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加木失蹤新聞發(fā)布內幕
那一天,永遠無法從我的記憶磁帶中抹去。
1980年6月24日,熱不可耐的一天。太陽剛剛露出地面,就用火一般的舌頭舐著上海城。我用汗?jié)竦氖謹Q開收音機的旋鈕,突然,從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新聞節(jié)目傳出令人震驚的消息:著名科學家彭加木在羅布泊考察時失蹤!
這篇報道是新華社新疆分社記者趙全章寫的,全文如下:
彭加木在羅布泊考察時失蹤
新華社烏魯木齊6月23日電新華社記者趙全章報道:著名科學家、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副院長彭加木在新疆的一次科學考察中失蹤,已經第七天沒有音訊。
彭加木于5月初率領一支20多人的科學考察隊考察羅布泊。考察隊的大本營設在新疆農墾總局米蘭農場。據(jù)初步了解,彭加木失蹤的經過是:前不久他帶領四名考察隊員,乘坐由兩名司機駕駛的兩輛汽車,離開米蘭出發(fā)工作,原計劃繞行羅布泊一周返回米蘭,結束考察。6月17日凌晨,大本營的留守人員從無線電中突然收到他們發(fā)來的求救訊號,報告他們已迷失方向,汽車斷油,人斷飲水。留守人員將這一情況急電告人民解放軍烏魯木齊部隊請求救援。18日上午,烏魯木齊部隊派出兩架飛機前往羅布泊地區(qū)尋找營救,其中一架在庫木庫都克附近找到了六個人,向他們空投了飲水和食物、汽油等物資。后來通過無線電話得知,這六個人就是彭加木帶領的四名考察隊員和兩名司機。彭加木于17日上午10時出去找水,曾給他們留下一張字條,寫著:“我離此去東找水”,但一直未返回。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黨委、人民政府和中國科學院等單位對彭加木同志的安全極為關心。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已于18日派副院長陳善明帶領一部分人員趕往出事地點。從19日到今天,烏魯木齊部隊和人民解放軍空軍部隊又派出十多架飛機和一支地面部隊到羅布泊地區(qū)尋找,但到23日上午記者發(fā)電時止,還沒有發(fā)現(xiàn)彭加木的下落。
我的心,一下子收緊了。我側耳諦聽著從收音機中吐出的每一個字。我的心飛向千里之外的大漠之中。
這是關于彭加木失蹤的第一篇報道。正是這篇報道,使剛剛失蹤不久的彭加木引起了廣泛的關注。
后來,我在前往馬蘭核基地采訪的時候,結識了趙全章。當時,我住在馬蘭核基地第一招待所底樓,趙全章就住在我隔壁的房間。
1980年7月13日,在庫木庫都克的搜索隊帳篷里,我對趙全章進行了采訪。
據(jù)趙全章告訴我,他當時是在烏魯木齊機場送客的時候,無意之中得知彭加木失蹤消息的。他經過采訪、證實之后,發(fā)表了《彭加木在羅布泊考察時失蹤》這一新聞。
趙全章告訴我,那是1980年6月20上午10時許,他到烏魯木齊機場送新疆八一農學院副教授張新時出國。送走張新時之后,在上汽車回去的時候,新疆八一農學院副教授徐鵬告訴他,剛才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的哈林匆匆趕到機場。他無意中聽見,哈林告訴即將登機的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領導一個意外的消息:彭加木在羅布泊考察時失蹤了!這一消息,在當時是嚴格保密的。
最早報道彭加木失蹤消息的時任新華社新疆分社記者趙全章
出于記者的新聞敏感,趙全章在歸途中特地在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門口下了車。他在值班室詢問了情況,得知事情的經過:曾奇跡般地戰(zhàn)勝癌癥而聞名全國的生物化學家彭加木所率領的十人科學考察隊,在完成對羅布泊南部洼地的考察后,經過六天的跋涉,于6月16日抵達疏勒河古道南側的庫木庫都克。宿營后檢查水箱油罐,發(fā)現(xiàn)所剩的水只夠維持三天的生活了,便于當晚急電某基地請求支援。6月17日午間,基地復電:18日送水,請原地待命。隊員們準備向彭加木報告,發(fā)現(xiàn)彭加木不見了。只見在他經常休息的吉普車駕駛室里留著一張小字條,上面用鉛筆寫著“我往東去找水井彭17/6,10:30”。大家趕緊急電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領導,同時出動三部吉普車分頭尋找,但直到天黑也不見彭加木的蹤影。
趙全章還查閱了值班日記,證實了彭加木在羅布泊失蹤。
趙全章告訴我,他從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出來,乘坐公共汽車回到新華社新疆分社,當即寫了新聞稿交給采編組。根據(jù)分社領導意見,改了一稿,便傳真到北京新華社總社。這篇新聞稿,最初是作為內參刊發(fā)的。
由于是供領導看的內參,這篇新聞稿中談及搜索彭加木工作中的困難:只有一兩架飛機,地面搜索人員也很不夠。
翌日——6月21日——新華社社長穆青看了內參上這一新聞,說:“發(fā)公開稿!”
總社立即把社長穆青的意見轉告新華社新疆分社。于是,趙全章又趕到新疆軍區(qū)采訪,查閱了科學考察隊從羅布泊庫木庫都克發(fā)給軍區(qū)的電報?;氐叫氯A社新疆分社之后,趙全章把新聞稿作了修改,改成公開發(fā)表用的稿子。
時任新華社社長穆青親自批準公開報道彭加木失蹤消息。圖為1980年代初的穆青
新華社新疆分社把新聞稿立即發(fā)給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請他們審閱。
趙全章告訴我,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不同意馬上公開發(fā)表彭加木失蹤的新聞。他們說,必須征得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的同意,因為彭加木既是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的副院長,也是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的研究員。[1]
6月22日上午,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把彭加木失蹤的情況向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通報,并希望做好彭加木家屬的工作。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領導立即趕去看望彭加木夫人夏叔芳,向她“吹風”。
主管科技工作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方毅,向來關注知識分子的工作和生活,他對新華社的內參作了批示,要求千方百計尋找彭加木。
這天晚上,新華社總社向新華社新疆分社催問彭加木失蹤新聞稿的修改情況。
6月23日,當時擔任中共中央主席的華國鋒在新華社國內動態(tài)清樣的673期上,作了批示。我后來在新疆720基地值班室值班記錄上抄錄了華國鋒的批示,全文如下:
方毅、李昌同志:
彭加木同志失蹤尚未找到,他們要求中央下令派出飛機飛行十五架次。此事請和新疆取得聯(lián)系,并和總參、空軍研究如何派出飛機配合地面搜找。
華國鋒6月23日
國務院副總理方毅根據(jù)華國鋒的批示,要求加強對彭加木的搜索工作,調動更多的飛機和地面部隊進行搜索,一定要找到失蹤的科學家彭加木。
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得知華國鋒的批示,立即表示同意發(fā)表彭加木失蹤的新聞。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也同意發(fā)表彭加木失蹤的新聞。這樣,在23日晚,新華社新疆分社發(fā)出了彭加木在羅布泊失蹤的電訊。
6月24日,全國許多報紙都刊登了新華社新疆分社關于彭加木在羅布泊進行科學考察時失蹤的新聞。
消息傳出,舉國關注。
由于華國鋒和方毅的重視,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出動飛機參加搜索,新疆駐軍以及公安部都派出了搜索隊,在羅布泊進行大規(guī)模的搜索。
就在新華社新疆分社第一次報道彭加木失蹤的翌日,繼續(xù)發(fā)表了《黨中央關切彭加木的安全》的報道,原文如下:
新華社烏魯木齊6月24日電著名科學家、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副院長彭加木,在羅布泊地區(qū)進行科學考察失蹤后,黨中央和有關方面極為關懷。現(xiàn)在搜尋進入第八天,仍無下落。
中共中央主席華國鋒對彭加木的安全極為關切。6月23日,他就派出空軍和地面部隊配合搜尋作了具體批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國科學院院長方毅,多次詢問彭加木同志的情況,具體過問尋找工作。
6月17日考察隊迷途和彭加木失蹤后,羅布泊地區(qū)附近的駐軍迅速投入搜尋、援救工作。17日當天,附近駐軍參謀長朱平即到達沙漠前沿,指揮援救工作。他們還派出領導干部率領部隊向出事地點進發(fā)。駐疆空軍部隊連續(xù)出動飛機搜尋,對遇險人員空投了飲水、汽油、食物?,F(xiàn)在除彭加木一人失蹤仍然沒有著落以外,其他六人安然無恙。
時任中共中央主席華國鋒也對彭加木失蹤給予關注,曾批示“派出飛機配合地面搜找”
同日,新華社新疆分社又發(fā)出電訊《彭加木失蹤前已率隊穿越羅布泊》,全文如下:
新華社烏魯木齊6月25日電新華社記者趙全章報道:著名科學家、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副院長彭加木在失蹤前,已和他率領的考察隊穿越羅布泊的湖盆。這是歷史上科研人員第一次穿越湖盆。
有些中外學者過去也曾試圖穿越羅布泊的湖盆,但都因道路艱難未能實現(xiàn)。彭加木帶領的科學考察隊最近從北到南,行程七十多公里,成功地穿越了湖盆。
彭加木率領的考察隊,隊員中包括化學、地理、地貌、水文地質、生物、土壤等方面的專家和學者。他們最近在羅布泊地區(qū)進行了一個多月的考察??疾礻牪杉降牡V物資源標本和對這里自然條件的普查,將有助于揭開這個人跡罕至地區(qū)的自然之謎,為開發(fā)利用這里的礦物資源提供科學依據(jù)。
在這以前,彭加木已先后兩次進入羅布泊地區(qū)考察。1964年,他和幾個科學工作者環(huán)羅布泊一周,采集到了水樣和礦物標本,對當時流入羅布洼地的三條主要河流(塔里木河、孔雀河、車爾臣河)河水的鉀含量作了初步研究。根據(jù)氣象和河流攜帶鉀元素情況估算,羅布泊每年可以集聚數(shù)十萬噸的鉀,可能還有稀有金屬和重水等資源,是塊“寶地”。1979年,他又進入羅布泊地區(qū)踏勘,為今年5月份第三次進入羅布泊地區(qū)作了充分準備。
彭加木1947年畢業(yè)于南京中央大學,專攻農業(yè)化學。1956年他在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工作時,不畏艱苦,要求來新疆參加資源考察工作,在植物病毒和新疆資源分布的研究方面作出了貢獻。十年動亂中,他遭到林彪、“四人幫”的迫害,但仍然關懷著邊疆地區(qū)的科研事業(yè)。1977年后,他每年都來新疆工作。1979年,他兼任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副院長,在上海、新疆兩地擔任科研任務。
這天,新華社新疆分社還發(fā)出一篇電訊《彭加木失蹤九天仍無音訊》:
新華社烏魯木齊6月25日電著名科學家彭加木在羅布泊地區(qū)考察失蹤已經九天,各方面加緊搜尋,仍然未見蹤跡。
連日來,駐疆空軍部隊派出的飛機頻繁起落來往于庫木庫都克出事地點和考察隊大本營之間,一邊緊張搜尋,一邊運送物資、人員,傳遞消息。空軍還專門派出兩架飛機,在大本營待命,隨時執(zhí)行救助任務。羅布泊地區(qū)附近的人民解放軍派出的地面部隊28人,冒著酷熱,艱難地穿越了沙丘密布、流沙起伏的幾百公里沙漠,于今天下午到達遇險地點。6月23日由直升機送到庫木庫都克附近駐軍的一名干部和五名戰(zhàn)士,正在和同彭加木一起遇險、仍堅持在原地的六名同志緊密配合,繼續(xù)搜尋彭加木,但仍然沒有發(fā)現(xiàn)彭加木的蹤跡。
由于新華社的及時報道,1980年彭加木失蹤事件成為當時新聞焦點,各地新聞機構同時跟進。圖為當時彭加木兒子彭海(中)、女兒彭荔(右)接受上海電視臺記者采訪場景
新華社是中國權威性的通訊社。全國各報都紛紛刊登新華社新疆分社關于彭加木失蹤的電訊。由于新華社新疆分社接連報道搜索彭加木的動態(tài),一時間,羅布泊成為中國的新聞焦點。
按照新華社往日的慣例,總是在事件結束、有了明確的結論之后這才進行報道,而這一回則是打破慣例,事件尚在進行之中,便接連進行跟蹤報道。這樣的“現(xiàn)在進行時”的報道方式,產生了很好的新聞效應,曾經受到新華社領導的表揚。然而,后來由于沒有找到彭加木,有人認為接二連三的關于尋找彭加木的報道在社會上產生了反效果,否定了這種“現(xiàn)在進行時”新聞報道方式,又重新回到了過去的“慣例”。
【注釋】
[1] 1980年7月13日,葉永烈在新疆羅布泊庫木庫都克大本營帳篷采訪新華社新疆分社記者趙全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