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初版自序

千秋一寸心:周汝昌講唐詩宋詞(插圖典藏本) 作者:周汝昌 著


初版自序

中國的詩(包括詞、曲),特色至極突出,讀來是一種享受,講來卻十分困難。正因難講,更需知難而“進”,努力創(chuàng)造講詩說詩的新形式、新體例。

中國詩的“源頭”有兩大端:一是中華民族的“詩性”與“詩心”,二是漢字語文的“詩境”與“詩音”。不懂這兩大端,就不懂中國詩的特色——極獨特的“美學特征”。

何謂民族的詩性詩心?比如看見一輪皓月當空,一種人想的是廣寒宮殿、神女嫦娥、桂花玉兔……;另一種人想的則是一個冰冷的死星球,要想知道的是它的物質(zhì)結(jié)構、礦水資源、開發(fā)利用……這前一種人是中華詩人;那后一種人是一般科學家。此二者誰是誰非,孰優(yōu)孰劣?不是評判你短我長的問題,只是指明兩者之間的差異是何等的巨大!

又何謂語文的詩境詩音?漢字單音豐蘊,每個字的構造包涵了形、音、義三個因子,加上幾千或上萬年的歷史文化的浸潤生發(fā),結(jié)果是每個字都是一個“境界”,一個“文化信息庫”、“文藝聯(lián)想典”!而其音律,四聲平仄,抑揚頓挫,音樂性極強,節(jié)奏性特美,而無論四言、五言、七言或“長短句”(詞曲句法),主體組構都是以每二字為一個“音組”,以平仄(一陰一陽之道)交互輪換組聯(lián)而成——乃是世間上千種語文的惟一的一種“詩的語文”,無與倫比!

對此,皆須尋索、領會、認識。

正因如此,講中國詩,不知其極大的民族特點特色,而用外來(不同民族、語言、文化)的文學、理論、觀念、標準來“分析”、“解釋”,于是中國之詩,所存幾稀矣。

講中國詩,不是什么“形象鮮明”、“語言生動”等等這一套常見詞匯與概念所能從事的,需要中華傳統(tǒng)大文化的“功底”,也需要中華獨擅講說(傳道授業(yè))的民族方式、風格。多年來文學界的理論家、批評家、鑒賞家,大抵過于傾心于西方的一切潮流、名色,而對上述問題多半是漠然無動于衷。這種情況使大部頭的詩詞鑒賞書籍(盡管作出了可觀的貢獻)失卻了中國說詩談藝的寶貴傳統(tǒng)與瑰奇光彩。

讀詩說詩,要懂字音字義,要懂格律音節(jié),要懂文化典故,要懂歷史環(huán)境,更要懂中華民族的詩性、詩心、詩境、詩音。

至于“詩無達詁”,要在彼此會心,古今契意——已不再是“知識性”層次的事情了。

古人說的“可意會而不可言傳”,并非故弄玄虛,宣傳神秘;講說詩的精微神妙之處確有此種感覺——因為以通常的語文、日用的詞匯,來說詩賞句,那種“不夠用”、“無法表述”、“難以傳達”的惆悵之感,是必然會發(fā)生,而又“無可奈何”的。

這就是本書題名為“千秋一寸心”的原由,謹祈讀者鑒之。

周汝昌

己卯清和之月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