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文化藝術的沐浴

旋律的霞暉:吳祖強傳 作者:林林 著


2、文化藝術的沐浴

南池子葡萄園的吳家宅院一向寧靜溫馨,孩子們經常聚在一起,在客廳里安安靜靜地看書,這是書香門第出身的祖母為吳家的孩子從小培養(yǎng)的習慣。一天天長大開始蹣跚走步的小祖強也終于按照祖母的要求,和哥哥姐姐一起來到祖母的身旁。他坐在最小的五姐吳徠旁邊,和她一起看帶有圖畫的書。有時,他也會和五姐規(guī)規(guī)矩矩坐好,一句一句跟著祖母學唐詩。祖強雖然很小,卻早早透出過人的聰慧機敏,他總是很快記住祖母教給的詩句,然后規(guī)規(guī)矩矩、一字不差地背給祖母聽。他也很喜歡看書,或是細心地一篇一篇地翻著書看,或是靜靜地聽著稍大些的五姐一邊翻著書頁,一邊講著書中的故事……

專心致志地看書,認認真真地背誦古文,是莊還夫人為吳家宅院里的孩子們營造的最初的文化環(huán)境。在音樂家吳祖強的記憶中,這是祖母莊還夫人對她的孫兒最早的文化啟蒙,也是他幼時接受的最早文化熏陶。這場景,也一直讓小祖強牢牢記在心中。即便是在80多年后的21世紀,耄耋之年的吳祖強雖然早已成為享譽中國大地的作曲家和音樂教育家,卻仍然清楚地記得當年祖母給他看的書有《三國演義》,也有《岳飛傳》……

再長大些,對吳祖強童年文化藝術影響最大的就是他的父親吳瀛先生了。一直擔任政府文職官員的吳瀛先生除了有精于中國詩文書畫、篆刻和古文物鑒賞的精深國學底蘊,更有深厚的西畫和傳統(tǒng)畫功底,可說是學貫中西,曾被譽為“一個在近代中國美術史上傳遞中國文人畫傳統(tǒng)的承前啟后的人物”。此外,學識出類拔萃的吳瀛先生在27歲時即擔任了故宮博物院常務委員和古物審查專門委員。這期間他不僅參與了創(chuàng)建故宮博物院,還擔任了《故宮書畫集》和《故宮周刊》的首任主編。

由于早年受孫中山先生革命的影響,吳瀛先生更具有強烈的愛國思想。因此吳瀛先生不僅曾被聘兼職到故宮博物院參與“清室善后委員會”對清宮財產的清點和博物院的創(chuàng)建工作,更在后來的故宮博物院精選部分文物南遷中,兼任了首批南遷文物的押運工作。吳瀛先生“以保存數千年文化淵藪為職志”,為保護祖國寶貴的文化遺產作出了突出的貢獻。更為難能可貴的是,供養(yǎng)子女眾多的大家庭、經濟并不寬裕的吳瀛先生常常為購置文物而傾其所有,而在新中國成立后,對于那些曾經讓人口眾多的吳家不得不節(jié)衣縮食而購置得來的珍貴文物,吳景洲先生毫不猶豫地將它們無償地捐獻給國家。這不由讓我們看到,無論是景洲先生深厚的文化底蘊,還是他令人敬佩的愛國思想,都在無形中深深影響著成長中的吳祖強。

對于年幼的吳祖強來說,與父親接觸最多和最近的地方莫過于父親的書房。在南池子葡萄園的吳家宅院,經常是景洲先生走進書房時,吳家的六弟小祖強也會緊跟身后,他不離左右地看著父親研墨,跟著父親學古文。漸漸地,小祖強可以親自為父親研墨,古文也越學越多。在書房的一片溫馨雅靜和濃濃的書墨香中,小祖強靜靜地感受著父親的淵博學識和豐厚的文化底蘊……

而景洲先生更感覺到,他的小祖強時時都透著一股聰明伶俐,他那一雙黑黑的大眼睛里似乎永遠充滿智慧,尤其是和哥哥姐姐一起學習古詩的時候,總是喜歡用他那好聽的聲音背給哥哥姐姐聽: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這是父親吳瀛先生教給孩子們的《桃花源記》,小祖強早早就已學會,他更喜歡在父親和哥哥姐姐面前背誦。于是,在20世紀30年代初,北京南池子葡萄園吳家宅院的書房里,伴隨著書墨的濃香,經常會聽到吳家的六弟小祖強用他那稚嫩又清脆的童音在背誦古文……

在古都北京胡同四合院度過的童年生活中,還有一個應該提起、也是對吳祖強兒時和少年都影響至深的人,那就是他的大哥、中國文化界著名的吳祖光先生。吳祖光年長六弟祖強10歲,是南池子葡萄園吳家的長子。受家庭文化氛圍的熏陶和影響,吳祖光在少年時期就顯露出過人的文學天賦。中學讀書時,吳祖光開始初試文學習作并發(fā)表了一些詩歌和散文。與此同時,年少的吳祖光又開始沉醉于中國京劇藝術的特殊魅力之中。他喜歡跑到戲園子聽京劇,也熟知京劇各路名角,這不僅讓吳祖光在無形中受到了中國戲曲藝術的啟蒙教育,更對他后來的戲劇創(chuàng)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吳祖光后來成為中國著名的學者、戲劇家、書法家和社會活動家,被譽為當代中國影響最大、最著名、最具傳奇色彩的文化老人之一。他的主要代表作有話劇《鳳凰城》、《正氣歌》、《風雪夜歸人》、《闖江湖》等,此外還有評劇《花為媒》,京劇《三打陶三春》,導演電影《梅蘭芳的舞臺藝術》、《程硯秋的舞臺藝術》,并著有《吳祖光選集》六卷本。

吳祖光在中國文化界的地位無疑是不可替代的,他在中學時代就已顯露的文學藝術才華也更是深深影響著童年時的六弟吳祖強。因此,當年孩提時的吳祖強有一篇記述班上游藝會的短文能夠被選中刊登在孔德學校??暇筒蛔銥槠媪?。

對于自己最早在文學方面的“小試牛刀”,幾十年后的1996年,音樂家吳祖強在中國文聯(lián)為其出版《霞暉集》和《融匯集》時,曾在《生活歷程的映照——寫在〈霞暉集〉和〈融匯集〉付梓之前》一文中作過如下回憶:

“……習慣上出版文集是作家、理論家的事,我是作曲家,雖寫點文章,也只能算是業(yè)余活動,出個文集難免有僭越之嫌,為找個‘說法’,仔細想一想,倒也覺得可能是由于家庭,特別是父兄的影響,我卻真的是相當早便有文字上了刊物。如果不把記不清是五六歲在幼兒園(那時叫幼稚園),還是在小學一年級時,曾有一篇記述班上游藝會的短文,大約一百多字,公然登在孔德學校??线@件事計算在內的話,則首次正式發(fā)表于社會大型刊物的文字‘作品’應該是十七八歲時所寫的收入目前文集中的一篇散文《紅霞的故事》……”

祖母的文化啟蒙,父親的淵博學識,大哥的藝術天分,都讓吳祖強從小就沐浴在充滿文化藝術的陽光之下……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