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三種人其實可歸為兩類:一類是已在高位的權(quán)貴和正向權(quán)貴拚命擠入的趨炎附勢者,換句話說,就是已得志和尚未得志的小人;另一類則是鄙視這些小人的隱士,他們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第三部分,先用“壯之”贊美李愿的話,表明“愿之言”即“愈之意”,再以“歌”詞極言盤谷之美、隱居之樂和向往之情。
韓愈在寫法上也處理得十分巧妙,主要是借助對比來完成。寫遇于時的“大丈夫”時,突出了權(quán)勢和聲威的炙手可熱和不可一世;寫趨炎附勢的人時,突出了他們伺候公卿、奔走權(quán)貴的膽戰(zhàn)心驚和可嘆可悲。這是一組對照,是一組在高位和不在高位的對照。轉(zhuǎn)筆寫隱士的時候,突出了他們起居安適、無毀無憂的可貴可樂。隱士和以上兩種人又形成了一組對照,在這組鮮明的對照中,作者唾棄了前者,贊揚了后者,表達(dá)了作者的愛憎,形成了文章的主題。
本文末段“歌曰”以下就是贈詩。這首詩唱出了隱士所居的盤谷的可愛。它進(jìn)一步描繪了盤谷的土地肥沃,盤谷的泉水可以洗濯,可以游玩,盤谷的地勢險阻而幽深。結(jié)尾的三句話“膏吾車兮秣吾馬,從子于盤兮,終吾生以徜徉”,表達(dá)了作者也想歸隱的愿望。歌辭極言隱居之樂,立意深刻而善藏不露,句式偶儷而富于變化,流暢生動,和諧可誦,有一唱三嘆的情致。相傳蘇軾最愛此文,高度評價此文。
后人評論
蘇軾《跋退之送李愿序》:“歐陽文忠公嘗謂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一篇而已。余亦以謂唐無文章,惟韓退之《送李愿歸盤谷》一篇而已。平生愿效此作一篇,每執(zhí)筆輒罷,因自笑曰:不若且放,教退之獨步。”
送董邵南序
燕趙①古稱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②舉進(jìn)士,連不得志于有司③,懷抱利器④,郁郁適茲土。吾知其必有合⑤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時,茍慕義彊⑥仁者皆愛惜焉。矧⑦燕、趙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嘗聞風(fēng)俗與化移易,吾惡知其今不異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之有所感矣。為我吊望諸君之墓⑧,而觀于其市,復(fù)有昔時屠狗者乎⑨?為我謝⑩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p>
【注】
①燕趙:戰(zhàn)國時,燕國位于今河北北部、遼寧西部一帶。②董生:指董邵南。生,舊時對讀書人的通稱。③有司:古代設(shè)官分職,各有專司,故稱。這里指主持進(jìn)士考試的禮部官。④利器:銳利的兵器,比喻杰出的才能。⑤有合:有所遇合。⑥彊(qiǎng搶):同“強”,勉力。⑦矧(shěn審):況且。⑧望諸君:即樂毅,戰(zhàn)國時燕國名將,輔佐燕昭王擊破齊國,成就霸業(yè),后被誣諂,離燕歸趙,趙封之于觀津(今河北武邑東南),稱“望諸君”。⑨屠狗者:指高漸離。據(jù)《史記·刺客列傳》記載,高漸離曾以屠狗為業(yè)。其友荊軻刺秦王未遂而被殺,高漸離替他報仇,也未遂而死。這里泛指不得志的豪俠義士。⑩謝:致意。
董邵南,壽州安豐(今安徽壽縣)人,因?qū)铱歼M(jìn)士未中。當(dāng)時正值藩鎮(zhèn)招攬人才,于是約在元和(802)年間,董生打算去投奔魏博節(jié)度使田季安。韓愈一貫反對藩鎮(zhèn)割據(jù),故作此序贈送他,既同情他仕途的不遇,又勉勵他不要去為割據(jù)的藩鎮(zhèn)做不義之事。
文章表面上一直是送董生游河北。首段先說此行一定“有合”,是陪筆。在贊美河北時有意識地埋伏了一個“古”字。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作者特意在“古”字后面用了一個“稱”,使“古”隱藏其中,不那么引人注目?!肮欧Q”云云,即歷史上如何如何。歷史上說,“燕趙多感慨悲歌之士”,那現(xiàn)在呢?現(xiàn)在或許還是那樣,或許已不是那樣了。后文用一個“然”突轉(zhuǎn),將筆鋒從“古稱”移向現(xiàn)實,現(xiàn)實怎樣,不言而喻了。由此可見,文章寫“古”正是為了襯“今”,為下文寫“今”蓄勢。
次段指出古今風(fēng)俗不同,故此行未必“有合”,雖不明說而主旨已露。當(dāng)時的藩鎮(zhèn)為了壯大自己的勢力,競引豪杰相助。董生到河北去,“合”的可能性是很大的,他將會受到藩鎮(zhèn)的重用。果如此,豈不證明了“今”之燕趙“不異于古所云”了嗎?作者沒有明確回答這個問題,只是含蓄感慨說:“董生勉乎哉!”此處當(dāng)為“好自為之”講,勉其不可“從賊”也。
末段借用樂毅和高漸離之事,喻示董邵南生不逢時,“為我吊望諸君之墓”,是提醒董生應(yīng)妥善處理他和唐王朝的關(guān)系。還進(jìn)一步照應(yīng)前面的“古”字,委托他到燕市上去看看還有沒有高漸離那樣的“屠狗者”;如果有的話,應(yīng)當(dāng)效法古代的忠臣義士,效力朝廷。至此,作者對于董生投奔河北依附藩鎮(zhèn)之舉所抱態(tài)度也就不言而喻了。
此外,全文在贊揚董生“隱居行義”的同時,也對“刺史不能薦”表示遺憾。這位董生隱居了一段時間,大約不安于“天子不聞名聲,爵祿不及門”的現(xiàn)狀,終于主動出山了,選擇了去河北投靠藩鎮(zhèn)。對于董生的“郁郁不得志”,韓愈自然是抱有一定的同情的。
全文措辭深婉,意在言外,雖僅百余字,但一波三折,起伏跌宕。雖是一篇送行的文章,但送之正是為了留之,微情妙旨,全寄于筆墨之外。清代過珙高度評價此文說:“含蓄不露,曲盡吞吐之妙。唐文惟韓奇,此文為韓中之奇?!?/p>
后人評論
劉大櫆:“深微屈曲,讀之,覺高情遠(yuǎn)韻可望而不可及?!保ā豆盼霓o類纂》)
送楊少尹序
昔疏廣、受二子①,以年老一朝辭位而去,于時公卿設(shè)供張②,祖道③都門外,車數(shù)百兩,道路觀者,多嘆息泣下,共言其賢。漢史既傳其事,而后世工畫者,又圖其跡。至今照人耳目,赫赫若前日事。
國子司業(yè)④楊君巨源方以能詩訓(xùn)后進(jìn),一旦以年滿七十,亦白丞相去歸其鄉(xiāng)。世常說古今人不相及,今楊與二疏,其意豈異也?
予忝⑤在公卿后,遇病不能出。不知楊侯去時,城門外送者幾人?車幾兩⑥?馬幾匹。道邊觀者亦有嘆息知其為賢與否?而太史氏又能張大其事,為傳繼二疏蹤跡否?不落莫⑦否?見今世無工畫者,而畫與不畫,固不論也。然吾聞楊侯之去,丞相有愛而惜之者,白以為其都少尹⑧,不絕其祿。又為歌詩以勸之,京師之長于詩者,亦屬⑨而和之。又不知當(dāng)時二疏之去有是事否?古今人同不同未可知也。
中世⑩士大夫以官為家,罷則無所于歸。楊侯始冠?,舉于其鄉(xiāng),歌《鹿鳴》?而來也。今之歸,指其樹曰:“某樹,吾先人之所種也。某水某丘,吾童子時所釣游也?!编l(xiāng)人莫不加敬,誡子孫以楊侯不去其鄉(xiāng)為法。古之所謂“鄉(xiāng)先生沒而可祭于社?”者,其在斯人歟,其在斯人歟!
【注釋】
①疏廣、受:西漢學(xué)者疏廣,曾任太子太傅,其侄疏受亦任少傅。②供張:供具張設(shè),即供帳,供設(shè)帷帳。③祖道:餞行。④國子司業(yè):國子監(jiān)的副長官,國子監(jiān)是封建王朝教育管理機構(gòu)和最高學(xué)府。⑤忝:辱,有愧于。常用作謙詞。⑥兩:通“輛”,車輛。⑦落莫:同“落寞”,冷落。⑧少尹:官名,唐朝指州縣的副長官。⑨屬:連接著。⑩中世:指中古時期,這里指殷周時期。?冠:古時男子20歲舉行冠禮。?鹿鳴:《詩經(jīng)·小雅》的篇名。?社:古時鄉(xiāng)里面用來祭祀的地方。
楊少尹,即楊巨源,河中(今山西永濟(jì))人。此文是楊少尹告老還鄉(xiāng),韓愈為他寫的一篇贈序,歷來受到好評。錢穆論韓愈的貢獻(xiàn)時曾說:“散文確獲有純文學(xué)中之崇高地位,應(yīng)自唐代韓愈開始?!彼e韓愈作品的例子說:“如韓愈《送楊少尹序》之類,此可謂是一種無韻的散文詩。韓愈于此等散文,本是拿來當(dāng)詩用,這實在是一個脫胎換骨的大變化。”
唐朝中,中央集權(quán)的官僚政治,無疑為知識分子政治理想的實現(xiàn)提供了條件,他們可以通過科舉考試而進(jìn)入朝廷,可以登上高位。但同時,他們也只能依附于朝廷,依附于君王,成為朝廷政治這張皮上的“毛”。在士大夫的這種無所歸依的背景中,楊巨源的“辭官還鄉(xiāng)”,讓韓愈感慨不已。
文章先宕開筆墨敘述西漢廣、受二賢告老辭官、百官送行、路人泣下的故事,緊接著把楊辭職還鄉(xiāng)、公卿送別的情景與二賢故事具體比較,以突出楊老品德之美,同樣受人敬重。韓愈一生都致力于王朝的中興,所以屢次在詩文中表達(dá)了這種棄官歸隱的愿望,只可惜這個愿望總未能實現(xiàn)。因此,在這篇文章里,借二疏和楊少尹的辭官表達(dá)了心中的相同情懷。寫二疏不是主意,目的是引出楊氏的歸里來,所以第一段末尾說:“世常說古今人不相及,今楊與二疏其意豈異也?”古人與今人本是不同的,但都是70歲自請辭官,難道不是相同的嗎?這一問又引出下文的“異”來。
第三段先交代自己“遇病不能出”,故虛筆揣測其盛況,連問“城門外送者凡人?車幾兩?馬幾匹?道邊觀者亦有嘆息知其賢以否?”這一連三個文句,層層遞進(jìn),與二疏進(jìn)行對比,因未親見故而發(fā)問,隱然似乎是要寫楊氏的歸故里不及二疏的榮耀。至此,又用“吾聞”一轉(zhuǎn),寫出楊氏去時,有丞相愛而惜之,奏授河中府少尹,不絕其祿;又有京師長于詩者作歌詩以相勸。這是另一種從未有過的榮耀,所以作者感慨地說:“又不知當(dāng)時二疏之去有是事否?古今人同不同未可知也?!?/p>
末段著重說楊先生如此鄉(xiāng)情濃重,至老不忘家鄉(xiāng),必將受到鄉(xiāng)人的景仰。先寫楊氏歸鄉(xiāng)后,追想前事,弱冠應(yīng)舉時,抱著一顆報效朝廷的忠心而來,如今榮歸故里,卻懷想先人所種之樹和童子時代釣游之所,這種不忘家鄉(xiāng)的品德讓鄉(xiāng)人更加崇敬,并以他為法教誡子孫。文章寫至此處,可謂意境自現(xiàn),作者因此感慨道:楊少尹就是那種“鄉(xiāng)先生沒而可祭于社”的人?。⊙酝庥袩o限的羨慕與敬戴。這一句話與開頭相互照應(yīng),可看出作者無限的仰慕、惜別、贊嘆之情。
后人評論
《輯注》評曰:“突引二疏作陪,又將自己病不能送,偷插一筆,頓覺溪山重疊,煙雨迷離。末段偏從楊君歸鄉(xiāng),追思童時事,并把沒后可祭,就鄉(xiāng)人心中寫出,純是空中樓閣,宛如逼真情景。文章巧妙,莫逾此法,昌黎尤長,所以冠乎八家。時文則金正希多有。學(xué)者即此四首,可悟一切矣。”
送石處士序
河陽軍節(jié)度御史大夫烏公①為節(jié)度之三月,求士于從事②之賢者。有薦石先生者,公曰:“先生何如?”曰:“先生居嵩、邙、瀍、穀之間③;冬一裘,夏一葛;食:朝夕飯一盂,蔬一盤。人與之錢,則辭;請與出游,未嘗以事辭;勸之仕不應(yīng);坐一室,左右圖書;與之語道理、辨古今事當(dāng)否,論人高下,事后當(dāng)成敗,若河決下流而東注,若駟馬駕輕車就熟路,而王良、造父④為之先后也,若燭照、數(shù)計而龜卜也⑤?!贝蠓蛟唬骸跋壬幸宰岳?,無求于人,其肯為某來邪?”從事曰:“大夫文武忠孝,求士為國,不私于家。方今寇聚于恒⑥,師環(huán)其疆,農(nóng)不耕收,財粟殫亡。吾所處地,歸輸之途⑦,治法征謀,宜有所出。先生仁且勇,若以義請而強委重焉,其何說之辭?”于是撰書詞,具馬幣,卜日以授使者,求先生之廬而請焉。
先生不告于妻子,不謀于朋友,冠帶出見客,拜受書禮于門內(nèi)。宵則沐浴,戒⑧行李,載書冊,問道所由,告行于常所來往。晨則畢至,張上東門外。酒三行⑨,且起,有執(zhí)爵而言者曰:“大夫真能以義取人,先生真能以道自任,決去就。為先生別。”又酌而祝曰:“凡去就出處何常,惟義之歸。遂以為先生壽⑩。”又酌而祝曰:“使大夫恒無變其初,無務(wù)富其家而饑其師,無甘受佞人而外敬正士,無味于諂言,惟先生是聽,以能有成功,保天子之寵命?!庇肿T唬骸笆瓜壬鸁o圖利于大夫,而私便其身?!毕壬鸢葑^o曰:“敢不敬蚤?夜以求從祝規(guī)?。”
于是東都之人士,咸知大夫與先生果能相與以有成也。遂各為歌詩六韻?,退,愈為之序云。
【注】
①河陽:今河南孟縣。節(jié)度使:掌管數(shù)州軍政大權(quán)。御史大夫是兼職,掌糾察官吏。烏公:即烏重胤,曾任河陽節(jié)度使。②從事:長官的幕僚、助手。漢朝以后三公及州郡長官均自辟僚屬,稱“從事”。③嵩、邙:山名。瀍、穀:水名。后三者均在洛陽。④王良、造父:均為古代馭馬的能手。⑤“燭照”句:以照明、計數(shù)、卜卦形容其有遠(yuǎn)見。⑥寇聚于恒:指割據(jù)反叛的的節(jié)度使王承宗。恒,今河北正定,節(jié)度使治所,當(dāng)時有叛亂。⑦歸輸之途:糧餉轉(zhuǎn)運之地。歸輸,運輸軍用物資。歸,通“饋”,此處指漕運。⑧戒:準(zhǔn)備。⑨酒三行:斟酒三次。古時宴會,斟酒以三次為度,以免失禮。⑩壽:祝長壽。?蚤:同“早”。?祝規(guī):祝愿和規(guī)勸。?歌詩六韻:就是序后的贈詩。
古代稱有才德而不愿意做官的知識分子為處士。石處士名洪,是韓愈的朋友,元和四年(809),河北恒州成德軍節(jié)度使王士真死,其子王承宗統(tǒng)率軍隊不服從朝庭詔命,唐憲宗命令吐突承璀率兵討伐。烏重胤于元和五年(810)四月就任河陽軍節(jié)度使,其地處轉(zhuǎn)運要道,責(zé)任重大。烏上任不久即訪問石洪,渴望共濟(jì)國事。石洪應(yīng)欣然應(yīng)邀,打算到河陽做其幕府參謀。這是臨走之前,韓愈寫給他的一篇贈序。序中期望烏氏與石洪以道義為歸依,并祝兩人合作成功,兼寓箴規(guī)之意,具有豐富的現(xiàn)實與理想意義。
開頭先敘述了河陽節(jié)度使上任不久就大力求賢一事。一是為了引出后文與烏公的對話,二則是為了強調(diào)唯有真正的“賢者”才能夠識得賢才,才能真心推薦賢才。而后,從烏公之求賢寫到從事之薦賢,進(jìn)而引出了對烏公的介紹。最后寫遣使登門造訪,鄭重禮聘賢人。既層層相引,一氣貫串,又一波三折,屈曲有致。
下一段緊承從事的預(yù)料,一開頭便寫石洪的積極應(yīng)聘,以至于:“不告于妻子,不謀于朋友,冠帶出見客,拜受書禮于門內(nèi)。宵則沐浴,戒行李,載書冊,問道所由,告行于常所來往?!辈粌H毫不猶豫,不跟妻子朋友商量就迅即作出應(yīng)聘的決定,而且態(tài)度鄭重,行動迅速,馬上準(zhǔn)備啟程。這一連串的動作描寫,與上文從事所說的“勸之仕不應(yīng)”的高士形象大異其趣,其實作者正是要通過這些看似反常的行動反托出石洪為國事效力的“仁且勇”的高尚品格。
接著,作者便用繁筆寫送行宴會上朋友的祝詞和石洪的回應(yīng),仍用問答體。祝詞凡四層:先“大夫”“先生”合提,拈出“義”“道”二字,也就是儒家的仁義作為兩人合作的思想政治基礎(chǔ)。第二層單提“先生”,強調(diào)他此行是“惟義之歸”,說明這里所說的“義”和上文所說的“道”實際上是一個概念。第三層提“大夫”,祝其不變忠于國家的初衷,不謀私利,“無務(wù)富其家而饑其師”,不為佞人的諂言所惑而疏遠(yuǎn)石洪這樣的賢士。最后又單提“先生”,祝其不謀個人私利。第四層是祝詞,反復(fù)切至,語重心長。這才落到石洪的鄭重表態(tài)上,表示要日夜黽勉從事,以求符合朋友的祝愿與勸勉。“于是東都之人士咸知大夫與先生果能相與以有成也”,這是全文的結(jié)穴與宗旨,既顯得真誠鄭重,也傳達(dá)出了送行宴上的氣氛。
文前半從事、大夫兩問答,后半送行者四祝詞,頌之、美之、規(guī)之、戒之,無所不有。不但使得文章生動曲折,具有現(xiàn)實感,而且在寫法上與《送李愿歸盤谷序》同屬于避實擊虛法,全文重在送別,然《送李愿歸盤谷序》首尾還露自己,如神龍在天,尚有一二可見,而此則通篇問答、祝詞,托無數(shù)人口中,皆從作文者撰出,令人無從揣摩。托空手段,一至于此。
后人評論
歷代評者對此文的變體頗為中意,或評價說“以議論行敘事”(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或以為是“以敘事行議論”(儲欣《唐宋八大家類選》),或認(rèn)為是“純用傳體寫序”(《金圣嘆批才子文》)。
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
伯樂一過冀北之野,而馬群遂空。夫冀北馬多天下,伯樂雖善知馬,安能空其群邪?解之者曰:“吾所謂空,非無馬也,無良馬也。伯樂知馬,遇其良,輒取之,群無留良焉。茍無良,雖謂無馬,不為虛語矣。”
東都①,固士大夫之冀北②也。恃才能深藏而不市者,洛之北涯曰石生,其南涯曰溫生。大夫烏公,以鉞③鎮(zhèn)河陽之三月,以石生為才,以禮為羅④,羅而致之幕下;未數(shù)月也,以溫生為才,于是以石生為媒,以禮為羅,又羅而致之幕下。東都雖信⑤多才士,朝取一人焉,拔其尤,暮取一人焉,拔其尤⑥。自居守、河南尹,以及百司之執(zhí)事,與吾輩二縣之大夫,政有所不通,事有所可疑,奚所咨而處焉⑦?士大夫之去位而巷處者,誰與嬉游?小子后生,于何考德而問業(yè)焉?搢紳⑧之東西行過是都者,無所禮于其廬。若是而稱曰:“大夫烏公一鎮(zhèn)河陽,而東都處士之廬無人焉,豈不可也?”
蜀山行旅圖
夫南面而聽天下⑨,其所托重而恃力者惟相與將耳。相為天子得人于朝廷,將為天子得文武士于幕下,求內(nèi)外無治,不可得也。愈縻于茲⑩,不能自引去,資二生以待老。今皆為有力者奪之,其何能無介然?于懷邪?生既至,拜公于軍門,其為吾以前所稱,為天下賀,以后所稱,為吾致私怨于盡取也。留守相公?首為四韻詩歌其事,愈因推其意而序之。
【注】
①東都:唐以洛陽為東都。②冀北:冀州北部,即今河北省北部一帶。③(fǔ斧)鉞(yuè越):古代軍法用以殺人的刑具,此處代指皇帝賜予節(jié)度使生殺的大權(quán)。④羅:捕鳥的網(wǎng)。此處比喻招聘賢士的手段。⑤信:的確。⑥拔其尤:選拔其中優(yōu)秀者。⑦河南尹:洛陽地區(qū)的行政長官。二縣之大夫:唐代東都下轄兩縣:洛陽、河南。韓愈時為河南令,故云吾輩。⑧搢紳:亦作“縉紳”,原是古代高級官吏的裝束,也用作官宦的代稱。⑨南面:此處借指皇帝,古代帝王面朝南而坐。⑩縻于茲:束縛在這里。縻,系,指在此任職。?介然:耿耿。?留守相公:此處指的是鄭余慶。相公,是指宰相。
溫處士名造,少好讀書,一直隱居于王屋山。元和五年(810),河陽節(jié)度使烏重胤多次登門拜訪,誠摯聘請他至幕府任職。韓愈被烏重胤求賢若渴所感動,同時也為好友能被選拔而欣喜,為了勉勵好友,揮筆寫下此篇。因事件和人物關(guān)系均相牽涉,此文可認(rèn)為是《送石處士》的姊妹篇,但兩文絕無雷同之感,特別是在寫法上各有千秋,相得益彰。
作者在本文中匠心獨運,用“伯樂一過冀北之野,而馬群遂空”比喻“大夫烏公一鎮(zhèn)河陽,而東都處士之廬無人”,贊頌烏重胤慧眼識賢、善于薦拔人才;又用“私怨于盡取”反襯烏公“為天子得文武士于幕下”的難得可貴,似“怨”而實頌,且比正面稱贊更為有力。文中也不直寫溫生之賢能,而是從多方面敘說溫處士出仕后給東都帶來的“不良”影響,反面襯出其過人之才,十分含蓄而巧妙。
本文與《馬說》同是宣揚重用人才的文章。然而寫法自有不同?!恶R說》論述不能識別人才的統(tǒng)治者對人才的摧殘,諷諫當(dāng)時的統(tǒng)治者。本文則大力贊揚烏公對人才的識別與憐惜舉薦,論述能識別人才者對人才的重要性。兩文中同樣都說天下“無馬”,然《馬說》中所說的“無馬”是對統(tǒng)治階級不識人才的現(xiàn)象進(jìn)行抨擊,諷刺淺薄無知的統(tǒng)治者;而《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說的“無馬”,強調(diào)的是朝廷的管理層要招攬人才,高度重視人才。
后人評論
林紓:“送石文,莊而姝,若在為莊論,絮絮做警戒語,變成老生常談矣。故一變而為滑稽,謔而不虐,在在皆寓風(fēng)趣。一起便突兀?!保ā恫淌瞎盼脑u注補正全集》)
送高閑上人序
茍可以寓其巧智①,使機應(yīng)于心,不挫于氣,則神完而守固②,雖外物至,不膠于心。堯、舜、禹、湯治天下,養(yǎng)叔治射,庖丁治牛③,師曠④治音聲,扁鵲治病,僚⑤之于丸,秋⑥之于奕,伯倫之于酒,樂之終身不厭,奚暇外慕⑦。夫外慕徙業(yè)者,皆不造其堂⑧,不嚌其胾者⑨也。
往時張旭善草書,不治他技,喜怒窘窮,憂悲、愉佚⑩、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于心,必于草書焉發(fā)之。觀于物,見山水崖谷,鳥獸蟲魚,草木之花實,日月列星,風(fēng)雨水火,雷霆霹靂,歌舞戰(zhàn)斗,天地事物之變,可喜可愕,一寓于書?。故旭之書,變動猶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終其身,而名后世。
今閑之于草書,有旭之心哉?不得其心而逐其跡,未見其能旭也。為旭有道,利害必明,無遺錙銖?,情炎于中,利欲斗進(jìn),有得有喪,勃然不釋,然后一決于書?,而后旭可幾也。今閑師浮屠氏?,一死生,解外膠,是其為心必泊然無所起,其于世必淡然無所嗜,泊與淡相遭,頹墮委靡,潰敗不可收拾,則其于書得無象之然乎?然吾聞浮屠人善幻,多技能,閑如通其術(shù),則吾不能知矣。
【注】
①寓:寄予,寄托。巧智:技巧,奇能。②神完而守固:那么就能精神完滿而池守堅固。神完,神經(jīng)飽滿,深思專注。守固,指對內(nèi)心之寄托,持守專一。③庖丁治牛:庖丁從事研究解牛技術(shù)。庖丁,戰(zhàn)國人,善于宰殺牛。④師曠:春秋時晉人,目盲而善于聲樂。⑤僚:即宜僚,春秋時魯人,善于操弄彈丸。⑥秋:指弈秋。春秋人,擅長圍棋。⑦奚暇外慕:哪有時間對其他的事情愛慕。⑧不造其堂:不到其堂室去,即未能登堂入室,就不能了解其中的奧妙。⑨不嚌(jì計)其胾(zì自)者:不食其肉,不知其味。⑩佚:通“逸”,安逸,安樂。?一寓于書:全部寄托于書法。?錙銖:微小,比喻細(xì)小。?一決于書:全部抒發(fā)于書法。決,疏通水道,使水流瀉,引申為疏通,抒發(fā)。?浮屠氏:指佛教教徒。
這是韓愈晚年的一篇贈序。高閑人是湖州開元寺的僧人,法號高閑,喜好學(xué)習(xí)張旭的草書,曾被封為“御前草圣”。韓愈就偏偏對這位“大人物”表現(xiàn)出一種輕視和嘲諷的態(tài)度。雖然句句談的是中國的書法,實則是在批判駁斥佛教。
《送高閑上人序》開宗明義地說明了藝術(shù)創(chuàng)造是高度的心力勞動,必須把畢生的精力都投入到其中;在藝術(shù)創(chuàng)造的過程中,需要把自己的全部情感和精力投入到其中,并舉出了歷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堯、舜、禹、湯治天下,養(yǎng)叔治射,皰丁治牛,師曠治音聲,扁鵲治病,僚之于丸,秋之于弈,伯倫之于酒,樂之終身不厭,奚暇外慕。”他們之所以取得了如此高的成就,那是因為他們把畢生的精力都投入到了所治之業(yè)中,把它們與自己的生命熔鑄一體而不可分離,而朝三暮四、神分心散者,達(dá)到如此的高度是完全不可能的。
雖然沒有正面論述中國古代書法,但本文也不失為是一篇評論中國書法藝術(shù)頗有價值的論述性文章,它包括書法創(chuàng)作和書法欣賞等多方面的內(nèi)容。書法藝術(shù)和其他藝術(shù)門類一樣,包括“技”與“道”兩個價值層面,要想使自己的藝術(shù)作品陰澤后世,光照千秋,必然要超越“技”的層面,進(jìn)入“道”的境界。何謂“道”?也就是皰丁歷經(jīng)了“所見無非牛者”“未嘗見全牛者”兩個階段后,最終達(dá)到“神遇而不目視”的境界。全文對張旭的草書給予了極高的評價,指出書法藝術(shù)是以情感為核心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形式,揭示了狂草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思維模式:物象—情感—書法。
此文從對書法的評論中最終升華出主題:一個人想要發(fā)揮自己的才智,必須掌握事物的規(guī)律,用心專一,也就是“滌除玄覽”。即使身邊正發(fā)生著一些事情,也要做到“心無旁物”,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寓其巧智,使機應(yīng)于心,不挫于氣,則神完而守固,雖外物至,不膠于心”。
后人評論
蘇軾《送參廖詩》:“退之論草書,萬事未嘗屏。憂愁不平氣,一寓筆所騁。頗怪浮屠人,視身如丘井?!?/p>
送王秀才①序
吾常以為孔子之道大而能博,門弟子②不能遍觀而盡識也,故學(xué)焉而皆得其性之所。其后離散分處諸侯之國,又各以所能授弟子,原遠(yuǎn)而末益分③。
蓋子夏之學(xué),其后有田子方④,子方之后,流而為莊周。故周之書,喜稱子方之為人⑤。荀卿之書,語圣人必曰孔子、子弓⑥。子弓之事業(yè)不傳,惟太史公書《弟子傳》有姓名字,曰:“臂子弓?!弊庸堋兑住酚谏迢摹C陷V師子思,子思之學(xué)蓋出曾子。自孔子沒⑦,群弟子莫不有書,獨孟軻氏之傳得其宗⑧,故吾少而樂觀焉。
太原王塤,示余所為文,好舉孟子之所道者。與之言,信悅孟子,而屢贊其文辭。夫沿河而下,茍不止,雖有遲疾,必至于海。如不得其道也,雖疾不止,終莫幸而至焉。故學(xué)者必慎其所道。道于楊、墨、老、莊、佛之學(xué),而欲之圣人之道,猶航斷港絕潢以望至于海也。故求觀圣人之道,必自孟子始。今塤之所由,既幾于知道,如又得其船與楫,知沿而不止,嗚呼,其可量也哉!
【注】
①王秀才:即下文中的王,太原人。②門弟子:此指及門弟子,即授業(yè)弟子。古人親授業(yè)者為弟子,轉(zhuǎn)而相授者稱門人。③原遠(yuǎn)而末益分:這里用水流作比喻,說距離水的源頭越遠(yuǎn),末流的支叉派別自然更容易產(chǎn)生分歧。④“蓋子夏之學(xué)”二句:謂田子方繼承了子夏的學(xué)說。此說根據(jù)《史記·儒林列傳》。⑤“故周之書”二句:《莊子》中有《田方子》篇,記載了田子方和魏文侯的談話,稱贊他的老師東郭順子的道德高尚。⑥子弓:姓
(hán含)名臂,字子弓。⑦沒:通“歿”,死亡。⑧宗:此謂正宗、正統(tǒng)。
這是韓愈寫給太原書生王塤的一篇贈序。韓愈的多篇文章皆成于貞元十二年(796)至十九年(803),也就是韓愈28歲至36歲之間。這個時期正是他一心鉆研儒學(xué),擎大旗,倡導(dǎo)復(fù)興儒學(xué)和古文運動的時期,寫了不少闡述儒學(xué)理論和儒家道統(tǒng)的文章,當(dāng)時不少土子投奔到他門下,人稱“韓門弟子”,這些弟子成為他以復(fù)興儒學(xué)為內(nèi)容的古文運動的骨干力量和社會基礎(chǔ)。
文中的王秀才王塤雖未見列入“韓門弟子”,但可以肯定也是韓愈眾多追隨者中的一個,志同而道合,這正是他給王塤寫這篇贈序的思想基礎(chǔ)。因此,文章的第一、二段撇開一切鋪墊、介紹和說明,直接就儒家學(xué)說的傳承問題展開討論。由祖師孔子的學(xué)說博大精深,他的及門弟子尚且不能“遍觀而盡識”,引導(dǎo)出自己對儒學(xué)博大精深的贊賞。最后一句“故吾少而樂觀焉”,既說明自己自幼喜歡學(xué)習(xí)孟子的原因,又借此向世人宣布自己所學(xué)習(xí)、所繼承并發(fā)揚的是儒學(xué)的正統(tǒng),從而也看出他捍衛(wèi)儒學(xué)并以儒學(xué)正統(tǒng)繼承人自居的心理,也為下文張本。這兩段議論脈絡(luò)清晰,文理縝密,語言精練,斬截有力。“原遠(yuǎn)而末益分”一句,用水流比喻,形象鮮明。
全文結(jié)構(gòu)環(huán)環(huán)相扣,邏輯嚴(yán)整,見解獨到,內(nèi)容博贍,氣魄宏大。第二段緊接上文,用以說明寫這篇序的原因,勉勵王塤沿著正確的道路學(xué)習(xí)儒學(xué),并對他寄予厚望。
這里面又可以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層,說太原王塤能夠虛心向自己請教,實屬難能可貴。王塤喜歡在文中舉出孟子講的道理,與他交談之中,他對孟子的學(xué)說心悅誠服并且屢次贊揚孟子的文辭,這正是王塤得到韓愈肯定和贊賞的原因。第二層是以行船作比喻,說明學(xué)者一定要慎重選擇所取的道路,道路對了,只要不停地前行,即使行走的速度有快有慢,也一定能到達(dá)最終的目的地;反之,如果方向和道路錯了,即使一路奮力疾行,終究也不能僥幸地到達(dá)目的地。第三層又蕩開一筆,先指出楊、墨、老、莊、佛之學(xué)不是正道,并斷言“求觀圣人之道,必自孟子始”,如果遵循的是楊、墨、老、莊、佛的學(xué)說,卻想從中求得圣人之道,這就好比航行在同別的水流不通的港汊、與水流隔絕的洼地上積下的一潭死水,卻希望到達(dá)大海一樣荒謬。第四層轉(zhuǎn)回正題,回到對王塤的勉勵上。首先承“故學(xué)者必慎其所道”,肯定王塤的路子走對了,這已經(jīng)近于懂得圣人之道,如果再假于工具,掌握正確的途徑和方法,其前途是不可估量的啊!語氣婉轉(zhuǎn)純樸,表達(dá)了對一個與自己同道的青年學(xué)子的殷切期望,真摯之情,俱發(fā)自肺腑。
期間,為了加強論證,作者還插入了一些比喻。通過比喻這種手法,不僅將深刻的道理說得淺易明白,同時也增加了議論的趣味性,增強了議論的說服力和感染力。韓愈在文中闡明儒學(xué)的道統(tǒng),鞏固了孟子的儒學(xué)正統(tǒng)地位,發(fā)前人之所未發(fā),的確是見解獨到,這需要博覽群書,更需要眼光和膽量。
這樣一篇四百來字的短文,卻在中國哲學(xué)史上占據(jù)重要位置,關(guān)鍵就在于本文精辟議論。在說理中又有精彩比喻,增強了說理的趣味性和感染力。全文氣勢博大,環(huán)環(huán)相扣,可以說是見解獨到,邏輯嚴(yán)密,對后世的影響很大。
后人評論
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韓文公文鈔》卷七:“通篇以孟子作主,是退之立自己門戶,故其文有雄視一世氣?!?/p>
毛穎傳
毛穎者,中山人也①。其先明視②,佐禹治東方土③,養(yǎng)萬物有功,因封于卯地④,死為十二神⑤。嘗曰:“吾子孫神明之后,不可與物同,當(dāng)吐而生⑥。”已而果然。明視八世孫⑦,世傳當(dāng)殷時居中山,得神仙之術(shù),能匿光使物⑧,竊姮娥,騎蟾蜍入月,其后代遂隱不仕云。居?xùn)|郭者曰
⑨,狡而善走,與韓盧⑩爭能,盧不及,盧怒,與宋鵲?謀而殺之,醢?其家。
秦始皇時,蒙將軍恬南伐楚,次?中山,將大獵以懼楚。召左右庶長與軍尉,以《連山》筮之,得天與人文之兆?。筮者賀曰:“今日之獲,不角不牙,衣褐之徒,缺口而長須,八竅而趺居?,獨取其髦,簡牘是資?,天下其同書。秦其遂兼諸侯乎!”遂獵,圍毛氏之族,拔其豪?,載穎而歸,獻(xiàn)俘于章臺宮,聚其族而加束縛焉。秦皇帝使恬賜之湯沐,而封諸管城,號曰管城子,日見親寵任事。
穎為人,強記而便敏,自結(jié)繩之代?以及秦事,無不纂錄。陰陽、卜筮、占相、醫(yī)方、族氏、山經(jīng)、地志、字書、圖畫、九流、百家、天人之書,及至浮圖、老子、外國之說,皆所詳悉。又通于當(dāng)代之務(wù),官府簿書、巿井貨錢注記?,惟上所使。自秦皇帝及太子扶蘇、胡亥,丞相斯,中車府令高,下及國人,無不愛重。又善隨人意,正直、邪曲、巧拙,一隨其人。雖見廢棄,終默不泄。惟不喜武士,然見請亦時往。
竹
累拜中書令,與上益狎?,上嘗呼為中書君。上親決事,以衡石自程?,雖官人不得立左右,獨穎與執(zhí)燭者常侍,上休方罷。穎與絳人陳玄、弘農(nóng)陶泓及會稽褚先生友善,相推致?,其出處必偕。上召穎,三人者不待詔,輒俱往,上未嘗怪焉。后因進(jìn)見,上將有任使,拂試之,因免冠謝?。上見其發(fā)禿,又所摹畫不能稱上意。上嘻笑曰:“中書君老而禿,不任吾用。吾嘗謂中書君,君今不中書邪?”對曰:“臣所謂盡心者?!币虿粡?fù)召,歸封邑,終于管城。其子孫甚多,散處中國夷狄,皆冒管城;惟居中山者,能繼父祖業(yè)。
太史公曰:毛氏有兩族。其一姬姓,文王之子,封于毛?,所謂魯、衛(wèi)、毛、聃者也。戰(zhàn)國時有毛公、毛遂。獨中山之族,不知其本所出,子孫最為蕃昌?!洞呵铩分桑娊^于孔子,而非其罪。及蒙將軍拔中山之豪,始皇封諸管城,世遂有名,而姬姓之毛無聞。穎始以俘見,卒見任使,秦之滅諸侯,穎與有功,賞不酬勞,以老見疏,秦真少恩哉!
【注】
①“毛穎者”二句:毛穎,中山人。此指毛筆產(chǎn)自中山。毛穎,指毛筆。毛,指兔毛。穎,指毛筆的鋒毫。中山,古國名。②其先明視:毛穎祖先明視。明視,兔子的別名。③佐禹治東方土:輔佐夏禹治理東方國土。④卯地:即“東方土”。古代按十二地支劃分方位,卯位是指東方。⑤十二神:即十二生肖(屬相)。⑥吐而生:傳說兔子是口吐而生,故兔嘴上唇開裂。⑦(nóu耨):剛出生的幼兔。⑧匿光使物:指隱身形于光日下,能驅(qū)使諸物。⑨居?xùn)|郭者曰
(jùn郡):此言居住東郭的兔子名
。東郭,城郭東門外。郭,外城。⑩韓盧:相傳為戰(zhàn)國時期韓國獵犬名。?宋鵲:宋國良犬名。?醢(hǎi海):古代酷刑,將人剁成肉醬。?次:臨時駐扎。?《連山》:指連山易,古代卜筮之一派。筮:以蓍草占卜。天與人文之兆:指自然與人事的征兆。?八竅而趺(fū夫)居:指兔子雌雄八竅,俯地而居。此乃古人不明兔子生理結(jié)構(gòu)的一種妄言。趺,同“俯”。居,同“踞”,蹲。?簡牘是資:此言兔毫筆是簡牘書寫的工具。簡牘,竹簡、木片。資,依仗。?豪:豪杰。此處雙關(guān),又指兔毫之長者。?結(jié)繩之代:指遠(yuǎn)古尚無文字,靠結(jié)繩記事的時代。?市井貨錢注記:商賈交易的貨物錢財?shù)挠涗洝J芯?,商賈交易的場所。?益狎:更加親密。?衡:秤。石:重量單位,一百二十斤。自程,指皇帝自定的每日審閱公文的限量。?相推致:互相推許、稱道。?免冠謝:脫帽謝恩,執(zhí)行使命。雙關(guān)語,指脫下筆帽寫字。?封于毛:指周文王第八子名鄭封于毛,在今河南宜陽縣。
《毛穎傳》是一篇詼諧戲謔的寓言文章,被后世贊為“千古奇文”。在這篇以史書列記傳體寫成的文章里,韓愈用擬人的手法為毛筆寫了傳記?!懊f”即毛筆,古人多用兔毛做筆頭,頂端又鋒穎。于是韓愈在此讓毛筆姓毛名穎。本文大約寫于唐憲宗在位時,當(dāng)時韓愈因上書獲罪被貶,后得赦,終于回長安任國子監(jiān)博士,因而對龍顏易變、皇帝寡恩、群臣傾軋、宦海浮沉、人心痛楚早就蓄積于心中。于是文中一方面大力表揚毛穎能盡其所能,一方面暗中諷喻皇上的寡恩薄情。
這篇文章很是精辟巧妙,明明是描寫毛筆這一事物的特性,卻把它當(dāng)做人來寫,而且鄭重其事地為之立傳。從毛穎的家世寫起,煞有介事地考證其祖先,到毛穎被皇上重用與拋棄,再到作者對毛穎一生的評論,可謂惜字如金,發(fā)人深省。
傳說當(dāng)時此文一成,社會上議論嘩然,曾遭到時人的非議和責(zé)難,嘲笑它行文奇怪,不近人情。貶為永州司馬的柳宗元在元和五年(810)讀到《毛穎傳》,頗為推許,遂寫了《韓愈所著《毛穎傳》后題》,稱此文諧而莊,乃借毛穎之遭遇,“以發(fā)其郁積”。也有不少人看出了韓文在“正言以垂教”,形成“氣盛言直”的主要美學(xué)特征之外,還存在幽默詼諧的另一種美學(xué)風(fēng)格。
《毛穎傳》雖是“設(shè)幻為文”的寓言作品,作者運用隱語雙關(guān)的奇特新穎的構(gòu)思方式和表現(xiàn)手法,將寓言與史傳兩種文學(xué)因素巧妙結(jié)合,以擬人化方式將作為兔毫毛筆的毛穎比擬為人,將作為人的毛穎與作為筆的毛穎巧妙關(guān)合。明明是描寫毛筆這一事物的特性,卻把它當(dāng)成人來為其鄭重立傳,甚至還“認(rèn)真”地考證其祖先,這就使整個構(gòu)思有了滑稽的性質(zhì)。但其中所寫每個人物與事件,都以歷史或傳說的素材為基礎(chǔ)。隱語雙關(guān)運用得巧妙無跡,又如將筆的功能與人的才能,筆的禿廢與人的棄廢,物人雙關(guān),巧妙無跡。篇末還有太史公的議論,簡直就是史學(xué)家的筆調(diào),這種內(nèi)容與形式上的矛盾,更構(gòu)成了文章的喜劇性,寓莊于諧,達(dá)到思想內(nèi)容與藝術(shù)形式的完美統(tǒng)一。
在文章寫作風(fēng)格上,從開頭記敘毛穎的族出“中山人,佐大禹治水,被封卯地,匿光使物”直到結(jié)尾的評論,完全模仿正式的史傳,筆法也頗有《史記》遺風(fēng)。從這點看來,文章寫得極為齊整,又繼承了韓愈文章一貫的“正言反說”的特色,奇正相生,亦莊亦諧。使讀者感覺是從讀正史中“悟”出來的野史,悟出其深刻的內(nèi)涵。這完全是“寓教于樂”,游戲文章寫真知。
另外,《毛穎傳》大量地使用用典、雙關(guān)等中國語言文學(xué)獨有的手法。如“獨取其髦”,一方面指兔子身上的毛,又指佼佼者。天下其同書,雙關(guān)用其寫字和秦始皇統(tǒng)一文字,用同一種字體書寫。管城子、湯沐、陳玄、陶泓、褚先生等,巧用事典,言必有據(jù),處處雙關(guān),讀起來生動活潑、趣味盎然,充分達(dá)到了“以文滑稽”的效果,引發(fā)幽默之感。
后人評論
葉夢得《避暑錄話》卷中:“退之所致意,亦正在‘中書君老不任事,今不中書’等數(shù)語,不徒作也。”
藍(lán)田縣丞廳壁記
丞之職所以貳令①,于一邑?zé)o所不當(dāng)問,其下主薄、尉②。主薄、尉乃有分職③。丞位高而逼④,例以嫌不可否事⑤。文書行⑥,吏抱成案⑦詣丞,卷其前⑧,鉗以左手⑨,右手摘紙尾,雁鶩⑩行以進(jìn),平立,睨?丞曰:“當(dāng)署?!必┥婀P占位署,惟謹(jǐn)。目吏,問:“可不可?”吏曰:“得?!眲t退。不敢略省,漫不知何事。官雖尊,力勢反出主薄、尉下。諺數(shù)慢,必曰丞。至以相訾謷?。丞之設(shè),豈端使然哉!
博陵崔斯立?,種學(xué)績?文,以蓄其有,泓涵演迤?,日大以肆。貞元初,挾其能,戰(zhàn)藝于京師,再進(jìn),再屈千人。元和初,以前大理評事言得失黜官,再轉(zhuǎn)而為丞茲邑。始至,喟曰:“官無卑,顧材不足塞職??!奔揉?sup>?不得施用,又喟曰:“丞哉,丞哉!余不負(fù)丞,而丞負(fù)余!”則盡枿?去牙角,一躡故跡?,破崖岸?而為之。
丞廳故有記,壞漏污不可讀。斯立易桷?與瓦,墁治壁,悉書前任人名氏。庭有老槐四行,南墻巨竹千梃,儼立若相持,水循除鳴?。斯立痛掃溉,對樹二松,日哦其間。有問者,輒對曰:“余方有公事,子姑去?!?/p>
考功郎中、知制誥韓愈記?。
【注】
①貳令:原指抄錄副本者,此處指丞相的副手。貳,輔佐。②主薄、尉:均為縣令、縣丞之下的官職。③分職:分理諸司,各有專職。④逼:迫近,侵迫。⑤例以嫌不可否事:按照慣例為了避嫌疑而對公事不表示意見。⑥文書行:在傳布公文的時候。行:傳布。⑦成案:已成的案卷。⑧卷其前:卷起公文的前面部分。意即吏不需要丞知道公文的內(nèi)容。⑨鉗以左手:用左手夾?。ň砥鸬牟糠郑?。⑩雁鶩行:雁很像鵝,鶩是家鴨,二者走路大搖大擺。?睨(nì逆):斜視。雁鶩行、平立、睨都是描寫吏對丞的輕蔑態(tài)度。?訾謷(zǐ áo紫熬):詆毀。?博陵:地名,在今河北蠡縣南。崔斯立:名立之,字斯立。?績:緝麻。?泓涵演迤(yí遺):包孕宏深,境界廣闊。?塞職:稱職。?噤:閉口不言。?枿(niè涅)去牙角:去掉牙和角。枿,同“蘗”,絕。?一躡故跡:完全按照過去的樣子。躡,踩。?崖岸:指人嚴(yán)竣不易親近。牙角、崖岸均喻人正直不阿,敢說敢做。?桷(jué厥):方形椽子。?(guó國):水聲。除:庭階。?考功郎中:官名,屬吏部,掌內(nèi)外文武官吏之考課。知制誥:官名,負(fù)責(zé)起草皇帝行下的詔敕策命,一般由中書舍人擔(dān)任。韓愈是以考功郎中兼知制誥。
自唐朝以下,朝廷各官署的辦公處所,常常有“壁記”,敘述官署的創(chuàng)置、官秩的確定以及官員的遷授始末等,刻在壁間。后來地方官署也起而效法。寫壁記的目的在于使后任了解自己的職責(zé)和前任的情況,所以一般都寫得比較平實詳細(xì)。
韓愈的這篇壁記卻與一般的壁記不同。本文作于元和十年(815),當(dāng)時崔斯立任藍(lán)田縣丞,韓愈任考功郎中兼知制誥。文章主要描寫的是當(dāng)時縣丞一職,有職無權(quán),形同虛設(shè),還要受到吏胥的欺凌,只能低首下氣,使有才能有抱負(fù)的人居此亦無所作為,并以崔斯立任藍(lán)田縣丞的種種境遇為例盡情刻畫,含有深刻的諷刺意味。韓愈代崔斯立發(fā)出不平之鳴,以期引起朝廷對這類事情的注意。
本文最大的特點是以細(xì)節(jié)來刻畫人物,入木三分。以笑傲詼諧,乃至以戲謔之筆、綿里藏針之法“輕松”道來,令讀者憤然不平。
本文描繪的縣吏,他本來是一個在“主簿”“尉”之下,更在“丞”之下的“跑腿兒”的角色,卻被扭曲為官場貓膩的低等幫兇。由他傳遞的文件,本來是縣丞有權(quán)參與和過問的案件,鑒于此案件的不可告人之處縣丞事先一無所知,小吏送來的是一件“成案”。為了繼續(xù)隱瞞真相,小吏抱著的這一文件前半是卷著的,并且用他的左手像鐵鉗一樣把卷著的部分夾得緊緊的,不消說是將其中的奧秘夾得嚴(yán)嚴(yán)實實了。
且看小吏的右手抓著文件,慢騰騰大搖大擺地朝縣丞走來,完全不是依照當(dāng)時的禮數(shù),在作為上級的縣丞面前躬身、俯首,而是在“丞”的面前“平立”著、不屑一顧地斜著眼睛,在既定的位置上,對縣丞說了聲:“當(dāng)署?!?/p>
對于小吏的這種無視和無禮,“丞”急忙動筆在指定的位置上、小心翼翼地簽上自己的名字。吏對丞是斜視的白眼,丞對吏不僅是正視“青睞”,而且十分恭謹(jǐn)?shù)嘏阒δ槪糁皇锹唤?jīng)心地說了個“得”,丞這才放下一顆,如釋重負(fù)。
這些再生動不過的的細(xì)節(jié),只有韓愈感同身受,才能刻畫得如此細(xì)微。下面的“官雖尊,力勢反出主簿、尉下”,“丞之設(shè),豈端使然哉”自然就水到渠成。從官場和世態(tài)上看,這是何等的賢愚不分、是非顛倒!
全文短小精悍,生動潑辣,意味深長。自“文書行”至“漫不知何事”一段,尤將縣丞的無用描摹得淋漓盡致。
后人評論
林云銘《韓文起》卷七說,“末敘崔君哦松對人之言,以明其超然于川舍之外,代占卻許多地步。細(xì)玩結(jié)語竟佐疵后又加一語不得,真古今有數(shù)奇文”。
贈崔復(fù)州序
有地數(shù)百里,趨走之吏①,自長史、司馬以下數(shù)十人;其祿足以仁其三族②及其朋友故舊。樂乎心,則一境之人喜;不樂乎心,則一境之人懼。丈夫③官至刺史亦榮矣。
雖然,幽遠(yuǎn)之小民,其足跡未嘗至城邑,茍有不得其所④,能自直于鄉(xiāng)里之吏者鮮矣,況能自辨于縣吏乎!能自辨于縣吏者鮮矣,況能自辨于刺史之庭⑤乎!由是刺史有所不聞,小民有所不宣⑥。賦有常而民產(chǎn)無恒⑦,水旱癘疫之不期,民之豐約懸于州,縣令不以言,連帥不以信,民就窮而斂愈急⑧,吾見刺史之難為也。
崔君為復(fù)州,其連帥則于公⑨。崔君之仁足以蘇復(fù)人,于公之賢足以庸崔君。有刺史之榮而無其難為者,將在于此乎!愈常辱于公之知,而舊游于崔君,慶復(fù)人之將蒙其休澤⑩也,于是乎言。
【注】
①趨走之吏:這里指在州境內(nèi)奔赴執(zhí)行命令的各級官員。②仁其三族:施恩于他的父族、母族、妻族。仁,用作動詞,施恩。③丈夫:古時對成年男子的稱呼,此處指大丈夫,對有作為有抱負(fù)男子的敬稱。④不得其處所:即處境很壞,不能安安穩(wěn)穩(wěn)地過日子。⑤刺史之庭:刺史的官署衙門。⑥宣:發(fā)泄、表達(dá),此處引申為申訴。⑦賦有常而民產(chǎn)無恒:官府的賦稅有額定的數(shù)量,而老百姓賴以生活的收入?yún)s不固定。⑧民就窮而斂愈急:百姓一天比一天窮困而官府的征收卻更加緊迫。斂,征收。⑨于公:名(dí迪),宇允元。管轄襄、郢、復(fù)、鄧、隨、唐、均、房八州。⑩蒙其休澤:蒙受到他們的恩惠。蒙,敬詞,承蒙得到。休澤,恩惠。
貞元十九年(803),韓愈任國子監(jiān)四門學(xué)士,一位姓崔的朋友將要擔(dān)任復(fù)州刺史,于是韓愈寫下這篇贈序,用以勉勵友人用心治理,造福百姓。
在當(dāng)時的時代背景下,由于環(huán)境的限制,位卑之人對于上者的規(guī)勸或不滿都不能明說,只能通過這種諷喻的手法表達(dá)。此文的主旨,歷代研究者都認(rèn)為旨在規(guī)諷,這點是沒有異議的。然而行文之妙在于委婉含蓄,言在此而意在彼,要細(xì)細(xì)品味,才能領(lǐng)悟出作者的良苦用心。
文章開頭一段說的是刺史之“榮”,位尊權(quán)重到其人的喜憂關(guān)系著一州百姓的喜憂,他可以作福作威,州人的命運全在他的掌握之中。然后緊接著批判位尊者的驕橫無禮,使得地處偏遠(yuǎn)的老百姓人心惶惶,不能安安穩(wěn)穩(wěn)地過日子。以此來勸告自己的老朋友崔復(fù)州地位越是尊榮,那么所承擔(dān)的責(zé)任就越是重大,要任用賢能,用心治理,轄地才會出現(xiàn)政通人和的局面。
緊接著筆鋒一轉(zhuǎn),“又刺史之榮而無其難為者,將在于此乎!”反之,又會是一個什么樣的結(jié)果,韓愈沒有點破,但崔復(fù)州和讀者定能心知肚明,這種引而不發(fā)的含蓄風(fēng)格,也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文中在發(fā)揮諷刺之意時,尤為巧妙。作者用了一句“樂乎心,則一境之人喜;不樂乎心,則一境之人懼?!边@話是說刺史心里高興,他屬下的百姓都心里歡喜;他假若有什么事不快活,郡下的百姓都感到害怕。用刺史的樂與不樂關(guān)系到全州百姓的喜和憂,來諷刺官僚的作威作福,“有的放矢”地揭發(fā)出官吏的權(quán)重祿厚和人民遭受重重壓迫的痛苦。篇末用稱美的詞句作結(jié),是一篇絕妙的諷刺文字。
后人評論
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韓文公文鈔》卷六:“此與《送許郢州序》同意,而規(guī)諷于公處最含蓄?!?/p>
爭臣①論
或問諫議大夫②陽城于愈:“可以為有道之士乎哉?學(xué)廣而聞多,不求聞于人也。行古人之道,居于晉之鄙,晉之鄙人③熏其德而善良者幾千人。大臣聞而薦之,天子以為諫議大夫。人皆以為華,陽子不色喜。居于位五年矣,視其德如在野④,彼豈以富貴移易其心哉?”
愈應(yīng)之曰:“是《易》所謂恒其德貞,而夫子兇⑤者也,惡得為有道之士乎哉?在《易·蠱》之上九云:‘不事王侯,高尚其事?!跺俊分t曰:‘王臣蹇蹇⑥,匪躬之故。’夫亦以所居之時不一,而所蹈之德不同也。若《蠱》之上九,居無用之地,而致匪躬之節(jié);以《蹇》之六二,在王臣之位,而高不事之心;則冒進(jìn)之患生,曠官之刺興;志不可則,而尤不終無也。今陽子在位,不為不久矣;聞天下之得失,不為不熟矣;天子待之,不為不加矣;而未嘗一言及于政。視政之得失,若越人視秦人之肥瘠,忽焉不加喜戚于其心。問其官,則曰諫議也;問其祿,則曰下大夫之秩也;問其政,則曰我不知也。有道之士,固如是乎哉?且吾聞之:‘有官守者,不得其職則去;有言責(zé)者,不得其言則去。’今陽子以為得其言乎哉?得其言而不言,與不得其言而不去,無一可者也。陽子將為祿仕⑦乎?古之人有云:‘仕不為貧,而有時乎為貧?!^祿仕者也。宜乎辭尊而居卑,辭富而居貧,若抱關(guān)擊柝者可也⑧。蓋孔子嘗為委吏矣,嘗為乘田矣⑨,亦不敢曠其職,必曰‘會計當(dāng)而已矣’,必曰‘牛羊遂而已矣’。若陽子之秩祿,不為卑且貧,章章⑩明矣,而如此,其可乎哉?”
或曰:“否,非若此也。夫陽子惡訕上?者,惡為人臣招其君之過而以為名者。故雖諫且議,使人不得而知焉?!稌吩唬骸疇栍屑沃兗伍?sup>?,則入告爾后于內(nèi),爾乃順之于外,曰:斯謨斯猷,惟我后之德?!蜿栕又眯?,亦若此者?!?/p>
愈應(yīng)之曰:“若陽子之用心如此,滋所謂惑者矣!入則諫其君,出不使人知者,大臣宰相者之事,非陽子之所宜行也。夫陽子本以布衣隱于蓬蒿之下?,主上嘉其行誼,擢在此位,官以諫為名,誠宜有以奉其職,使四方后代知朝廷有直言骨鯁之臣,天子有不僭賞?、從諫如流之美。庶巖穴之士,聞而慕之,束帶結(jié)發(fā),愿進(jìn)于闕下而伸其辭說,致吾君于堯舜,熙鴻號于無窮也。若《書》所謂,則大臣宰相之事,非陽子之所宜行也。且陽子之心,將使君人者惡聞其過乎?是啟之也!”
或曰:“陽子之不求聞而人聞之,不求用而君用之,不得已而起,守其道而不變,何子過之深也?”
愈曰:“自古圣人賢士,皆非有求于聞用也。閔其時之不平,人之不乂?;得其道,不敢獨善其身,而必以兼濟(jì)天下也。孜孜矻矻?,死而后已。故禹過家門不入,孔席不暇暖,而墨突不得黔?。彼二圣一賢者,豈不知自安佚之為樂哉?誠畏天命而悲人窮也。夫天授人以賢圣才能,豈使自有馀而已?誠欲以補其不足者也。耳目之于身也,耳司聞而目司見,聽其是非,視其險易,然后身得安焉。圣賢者,時人之耳目也;時人者,圣賢之身也。且陽子之不賢,則將役于賢以奉其上矣;若果賢,則固畏天命而閔人窮也。惡得以自暇逸乎哉?”
或曰:“吾聞君子不欲加諸人,而惡訐以為直者?。若吾子之論,直則直矣,無乃傷于德而費于辭乎?好盡言以招人過,國武子之所以見殺于齊也,吾子其亦聞乎?”
愈曰:“君子居其位,則思死其官;未得位,則思修其辭以明其道?。我將以明道也,非以為直而加人也。且國武子不能得善人,而好盡言于亂國,是以見殺。《傳》曰:‘惟善人能受盡言?!^其聞而能改之也。子告我曰:‘陽子可以為有道之士也?!耠m不能及已,陽子將不得為善人乎哉?”
【注】
①爭臣:敢于批評當(dāng)政者的錯誤,直言自己觀點的諫諍之臣。爭,通“諍”。②諫議大夫:官名,執(zhí)掌議論政事,對皇帝等進(jìn)行規(guī)勸。③鄙人:鄉(xiāng)下人。④視其德如在野:用做平民時候的道德要求自己。⑤夫子兇:指婦人以柔順為德,這對陽城不適合。⑥蹇蹇:困難很多。蹇,是判斷做不做事的卦。⑦祿仕:為了俸祿而出仕。⑧抱關(guān):指守關(guān)人。擊柝:指打更巡夜人。⑨委吏:管糧倉的小吏。乘田:放養(yǎng)牲畜的小吏。⑩章章:明顯的樣子。?訕上:毀謗上位者。?猷(yóu尤):謀劃。?蓬蒿之下:猶言野草之中,指隱士所居的山野。?僭(jiàn建)賞:濫賞。?乂(yì意):音“藝”,治理,安定。?矻(kū)矻:音“枯”,勤奮不懈的樣子。?孔:孔子。墨:墨翟。突:煙囪。?訐(jié結(jié)):揭發(fā)或攻擊別人的短處。?以明其道:君子做官要時刻想到盡忠職守,要好好宣傳儒家道義。
明唐德宗時的諫官陽城,人名,字亢宗。愛讀書,但家貧窮沒有書讀,求得集賢院寫書吏的差事,有機會看官家的書,晝夜不出,六年乃無所不通。他在唐德宗時考中進(jìn)士,然后隱居中條山(今河北滄縣北),后由于李泌的推薦,德宗召為諫大夫。陽城任官五年,只是天天飲酒而不言事,面對問題唯唯諾諾,對皇帝無所規(guī)勸。韓愈因此寫了這篇《爭臣論》加以評擊,激勵他“在其位謀其職”。
《爭臣論》是一篇從當(dāng)時的政治出發(fā)、有的放矢的重要論文,其中,評論的人是真人,事也是真事。文章圍繞批評陽城作為諫議大夫,卻沒有盡其職去批評朝廷時弊而展開。一開頭設(shè)置巨大疑問:“難道陽城不是一個有道之士嗎?”而后層層剖析,直言不諱地發(fā)表自己的意見。陽城初被推薦進(jìn)京時,人人皆想望其風(fēng)采??墒顷柍菂s讓大家失望了,于是韓愈奮筆而起,直言進(jìn)諫。
文章開頭就是一個設(shè)問。有人問:難道陽城不是“有道之士”嗎?其理由是:陽城學(xué)問淵深,知識廣博,但他不求人知。但用此為陽城在朝不能進(jìn)諫辯護(hù)是不當(dāng)?shù)?。韓愈批駁說,士人在不同的處境里有不同的道德標(biāo)準(zhǔn),做平民、隱士就與當(dāng)官不同。做著高官、拿著高薪還冒充隱士,說什么“不事王侯,高尚其事”,這不僅可笑,甚至可惡。然后,作者又迂回一筆,猜測如果陽城只是因為家庭貧困才做官的話,那也應(yīng)該像孔子只做管具體事務(wù)和俸祿少的小官,并且即使是這個原因,也要做好本職工作,而陽城連這個做官的底線也沒有達(dá)到。
在第二個設(shè)問里,作者則是先抬高陽城。說他不是借暴露君王錯誤而抬高自己的人,他對君王有進(jìn)諫,只是在朝內(nèi)進(jìn)行,對外不說罷了。陽城是皇帝親自從平民提拔提到諫官的,他本應(yīng)該勇于直諫,彰顯朝內(nèi)言論環(huán)境的開放,也表明皇帝沒有看錯人,而且突出了皇帝的從諫之美。但韓愈又駁斥說,那種在朝內(nèi)與君王秘密磋商朝政得失是宰相的事,設(shè)立言官就是要他公開地批評。只有這樣,民間的隱士才會效法陽城,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政治局面。
第三個設(shè)問是責(zé)問。本來陽城不求聞達(dá),是個獨善其身的人,但皇帝非要把他安排在這個位子上,陽城本沒有錯,只是他守其不求聞達(dá)之道不變罷了。韓愈接著解釋說,不求聞達(dá)是古代圣賢通則,但他們都悲憫天下不治,只要有了機會,圣賢們都會全力以赴投入解懸紓困中去,不顧個人和家庭得失。韓愈解釋圣賢與眾人的關(guān)系頗獨特,他說眾人是身體,圣賢是耳目。古代圣賢都表現(xiàn)出耳目功能,引領(lǐng)軀體前進(jìn)。如果陽城不是賢人,那么他就應(yīng)該像眾人一樣,充當(dāng)軀體,接受賢人的役使引領(lǐng);若是賢人就應(yīng)該效法古代圣賢,充當(dāng)耳目,敢為天下先,怎么能貪圖閑暇安逸不作為呢?
最后一個設(shè)問比責(zé)問又更進(jìn)了一層,帶有點威脅性了。您把說人壞話當(dāng)做正直,這是正人君子所不取的,甚至?xí)駠渥右粯诱衼須⑸碇?。韓愈反駁說我這樣做正是履行君子的職責(zé)。君子在其位就應(yīng)謀其政,不在其位就要通過作文宣傳儒道,不是我對陽城特別苛刻。國武子被殺是他沒有遇到善人,難道陽城不是善人嗎?
總結(jié)韓愈在此文中的觀點,我們可以看到,有四種人是社會的危害,一是不稱職的官員,理應(yīng)自己辭職;二是不能說實話的官員,理應(yīng)自己辭職;三是不能忘我地工作的官員,理應(yīng)自己辭職;四是為了利祿而工作官員,不得予以升遷!前三種人要堅決驅(qū)除出官場,后一種人要徹底抑制其仕途上的發(fā)展。
當(dāng)時韓愈年紀(jì)輕、地位低,而陽城年長且居高位。韓愈的這篇評論對于當(dāng)時“所有者缺位”所形成的民風(fēng)不振、朝政不清、稅收下降、官員腐敗等政治現(xiàn)狀進(jìn)行了辛辣深刻的批評,而且指名道姓,表現(xiàn)了其敢于仗義執(zhí)言的無畏風(fēng)格。
后人評論
金圣嘆《批才子古文》卷十:“反復(fù)辨駁之文,是貴是腴者,理足固也;不腴,則是徒逞口淡也?!?/p>
伯夷頌
伯夷
士之特立獨行①,適于義而已,不顧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篤而自知明也。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于一國一州非之,力行②而不惑者,蓋天下一人而已矣。若至于舉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則千百年乃一人而已耳!若伯夷者,窮天地亙?nèi)f世而不顧者也。昭乎日月不足為明,崒③乎泰山不足為高,巍乎天地不足為容也!當(dāng)殷之亡,周之興,微子賢也,抱祭器而去之;武王、周公圣也,從④天下之賢士與天下之諸侯而往攻之,未嘗聞有非之者也。彼伯夷、叔齊者,乃獨以為不可。殷既滅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獨恥食其粟,餓死而不顧。由是而言,夫豈有求而為哉?信道篤而自知明也。
今世之所謂士者,一凡人譽之,則自以為有余;一凡人沮⑤之,則自以為不足。彼獨非圣人而自是如此!夫圣人乃萬世之標(biāo)準(zhǔn)也。余故曰,若伯夷者,特立獨行、窮天地亙?nèi)f世而不顧者也。雖然,微二子,亂臣賊子接跡于后世矣。
【注】
①特立獨行:操守獨特高潔,不隨波逐流。②力行:勉力而行。③崒(zú族):高峻。④從(zòng縱):匯總。⑤沮:敗壞,詆毀。
根據(jù)《史記·伯夷列傳》記載,伯夷、叔齊是孤竹君的兩個兒子,其父死后二人互讓,均不愿繼承王位而出逃,歸于周文王。文王死,武王起兵伐紂,伯夷、叔齊“叩馬而諫”,慨然以為武王“父死不葬,爰及干戈”是不孝,“以臣弒君”是不仁。武滅殷,周統(tǒng)一中國,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為周民不食周粟,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終至餓死。姜太公曾評價他們說:“此義人也?!表n愈則與眾不同,大力稱頌他們的“特立獨行”,即“不顧人之是非”。
文章起筆陡峭,開篇單刀直說“士之特立獨行”的品格。比起“盤谷隱者”的“窮居而野處,升高而望遠(yuǎn),坐茂樹以終日,濯清泉以自潔”,伯夷這樣的“特立獨行”者還要在“武王、周公圣……未嘗聞有非之者”時頂住“獨以為不可”的壓力,無怪乎后人用詞中常見的術(shù)語“弱德”來比喻“賢人君子處在強大壓力下仍然能有所持守有所完成的一種品德”。而韓愈眼中“舉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千百年來只有一個伯夷。而伯夷之所以能夠“窮天地亙?nèi)f世而不顧者”,就在于他“信道篤而自知明”。“窮天地”指空間,“亙?nèi)f世”指時間,意思是伯夷是天地之間、從古至今以至萬世中唯一的“不顧人非”的“豪杰之士”,可見韓愈對伯夷推崇之高。
與頌伯夷相對的是,韓愈在最末一段批評了完全沒有“特立獨行”精神的“今世之所謂士者”,他們一旦被人稱譽就“自以為有余”,一旦被人批評就“自以為不足”,沒有自己堅持的信念。這愈發(fā)顯得伯夷“不顧人之是非”的可貴。而如果沒有伯夷、叔齊的垂范,“亂臣賊子”則將“接跡于后世矣?!?/p>
通篇高歌“特立獨行”,堅守信念、舉世非之而不惑,乃至“餓死而不顧”。但他的信念,是打破了君臣之道的局限的。文中沒有像傳統(tǒng)做法那樣評價武王伐紂的是非,沒有評價夷叔不食周粟的是非,絲毫不提及“商朝遺民”“寧死不屈”的“氣節(jié)”問題,而只是單純評價二子的“信道篤而自知明”的是非,贊賞他們對信念的堅守的行為,而不論他們堅守的具體內(nèi)容是什么,因此也就脫俗而不同凡響?!疤亓ⅹ毿小奔仁琼n愈對伯夷的稱頌,也是韓愈終身立身行事的重要原則,表現(xiàn)了韓愈不與世俗同流的精神。
《伯夷頌》雖然只有區(qū)區(qū)三百多字,卻也“空際取勢,如水一氣奔注,中間卻有無數(shù)回波,盤旋而后下”。
首先在于排句的疊用,單單在首段中,七句就有五句使用了排比。緊隨起首二句“士之特立獨行,適于義而已。不顧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篤而自知明者也”之后,韓愈開始層層鋪排演進(jìn),語勢狂肆騰涌,語句長短錯落,變化句法,起伏頓挫。
其次是在結(jié)構(gòu)安排上,《伯夷頌》曲折有姿而邏輯嚴(yán)整。在第一段的鋪排后,第二段卻陡然一緩,回顧當(dāng)殷之亡,周之興時,微子“抱祭器而去”和伯夷、叔齊叩馬而諫、不食周粟而死的的典故。語言精練警策,筆法靈活多變,不讓形式包裹住個性精神的自由奮動。段末一個反問和“信道篤而自知明也”的精辟總結(jié),一問一答,收束有力,突兀取勢。
后人評論
林紓《韓柳文研究法》:“蓋公不遇于貞元之朝,故有論而泄其憤。不知者謂為專指伯夷而言。”
答李翊①書
六月二十六日,愈白,李生足下:
生之書辭甚高,而其問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誰不欲告生以其道②?道德之歸也有日矣,況其外之文乎?抑愈所謂望孔子之門墻而不入于其宮③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雖然,不可不為生言之。
生所謂立言④者是也,生所為者與所期者,甚似而幾矣⑤。抑不知生之志,蘄勝于人而取于人邪?將蘄至于古之立言者邪?蘄勝于人而取于人⑥,則固勝于人而可取于人矣⑦。將蘄至于古之立言者,則無望其速成,無誘于勢利,養(yǎng)其根而俟其實,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實遂,膏之沃者其光曄⑧。仁義之人,其言藹如也⑨。
抑又有難者,愈之所為,不自知其至猶未也。雖然,學(xué)之二十余年矣。始者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觀,非圣人之志不敢存,處若忘,行若遺,儼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當(dāng)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陳言之務(wù)去,戛戛⑩乎其難哉!其觀于人,不知其非笑之為非笑也。如是者亦有年,猶不改,然后識古書之正偽?,與雖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務(wù)去之,乃徐有得也。當(dāng)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來矣。其觀于人也,笑之則以為喜,譽之則以為憂,以其猶有人之說者存也。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吾又懼其雜也,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其皆醇也,然后肆焉。雖然,不可以不養(yǎng)也。行之乎仁義之途,游之乎《詩》、《書》之源,無迷其途,無絶其源,終吾身而已矣。
氣,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畢浮,氣之與言猶是也,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者皆宜。雖如是,其敢自謂幾于成乎?雖幾于成?,其用于人也奚取焉?雖然,待用于人者,其肖?于器邪?用與舍屬諸人。君子則不然,處心有道,行己有方;用則施諸人,舍則傳諸其徒,垂諸文?而為后世法。如是者,其亦足樂乎?其無足樂也?
有志乎古者希矣。志乎古必遺乎今,吾誠樂而悲之。亟稱其人?,所以勸之,非敢褒其可褒而貶其可貶也。問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為言之。愈白。
【注】
①李翊:貞元十八年(802)進(jìn)士。韓愈《與祠部陸員外書》薦舉李翊,稱其為“出群之才”。②道,指立言之道。③望孔子之門墻而不入于其宮:此乃韓愈自謙,稱他本人對圣人之道尚未登堂入室。④立言:著書立說,流傳后世。⑤所期:所期望的。甚似而幾:很相似而接近。幾,接近。⑥蘄:通“祈”,求。取于人:為人所取,意即見取于人。⑦則固勝于人而可取于人:則你本來就已經(jīng)勝過別人并被別人所贊許效法了。⑧其實遂:果實結(jié)得飽滿。膏之沃者其光曄:油足則燈光明亮。⑨藹如:和氣可親的樣子。⑩戛戛:艱難的樣子。?正偽:意即符合“圣人之志”者為正,不合者為偽。?昭昭然:明白清晰的樣子。?距:通“拒”,拒止。?幾于成:差不多成功,接近于完美。?肖:相似。?垂諸文:把道傳之于文章,即以文章來載道,以期影響后世。?亟稱其人:屢屢表揚其人。
《答李翊書》是韓愈在唐德宗貞元十七年(801)給李翊的復(fù)信,也是一篇著名的書信體論說文。清代于紓曾經(jīng)評價說:“韓昌黎論文并不多見,生平盡力所在,盡在李翊一書?!蔽恼聡@“無望其速成,無誘于勢利”,敘述了自己治學(xué)為文的經(jīng)歷,提出了“氣盛言宜”“務(wù)去陳言”的文學(xué)主張,表現(xiàn)了作者抨擊世俗的勇氣和頑強進(jìn)取的精神。
韓愈在文章一開頭就說:“生之書辭甚高,而其問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誰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歸有日矣,況其外文乎?”由此可見,他認(rèn)為德是文章的內(nèi)核,文是德之載體,或者說是外在的表現(xiàn)形式。只有有了較高的道德修養(yǎng),有了兼濟(jì)天下的使命感,有了憫難憐弱的同情心,才會有正道直言的方正人格,遇不平則鳴,有憤激則書,敢于為民請命,敢于為一切正義和真理搖旗吶喊、奔走呼號。
韓愈在追述自己的求學(xué)經(jīng)歷時,重點強調(diào)了自己在研讀古籍時“惟陳言之務(wù)去”,致力于“識古書之正偽,與雖正而不至焉者”的精細(xì)工夫。更為可貴的是,他指出自己在學(xué)問已達(dá)到很高境界(“浩乎其沛然”)后,仍不廢懷疑精神,“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最終學(xué)到純正的道學(xué)。
這種思想也和他一貫倡導(dǎo)的“文以載道”說是相一致的。韓愈雖然主張學(xué)古,雖然主張“文以載道”,但他并沒有抹殺“文”的根本屬性——“個性”。“學(xué)古”,正是為了反對六朝以來的千篇一律的駢儷文風(fēng);“載道”,正是為了傳達(d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志。
韓愈在這封信中,高揚儒家崇古思想的旗幟,要求青年儒生能夠把學(xué)習(xí)的目標(biāo)確定為“蘄至于古之立言者”,刻苦鉆研,不求速成,“養(yǎng)其根而俟其實,加其膏而希其光”。治學(xué)與修身從孔孟以來就是二而一的問題,治學(xué)就是自覺修身,修身就是涵養(yǎng)學(xué)問,孟子說“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就是這個意思。韓愈也說,學(xué)問之道“不可以不養(yǎng)”,要活到老學(xué)到老,也養(yǎng)到老。“行之乎仁義之途,游之于詩書之源,無迷其途,無絕其源,終吾身而已矣?!苯?jīng)過這樣一番涵養(yǎng)工夫,就可以成就一位有道君子。
此外,本文筆觸細(xì)膩,轉(zhuǎn)折過渡自然流暢。文中用“處若忘,行若遺,儼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等句子來形容專心讀書,用具體事物來比擬抽象的事物,竟然繪聲繪色,令人宛若在目,顯得格外清新別致,生動貼切。
后人評論
林云銘《韓起文》卷四:“其行文曲折無數(shù),轉(zhuǎn)換不窮,盡文章之致也?!?/p>
荊潭①唱和詩序
從事②有示愈以《荊潭酬唱詩》者,愈既受以卒業(yè)③,因仰④而言曰:“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聲要妙⑤;歡愉之辭難工⑥,而窮苦之言易好也。是故文章之作,恒發(fā)于羈旅⑦草野⑧;至若王公貴人,氣滿志得,非性能好之,則不暇以為。今仆射裴公開鎮(zhèn)蠻荊,統(tǒng)郡惟九⑨;常侍楊公領(lǐng)湖之南壤地二千里:德刑之政并勤,爵祿之報兩崇。乃能存志乎詩、書,寓辭乎詠歌,往復(fù)循環(huán),有唱斯和,搜奇抉怪,雕鏤文字,與韋布里閭⑩憔悴專一之士較其毫厘分寸?,鏗鏘發(fā)金石,幽眇感鬼神,信所謂材全而能鉅者也。兩府之從事與部屬之吏屬?而和之,茍在編者?,咸可觀也。宜乎施之樂章,紀(jì)諸冊書??!?/p>
從事曰:“子之言是也。”告于公?,書以為《荊潭酬唱詩序》。
【注】
①荊潭:荊,指裴均,時任荊南節(jié)度使。潭,指楊憑,柳宗元的岳父,時任湖南觀察使,后拜京兆尹,官終太子詹事。②從事:為州郡長的幕僚。③卒業(yè):即讀完全部內(nèi)容。④仰:表示恭敬之意。⑤要妙:美好。⑥工:精妙。⑦羈旅:作客他鄉(xiāng),指游宦奔波之人。⑧草野:平民百姓。⑨仆射(yè夜):唐初為尚書省副長官。開鎮(zhèn):唐代指出任節(jié)度使,鎮(zhèn)守一方。蠻荊:指荊南,今鄂西、川東一帶,治江陵。⑩韋布:韋帶布衣,未仕者或寒紊者所服,此指寒士。韋,牛皮。里閭:鄉(xiāng)間草野,平民所居之處。?較其毫厘分寸:比較文章高下。?屬(zhǔ主):連接,跟著。?編者:收錄在這本詩歌集里。?紀(jì)諸冊書:指編成書冊。?子:指韓愈。公:指裴均。
永貞元年(805),唐憲宗已即位,韓愈曾佐裴均任江陵法曹參軍。當(dāng)時裴均任荊南節(jié)度使,楊憑任湖南觀察使,兩人均雅好文辭,交往之間常有詩歌唱和,后來把這些詩連同他們從事、部屬的和詩編為一集,名為《荊潭酬唱詩》。此文便是韓愈為詩集所作的序言。
韓愈雖然在仕途上不甚順利,卻被時人奉為文壇巨擘,許多名人雅土、王公貴族求其寫序,希望通過他的介紹,能夠擴大自己的影響。文章中的裴均、楊憑是當(dāng)時的地方大員,自然也是抱著這樣的心理。對于韓愈來說,當(dāng)年被貶陽山、江陵時,曾受到他們的禮遇,更何況裴均是他的老上司。所以文章一開頭“從事有示愈以《荊潭酬唱詩》者”,說明此序是應(yīng)“從事”所請,并非自己主動討好上司。由此可見,韓愈寫這篇應(yīng)酬式的序文,的確有點左右為難。
此序雖為恭維兩位達(dá)官貴人而作,但作者“因難見巧”,立意奇特。序中很少言及詩作的具體內(nèi)容,反借此提出自己的文學(xué)理論,強調(diào)作文應(yīng)該注重切身的感受,內(nèi)容真實,間接地提出了自己品評詩集的標(biāo)準(zhǔn)。并且,還含而不露地批評了這部詩集——他們的詩歌,無非是富貴顯達(dá)的風(fēng)花雪月,而絕不是“鏗鏘發(fā)金石,幽眇感鬼神”的作品。無怪乎劉大搬評此文:“立言甚簡,而雄直之氣郁勃行間。”
由此可見,韓愈不卑不亢的態(tài)度,著實令人欽佩。他恭維有度,故意隱去裴均、楊憑求序,而說“從事”,無形中提高了他們的地位,維護(hù)了他們的自尊心。接著一個“受以卒業(yè)”“仰而言”,暗示作者是認(rèn)認(rèn)真真、恭恭敬敬地讀完全部詩作,使裴楊二人認(rèn)為韓愈是讀完全部詩作后才寫此序,并非敷衍了事,自然心滿意足。
應(yīng)酬文學(xué)而能把握分寸至此,實為難得。
后人評論
錢鐘書《詩可以怨》:“恭維而沒有一味拍捧,世故而不是十足勢利?!?/p>
柳子厚墓志銘①
子厚諱宗元。七世祖慶,為拓跋魏侍中②,封濟(jì)陰公。曾伯祖奭,為唐宰相,與褚遂良、韓璦俱得罪武后③,死高宗朝?;士贾M鎮(zhèn)④,以事母棄太常博士⑤,求為縣令江南。其后以不能媚權(quán)貴,失御史,權(quán)貴人死,乃復(fù)拜侍御史。號為剛直,所與游皆當(dāng)世名人。
子厚少精敏,無不通達(dá)。逮⑥其父時,雖少年,已自成人,能取進(jìn)士第,嶄然見頭角⑦,眾謂柳氏有子矣。其后以博學(xué)宏詞⑧,授集賢殿正字⑨??〗芰?sup>⑩,議論證據(jù)今古,出入經(jīng)史百子,踔厲風(fēng)發(fā)?,率常屈其座人,名聲大振,一時皆慕與之交。諸公要人,爭欲令出我門下,交口薦譽之。
貞元十九年,由藍(lán)田尉拜監(jiān)察御史?。順宗?即位,拜禮部員外郎。遇用事者得罪?,例出為刺史;未至,又例貶永州司馬?。居閑益自刻苦,務(wù)記覽為詞章,泛濫停蓄,為深博無涯涘?,而自肆于山水間。
柳堤聞鶯
元和中?,嘗例召至京師,又偕出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既至,嘆曰:“是豈不足為政邪!”因其土俗,為設(shè)教禁,州人順賴。其俗以男女質(zhì)錢,約不時贖,子本相侔?,則沒為奴婢。子厚與設(shè)方計,悉令贖歸。其尤貧力不能者,令書其傭?,足相當(dāng),則使歸其質(zhì)。觀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歲,免而歸者且千人。衡、湘以南為進(jìn)士者,皆以子厚為師,其經(jīng)承子厚口講指畫為文詞者,悉有法度可觀。
其召至京師而復(fù)為刺史也,中山劉夢得禹錫亦在遣中,當(dāng)詣播州?。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夢得親在堂,吾不忍夢得之窮,無辭以白其大人。且萬無母子俱往理?!闭堄诔?,將拜疏,愿以柳易播,雖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夢得事白上者,夢得于是改刺連州?。嗚呼!士窮乃見節(jié)義。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悅,酒食游戲相征逐,詡詡?強笑語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負(fù),真若可信;一旦臨小利害,僅如毛發(fā)比,反眼若不相識,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擠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此宜禽獸夷狄所不忍為,而其人自視以為得計,聞子厚之風(fēng),亦可以少愧矣!
子厚前時少年,勇于為人,不自貴重顧藉,謂功業(yè)可立就,故坐廢退。既退,又無相知有氣力得位者推挽,故卒死于窮裔?,材不為世用,道不行于時也。使子厚在臺、省時,自持其身,已能如司馬、刺史時,亦自不斥;斥時有人力能舉之,且必復(fù)用不窮。然子厚斥不久,窮不極,雖有出于人,其文學(xué)辭章必不能自力以致必傳于后如今,無疑也。雖使子厚得所愿,為將相于一時,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
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以十五年七月十日歸葬萬年先人墓側(cè)。子厚有子男二人,長曰周六,始四歲;季曰周七,子厚卒乃生。女子二人,皆幼。其得歸葬也,費皆出觀察使河?xùn)|裴君行立。行立有節(jié)概,立然諾,與子厚結(jié)交,子厚亦為之盡,竟賴其力。葬子厚于萬年之墓者,舅弟盧遵。遵,涿?人,性謹(jǐn)慎,學(xué)問不厭。自子厚之斥,遵從而家焉,逮其死不去。既往葬子厚,又將經(jīng)紀(jì)其家,庶幾有始終者。銘曰:
是惟子厚之室,既固既安,以利其嗣人。
【注】
①墓志銘:述死者生平,石刻,葬時埋在墓內(nèi)。②拓跋魏:即北魏(386—534),鮮卑族拓跋氏所建。③奭(shì釋):此處指柳奭,是柳宗元的高伯父祖。韓璦:字伯玉,雍州三原(今陜西三元)人,后因反對武則天統(tǒng)治被殺。④皇考:宋代以前對死去的父親的尊稱。⑤太常博士:太常寺的屬官,掌宗廟禮儀。⑥逮:到。⑦嶄然:突出的樣子。見頭角:青年顯示才華。⑧博學(xué)宏詞:唐代科舉考試科目之一,由進(jìn)士及第者參加,考取后即授予官職,不常舉行。⑨集賢殿正字:官名,掌管編校圖書。⑩俊杰廉悍:才能杰出而又有棱角。?踔(chuō啄)厲風(fēng)發(fā):精神奮發(fā),意氣昂揚。形容議論雄辯有力,滔滔不絕。?藍(lán)田:今陜西藍(lán)田。尉:管理一縣治安的官吏。監(jiān)察御史:掌監(jiān)察百官和巡按州縣獄訟。?順宗:李誦,在位僅一年(805),被迫退位。?用事者得罪:指宣宗即位,王叔文等推行的“永貞革新”,僅半年即失敗,被處死。用事者,掌權(quán)者。?例出、例貶:與柳宗元同時被貶的共八人,史稱“八司馬”。稱“例”,是隱諱之詞。永州司馬:永州刺史屬下分管佐理的人員。?涯涘(sì四):邊際。?元和:唐憲宗年號。?子本相侔(móu某):利息和本金相等。?書其傭:記下奴婢應(yīng)得的工資。?觀察使:掌管一道的長官,為刺史的上司。?劉禹錫:字夢得,世中山居郡,為當(dāng)?shù)厮鐾?。播州:今貴州遵義市。?連州:今廣東連縣。?詡詡(xǔ許):敏捷,會說話。?窮裔:窮困的邊遠(yuǎn)地區(qū)。?涿:州名,今天的河北涿州市。
墓志銘,是古代文體的一種,刻石納入墓內(nèi)或墓旁,表示對死者的紀(jì)念,以便后人稽考。文章通常分兩部分,前一部分是序文,敘述死者的姓氏、爵里、世系和生平事跡;后一部分是銘文,綴以韻語,表示對死者的悼念和頌贊。
《劉子厚墓志銘》是韓愈于元和十五年(820),在袁州任刺史時所作。這篇墓志銘講述了柳宗元的家世、為人、政績等,包括了世系、卒葬、子嗣等墓志銘應(yīng)該有的內(nèi)容,通過對柳宗元的生平事跡的綜合概述,高度贊揚了柳宗元的文章學(xué)問、政治才能和道德品行,對柳宗元受排擠、長期遭貶、窮困潦倒的經(jīng)歷給予深切的同情。
全文寫得酣暢淋漓,頓挫盤郁,乃韓愈至性至情之所發(fā)。整篇文章有三個突出的亮點:
首先,選材得當(dāng),重點突出。在柳宗元的一生中發(fā)生過很多的事情,但是作者并沒有泛泛而談,而是巧妙地選取了柳宗元少年才俊、出仕被貶、柳州政績、以柳易播、文學(xué)成就這幾個方面進(jìn)行寫作,并重點突出了文學(xué)成就和以柳易播這兩個方面。文章著重敘述他“議論證據(jù)今古,出入經(jīng)史百子”的文學(xué)才能,在“贖歸奴婢”一事上表現(xiàn)出的政治才能和愛民之心,及其在“以柳易播”事件中表現(xiàn)出的難能可貴的高風(fēng)亮節(jié)。由此可見韓愈選材功底之深。
其次,突破常規(guī),墓志第一。韓愈這篇墓志銘不僅寫了柳宗元的優(yōu)秀品德和文學(xué)才能等好的方面,也寫了柳宗元的缺點,打破了碑文不寫死者缺點的常規(guī)。同時,在形式上也有所創(chuàng)新。除了以散代駢外,也沖破了一些文體框架,打破了“鋪排郡望,藻飾官階”的成規(guī)。這篇墓志銘夾敘夾議,敘事、抒情、議論三者融為一體,對人物形象進(jìn)行了成功塑造。在滿懷真摯情感的前提下,對柳宗元的一生進(jìn)行了贊揚,褒貶兼用。
最后,寄托了自己情感。在這篇墓志銘中,通篇飽含深情。韓愈和柳宗元雖在哲學(xué)和政治觀點上有所不同,但是他們在文學(xué)上的主張卻是不謀而合,都是古文運動的倡導(dǎo)者,兩人的友情也很深厚,因此柳宗元的離去也給韓愈帶來了巨大的悲傷。雖然韓愈生平也為別人寫了不少的墓志銘,但是卻只有這一篇最為獨特,成就最高,里面?zhèn)鬟_(dá)出來的感情感人肺腑,是字字珠璣的作品。
此外,韓愈還在這篇文章中借題發(fā)揮,表達(dá)了自己對執(zhí)政者壓抑人才的不滿。
這篇文章對柳宗元的一生給予了極高的評價,韓愈在文中說:“雖使子厚得所愿,為將相一時,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睂α谠奈膶W(xué)水平十分贊賞,寫出了正是柳宗元一生坎坎坷坷才最終鑄就了他在文學(xué)上的成就。這是一篇水平相當(dāng)高的墓志銘,體現(xiàn)了韓愈深厚的文學(xué)功底,同時也透露出了韓愈和柳宗元的交情之深。
柳宗元的事跡,由韓愈記入銘文并加以評說,已流芳百世。其實,為柳宗元作墓志銘的韓愈的高風(fēng)亮節(jié)更是難能可貴。因為在當(dāng)時,兩人的政治主張和思想信仰截然不同。柳在政治態(tài)度上屬于變革派,韓則是保守的,他對柳宗元參與以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集團(tuán)所推行的一系列改革,很不贊同,甚至一度嚴(yán)厲指責(zé)。但韓愈不因為柳宗元在政治上的失敗來論斷柳宗元,這表現(xiàn)了韓愈輕視功利、推重文學(xué)的思想。在《柳子厚墓志銘》中,韓愈對柳宗元的業(yè)績、人品、文章給予了高度的評價,這實是“和衷共濟(jì)”、“和而不同”、“兼容并包”的典范。
后人評論
儲欣:“昌黎墓志第一,亦古今墓志第一。以韓志柳,入太史公傳李將軍,為之不遺余力矣。”
圬者①王承福傳
圬之為技,賤且勞者也。有業(yè)之,其色若自得者。聽其言,約而盡②。問之,王其姓,承福其名,世為京兆長安農(nóng)夫。天寶之亂,發(fā)人為兵,持弓矢十三年,有官勛。棄之來歸,喪其土田,手鏝衣食③,馀三十年。舍于市之主人,而歸其屋食之當(dāng)④焉。視時屋食之貴賤,而上下其圬之傭以償之,有馀,則以與道路之廢疾餓者焉。
又曰:“粟,稼⑤而生者也,若布與帛,必蠶績而后成者也,其他所以養(yǎng)生之具,皆待人力而后完也,吾皆賴之。然人不可遍為⑥,宜乎各致其能以相生也。故君者,理我所以生者也⑦。而百官者,承君之化⑧者也。任有小大,惟其所能,若器皿焉。食焉而怠其事,必有天殃,故吾不敢一日舍鏝以嬉。夫鏝易能,可力焉,又誠有功,取其直⑨,雖勞無愧,吾心安焉。夫力易強而有功也,心難強而有智也。用力者使于人,用心者使人,亦其宜也,吾特?fù)衿湟诪槎鵁o愧者取焉。
“嘻!吾操鏝以入富貴之家有年矣。有一至者焉,又往過之,則為墟矣;有再至三至者焉,而往過之,則為墟矣。問之其鄰,或曰:‘噫!刑戮也。’或曰:‘身既死而其子孫不能有也。’或曰:‘死而歸之官也。’吾以是觀之,非所謂食焉怠其事,而得天殃者邪?非強心以智而不足,不擇其才之稱⑩否而冒之者邪?非多行可愧,知其不可而強為之者邪?將貴富難守,薄功而厚饗之者邪?抑豐悴有時?,一去一來而不可常者邪!吾之心憫焉,是故擇其力之可能者行焉。樂富貴而悲貧賤,我豈異于人哉!”
又曰:“功大者,其所以自奉也博,妻與子,皆養(yǎng)于我者也,吾能薄而功小,不有之可也。又吾所謂勞力者,若立吾家而力不足,則心又勞也。一身而二任焉,雖圣者不可能也?!?/p>
愈始聞而惑之,又從而思之,蓋賢者也,蓋所謂獨善其身者也。然吾有譏焉,謂其自為也過多,其為人也過少,其學(xué)楊朱之道者邪?楊之道,不肯拔我一毛而利天下,而夫人?以有家為勞心,不肯一動其心以畜其妻子,其肯勞其心以為人乎哉!雖然,其賢于世之患不得之而患失之者,以濟(jì)其生之欲,貪邪而亡道以喪其身者,其亦遠(yuǎn)矣!又其言有可以警余者,故余為之傳而自鑒?焉。
【注】
①圬(wū屋)者:粉刷墻壁的工人。圬,涂飾,粉刷。②約而盡:簡要而全面。③手鏝(màn慢)衣食:靠做泥瓦工來換取衣食。鏝,抹墻用的一種工具。④當(dāng):相等,相當(dāng)。⑤稼:種植。⑥遍為:一樣一樣去做。⑦理:治。因避唐高宗諱,改治為理。所以生:得以生存。⑧化:教化。⑨直:同“值”,此處指工錢。⑩稱:合適。此句的意思是,不管自己的才能是否相稱,而一味冒進(jìn)。?豐悴(cuì翠)有時:昌盛和衰敗總是在一定的時間交替而來。?夫人:那個人,指王永福。?自鑒:自己權(quán)衡,看自身是否有不足。鑒:銅鏡。
《圬者王承福傳》是韓愈為一位名叫王承福的泥瓦匠作的傳,這篇文章完成于安史之亂以后,約為唐德宗十七(801)年。王承福世代都是京都長安人,天寶之亂年間他打仗立了功勛,朝廷給他封功,他卻沒有接受俸祿,而是回到家鄉(xiāng)做了一名泥瓦匠。
在士大夫之人的眼里,抹墻是種低賤而勞苦的手藝。韓愈“聽其言,約而盡”,進(jìn)一步與他聊天,從他身上發(fā)現(xiàn)了許多獨特的觀點。王承福租住市中,以抹墻所得交付房租食費。根據(jù)每年食宿貴賤調(diào)整工價。若有剩余,盡予路旁殘廢、饑餓之人??梢哉f是韓愈“用力使于人,用心使人”觀點最貼切的表現(xiàn)。
此文表面上是傳記體,實際上是借傳記展開議論的雜文。王承福這個體力勞動者的形象,是作者根據(jù)士大夫“獨善其身”的人生哲學(xué)塑造的。文章前段略述王承福身世,后段略就王承福言論加以評斷,中間大部分是借人物的口替自己說話。文章論說有理有據(jù),波瀾起伏。從“各致其能以相生”的認(rèn)識出發(fā),肯定真正無愧的是憑雙手勞動自食其力的人,以對照“多行可愧”“食焉而怠其事”的剝削者,鞭撻不合理的社會現(xiàn)象,是難能可貴的。
韓愈此文的主要目的,是闡述自己的社會主張和人生哲學(xué)。通過一個有機會做卻棄官業(yè)圬、自食其力的泥瓦匠王承福的口述,提出在封建制度下“各致其能以相生”的主張,諷刺了社會上那些沒有才能、患得患失而又“食焉而怠其事”的人,同時也是對“獨善其身”這種處世態(tài)度的評斷。規(guī)勸世人應(yīng)該度才量力,勤于本業(yè)。
后人評論
吳楚材、吳調(diào)侯《古文觀止》卷八:“前略敘一段,后略斷數(shù)語,中間都是借他自家說話,點成無限煙波,機局絕高,而規(guī)世之意,已極切至?!?/p>
南陽樊紹述墓志銘
樊紹述①既卒,且葬,愈將銘之,從其家求書。得書號《魁紀(jì)公》者三十卷,曰《樊子》者又三十卷,《春秋集傳》十五卷,表、箋、狀、策、書、序、傳記、紀(jì)志、說論、今文贊銘②,凡二百九十一篇,道路所遇及器物門里雜銘二百二十,賦十,詩七百一十九。曰:多矣哉,古未嘗有也。然而必出于己,不襲蹈前人一言一句,又何其難也。必出入仁義,其富若生蓄③,萬物必具,海含地負(fù),放恣橫從,無所統(tǒng)紀(jì),然而不煩于繩削而自合也。嗚呼!紹述于斯術(shù),其可謂至于斯極者矣。
生而其家貴富,長而不有其藏④一錢,妻子告不足,顧且笑曰:“我道蓋是也。”皆應(yīng)曰:“然?!睙o不意滿。嘗以金部郎中告哀南方,還言某師不治,罷之,以此出為綿州刺史。一年,征拜左司郎中,又出刺絳州。綿、絳之人,至今皆曰:“于我有德?!币詾橹G議大夫,命且下,遂病以卒,年若干。
紹述諱宗師,父諱澤,嘗帥襄陽、江陵,官至右仆射,贈某官。祖某官,諱泳。自祖及紹述三世,皆以軍謀堪將帥策上第以進(jìn)。
紹述無所不舉,于辭于聲,天得也。在眾若無能者。嘗與觀樂,問曰:“何如?”曰:“后當(dāng)然?!币讯?。銘曰⑤:
惟古于詞必己出,降而不能乃剽賊⑥。后皆指前公相襲⑦,從漢迄今用一律。寥寥久哉莫覺屬⑧,神徂⑨圣伏道絕塞。既極乃通發(fā)紹述,文從字順各識職。有欲求之此其躅⑩。
【注】
①樊紹述:名宗師,字紹述,河中(今山西永濟(jì))人。南陽樊姓在歷史上是名門望族,這里說南陽樊某是稱其族望。②“表、箋”句:這幾類都是古代文體的種類。③其富若生蓄:比喻繁盛眾多的樣子。富,指文章的內(nèi)容豐厚。④其藏:指父輩留下的家產(chǎn)。⑤銘曰:以下是一首用入聲韻的九句韻文。⑥降而不能乃剽賊:后來的人寫文章不能自己創(chuàng)作新詞就只好剽竊前人了。降,下,后來。⑦公相襲:公開地相互抄襲前人的東西。⑧寥寥久哉莫覺屬:很長時間沒有人知道做文章的道理。屬(zhǔ主),屬文,做文章。⑨徂(cú除):往,已過去。⑩躅(zhuó濁):足跡,軌跡。
本文是韓愈生前最后一篇談?wù)撐恼碌闹匾鳎瑢戇@篇文章時,韓愈已是五十六七歲的老人了。樊宗師是韓愈古文運動理論的忠實擁護(hù)者和積極實踐者,與韓愈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他與李元賓、歐陽詹、柳宗元同被稱為“韓友四子”。韓愈失去這樣一位文章知己,其悲痛可想而知。
全文感情真摯,十分感人,無論在內(nèi)容和形式上都顯示出自己的特點。形式上題為墓志銘,卻不按這種文體的常格依次敘述,開篇就寫其文章業(yè)績,甚至不惜筆墨羅列具體數(shù)字突出其著作“多矣哉,古未嘗有也”,接著評價其文章成就之高。內(nèi)容上贊揚樊紹述的文章筆力縱橫恣肆,無拘無束,好像是沒有系統(tǒng),缺乏綱紀(jì),其實都合乎規(guī)矩,不勞刪改。之后才用簡略的文字扼要敘述他的為人、性情、履官及樊氏三世官爵,以及他本人在音樂方面的杰出天才,而這些也都圍繞“必出入仁義”,還是在于說明其為人有德與為文的關(guān)系。
這篇墓志銘之所以要這樣寫,除了規(guī)避銘文的千篇一律外,更重要的是因為樊紹述是他的文章知音,是他古文運動的中堅。韓愈說樊紹述,又何嘗不是“君子自道”?大力贊揚樊紹述的為文之道,實則宣揚了韓愈他自己的創(chuàng)作主張和審美追求,反映了他在古文創(chuàng)作中求變求新的精神。
后人評論
吳訥《文章辨體序說·墓志》:“古今作者,惟昌黎最高。行文敘事,面目首尾,不再蹈襲。”
試①大理評事王君墓志銘
君諱適,姓王氏。好讀書,懷奇負(fù)氣,不肯隨人后舉選。見功業(yè)有道路可指取②,有名節(jié)可以戾契③致,困于無資地,不能自出,乃以干諸公貴人,借助聲勢。諸公貴人既志得,皆樂熟軟媚耳目者,不喜聞生語,一見輒戒門以絕。上④初即位,以四科募天下士。君笑曰:“此非吾時邪!”即提所作書,緣道歌吟,趨直言試⑤。既至,對語驚人⑥;不中第,益困。
久之,聞金吾李將軍年少喜士,可撼⑦。乃蹐門⑧告曰:“天下奇男子王適愿見將軍白事。”一見語合意,往來門下。盧從史⑨既節(jié)度昭義軍,張甚,奴視法度士,欲聞無顧忌大語;有以君生平告者,即遣客鉤致。君曰:“狂子不足以共事?!绷⒅x客。李將軍由是待益厚,奏為其衛(wèi)胄曹參軍,充引駕仗判官⑩,盡用其言。將軍遷帥鳳翔,君隨往。改試大理評事,攝監(jiān)察御史觀察判官。櫛垢爬癢?,民獲蘇醒。
居歲余,如有所不樂。一旦載妻子入閿鄉(xiāng)?南山不顧。中書舍人王涯、獨孤郁?,吏部郎中張惟素,比部郎中?韓愈日發(fā)書問訊,顧不可強起,不即薦。明年九月,疾病,輿醫(yī)京師,其月某日卒,年四十四。十一月某日,即葬京城西南長安縣界中。
曾祖爽,洪州武寧令;祖微,右衛(wèi)騎曹參軍;父嵩,蘇州昆山丞。妻上谷侯氏處士高女。高固奇士,自方阿衡?、太師,世莫能用吾言,再試?yán)簦倥?,發(fā)狂投江水。
初,處士將嫁其女,懲曰:“吾以齟齬窮?,一女憐之,必嫁官人;不以與凡子。”君曰:“吾求婦氏久矣,唯此翁可人意;且聞其女賢,不可以失。”即謾謂媒嫗:“吾明經(jīng)及第,且選,即官人。侯翁女幸嫁,若能令翁許我,請進(jìn)百金為嫗謝?!敝Z許,白翁。翁曰:“誠官人邪?取文書來!”君計窮吐實。嫗曰:“無苦,翁大人,不疑人欺我,得一卷書粗若告身?者,我袖以往,翁見未必取,幸而聽我?!毙衅渲\。翁望見文書銜袖,果信不疑,曰:“足矣!”以女與王氏。生三子,一男二女。男三歲夭死,長女嫁毫州永城尉姚挺,其季始十歲,銘曰:
鼎也不可以柱車,馬也不可使守閭。佩玉長裾,不利走趨?。只系其逢?,不系巧愚。不諧其須。有銜不祛?。鉆石埋辭,以列幽墟?。
【注】
①試:指在正式任命以前暫時代理。②指取:用手指就可以取得,形容輕而易舉。③戾(liè瀝)契:刻畫,磨煉。戾同“戾”。④上:指唐憲宗李純。⑤趨直言試:去參加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的考試。⑥對語:科舉考試中有“策問”項目,照提出的問題回答。⑦金吾李將軍:指李惟簡。撼,說動。⑧躇(jí瘠)門:小步登門,形容謙恭而進(jìn)。⑨盧從史:先世自元魏以來,仕宦頗顯,其本人善逢迎中使,得授昭義軍節(jié)度使。后叛唐,元和五年被俘賜死。⑩引駕仗判官:官名,掌管皇帝出行時儀仗等事宜。⑩鉤致:招攬,拉攏。?櫛(zhì質(zhì))垢爬癢:梳去頭上的污垢,搔著癢處,比喻去除有害于百姓的弊政。?閿(wén聞)鄉(xiāng):今河南靈寶。?獨孤郁:字古風(fēng),洛陽(今屬河南)人,中唐古文家獨孤及之子,官至秘書少監(jiān)。?比部郎中:宮名,掌管內(nèi)外諸司官吏薪俸和官署財物等事宜。?阿衡:官名,相當(dāng)于后來的宰相。?齟齬(jǔ yǔ舉禹):上下牙齒對不上,比喻與人不合。窮,不得志。?告身:古代授以官職的文書,上蓋印章,印文是“尚書吏部告身之印”。?走趨:跑步。?只系其逢:只決定于際遇遭逢。?有銜不祛(qū軀):有才能也無法施展。銜,含,蓄積。祛,同“膚”,施展。?幽墟:幽暗的墳?zāi)埂?/p>
本文寫于元和九年(814),是韓愈墓志銘中別具一格之作。他創(chuàng)作散文追求一種“奇”的境界。所謂“奇”,就是異乎尋常,脫俗不凡。所謂“奇”文,就是與眾不同的非常之文。本文就很好體現(xiàn)了韓愈的這個主張,寫奇人、記奇事、用奇文,處處顯示出“奇”的特色。
文章以“奇人”開篇,說傳主王適“懷奇負(fù)氣”,有著奇特不凡的志向和不屈于人的意氣。王適后來一見金吾將軍李惟簡的面,就自稱是“天下奇男子”,是個十足的奇人。文中另一個人物,王適的岳丈侯高也是個“奇士”。他自比商朝的伊尹、周朝的呂望。因當(dāng)世無人采納他的意見,一再做官,又一再怒而離去,最后竟發(fā)狂投水而死。一婿一翁,一老一少,兩個奇人,在文中相映成趣。
“奇人”自有奇事。韓愈將王適的四件奇事件一一道來:一是他“好讀書”,但“不肯隨人后舉選”,不愿隨著一般人那樣去應(yīng)舉考試;二是“緣道歌吟”去考試,卻對語驚人,不被錄??;三是逃官;四是騙婚。于是,一個有血有肉,性格豐滿的人物便躍然紙上,體現(xiàn)了韓愈散文“道人之所不道,到人之所不到”的創(chuàng)造性和擅長賦予傳統(tǒng)應(yīng)用文以鮮明文學(xué)色彩的獨特本領(lǐng)。如此看來,這又像是一篇生動傳神、令人拍案叫絕的小說,即使放在優(yōu)秀的唐代傳奇小說之列也毫不遜色。
后人評論
儲欣《唐宋十大家全集錄·昌黎先生全集錄》卷五:“非天下奇男子,不足以發(fā)公之文;非公之文,亦無以傳天下奇男子:交相得者也?!?/p>
諱 辯
愈與李賀①書,勸賀舉進(jìn)士。賀舉進(jìn)士,有名,與賀爭名者毀之,曰:“賀父名晉肅,賀不舉進(jìn)士為是,勸之舉者為非。”聽者不察也,和而唱之②,同然一辭。皇甫湜③曰:“若不明白,子與賀且得罪?!庇唬骸叭弧!?/p>
律④曰:“二名不偏諱⑤?!贬屩咴唬骸爸^若言‘征’不稱‘在’⑥,言‘在’不稱‘征’是也?!甭稍唬骸安恢M嫌名⑦?!贬屩咴唬骸爸^若‘禹’與‘雨’,‘丘’與‘’之類是也?!苯褓R父名晉肅,賀舉進(jìn)士,為犯二名律乎?為犯嫌名律乎?父名晉肅,子不得舉進(jìn)士;若父名仁,子不得為人乎?
夫諱始于何時?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⑧孔子歟?周公作詩不諱,孔子不偏諱二名,《春秋》不譏不諱嫌名,康王釗⑨之孫實為昭王。曾參⑩之父名晳,曾子不諱“昔”。周之時有騏期?,漢之時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諱?將諱其嫌,遂諱其姓乎?將不諱其嫌者乎?漢諱武帝名“徹”為“通”,不聞又諱“車轍”之“轍”為某字也?;諱呂后名“雉”為“野雞”,不聞又諱“治天下”之“治”為某字也。今上章及詔,不聞諱“滸”“勢”“秉”“機”也?。惟宦官宮妾,乃不敢言“諭”及“機”,以為觸犯。士君子?言語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經(jīng),質(zhì)?之于律,稽之以國家之典?,賀舉進(jìn)士為可邪?為不可邪?
凡事父母得如曾參,可以無譏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今世之士,不務(wù)行曾參、周公、孔子之行?,而諱親之名,則務(wù)勝于曾參、周公、孔子,亦見其惑也。夫周公、孔子、曾參卒不可勝,勝周公、孔子、曾參,乃比于宦者宮妾?,則是宦者宮妾之孝于其親,賢于周公、孔子、曾參者邪?
【注】
①李賀(790—816):字長吉,唐代著名詩人,因避父諱,不能應(yīng)試出身,只做過奉禮郎之類的小官。著有《昌谷集》。②和(hè賀)而唱之:一唱一和。唱,同“倡”,傳播。③皇甫湜:字持正,元和進(jìn)士,曾從學(xué)于韓愈修習(xí)古文。④律:《唐律疏議》的簡稱。⑤偏:一半,偏斜。⑥徴在:孔子母親的名字。⑦嫌名:指與名字中所用字音相近的字。音近則有稱名之嫌,所以叫嫌名。⑧周公:西周初年政治家,名姬旦,周武王的弟弟,幫助武王滅殷(商),又輔佐成王,主持制定了周朝的典章制度。他和孔子都被歷代統(tǒng)治者尊崇為“圣人”。⑨康王釗:周康王姬釗。⑩曾參(shēn申):春秋時人,字子輿,孔子弟子,以孝行著稱。?騏期:春秋時楚國人。?“漢諱”句:漢武帝名劉徹,當(dāng)時為避諱,將徹侯改為通侯,蒯徹改為蒯通。?滸(hǔ虎)、勢、秉、機:四字與唐高祖李淵之父(名虎)、太宗李世民、世祖李昞、玄宗隆基名同音。?士君子:指官僚及其他有社會地位的鄉(xiāng)紳、讀書人等。?質(zhì):對照。?稽:檢核。國家之典:指上文所舉漢代諱武帝、呂后名,唐朝章奏、詔令不避“滸”“勢”“秉”“機”等例。
在封建時代,對于君主和尊長的名字謚號等,不能直接寫出或說出,必須用其他字來代替,這叫做避諱。如唐太宗名世民,當(dāng)時便改“世”為“代”,改“民”為“人”,尚書六部中的“民部”,則改為“戶部”,這些規(guī)定長久不衰。避諱的要求很嚴(yán)格,違犯者會招致非議,甚至是得罪。唐代著名詩人李賀,才氣橫溢,少年成名,時人稱贊他是“李鬼”。但因為他的父親名李晉肅,“晉”與“進(jìn)”同音,時人就不允許他參加進(jìn)士科考試,最終不能如當(dāng)時其他讀書人那樣取得功名。
韓愈一生獎掖人才,敢說敢為,“鯁言無所忌”。他屢次鼓勵李賀去參加進(jìn)士試,被時人指責(zé),說是舉進(jìn)士就會犯“諱”。為了批駁這種腐朽之論,替李賀辯護(hù),韓愈“考之于經(jīng),質(zhì)之于律,稽之以國家之典”,甘冒天下之大不韙,寫成了極有說服力的《諱辯》。李賀雖然最終沒能沖破世俗的清規(guī)戒律,失去了參加進(jìn)士考試的資格,但韓愈這篇“頤言無所忌”的議事辯難之文,卻一直為后代所推崇。
文中,韓愈雖未直說要反對避諱,但卻巧妙地引用經(jīng)典和法律依據(jù),找出矛盾,從而反對將避諱過于苛責(zé)。開篇便從正面出擊,以孔子的“避諱”與“不避諱”,即若言“征”不稱“在”,言“在”不稱“征”來提出自己觀點。因為孔子的母親名叫顏征在,孔子在說到“征”的時候不說“在”;說到“在”的時候不說“征”。“征”“在”兩個字只要不同時使用,就是避了母親的名諱。用這個事例論證李賀只要避諱其父之名諱里的“肅”字,而不必去避諱“晉”字,就有權(quán)參加進(jìn)士的科考。接下去又從反面出擊,“若父名仁,子不得為人乎?”假如李賀他爹叫“李仁”,李賀就連“人”也不能做了?這顯然是很荒謬的。
更為激烈的是,作者舉出了“諱呂后名‘雉’為‘野雞’,不聞又諱‘治天下’之‘治’為某字也”的例證。漢朝為了避呂后之諱“雉”字,改稱“野雞”,也未見漢朝文獻(xiàn)里有把“治天下”叫做“野雞天下”的!文章層層設(shè)問,一波三折,語言辛辣,酣暢淋漓。
韓愈文章之所以傳誦不絕,之所以為一代所師法,歷代之典范,其造語之精工,也是一個重要原因??梢哉f,這篇短文義正辭嚴(yán),全文沒有一句從正面說出自己的主張,讀者卻可從中自然得出同作者相一致的結(jié)論,為歷代人所稱頌。
時至今日,一千一百多年過去了,后人仿佛還聽到韓愈悲憤的抨責(zé)之聲:“父名晉肅,子不得為進(jìn)士;若父名仁,子不得為人乎?”
后人評論
石介《徂徠石先生文集》卷八:“《諱辯》其旨,不獨為賀也,有激于時爾?!?/p>
感二鳥賦
貞元①十一年,五月戊辰,愈東歸②。癸酉,自潼關(guān)出,息于河之陰。時始去京師,有不遇時之嘆。見行有籠白烏、白鴝鵒③而西者,號于道曰:“某土之守某官,使使者進(jìn)于天子?!睎|西行者,皆避路,莫敢正目焉。因竊自悲。幸生天下無事時,承先人之遺業(yè),不識干戈、耒耜、攻守、耕獲之勤,讀書著文,自七歲至今,凡二十二年。其行已④不敢有愧于道,其閑居思念前古當(dāng)今之故,亦僅志其一二大者焉。選舉于有司,與百十人偕進(jìn)退,曾不得名薦書⑤、齒下士于朝,以仰望天子之光明。今是鳥也,惟以羽毛之異,非有道德智謀。承顧問、贊教化者,乃反得蒙采擢薦進(jìn),光耀如此。故為賦以自悼,且明夫遭時者,雖小善必達(dá),不遭時者,累善無所容焉。其辭曰:
吾何歸乎!吾將既行而后思。誠不足以自存,茍有食其從之。出國門而東騖,觸白日之隆景⑥。時返顧以流涕,念西路之羌永。過潼關(guān)而坐息,窺黃流之奔猛。感二鳥之無知,方蒙恩而入幸。惟進(jìn)退⑦之殊異,增余懷之耿耿。彼中心之何嘉,徒外飾焉是逞⑧。余生命之湮厄⑨,曾二鳥之不如;汩東西與南北,恒十年而不居;辱飽食其有數(shù),況策名⑩于薦書;時所好之為賢,庸有謂余之非愚?昔殷之高宗?,得良弼于宵寐;孰左右者為之先,信天同而神比。及時運之未來,或兩求?而莫致。雖家到而戶說,只以招尤而速累?。蓋上天之生余,亦有期于下地;盍求配于古人?,獨怊悵于無位?惟得之而不能,乃鬼神之所戲;幸年歲之未暮,庶無羨于斯類?。
二鳥戲枝
【注】
①貞元:唐德宗年號(785—805)。②東歸:指東歸故鄉(xiāng)河陽(今河南孟州)。③鴝鵒(qú yù渠玉):俗稱八哥。烏鴉與八哥一般為黑色,其中八哥翅膀稍有白點,純白者被視為珍異祥瑞之物。④行己:立身行事。⑤薦書:指應(yīng)吏部博學(xué)宏辭科考試。⑥鶩(wù務(wù)):馳。隆景:烈日。⑦進(jìn)退:指二鳥之進(jìn)幸與自己之退黜。⑧逞:夸耀。⑨湮厄(è餓):阻塞艱困。⑩策名:指科試及第。?殷之高宗:即商王武丁。?兩求:指求天與神?;蛘f,指薦舉與就試。?速累:招致憂患。?求配于古人:跟傳說一類古賢人相配。?斯類:指二鳥。
賦是古代的一種韻文,介于散文和詩歌之間。本文寫于貞元十一年(795),正值韓愈在仕途坎坷曲折、備感屈辱的時候。他連續(xù)三次上書宰相賈耽、趙憬、盧邁,訴說自己“遑遑乎四海無所歸,恤恤乎饑不得食,寒不得衣”的處境,希望他們稍加“垂憐”,但都如石沉大海,毫無反響。在自長安東歸故里的路上,他碰巧遇見了節(jié)度使向皇帝進(jìn)獻(xiàn)白烏、白鴝鵒的使者路過。于是悲從中來,感于自己與二鳥之間對比鮮明的命運,憤然寫下了這篇賦。
賦序一開頭就交代了作賦的緣起和賦的主旨?!皶r始去京師,有不遇時之嘆”,于是一句“吾何歸乎”當(dāng)頭喝起,突兀而來,將自己屢遭挫折以后的處境與心態(tài)和盤托出,透露出他當(dāng)時人雖走在“東歸”之路上,卻深感身無所托、心無所歸。看似輕描淡寫,實則感情沉重憤郁。
接著,他用貌似客觀寫實而寓含諷慨的筆法,入木三分地描述使者進(jìn)獻(xiàn)二鳥。這種本為獻(xiàn)媚邀寵之舉,卻以恥為榮、唯恐人之不知,一路吆喝張揚,大抖威風(fēng),致使“東西行者,皆避路,莫敢正目焉”,畫出了獻(xiàn)媚邀寵者的丑態(tài)和行路者對他們的鄙視憤恨,具有漫畫化的效果。繼而逆轉(zhuǎn)筆鋒,鳥兒憑一身美羽,尚能在天子面前一展姿容;思及自身,空有滿腹經(jīng)綸,只得“齒下士于朝”,內(nèi)心郁結(jié)可想而知。于是不由發(fā)出賢愚顛倒的感慨,其中也包含了對封建統(tǒng)治者賢愚不辨的憤郁?!拔粢笾咦凇币粚?,由上一層的自悼抒憤轉(zhuǎn)為自寬自解。當(dāng)時,韓愈雖歷經(jīng)挫折,但字里行間尚透有自信進(jìn)取之機,并沒有羨慕像二鳥那樣徒以外飾取悅君主的無知之輩。
作者在序末悄然揭示出“為賦以自悼”的主旨,并再次標(biāo)舉“遭時”與“不遭時”的對照,與一開頭的“不遇時”呼應(yīng),且直貫賦末的“時運”。而實際上,本文的內(nèi)容并不止于這一點上,其中還包含了對高居顯位而無知庸愚之輩的鄙視,對賢愚顛倒的社會現(xiàn)實的憤懣,以及對自己的期許。同時,作者在聊自寬解中雖透出幾分無奈,但也表現(xiàn)出不畏挫折、待時而起的執(zhí)著人生態(tài)度。
后人評論
近代學(xué)者:“遭時者雖小善必達(dá),不遭時者累善無所容焉?!?/p>
論佛骨表①
臣某言:伏以佛者,夷狄之一法②耳,自后漢時流入中國,上古未嘗有也。昔者黃帝在位百年,年百一十歲;少昊③在位八十年,年百歲;顓頊在位七十九年,年九十八歲;帝嚳在位七十年,年百五歲;帝堯在位九十八年,年百一十八歲;帝舜及禹,年皆百歲。此時天下太平,百姓安樂壽考,然而中國未有佛也。其后殷湯亦年百歲,湯孫太戊在位七十五年,武丁在位五十九年,書史不言其年壽所極,推其年數(shù),蓋亦俱不減百歲。周文王年九十七歲,武王年九十三歲,穆王在位百年。此時佛法亦未入中國,非因事佛而致然也。
漢明帝時,始有佛法,明帝在位,才十八年耳。其后亂亡相繼,運祚④不長。宋、齊、梁、陳、元魏已下,事佛漸謹(jǐn),年代尤促。惟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后三度舍身施佛,宗廟之祭,不用牲牢⑤,晝?nèi)找皇?,止于菜果,其后競為侯景所逼,餓死臺城,國亦尋滅。事佛求福,乃更得禍。由此觀之,佛不足事,亦可知矣。
高祖始受隋禪,則議除之。當(dāng)時群臣材識不遠(yuǎn),不能深知先王之道,古今之宜,推闡圣明⑥,以救斯弊,其事遂止,臣常恨焉。伏惟睿圣文武皇帝陛下,神圣英武,數(shù)千百年已來,未有倫比。即位之初,即不許度⑦人為僧尼道士,又不許創(chuàng)立寺觀。臣常以為高祖之志,必行于陛下之手,今縱未能即行,豈可恣之轉(zhuǎn)令盛也?
今聞陛下令群僧迎佛骨于鳳翔,御樓以觀,舁入大內(nèi)⑧,又令諸寺遞迎供養(yǎng)。臣雖至愚,必知陛下不惑于佛,作此崇奉,以祈福祥也。直以年豐人樂,徇⑨人之心,為京都士庶設(shè)詭異之觀,戲玩之具耳。安有圣明若此,而肯信此等事哉!然百姓愚冥,易惑難曉,茍見陛下如此,將謂真心事佛,皆云:“天子大圣,猶一心敬信;百姓何人,豈合更惜身命!”焚頂燒指⑩,百十為群,解衣散錢,自朝至暮,轉(zhuǎn)相仿效,惟恐后時,老少奔波,棄其業(yè)次?。若不即加禁遏,更歷諸寺,必有斷臂臠身以為供養(yǎng)者?。傷風(fēng)敗俗,傳笑四方,非細(xì)事也。
夫佛本夷狄之人,與中國言語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義,父子之情。假如其身至今尚在,奉其國命,來朝京師,陛下容而接之,不過宣政一見,禮賓一設(shè),賜衣一襲,衛(wèi)而出之于境,不令惑眾也。況其身死已久,枯朽之骨,兇穢之余?,豈宜令入宮禁?
孔子曰:“敬鬼神而遠(yuǎn)之?!惫胖T侯,行吊于其國,尚令巫祝先以桃茢祓除不祥?,然后進(jìn)吊。今無故取朽穢之物,親臨觀之,巫祝不先,桃茢不用,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舉其失,臣實恥之。乞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諸水火,永絕根本,斷天下之疑,絕后代之惑。使天下之人,知大圣人之所作為,出于尋常萬萬也。豈不盛哉!豈不快哉!佛如有靈,能作禍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鑒臨,臣不怨悔。無任感激懇悃之至?,謹(jǐn)奉表以聞。臣某誠惶誠恐。
【注】
①佛骨:此處指佛教始祖釋迦牟尼的一節(jié)指骨。表:文體名,古代臣子上給皇帝的奏章的一種,多用于陳情謝賀。②法:法度,這里指宗教。③少昊:姓己,一說姓贏,名摯,號金天氏。④祚(zuò坐):此指君位。⑤牲:祭祀用的牲畜。牢:古代稱牛、羊、豬各一頭為太牢(也有稱牛為太牢的),稱羊、豬各一頭為少牢。⑥推闡圣明:推求闡發(fā)高祖英明的旨意。⑦度:世俗人出家,由其師剃去其發(fā)須,稱為“剃度”,亦單稱“度”,意即引度人脫離世俗苦海。⑧舁(yú于)人大內(nèi):抬入皇宮里。大內(nèi),指皇帝宮殿。⑨徇:順從,隨著。⑩焚頂燒指:指用香火燒灼頭頂或手指,以苦行來表示奉佛的虔誠。?業(yè)次:世俗生業(yè),工作。?臠(luán巒)身:從自己身上割下肉來。臠,把肉切成小塊。?兇穢之余:尸骨的殘余。?茢(liè列):苕帚,古人認(rèn)為可以掃除不祥。祓(fú服)除,驅(qū)除。?殃咎(jiù舊):猶“禍祟”,禍害。?懇悃(kǔn捆):懇切忠誠。
《論佛骨表》寫于元和十四年(819)正月,韓愈52歲。憲宗皇帝派遣中使杜英奇押30名宮人去鳳翔迎佛骨,京城一時間掀起信佛狂潮,韓愈不顧個人安危,毅然上《論佛骨表》,痛斥佛之不可信,要求將佛骨“投諸水火,永絕根本,斷天下之疑,絕后代之惑”。沒想到這樣一篇寫得很有道理的文章,差點為其引來殺身之禍。唐憲宗看過本文之后大怒,竟要處死韓愈,幸而得到宰相裴度和重臣崔群等極力營救,總算免除一死,但被貶到邊遠(yuǎn)地區(qū)潮州去當(dāng)刺史。
文章緊緊圍繞迎佛骨這一事實,列舉事例,反復(fù)申說,寓貶于褒,辭雄氣壯。大聲疾呼采取堅決的反佛措施。首先,文章列舉了六朝君主事佛而年促的事實,提醒唐憲宗吸取歷史的教訓(xùn)。唐憲宗迎佛骨的理由是求得“歲豐人泰”。因而韓文一開篇,便考察了上古至漢及六朝的歷史,從正反兩方面來論證帝王年壽長短與事佛的關(guān)系。得出了似乎不容置疑的結(jié)論:“由此觀之,佛不足事,亦可知矣?!?/p>
其次,文章以唐高祖沙汰僧道的事為法,希望唐憲宗行高祖之志。文中說,“高祖始受隋禪,則議除之。”這是指武德九年,太史令傅奕上書請除佛法,唐高祖“亦惡沙門道士茍避征徭,不守戒律”。但是由于“當(dāng)時群臣材識不遠(yuǎn)”,即指中書令蕭璃堅決反對,“其事遂止”。這段話是從君與臣兩個角度講的,一是勸唐憲宗效法唐高祖,繼續(xù)“推闡圣明”。言外之意圣明的皇帝理應(yīng)像唐高祖那樣排佛;二是對“當(dāng)時群臣材識不遠(yuǎn)”,深以為憾,并表明自己今日有志于“推闡圣明,以救斯弊”。
在寫作方法上,韓愈是很花費了一番心思的。由于進(jìn)諫的對象是皇帝,就必須講求論辯的方式方法,話要說得委宛曲折,而不能像《原道》那樣直斥佛教的荒謬與虛妄。譬如后一部分,韓愈指出唐憲宗迎佛骨勢必引來無窮災(zāi)害,勸諫憲宗加以禁止。這段文字直接針對唐憲宗迎佛骨一事而發(fā)表議論,卻采取了委曲的筆法。先說唐憲宗未能行高祖之志,反而放縱佛法,使其盛行,所謂“今縱未能即行,豈可恣之轉(zhuǎn)令盛也”!再說事佛是愚冥之舉,圣明的天子不會惑于佛。作者將唐憲宗虔誠敬奉佛骨的行為說成是“為京都士庶設(shè)詭異之觀、戲玩之具耳”,而不是真心事佛,這樣說是小心巧妙地為皇帝開脫,可實際上卻使憲宗進(jìn)退維谷。
本文還非常注意用長句,理直氣壯,一氣呵成,中間由整齊的四字詞組組成,有力地表達(dá)了自己的感情。句中的語言組織是彼此有機聯(lián)系的,所以能做到似斷實連,連中有斷,收到氣勢雄渾與凝練峻潔相濟(jì)之妙。這種委婉迂回手法是盡量不直接揭示憲宗的荒謬舉措,而是在表面稱頌之下含蓄表達(dá)迷信佛教的危害,以期引起憲宗的反思,進(jìn)而中止集體迎佛的鬧劇。
韓愈的一生都在為“攘斥佛老”而不遺余力,作為儒家的忠實信徒,這篇文章是他反佛的代表作,中心論點是“佛不足事”,堅決反對憲宗拜迎佛骨這一迷信舉動。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充分顯示了作者反佛明儒的立場。雖然最終結(jié)果是“亂亡相繼,運祚不長”“事佛求福,乃更得禍”,禮佛不但不能長生,反而大多短命夭促的事例,觸犯了正在做“太平天子”和“長生夢”的憲宗皇帝的忌諱,以致要把他處以極刑。韓愈因上一道表進(jìn)諫而獲罪,這可以看做是開文字獄之先河。這在佛教勢力非常強大、朝野上下佞佛成風(fēng)的形勢下,具有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
后人評論
李塗《文章精義》:“司馬子長文字,一二百句作一句下,(更點不斷。)韓退之三五十句作一句下,蘇子瞻亦然。初不難學(xué),但長句中轉(zhuǎn)得意去便是好文字,若一二百句三五十句只說得一句則冗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