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一流人的境界
李清照有詩云:“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痹谶@句詩中被形容為“第一流”的就是被稱為“冠中秋”的桂花。只要是在桂花盛開的季節(jié)里,無論你是悠閑,還是奮進,抑或是苦悶,都能感覺到一種“情疏跡遠只香留”的暢快。那么,第一流的人又是怎樣的呢?李敖曾描述過第一流的人的境界:
“第一流的人會忍辱、會含冤、會受謗、會遭非常之變,不動于色,會‘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因為他志趣高邁,‘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第一流的人認定Life is too short to be little.(人生短得不夠扯雞毛蒜皮)他必須忍住不為小事所纏。他有能很快分辨出什么是‘無關(guān)的事項’的能力,然后立刻砍掉它。
“第一流的人過的生活,一定不是常人的生活,一定是非常人所能堪的生活,一定是常人不肯、也不能過的生活。”
第一流的人一定是個珍惜時間、不浪費生命的人。他不會浪費時間去做一些無意義的事,他只知道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時間對他來說極為寶貴,他的目標通常是如何在短暫的生命中創(chuàng)造最大的價值。
第一流的人也一定是個以大局為重的人,古往今來,善戰(zhàn)者、善治國者莫不以大局為重、為要、為上、為本。所以第一流的人也應(yīng)該是做大事且不拘小節(jié)之人。他善于從整體出發(fā),善于從長遠計量,然后全力以赴,最終改變大局。
第一流的人也是無情的人,他只站在真理一方,為了捍衛(wèi)真理他可以拋棄各種人情。他也是一個講究原則的人,為了原則他也可以不要所謂的“良心”,他不會“良心上過意不去”,他只是做了自己該做的,所以第一流的人做事都力求做到問心無愧。
第一流的人也是能保持本色以及真性情的人。他不會溜須拍馬、不會曲意逢迎,也不會勉為其難。他按照自己的“心”來生活,不隱瞞自己的真實需要,不隱藏自己的真實性格,不為別人而活,他是非分明,待人接物公正公平。“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是他的人生信條。
總之,第一流的人做第一流的事,他有高遠志向,他樂觀,他寬容,他有智慧,他只做實事,他正直,他謹慎……這些標準,你又能做到幾條?第一流的人不易做,但卻不是不能做,先從做第一流的事開始,日積月累之后,你會發(fā)現(xiàn)自己也在向“第一流”的道路邁進。
◎大德不可忘
有一種人,他們很注意“細行”,在小的行為上,小心翼翼,他們在某種意義上,可能是好好先生、好丈夫、好老師、好兄弟、好公務(wù)員,甚至是愛國者,但以大的行為、大的規(guī)跡來看他,他就不及格。以日本的廣田弘毅為例,他符合好好先生等每一樣條件,但他卻是侵略中國的元兇,他在大的行為、大的規(guī)跡上是錯誤的、狹小的,叫人不敢領(lǐng)教的。最后,在東京大審時被絞死。死前他的太太先自殺殉情,他真是好丈夫。但好丈夫等“小德”并不能使他的“大德”正確、偉大、令人佩服,所以這種人,要上斷頭臺。
——李敖
這句話中李敖表明了自己的觀點:光注意細行是不夠的,還要注意自己的大德,甚至可以說大德比細行要重要。中國人一直以來在道德問題的看法上似乎都有些矛盾??捶ㄖ皇恰安获婕毿?,終累大德”,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不注意小問題,那么在道德上也是不足取。另一種看法是“大德不逾閑,小德出入可也”,意思是只要把道德上的大的方面把握住,小的方面也就可以不必苛求了。李敖在討論到這個問題的時候用日本戰(zhàn)犯廣田弘毅作為例子,先闡明在他上絞架以前,他的太太先行為他自殺殉情,這說明在“細行”上廣田弘毅完全符合作為一個好先生或是好丈夫的條件。但他是侵略中國的元兇之一這一點也是不可否定的,他對中國人民乃至亞洲人民所犯下的滔天罪行使他在“大德”上是不及格的,也是不足取的。這里再舉另一個例子,明朝有一個破山和尚,有感生靈涂炭,于是為民請命,請求張獻忠不要再濫殺無辜。而張獻忠命令他的手下拿出牛羊豬肉,然后對破山和尚說:“你只要吃了這些肉我就封刀?!逼粕胶蜕写罅x凜然道:“老僧是為百萬生靈,何惜如來一戒?!焙敛华q豫地就把那些肉吃了。從和尚戒肉這樣的“細行”來看,破山毫無疑問是有瑕疵,但是從為了百萬生靈這方面來看,破山可以被稱為“大德”方面的楷模。
李敖想要表達的這種大德重于小德的想法頗有一番道理。從上述例子可以看出生而為人是不可能完全盡善盡美的,因此有了“人無完人”這一說法。好人與壞人之間的區(qū)別看似很明了,但從另一方面來說兩者之間似乎也不存在什么不可逾越的鴻溝,也就是說兩者的界限并不分明。我們來假設(shè)一下:如果一個好人做了一件影響很壞的壞事,而因為這件壞事引出了許多世人所不能容忍的惡果,那么人們自然而然地就會把這個好人當做壞人來對待,這就是所謂的“失大德”。由此可見,好人與壞人之間的差別只有一步,要跨過這一步,說難也不難,說容易也不容易。上文中提到的“小德出入可也”是想說明那些時不時有所出入的小節(jié)是不影響一些君子或是有德之人的為人。比如,精忠報國的岳飛,顛沛流離卻至死不屈的文天祥等,這些人在少年時代都做過一些被道學(xué)家劃分為“離經(jīng)叛道”的事,但這些事并不影響他們成為不失大德的君子。相比之下,有許多古代的君王,比如南唐后主李煜、唐玄宗李隆基、明朝崇禎帝等,這些都是極有才華之人,李煜的詞,唐玄宗對音律的貢獻,崇禎帝在畫工以及陶瓷方面的才華,都由于他們的亡國或統(tǒng)治不力而完全被抹殺。許多帝王將相都是如此,因為他們所處的環(huán)境不僅限制了他們施展才華的空間,還讓他們背上了沉重的枷鎖,身份雖然富貴但是福是禍誰也說不清。再看看另一種類型的帝王,唐太宗李世民,漢高祖劉邦都可以被稱為一代名君,說其名垂千史也不為過,然而他們也有兄弟相殺的“玄武門之變”以及“背信棄義,殺戮功臣”的名聲,這些可以用“壞”來形容的名聲并沒有遮掩了他們的“日月之明”,反而更能顯得他們光明磊落,有帝王風(fēng)范。這樣想來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的,如果沒有玄武門之變的發(fā)生,如果當上皇帝的是太子李建成而不是當時的秦王李世民,那么還會有貞觀之治的出現(xiàn)嗎?說不定大好的江山會完全毀在李建成的手里。漢高祖和明太祖都有誅殺功臣之名,清朝的傅以漸就說過這樣的話:“漢有韓信,明有藍玉,讀史至此,誠可感嘆。然以國家全體而論,當開創(chuàng)伊始,若無約束元勛宿將之力,人人挾其馬上功勞,驕縱橫暴,民生凋蔽,也不能立國長久。明太祖,漢高祖,誅殺功臣,雖千古嘆為寡恩,其實也是明,漢開國之功,所以能夠速就的原因。”說到這里就能看出,“大德不逾閑,小德出入可也”可謂極有道理。而為了能更進一步地證明自己觀點的正確性以及重要性,李敖再次顯示出了自己善于考據(jù)的特點,又再接再厲地舉出了更多的例子:
“再以德國的史匹爾為例。他也符合好好先生等每一樣條件,但他卻是幫助希特勒侵略的元兇。紐倫堡大審時,他看到集中營猶太人慘死的照片,他自認有罪。他在大的行為、大的規(guī)跡上是錯誤的、狹小的、叫人不敢領(lǐng)教的。最后,被判了二十年。他的太太一直等他出獄,他真是好丈夫。但好丈夫等‘小德’并不能使他的‘大德’正確、偉大、令人佩服,所以這種人,要坐二十年牢。
“在日本軍國主義的統(tǒng)治之下,在德國法西斯主義的統(tǒng)治之下,像廣田弘毅、史匹爾這樣的知識分子,也不知道有多少,他們都只知‘小德’而不知‘大德’,只重小的行為而忽略大的行為、大的規(guī)跡。他們自以為在精忠報國,自以為賣命的對象是苦難的國家,因而做孤臣、做循吏,‘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殊不知他們做的,只是對一黨一家一姓的愚忠,對一黨一家一姓的扶同為惡而已,他們在‘大德’上,是‘逾閑’的?!?/p>
“大德”與“小德”其實也可以說成是“大局”與“小節(jié)”,注重“大德”就是顧全大局,不拘小節(jié)。所謂大局,通常指人們所作出的決定是從整體利益出發(fā),為整體利益著想,而不是為個人謀利??梢哉f,為政者必須具備的條件之一就是要懂得顧全大局,想要成為這樣的人就必須要做到能以海量的胸襟去作一些常常被人們認為是“過分理性”的決定,或者是拋開自己的自尊忍受他人的侮辱。這樣做的理由就是為了顧全大局。也就是說想要顧全大局,最基本的就是要做到不拘小節(jié),所謂“成大事者不拘小節(jié)”?!而欓T宴》中就有類似的話:“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边@句話的具體意思就是做大事之人不必顧忌細枝末節(jié),行大禮之人也不必計較一些小的謙讓。因此,想要成就大事,必須善于取舍。
古往今來,有多少成大事者都是因為善于取舍且不拘小節(jié)而獲得了成功。矛盾隨時存在,現(xiàn)實存在的事物中就包含了各種各樣的矛盾,一個人是不可能將所有事情都全面顧及,做到面面俱到的,因此只有將工作的重心放在把握事物的主要矛盾上,確定“大事”、“大德”的重要地位,做到不拘泥于小節(jié),這樣才能將自己的大部分精力完全投入解決事物的主要矛盾上。一句話,要想更快地獲得成功就要減少細枝末節(jié)等小事的阻礙。曾國藩就堅持著這樣的人生信條:定準做事的方向,不要把心思都花費在小事上,做事情時一定要抓住根本,搞清主要矛盾,從大局出發(fā)去考慮問題。因次,曾國藩的《曾氏家書》中就有許多信條被后人們奉為經(jīng)典。春秋時期的越王勾踐,與吳國斗爭失敗后在吳國甘當奴隸這點可以看做是“小節(jié)”,之后勾踐臥薪嘗膽,積蓄十年之力,最終一朝滅吳,成就立國大事。類似這種不拘小節(jié)、最終成就大事的例子還有很多。韓信不拘胯下之辱這樣的“小節(jié)”,最終成為西漢的開國功臣;愛因斯坦不拘不修邊幅、衣衫襤褸這樣的“小節(jié)”,最終提出相對論……這些成大事者都志不在小,他們看得更遠,從大局出發(fā),不拘小節(jié),最終獲得巨大成功。而一些過于注重細節(jié)之人,如三國時期的諸葛亮,可以說是事必躬親,“軍中罰二十以上必親覽”,他要管理太多的瑣事和小事,完全沒有做到區(qū)別取舍,沒有搞清楚國家的“大事”與軍中的“小事”之間的關(guān)系,最終因為勞累過度而落得個“出師未捷身先死”的結(jié)果。這些事例說明的道理仍舊是要想成大事,就要不拘小節(jié),只有這樣做才能避免分散精力在完全不必要的小事之上,做到專心致志、心無旁騖地達到最終目標。這個道理也適用于企業(yè)管理當中,一個企業(yè)管理者若想取得成功,也要做到不拘小節(jié)。德力西集團的總裁在談到如何管理好企業(yè)時就說過一定要從各種繁瑣的管理事務(wù)中脫離出來,從全局的角度出發(fā)來為企業(yè)把關(guān),而德力西集團正因為堅持了這個原則,才能多次進入全國民營企業(yè)的前十強。所以說無論是個人、企業(yè),還是國家,想要成大事,就必須要把握住事物的主要矛盾,以大局為著眼點,善于取舍且不拘小節(jié)。唯有如此,個人才能達到最終目標,企業(yè)才能在市場領(lǐng)先,國家也才能飛速發(fā)展。才能“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上面提到了顧全大局以及不拘小節(jié)的問題,又讓我想起了一句古話:“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這是一句充滿了科學(xué)哲理以及辯證法的話,完全值得借鑒。“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分析一下可以看出它講的是“全局”與“一域”之間的關(guān)系,也就是大局與小局的關(guān)系。簡單來說就是“一域”服從“全局”,“小局”服從“大局”。如果一個人只能看到眼前這塊小小的局部,只能看到一個地區(qū)或一個單位的利益,也就是“一域”蔽眼,不見全局,一葉障目,不見泰山,這樣做不但會影響大局,就是小局也會被搞砸;相反,如果能做到從宏觀或全局的角度去看問題,那么你一定會有一種“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胸懷以及氣勢,也只有這樣你才能擴展自己的胸襟,打開自己的視野,在更寬廣的空間范圍中尋找并把握更大的機遇,只有謀全局者,才能因勢而上,最終贏得發(fā)展。而“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講的則是“萬世”與“一時”之間的關(guān)系,也就是長遠與眼前的關(guān)系。所謂發(fā)展其實指的是全面的、協(xié)調(diào)的、可持續(xù)的發(fā)展,“可持續(xù)”指的就是“萬世”,也就是長遠,經(jīng)得起考驗。如果不謀“萬世”,竭澤而漁,是不可能有真正的“發(fā)展”。想要發(fā)展當前,就必須著眼長遠。
總之,小德與細行固然重要,但大德亦不可忘。雖然想要達到“大德”的難度比達到“小德”要難得多,但是,誰又不想被人們稱為一個“大德之人”呢?
◎原則性問題無情面可講
我一生中,因為我的質(zhì)直與坦白,得罪的朋友頗有幾位,我都顧不得了。我愛護朋友,但我更愛護真理。當朋友背離真理的時候,我會修理他,無奈下筆時分,未免眼中含淚。諸葛亮斬馬謖,是眼中含淚的,諸葛亮的偉大不在公事公辦,他的偉大,在可以徇私卻不肯徇私,他當時要徇私,大家也沒話說,但他不肯,所以有揮淚之斬。諸葛亮的揮淚之斬,表現(xiàn)出來的,是公私既分明又兼顧,也就是真理友情既分明又兼顧。這種作風(fēng),我最欣賞。
——李敖
李敖的確很能得罪人,那是因為原則與真理對他來說尤為重要,不管是什么人,只要觸碰了他的底線,哪怕是朋友,他也會毫不猶豫地提筆而戰(zhàn)。李敖也認為,捍衛(wèi)真理、保持原則也是一個第一流的知識分子應(yīng)該做到的:“任何第一流的知識分子,他在形式上的條件,必須是反對形態(tài)的、批評形態(tài)的、異議形態(tài)的、你說東我就說西形態(tài)的。因為他深刻知道:在尋求真理、維護真理的過程中,從反對、批評、異議、你東我西來著眼,太重要了。尤其在一黨獨大眾口一聲的情勢下,更該如此。想想看,當蘇格拉底獨自面對眾口一聲,敢于為十個將軍辯護的時候,當伽利略獨自面對眾口一聲,敢于提出地球轉(zhuǎn)動學(xué)說的時候,如能有一個聲音,從眾口一聲中脫聲而出,轉(zhuǎn)來支持他們,表達出反對、批評、異議、你東我西的聲援,該是多么重要的事。因為在當時,蘇格拉底和伽利略的唱反調(diào)都被抹殺過,但他們的反調(diào),畢竟都是真理。真理從唱反調(diào)而來,真理的發(fā)揚光大,又有賴于第二個、第三個乃至第N個唱反調(diào)的人,前仆后繼,薪盡火傳?!毕窭畎竭@種公私分明到不講情面的人現(xiàn)在已經(jīng)相當少了,但是可以確定的是這樣品格的人是受人尊敬的。古人就非常講究鐵肩擔道義,而今人則講究主持正義,古往今來這些都是檢測社會是否公正的必要法則。煙云變幻的歷史,滄桑莫測的人世,只有正義與正氣能夠長留人間,正義一直是人心所向,正義也一向是公私分明,不會因私廢公,更不會因公廢私。
公私、義利可以說是社會經(jīng)濟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兩個方面,同時也是傳統(tǒng)道德、人格以及理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公私關(guān)系上,通常要做到大公無私,公私分明,甚至是公而忘私。而在義利關(guān)系上,通常要做到舍利取義或者是重義輕利,也就是說為了道德犧牲自己的物質(zhì)利益。南宋思想家朱熹認為:儒家修身養(yǎng)性的第一要義就是人們要如何擺正公私義利等方面的位置。想要公私分明有幾點是必須要做到的。其中一點就是必須具備一個獨立的人格意識。如果一個人做不到這點,沒有具備獨立的人格意識,那么他就不會用理想狀態(tài)下的那些道德規(guī)范來要求自己,就算要求了也會很難做到。幾千年來,中國的傳統(tǒng)一直著重強調(diào)擁有集體主義的人格意識,從小就教育人們一定要把集體的、全局的利益放在任何事情的首位,這樣一來“天下為公”的傳統(tǒng)氛圍就這么形成了,這也是中國文化中非常典型的一例:遏制甚至抹殺個人對私利的追求。隨著社會的進步以及科學(xué)的發(fā)展,人們逐漸意識到追求私利也是人類生存所必需的行為,不應(yīng)該受到抑制,但是必須正當?shù)匕l(fā)展。如此想來也是,凡事都要對比才能出結(jié)果,如果沒有私利,哪里又有公義?可以說私利就是公義的根本,但是這樣說并不代表人就應(yīng)該先滿足私利再滿足公義,正確的方法應(yīng)該是在保障公義這個大前提下,正當且有限度地滿足自己的私利??梢哉f大公無私是社會發(fā)展的一個理想狀態(tài),是被人們普遍憧憬的,但要清楚,想要達到這種狀態(tài)也是極為困難的,甚至可以說是不太可能的,尤其是要做到整個國家、整個民族的公私分明。中國是一個重視人情,甚至可以說是講盡人情的國家,李敖對此也是深惡痛絕:“一切要靠‘拉關(guān)系’、要靠人際關(guān)系好才能辦事的現(xiàn)象,是可恥的!因為它把‘人情’高過‘是非’,又違反公平原則。中國人最易犯此病。結(jié)果人的精神、時間都花在做公關(guān)、交朋友、拍肩捏臂、酒食征逐上面,一切都講關(guān)系才能過關(guān)了,這成什么話啊!”可以說在中國人情第一,在這里人情會成為一個人所有行為的重要基礎(chǔ)以及行動原因。在現(xiàn)實背景之下,誰有關(guān)系誰就能活得自在。當然,在這里并不否定那些靠自己本事單打獨斗闖天下并且成功的人。但是誰又能做到有關(guān)系不利用,只靠本事吃飯呢?這樣的人恐怕很少,不過也確實讓人佩服,但是心中的苦怕也只有他自己清楚??傊?,在現(xiàn)實社會無論你要做什么,總是會習(xí)慣性地先捋捋看自己有沒有這方面的關(guān)系,研究一下這個關(guān)系能起的作用有多大,這恐怕已經(jīng)成為每一個中國人的一種思維定式。只要有關(guān)系,我們在做事方面就會有信心得多,一旦沒有什么關(guān)系,在做事方面總會感覺單薄無助,無人依靠。這不能怪任何人,同樣做一件事情有關(guān)系的成功率比沒關(guān)系的要高得多,這樣的案例比比皆是,且古今通用,皆是如此,并沒有太大的改變。例如清朝時期大名鼎鼎的曾國藩,是靠長輩介紹才能成為軍機大臣穆章阿的門下,而晚清的重臣李鴻章也是經(jīng)人介紹才成為曾國藩的門生,再接著,沒啥本事的袁世凱也是靠他叔父的介紹才到了李鴻章的門下做事,特別是這個袁世凱,無論是學(xué)習(xí)還是科舉,可以說是一無是處,如果不是李鴻章的提攜重用,他最后能憑借位高權(quán)重搞出那么多鳥事嗎?如果不是有人情關(guān)系,袁世凱很有可能還要在不得志的黑暗中徘徊很長時間。到后來新中國成立,盡管對于人情關(guān)系的約束開始增多,但是也不能否認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和感情仍然是生活高下、前途逆順的一個重要基礎(chǔ)。這個道理也被大多數(shù)人所認可,所以不管是誰,大概都會拿出相當一部分的精力來編織自己的“關(guān)系網(wǎng)”,人與人之間相互攀比,關(guān)系硬不硬也成了一個項目。關(guān)系廣大、認識“有用的”人多的,通常都會被認為是能力非凡、有本事,人們或多或少都會表現(xiàn)出一些欽佩、羨慕甚至是嫉妒的情緒,如果有可能,就會立即上前將這人拉為自己能夠依靠的力量??傊褪钦J識的人多了,辦事能相互有個照應(yīng),就好像走了個捷徑,比靠自己走彎路要省力多了。官員們對這個道理更是認識透徹,實際操作水平也會更高,能夠很有技巧地處理工作方面以及與領(lǐng)導(dǎo)聯(lián)絡(luò)感情方面的關(guān)系。因為他們知道,只是干好工作是不夠的,與上級搞好關(guān)系才是雙保險。關(guān)系好了,工作有點兒失誤沒關(guān)系,關(guān)系不好,工作上只要出了一點點問題,也能讓你倒大霉??梢哉f中國就是一個人情化的社會,這與西方的許多國家有很大的區(qū)別。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現(xiàn)在這種狀況呢,歸根結(jié)底很有可能是因為中國曾長期處于一種大一統(tǒng)的社會結(jié)構(gòu)造成的。在這種結(jié)構(gòu)下,人們生活艱難,大部分人都處于弱勢地位,這也使得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guān)照成為必須,一直到現(xiàn)在,這種必須都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變。現(xiàn)在所生活的時代仍然是一個處處需要別人關(guān)照、需要感情的時代。這已經(jīng)成為了社會上的一個潛規(guī)則,這也是中國社會運轉(zhuǎn)的一個根本因素。那么,在這種幾乎到處都是“講人情”的社會背景下,李敖是如何保持他維護真理、公私分明的態(tài)度而不動搖、不改變呢?那就是“沒良心”,這里說到的“良心”并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良心”,李敖是這么解釋的:
“所謂‘良心’,是古今中外人士最愛談的一個大題目,也是一個十分不通的大題目。我所以說這個題目不通,乃是因為‘良心’是根本不存在的。一般人誤以為人類先天性有‘良知良能’、有‘是非判斷’……其實這些都是根本沒有的——這些統(tǒng)統(tǒng)都是后天習(xí)俗與教育的產(chǎn)物,標準也因時空環(huán)境而不同。例如:中國的女人,會因丈夫討小老婆而大罵丈夫‘沒良心’;可是沙特阿拉伯的女人呢?卻會因丈夫沒討小老婆而大罵丈夫‘沒良心’??梢姟夹摹圃?,實在是后天學(xué)到的傳統(tǒng)標準,并不是什么得天獨厚的寶貝。
“因此,當一個人用‘憑良心’做標準來做人處世的時候,他一定該當心,該仔細檢討檢討這個‘良心’是什么?檢討以后,他自然會發(fā)現(xiàn)這個抽象名詞所代表的意義,實在非常含混,非常模糊不清。如果他稍有方法學(xué)的訓(xùn)練,他會很容易就發(fā)現(xiàn),所謂‘良心’,只是傳統(tǒng)標準的反射而已;所謂‘受良心驅(qū)使’、‘受良心責備’等等,也只不過是受傳統(tǒng)標準的驅(qū)使和責備罷了!
“做為新時代的知識分子,我們該用知識和理智去訂立新標準,去判斷是非善惡,不該再用‘良心’一類的不通詞匯來判斷。我希望我們是‘沒良心的’一代,那個時候,我們所作所為,大概也不至于‘喪盡天良’吧?”
所謂良心,從字面意思看,就是良善之心。但是事實上,并不是一切的善心都可以被稱為“良心”,同理,也不是所有惡行都能用“沒良心”來概括。比如,一個人看見他人悲哀卻無動于衷,看見他人有難卻不愿救助,這樣只能說他沒有“同情心”;而一個人如果損人利己,在公共場所任意胡為,只能說這個人沒有“公德心”;一個人如果光天化日之下干一些大家認為不要臉的事,或者是置輿論于不顧隨便做壞事,那叫沒有“羞恥心”。也就是說這些行為都不能稱其為“沒良心”。只有那些見利忘義、吃里爬外、賣友求榮、知恩不報的人,才被斥為“沒良心”。打個比方說,一個人曾經(jīng)受過別人的幫助,后來這個幫助過他的人有困難了,而這個受過幫助的人明明自己有能力,卻不肯施以援手,反倒作壁上觀,裝聾作啞,那就可以說他沒有良心。再來一個例子,一個男人在落難的時候得到一個女子的關(guān)懷以及體貼,后來這個男人發(fā)達了,卻沒有報答那個女子,反而攀龍附鳳,甚至休妻再娶,這也是沒有良心的體現(xiàn)。由此可見,所謂良心,是一種專門用于人情回報的東西,屬于道德范疇。也就是說,李敖所提倡的“沒良心”根本不屬于我們傳統(tǒng)上所說的“沒良心”的范疇,他完全沒必要擔心別人會說他“沒良心”,當然,他也從來沒擔心過。
李敖的朋友不多,但是敵人可是數(shù)量龐大到讓人數(shù)著都手軟。為什么呢?就是因為李敖“沒良心”且講原則太多,他有很多朋友都是這么失去的,但是他并不在意,他反而認為這是檢驗友誼質(zhì)量的一個好機會:
“從謔畫的角度看,我這種四處樹敵的作風(fēng),豈不也正是檢驗‘朋友’、驗明‘朋友’的好法子?如果‘朋友’是這樣偽善、膽怯、騎墻、閃躲,這種朋友,也真可有可無了,他們不敢和我做朋友,說破了,我又何所惜呢?
“我常笑我自己說,別人整天做公共關(guān)系討好人,我卻整天破壞公共關(guān)系批評人,我的敵人不是一個個出現(xiàn),而是一窩窩出現(xiàn),我?guī)缀趺堪雮€月就要多出一窩敵人,我真‘闊’得很呢!
“我為什么這樣與人為敵?因為我爭是非、不講俗情、不肯做鄉(xiāng)愿。我的敵人十之有九都是小人,如果我的朋友不勇于做君子(戰(zhàn)斗性的君子),不敢和我做朋友,我覺得我該就此人我兩棄,也不錯啊!
“王爾德說世人都疏遠了我,而仍在我身邊的人,就是我真正的朋友。我年紀愈大,愈覺得他這種嚴格的擇友標準其實還不夠。我覺得該改為:我疏遠了他們,他們?nèi)酝ι頌檎胬矶徽驹谖疑磉叺娜?,就是我真正的朋友?/p>
“我希望在這種懸格甚高的標準下,去自勉勉人。”
李敖會這么想主要是由于他一直認為“人緣太好,會對真理構(gòu)成妨礙”。由此可見,在李敖心里真理與原則更重要,因此所造成的“孤獨”并不能影響他維護它們的決心,李敖甚至舉出了許多“吾愛吾師,尤愛真理”的例子來證明自己的決心:
“人生百年,緣歸一夢,猿鶴蟲沙,例皆塵土,但在百年孤寂之后、塵土長封之時,總希望有些永存的功業(yè)與交情留為雪泥爪印。吾愛吾師,尤愛真理。
“老子李耳,主張‘以德報怨’,孔夫子就大加抨擊,他質(zhì)問:若不辨是非地對有怨于你的以德相報,那么對有德于你的,又該怎么辦?又‘何以報德’?
“孔夫子這種‘當仁不讓于師’的精神,是西方的‘吾愛吾師,吾尤愛真理’的精神。一般以為‘吾愛吾師,吾尤愛真理’的話,是亞里士多德的話,其實亞里士多德在‘尼可馬堪倫理學(xué)’中,并沒這樣的原文。亞里士多德批評他的老師柏拉圖,指出真理和師友都是親愛的,但在兩者沖突的時候,他選擇真理。
“古今中外,熱愛真理的人,無不在真理面前,對老師痛苦地義無反顧;孔夫子熱愛真理,他‘背棄’了老子;亞里士多德熱愛真理,他‘背棄’了柏拉圖;梁啟超‘背棄’了康有為;卡爾?容‘背棄’了弗洛伊德;章太炎‘背棄’了俞樾;周作人又‘背棄’了章太炎;周作人的學(xué)生又繼續(xù)‘背棄’,當真理跑得比老師快的時候,又怎能不作清楚的選擇,清楚的‘背棄’呢?”
李敖是一個強者,因為他敢于在真理最孤獨的時候守住孤獨。面對“良心”與“人情”,李敖積極抗爭,因為真理與原則存在于他的心中。追求真理的道路是無盡頭的,他依然坦然接受這一切。李敖忠于自我也忠于真理。無視別人的疏離,繼續(xù)享受孤獨。要知道,疏離,不會讓人沉淪,只會讓人更堅強;孤獨,也不會讓人發(fā)瘋,只會讓人更執(zhí)著。
◎浪費生命是一種罪過
第一流的人舉世無雙,可惜的是,他的生命同凡夫俗子一樣,也并不比他們長。他沒有時間可以像凡夫俗子一樣地浪費,他要以并不長的生命,完成許許多多第一流的事。所以,他不能過凡夫俗子的生活,不能在人生的許多事情上,作凡夫俗子的反應(yīng)。為了完成第一流的事,他必須放棄或減少凡夫俗子的快樂、交游、娛樂、愛恨、爭執(zhí)、答辯與澄清。林肯說他沒工夫答辯,生命用來扯這些,他將無暇做重要的事。
——李敖
就如李敖所說,第一流的人是不會浪費時間去做無聊事情的,因為他們不想浪費自己的生命,他們只做自己覺得重要的、有意義的事。所謂生命無非是我們還活在人世間的時間,因此也可以說浪費時間就是一種自殺行為。想到死的確會令人感到不快,因此大部分人都會不惜一切努力或金錢來求得保全自己生命。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既然時間就是生命,那么我們?yōu)槭裁磳τ谧约豪速M一個鐘頭抑或是一天時間卻往往毫不在意呢?為什么常常會忘記生命本來就是由我們生活的每一個小時、每一天一點一點組合起來的。因此,浪費一小時或者是一天的時間就等于浪費一小時或一天的生命。無論如何都要記住一句話:浪費時間完全就是一種罪過,你會因為這個罪過受到與自殺一樣的懲罰。我們可以來計算一下,人生短暫,不過只有幾十年,而我們必須把這幾十年中將近一半的時間用在睡覺上;把吃飯的時間都加起來也要花去好多年;平時上廁所、逛街、換衣服等瑣碎小事又會花去許多年;如果你還熱愛旅行的話各色水路陸路的旅行之后又是好多年的時間沒有了;各種緩解壓力的娛樂項目自然也不能少,不管你是自娛自樂,還是娛樂別人,還是別人娛樂你,又花掉了幾年時間;過年過節(jié)的沒個慶?;顒右膊恍?,這個每年必有,也要算;人不可能一生無病,養(yǎng)病也要花去幾年時間……朱自清就曾感嘆過時間在瑣屑的事情中溜走:“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里,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天黑時,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從我身上跨過去,從我的腳邊飛去了。等我睜開眼和太陽再見,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著面嘆息。但是新來的日子的影兒又開始在嘆息里閃過了?!比绻僭O(shè)我們的壽命是一百年,將上面這些已經(jīng)算好一定會花出去的時間減去,你會發(fā)現(xiàn),能讓我們好好工作的時間大概只有十多二十年吧。你又能保證在這些時間里你都一直進行有效的工作嗎?算完這些,你是不是覺得自己已經(jīng)不能再心甘情愿、隨心所欲地浪費時間、浪費生命了。作家鄧拓曾說過:“古來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很嚴肅地對待自己的生命,當他活著一天,總要盡量多勞動,多工作,多學(xué)習(xí),不肯虛度年華,不讓時間白白地浪費掉?!睍r間寶貴,失去將不再回來,要利用有限的時間做有效的工作。如果時間利用得當,產(chǎn)生的利益將是無可估量的。《教育論》的作者斯賓塞也說過:“必須記住我們學(xué)習(xí)的時間是有限的。時間有限,不只由于人生短促,更由于人事紛繁。我們應(yīng)該力求把我們所有的時間用去做最有益的事情?!睆牡赖路矫鎭砜?,恰當利用時間是有很多好處的。懶惰會讓人無所事事、百無聊賴,而人就是最容易在這個時候犯錯的,“每天不浪費或不虛度或不拋棄剩余的那一點時間,即便只有五六分鐘,如得正用,也一樣可以有很大的成就。游手好閑慣了,就是用著聰明的才智,也不會有所作為”。雷曼如是說。所以,如果你熱愛生命,就請不要浪費時間。
李敖是一個很會利用時間的人,為什么這么說呢?大家都知道李敖的口才極好,不管是什么觀點,經(jīng)他一說就完全變樣了,他會說出一個新的觀點,而原有觀點早就被他批駁得動搖而破碎了。李敖之所以能做到這點,就是因為他的時間都用對了地方:“因為我午夜夢回,一一長考或細查過人間每一個大問題和小問題,我的博學(xué)、用功與好頭腦,使它們深入;我的文筆、口才與幽默感,使它們淺出。我又獨居,不抽煙,不喝酒,不喝咖啡,不喝茶,不打牌,不跳舞,不看電影……我全無嗜好,只有專注地工作、工作、工作,我像一個清教徒似的律己甚嚴也責人甚嚴,所以我有是非,有成績。我的本領(lǐng)非偶然可得,也非好吃懶做,游手好閑可得。所以你們不必覺得奇怪?!睂氋F的時間必須用來做正確而有必要去做的事。不過既然不想浪費時間、浪費生命,與其從其他方面拼命擠時間,為什么不能從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方面入手呢?第一流的人在工作和做事方面也是很有效率和速度的。我們可以具體來研究一下。第一流的人其實都有一個極為重要的習(xí)慣,那就是找出重點,這個重點的內(nèi)容就是影響工作進展的關(guān)鍵點以及各種阻礙、絆腳石,把這些重點找出來之后就要設(shè)法控制住它們,既是為了更快更輕松地解決問題也是為了不讓那些絆腳石阻礙自己。這就是為什么第一流的人做起事來總是讓人感覺他們比一般人更加的輕松愉快。因為他們已經(jīng)掌握了做事的秘訣,他們善于從一大堆雜亂無章的事情中挑出最關(guān)鍵、最重要的事情,就好像為一個杠桿找到一個適合它的支點,就這樣,不用花多少力氣,只需要用手輕輕一壓,就能輕松地移動原本要花大力氣也不一定能動一下的東西了。同理,在工作方面也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在工作或做其他重要事情的時候無法把握這項工作或事情的關(guān)鍵,結(jié)果只可能事倍功半,往往在你付出大量的人力、財力以及物力的同時,收效卻與你的付出成反比,完全不盡如人意。因此,第一流的人在工作時的特征之一就是他能迅速了解事物的本質(zhì)以及關(guān)鍵之所在。第一流的人在工作時能夠分清主次輕重,他們很擅長分辨事情的重要性,絕不會犯一般人常犯的錯誤。比如將緊急的事情錯當成重要的事情。判斷一件事情是否要馬上處理通常會從兩個因素考慮,一個是這件事情是否緊急,另一個就是這個事情是否重要。如果這件事情很緊急那就意味著需要立刻關(guān)注這件事情,一般來說,緊急的事情外在的表現(xiàn)都很明顯,也就是說緊急的事情都很顯而易見,是呈顯性的。這樣屬性的事情容易造成我們的壓力,這種壓力會讓我們迅速對其采取行動,但是這種采取行動的行為卻可以說是被逼迫的。大部分緊急的事情給我們的感覺都是很有意思或是容易完成的,但是很遺憾的是它們并不重要。通常對于緊急的事情我們會迅速作出反應(yīng),但殊不知,反而是那些重要卻不緊急的事情更值得我們投入自己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我們應(yīng)該通過自己的主動性抓住難得的機會,這樣可以促進事情的進展。相反,如果我們不讓自己積極主動起來,就很難發(fā)現(xiàn)重要的事情到底重要在哪里。這種情況下就很容易把緊急的事情與重要的事情搞混。所以,一定要記住,想要確定一件事情是否重要就要考慮這件事情完成之后的結(jié)果應(yīng)該是怎樣的。所謂重要的事情就是指一些對你的優(yōu)先的目標、價值觀以及使命有很大幫助的事情。第一流的人做事的基本條件之一就是能分辨出重要的事情并能集中精力將這件事情完美解決。歌德就提醒過我們:“做最重要的事情,可千萬別被那些最不重要的事情隨意擺布,永遠不要?!边@句話的意思很明顯,在平時的生活中我們所做的大部分事情雖然很容易,但都不是很重要的事情,完成的價值不是很大。如果你經(jīng)常很輕易地就把自己大部分的時間都花在一些不太重要的事情上,那么你就應(yīng)該在做這些事情之前好好評估一下大概要花多少力氣能完成這件事情,而完成這件事情之后你又能獲得多少價值,這樣想想,你應(yīng)該就能冷靜下來了。因此,為了你每天都在減少的時間著想,也為了能讓你的時間得到最大限度、最有效的利用,拋開那些不能帶給你很大成果或收益的事情是非常有必要的。當然,想要完全拋開這些事情是很有難度的,但是只要你自己愿意或多或少你總能放下一些事情,哪怕你只放下這些事情中的一半,你都能發(fā)現(xiàn)你的時間充裕了許多。所以,如果你的面前正放著一堆問題的時候,你就應(yīng)該先考慮一下或者是先問問自己,到底哪些事情最重要,然后優(yōu)先處理這些重要的事情。如果放任那些所謂的“緊急”的事情左右你的行動,你的生活就有可能充滿危機。與“第一流”這個標準就更是無緣了。
總之,想要成為第一流的人就要先在時間以及工作問題上努力鞭策自己,這樣才能有所成就。
◎做你自己
匈牙利政治家噶蘇士,曾表示站在中間的,是一種軟弱的證明。真正主持正義的人,他必然也必須立場明確,立場是鳥就不是獸,是獸就不是鳥,而不是似鳥非鳥,似獸非獸。對這種軟弱的四不像,我們應(yīng)該有所厭惡??追蜃佑憛捵项伾?,因為紫的顏色,對正宗的紅色是一種攪局、一種似是而非。邱吉爾說他不喜歡萎靡的棕褐色,他“不能假裝對顏色不偏不倚”。真正第一流的強者,他一定不管造次與顛沛、榮枯與浮沉,永遠保持他的本色,以本色示人、以本色戰(zhàn)斗。
——李敖
一個第一流的人也是一個能保持本色、忠于自我的人,對他來說,最重要的事就是做好自己。俗話說得好:做事先做人,成事先成人。由此可見,做人與做事之間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只有先把做人做得有分寸了,做事也才會變得有分寸。要怎樣做才能是做人有分寸呢?堅持自我,保持本色。不需要刻意去模仿或迎合他人什么,只要做好自己就行。這樣才能讓別人從心底認可你,不會給他人一種造作的感覺,辦起事來自然也會更加順利。那么,要怎樣才能保持自己的本色呢?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絕不盲從別人,要走自己的路。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事都一定要走自己的路,不要盲從,不要跟著別人的腳步走,要自己一步一個腳印,扎扎實實地進步。北宋文學(xué)家蘇東坡在論述一個人如何能夠成才時,說過一句千古明言:“古今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边@句話告訴我們無論做什么事一定要堅持不懈,同時也要堅守自我。其實“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這樣的做人原則可適用范圍是極為寬廣的。大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小到每個人的自身,都將隨時面臨所處環(huán)境的改變甚至是各種誘惑的吸引。那么當我們面臨這樣的選擇時,我們是要做隨波逐流之人,隨大多數(shù)人的看法變化而變化?還是拿出“中流擊水,浪遏飛舟”這樣的勇氣來“堅守自我”,保持自己的本色呢?從古到今,“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這樣的例子隨處可見。無論是強盛的唐朝早期與中期,還是后來的明朝早期,抑或是清朝的早期,當時的領(lǐng)導(dǎo)者都有一個原則,那就是在堅守本國自身優(yōu)良文化傳統(tǒng)的基礎(chǔ)上,包容并蓄地吸收外來文化。再比如,三國時期,英豪四起,群雄逐鹿。當時的曹操北踞中原,對江南虎視眈眈,曾修書一封告知孫權(quán)曰“與將軍會獵于吳”。聽聞消息吳國朝野上下頓時人心惶惶,有人主張應(yīng)戰(zhàn),也有人主張投降,議論紛紛。吳主孫權(quán)是主戰(zhàn)派,但朝臣張紹等人卻竭力主張孫權(quán)降曹。誰也說服不了誰,關(guān)鍵時刻孫權(quán)拔出佩劍,砍下桌案一角,斬釘截鐵地對勸降者說:“孤意已決,再有言降者,如斯!”于是才有了赤壁一戰(zhàn)的輝煌,正因為孫權(quán)的保持自我、保持本色,才有了曹軍的“檣櫓灰飛煙滅”,也才有了曹操敗走華容道的場面。為什么吳國能在群雄爭霸的局面中占據(jù)三足鼎立中的一席,能夠成就霸業(yè)?從孫權(quán)對自己信念的堅持中就能看出來,一切不言而喻!關(guān)鍵時刻還是要相信自己,自己給自己一個明確答案。當斷則斷,勇敢地保持本色、相信自己,不輕信,也不盲從,這也是存在于大部分偉人身上的一種品質(zhì)。就如同懸崖上的青松,暴風(fēng)雨中,它沒有像矮草那樣跟著風(fēng)向走,趨從于風(fēng)向;下雪時,青松亦不會輕易被雪壓折枝頭。想要成為有所作為的人,就必須鍛煉出不輕信,不盲從這種寶貴品質(zhì)。
古往今來,有多少偉大的改革家與政治家都做到了“堅守自我”,做到了“走自己的路,不盲從別人”,如商鞅、王安石等至死都沒有放棄自己的改革措施;還有很多的大詩人也是如此,如李白、杜甫、白居易、蘇軾等寧愿一輩子過著流放、清貧的生活也不愿意放棄自己的政治主張以及見解;除此之外,也有很多軍事家也是“堅守自我”的代表:孫子、孫臏、劉伯溫等,他們能在軍事史占有一席之地,與他們的不輕信盲從、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堅守自我、保持本色的毅力是分不開的。我國古代的一些歷史人物們之所以稱其偉大,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能保持“堅守自我”的品格在任何環(huán)境下都不改變。
我是我,你是你。為何非要按照別人的標準或眼光來改變自己呢?做人是不可能讓每一個人都喜歡你的,自然你活著也不是為了其他人。為了他人而活豈不很累?在平時的現(xiàn)實生活中,完全沒有必要太過于在乎別人怎么說。人生旅途只有短短幾十年,為何不讓自己更快樂一些呢,自己能為自己而活比任何事情都重要。愛默生就說過:“在每一個人的教育過程中,他一定會在某時期發(fā)現(xiàn),羨慕就是無知,模仿就是自殺。不論好壞,他必須保持本色?!笔澜缟系拿總€人,都是無可替代、獨一無二的,自己有自己的性格,自己有自己的人生觀,自己有自己的本色。面對復(fù)雜的環(huán)境,很多人非常容易地就迷失了自己,但有人卻堅守自己的想法。在人生的岔路口,到底應(yīng)該何去何從,究竟是追求大同還是保持本色?其實大多數(shù)時候人們總是在過分壓抑自己,這會讓自己邁向另一條岔路。從另一方面來看,人的錯誤是永遠都犯不完的,而人生的負擔可以說是你想要多重就有多重,既然如此,為什么要一味沉迷于犯錯的苦惱與生活的負擔中,為什么不保持自己的本色,在個性張揚之中活出只屬于自己的精彩呢?生活的環(huán)境看似很復(fù)雜,但你只要做到保持自己的本色,你就會發(fā)現(xiàn)其實一切很簡單。無論別人怎么看待你那都是別人的想法,重要的是你要能自己欣賞自己。做到我就是我,沒有什么比這更美好了,每個人雖然都不是完美的,但卻是獨一無二的。無論如何,無論面對什么情況,要做的就是保持本色,做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