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呂碧城:民國第一才女

民國紅顏:那些奇女子的美麗與哀傷 作者:李安安 著


呂碧城:民國第一才女

我的婚姻不在乎金錢的多少和門第如何,我只在乎學術上的至高地位。

——呂碧城

呂碧城(1883~1943),安徽旌德人,父親呂鳳岐是光緒三年進士,選為翰林,曾任山西學政。1904年任《大公報》編輯,1906年任天津女子公學校長8年,后任袁世凱總統(tǒng)府秘書,發(fā)現(xiàn)其野心后憤然辭職做生意,之后留學海外?!岸?zhàn)”爆發(fā)后移居香港,直至去世。

她是《大公報》的主筆,是中國第一位女編輯,名聞京津地區(qū);她是北洋女子公學的校長、當時的女權運動和女子教育的先鋒;她是袁世凱家族的座上賓,是袁總統(tǒng)府的秘書;她是善于做生意的企業(yè)家和聞名大上海的社會活動家;她是堅持在文學上以文言文創(chuàng)作的詩人、詞人,被譽為“近三百年來最后一位女詞人”。在20世紀初的中國文壇、女界及至社交界,曾有“絳帷獨擁人爭羨,到處咸推呂碧城”的說法。呂碧城與其兩個姐姐以詩文名世,號稱“淮南三呂,天下知名”。

傳統(tǒng)文化和自由獨立在呂碧城身上都留有鮮明的印記,這也正是那個時代的特點。她以才華驚世,個性獨立,成就斐然,生活傳奇,成為冠蓋群芳、風華絕代的民國才女。但個人感情卻蒼白不幸,成為終身未嫁的“民國第一剩女”。

自小才膽兩絕佳

呂碧城的父親呂鳳岐,是光緒三年(1877)進士,曾任國史館協(xié)修,也就是曾就職翰林院,后來又做過山西學政。

生在這樣一個詩書之家,據(jù)說家有藏書三萬冊,耳濡目染,呂碧城自小就接受了良好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呂碧城也確實穎悟早慧,從小就表現(xiàn)出過人的才華,詩、書、畫、音律等無所不通,尤其擅長作詞,為時人稱頌:“自幼即有才藻名,工詩文,善丹青,能治印,并嫻音律,詞尤著稱于世,每有詞作問世,遠近爭相傳誦。”

12歲時,呂碧城曾寫下一首詞:

綠蟻浮春,玉龍回雪,誰識隱娘微旨?夜雨談兵,春風說劍,沖天美人虹起。把無限時恨,都消樽里。君未知?是天生粉荊脂聶,試凌波微步寒生易水。浸把木蘭花,談認作等閑紅紫。遼海功名,恨不到青閨兒女,剩一腔毫興,寫入丹青閑寄。

看這文字,已顯老到。有人把這首詞拿給她父親的同年進士、曾任兩江總督的樊增祥看,這位“詩論大家”看完,當來人告訴她這是一個12歲的少女所作時,他驚訝得半天說不出一句話。不只是其中的文采,更有其中的情感,“夜雨談兵,春風說劍”,這樣的英氣和豪情,怎么會出自一個小姑娘之手呢?樊增祥嘖嘖稱嘆。

據(jù)說后來,這位樊老先生還親自編輯了呂碧城的詩詞,尤其喜歡其中的一首《浪淘沙》:

寒意透云幬,寶篆煙浮。夜深聽雨小紅樓。姹紫嫣紅零落否?人替花愁。

臨遠怕凝眸,草膩波柔。隔簾咫尺是西洲。來日送春兼送別,花替人愁。

樊先生在一旁批注:

漱玉(李清照曾著有《漱玉詞》)猶當避席,斷腸集(宋代著名才女朱淑真詞集名)勿論矣。

由此可見對呂碧城的評價之高。

1895年,呂碧城的父親過世,母親作為妾室,在分配家產(chǎn)中處于劣勢,族人甚至唆使匪徒將呂碧城的母親劫持。

孤兒寡母,沒有依靠,受人欺負。面對如此變故,兩個姐姐幾乎被嚇傻了,不知如何是好。而小碧城,卻機敏過人——她給父親的朋友和學生們寫信告援。幾番波折,母親得救,家產(chǎn)得到妥善解決。呂碧城小小年紀救母的事跡一時傳開。

但這件事傳到與呂碧城有婚約的汪家耳里(碧城9歲時兩家訂立婚約),頓時起了戒心,“夫家”人想:這個小姑娘,竟有如此能量,一個女孩子太“能干”了,將來怎么能安分地相夫教子呢。在那個崇尚“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年代,他們并不欣賞呂碧城的聰敏。加之呂家此時已敗落,于是汪家悔婚,提出退婚要求。呂家孤女寡母,不愿為此爭執(zhí),又礙于面子,只好答應。

遭到退婚,這在封建社會可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更何況呂家也算是詩書禮義之家。對于早熟又天性敏感的呂碧城來說,更是奇恥大辱。此事給她幼小的心靈投下陰影,以至使她對日后的感情和婚姻都采取了異常謹慎的態(tài)度。

由于在家族中失去地位,母親就帶著呂碧城姐妹四人,投奔到任溏沽鹽運使的舅舅嚴觀笙家里……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