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千秋歲引

宋詞三百首全解 作者:[清] 上彊邨民 編;王景略 注


千秋歲引

別館寒砧[1],孤城畫角,一派秋聲入寥廓。東歸燕從海上去,南來雁向沙頭落。楚臺風[2],庾樓月[3],宛如昨。

無奈被些名利縛,無奈被他情擔閣[4],可惜風流總閑卻。當初漫留華表語[5],而今誤我秦樓約。夢闌時,酒醒后,思量著。

【注釋】

[1]砧:搗衣石。[2]楚臺風:典出宋玉《風賦》:“楚王游于蘭臺,有風颯至,王乃披襟以當之曰:‘快哉此風!’”[3]庾樓月:典出《世說新語》:“晉庾亮在武昌,與諸佐吏殷浩之徒乘夜月共上南樓,據(jù)胡床詠謔?!盵4]擔閣:即耽擱,延誤。[5]華表語:典出《續(xù)搜神記》:“丁令威,本遼東人,學道于靈虛山。后化鶴歸遼,集城門華表柱。時有少年,舉弓欲射之。鶴乃飛,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鳥有鳥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歸。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學仙冢壘壘?!?/p>

【詞牌說明】

中調(diào),八十二字,《欽定詞譜》說:“此即《千秋歲》調(diào),添字減字、攤破句法,自成一體……《詞律》疏于考據(jù),類列于《千秋歲》后,又云兩調(diào)迥別?!币簿褪钦f,此乃《千秋歲》的變體,又名《千秋歲令》《千秋萬歲》,以此王安石詞為正格。此外還有八十五字和八十七字兩種變格。

【語譯】

館舍中凄寒的搗衣聲、孤城上哀怨的畫角聲,都帶著秋季的蒼涼在天地間回蕩。東歸的燕子通過海上離去了,南來的大雁飛落棲息在沙灘上。這楚王蘭臺的“快哉此風”,還有庾信南樓的大好月色,都還和過去一樣啊。

真是無可奈何呀,我被那些名韁利鎖牽絆,被那些人情冷暖耽擱,可惜風流閑暇全都被舍棄了。當初我也曾心懷著尋仙訪道的志愿,留下過秦樓楚館的承諾,如今也全都被耽誤了。當夢醒時分,酒意消去,我不禁沉痛地思量起這一切……

【賞析】

王安石變法受到很大的阻力,宋神宗基本上是支持他的,但也難免有所猜忌和反復,等到神宗駕崩,哲宗繼位,則全面否定了新法,王安石被閑置,不久后就病逝了。此詞就應(yīng)該是在他遭逢重大挫折,或干脆在變法失敗后,沉浸于感傷情緒時所寫。

《唐宋諸賢絕妙詞選》將此詞題名為“秋景”,這應(yīng)該是后人根據(jù)詞意而添加的,事實上此詞對景致的正面描寫非常之少,只是借秋抒情而已,秋是在,景卻寥寥,“秋景”之名,未免名不副實,還不如題名“秋感”為佳。

開篇先寫砧聲、角聲,散入天地之間,仿佛這些都是秋季所獨有的聲響似的。然后寫燕歸海上、雁落沙頭、“楚臺風,庾樓月”,這些都是對秋季景物的想象性寬泛描述,未必便是實景。這四種景物都有其內(nèi)在的深意隱含,是說禽鳥尚能自由翱翔,楚王蘭臺感風、庾信南樓謔月,都顯得如此瀟灑,如此自在,可惜這種生活對于自己來說,卻仿如幻夢一般,難以達成。

為什么難以達成呢?下闋點明,因為“無奈被些名利縛,無奈被他情擔閣”,自己是被名韁利鎖和人情冷暖給耽誤了呀,因此自由自在的生活、各種風流樂事,也就只好拋去腦后了?!爱敵趼簟薄岸裾`我”兩句,其實是互文,并非真正的今昔對比。詞人說我曾想要像丁令威那樣去學道,也想在秦樓楚館中浪蕩享樂,可惜舊日的志愿全都“漫留”,如今全被耽誤了。我奮斗半生,事卻不成,反而為此放棄了自在的生活,這真的值得嗎?

值得不值得,并沒有客觀標準,全在人自身感受,所以詞人要在“夢闌”“酒醒”后“思量著”?!皦絷@”“酒醒”之境為詩詞常用,以示哀愁,因為愁緒難解所以要“思量”,但是思量的結(jié)果是什么呢?究竟值得不值得呢,詞人卻并不明說,或許因為他自己也根本拿不定主意吧,干脆就留一段空白,由得讀者去想象,也由得讀者去跟隨“思量”了。

總體來說,此詞寫景過于空泛,抒情時也有“‘無奈’數(shù)語鄙俚”(《詞潔》)之嘆,并不算上乘之作。

【對照閱讀】

浪淘沙令

伊呂兩衰翁,歷遍窮通,一為釣叟一耕傭。若使當時身不遇,老了英雄。

湯武偶相逢,風虎云龍,興王只在笑談中。直至如今千載后,誰與爭功?

這是王安石最著名的一首小令,也是懷古之作,想到了伊尹、呂望,本來身份很低微,都因為遇見商湯和周武王,才得以大展長才,名傳千古?!爸敝寥缃袂лd后,誰與爭功”并不是簡單的設(shè)問和慨嘆,其中隱含有以伊、呂為榜樣,甚至以伊、呂自詡,認定自己也能完成一番大功業(yè)的躊躇滿志。對比《千秋歲引》“別館寒砧”的壯志消磨,也就是所謂的“當初漫留”豪言壯語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