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齊國佐不辱命

國學(xué)經(jīng)典40:古文觀止精粹 作者:陳才俊 主編


齊國佐不辱命

《左傳·成公二年》

【題解】

本文講述齊、晉鞍之戰(zhàn)后,戰(zhàn)敗的齊國向晉國求和,賓媚人求和之時緊扣晉人的無理要求,抓住其把柄,進行了犀利的反擊,扭轉(zhuǎn)了逆勢。晉國在理屈詞窮的被動局面下,最后答應(yīng)講和。顯示了賓媚人善于把握局勢、機智善辯和高超的外交才能。

【原文】

晉師從齊師,入自丘輿[9],擊馬陘[10]。齊侯使賓媚人賂以紀(jì)甗、玉磬與地[11]?!安豢?,則聽客之所為。”

【注釋】

[9]丘輿:地名,齊國境內(nèi),在今山東益都縣內(nèi)。

[10]馬陘(xíng):地名,齊邑名,在益都縣的西南。

[11]賓媚人:齊國上卿,即國佐。甗(yǎn):陶器,甑的一種,是一種禮器。玉磬:樂器。紀(jì):古國名。為齊所滅。紀(jì)甗玉磬,是齊滅紀(jì)時所得到的珍寶。ft

【譯文】

晉軍追擊齊軍,從丘輿進入齊國境內(nèi),攻打齊國的馬陘。齊頃公派遣賓媚人帶著紀(jì)國的炊器、玉磐和土地前去求和,還叮囑說:“他們不答應(yīng),那就聽從他們的要求吧。”

【原文】

賓媚人致賂,晉人不可,曰:“必以肖同叔子為質(zhì),而使齊之封內(nèi)盡東其畝[12]?!睂υ唬骸靶ね遄臃撬丫敢?;若以匹敵[13],則亦晉君之母也。吾子布大命于諸侯,而曰必質(zhì)其母以為信,其若王命何[14]?且是以不孝令也。《詩》曰:‘孝子不匱,永錫爾類。’若以不孝令于諸侯,其無乃非德類也乎?

【注釋】

[12]盡東其畝:田地壟畝全改為東西方向,以后晉國的兵車過入齊境便于通行。古代田畝制,一畝寬一步,長百步,有東西向和南北向的不同。

[13]匹敵:對等,這里指國君的地位平等。

[14]王命:先王以孝治天下的遺命。ft

【譯文】

賓媚人將禮物獻給晉國人,晉國人果然不肯講和,說:“必須要蕭同叔的女兒做人質(zhì),而且還要使齊國境內(nèi)的所有土地全部改成東西方向才可以。”賓媚人回答說:“蕭同叔的女兒不是別人,那就是我們國君的母親??;以地位來看,也就是晉國國君的母親。您向諸侯發(fā)布命令說一定要用晉國國君的母親做人質(zhì),以作為換得信任的條件,這樣您將先王以孝治天下的命令置于何地?這是讓人做不孝的事情啊?!对娊?jīng)》中說:‘孝子行孝道沒有任何缺失,上天將會永遠(yuǎn)賜福于你的同類?!绻麑χT侯下不孝的命令,這恐怕不是施恩德于同類吧?

【原文】

先王疆理天下,物土之宜,而布其利[15]。故《詩》曰:‘我疆我理,南東其畝?!裎嶙咏碇T侯,而曰‘盡東其畝’而已,唯吾子戎車是利,無顧土宜,其無乃非先王之命也乎?反先王則不義,何以為盟主?其晉實有闕[16]。四王之王也,樹德而濟同欲焉[17];五伯之霸也,勤而撫之,以役王命;今吾子求合諸侯,以逞無疆之欲?!对姟吩唬骸笳?yōu)優(yōu)[18],百祿是遒[19]?!訉嵅粌?yōu),而棄百祿,諸侯何害焉?

【注釋】

[15]“先王”一句:疆理,指對田地的劃分與治理。物,考察,察看。布,分布。

[16]闕:缺點,過失。

[17]濟:滿足的意思。同欲:共同的欲望。

[18]敷:同“布”。優(yōu)優(yōu):平和的樣子。

[19]百祿:百福,百種福祿。遒,積聚。ft

【譯文】

先王劃定疆界,治理土地,要看土地適宜種植什么,然后再種植合適的農(nóng)作物。所以《詩經(jīng)》中說:‘我劃定疆界,治理土地,使田埂有的順著南北方向,有的順著東西方向?!缃衲鷦澐指鲊耐恋兀瑓s說‘將田埂全部改為東西走向’,只顧有利于您的戰(zhàn)車出入,不顧土地的自然條件,這恐怕不是先王的遺命吧?違反先王的命就是不義,這樣還怎么做盟主呢?這實在是晉國的過失?。∷耐踅y(tǒng)一天下的時候,樹立德行,完成大家共同的心愿。五伯稱霸諸侯的時候,勤勤懇懇,安撫諸侯,執(zhí)行先王的遺命?,F(xiàn)在您想聯(lián)合諸侯,卻一心只想滿足自己沒有限度的欲望。《詩經(jīng)》說:‘實行平和的政策,各種福祿都會匯聚起來?!F(xiàn)在實行的政策不平和,自己拋棄了各種福祿,這對諸侯又有什么害處呢?

【原文】

不然,寡君之命使臣,則有辭矣。曰‘子以君師辱于敝邑,不腆敝賦[20],以犒從者[21];畏君之震,師徒撓敗[22]。吾子惠徼齊國之福[23],不泯其社稷,使繼舊好,唯是先君之敝器、土地不敢愛。子又不許,請收合余燼[24],背城借一[25]。敝邑之幸,亦云從也;況其不幸,敢不唯命是聽?’”

【注釋】

[20]不腆敝賦:不強大的軍隊。腆:豐厚。賦:軍隊。

[21]犒:本指慰勞軍隊,這里是一種外交辭令,意思是與晉人作戰(zhàn)。

[22]撓?。捍煺凼?。

[23]徼:同“邀”,求取,祈求。

[24]余燼:指殘余的軍隊。

[25]背城借一:背靠著城,再打一仗。意即在城下決一死戰(zhàn)。ft

【譯文】

如果您不肯講和,我國國君已在我來之前吩咐我說:‘您率領(lǐng)軍隊來到我們的國土上,我們以微薄的軍力來與您作戰(zhàn)。由于畏懼您的威嚴(yán),我們的軍隊遭到了挫敗。承蒙您為求取齊國的福佑,沒有滅掉我們的國家,使我們能夠保持舊日的友好關(guān)系,因此,我們國君絕不吝惜自己的寶物和土地。但您又不答應(yīng),那就請您允許我們收集殘兵敗將,在我國城下決戰(zhàn)。即使我國僥幸打勝了,以后還是會聽從您的命令;倘若不幸戰(zhàn)敗,那就更加不敢不聽從您的命令了!’”

【評析】

齊、晉兩國交戰(zhàn),齊國慘敗,齊侯便派使臣帶厚禮前去講和,但晉國恃強凌弱,提出兩點要求:以齊君的母親作為人質(zhì),同時還要求齊國變更田地的走向。

面對晉國的盛氣凌人和無理要求,使臣毫不退讓,抓住了對方的薄弱環(huán)節(jié),也提出兩條:一條以“孝德”為武器,指出晉國與秦國的地位相同,齊君之母也是晉君之母,這種做法就是違背了先王以孝治天下的命令,是為不孝;另一條以《詩經(jīng)》中的名句,“四王和五伯以德行治理天下”,這樣的要求違背了先王的命令,是為不義。最后,使臣又向晉國示弱,說如果晉國不同意求和,齊軍只有拼死一戰(zhàn),但不論結(jié)果如何,齊國都會尊重晉國的要求,如此又給足了晉王面子。

使臣的辯辭雖然委婉,但有理有據(jù),最終使晉國不得不答應(yīng)講和。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