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氤氳
曼殊斐兒
(曼殊斐兒,通譯曼斯菲爾德(1888-1923),英國女作家。生于新西蘭的惠靈頓,年輕時到倫敦求學,后在英國定居。)
這心靈深處的歡暢,這情緒境界的壯曠;任天堂沉淪,地獄開放,毀不了我內府的寶藏!
——《康河晚照即景》美感的記憶,是人生最可珍的產業(yè),認識美的本能是上帝給我們進天堂的一把秘鑰。
有人的性情,例如我自己的,如以氣候喻,不但是陰晴,相間,而且常有狂風暴風,也有最艷麗蓬勃的春光、有時遭逢幻滅,引起厭世的悲觀,鉛般的重壓在心上,比如冬令陰霾,到處冰結,莫有微生氣;那時便懷疑一切;宇宙、人生、自我,都只是幻的妄的;人情、希望、理想也只是妄的幻的。
Ah,human nature,how,If utterly frail thou art and vile,If dust thou art and ashes,is thy heart so great?
If thou art noble in part,How are thy lofties impulses and thoughtsBy so ignobles causes kindled and put out ?
“Sopra un ritratto di una bella donna.”(這首詩譯述如下:“啊,人性,如果你是絕對脆弱和邪惡,/如果你是塵埃和灰燼,/你的情感何以如此高尚?/如果你多少稱得上崇高,/你高尚的沖動和思想何以如此卑微而轉瞬即逝?”)理巴第,通譯為萊奧帕爾迪(1993-1937),意大利詩人、學者。)(Leopardi)的詩;一座荒墳的墓碑上,刻著冢中人生前美麗的肖像,激起了他這根本的疑問——若說人生是有理可尋的何以到處只是矛盾的現象,若說美是幻的,何以他引起的心靈反動能有如此之深切,若說美是真的,何以可以也與常物同歸腐朽,但理巴第探海燈似的智力雖則把人間種種事物虛幻的外象一一褫剝連宗教都剝成了個赤裸的夢,他卻沒有力量來否認美!美的創(chuàng)現他只能認為是稱奇的,他也不能否認高潔的精神戀,雖則他不信女子也能有同樣的境界,在感美感戀最純粹的一剎那間,理巴第不能不承認是極樂天國的消息,不能不承認是生命中最寶貴的經驗,所以我每次無聊到極點的時候,在層冰般嚴封的心河底里,突然涌起一股融一切的熱流,頃刻間消融了厭世的結晶,消融了煩悶的苦凍。那熱流便是感美感戀最純粹的一俄頃之回憶。
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And eternity in an hourAuguries of Muveence Willian Glabe,從一顆沙里看出世界,天堂的消息在一朵野花,將無限存在你的掌上。
這類神秘性的感覺,當然不是普遍的經驗,也不是常有的經驗,凡事只講實際的人,當然嘲諷神秘主義,當然不能相信科學可解釋的神經作用,會發(fā)生科學所不能解釋的神秘感覺。但世上“可為知者道不可與不知者言”的情事正多著哩!
從前在十六世紀,有一次有一個意大利的牧師學者到英國鄉(xiāng)下去,見了一大片盛開的苜蓿(Clover)在陽光中只似一湖歡舞的黃金,他只驚喜得手足無措,慌忙跪在地上,仰天禱告,感謝上帝的恩典,使他得見這樣的美,這樣的神景,他這樣發(fā)瘋似的舉動當時一定招起在旁鄉(xiāng)下人的嘩笑,我這篇里要講的經歷,恐怕也有些那牧師狂喜的瘋態(tài),但我也深信讀者里自有同情的人,所以我也不怕遭鄉(xiāng)下人的笑話?
去年七月中有一天晚上,天雨地濕,我獨自冒著雨在倫敦的海姆司堆特(Hampstead)問路驚問行人,在尋彭德街第十號的屋子。那就是我初次,不幸也是末次,會見曼珠斐兒——“那二十分不死的時間?”——的一晚。
我先認識麥雷君(麥雷,即約翰·米德爾頓·默里(1889-1957),英國詩人,評論家,也做過記者、編輯。曼斯菲爾德與第一個丈夫離異后,一直與他同居。)(John Middleton Murry),Athenaeum(Athenaeum,即《雅典娜神廟》雜志,創(chuàng)刊于1928年,十九世紀一直是英國頗有權威的文藝刊物。)的總主筆,詩人,著名的評衡家,也是曼殊斐兒一生最后十余年間最密切的伴侶。
他和她自一九一三年起,即夫婦相處,但曼殊斐兒卻始終用她到英國以后的“筆名”(Penname)Miss Katherine Mathleen。她生長于紐新蘭(紐新蘭,通譯新西蘭。)(New Zealand),原名是Kathleen Beachamp,是紐新蘭銀行經理Sir Harold Beanchamp的女兒,她十五年前離開了本鄉(xiāng),同著她三個小妹子到英國,進倫敦大學院讀書,她從小即以美慧著名,但身體也從小即很怯弱,她曾在德國住過,那時她寫她的第一本小說“In a German Pension”(“In a German Pension”,即《在德國公寓里》。)大戰(zhàn)期內她在法國的時候多,近幾年她也常在瑞士、意大利及法國南部。她所以常在外國,就為她身體太弱,禁不得英倫的霧迷雨苦的天時,麥雷為了伴她也只得把一部分的事業(yè)放棄(Athenaeum之所以并入London Nation(London Nation,即倫敦的《國民》雜志。)就為此),跟著他安琪兒似的愛妻,尋求健康,據說可憐的曼殊斐兒戰(zhàn)后得了肺病證明以后,醫(yī)生明說她不過三兩年的壽限,所以麥雷和她相處有限的光陰,真是分秒可數,多見一次夕照,多經一度朝旭,她優(yōu)曇似的余榮,便也消滅了如許的活力,這頗使想起茶花女一面吐血一面縱酒恣歡時的名句:“You know I have not long to live,therefore I will livefast!”——你知道我是活不久長的,所以我存心活他一個痛快!我正不知道多情的麥雷,對著這艷麗無雙的夕陽,漸漸消翳,心里“愛莫能助”的悲感,濃烈到何等田地!
但曼殊斐兒的“活他一個痛快”的方法,卻不是像茶花女的縱灑恣歡,而是在文藝中努力;她像夏夜榆林中的鵑鳥,嘔出縷縷的心血來制成無雙的情曲,便唱到血枯音嘶,也還不忘她的責任,是犧牲自己有限的精力,替自然界多增幾分的美,給苦悶的人間,幾分藝術化精神的安慰。
她心血所凝成的便是兩本小說集,一本是“Bliss”(“Bliss”,即《幸?!?。),一本是去年出版的“Garden Party”(“Garden Party”,即《園會》。)憑這兩部書里的二三十篇小說,她已經在英國的文學界里占了一個很穩(wěn)固的位置,一般的小說只是小說,她的小說卻是純粹的文學,真的藝術;平常的作者只求暫時的流行,博群眾的歡迎,她卻只想留下幾小塊“時灰”;掩不暗的真晶,只要得少數知音者的贊賞。
但唯其純粹的文學,她著作的光彩是深蘊于內而不是顯露于外者,其趣味也須讀者用心咀嚼,方能充分的理會,我承作者當面許可選譯她的精品,如今她已去世,我更應珍重實行我翻譯的特權,雖則我頗懷疑我自己的勝任,我的好友陳通伯(陳伯通,即陳源(西瀅)。)他所知道的歐洲文學恐怕在北京比誰都更淵博些,他在北大教短篇小說,曾經講過曼殊斐兒的,很使我歡喜。他現在答應也來選譯幾篇,我更要感謝他了。關于她短篇藝術的長處,我也希望通伯能有機會說一說。
現在讓我講那晚怎樣的會晤曼殊斐兒,早幾天我和麥雷在Charing Cross(Charing Cross,可譯作查玲十字架路。這是倫敦一個街區(qū)的名稱,英王愛德華一世曾在此建立一個大十字架以紀念他的王后。)背后一家嘈雜的A.B.C.茶店里,討論英法文壇的狀況。我乘便說起近幾年中國文藝復興的趨向,在小說里感受俄國作者的影響最深,他的幾于跳了起來,因為他們夫妻最崇拜俄國的幾位大家,他曾經特別研究過道施滔庵符斯基(道施滔庵符斯基,通譯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俄國作家,著有《罪與罰》、《卡拉馬佐夫兄弟》等長篇小說。)著有一本“Dostoyevsky:A Critical Study Martin Secker”,(這本書名直譯為:《馬丁·塞克批評研究》。)曼殊斐兒又是私淑契高夫(契高夫,通譯契訶夫(1860-1904),俄國作家,以短篇小說和戲劇創(chuàng)作著稱。)(Chekhov)的,他們常在抱憾俄國文學始終不會受英國人相當的注意,因之小說的質與式,還脫不盡維多利亞時期的Philistinism(Philistinism,即庸俗主義。)我又乘便問起曼殊斐兒的近況,他說她這一時身體頗過得去,所以此次敢伴著她回倫敦來住兩個星期,他就給了我他們的住址,請我星期四,晚上去會她和他們的朋友。
所以我會見曼殊斐兒,真算是湊巧的湊巧,星期三那天我到惠爾思(惠爾思,通譯威爾斯(1866-1946),英國作家、歷史學家,著有《時間機器》、《隱身人》等。)
(H. G. Wells)鄉(xiāng)里的家去了(Easten Clede)(Easten Clebe,譯作伊斯坦克利本,倫敦附近的一個地方。)。
下一天和他的夫人一同回倫敦,那天雨下得很大,我記得回寓時渾身都淋濕了。
他們在彭德街的寓處,很不容易找,(倫敦尋地方總是麻煩的,我恨極了那個回街曲巷的倫敦。)后來居然尋著了,一家小小一樓一底的屋子,麥雷出來替我開門,我頗狼狽的拿著雨傘還拿著一個朋友還我的幾卷中國字畫,進了門。我脫了雨具。他讓我進右首一間屋子,我到那時為止對于曼殊斐兒只是對一個有名的年輕女作家的景仰與期望;至于她的“仙姿靈態(tài)”我那時絕對沒有想到,我以為她只是與Rose Macaulay,(Rose Macaulay,通譯羅斯,麥考利(1881-1958),英國女作家,著有《愚者之言》、《他們被擊敗了》等。)Virginia Woolf,(Virginia Woolf,通譯弗吉尼亞·伍爾芙(1882-1941),英國女作家,著有《海浪》、《到燈塔去》等。她是“意識流”小說的早期探索者之一。)Roma Wilson,(通譯羅默·威爾遜(1891-1930),英國女作家,其文學生涯雖短暫,卻卓有成就。著有長篇小說《現代交響樂》等。)Mrs. Lueas,(Mrs,Lueas,未詳。)Vanessa Bell(Vanessa Bell,通譯文尼莎·貝爾(1978-1961)英國女作家。她是弗吉尼亞·伍爾芙的姐姐,著名藝術理論家克萊夫·貝爾的妻子。他們同屬于“布盧姆斯伯里”藝術圈子。)幾位女文學家的同流人物。平常男子文學家與美術家,已經盡夠怪僻,近代女子文學家更似乎故意養(yǎng)成怪僻的習慣,最顯著的一個通習是裝飾之務淡樸,務不入時,“背女性”:頭發(fā)是剪了的,又不好好的收拾,一團和糟的散在肩上;襪子永遠是粗紗的;鞋上不是有泥就有灰,并且大都是最難看的樣式;裙子不是異樣的短就是過分的長,眉目間也許有一兩圈“天才的黃暈”,或是帶著最可厭的美國式龜殼大眼鏡,但他們的臉上卻從不見脂粉的痕跡,手上裝飾亦是永遠沒有的,至多無非是多燒了香煙的焦痕,嘩笑的聲音十次里有九次半蓋過同座的男子;走起來也是挺胸凸肚的,再也辨不出是夏娃的后身;開起口來大半是男子不敢出口的話;當然最喜歡討論的是Freudian Complex(Freudian Complex,直譯為“弗洛伊德情結”,但這個說法顯然有誤,應為“俄狄浦斯情結”。)Birth Control(Birth Control,即“人口控制”。)或是GeorgeMoore(George Moore,通譯喬治·穆爾(1952-1933),愛爾蘭作家。)與James Joyce(James Joyce,通譯詹姆斯·喬伊斯(1882-1941),愛爾蘭作家,現代主義文學奠基人之一。)私人印行的新書,例如“A Storytelle’s Holiday”(“A Storytelle’s Holiday”,直譯為《一位故事大師的假日》,但詹姆斯·喬伊斯并沒有這樣一部著作,疑為他的長篇小說《一個青年藝術家的畫像》之誤。)“Ulysses”(“Ulysses”,即《尤利西斯》,詹姆斯·喬伊斯最重要的一部小說。)??傊齻兊娜烁裰皇菋D女解放的一幅諷刺畫(Amy Lowell(Amy Lowell,通譯埃米·洛威爾(1874-1925),美國女作家,意象派詩歌的代表人物之一。)聽說整天的抽大雪茄?。┖瓦@一班立意反對上帝造人的本意的“唯智的”女子在一起,當然也有許多有趣味的地方。但有時總不免感覺她們矯揉造作的痕跡過深,引起一種性的憎忌。
我當時未見曼殊斐兒以前,固然并沒有預想她是這樣一流的Futuristic(Futuristic,即“未來派”、“未來主義”或“未來派作家”,但這里是形容詞,似可按現今文壇上一個流行字眼“前衛(wèi)”理解。),但也絕對沒有夢想到她是女性的理想化。
所以我推進那房門的時候,我就盼望她——一個將近中年和藹的婦人——笑盈盈的從壁爐前沙發(fā)上站起來和我握手問安。
但房里——一間狹長的壁爐對門的房——只見鵝黃色恬靜的燈光,壁上爐架上雜色的美術的陳設和畫件,幾件有彩色畫套的沙發(fā)圍列在爐前,卻沒有一半個人影。麥雷讓我一張椅上坐了,伴著我談天,談的是東方的觀音和耶教的圣母,希臘的Virgin Diana(Virgin Diana,即圣女狄安娜。),埃及的Isis(Isis,即埃及女神伊希斯。),波斯的Mithraism(Mithraism,即密特拉教。)里的Virgin(Virgin,即圣女。)等等之相仿佛,似乎處女的圣母是所有宗教里一個不可少的象征……我們正講著,只聽得門上一聲剝啄,接著進來了一位年輕女郎,含笑著站在門口,“難道她就是曼殊斐兒——這樣的年輕……”我心里在疑惑。她一頭的褐色卷發(fā),蓋著一張的小圓臉,眼極活潑,口也很靈動,配著一身極鮮艷的衣裳——漆鞋,綠絲長襪,銀紅綢的上衣,紫醬的絲絨圍裙——亭亭的立著,像一顆臨風的郁金香。
麥雷起來替我介紹,我才知道她不是曼殊斐兒,而是屋主人,不知是密司Beir還是Beek(密司Beir還是Beek,貝爾小姐或比克小姐,即后文中的“密司B”。)我記不清了,麥雷是暫寓在她家的;她是個畫家,壁掛的畫,大都是她自己的,她在我對面的椅上坐了,她從爐架上取下一個小發(fā)電機似的東西拿在手里,頭上又戴了一個接電話生戴的聽箍,向我湊得很近的說話,我先還當是無線電的玩具,隨后方知這位秀美的女郎,聽覺和我自己的視覺仿佛,要借人為方法來補充先天的不足。(我那時就想起聾美人是個好詩題,對她私語的風情是不可能的了!)她正坐定,外面的門鈴大響——我疑心她的門鈴是特別響些,來的是我在法蘭(法蘭,通譯羅杰·弗賴(1866-1934),英國畫家、藝術評論家。)先生(Roger Fry)家里會過的SydneyWaterloo(Sydney Waterloo,未詳。)極詼諧的一位先生,有一次他從他巨大的袋里一連摸出了七八枝的煙斗,大的小的長的短的各種顏色的,叫我們好笑。他進來就問麥雷,迦賽林(迦賽林,通譯凱瑟琳,即曼斯菲爾德的名。)(Katherine)今天怎樣。我豎起了耳朵聽他的回答,麥雷說“她今天不下樓了,天太壞,誰都不受用……”華德魯就問他可否上樓去看她,麥說可以的,華又問了密司B的允許站了起來,他正要走出門,麥雷又趕過去輕輕的說“Sydney, don’t talk too much.(這句英文意為:“悉尼,別談得太多?!保睒巧衔⑽⒙牭贸霾巾懀琖已在迦賽林房中了。一面又來了兩個客,一個短的M才從希臘回來,一個軒昂的美丈夫就是London Nation and Athenaeum(London Nation and Athenaeum,即倫敦《國民》雜志和《雅典娜神廟》雜志。)里每周做科學文章署名S的Sullivan(Sullivan,未詳。)M就講他游希臘的情形盡背著古希臘的史跡名勝,Parnassus(Parnassus,帕那薩斯,希臘南部的一座山,古時被當作太陽和文藝女神們的靈地。)長Mycenae(Mycenae,邁錫尼,阿果立特史前的希臘城市。自十九世紀七十年代被發(fā)現以來,一直被認為是希臘大陸青銅晚期的遺址。)短講個不住。S也問麥雷迦賽林如何,麥說今晚不下樓W現在樓上。過了半點鐘模樣,W笨重的足音下來了,S就問他迦賽林倦了沒有,W說“不,不像倦,可是我也說不上,我怕她累,所以我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