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欽定皇儲

清高宗乾隆全傳 作者:紅釗 著


第一章 欽定皇儲

第一節(jié) 康熙愛孫

崇禎十七年(1644年),多爾袞率清軍入關,滿族在中原大地上建立起了大清帝國。清朝歷經順治、康熙、雍正三朝的統治,國勢強盛,經濟發(fā)展。

清朝皇室自康熙繼位以來,子嗣之間爭權不斷。為了奪得皇位,皇子之間糾集同黨、勾心斗角,甚至互相傾軋,兄弟相殘。一時間,皇位的爭奪代替了正常人倫,權力的交替伴隨著血雨腥風。就在康熙滿腹躊躇的時候,他的眼前驀然跳出一顆明珠,那就是年少的弘歷,后來的乾隆帝。

弘歷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自幼聰穎過人,而且頗有勇謀。當康熙第一次見到弘歷時,祖孫二人就頗為投緣。

康熙第一次見到弘歷是在弘歷12歲的時候,當時四皇子胤禛請康熙到圓明園吃飯,康熙見孫子弘歷品貌端正,天資聰穎,立刻就有了好感。弘歷的聰明靈異使康熙感到后繼有人,于是康熙當時就下令讓弘歷搬到皇宮中,住進皇子們住的毓慶宮。

康熙非常寵愛這個聰明的小皇孫,他親自指導弘歷讀詩書,有時候到圍場打獵和批閱奏章,都要弘歷在一旁侍奉著。

康熙親自給弘歷授課。一次康熙談到宋代學者周敦頤的《愛蓮說》,弘歷倒背如流,康熙非常高興,“獎悅彌至”??滴跤肿尯霘v向貝勒允禧學射箭,向莊親王允祿學放火箭,弘歷一學就會,康熙對弘歷更加欣賞。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的秋天,康熙攜弘歷去熱河避暑,特將避暑山莊內自己居住宮殿的側堂萬壑松風殿賜給弘歷居住、讀書。一天,康熙乘坐的御舟停泊在白殿下的晴碧亭畔,康熙思孫心切,遠遠地呼喚弘歷。弘歷聽到祖父呼喚,急忙從殿北山坡上連蹦帶跳地直沖下來。康熙看他跑得太快,非常緊張,勸阻說:“勿疾行,恐致蹉跌?!弊鎸O情深,由此可見。

弘歷射熊的事以后,康熙更加珍愛弘歷了。

有一次,弘歷跟隨康熙到木蘭圍場打獵。康熙用火槍擊中了一只熊,熊趴在地上,康熙叫弘歷去察看那只熊死了沒有。誰知弘歷還未走到熊跟前,倒地的黑熊突然躍起,向弘歷撲來。在這種危險的場面下,12歲的弘歷靈活地躲開了黑熊的一擊,搭箭猛射,在虎槍手的協助下將熊擊斃。在這件事中,康熙見弘歷臨危不懼,更加喜歡了?;貛ぶ?,康熙激動地對溫蕙貴妃說:此兒“是命貴重,福將過予”??滴踹€特地傳見弘歷生母,連連稱她是有福之人。康熙對弘歷毫不掩飾的偏愛和贊美,其意義,不僅僅是祖孫之情的表露,還隱含著康熙期待將來由弘歷來接承帝統的愿望。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康熙病危。臨終前,他對大學士馬齊說:“第四子雍親王胤禛最賢,我死后立為嗣皇。胤禛第二子有英雄氣象,必封為太子。”康熙的關愛和寵幸為弘歷繼位打下了基礎。

弘歷的少年,是在康熙、雍正兩朝帝王的教誨和寵愛中度過的。對于弘歷來說,皇子時代的13年,是他活得最瀟灑、最悅意的一段寶貴時光。弘歷不像他的曾祖父順治和祖父康熙那樣幼齡即位,沒有天真爛漫的童年和少年;也不同于他的父親雍正,青年時代便機關算盡以謀取皇位,直到45歲,韶華已逝,才坐上了皇帝的寶座。弘歷13歲即被祖父密定為皇儲,無需為此耗費精神;他的父親鑒于康熙晚年諸子卷入政治的前車之鑒,也絕不允許他過早地與外界社會接觸。乾隆幼年時期最為有利的條件是雍正對他的態(tài)度,因為雍正在處心積慮地維護他王儲地位的同時,貫注精神于他的教育,期望他在登基之前,具備作為一個帝王的足夠資格。

乾隆戎裝像

啟蒙時期,翰林福敏成為弘歷的第一任老師,但不久,弘歷便淘干了這個翰林所有的本事。在弘歷的反復要求下,雍正選擇了徐元夢、朱軾、張廷玉等4位品行端方、學問淵博的名臣作為弘歷的老師。但這四位師傅中,徐元夢不久即因為有罪離開,張廷玉又忙于應付公務,很少在上書房露面,只有朱軾經常到書齋為弘歷兄弟等人講授。對弘歷來說,松勁殿拜師雖有四位,但讓他終生念念不忘的只有朱先生一人而已。

朱軾,字若瞻,號可亭,故而乾隆名之曰“可亭先生”。朱軾是江西高安人,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中進士。朱軾為官清廉,學問很好,經學造詣尤其深厚。朱軾對乾隆一生影響深遠。如果說福敏使弘歷飽讀經史諸子的話,那么,朱軾則幫助他慢慢地咀嚼、消化,把幾千年積累下來的中國古代文化精華,特別是儒家的政治思想、道德規(guī)范變成這位年輕的皇子、未來的皇帝血肉之軀不可分離的部分。

朱軾歷任知縣、刑部主事、刑部郎中,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時出任陜西學政。朱軾推行宋代哲學家張載的學說,他教導學生知禮成性、變化氣質。后來,朱軾因為頗有政績,屢次受到提拔升遷至左都御史,承《圣祖實錄》總裁之職。雍正時,朱軾入直上書房,被擢升為吏部尚書、太子太傅、文華殿大學士。朱軾很有才干,為此,他兩度遇到家人病喪,被兩朝皇帝特準在職服喪。

朱軾是著名的理學家,研究禮記,又精明能干,躬親治事,政務雖繁,不廢學問,生活上則很儉樸。朱軾除了比較推崇張載的學說外,對漢代賈誼、董仲舒,宋代的周敦頤、程顥、程頤等也較為看重。朱軾接任弘歷和其兄弟的老師時,弘歷12歲,課業(yè)已經有良好的基礎。由于年齡正處在少年階段,弘歷的性格、氣質、興趣愛好還未定型,所以,朱軾對弘歷的性格、愛好、志向、能力等的形成,起了重大的作用。

朱軾陵園

給弘歷提供幫助的另一位師傅是蔡世遠,盡管弘歷對蔡世遠未行拜師之禮,但弘歷卻從蔡世遠的言傳身教中逐漸領悟到了謀劃權力的樂趣。

蔡世遠,字聞之,福建漳浦人,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進士。蔡世遠特別擅長寫古文,所以專門教弘歷兄弟習古文。

蔡世遠曾協助李光地編纂《性理精義》,此本是乾隆曾經學習的課本。雍正年間,蔡世遠入直上書房,后又升至侍講、侍講學士、少詹事、內閣學士、禮部侍郎,但主要是教乾隆等皇子讀書。蔡世遠教書非常認真,在內廷擔任老師十年,早出晚歸,沒有一天缺席的。

蔡世遠也是一位十分崇拜宋儒的理學家,他曾說:“宋朝正是理學繁榮昌盛的時候,周程張朱,比肩而起,德性學問的能力,世上無人可以與之匹敵。”他在施教皇子時,也極力把這些宋理精義講給他們,以自己對于理學的理解并結合時政深入淺出地將程朱理學的精神灌輸到乾隆的頭腦中去,這對于日后乾隆治理國家有著較大的影響。

乾隆與蔡世遠共同度過了8個寒暑,其間,蔡世遠不但教會弘歷寫作古文,而且還教會弘歷從古人的文章中體會皇子如何在奪取皇位中穩(wěn)操勝券的技巧,這些都為成年后的弘歷奠定了基礎。

弘歷知道父皇雍正非常賞識讀書勤奮的皇子,為了博得自己父親的喜歡,他讀書特別勤奮,上書房的功課完畢,回到家中,仍在自己的小書房口不停誦,沉浸在讀書的樂趣中。

由于弘歷天分很高,用功又勤,所以得到師生交口贊譽。朱軾說他“精研易、春秋、戴氏禮、宋儒性理諸書,旁及通鑒綱目,史漢、八家之文,莫不窮其旨趣,探其精蘊”。與他一起讀書的同窗也對他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弘晝說“吾兄于問寢視膳之暇,每有所得,發(fā)為文詞。日課文一首,雖退居私室,亦不敢自懈,手披心繹,欲力迫古作者”;福彭說:“皇四子問安視膳之余,耳目心思一用之于學,考合古今,微論同異,雖單詞支義必條分縷析,每為文,筆不停輟,千言立就,而文思泉涌,采鉤云生?!?/p>

通過師傅的教導、同窗的切磋,以及自己的理解,弘歷初步構建起以儒家價值取向為標準的倫理道德系統。他尊奉孔子,推崇宋儒,在詩文中經常闡發(fā)“內圣外王”的觀點。他堅信儒家“仁政”“德治”的正確,認為“治天下者,以德不以力”,日后在處理君臣關系方面,他則主張?zhí)摷杭{諫。對于孔子“寬則得眾”的格言尤為欣賞,在《寬則得眾論》一文中說:

“自古帝王受命保邦,非仁無以得其心,而非寬無以安其身,二者名雖為二而理則一也。故至察無徒,以義責人則難為人;推寬,然后能并育兼容,眾皆有所托命……誠能寬以待物,包荒納垢,有人細故,成己大德,則人亦感其恩而心悅誠服矣。茍為不然,以損急為念,以刻薄為務,則雖勤于為治如始皇之程石觀書,隋文之躬親吏職,亦何益哉!”

歷代帝王中,唐太宗是弘歷崇拜的偶像。弘歷在論唐太宗的史論中贊美這位“三代以下特出之賢君”說:“虛心待物,損上益下,才能達到天下之盛。即位之后,勵精圖治,損己益人,愛民從諫,躬行仁義,用房玄齡、魏征之諫,君臣相得,不敢怠慢,才能達到貞觀之盛?!?/p>

經過十多年的皇子學習生涯,弘歷成了一個文武全才的帝位繼承人,為治國打下了牢固的基石。

第二節(jié) 樂善堂文鈔

弘歷讀書很用心,過目成誦,并經常撰寫詩文。雍正八年(1730年)秋,年僅20歲的弘歷對自己14歲以后寫的詩文進行挑選整理,編輯成冊,取名為《樂善堂文鈔》。

樂善堂是弘歷的書齋。弘歷以“樂善”為他的書齋命名,又以“樂善”作為他的詩集名,是因為他對“樂”與“善”兩個字有深刻的理解。弘歷在《樂善堂記》一文中寫道:

“余有書屋數間,清爽幽靜,山水之趣,琴鶴之玩,時呈于前。菜圃數畦,桃花滿林,堪以寓目。顏之曰樂善堂者,蓋取大舜樂于人以為善之意也。”

關于編輯《樂善堂文鈔》的目的,弘歷在序言中寫道:

“余生九年始讀書,十有四歲學屬文。今年二十矣。其間朝夕從事者,四書五經、性理綱目、大學衍義、古文淵鑒等書,講論至再至三。顧質魯識昧,日取先圣賢所言者以內治其身心,又以身心所得者措之于文,均之有未逮也。日課論一篇,間以詩歌雜文,雖不敢為奇辭詭論,以自外于經傳儒先之宗旨,然古人所云文以載道者。內返竊深慚恧,每自念受皇父深恩,時聆訓誨,至諄且詳,又為之擇賢師傅以受業(yè)解惑,切磋琢磨,從容于藏修息游之中,得以厭飫詩書之味,而窮理之未至,克己之未力,性情涵養(yǎng)之未醇,中夜以思,惕然而懼。用是擇取庚戌(雍正八年)九月以前七年所作者十之三四,略次其先后,序、論、書、記、雜文、詩賦,分為十有四卷,置在案頭,便于改正。且孔子不云乎‘言顧行,行顧言’。《書》曰‘非知之艱,行之維艱’。常取余所言者,以自檢所行。行徜有不能自省克,以至于言行不相顧,能知而不能行,余愧不滋甚乎哉?!?/p>

從序言可以看出,弘歷刊刻《樂善堂文鈔》的目的,是為了用自己的言論來檢查自己的行為,達到言行一致的目的。

《樂善堂文鈔》刊行后,乾隆曾多次重訂,將雍正十三年(1735年)前的作品加入其中,成為《樂善堂全集》。

弘歷為《樂善堂文鈔》寫了序言,并請了14個人閱讀并作序。其中有弟弟弘晝,同窗福彭,還有老師鄂爾泰、張廷玉、蔣廷錫、福敏、顧成天、朱軾、蔡世遠、邵基、胡煦,和碩莊親王允祿、和碩果親王允禮和慎郡王允禧閱讀并作序。從這些人的序言中,可以看出他們對弘歷詩文的充分肯定:

張廷玉說作者飽覽群書,精通經史詩:“自經史百家以及性理之閫奧諸賦之源流,靡不情覽?!?/p>

朱軾說他:“精研《易》、《春秋》、戴氏禮、宋性理諸書,旁及通鑒、綱目,史漢、八家之文章,窮其旨趣,探其精蘊?!?/p>

福彭說他才思敏捷:“每為文,筆不停輟,千言立就,而文思泉涌,采翰云生?!?/p>

乾隆楷書手跡

邵基更說《樂善堂文鈔》是稀世之作:“其氣象之祟宏,則川渟岳峙也,其心胸之開浚,則風發(fā)泉涌也,其詞采之高華,則云蒸霞蔚也;其音韻之調諧,則金和五玉也?!?/p>

從評語中還可以看出,年輕的弘歷懷有治理天下的道德和才能。

張廷玉說:“皇子以天授之才,博古通今之學,循循乎祗遹圣訓,敬勤無斁?!?/p>

朱軾說:“圣祖仁皇帝德合乾坤,功參化育。我皇上欽明緝熙,圣以繼圣,本精一執(zhí)中之心法,發(fā)而為蕩平正直之皇猷。萬方臣庶是訓是行。矢引皇子天稟純粹,志氣清明,晨夕侍奉之下,其熏陶涵育圣德圣訓者,固日新月盛,莫知其然而然矣。從此敬承無斁,優(yōu)游厭飫。戒于思慮之未萌,恭于事物之既接,進德修業(yè)之功,得而窺其所至?!庇捎谡苇h(huán)境的改變,弘歷不必像父輩那樣為奪權而明爭暗斗。

青年乾隆

他要做的事情是在皇族和朝臣之中樹立起未來明君的形象。編輯《樂善堂文鈔》,就是弘歷為了宣傳自己而采取的一項聰明舉措。有了張廷玉、朱軾等人的一致稱許,他果然在眾皇子中脫穎而出,就連最有力的競爭者弘晝也不得不表示佩服:

弟之視兄,雖所處則同,而會心有淺深,氣力有厚薄,屬辭有工拙,未敢同年而語也。吾兄隨皇父在藩邸時,朝夕共寢食相同。及皇祖見愛,養(yǎng)育宮中,恪慎溫恭?;矢敢娭?,未嘗不喜。皇父聞之,未嘗不樂……兄之樂善無窮而文思因以無盡。凡古圣賢之微言大義,修身體道之要,經世宰物之方,靡不發(fā)揮衍繹娓娓暢焉。

康熙的鐘愛是弘歷最有力的資本,因此他在《樂善堂文鈔》中多次提及,大造輿論,說皇祖曾賜他“長幅一,橫幅一,扇一”,“恩寵迥異他人”,“得皇祖之澤最深”。由此可見,弘歷刊刻《樂善堂文鈔》是有明確的政治意圖的。

弘歷自幼頗得康熙皇帝的垂青與厚愛。其父雍正即位后,弘歷自然成為王儲之一,在這種情況下,只要他能克勤克儉,樹立起寬厚仁德的形象,王位可拱手而得。相反如果弘歷急于登基,表現得鋒芒畢露,給康熙及其父雍正一個刻薄寡恩的印象,那么他就會被最高權力者所粉碎,被權勢的洪波所淹沒。鑒于此,弘歷表現得相當克制,做到了“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他巧妙地利用其他人來為自己鼓吹,大肆宣揚自己的長處,并把他們拉入到自己的陣營中來,實現了一石二鳥的目的。

《樂善堂文鈔》反映了涉世未深的年輕皇子弘歷的政治理想、生活情趣,以及閑適恬淡的心境,浸透著正統儒家思想。弘歷通過編撰《樂善堂文鈔》,不但向皇族展示了自己的才華,而且傳遞了自己的為人處世的理念。

第三節(jié) 奉詔登基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日,雍正在圓明園處理政務時感到不適,沒有加以重視。二十二日,病情突然加劇。八月二十三日,這位統治中國十三年的皇帝去世了。大清帝國的重擔落在了年輕的弘歷身上。

雍正駕崩后,大臣莊親王允祿、果親王允禮、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四人率領群臣一起到乾清宮,總管太監(jiān)從堂前懸掛著的順治皇帝手寫的“正大光明”的匾額后面取出一個錦匣,宣讀雍正生前留下的密詔:

乾清宮正大光明匾

寶親王、皇四子弘歷秉性仁慈,居心孝友,圣祖仁皇帝于諸孫之中,最為鐘愛,撫養(yǎng)宮中,恩逾常格。雍正元年八月間,朕于乾清宮召諸王、滿漢大臣入見,面諭以建儲一事,親書諭旨,即立弘歷為皇太子之旨也。

弘歷得以順利地繼承皇位,得力于雍正的傳位方法。在雍正傳位以前,滿族皇帝沒有傳位的定制,所以在太祖努爾哈赤和圣祖康熙帝死后,兩次引起皇位之爭。雍正帝胤禛汲取這一教訓,認為明立太子容易使其陷于驕矜而失德,同時又難免諸王子之間為了爭奪儲位而明爭暗斗,引起禍端。所以雍正親自選擇皇太子,生前將詔書寫好,封藏于錦匣,放置于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后,等自己去世后,再取出來當眾宣布。

秘密立儲是雍正帝的創(chuàng)舉。雍正帝除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之后放一份傳位密詔外,還親自在圓明園藏了一份密詔,病重時將密詔大意及時告訴一些大臣,后來,雍正還先后將此密詔給一位漢大臣和一位滿大臣閱看,以防種種不測。雍正帝所采用的秘密立儲方法避免了清朝的皇子互相爭斗的局面,解決了皇位繼承人的問題。從此以后,清朝最高權力交接,從乾隆帝、嘉慶帝、道光帝至咸豐帝,都采用雍正帝發(fā)明的秘密建儲辦法,形成了穩(wěn)定的確立皇位繼承人的制度。

由于雍正暴病,皇宮內并無準備,文武大臣處于慌亂之中。據載,雍正遺體夤夜運回宮中,“倉卒中得官廄駑馬乘之,幾至蹶踣”。這短短十余字可以看出,其時行色匆忙,情景相當狼狽。

雍正猝亡,權力交替。當眾大臣處于忙亂和不知所措的時候,乾隆卻處變不驚,有條不紊地做好權力的平穩(wěn)過渡。

乾隆在關鍵時刻表現出一代君主號令群臣的能力。承嗣帝位后,乾隆立即布告天下,詳述大行皇帝患病及死因,安撫天下。八月二十四日,乾隆頒布數道諭旨,曉諭內外大臣。諭旨內容有三:一是朕受皇考付托,凡皇考辦理未竟之事,皆朕今日所當敬謹繼述;二是諸王大臣均是深受重恩之人,各宜殫心竭力,輔朕不逮;三是外省文武大臣,如果因皇考“龍馭上賓”,將已經上奏的本章“中途趕回,另行反改,或到京后撤回不進者,經朕查出,定行從重治罪”。通過這三條諭令,乾隆很快地穩(wěn)住了宮內、宮外的大局。

新登皇位的乾隆表現出勤政、干練的處事風格,對先皇的喪事料理得有條有理。乾隆白天帶喪辦事,夜晚照常見人處置政務,還要3次到雍正柩前哭靈,退回上書房披閱奏章到三更,五更時分便又起身到上書房。如此周旋,不但張廷玉、鄂爾泰苦不堪言,就是弘時、弘晝諸兄弟也覺難以支撐。乾隆卻能變通,七日之后便命兄弟們三日一輪入內侍靈,叔王輩每日哭靈后在各自邸中守孝。只有鄂爾泰、張廷玉偷不得懶又住不得大內,乾隆便命在隆宗門內為他們專設廬棚,上書房、軍機處近在咫尺,雖然累些,卻也免了往返之苦。乾隆在這期間連下詔諭,尊母妃鈕鈷祿氏為皇太后,冊立富察氏為孝賢皇后。頒恩詔于乾隆元年開科考試,并大赦天下。直到九月十五過了三七,乾隆命將雍正梓宮安奉雍和宮,待三年孝滿再入泰陵殮葬。到雍和宮辭柩之后,轟轟烈烈的喪事暫告結束。紫禁城內外撤去白幡,一色換上黃紗宮燈。

雍正的泰陵

雍正十三年(1735年)九月三日,年僅25歲的寶親王弘歷在眾臣擁戴下榮登大寶,即位于太和殿。祇告天地、宗廟、社稷,布告天下,以第二年為乾隆元年。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