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喬玄一言曹操一生
如果宗承看錯了人,那么這一次,太尉喬玄算是看對人了。
《三國志·武帝紀》載,喬玄曾對曹操說:“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在這個前所未有的亂局里,那個能安天下的人會是曹操嗎?曹操也不知道。但是,為了這句一言九鼎、一字千金的話,曹操卻是傾其一生來驗證。
喬玄,當時的全國最高軍事長官、三軍總司令,世人皆知的大名士。他為何對這個宗承認為“薄為其人”的小混混如此看重呢?
據史料記載,喬玄生于公元109年,卒于公元183年,漢末梁國睢陽(今河南商丘南)人,很有個性。他不但為官剛直,而且鎮(zhèn)守邊關、搞國防建設也很有一手。
漢桓帝末年,鮮卑、南匈奴以及高句麗等少數民族在邊境一帶搶劫掠奪,讓朝廷很是頭疼。后來,無奈之下四府就舉薦喬玄為度遼將軍,特賜他使用黃鉞的權力,去邊疆試試。喬玄到了任上,這些騷動不安的敵對分子果然都像老鼠見了貓似的敗退而逃。他在這里任職三年,邊境一直安定無事,朝廷很是放心。
當國防部長,喬玄干得很不錯;那么,當司法部長呢?喬玄依然手段非凡,執(zhí)法嚴明。這里有一個關于喬玄頗具震撼力的故事。
一次,喬玄十歲的兒子獨自外出游玩,突然被三個劫匪劫持。劫匪讓喬玄拿錢贖人,喬玄置之不理,歹毒的劫匪就殺了喬玄的兒子。后來喬玄建議皇帝向天下下令:“凡是有劫持人質的,一律格殺,不得拿財寶贖回人質,讓罪犯無利可圖?!碧熳硬杉{了喬玄的建議。從此以后,這種事就再也沒有發(fā)生過。
喬玄是個清官,他去世的時候,家里沒有一點產業(yè),就連自己的妻兒也托付給了曹操。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那么喬玄看好的人,應該是與他的秉性和品格有著很多相似之處的人。
在曹操地位很低的時候,沒有人知道他。就算是知道他的人,也沒有幾個看得起他。但是,等到漸漸長大后,曹操就斗膽主動去接近喬玄。雖然去找喬玄的時候,他也有幾分忐忑,甚至心里像揣著幾十只兔子似的,但他還是去了,他想聽聽喬玄這個清官大名士對自己的評價。
令曹操驚喜的是,喬玄不但熱情地接待了他,還與他促膝長談了很久。最讓曹操刻骨銘心的是,喬玄還送了他一句終身難忘的話—“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可見他們兩人還挺投緣的,第一次見面就交談甚歡。此后,喬玄又點撥曹操,讓他去拜見大名鼎鼎的汝南人許劭。曹操按照喬玄的囑咐去了,許劭也接見了曹操。在曹操的人生之路上,喬玄就像曹操人生的導師,不但為他解惑,為他提供前進的動力,也處處為他指明未來的發(fā)展方向。
喬玄對曹操的評語,加在一起總共二十多個字。就是這二十多個字,讓曹操一大早惴惴而去,暮色中歡喜而歸。一直興奮得徹夜不眠,半夜了還在自己的庭院里舞劍呢。這份兒純真,也許只有午夜那皎潔的月光能讀懂。
喬玄一句話,曹操不但用一生來驗證,而且,恐怕就是死,他也會帶到墳墓里去。
要問為什么?他是第一個這么了解曹操的知音?。‰m然歷史上并沒有明確記載喬玄是否知道宗承不愿意與曹操交朋友的事。但是,喬玄還是依舊高看曹操一眼。
《三國志》裴松之注王沈《魏書》曰:“太尉喬玄,世名知人,睹太祖而異之,曰:‘吾見天下名士多矣,未有若君者也!君善自持。吾老矣!愿以妻子為托?!墒锹暶嬷??!?/p>
這里特地說明一下,王沈之《魏書》,非陳壽《三國志》之“魏書”部分。前者乃是曹魏時王沈與荀顗、阮籍一同撰寫,《晉書》列傳第九之王沈等傳曰:“多為時諱,未若陳壽之實錄也?!倍笳邽槿龂鴷r期的曹魏史書。
喬玄什么人物?曹操又是什么人物?他這句話一拋出去,曹操想不出名都難。
是啊,我們現在遇到的是一個亂世,這個亂世非“命世之才”不可。喬玄覺得曹操就是將來那個能平定天下的人,現在他喬玄老了,妻子和子孫也打算以后都托付給曹操關照。
喬玄真有一雙火眼金睛啊。要知道,那個時候,曹操才二十歲啊。他雖然調皮搗蛋,不守規(guī)矩,胡作非為,但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紈绔子弟。曹操文武雙全,搞社會關系又有一套。更重要的是,他有遠大的志向。
曹操好讀書,尤好兵書,很有文學家的潛在天賦,以后就是不要秘書也沒問題。據史書記載,曹操即便是行軍打仗的時候也手不釋卷。對于一個政治家來說,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喬玄看人,一看一個準。他竟然能夠看到未來時局的掌控者是誰。曹操身上的某些有形和無形的潛在豪氣、霸氣、正氣、文氣,他都能夠察覺出來。
曹操對喬玄的話言聽計從,喬玄臨死前,曾安排曹操路過他墳前時一定要帶東西去祭奠他,曹操一一做到。一生能遇到這樣一位學生,恐怕喬玄死也無憾了。
喬玄在曹操的一生中最深刻最純真的記憶,應該就是“夜半舞于庭”了。這一刻,即使在喬玄死后,曹操依然會記憶猶新。因為喬玄是第一個對曹操這個小混混豎起大拇指的人。喬玄與曹操的感情,不是一個簡單的“理解”就能說清的。
也許在大多數人的心中,曹操是一個奸雄。可是,在喬玄的心中,他是可愛的英雄。并且還是可以托付妻兒的朋友。曹操究竟有多么夠義氣?我們從一代才女蔡文姬那里可略知一二。
蔡文姬的父親蔡邕,是曹操的恩師兼朋友。曹操也很欣賞蔡邕的才華。漢末大亂,在軍閥混戰(zhàn)中,蔡文姬與許多被擄的婦女一起被帶到南匈奴,文姬后來嫁給了左賢王,受盡了凄苦和屈辱。曹操后來在得知恩師唯一的女兒被掠到南匈奴一事后,立即派使者攜黃金千兩、白璧一雙前去把文姬贖了回來。文姬回來后,曹操看她一個人孤苦伶仃,又張羅著給文姬選夫君,就是在赤壁之戰(zhàn)的緊急關頭,曹操依然沒有忘記文姬的婚事。
對恩師的女兒,曹操就像對自己的女兒一樣,那對待恩師呢?不管是蔡邕還是喬玄,曹操都愛到骨髓里,愛到墳墓里。
喬玄死后,曹操果然按照喬玄生前的囑咐,在他的墳前舉行了一個盛大的祭祀儀式,而且還是以“太牢”的標準。
太牢即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時,牛、羊、豬三牲全備為“太牢”。《禮記》中太牢指的是大牢。古代祭祀有太牢、少牢兩個等級。少牢只有羊、豬,沒有牛。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對象不同,其規(guī)格也有所區(qū)別,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諸侯祭祀用少牢。
《三國志·武帝紀》裴松之注“褒賞令載公祀文”曰:“故太尉喬公,誕敷明德,泛愛博容……又承從容約誓之言:‘殂逝之后,路有經由,不以斗酒只雞過相沃酹,車過三步,腹痛勿怪!’雖臨時戲笑之言,非至親之篤好,胡肯為此辭乎?……”
是啊,如果不是關系特別親近,誰會說出這樣的話呢?我們來看看曹操路過喬玄墳前所發(fā)表的悼詞—
喬公啊,您品德高尚,仁愛寬容。國家感念您的訓誡,讀書人緬懷您的教誨。您的在天之靈,我們緬懷不止!
我年輕時候就去過您的府上,那時以頑劣的品質,接受您的會見。您對我褒獎稱贊,就像孔子稱贊自己不如顏淵,李生贊嘆賈復。士為知己者死,喬恩師??!我一直都記著你這句話?。?/p>
想想我們當時的誓約—我死之后,你若有事從這里經過,如果不拿一斗酒一只雞來祭奠我,車馬過去三步以后,你要是肚子疼也請不要怨我。雖然只是一句開玩笑的話,但如果不是關系密切,怎么會說出來這樣的話呢?
懷念舊事,想起來就感覺凄愴。如今我奉命東征,駐扎在鄉(xiāng)里,向北望著土地,心思卻在您的陵墓上。所以用薄禮祭奠您,愿您享用!
曹操與喬玄的私情有多深?有多真?從這篇悼詞中就可以看得出。
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像喬玄這樣的伯樂不少,像曹操這樣的千里馬也不少。但這樣的悼詞卻只有兩例,第一個是曹操悼喬玄,第二個是曹丕悼王粲(在王粲墓前學驢叫)。曹操和曹丕這種頗帶滑稽色彩的悼念行為,充分說明了曹操與喬玄,曹丕與建安七子之間這種很特別的感情。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曹操一生活了六十六歲,他在親生父親面前估計也極少表露過自己的這種真性情和真灑脫。曹操一生能有一位這樣的“藍顏知己”真是三生有幸也!曹操與喬玄的故事,一不小心成了千古美談。真不知是曹操“廣告”了喬玄,還是喬玄“成就”了曹操。
關于喬玄與曹操的這段佳話,無論導演和小說家怎么“演義”都不為過。因為,這段佳話不但《三國志》中有明確的記載,在民間也流傳至今,并被傳遍天下。而且,這個史實經得起任何考證。
為了對得起喬玄當初那個“安天下”的點評,曹操用自己一生的努力來作證。隱居時,他在家“修身”;走出來,他在外“治世”。一步步,他從小混混直到把自己修煉成一代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