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性與愛的對立統(tǒng)一}

愛情異托邦 作者:馬小鹽


{性與愛的對立統(tǒng)一}


上古神話故事《山海經(jīng)》與《圣經(jīng)》中人類的起源截然有別?!渡胶=?jīng)》告訴我們一個這樣的故事:泥塑家女媧在捏塑一個個泥人之后頗感厭倦,于是舉起了樹枝在泥潭里不停地揮舞,每一個泥點就變成一個小小的人?!妒ソ?jīng)·創(chuàng)世紀》中說:“神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將生氣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了有靈的活人,名叫亞當?!睘榱瞬蛔寔啴敻杏X寂寞,上帝充當起外科醫(yī)生,從亞當?shù)纳眢w上取了一根肋骨造了人世間的第一個女人。無論是《山海經(jīng)》,還是《圣經(jīng)》,都告知我們同一個信息:人類源自塵土,亦將歸于塵土。這是二者的共同之處。不同點在于,《山海經(jīng)》強調的是母系氏族式的人類起源,《圣經(jīng)》強調的則是父系氏族式的創(chuàng)世經(jīng)驗。

兩則不同的神話,喻示著兩種不同的文化體系:東方文化是陰性的,西方文化是陽性的。陰性文化注重建立關系與維護關系,儒家的倫理學的實質就是一部人際關系學與人情學。陽性文化則在意原創(chuàng)性與解決日常生活的現(xiàn)存問題,整個西方哲學史就是一部后來者不斷推翻前人學說的歷史,西方法律更是一部建立在日常經(jīng)驗上的約束人類日常行為的法規(guī)。但無論陰性文化還是陽性文化,兩個創(chuàng)世故事都以神話學的造魅姿態(tài)彰顯了愛之所在,卻隱藏了性的實存。

《蒙田隨筆集》里如此質疑:“性行為把人類怎么了?這件自然、必要、正當?shù)氖略趺戳耍繛槭裁磁萌藗冃哂谡務撨@件事,要把它排斥在嚴肅的思想討論之外?我們有膽子說殺人、偷竊、背叛,為什么獨獨對這件事羞于啟齒?”是的,為什么會這樣呢?僅僅是因性器官是排泄器官的近鄰,人們便認為它們是羞于啟齒的嗎?弗洛伊德在《文明及其不滿》中說,“人們看到性器官總是興奮,卻從不認為性器官是美麗的”。如果說性器官是丑陋的,那么美與丑的劃分標準依據(jù)的是什么?要知道,在一些非洲熱帶雨林部落里,性器官從來沒有被認為是丑陋的。為什么有些所謂的文明人認為臉是美麗的、好看的,而下半身的性器官就是猥瑣的、丑陋的?在我看來,這種美與丑的標定,其本質是一種宏觀權力在個體肉身上的微觀再現(xiàn):白天對黑夜的權力(性生活在中古時代一直發(fā)生于黑夜)、智慧對肉身的權力(性欲完全由身體所操控而非大腦)、上對下的權力(對同一肉體,上半身顯然比下半身高貴,最佳的例子是西方油畫,屬于上半身的女性乳房,頻頻以圣母哺育眾生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在各大名畫里)。


漢語里,做愛與性交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詞匯,前者強調因愛而做,后者在強調因性而交。性是人類的動物本能,愛卻不是。我們愛一個人,必然會和他去做愛。我們和一個人性交,卻未必愛這個人。這就是性與愛的對立統(tǒng)一。一位詩人曾言:做愛,是人類模仿上帝在創(chuàng)世紀。我完全贊同這樣的性愛觀。因這樣的性愛觀,是建立在性與愛統(tǒng)一的基礎之上的。愛在,性則在,創(chuàng)世行為亦在。愛不在,性則不在,創(chuàng)世行為則喪失了全部的創(chuàng)造、建立、構筑一個美麗新世界的意義。比起人的一生,性行為是短暫的,短暫至更像按下快門來拍攝照片。它以一種斷裂的時間方式,滯留在當事人的記憶中,但無任何關于人類感官的儀器,記錄下這千差萬別的性體驗。就目前來講,能記錄人類不同性體驗的僅僅是文字,敢于書寫個人感官經(jīng)驗的作家的文字。人類個體性體驗的千差萬別,使得《生命不能承受之輕》里的男主人公托馬斯承受著所愛之人無法承受的妒意之重,以自己的陽具為手術刀,以自己的身體為性學專家的調研表,去研究各類女性迥然有異的有趣軀體。


愛是永恒的烏托邦,性是短暫的庇護所。如果說性是一幀幀照片,那么愛更像是一場電影。它精巧、細膩、唯美、宏大,且具有一個故事的時間感與歷史感:開頭、發(fā)展、高潮與結局。所有的藝術品都在追求存在的恒久:繪畫、音樂、舞蹈、詩歌、小說,皆是藝術家為了證明“我存在過”的不朽之物。愛亦如此。愛是一件藝術品。愛乞求時間的駐留。無論是東方式情愛中的梁山伯與祝英臺,還是西方式情愛中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皆訴說著愛倘若在日常生活里無法達到永恒的訴求時,必將以死亡作為抵押,從而直達恒久。

鮑德里亞的《消費社會》與性泛濫現(xiàn)象幾乎同時出現(xiàn),是偶然的嗎?不,它是必然。恒久之愛在現(xiàn)代生活中的消失,與后現(xiàn)代社會中人們在日常生活里皆在消費大量的碎片性文化有關:日新月異的電視新聞、攝影照片對瞬間的凝固、下一秒很快就淘汰上一秒的時尚產(chǎn)品、唾沫堆積宛若話語廢墟的信息等,皆如電如雷,稍縱即逝。這些文化現(xiàn)象的本質是散狀的、粒狀的、分離狀的,它們在無休無止地切割時間,斷裂時間,使得時間在空間之中堆積為一堆一堆無人看顧的碎片。碎片文化的本質是性本質與射本質,而非愛本質與創(chuàng)世本質。它們強調短暫性、碎片性,否決持久性、恒定性,而持久與永恒恰恰是愛孜孜不倦追尋的事物。

人類的性與愛,一直處于天平難以平衡的兩端。中古時代是愛彰顯,性隱藏;后現(xiàn)代社會的一些人則性泛濫,愛消散。愛的烏托邦在后現(xiàn)代生活里似乎要分崩離析。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