼承人,但這時太祖的兒子德昭24歲,德芳也已16歲,不聞失德,也完全可以做皇帝。而且,趙匡胤晚年與趙光義也是頗有矛盾的。趙匡胤一度考慮遷都洛陽,原因之一就是試圖擺脫趙光義在開封府業(yè)已形成的盤根錯節(jié)的勢力范圍。何況在歷史上,皇帝臨終易儲,也不是沒有先例。因而,對趙光義說來,能否繼承皇位還存在著不小的變數(shù)。
雖說趙光義當時已是勢力暗增,但趙匡胤也沒有閑著。開寶九年二月,吳越國王錢俶來朝,一般很少參與政治活動的皇子德昭,這次卻突然被趙匡胤委派至宋州迎賓。錢俶來朝是當時朝中矚目的大事,趙匡胤借這一機會,巧妙地把本來默默無聞的皇子推到了臣民們的面前?;氐介_封后,趙匡胤一反常態(tài),明顯地加強了同另一皇弟趙廷美的關系。三月,宋太祖巡視洛陽,特令趙廷美隨行。其中,僅七月一個月的時間,就三次“幸光美第”。趙廷美是“金匱之盟”中排在趙光義之后、趙德昭之前的繼位人之一,趙匡胤對他如此親近,恐怕也不是毫無用意的。
開寶六年十月二十日,趙匡胤在病中猝然去世,終年50歲。趙匡胤臨死前,趙光義將大內中人全部趕出,人們在外面聽到殿內有異樣響動。不一會兒,趙光義出來說:“圣上駕崩了?!比缓蟠掖译x去。第二天,趙光義順順利利地繼承了皇位。趙匡胤之死,蹊蹺離奇,他本人身體健康,從他生病到死亡,只有短短兩三天時間,可知他是猝死的。關于趙匡胤之死,史家眾說不一,也有人認為是被趙光義謀殺的。
總之,趙匡胤之死,留下了千古之謎。宋太祖死后,謚號“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廟號“太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