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要活原則須強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p>
——里仁第四
孔子說:“君子對于天下的事情,沒有一定要怎樣去做,也沒有一定不要怎樣去做,而是服從于義理,義理要求該怎樣做就怎樣做?!?/p>
【感悟一點】
儒家認為,君子立身處世,應完全依據公道、正義來作為行事的基準,而沒有主觀的偏執(zhí)和個人私利的考慮。義當富貴便富貴,義當貧賤則貧賤,義當生則生,義當死則死,義理上要求怎樣干就怎樣干。但同時也強調在這個框架內,并不拘泥于一定的死規(guī)矩。這個觀點在今天也是有道理的,而且與我們所倡導的社會文明也是相符的,即做事方法要靈活,但一定要以正確、堅定的原則做保證。這既是正確做人的道理,也是成功做事的途徑。
田穰苴的治軍之法
真正有遠大志向和做事眼光的人,總是會在某種原則的基礎之上,運用靈活機動的方法去行事,這既保證了自己的權威和公信力,又不會把事態(tài)弄僵。這種古今相通的正確途徑,已被越來越多的人們奉為立身處世的方法和準則。我們不妨通過下面這個古時的事例,從中得到點有益的啟示。
春秋時期,晉國、燕國聯合出兵攻打齊國,齊國節(jié)節(jié)敗退。齊景公召集文武大臣商量如何挽救危局。
坐在齊景公身邊的是相國晏嬰,他認為最要緊的是選拔一個得力的統(tǒng)帥。他向齊景公說:“臣舉薦一人,名叫田穰苴,他文能服眾,武能懾敵,希望大王試一試?!?/p>
齊景公立即召來田穰苴,和他談用兵之法,退敵之計,聽后齊景公非常高興,認為他確實是難得的帥才,便當場宣布田穰苴為齊軍最高統(tǒng)帥,由他率領大軍抵抗晉燕之師,保衛(wèi)齊國。
田穰苴受命之后,向齊景公請求說:“我素來卑賤,大王雖然提拔我為大將,位居大夫之上,但恐怕人心不服,人微言輕,請大王派一位您最信任的顯貴為監(jiān)軍,才好發(fā)兵!”
齊景公馬上同意,任命他最寵愛的貴戚大臣莊賈為監(jiān)軍。田穰苴和莊賈約定,次日正午在軍營的大門口相會。
第二天,田穰苴在軍營門口等候莊賈。莊賈平時十分傲慢,仗著是齊景公的寵臣,根本無視田穰苴和軍中的紀律。過了正午他還沒有到,穰苴只好獨自發(fā)布命令,部署軍隊。直到黃昏時分,莊賈才慢騰騰地來了。
穰苴責問莊賈:“你身為監(jiān)軍,為何不按時到來?”莊賈滿不在乎地說:“哎呀!聽說我當了監(jiān)軍,親戚朋友都來送行,留下喝酒啊,結果晚來一步!”田穰苴很嚴肅地說:“一個帶兵的人,從接到委任的那一刻起,就應當忘掉自己的家;治理軍隊就應當忘掉自己的親人;臨陣對敵,就應當忘掉自己。今強敵壓境,舉國上下人心浮動,士卒在邊境死戰(zhàn),國君寢食不安,百姓生命難保,社稷危在旦夕,你還有什么心事飲酒作樂!”隨即調過頭去問站在一旁的軍正官:“按照軍法,約定時間而不能準時到達應當怎么辦?”軍正官說:“殺頭!”莊賈聽到這兩個字,頓時嚇出一身冷汗。他的手下人忙去報知齊景公。
齊景公聽到田穰苴要斬莊賈,立即派使臣持符節(jié)去營救。使臣在軍中駕車奔跑,也犯了軍令,本應斬首,因為持有君命,田穰苴命令斬其仆從及左驂,毀其車左邊的立木,以曉示三軍,并派使者向齊景公匯報,然后發(fā)兵。
從此,無人敢違軍令,軍威大震,田穰苴帶領齊軍抗擊燕、晉聯軍,收復失地,取得勝利。
齊景公聞捷大喜,極為稱贊田穰苴是個治國安邦的棟梁之材。
田穰苴的這種治軍之法,從理論上講完全符合孔子那種“君子之于天下”的指導原則。他有以才治軍的決心和能力,但又同時請求顯貴做監(jiān)軍;他嚴格執(zhí)法,但又能變通赦免莊賈和使臣。這種既有堅定的原則,又不墨守成規(guī)認死理,而是能夠根據時、地、條件,決定自己該怎樣做才能取得最佳效果的做事方法,是永遠不會過時的。幾千年前的古人已經能運用自如,作為現代人,既應該接受學習,更應該把它運用到自己的實際生活中去,讓自己能夠省心省力地做人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