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的震撼
歲月如流水,列寧和兄弟姐妹們在一天天長大,哥哥薩沙已上彼得堡大學,姐姐安娜上女子高等學院,列寧和妹妹、弟弟學習都很出色,走進大學校門只是時間問題。父母雖然很忙碌、辛勞,卻也覺得日子很幸福和充實。但天有不測風云。1886年1月24日,不幸突然降臨在列寧家中。這天父親和助手一起寫工作報告,一直忙到下午2點鐘,他感到十分困乏,飯也沒吃,就在工作間的沙發(fā)上休息。母親飯后去看他時,發(fā)現(xiàn)他的一只手從沙發(fā)上垂了下來,微微顫抖了一下,停下來,一動也不動了。父親突發(fā)腦溢血,死時年僅55歲。
父親的猝然去世,使全家倍感痛苦和哀傷,同時也使家庭的社會地位一落千丈,而且斷絕了唯一的生活費用來源。母親四處奔走,謀求撫恤金,但直到幾個月后方得到批準。
處理完父親的喪事后,列寧一家決定把4間大房子租給別人,以補貼家用。幾天后房客們慶祝喬遷之喜,陣陣的歡笑聲更加引起了列寧對父親的懷念。內(nèi)心的痛苦驅使他走在街上,久久地徘徊和思考,他認識到:自己今后應和哥哥挑起家庭的重擔。
在痛苦的日子中,列寧沒有一味沉湎于哀傷之中,除學好功課外,他無償輔導教師奧霍特尼科夫(楚瓦什族人)學習俄語,還幫姐姐安娜補習拉丁文。在輔導過程中,列寧十分注意方式方法,很有耐心,提醒他們注意總結規(guī)律和方法,把學習變?yōu)橐患肥隆榧钏麄兊膶W習興趣,有一名言常掛在列寧的嘴邊:“滴水穿石,不在于強力,而在于功;人之博學,不在于強力,而在于勤學?!?/p>
正當全家還沒有從悲痛中解脫出來時,又一個災難降臨在列寧家中。1887年3月,列寧的哥哥亞歷山大·伊里奇·烏里揚諾夫因參加謀刺沙皇亞歷山大三世被捕。正在念大學的姐姐安娜因與事件有牽連也同時被捕。
原來,列寧的哥哥和姐姐在大學里秘密參加了反對沙皇專制統(tǒng)治的革命組織民意黨。19世紀60-70年代,在俄國出現(xiàn)了反對沙皇專制制度的小資產(chǎn)階級派別民粹派,這個派別反對沙皇專制制度,但否認工人階級是革命的領導階級,認為知識分子領導的農(nóng)民才是革命的主力軍,農(nóng)村村社是俄國跳過資本主義的基礎,宣揚英雄人物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而群眾是“群氓”。1879年民粹派發(fā)起的發(fā)動農(nóng)民反抗沙皇專制制度的“到民間去”運動失敗,作為民粹派組織的“土地和自由社”分裂為民意黨和土地平分社。民意黨是小資產(chǎn)階級知識分子組成的秘密恐怖團體,由于民粹派分子在農(nóng)村的活動失敗,他們對農(nóng)民失去了信心,幻想通過密謀組織暗殺沙皇,達到推翻沙皇制度的目的,把土地交給農(nóng)民,把工廠交給工人,公民享有普選權,實行言論、出版、集會等自由。在8次刺殺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失敗后,1881年3月,民意黨人終于刺殺了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在1885年至1886年期間,列寧的哥哥亞歷山大·伊里奇·烏里揚諾夫閱讀了許多革命書籍,其中包括馬克思的《資本論》、恩格斯的《政治經(jīng)濟學批判大綱》等。受到了革命思想的影響和熏陶,他對沙皇專制制度無比痛恨,因此很快便成為民意黨中的活躍分子。1886年11月29日,亞·伊·烏里揚諾夫組織并參加了大學生在沃爾科夫墓地前紀念杜勃羅留波夫去世25周年的集會和游行,受到警察的野蠻鎮(zhèn)壓。列寧的姐姐安娜也參加了這次游行。事后,民意黨人決定刺殺沙皇亞歷山大三世。1887年1月,亞·伊·烏里揚諾夫參加了由10個大學生組成的民意黨人小組,制造了炸彈,但不幸事情泄露被捕。為了掩護戰(zhàn)友,亞·伊·烏里揚諾夫在審訊中未向當局提供證詞,把許多事都攬到了自己頭上。
列寧的哥哥亞歷山大·伊里奇·烏里揚諾夫(1866-1887)
消息是烏里揚諾夫家的一個親戚首先寫信告知列寧父親烏里揚諾夫的一位密友、女教師弗·費·卡什卡達莫娃的,因為她擔心列寧的母親承受不了突如其來的打擊??ㄊ部ㄟ_莫娃把列寧從學校中叫了出來,把信交給了列寧。當時,列寧緊皺眉頭,沉默了好久才說:“事件相當嚴重,對薩沙來說,結局可能很壞?!?/p>
17歲的列寧在經(jīng)過反復考慮后不得不把這個可怕的消息告訴了母親,當時母親的臉色立刻變了。母親在把家中的事交代給列寧后,立即前往彼得堡。當時辛比爾斯克沒有火車,去彼得堡要先坐馬車,而且通常都要有人同行。列寧到處為母親尋找同伴,但哥哥薩沙被捕的消息已傳遍了全城,像避“瘟神”一樣,誰也不愿意和他母親同行,過去的朋友和熟人立即與烏里揚諾夫家疏遠了。
世態(tài)的炎涼,母親的悲傷,深深刺痛了列寧的心。列寧奔入陡峭山坡上一個空蕩蕩的小亭子,雙臂支撐在柵欄上,兩眼注視著洶涌澎湃的伏爾加河,腦子里一個勁地思索著:哥哥為什么不好好完成大學學業(yè),當大學教授,而去刺殺沙皇?靠少數(shù)勇敢無畏的英雄就能達到目的嗎?自己將來怎么辦?……
母親到達彼得堡后,焦急地奔波于監(jiān)獄、警察局、憲兵機關之間。審判前,她遞上了幾份她認為十分重要的呈文,希望并要求赦免薩沙和安娜。經(jīng)過沙皇批準,4月11日,母親來到什利謝爾堡要塞同兒子見了面。有人告訴母親,若薩沙表示悔過,坦白交代,并請求沙皇赦免的話,可以免去一死。母親把這些話轉告了兒子薩沙。但薩沙拒絕了母親的要求,請求母親寬恕,因為悔過就要供出密謀的底細,更多的戰(zhàn)友將會受到處罰。母親見兒子態(tài)度堅決,沒有勉強。
17歲的列寧
4月27日,法庭對15名被告作出宣判,包括列寧的哥哥薩沙在內(nèi)的5人被判死刑。列寧的姐姐安娜被判處流放到西伯利亞5年(后來,列寧的母親費了很多周折,才把她從羈押房救出來,由流放西伯利亞改為流放到母親的娘家——喀山省的科庫什基諾村,受警察的公開監(jiān)視)。
法庭判決后,母親承受不了這一沉重打擊,重病在床,再次勸說兒子寫一份悔過書,請求沙皇免予死刑。薩沙婉言謝絕了母親的要求,表示愿為正義事業(yè)而捐軀。5月20日清晨,薩沙神態(tài)自若、正義凜然地走上絞刑臺,死時年僅21歲。在彼得堡大學學習期間,因才華橫溢和成績優(yōu)秀,薩沙深受當時一些知名學者的賞識,并斷言薩沙將來一定成為俄國的大科學家。一個卓越的人才過早地隕落了,許多正直善良的人為之扼腕嘆息。名揚世界的化學家德·伊·門捷列夫沉痛地宣稱,俄國失去了一位杰出的科學人才。
在母親外出的日子中,列寧承擔起照顧弟弟、妹妹的工作,自己努力克服悲痛,繼續(xù)堅持學習。不過,列寧比以前沉默、嚴肅多了,只是在弟弟、妹妹面前才顯得開朗一些。在整理哥哥的書和筆記本時,列寧發(fā)現(xiàn)了哥哥在筆記本上寫的一段話:“我總是用這樣的尺度來衡量一個人:他是否牢固地樹立了某種關于新的、更好的制度的社會理想,他的信念有多少根據(jù)和進步意義,他對實現(xiàn)這個信念做出了多大努力和自我犧牲?!笨戳诉@段話,列寧覺得哥哥薩沙是一位革命者,也對他的選擇表示了理解。
在不安和焦急的煎熬、等待中,列寧每天都翻閱報紙,希望得到關于哥哥和姐姐被赦免的消息。5月21日早晨,列寧從信箱中取出一份辛比爾斯克出版的號外報紙,看到了哥哥薩沙被處死刑的消息。噩耗傳來,全家人沉浸在一片悲痛之中,妹妹瑪麗亞大叫一聲昏倒在地,半天才蘇醒過來。
哥哥薩沙之死使列寧的心靈受到巨大的震撼。哥哥長他4歲,性格穩(wěn)重,辦事認真,勤于思考,在他身上處處可見到父親的影子。在少年列寧的心目中,哥哥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像薩沙一樣”成為列寧少時的口頭禪。中學畢業(yè)時,薩沙因成績優(yōu)異而獲得金質獎章。上彼得堡大學后,薩沙對列寧十分關心和愛護,經(jīng)常來信,介紹一些書籍和送一些書籍給列寧。后來列寧曾多次提起,哥哥送給自己的《數(shù)學上的詭辯》一書曾給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哥哥的英雄壯舉促使列寧重新思考一系列問題。車爾尼雪夫斯基的《怎么辦?》等著作對他有了新的意義,列寧對沙皇專制的本質、人民群眾貧窮落后的根源、社會的發(fā)展與進步等都有了新的認識。同時,他開始認真閱讀哥哥留下的一本馬克思的書——《資本論》。通過思考,列寧認為,哥哥薩沙的行為雖然英勇可敬,但只要專制制度存在,即使炸死了沙皇亞歷山大三世,也會冒出一個個新的沙皇。必須靠人民群眾,從根本上推翻舊制度,建立一個沒有壓迫、仇恨和謊言的新社會。所以,他堅定地斷言:“我們不走這條路,應當走的不是這條路?!?sup>[7]后來列寧的夫人娜·康·克魯普斯卡婭回憶說:“毫無疑問,哥哥的遭遇對弗拉基米爾·伊里奇有深刻的影響……伊里奇當時已經(jīng)在獨立思考許多事情,已經(jīng)給自己解決了必須進行革命斗爭的問題……哥哥的遭遇只是使他的思想工作更加緊張,把他鍛煉得非常冷靜,善于正視真理,一分鐘也不為漂亮的詞句和空想所迷惑,對待一切問題都極其認真?!?sup>[8]的確是這樣,列寧之后既沒有在悲痛中不能自拔,也沒有走上單純復仇的道路,而是走上了一條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革命的道路。
在全家陷入悲痛和無奈的時候,列寧以頑強的毅力出色地通過了中學畢業(yè)考試。除邏輯學外,神學、數(shù)學、物理、文學、拉丁文、法文、德文、歷史、地理、希臘文等都得了最高的五分,而且邏輯學本來也可以得五分的,但由于校長兼邏輯學教師克倫斯基曾經(jīng)同意授予已成為“國事犯”的薩沙以金質獎章,而受到了警告,上面警告他要慎重行事。在壓力下,克倫斯基給列寧的邏輯學打了四分,他作了這樣一個自我解釋:“邏輯學我誰也不給打五分,能得五分的只有我?!?/p>
在列寧的畢業(yè)文憑發(fā)放問題上,校方又遇到了傷腦筋的事:一方面,列寧的哥哥薩沙因刺殺沙皇而成為“國事犯”,據(jù)此,有人提出不能授予列寧金質獎章,并取消列寧上大學的資格;另一方面,列寧有著過人的天資和超群的學習成績,授予他金質獎章是沒有疑問的。校方形成了兩種相反的意見,曾經(jīng)受過警告的克倫斯基校長聰明地把難題交給了教務會議。經(jīng)過激烈討論,最后選定列寧為班上唯一的金質獎章獲得者。克倫斯基在授予列寧金質獎章后,在列寧的鑒定書寫上了“非常有天賦,一貫勤奮,品格端正”“在各年級都是出類拔萃的學生,作為在學習成績、發(fā)展水平和操行方面最合格的學生”等最高評語,同時又有意識地強調(diào)了列寧“過于孤僻”“不愛交際”“言行從未引起非議”“不論在校內(nèi),還是在校外,都未發(fā)現(xiàn)他有過對學校領導和老師以不佳評價的言行”等。
列寧在古典中學的畢業(yè)證
最后,鑒定書由校務委員會成員簽名后,由校長克倫斯基親自送往喀山大學。不久,列寧得到了喀山大學的錄取通知書。
母親不放心列寧單獨一人去喀山讀大學,決定賣掉房產(chǎn)和家具,全家一同遷往喀山。1887年6月底,列寧在向父親的墳墓告別之后,便和家人離開了辛比爾斯克,去開始新的求學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