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山有嘉卉《詩經(jīng)》里的植物

一個人的草木詩經(jīng)(2014版) 作者:子梵梅 著


距離讓我愛上葉脈里的命運

穿越兩千五百年的遙望

走在釋義的迷途

我只是遇見

在離造物主最近的地方

把它橫截過來

種在我的園子里

蒹jiān 葭jiā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詩經(jīng)·秦風·蒹葭》

火烈鳥的紅舌頭披肩

晚霞倒映,海洋恬靜

白霜的重量使它微傾

它眼花,疲態(tài)畢現(xiàn)

風骨朝向陰影

一轉眼,隱身于蒼茫的經(jīng)卷

本草拾遺

蒹葭,即蘆葦,禾本科?!侗静菥V目》云:初生為“葭”,開花前為“蘆”,花后為“葦”。蘆葦與蘆花有別,生于水畔為蘆葦,其葉柔韌,可編葦席;長于山坡為蘆花,其花芒絮狀飄忽,可扎笤帚。

《詩經(jīng)》讓“蒹葭”成為美雅之詞。女子若被喻為蒹葭,其體態(tài)搖曳生姿,其性情上善若水。同一植物,“蘆葦”之稱謂則適宜男子,清骨傲岸。帕斯卡爾的名句“一根可以思想的蘆葦”,感官上覺得,說的就是男子,多情之外擅思想。

名可全其物,“蒹葭”可謂完美之命名,美好靜姝,清雅合宜。其字體更是美艷而詩意,上下結構,妖嬈卻不失端莊,乃漢字之典范。

檀tán

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漣猗。

——《詩經(jīng)·魏風·伐檀》

它哭泣,為那個正在睡去的孩子

一路鋪下空錦盒,單人床

夢里的刑具,木枷里的趔趄

凌晨的露水里,棺槨取得田野的信任

終于可以抬出來了

繞了很遠的路

把肩膀放得一低再低

直至適宜于一只鳥在它上面盤旋

直至累垮了,歇息了

本草拾遺

檀,為木質緊密堅硬、香氣芬芳的檀木總稱。有青檀、白檀、綠檀、紫檀、黑檀、紅檀、黃檀等,其名多為俗稱,科屬各不相同,甚為難辨。在《毛詩序》中,《詩經(jīng)》里的“檀”被指為榆科的青檀,如此看來,上古砍檀成堆置之河邊,那不算奢侈,因為那是榆樹。由此有些遺憾,有什么比把檀香放進《詩經(jīng)》更適得其所呢?

印度梵語中“檀”有“布施”之意,這也是佛家對檀香推崇備至的原因,以至佛寺也常被尊稱為“檀林”、“旃檀之林”。佛教典籍習稱檀香為“旃檀”,意“與樂”、“給人愉悅”。中國神話里,檀木則被稱作青龍木,可鎮(zhèn)鬼神。

“檀香原木”特指白檀,以蒸餾方式萃取其木心香氣,氣味細致,余香繚繞。

檀香是林中貴族,以印度檀為上品,其質地堅韌,色澤沉穩(wěn),氣質內斂華貴。天然檀香樹早在明清時已被砍伐殆盡,僅存的天然檀香木只在印度、斐濟和澳大利亞可見。

忽憶莫言《檀香刑》,以檀香清艷之姿,承受嚴酷的刑罰,再沒有比這書名更叫人想當風流罪人的了。

荇xìng 菜cài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詩經(jīng)·周南·關雎》

我夢見的余生太長,被無限地推移,沒有盡頭

這不是嗜好,是傷逝

它在無波的水面畫下的,那一堆擁擠的圓

靜止著一大片錢幣狀的不快

撫慰太低了,夠不著

夠不著,那薄酥餅狀的撫慰

本草拾遺

荇菜,龍膽科?!败簟笨勺鳌靶印弊郑部勺鳌扒n”,又名莕菜、金蓮兒、野睡蓮?!睹妭鳌吩小昂箦绍簦T侯夫人采蘩,大夫妻采萍藻”的記載,荇當最為高潔,蘩則次之,萍藻粗賤,與百姓身份相符?;ú葙F賤,于古時是和人的身份地位相等系的。其實在江南水鄉(xiāng),白花黃花的小睡美人兒,于名潭勝湖或野塘一角,美肩挨著美肩,自足一小片,臥的淺淺,睡的輕輕。諸事于之無可無不可,不強求,不索取,自生趣。

荇菜從幾千年前的《詩經(jīng)》開篇一直活到現(xiàn)在,幽幽地飄浮在文學里。那雙采摘荇菜的青蔥玉手,把青嫩的荇菜芽尖細細掐下,款款落下盆籮,更是活在《詩經(jīng)》的溫軟巧盼里。恍然還聽見徐志摩在康橋邊的吟哦:“那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好一句“油油的在水底招搖”,荇菜的情狀活靈活現(xiàn)。

荇菜是一種愛干凈的植物,看一片水域有沒有遭受污染,就看荇菜能不能生長。荇菜想做到擇水而居,今天能有留住它的清凈地嗎?

薇wēi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

——《詩經(jīng)·小雅·采薇》

六十年前,她十三歲,生有一子

粉紅的乳頭微凸,容貌驚世駭俗

人們叫她小豌豆美人

小豌豆美人年幼無知不懂養(yǎng)子

滿世界招蜂惹蝶

一個女人的故事

這般輕巧是有罪的

第二年她再生一子,已經(jīng)懂得留意命運

可是已經(jīng)來不及了

沒有人收留這個十四歲小婦人

她只好與紫云英聊伴一生

人們改叫她野豌豆

本草拾遺

薇,即小豌豆,野豌豆,豆科。有作食用菜蔬,有作觀賞植物,有作牧草或者綠肥。

一說“薇”是尚未開花的豌豆苗,《史記·伯夷列傳》載:“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之。”這“薇”應是豌豆苗了。

薇如少女,如新娘,有羞澀緋紅的腮,在春天的青草小徑奔跑。小豌豆如她那貼身小丫鬟,身前影后跟隨著,一步不曾離開。這一雅一俗兩個名字,恰似一主一仆形影不離。

《詩經(jīng)》里的“采薇”、“采葑”、“采菲”、“采?!?,這些詞語背后,莫不搖曳著妙齡女子婀娜的身姿,以至讓人忘卻,她們是在辛苦地勞作。

桃tāo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詩經(jīng)·周南·桃夭》

把籃子壓得更低

把俗氣壓得滴水不漏

只剩下甜美。

每長一寸茸毛,就震蕩一次,波動一下

新寡婦。老美人

為什么你粉紅的肚皮一掛在枝頭

那些卑賤的手就忍不住伸出去

握著一只跑來跑去的乳房

排隊的牙齒,吮吸的嘴唇

這鮮艷欲滴的馬路天使

有一大堆到處探頭探腦的

假想情敵

在煽風點火

本草拾遺

桃,與梅、李、杏為同胞姐妹,皆為薔薇科,分觀賞類和食果類。

《典術》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壓伏邪氣者也……制百鬼。”后世“桃符”鎮(zhèn)鬼的風俗,即從此來。民間遂以桃木為鎮(zhèn)宅辟邪之物,凡蓋新房都用桃枝釘在房屋四角,以保家宅安寧。迎親嫁娶也用桃枝,寓意婚姻美滿,富貴平安。逢年過節(jié)還會取桃枝掛門邊,用來鎮(zhèn)宅納福。

傳說夸父逐日渴死前,將手中杖一拋,化為一片鄧林——也就是桃林,是為了讓后世逐日的人能吃到甘甜的桃子。

宋以后“桃花”衍生出負面的含義。比如,“桃花”在八字命理中屬于神煞類,“命帶桃花”就是用來比喻花心、異性緣強的人,這種人通常被視為浪蕩輕浮之輩。時移世變,到今日則無人不覬覦“桃花島主”之位,日日暗數(shù)桃花指數(shù),期待自己能交上桃花運。

桃花流水,世外桃源,向往這種生活的人性格上表現(xiàn)為寵辱不驚,淡泊處世?!叭嗣嫣一ㄏ嘤臣t”,凝眸含笑間盡顯風流,喻生命嬌美而豐潤?!叭碎g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足以讓人感覺眼前勝景非常,內在春心蕩漾。

梧wú 桐tóng

鳳凰鳴矣,于彼高岡。梧桐生矣,于彼朝陽。

——《詩經(jīng)·大雅·卷阿》

這是上午。海上的行程中途落敗

而落葉無垠啊。江南空氣薄如刀刃

海洋變輕。滿洲薄客當街

誰在與孔雀談判?十里一徘徊

直至風霜開辟出一條絕境

從浩瀚的東大街

低頭拐進一個踽踽獨行的人

她那隱忍的內心

本草拾遺

梧桐,又名青桐,梧桐科,系中國梧桐,和同名為“桐”的油桐(大戟科)、泡桐(玄參科)、法國梧桐(懸鈴木科)無血緣關系。

梧桐高擎著翡翠巨傘,清雅潔凈?!痘ㄧR》說梧桐每枝上平年生十二葉,閏年則生十三葉,因此能“知閏”;古人還有“梧桐一葉落,天下盡知秋”的說法。“知閏”當然是根據(jù)偶然巧合演繹出來的,至于“知秋”卻是一種物候和規(guī)律。

傳說青桐是鳳凰棲息之樹,“栽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常用來寓意創(chuàng)造好的環(huán)境,才能吸引優(yōu)秀的人才。

古詩文中出現(xiàn)的梧桐都是中國梧桐。自古吟賦梧桐的詩篇眾多,多為感懷傷情之作。孟郊詩云:“梧桐相待老,鴛鴦會雙死?!薄犊兹笘|南飛》里焦仲卿妻死,焦仲卿“自掛東南枝”,他們的家人在二人合葬墓旁“左右種梧桐”,想來梧桐乃相守終老之樹。

梧桐、細雨、庭院、殘月、清秋,這些物象形成中國文化的意象和符號,因此有梧桐的道路,必定輕搖著唐詩宋詞的韻步。

因梧桐木質輕軟,中空且疏,可以保證產(chǎn)生均衡的音色共鳴,所以它成為制作琴瑟的佳木,因此有“桐木瑤琴”的說法。

試問天下諸木,能為琴瑟者幾?能知音者幾?

梅méi

山有嘉卉,侯栗侯梅。廢為殘賊,莫知其尤。

——《詩經(jīng)·小雅·四月》

它在驚險中睡去

醒來華發(fā)如銀,河山變新

大風雪領著一群無知的孩子在滑行

一群粉紅的孩子,他們在天地的縱容下

前往流水的都市

雕欄玉砌的故園

它們一齊奔跑過去

狂歡于毀滅性的萬丈落英

本草拾遺

梅,薔薇科,與臘梅(臘梅科)無戚屬關系。梅花種類繁多,有開花觀賞者為梅花,有結果可食者為梅子,既開花又結果者為花果梅。

冷艷孤絕,清瘦空明,梅的花期不合時宜,耿介凌寒,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而待百花熱鬧時,是它最孤獨。所幸林逋識君,許之為紅顏知己,以妻相待共度一生,“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遂成詠梅之絕唱。

平素于園林多見剪截捆縛的梅花盆景,晚清詩人龔自珍特辟“病梅館”醫(yī)之,諷世人勢利雕琢的匠心,使其天然之姿受到傷害。

歷來詠梅、畫梅者積微成著,并未知它孤寒;后人多獎挹,怎知它不堪其榮——“笛里三弄,梅心驚破”、“一枝折得,人間天上,沒個人堪寄”,李清照這首《孤雁兒》,直教人魂斷神傷。

漆qī

山有漆,隰有栗。子有酒食,何不日鼓瑟?

——《詩經(jīng)·唐風·山有樞》

不能輕易使用“焚燒”

不能用焚燒染紅孤寂的寺廟

只可以在肉眼看不見的地方安靜地給十指

釘針尖

坐在小凳上茫然挖掘手心的奇癢

我的偏見則是,不愿把手伸出來

又不愿躲避你鬧騰騰的火焰

只好不停地踱步

不停地咳嗽,不停地搓揉

到了后半夜,魂魄全部破碎

不得已取下枝頭的鮮血當暗藥

本草拾遺

漆,漆樹科,又名染山紅、山漆、漆柴、毛葉漆?!侗静菥V目》的記載最精當,“漆樹高二三丈余,皮白,葉似椿,花似槐,其子似牛李子,木心黃,六月、七月刻取滋汁……”葉似椿,花似槐,尤其滿樹嫩芽時,幾可亂真。

漆樹韌皮部有裂生性樹脂道,能分泌乳狀汁液,即生漆原料。不過其汁液有毒,一旦接觸可能導致皮膚過敏、瘙癢,甚至紅腫。有人說漆樹的嫩芽也是可食用的美味,誰敢試啊,癢在舌尖是何情況,你有足夠的想象力嗎?

“漆樹”與“槭樹”同音不同種,廣泛分布于云南、貴州、四川等地,樹葉秋天變黃變紅,漫山遍野可與杏葉楓樹相媲美。

漆樹科并非都“咬”人,也有可以吃的品種,常見的腰果和芒果就屬于漆樹科。漆能“咬”人,這是其自衛(wèi)的本能使然——原本只宜遠觀,不宜近褻,即為其脾性。漆如此拒人于千里之外,注定孤寂到老。

蕨jué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見君子,憂心惙惙。

——《詩經(jīng)·召南·草蟲》

在低洼地待久了,必說胡話

說石頭是白色的,流水是鐵銹色的

說人心是淺灰色的

發(fā)這通牢騷時,它挪挪身子,欠欠身子

基本上還是待在原地

它唯一的膽量,就是傍上嶺頂那棵老榆樹

深入龜裂的樹皮去吮吸

它的困頓倒是沒有影響它蓬勃的欲念

那陰性的卷須,雜亂地交織

幾乎使老榆樹受不了了

本草拾遺

蕨,蕨科。古有“蕨萁”、“月爾”、“綦”等奇怪的稱謂,多生于陰濕的山野草地間。

蕨類是距今約四億年前泥盆紀時期低地生長的木生植物的總稱。當時的蕨類多為高大喬木,二疊紀至三疊紀時大都滅絕,遺體埋入地下,形成煤層。現(xiàn)存蕨類植物大多為草本,也有長成樹一樣的木本蕨類植物,稱為樹蕨,比如桫欏。

如今蕨類嫩芽成為時興菜蔬,清脆細嫩,滑潤無筋,味道馨香。鹿角蕨、蝙蝠蕨、鳳尾蕨、水鱉蕨、鳥巢蕨、波斯頓蕨……飽含粗糙山野的古樸氣息,是南方客家美食。但有專家提出警告,說蕨菜含有嚴重的致癌物質。既然有此異議,那就寧信其有不吃它罷。

蕨類沒有花,沒有果實和種子,與藻類、苔蘚一樣,靠葉背的孢子飛散繁衍,所以在植物演化史中被認為是“最低級的高等植物”,舊稱“羊齒植物”。在那些山花爛漫或果實飄香的樹林中,隨處可見這種無主根卻頑強生存著的植物的身影。

桑sāng

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于嗟鳩兮,無食桑葚。

——《詩經(jīng)·衛(wèi)風·氓》

“槐故意碰了碰桑,桑掉落在地,紫唇擦了黑泥,

從此他們夫妻相稱?!?/p>

“斑鳩貪食,醉得一塌糊涂?!?/p>

我的故事尚未說到尾聲

它的紅顏薄命已經(jīng)抵消患得患失的愛情

空氣酸中帶甜

幸??嘀凶鳂?/p>

桑啊,愛一個人談何容易

你不要結太多桑葚

你要趁早把果子都搖落

讓斑鳩身中十八種咒語

本草拾遺

桑,??疲糯匾霓r(nóng)作物。商周時,宗廟祭祀用的神木就是桑,到先秦時已是農(nóng)桑遍野。由于桑蠶飼養(yǎng)的普及,蠶絲產(chǎn)量增加,男子的朝服、女子的衣裙逐漸變得柔和華美起來。以桑養(yǎng)蠶而得柔韌的絲帛,這是一個迷人的過程,是人類生活品質飛躍的象征。

桑葚有兩種,一種果實烏紫,稱“玉紫”,其果汁甜潤微澀,吃過之后總是滿嘴流紫;一種果實玉白,喚“珠玉”,食之口舌生津,是桑葚里的貴族,其色其名都讓人想到凈潔豐潤的女子?!侗静菪戮帯防锩孢€提到桑葚可以曬干了吃:“四月采桑葚數(shù)斗,飯鍋蒸熟,曬干即可為末。桑葚不蒸熟,斷不肯干,即干而味已盡散無用。且最惡鐵器,然在飯鍋內蒸熟,雖鐵鍋而無礙也……桑葚紫者為第一,紅者次之,青則不可用?!薄白類鸿F器”,不曾想這小東西還真挑剔。

《詩經(jīng)》里出現(xiàn)桑的篇目最多,《衛(wèi)風·氓》里說,女子用情,猶如斑鳩食過量桑葚而醉,容易傷了自己的身體;男子拈花惹草,猶如斑鳩食桑葚而醉,暈頭轉向,找不到回家的路。

陌上桑熟,正是女子既羞澀又輾轉不安的時節(jié)。未來讓人憧憬,也讓人擔憂。

芣fú 苡yǐ

采采芣苡,薄言采之。采采芣苡,薄言有之。

——《詩經(jīng)·周南·芣苡》

籃子和老鼠言歸于好

野菜和糨糊翻滾在一起

塵埃奔騰不息。天不做聲

鼻血止住了。

排完體內的毒

從此夢里無臭無味

伏地的車前子,它輸光了一切

雙腳浸泡在泥淖里

看野菜和糨糊如漆似膠

看籃子和老鼠共置家業(yè)

草民帝王心

往往悲辛又該死

本草拾遺

芣苡,車前草科,有寫為“苤苢”、“芣苢”或“苤苡”,不一而足,想必是二詞四字混淆所致。

也可能它就像鄉(xiāng)里的孩子,起個雅名“芣苡”難養(yǎng),干脆再起個俗名吧,遂叫車前子、車前草、車轱轆菜等,別名之多,琳瑯滿目。

民間常用芣苡來解毒利尿。傳說當年漢將馬武的數(shù)萬將士多患尿血癥,唯三匹戰(zhàn)馬因??熊囖H邊的無名小草而幸免此疫。細心的車夫發(fā)現(xiàn)個中緣由,便掙扎著往道邊采來那無名小草生嚼吞食,所患尿血癥竟然好了。他將此事稟告馬武,馬武即下令全軍服用,幾天內患者痊愈。

芣苡生長在貧瘠的山野,混跡于牛馬糞中,在人畜踩踏下生息繁衍,歷千年萬年形色不改,凡常如平頭百姓。正是這種名不見經(jīng)傳的野菜,在饑饉年代讓很多人活了下來,以至一些上了年紀的人常常感念它的恩德,不忍踐踏傷害它。

清人方玉潤在《詩經(jīng)原始》里提供了一種《芣苡》的讀法:“讀者試平心靜氣,涵詠此詩,恍聽田家婦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繡野、風和日麗中群歌互答,馀音裊裊,若遠若近,若斷若續(xù),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曠。則此詩可不必細繹而自得其妙焉?!?/p>

卷juǎn 耳ěr

采采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寘彼周行。

——《詩經(jīng)·周南·卷耳》

它“唰”地吸附上來

共有十二粒。在毛發(fā)、衣裳和鞋襪上搖著褐色的耳環(huán)

它還有二十多粒掛在自己身上

吸附自己,或等著跟蹤出軌者

這一切已經(jīng)成為它的德行了

只有枝葉待在原地

垂垂老矣

無力管理那群喜歡趴在他人身上過活的妻妾

本草拾遺

卷耳,即蒼耳,菊科,又名羊帶來、耳鐺草。

其果實稱蒼耳子,呈紡錘形或卵圓形,上披覆鉤刺,形如婦人的耳鐺,又如一只只微型刺猬,種子有劇毒。成熟的刺果黏附于動物的毛羽,借以散布他處,以此傳播種子。

田頭路邊不擇土性,它隨處可以生長。蒼耳子上的短刺勾鐮那般一廂情愿,你走到哪里,它就跟到哪里,不離不棄,牽扯難斷,如同跟著一個恩怨交纏的戀人。孩提時要捉弄人,便采摘一捧卷耳,往要捉弄的孩童頭發(fā)上一抹,蒼耳子與頭發(fā)立即糾結成團,愣是怎么扯也扯不下、扯不清,讓捉弄者頗為得意。而被捉弄者則在一旁扭著脖子歪著頭,和蒼耳子難分難解。

李lǐ

投我以桃,報之以李。彼童而角,實虹小子。

——《詩經(jīng)·大雅·抑》

當我還是一個好奇者,我來到樹下觀賞

天哪,它的墜重,純粹是身體的

以公斤計量,不以靈魂稱數(shù)

所以,那條平日清晰的路徑

被兩旁累贅的果實給填塞了

“詩情飽漲,想要吟詩?!?/p>

我馬上制止了他。

牙根有一點酸楚,嘴角有一些口水

我制止了欲望:

喧鬧的枝頭,月光姣美

我按住它的滾動

把一半果實分給少不更事的孩童

另一半果實分給涉世已深的失重的人

讓枝頭得以空出來

本草拾遺

李,薔薇科。李花素雅,繁花滿枝;李實圓潤,酸甜生津,制成李脯稱嘉應子。

上古,李樹長在山林,逢春季開花,夏暑時掛青果,秋上就能長得密密匝匝,或紫紅或明黃,懸于枝頭,吸引采集山果的女子們注意。她們取食這種誘人山果,嘗到了美味,慢慢將其移植到自家園子里,成為今日的“水果”。這些《詩經(jīng)》里采集野菜、野果的勤勞女子們,就這樣馴化著自然生靈。

古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寬厚務實、不尚虛聲之理。這種性情進入古老的中國文化,就是一種深藏的時刻自省的秉性。以“天下桃李”喻學子,除了意指師門昌盛外,更是說學生有桃李品質。

樂府《君子行》里“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是有意思的比喻,指“避免招惹無端的懷疑”——君子在瓜田李下是要記得避嫌的。

未熟的李子因含過多果酸,不可多食,農(nóng)諺“桃飽人,杏傷人,李子樹下埋死人”,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不過李子肉燉冰糖,是音啞者潤喉開音的佳品。

站在落花紛飛的李樹下,空氣里彌漫著甜蜜的氣息,讓人易生眩暈之感,恍惚間不知身在何處。

艾ài

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詩經(jīng)·王風·采葛》

往上伸一伸,即可越過祭祀的身份

進入馴化的園林

在一個雜草叢生的墓地,我見到這樣的

墓志銘:

“從心而動

不違自然所好”

遍地昏黃的快樂

它的臉龐并沒有被流云所扭傷

一個蕭條的人,一個只有草木思想的人

隨風結籽,隨風落籽

遍地是唇齒相依復相離

簡單的繁衍和生息

本草拾遺

艾,菊科,別名香艾、艾蒿。其形狀與菊模樣相似,長于路旁荒野草地。

古時艾用于祭祀,相傳其色越暗綠越具神性?!肚G楚歲時記》云:“五月五日,四民并蹋百草……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贝孙L俗流傳至今。艾草的特殊香味還具有驅蚊蟲的功效。

艾可解毒消毒,產(chǎn)婦多用艾水洗澡或熏蒸。臺灣流行的“藥草浴”,大多就選用艾草作為原料。用于針灸術的“灸”,即拿艾草點燃后熏燙穴道,稱為“艾灸”。孟子則以“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喻凡事要有堅執(zhí)之心,不可急于求成。

《詩經(jīng)》時代,除了祭祀,艾草還是重要的民生植物,可做香甜的艾粑粑。

艾草可以招百福,一般人家在房前屋后栽種艾草以求吉祥。閩南將艾草、榕葉、菖蒲用紅紙綁成一小束,插或懸于門窗,“插榕較勇龍,插艾較勇健”;還有“蒲龍艾虎”一說,即扎蒲草為龍形,扎艾草為虎形,于端午懸于門首,亦可驅惡辟邪。

岸上有神,花中有靈,艾草于田間地頭靜靜生長,如同自遠古而來的巫師,年復一年保佑著人們安和健康。

棘jí

園有棘,其實之食。心之憂矣,聊以行國。

——《詩經(jīng)·魏風·園有桃》

如果熱愛,它的抽打就是爽朗的脆薯片

如果憎恨,它就繞頸三圈

在路口用倒勾刺布置愛恨情仇

“不要兇殘?!彼?,

“不能聲張!”它嚇唬。

就這樣靜靜地抽打

靜靜地享受

本草拾遺

棘,即酸棗,鼠李科。古書里“棘”與“荊”合用,泛指帶刺灌木,古人居家用以防獸或標志活動疆域。酸棗仁能安神,神經(jīng)衰弱、心煩意亂、失眠易驚者食之可鎮(zhèn)靜心緒。

“棘”為會意字,兩“朿”并立,表示棘樹多刺,矮小時像一叢叢灌木,久則刺退化光滑,高大如棗。

黃土高原自古就酸棗叢生,遍布陽坡,但長成大樹的十分罕見,一般長到杯口粗細便自然干枯,由根部再生嫩芽。

棘有野性之美,干枝堅韌,鐵骨錚錚,固執(zhí)而難以近人,牢牢扎在巖石或瘠土中,不假人力。雖寒瘦孤立,而刺身盈果。

荊和棘在大自然里常糾合生長,故有詞“披荊斬棘”。十六國時,佛學大師佛圖澄對暴君石虎發(fā)出讖語:“棘子成林,將壞人衣?!彼?,為居家安全,請不要在庭院中種植帶刺植物。

萱xuān 草cǎo

焉得諼草,言樹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詩經(jīng)·衛(wèi)風·伯兮》

作為美德的象征,在它身上

我找不到責備的缺口

作為和緩之美,它迥異于生活雜亂無章的圖案

我驚訝于有這樣的善意:

冤家在窄路歡喜

喜鵲在枝頭相逢

一枚被現(xiàn)實磨礪得透亮的釘子,恩仇盡泯

每釘入一枚釘子,就浮現(xiàn)一朵如意

記住啊

要忘記生活的憂愁,懂得領略生活

或低級或高級的趣味

本草拾遺

萱草,即《詩經(jīng)》里的“諼草”,百合科。初夏時節(jié)黃燦燦的花開遍溝畔,可結子實。在閩南,萱草俗稱金針菜、黃花菜,呼來親切家常,其花蕾曬干可做羹肴,味道鮮美。《本草注》說“萱草味甘,令人好戲,樂而忘憂”,故萱草又名忘憂草。

古人用萱草抒離情,并相信萱草可使人忘憂。其實賞花本是賞心悅目之事,散心解乏自能分憂罷了。

“焉得諼草,言樹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先秦至今,萱草最初落在人心上,是因為一個女子思念遠方愛人,愛而不能見,只能背靠著秋樹,對著空落的天空喃喃傾訴,長久間竟生出癡情之態(tài),系相思之愛。

《詩經(jīng)疏》稱“北堂幽暗,可以種萱”,北堂即母親的代稱。古時游子遠行,會在北堂種萱草,希望減緩母親對孩子的思念。唐朝孟郊《游子詩》寫道:“萱草生堂階,游子行天涯;慈母倚堂門,不見萱草花。”說的就是這種母子之情。東方的萱草和西方的康乃馨,同為母親之花。

百合萱草株連合璧,寓意吉祥。這種寓意并不隨時間遷流,千百年來還時時撩動著我們的思緒。

飛fēi 蓬péng

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

——《詩經(jīng)·衛(wèi)風·伯兮》

十年前去郊外送行

黃花沒膝。生離把我壓得走不動

她像舊電影里的慢動作那樣,搖著一束飛蓬

越來越遠,越來越遠

最后和遠山的霧靄重疊

多年后當我關燈睡覺,碰倒桌上的干花

手在黑暗中摸到她羞澀的笑容

她靜靜地生著心臟病

紫紺的唇突然動了一下,似乎叫出一個詞——“母親”

而我只是她的無能為力的姐姐

我照顧她有二十個年頭

她的心臟病越來越重

越來越以為我是她的母親

而我只是她的姐姐

我只是一束亂糟糟的飛蓬

本草拾遺

飛蓬,菊科,又名狼尾蒿。古詩文里蓬泛指蓬草類多種植物,一棵棵矮墩墩的綠,貼著地長滿原野高崗。

其莖葉大于根,遇風則自拔而走,從此野外飄零,身不由己,于是才有“生如飛蓬”之嘆。

由于無家,反而處處是家,隨生隨長,有泥土的地方就有飛蓬。它對逼仄的環(huán)境淡定自若,一把碎莖上花蕾暗結,黃蕊旋著一圈白色的碎瓣,大小如紐扣,自顧自開了敗,敗了開。

飛蓬是卑賤的草,它的名字輕聲念來,卻俊逸輕靈。其名隱得深而又深,深到千年前的《詩經(jīng)》里,那一段美好的愛情里。

天寶四年,欲再游江東的李白,與西去長安的杜甫在山東相逢小聚,離別時送了杜甫一首詩:“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泵\無常,不得把握,生死滄桑,生命不羈,所以一見難忘,這種種情懷,盡在手中杯中。

蓼liǎo 藍lán

終朝采藍,不盈一襜。五日為期,六日不詹。

——《詩經(jīng)·小雅·采綠》

神明的肚腸是染色的

青山臉色鐵青

佐證由紅變黑。驚堂木藍幽幽

啪——

堂下的膝蓋軟化開去,血噴在墊子上

三步一染缸,五步一浸泡

五彩的人,形似雞禽,

磕頭如搗蒜

一個鐘頭過去了

染色坊里,那個人埋頭染色

被禁令不能抬頭。不曉得天暗如墨

把他吞吃得差不多了

他的身上一團黑一團錦

斑紋像虎像貓

本草拾遺

蓼藍,蓼科,也稱為靛青,即《詩經(jīng)》里的“藍”,也是《荀子·勸學》中“青,取之于藍”的“藍”。靛藍的顏色是從蓼藍中提取出來的,所以它用作織物染料或繪畫顏料自然在情理之中。

蓼藍浸染的絲織物品,或高貴濃艷嫵媚,或謙和素雅質樸,染后色澤牢固附著于織物上,幾千年來在宮廷和民間廣受喜愛。其花色紫紅,葉色鮮綠,從外觀上無法想象蓼藍與“藍”有任何關系。

《詩經(jīng)》中所描寫的“終朝采藍,不盈一襜”,說的是采上一天的蓼藍葉,還裝不滿系在身上的圍兜,可見采藍的辛苦?!拔迦諡槠冢詹徽病?,是說男人也出門去采藍,約定五天后回家,已經(jīng)六天過去了,還不見斯人蹤影。女人只能倚門遠眺,心有所思、有所怨、有所憂,卻只能停佇于這個姿態(tài),無能為力。

蓼藍,是種在《詩經(jīng)》里的牽掛。

茯fú 苓líng

采苓采苓,首陽之巔。人之為言,茍亦無信。

——《詩經(jīng)·唐風·采苓》

他抱著茯神木睡著了

研磨成粉的糕點擺在桌上

云茯苓也歇息了

夜犬咬著銅環(huán)在轉圈

茯苓瘦小的核雪白,雪白

它被驚嚇了無數(shù)回

它只有更加無畏無懼

并總結出一套養(yǎng)生之道:

性溫。味淡。富公關能力

匹配百藥。

有小貪欲,有大忍耐

歸于心經(jīng)、肺經(jīng)、脾經(jīng)、腎經(jīng)

本草拾遺

茯苓,多孔菌科,又稱“茯靈”,與靈芝皆為菌類植物。

茯苓其貌不揚,狀如土豆甘薯,把它的表面切開,褐色的皮質下面是雪白的核。白色的茯苓叫云茯苓,是茯苓之上品。它寄生于松科植物赤松或馬尾松的樹根上,明代名醫(yī)賈九如說它“假松之真液而生,受松之靈氣而結”。

茯苓內斂、不張揚,精華內蘊?!渡褶r(nóng)本草經(jīng)》將之列為上品,自古被視為“中藥八珍”之一。東漢醫(yī)圣張仲景所著《傷寒論》中載有一百一十三張藥方,用茯苓的就有四十多張。晉代陶弘景列之為上品仙藥;就連被包裹在中間的那根樹根,也被稱為茯神木,是平肝安神的良藥。

中國檔案館保存的慈禧太后內服的十三個長壽方子里,使用茯苓的占了近半;《紅樓夢》中,廣東官員不遠千里送給賈府女眷滋補養(yǎng)顏的,就是茯苓霜;蘇東坡還說常吃茯苓可以面若處子。

茯苓餅、龜苓膏、茯苓霜……就連我們日常生活飲食,無聲息間也被其侵入,茯苓侍候,請勿不安。

女nǚ 蘿luó

蔦與女蘿,施于松柏。未見君子,憂心奕奕。

——《詩經(jīng)·小雅·頍弁》

所有的青山后面,都有一層霧障

所有的剛直后面,都有一頂面罩

垂蔽的風景里面,萬丈迷茫

青松不為青松

是街頭閉目養(yǎng)神的乞討者

手中的盲杖

瀑布不為瀑布

它強行取消流水的性情

暴露了集體垂掛的虛無

本草拾遺

女蘿,即松蘿,松蘿科地衣門,屬于真菌和藻類的共生體。

女蘿常附生懸垂于云杉、冷杉枝上,垂下來的絲狀地衣體,最長可達一米以上。這種絲灰綠柔軟,遠望如翠玉,如瀑布飛濺,如白發(fā)蒼蒼的老者胡須,纏綿松干,仿佛不計牽掛之累,給人以既神秘又滄桑的感覺。

一說女蘿亦指菟絲子,這是一種謬誤,還有很多人不辨女蘿與蔦蘿。

古人以菟絲、女蘿喻新婚夫婦感情的柔韌和堅固。極少兒女情長的李白在《古意》里,對女蘿有罕見的細膩描寫:“君為女蘿草,妾作菟絲花。輕條不自引,為逐春風斜。百丈托遠松,纏綿成一家。誰言會面易,各在青山崖。”

女蘿對生存環(huán)境很挑剔,在遠離塵世、空氣純凈的地方才能濕潤有彈性。在香格里拉普達措森林的云杉和冷杉樹上,女蘿層層疊疊垂掛著紗幔般的綠須,似煙似霧,在霧靄中飄逸柔軟,隨風擺動。當?shù)剞r(nóng)民用它來擦拭銀器,能讓銀器亮澤,這是女蘿適得其所的用途。

樺huà 木mù

薪是檴薪,尚可載也。哀我憚人,亦可息也。

——《詩經(jīng)·小雅·大東》

任何再高的理想都不過分

木紋是最清晰的那種

林濤的喧囂里,并沒有它的低音

實用主義叫囂著要撕下它的表皮

窺視它白霜一樣的肌體,被它拒絕

一座修道院需要樺木制成的鋼琴去拾音

被它拒絕

高尚住宅區(qū),貴族肩上扛著一根羽毛無所適從

樺木在林中,濃蔭又肥又美。一只老虎不想醒來

樺木清涼,俊美安逸

本草拾遺

樺木,即詩經(jīng)里的“檴”,樺木科。樺木遍布北半球寒冷地區(qū),是冰川退卻后最早形成的樹木之一。它的木質較柔,年輪明顯,紋理直且清晰,肌理柔和光滑,富有彈性。唯其多汁,成材后易變形,故少見全部用樺木制成的器具。

也許因為具有收斂的作用,樺葉榨成的汁是絕佳的漱口液,能夠促進口腔傷口愈合。它也是一些乳液與軟膏的成分之一,近年來則被用于香水中。

樺樹樹干修直,潔白雅致。亭亭白樺被用來象征俄羅斯的民族精神。它孤植、叢植、列植于庭園、池畔、道旁,有若風度翩翩的紳士,氣質瀟灑的美男子,備受觀賞者愛慕;若在山地或丘陵坡地成片栽植,也可組成美麗的風景林,枝葉扶疏,體態(tài)優(yōu)美。

旋xuán 覆fù 花huā

我行其野,言采其葍。不思舊姻,求爾新特。

——《詩經(jīng)·小雅·我行其野》

人在開始時能夠刻意做到

連說話也要來一個押韻

第二句第三句尚能堅持

接下來就亂套了

越扯越離章法

孤苦無依,隨風而逝

另一個人一邊激烈地咳嗽

一邊抖動著臉上的肌肉堅持把笑話說完

臉色憋得深紫,笑話卻總不見有結尾

一個流浪漢,“天涯啊……誰不……覓呀

覓知……音……”

人群慢慢散開,最后都要獨自爛掉

有的梳洗整潔,有的蓬頭垢面

尚有羞恥之心的人,離開別人的屋檐

在車站繼續(xù)游蕩

然后水一般干涸或消失

本草拾遺

旋覆花,即《詩經(jīng)》里的“葍”,菊科,又作“旋復花”,與旋花(旋花科)異。旋覆花是著名草藥,藥諺也有“諸花皆散,唯旋復獨降”之說。

生于山坡溝邊、路旁濕地,旋覆是卑賤之草,根有臭氣。因有小毒,誤食會令人心煩,旋覆又被稱為惡菜,在《詩經(jīng)》里比喻遇人不淑或遭人遺棄的處境。

旋覆花圓而覆下,是很小的野花,大概一元硬幣大小,鄉(xiāng)人叫它銅錢花,更通俗的稱謂是野菊花。農(nóng)家孩子常用它制漂亮的花環(huán),圈在頭頂。

讀花賞花,常以名取花。旋覆,回旋往復,層層疊疊,那它到底要到什么時候,才能簡單起來?

唐代皮日休著有《金錢花詩》:“陰陽為炭地為爐,鑄出金錢不用模。莫向人間逞顏色,不知還解濟貧無?”窮文人從花中夢金錢,不似杜甫向天問:“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物質貧寒,引誘難擋,寒士看金錢花,滿眼是錢不是花,又有何怪哉!

還有一個社團名字也叫旋覆花,是捷克著名文學團體,由卡雷爾·泰格于一九二〇年在布拉格發(fā)起和領導,眾多先鋒派青年藝術家陸續(xù)加入。后以“旋覆花社”為代表的捷克現(xiàn)代派詩歌悄然興起,并出版有民刊《旋覆花》。誰能料想,旋覆這卑微之草,和藝術尚能有如此淵源?

栗lì

樹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

——《詩經(jīng)·鄘風·定之方中》

我愛你富有肉感的子彈

我愛火中取栗的快感

謝謝你選擇我作為你的傻瓜敵人

謝謝你擊中我乖巧而溫順的前額

并把淀粉、蛋白質和脂肪喂入我的體內

你說出你的位置

我來推波助瀾

你說出你是堅果

你不是暗器

本草拾遺

栗,即板栗,又稱栗子,山毛櫸科,是古代重要的農(nóng)作物,《史記·貨殖列傳》有“燕秦千樹栗……此其人皆與千戶侯等”的記載。栗子可代糧,與桃、李、杏、棗并稱“五果”,被譽為“木本糧食”、“鐵桿莊稼”。

栗樹屬堅果樹種,果實富含淀粉及營養(yǎng)成分。民諺曰“八月的梨棗九月楂,十月的板栗笑哈哈”,秋分前后,素有“干果之王”美稱的栗子滿城飄香。糖炒栗子,吃到嘴中,滿口甜香。

栗子刺球俗稱栗子鍋,如鍋蓋般堅硬,像一只只小刺猬,似乎用手一碰,它就會主動來攻擊你。打栗子要戴笠帽,因為栗子是不認人的,若被敲打在頭上,還不得疼得齜牙咧嘴。每個栗子鍋里住著兩三個栗子兄弟,等到鍋蓋開時,栗子兄弟就會蹦跳出來,相貌沉穩(wěn)誠實,憨厚喜人,渾不似先前的刺猬狀。

拉·封丹的寓言中,那只猴子騙貓取火中栗子,栗子讓猴子吃了,貓卻把腳上的毛燒掉了??梢娬l都抵擋不了香甜的栗子的誘惑。

柏bǎi

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隱憂。

——《詩經(jīng)·邶風·柏舟》

“老”有什么罪,偏又加了眼灰。

夜里的“老”有樟腦的氣味

貂皮裘衣重回幼獸身上

陶醉于壽命

又驚惶于壽命

他吵著要回家

這個垂死的老頑童!

好,我?guī)摺?/p>

請你照顧好我身后的一堆稚子

他們在客廳晶瑩地滾動

在滿是玩具的客廳捉迷藏

他們治愈不了他的思鄉(xiāng)病

本草拾遺

柏,柏科,與松異。其樹干通直,香氣深沉厚重。柏樹乃百木之長,素來被視為正氣、高尚、堅貞的象征。

面對自然災變和人心的幽暗戰(zhàn)爭,人們總是把柏作為衛(wèi)士的象征,來安定身心。荀子說“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知君子”,就是以松柏喻君子。艱難困苦才能照見一個人的品行,這也是柏的細碎葉片和堅韌木質里透露出來的知人智慧。

柏樹高壽,它那大圓圈套小圓圈的年輪仿佛老式的密紋唱片,里面錄制了森林的合奏和古老歲月的回聲。陜西軒轅皇帝陵的黃陵古柏,傳說為軒轅帝親手所植,已有四五千年歷史,是自有文字記載以來的中華文化的同齡人了。它一生偉岸,引來周圍眾多雜樹的側目與嫉妒,也引來藤蔓的糾纏與攀附。

除此之外,柏還是悲悼的載體,古羅馬人的棺木通常用柏木制成,他們會將柏枝放入靈柩中,希望死者得到安寧;在中國的廟宇、陵園和墓地,更是隨處可見古柏參天,蔥翠蔭蔽著生者逝者。

茅máo

晝爾于茅,宵爾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詩經(jīng)·豳風·七月》

英雄絕塵而去

草莽繼續(xù)紛披

無數(shù)飛白口口相傳殺人越貨的故事

短促的銀狐之尾,甩痛星光的臉龐

頭頂穿梭的飛刀,錯斬空中的蚊蠅

所有的目擊者腰身都閃傷了

一個失真的人,每天依靠打磨

顯得如此光彩照人

流年荒

白馬遁

他鄉(xiāng)的故知啊

今年是否變得更加嬌氣

本草拾遺

茅,即白茅,禾本科,生于山野荒坡、沙質草甸。

茅花能止血,茅根煎水可清熱利尿,是鄉(xiāng)人勞作時田間地頭必備的解暑飲品,茅葉還可以編蓑衣。茅的根莖頑強,能固沙凝土,是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絕好植物;但在農(nóng)人眼里,茅則是一種難除的雜草。

茅花為穗狀花序,花穗上密生白色絲狀柔毛,觸之滑軟。因此茅在古代象征著潔白、柔順,古人祭祀時常用它來墊托或包裹祭品。茅也被用于招神,《周禮》說“旁招以茅”,即男巫用茅草向四方禱告,呼喚所祭之神。

茅芽被稱為“茅針”、“滴滴芽”,大概三四月時,寸許高的草芽,腹部鼓鼓的,剝開后是嫩白的芯,放在嘴里甜甜滑滑,還有一種青草的香味。

在先人的詩詞典籍中,常見“茅屋”、“茅舍”、“茅店”、“茅寮”、“茅棚”、“茅檐”等詞,對他們來說,茅是實用的建筑材料。

解暑飲品、固沙植物、祭祀用品,現(xiàn)在茅又成了建筑材料。其實茅是不會變的,變的是我們面對它時的那顆心。

菟tù 絲sī 子zi

爰采唐矣,沫之鄉(xiāng)矣。云誰之思?美孟姜矣。

——《詩經(jīng)·鄘風·桑中》

豆子睡死過去,或者早已習慣它的糾纏

它的軟須綁著蛇信子,呼哧呼哧

往大豆的肚皮鉆

一路恩仇快意

或在鐵軌上抽一根氣喘的枕木

每天玩嶄新的升級版游戲

現(xiàn)在它是一個已達上限的贏家

雖然寄生生活遠沒有結束

——為什么要結束

活得如此之好!

你要看出它的自足

它的美滿寄生生活

本草拾遺

菟絲子,即《詩經(jīng)》里的“唐”,旋花科,纏繞寄生于多種植物身上,是豆科、菊科、藜科植物的噩夢。

從住家的綠籬到路肩的護坡,及至海邊的灌木叢,都是菟絲子理想的寄居地。被纏的枝條產(chǎn)生縊痕后,藤莖就在縊痕處形成吸盤,吸取樹體的營養(yǎng),迅速生長,不斷分枝攀纏果株,并彼此交織覆蓋整個樹冠,形似“獅子頭”。菟絲子有成片群居的特性,很容易辨識。

《抱樸子》云:“菟絲之草,下有伏兔之根,無此兔在下則絲不得生于上。”所謂“伏兔”,當指菟絲子根形如伏兔。當然,也有望詞生義之嫌。

菟絲子是死纏爛打而不去的情種,肆意生長的菟絲子和人類想征服大自然的姿態(tài)相似,具有吞噬自然里與之相關的一切的自殺式特性,但它又是中藥木匣子里的一味救世草。

也許該這樣看:吸附和寄生,是菟絲子在自然界展示給人類的關于生存的藝術。

木mù 槿jǐn

有女同車,顏如舜華。將翱將翔,佩玉瓊琚。

——《詩經(jīng)·鄭風·有女同車》

“取花瓣若干,搗碎敷于傷口處。”

這是到了最要命的絕境。

一個病危的美人,診斷書上是這樣寫的:

“秋思過重,長期睡在潮濕的花粉里,

頻受霧氣的浸染,為短箋所劃傷,恐無痊愈之日?!?/p>

本草拾遺

木槿,即《詩經(jīng)》里的“舜”,與扶桑系同胞姐妹,二者都屬錦葵科。其花朵短命,因此又名朝開暮落花。

木槿是著名草藥,對一些有毒氣體的抵抗力很強,又有滯塵的功能,是常用的環(huán)保植物。用木槿做綠籬,開花的籬障別具風格。

在福建汀州一帶,人們習慣以木槿花裹一層面糊后下油鍋制成油炸木槿花,花形依稀存在,色香味俱全,當?shù)厝朔Q之為“面花”。

木槿樹葉用來洗頭發(fā),能止癢去屑。古時候,一到夏天,村姑農(nóng)婦就三三兩兩去捋木槿樹葉泡在水里,用這種水洗過的頭發(fā)烏黑發(fā)亮,柔順爽滑。

唐代李商隱感嘆木槿“可憐榮落在朝昏”,以此來勸誡“未央宮里三千女,但保紅顏莫保恩”。

因此,“顏如舜華”除了用來形容女子美貌,還意指女子紅顏易老。所謂“舜華”者,朝開暮謝,瞬間之榮,來去匆匆。感覺上卻并不憂傷,似乎朝暮并非一瞬,而是日日夜夜生命的循環(huán)。

蒿hāo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我有嘉賓,德音孔昭。

——《詩經(jīng)·小雅·鹿鳴》

二米多高的青蒿,身懷腋臭和壞脾氣

在磨蹭。不愿與牛羊為伍

不愿落草為寇。自矜有碧血丹心

對戲臺上走著貓步的烏鴉嗤之以鼻

天色已昏,割草人蹲得更低

暴亂的草叢隱瞞了他的肥臀

他狂亂地收割著

而畜生嘶鳴

鳥跡絕空山

他不應該只是揮鐮

在憂郁的馬眼里一晃再晃

而不給它一些肥美的夜草

本草拾遺

蒿,菊科,分香蒿和臭蒿兩類。香蒿是青蒿,臭蒿是黃花蒿。以葉背辨別,背青色為青蒿類,背白色是黃花蒿類。蒿之類至多,《詩經(jīng)》中的蔞、蘩、艾、蕭、蒿、蔚均指蒿類,惹得歷代解經(jīng)者難以區(qū)分,此處取青蒿一說。

蒿葉含揮發(fā)精油,具特殊香氣,可驅蚊蟲,還被用作青飼植物。但也有人視蒿為臭草,畢竟事物常呈兩面,忌其味者聞到臭,喜其味者嗅到香。

中醫(yī)以蒿草入藥時多用青蒿?!侗静菥V目》里青蒿被尊為正品,穩(wěn)居“太子”之位,言其他蒿類均為贗品。

古人以“青蒿得春最早,人剔以為蔬,根赤葉香”,而把青蒿作為上等的野菜?!独坠谥苏摗愤€說:“使子勿使葉,使根勿使莖;四件若同使,翻然成痼疾?!币簿褪钦f青蒿的子、葉、根、莖不可同食,這種相生相克的現(xiàn)象集中在同一植物上,造物之奇巧由此可見一斑。

甘gān 棠táng

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

——《詩經(jīng)·召南·甘棠》

杜尚的梨和高更的梨都縮水了

尺寸與畫布不相符合

而枝頭還不成熟

囚禁在枝頭的甘棠尚需一聲斷喝

不是還有一片原野荒廢著嗎?

我當然意識到輜重

但我不能盲目摘取你還處于發(fā)育中的身體

再苦一陣子吧

待到安樂時,即來采甘棠

本草拾遺

甘棠,即杜梨,薔薇科,本為野生梨樹。《毛詩正義》說“白者為棠,赤者為杜”,不知有何根據(jù)。甘棠結果早、壽命長,耐鹽堿和旱澇,是沙荒造林的良種,對肺病患者來說也是良藥。

《史記·燕召公世家》記載,西周著名政治家召公在甘棠樹下決獄政事,他治下的眾官員敬業(yè)守職,造福百姓。召公死后,百姓懷念他的德政,見到甘棠樹不敢砍伐,而且還以詩詠之。后人從此以“甘棠”稱頌召公的美政和遺愛,以至于連他曾憩息其下的甘棠樹也“勿翦勿伐”、“勿翦勿敗”、“勿翦勿拜”,小心翼翼加以呵護,一唱三嘆,反復吟詠。所謂“人惠其德,甘棠是思”,此故事與槐下公正聽訟有異曲同工之美。

“甘棠”之名堪稱美哉,若說它就是“野山梨”,則能有幾人知其背后的酸澀?

葛gé

葛生蒙楚,蘞蔓于野。予美亡此,誰與獨處。

——《詩經(jīng)·唐風·葛生》

這撒野的歡蹄。

這萬頃的欲望之歌。

這暴君的獨裁與擴張。

如此披覆,它的青面獠牙

它在廢墟之上重建的秩序和倫理

現(xiàn)在正在包圍羞怯的灌木群

連秋風輾轉到這里也會自行斷頭

那棵被糾纏的芭樂樹,驚嚇得不敢坐果

盒子里巫術浸泡的種子

要用銅鈸大聲敲擊才能醒來

醒來也無用

一切終將被它擠死擠光

本草拾遺

葛,即葛藤,豆科,常與苧麻(蕁麻科)混淆。

葛藤是解酒良方,因此有“千杯不醉葛藤花”之說。不過中醫(yī)所說的“葛花”并非葛藤開的紫紅花塔,而是老葛藤近根部開的乳白色干花,乃救命良藥,十分罕見。

葛藤莖可做繩,纖維可織葛布。堯舜時期,人們已經(jīng)利用葛藤纖維制麻織布,《詩經(jīng)》里就寫到女仆采葛制衣的場景;周朝更是在中央設立“掌葛”一職,負責征收和掌管葛麻類紡織原材料。到了漢朝,解表名方“葛根湯”也被張仲景收錄在《傷寒論》中。用葛根制成的葛根粉是傳統(tǒng)的保健食品。

用在正當處,葛藤是大地的醫(yī)生,優(yōu)良的覆蓋物。但是物極必反,運用不當?shù)脑?,葛藤和菟絲子一樣,會成為屠殺植物的兇手。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葛藤無聲無息地占領了美國幾個州的萬頃土地,將當?shù)氐闹参飵缀跞紨D死。野馬一樣狂野瘋長的葛藤,所向披靡,凡被其蔓覆者皆枯死,因此它是需要韁繩約束的。

樸pò

林有樸樕,野有死鹿。白茅純束,有女如玉。

——《詩經(jīng)·召南·野有死麕》

當抒情時代已過

我感到一生過于漫長

頻繁的出擊使我倦怠

當面目隱蔽在失真里

我將免卻追問

好心人,你們做了多少徒勞無益的事

抒情時代已過

信物作廢。冬花呆坐在盆里

顧忌長滿兩岸

草莓流出熱心的紅淚

沒有一個人懂得應和

本草拾遺

樸,榆科,樹冠寬廣,枝條平展,常植于寺廟或墓塋。

每到春末,樸樹的枝頭會結出一串串小圓果,那黃赤色球形小肉果,味甘可食。一到這時節(jié),農(nóng)村頑童就把幼竹子鋸下一節(jié)做槍管,用竹筷做推桿,把樸果填進槍管做子彈。將推桿用力一推,子彈就飛向遠處的目標,有時還用來互射在身上,成為很多農(nóng)家子弟童年的樂趣和成年后美好的回憶。因此農(nóng)民將樸果叫“噼啪子”——樸樹自然就叫“噼啪子樹”了。

魯迅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里寫到高大的皂莢樹和紫紅的桑葚,其實浙江紹興魯迅筆下的百草園,一進門就可以看到一棵高大的樸樹。不知為什么魯迅沒有寫到樸樹,也許他的興趣全在聽油蛉低唱、蟋蟀彈琴,從沒玩過“噼啪子槍”,所以對樸樹沒有印象,就把它給遺漏了。

枸gǒu 杞qǐ

南山有杞,北山有李。樂只君子,民之父母。

——《詩經(jīng)·小雅·南山有臺》

沒有血色的人,在藥鍋旁蹲守

他長著絡腮胡子,這使他看上去郁悶而蒼老

他并不清楚自己是陰損還是陽缺

我并不想安慰他(有沒有能力安慰他是另一回事)

我也同樣不想診斷他

因為我本身正在服用毗鄰的另一味草藥

我有不治的失眠癥,徹夜看護爐火上慢騰騰煎熬的補品

手中拂著楊柳枝,口中念著楊柳詞,身上忽冷忽熱

有一天我終于忍受不了了,我向枸杞表明心跡

希望它幫助我固本扶正,安神明目

它說:“很遺憾,你沒有對癥下藥,你患得患失,養(yǎng)得

再胖也是白搭?!?/p>

本草拾遺

枸杞,茄科,是傳統(tǒng)的中藥材和營養(yǎng)滋補品,被《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列為上品。各地野生和栽培的枸杞,以寧夏枸杞最為著名。李時珍說,枸杞為兩種樹名的合稱,“棘如枸之刺,莖如杞之條,故兼名枸杞”。

枸杞是具有強韌生命力的植物,因此,最適合吃枸杞子的是體質虛弱、抵抗力差的人群。北宋翰林醫(yī)官編寫的《太平圣惠方》中載有服枸杞長生不老的說法,這也是后世傳說“神仙服枸杞法”的由來。

現(xiàn)在,枸杞子已經(jīng)走入千家萬戶,因為它亮晶晶、紅撲撲的果子鮮艷可賞,曬干了則是實用的藥材,所以很多人對它的偏愛遠勝其他補藥。

夏日炎炎,人們渴望一壺甘涼的茶水消除暑熱。枸杞子味甘,配以菊花、金銀花、綠茶等,是盛夏飯后佳飲,一杯入喉頓覺神清氣爽,心曠神怡。

芍sháo 藥yao

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芍藥。

——《詩經(jīng)·鄭風·溱洧》

滿園春色里,突然聽見有人喊捉鬼

原來是牡丹作祟

有人開始指指點點

原來她姣美的容貌犯了罪了!

她因此只好在客房外長長的走廊孤芳自賞

或隱入長廊盡頭一間狹窄的客房

風流總被風吹雨打去,侵襲太甚

盛裝之下有一顆憔悴的心

風姿綽約叫人哀傷

十年前它治愈了牡丹的婦科病

十年后它竟然遭牡丹暗算

本草拾遺

芍藥,毛茛科,與牡丹同科屬,有“牡丹王,芍藥相”之說。芍藥的根被稱作白芍,是婦科良藥,所以芍藥又有“女科之花”的美譽。

古時男女互贈芍藥以表惜別,《楚辭》里稱之為“留夷”,又名“將離”?!对娊?jīng)》里,一對青年男女在溫婉的春風里兩情依依,執(zhí)手相望,互贈芍藥——毫無疑問,芍藥是先于玫瑰表達愛慕的愛情信物。

花容綽約、姿色超群的芍藥,是春天百花園的壓軸好花,因此被稱為“殿春”。暮春紅英將盡,芍藥欲放,給寂寞的花園帶來多少生趣。蘇軾感懷于此,寫下了“多謝花工憐寂寞,尚留芍藥殿春風”的句子。

芍藥給人妖嬈、華麗、纏綿的遐想?!都t樓夢》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藥裀”,美人枕著芍藥,芍藥花飛了一身,紅香散亂,手中的扇子丟在了地上,一群蜂蝶鬧嚷嚷地圍著她,似乎她還說著酒令,憨態(tài)可掬。單單看這個章回名,一股“是真名士自風流”的氣息就沛然而出。

芍藥雖天生麗質,雍容華貴,但萬花之上,卻恐怕要永遠屈居于牡丹一花之下了,這也是世襲無法變更的身份和地位。

菽shū

九月筑場圃,十月納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麥。

——《詩經(jīng)·豳風·七月》

有一天我對豆科說:“放兩粒在熱鍋里

看看它們是如何暴跳的?!倍箍坪苌鷼猓骸澳銈冞@些陰險之人

恨不得天下皆如你們那樣瘋瘋癲癲,你到底欲要何為

才能平息心中的怨恨?”

是嗎,我心中有恨嗎?如果還有恨,不就意味著還有救!

我知道,作為糧食我要敬重它

但中午我的飯菜里,我不能不吃下它以增加營養(yǎng)

以示生活五谷豐登,人畜并旺

我以凡間之仁持續(xù)凡間之愛

這是多么必須

本草拾遺

菽,即大豆,豆科,古代又名藿,至周代稱菽,秦漢以來才稱為豆,系豆類的總稱。更細的分類是大豆稱菽,豆苗稱霍,小豆稱荅。

菽是遠古時期重要的農(nóng)作物,《詩經(jīng)》里多次提到菽,有“中原有菽,小民采之”等記載。盡管我國古代文獻中對五谷的分類各有說法,但諸家均把“菽”列為五谷之一,不過五谷中所指的“菽”并非指所有的豆,而僅指大豆。

《春秋考異郵》里描述“菽者稼穡最多”;《詩經(jīng)》說“采菽采菽,筐之筥之,君子來朝,何錫予之”,可見其種植普遍。那時候種植大豆不是為了榨油,因為戰(zhàn)國前中國人還很少吃植物油,以動物油脂為主,人們主要用大豆做豆豉和醬。

《說文解字》里“菽”喻指貧寒之物。有“菽水承歡”一詞,意指兒女用豆和水奉養(yǎng)父母,使其歡喜。生活清苦,一豆一水,如此菲薄的飲食,就窮盡了無數(shù)人一生的心力。

荷hé

山有扶蘇,隰有荷華。不見子都,乃見狂且。

——《詩經(jīng)·鄭風·山有扶蘇》

潔凈的病,病中的驚艷。

這在淤泥中落下腰痛癥的女子,

為貞潔一詞隱忍一生。

春天腐爛的劇院,蓮蓬冠蓋,

長袖揮舞。

鴛鴦十年。離群索居十年。

肩負美名一世。

被喝令:不得惹塵埃一顆;

君子來采

不得喊疼;

蚱蜢舟載悲歡

不得露委屈;

絕望中

仍要思無邪。

本草拾遺

荷,即蓮,蓮科,《詩經(jīng)》里又名“菡萏”,古稱“芙蓉”。荷是被子植物中最早出現(xiàn)的植物之一,被稱為“活化石”,自古以來是宮廷苑囿和私家庭院不可或缺的水生花卉。漢以前均是單瓣型,到了魏晉出現(xiàn)復瓣荷花,南北朝時期甚至出現(xiàn)了千瓣荷花。

荷很早就進入到人們的文化生活之中。西漢時期出現(xiàn)眾多采蓮謠曲,隋唐以后,詩詞、繪畫、雕塑、工藝等荷文化的內容更加豐富,明清的木版年畫更是采用“連(蓮)生貴子”、“連(蓮)年有余(魚)”等吉祥圖案,來表達人們的美好愿望。

隨著佛教傳入中國,作為佛教四大吉花(優(yōu)曇花、曼陀羅花、蓮花、曼珠沙華)之一的蓮花,更為人所尊崇。為什么佛要坐在蓮花上?據(jù)佛典介紹,因為佛法神妙,而蓮花軟而凈、大而香,更能襯托出佛像的莊嚴純凈。

《紅樓夢》中晴雯死后變成芙蓉仙子,賈寶玉在給她的歿詞《芙蓉女兒誄》中道:“其為質,則金玉不足喻其貴;其為性,則冰雪不足喻其潔;其為神,則星日不足喻其精;其為貌,則花月不足喻其色?!边@可算是對荷花的最高贊美。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是北宋周敦頤的名句,自此荷花又成為“君子之花”。不過如果按照今天的情形來看,可謂是“多情明月邀君共,無主荷花到處開”了。

郁yù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烹葵及菽。八月剝棗,十月獲稻。

——《詩經(jīng)·豳風·七月》

你究竟是哪只木桃身上的變種

吹著陰涼的低音喇叭,從繁花走向累累碩果

翅膀越長越笨拙,傳說越傳越幽暗

花非花,果非果,樹非樹

花瓣能掩埋院子里那口千年古井

果子能腐爛一座變性的果園

花瓣和果子能使那一聲投井的撲通聲

變成這世界唯一的一絲活潑

本草拾遺

郁,即郁李,薔薇科,古代稱野李,又稱棠棣。魯迅在《書信集·致山本初枝》中寫道:“棠棣花是中國傳過去的名詞,《詩經(jīng)》中即已出現(xiàn)……普通所謂棠棣花,即現(xiàn)在叫作郁李的?!?/p>

其果實可生食,種子稱郁李仁,可入藥,有健胃潤腸、利水消腫的功效。

郁花開得密集,渾身上下都是花蕾,從頭到腳被花朵所簇擁,有繁花壓樹之感。宋人“花曇逢春對曉暉,朱朱白白綴繁枝”說的就是這番勝景,遠看燦若云霞,近看又似桃花?;ü銡怵ビ簦ㄏ乳_后合,花瓣隨風飄落時如鵝絨般飄浮。果熟時滿枝丹實,小櫻桃般宛如懸珠。

“郁”不像是花草名,更像是一個動詞所營造的凝重氣氛,一個孤獨的人獨處的情狀。

棠棣叢叢,朝霧蒙蒙。北國之花,如今也來南開。

苓líng

山有榛,隰有苓。云誰之思,西方美人。

——《詩經(jīng)·邶風·簡兮》

我曾經(jīng)對愛撒過嬌

我也曾經(jīng)給虎狼投過毒,送過禮

我還得過一枚用甘草制成的勛章

每天必含一次在嘴里,時間 10 秒鐘

用于緩解清晨口中隔夜的苦澀

我常常在早晨醒來無望時

趕緊回味一下生活給予的饋贈

無疑我逐漸投降于它的氣味

有病的理想和健康的賣命二者

我還是選擇有病的理想,選擇“甘苦”的“甘”

而不是“甘心”的“甘

本草拾遺

苓,晉郭璞注《爾雅》謂之為甘草,豆科。以其主根入藥,味極甘,被《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列為上品,稱之為美草。

據(jù)說當年甘草的發(fā)現(xiàn)是個意外。郎中外出了,妻子見病人著急,只好將用來燒柴的干草冒充草藥,把病人打發(fā)回去,結果意外地治愈了病癥。由于該草味道甘甜,郎中便把它稱作甘草。南朝醫(yī)學家陶弘景將甘草尊為“國老”,并說:“此草最為眾藥之王,經(jīng)方少有不用者?!?/p>

據(jù)測定,甘草中甘草酸的甜度高于蔗糖五十倍,是名副其實的“甜草”。甘草藥性和緩,能調和諸藥,所以許多處方都由它壓軸。傳統(tǒng)藥方的組成有“君臣佐使”四類藥物,“使藥”能引導藥物直達病變部位,兼有調和作用,甘草就是著名的“使藥”,有“十方九草”之說。

甘草的適應性強,抗逆性強,是植物界的抗旱能手,也是抵御風沙的先鋒。風沙漫漫的西北寧夏素來就是甘草之鄉(xiāng)。如此滋潤的名字,還有“美草”之稱,卻生于此等苦寒之地,令人嗟嘆。

梓zǐ

維桑與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

——《詩經(jīng)·小雅·小弁》

沒有離開過故鄉(xiāng)的人是沒有故鄉(xiāng)的

只種桑樹的人沒有匹配他的鄉(xiāng)情

他建了一座又一座的祠堂

上面都是一些新鬼

頭像過于新鮮

他曾經(jīng)在祖墳上撒過葫蘆里的藥

但他絕對不是受蔭的子孫

他因為在年少時拔除屋后的梓樹

沒有及時補種,他終生鰥寡

成為一個老無所終的人

他養(yǎng)著一根枯瘦的竹竿

游魂終日騎著荒唐的唱詞

當他吐血時

梓樹花正開得出奇地茂盛

本草拾遺

梓,紫葳科,《說文解字》認為,梓就是楸?!钝拧份d:“梓為百木之長,故呼梓為木王,春夏黃花滿樹,秋冬莢垂如箸?!睆那坝∷⒌目贪宥嘤描髂局谱?,故稱刻印書籍為“付梓”。

《尚書·大傳》說:“橋者,父道也。梓者,子道也。又桑梓,父之所樹?!边@個看法許是緣自《詩經(jīng)》“維桑與梓,必恭敬止”,意思是看見家鄉(xiāng)父老鄉(xiāng)親種的桑樹和梓樹,最容易引起對父母的懷念和產(chǎn)生敬愛之心,要對它表示敬意。

《史記·貨殖列傳》說“江南出楠梓”,在古時鄉(xiāng)間,凡有炊煙升起的地方,大多有桑樹和梓樹,它們一起掩映著寧靜古老的村落,于是“桑梓”成了游蕩在外的子弟們寄托鄉(xiāng)愁的樹木。

麻má

丘中有麻,彼留子嗟。彼留子嗟,將其來施施。

——《詩經(jīng)·王風·丘中有麻》

他吃了四肢

接著吃五官

夜色不斷交叉攪拌

樹葉歸于果子

果子歸于樹葉

他終于是一個溫順的孩子

終于安靜下來了

忽聽一聲悶響,他栽倒在地上

他的幸福就是簡短的一聲“噗”,嘴角是向上的

這個世界最后的不幸歸于麻醉師

只有當另一個麻醉師出現(xiàn)

他才能像一把木錘,與自己相安無事

靜靜地歇息在墻角

本草拾遺

麻,桑科,古代專指大麻,俗稱火麻。通常所說的可制毒品的大麻并非所有的大麻,而是專指印度大麻中較矮小、多分枝的變種。這種麻原產(chǎn)于印度,后引種至各國,尤以墨西哥、哥倫比亞、牙買加、美國為多。我國新疆天山以南所產(chǎn)大麻亦為印度大麻,與原產(chǎn)中國供織衣物和榨油的經(jīng)濟作物大麻不同。

大麻的使用最早與宗教活動有關,其次才用于醫(yī)療,淪為毒品則是后來的事。印度傳說中的毀滅之神濕婆的信徒崇拜這種植物,色雷斯人的巫師則通過燃燒大麻的花,吸取其煙霧來達到靈魂出竅的狀態(tài)。在現(xiàn)代醫(yī)學上,大麻常被用來輔助某些晚期絕癥的治療。

早在兩千多年前,《黃帝內經(jīng)》中已有關于大麻的描述;三國時期的名醫(yī)華佗,曾用大麻做麻醉劑;《本草綱目》中亦有大麻入藥的記載。用大麻做鎮(zhèn)靜劑可消除恐懼、痛苦和不愉快的記憶,即便這種作用是短暫的、易逝的,也足以讓很多吸毒者樂此不疲。且盡杯中酒,身前身后事俱拋諸腦后,誰又能說清這種生活態(tài)度里的是與非?

苕tiáo

苕之華,其葉青青。知我如此,不如無生。

——《詩經(jīng)·小雅·苕之華》

對于他的平步青云,我只有祝詞

沒有嫉妒

對于他的趨炎附勢,我只有冷眼

沒有頓首

大地鑼鼓喧天,彩旗飄揚

有假設的凌云之志嘩然喧騰

軟骨病沒有治愈,反而更適宜于爬行

本草拾遺

苕,即凌霄花,紫葳科。除了常見的中國凌霄,還有美洲凌霄、南非凌霄等種類。凌霄花是傳統(tǒng)中藥材,主治婦科病癥,但它主要用于破血消瘀,孕婦服用的話有墮胎的危險,因此凌霄花也有“墮胎花”之稱。

凌霄花是木質藤本,枝丫間生有氣生根,以此攀緣于山石墻垣或花門棚架,于閩粵南部習見。五月至秋末,綠葉滿墻滿架蔓延,一簇簇橘紅綴于枝頭,美艷照人,家家戶戶都是一座花園,住進去自然就不想出來了。

凌霄花寓意慈母之愛,人們常將其與冬青、櫻草結成花束,贈予母親。很多人認識凌霄花是從舒婷那首著名的詩開始的——“我如果愛你,絕不像攀緣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廈門也有凌霄花,但鼓浪嶼古老圍墻上攀爬的,更多是與凌霄花極為相似的炮仗花。因此,我私下忖度:生活在鼓浪嶼上的詩人是否把炮仗花看成凌霄花了?

荑tí

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

——《詩經(jīng)·邶風·靜女》

接連多少年

她幾乎中斷了對山坡的懷想

來偷情的漢子兩手空空,他是一個風流的吝嗇鬼

他的女人在小心翼翼的偷情范圍里

只把三支茅荑藏在背后

前面抱著一個充氣的娃娃

誰能放下欲望?誰能折斷斜插過來的一雙欲望之手?

她不上山坡,必有人上山坡

采一大捆荑子下山來

賣給花藝店老板,以增加信物的品種

“山坡呀采荑

你呀別送我倒鉤的木戟

歌謠呀快唱完,趁天還沒亮呀

你要快快下山去”

本草拾遺

荑,是真蕨亞門里白科植物芒萁的芽穗,嫩而柔,所以《詩經(jīng)》中稱美人“手如柔荑,膚如凝脂”。

《毛詩傳》說“荑,茅之初生也”,意思是“荑為剛生出的白茅的嫩芽”。這種說法的依據(jù)到底是什么,無從考證。令人生疑的是:《詩經(jīng)》里多次寫到白茅,為什么要另開一字來說白茅的嫩芽?更叫人疑惑的是,白茅的嫩牙和嫩莖披覆絨毛,握在手里有不舒適的抓癢感,女子采白茅的嫩芽來贈予意中人,恐怕不太現(xiàn)實。

再根據(jù)閩南把芒萁的嫩苗叫“茅荑”來推測,古代女子贈給意中人的“荑”,應該是山上到處成片生長的芒萁芽穗,而非白茅的嫩芽。芒萁采摘方便,又是秀麗青翠的羽毛狀,更適宜當信物。姚際恒《詩經(jīng)通論》說“荑即‘手如柔荑’之荑,細茅也”,這中間其實有些細微的差異,細茅不一定都是白茅的嫩芽吧?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