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孫中山提出的國務成員,你認識幾個

中山先生的一天 作者:龔銘,張道有 著


孫中山提出的國務成員,你認識幾個

1912年1月3日,臨時參議院通過了孫中山提出的國務員名單,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成。成員包括陸軍總長黃興、海軍總長黃鐘瑛、司法總長伍廷芳、財政總長陳錦濤、外交總長王寵惠、內(nèi)務總長程德全、教育總長蔡元培、實業(yè)總長張謇、交通總長湯壽潛。

在孫中山組建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中,革命派占絕對優(yōu)勢,但也吸收了一些舊官僚、立憲派。在9名國務部長中,同盟會員3名,他們是陸軍總參謀長黃興,外交總長王寵惠,教育總長蔡元培。其余6名國務部長中,有舊官僚2名,立憲派2名,其余專家2名。

黃興

黃興(1874—1916),原名軫,改名興,字克強。湖南省長沙人。近代民主革命家,中華民國的創(chuàng)建者之一,辛亥革命時期,時人常以“孫黃”并稱。

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至河內(nèi),先后參與或指揮了欽州、防城起義,鎮(zhèn)南關起義,欽州、廉州、上思起義,云南河口起義,都遭失敗。1909年(宣統(tǒng)元年)秋,受孫中山委托,在香港成立同盟會南方支部,策劃在廣州新軍中發(fā)動起義。次年春,起義再次失敗。

1911年4月27日發(fā)動廣州黃花崗起義,親自率敢死隊百余人,攻入兩廣總督衙門,失敗后脫險。武昌起義爆發(fā),黃興趕到武漢,作為革命軍戰(zhàn)時總司令,率民軍在漢陽前線與清軍奮戰(zhàn)二十余日。南京臨時政府成立時,任陸軍總長。袁世凱稱帝時,任討袁總司令。

黃鐘瑛(1868—1912),本名良鏗,又名鍌,號贊侯。原籍福建長樂。

14歲考入福州船政學堂后學堂駕駛班。畢業(yè)后,入劉公島北洋水師槍炮學堂實習。畢業(yè)后,黃鐘瑛被派到濟遠艦上當航海員,參加過中日甲午戰(zhàn)爭,清末曾任?;I艦管帶,武昌起義后率領艦隊投向革命陣營,后成為民國第一位海軍總長。伍廷芳(1842—1922),本名敘,字文爵,又名伍才,后改名廷芳。廣東新會人。清末民初杰出的外交家、法學家。早年入香港圣保羅書院,1874年自費留學英國,入倫敦學院攻讀法學,獲博士學位及大律師資格,成為中國近代第一個法學博士,后回香港任律師,成為香港立法局第一位華人議員。

洋務運動開始后,1882年進入李鴻章幕府,出任法律顧問,參與中法談判、馬關談判等,1896年被清政府任命為駐美國、西班牙、秘魯公使,簽訂近代中國第一個平等條約《中墨通商條約》。辛亥革命爆發(fā)后,任中華民國軍政府外交總長,主持南北議和,達成迫清帝退位。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出任司法總長。

陳錦濤(1870─1939),字瀾生。廣東南海人。幼年入香港皇仁書院就讀。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入天津北洋大學堂學習,畢業(yè)后留校任教。

1901年以官費留學美國,初入哥倫比亞大學,攻讀數(shù)學、社會學。繼入耶魯大學,轉攻政治經(jīng)濟學,1906年夏獲哲學博士學位。9月回國后應清廷部試,又考中法政進士。清末曾任大清銀行監(jiān)察、度支部預算案司長、統(tǒng)計局局長、印鑄局局長、幣制改良委員會會長和資政院資政等。

1912年8月25日,同盟會聯(lián)合其他四個政團組成國民黨。孫中山在湖廣會館主持國民黨成立大會,他出席并被推舉為參議員。民國成立后,歷任南京臨時政府財政總長、審計處總辦。次年任財政部駐外財政員,赴歐調(diào)查財政。

王寵惠(1881—1958),字亮疇。祖籍廣東,出生于香港。王寵惠是近代中國第一張新式大學文憑的獲得者,曾任中華民國外交總長、代總理、國務總理,并為海牙國際法庭任職中國第一人。他是民國時期法學家、政治家、外交家,曾參與起草《聯(lián)合國憲章》,被聘為國立復旦大學法學院教授。

王寵惠一生中先后撰寫了《憲法芻議》《憲法危言》等一系列法學作品,探討了中國憲政設計的原則和方針,其思想不僅奠定了中華民國的立憲基礎,而且引領了近代中國的憲政風潮,被譽為近現(xiàn)代中國法學的奠基者之一。

程德全(1860—1930),字純?nèi)?,號雪樓、本良。重慶市人,本籍江蘇。曾擔任清朝奉天巡撫、江蘇巡撫,辛亥革命中“反正”加入革命軍,任江蘇都督、南京臨時政府內(nèi)務總長等職務,后退出政壇隱居上海。

晚清末年,既得利益集團不愿革新變法,以虛假維新應付下層人民,以致亂局已定、不可挽回。程德全明白清王朝已無可救藥,國家前途只有另謀生路。于是,他開始改變施政方針,不再以挽救清王朝為目標,而是以維持地方秩序、保護地方經(jīng)濟和人民安定的生活為目標,揚棄了傳統(tǒng)的“忠君愛國”的觀念,最終成為第一個反正的前清大吏。

蔡元培(1868—1940),字鶴卿,又字仲申,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浙江紹興人。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

中華民國首任教育總長,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學校長,革新北大,開“學術”與“自由”之風;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時兼任中法大學校長。他早年參加反清斗爭,民國初年主持制定了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第一個法令——《大學令》。

張謇(1853—1926),字季直,號嗇庵。祖籍江蘇。清末狀元,中國近代實業(yè)家、政治家、教育家,主張“實業(yè)救國”,對中國棉紡織業(yè)的發(fā)展有重大貢獻,上海海洋大學創(chuàng)始人。

張謇創(chuàng)辦中國第一所紡織專業(yè)學校,開中國紡織高等教育之先河;以近代企業(yè)管理方式建立棉紡織原料供應基地,進行棉花改良和推廣種植工作;以家鄉(xiāng)為基地,努力進行近代紡織工業(yè)的實踐。他一生創(chuàng)辦了20多個企業(yè)、370多所學校,被稱為“狀元實業(yè)家”。

湯壽潛(1856—1917),原名震,字蜇先。浙江蕭山人。清末民初實業(yè)家和政治活動家,是晚清“立憲派”的領袖人物,因爭路權、修鐵路而名重一時。他的遺言“競利固屬小人,貪名亦非佳士”可謂自己一生寫照。

清光緒十八年(1892)中進士,入翰林院為庶吉士。光緒三十二年(1906),湯與張謇、鄭孝胥等人聯(lián)合江、浙、閩紳商200余人,成立“預備立憲公會”,任副會長,敦促清廷早日立憲。1912年1月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孫中山任命湯壽潛為交通總長,未到任。改任赴南洋勸募公債總理,向在南洋各地華僑募款。袁世凱篡權后,湯曾與章太炎等組織“統(tǒng)一黨”以挽殘局,未果。

參考文獻

1.陳錫祺:《孫中山年譜長編》,中華書局,1991年。

2.吳相湘:《民國人物列傳》,東方出版社,2015年。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