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言

德國文學(中文版) 作者:[英國] 尼古拉斯·博伊爾 著,續(xù)文 譯


序言

李昌珂

本書作者尼古拉斯·博伊爾是知名的英國日耳曼語言文學學者,專長現(xiàn)代語言、德語文學和德國思想史研究。1996至2001年擔當劍橋大學德語系主任,2000年獲選為英國社會科學院院士,現(xiàn)任劍橋大學“施羅德教授”(專為德語系最高級教授設置的教席)兼莫德林學院研究員。博伊爾撰寫了大量關于德國文學、思想史和宗教的文章與專著,尤以其屢獲殊榮的歌德傳記聞名學界,獲得由德國歌德學院授予的歌德獎章。《紐約時代書評》也稱贊他的傳記是“非凡的成就”,并補充道:“任何語言中都沒有可與之比肩的研究?!?/p>

這位歌德專家在這本題為《德國文學》的小冊子里同樣顯示出非凡的洞見,并將其融合在巧妙的敘述藝術之中。本作成書于2008年,以原書不到兩百頁的篇幅縱覽了從中世紀后期到現(xiàn)當代的德國文學史上最重要的作家和作品。文學史的寫作有多種方法,本書無疑是另類的一本,它無意羅列學術界的傳統(tǒng)認知,而是在探索和嘗試新的線索,因此本書至少可以簡單概括出以下三個特色:

其一,作者在介紹文學情況的同時,無時不在地指出了各個時期的文學是如何對政治和社會、宗教和哲學的發(fā)展作出回應的。他在開篇便已確定全書的思路:“一篇介紹一個民族的文學的文字,再怎么簡短,也不可能只介紹其文本,而是也要介紹這個民族。若問德國文學是怎樣的,就等于詢問—從文學的角度來看—德國是怎樣的?!睆钠霞纯筛杏X出重心的偏移:作者不惜用大量筆墨闡釋德國歷史的關鍵詞—官僚與資產階級、分裂與統(tǒng)一、戰(zhàn)爭與重建等等。這本文學的歷史看起來更像是一本社會的歷史,正是在德國特定社會的物質和思想背景下,才會產生特定風格的作家和讀者。歐洲各國由于地緣關系的親近,文化、文學的發(fā)展脈絡往往千纏百繞,一些廣域視野下的文學史便偏好概括某一時期的文學“主潮”;主要的德語國家,除德國外還有奧地利和瑞士,共同的語言更易讓人產生它們具有相同的文化背景的錯覺。然而事實是,不同的政權從一開始就踏上了不同的發(fā)展道路,對于席卷全歐的歷史大事,各國參與的時間、立場、程度和結果也千差萬別。作為社會之鏡的文學自然與本國的歷史事件有著直接的因果關系。正如學界對獨立的奧地利文學起點的規(guī)定,從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1918年(奧匈帝國崩潰),到19世紀初(神圣羅馬帝國解體),不斷前移,直到多數(shù)人認為應該從奧地利正式形成的10世紀算起,最大限度地排除德國的成分(但并不忽視其影響力),博伊爾在本書中也決然地排除了其他德語國家的成分,甚至不惜略去在別的德語文學史中不可或缺的卡夫卡等名家,來強調國別文學的特殊性。這一點也是將原書名German Literature譯為《德國文學》而非《德語文學》的根本原因。

其二,作者將1200年間的德國文學史在各個維度延展,在每個維度上攀附名為德國傳統(tǒng)的繩索,這些堅韌的傳統(tǒng)跨越表面或暫時的斷層和轉折,突出了文學史有始未終的連貫性和每個時期順應潮流的整體面貌。博伊爾勾畫的是一幅反映總體文學生態(tài)的版圖,盡管每個筆觸下隱藏著巨大的信息量,但即使自行挖掘更多材料,也難以整理出適合“學習”的“背景—文學潮流—作家生平—代表作品”這樣的“知識提綱”,否則這個版圖便支離破碎了。從觀念論到物質論,照亮這幅文學版圖的是前后連續(xù)的思想史之光,它同樣萌生和繁榮在特殊的德國土壤上,在18至19世紀中葉政治分裂、經濟落后的困境期反而愈顯熾烈,直至一再被作為文化克星的戰(zhàn)爭打斷,復又折轉,迸發(fā)出現(xiàn)代性和后現(xiàn)代性的光輝。

其三,德國文學與其他領域的發(fā)展一樣,永遠脫不開歐洲的大背景,強調本國特征并不是無視他國影響,否則就會走向狹隘的死路。博伊爾是一位有著盎格魯—撒克遜出身背景的日耳曼學者,他的視野始終覆蓋全歐,尤其是大不列顛的文學版圖。因此本書中多次可見他將德國文學現(xiàn)象與英國的作比較,這也為德國文學研究和比較文學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成功的范例。

本書譯者續(xù)文現(xiàn)為南京工業(yè)大學德語系教師,在翻譯時以英語原著為本,參考德語譯本,并查閱大量資料完成了這項工作。讀者閱讀本書,不妨放棄“提綱挈領”的固定思路,而是順著作者的指引,深潛入洶涌的歷史和思想長河去尋找河底的漩渦。

2018年12月于北京大學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