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文學的淵源
每一個民族的文學都有它的個性。決定這種個性的因素不外兩種,一是現(xiàn)時的環(huán)境,一是過去的傳統(tǒng)。一個民族的歷史愈長久,過去傳統(tǒng)的勢力也就愈大。這勢力不但在因襲上可以見出,就是后一代對于前一代起反抗或革命,激起那反抗或革命的還是過去的傳統(tǒng)。有人比譬歷史的生展如滾雪球愈滾愈大,現(xiàn)在一剎那包涵無數(shù)年代的過去。因此,研究任何一國文學,我們要有“史的意識”,要窮究它的根源,它的傳統(tǒng)或“社會的遺產”。有了“史的意識”,我們才知道區(qū)區(qū)一花一果都承受著悠久年代的風雨滋潤與晴光涵煦,也才知道一個文學從古至今有它的聯(lián)續(xù)融貫的生命。在這篇短文里,我們想讓讀者對于歐洲文學有這么一點“史的意識”,意在啟蒙,我們只想畫一個輪廓。所以不辭粗疏。
西方文化發(fā)祥于古希臘。史前事已渺茫難稽,進了史的門檻,希臘人就已有很高的文化。這個民族在智慧上真是巨人。近代文化各部門幾乎沒有一門不曾由希臘人奠定了基礎??茖W,哲學,文學,藝術,政治制度。沒有一件他們沒有達到時代所可允許的峰頂。他們是南方臨海的民族,與海外交通方便,激發(fā)心靈的機會多,而且南方的藍天旭日和溫和的氣候宜于靜想與沉思,這些地理條件也許是他們的文化成因之一。姑單就文學成因來說,他們的成就后來人似還沒有超過。約莫在三千年以前,他們就有兩部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它們是否為荷馬作的我們姑且不管,它們的偉大是無可置疑的。論結構,它們比得任何一部近代小說,論詞藻的簡練而響亮,后世大詩人如但丁彌爾頓諸人恐怕都還望塵莫及。它們不但給敘事詩,也給敘事文,樹立了一個莊嚴的典型。“西方詩的源泉”一個尊號真不是夸張的。史詩之外,希臘人的最大成就在悲劇。在紀元前五世紀左右,他們接連產生了三個偉大的悲劇作家——埃斯庫羅斯,索??死账?,歐里庇得斯。他們糅合宗教與人生哲學于文藝,畫成一些簡單而深刻的形相,壯闊而緊張的場面,望之如雪山臨朝日,光輝燦爛而又莊嚴肅穆,令人見到人生世相的可驚喜的與可悲痛的兩方面。他們所表現(xiàn)的處處是人與命運的搏斗,人在失敗中愈顯出人的尊嚴,在狂風暴雨的氣氛中時時微露觀音大士的沉靜的微笑。極生動的情感融化于極和諧的形式。有了這樣一個完美的典型,后來的歐洲文學不由得不跟著它走。在文藝理論與批評方面,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兩大哲學家也替后人開了不少的門徑,尤其是亞里士多德的名著《詩學》從希臘史詩與悲劇中抽繹出一些文學的原理與規(guī)則,奠定了所謂“古典”的理想。從中世紀到現(xiàn)代,沒有一個重要作家或批評家不直接地或間接地受他影響。希臘文學的鼎盛時代約有七百年(從紀元前十世紀荷馬起到紀元前三世紀忒奧克里托斯止),它的黃金時代是在紀元前五世紀左右,即三大悲劇家的時代,在政治上就是伯里克理斯時代。
到了紀元前三世紀,西方文化的中心從希臘移到羅馬。羅馬人像中國人一樣,是一個偏重實用的民族,哲學上的,抽象的思想和文藝上的創(chuàng)造的想象都非他們所長。他們的最大的成就在制定法律,建筑公路城墻和水道,建立政治制度。他們征服了近代的法蘭西和英格蘭,建立了一統(tǒng)的帝國,全世界統(tǒng)于一尊的觀念是羅馬人傳給近代歐洲的。在文藝方面,他們處處模仿希臘人,維吉爾的史詩全是模效荷馬,賀拉斯的文藝理論不過是把亞里士多德的話加以形式化與通俗化。羅馬人的法律觀念特別濃厚,所以在文藝上他們奠定了所謂“古典”的規(guī)律。歐洲人以為文章要有“義法”,得力于羅馬人的居多。希臘文學與羅馬文學被后人合稱為“古典文學”,所謂“古典主義”就是指這兩種文學的特殊風格,其實希臘文學與羅馬文學迥不相同,也正如兩漢文學與唐宋文學,唐宋文學與桐城派文學迥不相同一樣。
羅馬帝國時代發(fā)生了歐洲史上一個最重大的事件,就是耶穌教傳到歐洲。經(jīng)過是逐漸的,耶穌所傳道的地方如耶路撒冷以及附近都是羅馬統(tǒng)治之下的屬土。他的帶有共產革命的色彩的教義顯然對于羅馬政權是一個大威脅。所以初期耶教受盡羅馬政權的壓迫與摧殘。可是由于教徒的勢力擴張,不到四百年耶穌教便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而天主教會(Catholic Church本義為一統(tǒng)的或普遍的教會)居然與當時統(tǒng)一全歐洲的羅馬帝國分庭抗禮。耶穌教本是希伯來文化的結晶,在精神上與希臘文化完全相反。希臘人是看重知識與思想的自由。求多方面的發(fā)展,特別流連于現(xiàn)世的享樂。希伯來人卻是生來虔信宗教,要求良心上的謹嚴,不著重學問的探討,尤其猜疑文藝刺激肉的希冀。他們要節(jié)欲苦行,以求來世的解脫。所以耶穌教初傳來歐洲時,和本地固有的古典文化發(fā)生強烈的沖突。但是耶穌教終于戰(zhàn)勝。從紀元后四世紀到十五世紀一千余年中,歐洲全在耶穌教勢力支配之下。西羅馬帝國于第五世紀崩潰,以后幾百年中羅馬教皇不但是教會的主腦,而且也是全歐洲政治的主腦。在紛亂時代,天主教會在歐洲成為唯一的力量。從西羅馬帝國崩潰到十一世紀,六百年間被史家稱為“黑暗時代”。當時一方面有封建制度養(yǎng)成騎士的理想,一方面有僧侶制度養(yǎng)成寺院的虔修。僧侶與騎士之外盡是農奴。這三個階級中,騎士與農奴一樣不能讀書識字,只有僧侶是唯一的知識階級。寺院同時是學校和圖書館。許多古代著作都借僧侶抄寫而得留存。但是中世紀耶穌教的特色在苦行禁欲,學問大半限于宗教,研究世俗的文藝被看成一種現(xiàn)世的享樂,所以是一種罪孽。希臘與羅馬的文教被斥為“異端”,而古典也幾乎全被遺忘。在希臘時代,一個野心者的理想是做一個大政治家,大思想家,或大藝術家;在中世紀,一個野心者的理想是做一個會打抱不平的騎士或是一個埋頭虔修的僧侶,文學家不成一個階級。
但是中世紀耶教的苦行主義終于沒有能使文藝完全窒息。連在教會里面,僧侶們在宗教典禮中扮演耶穌事跡,無形中養(yǎng)成近代戲劇的雛形;他們在夜飯后說故事,誦詩歌,以求在他們的單調生活中取得一點人生的樂趣,于是做成一些抒情詩。最重要的是當時有兩大勢力促成后來的精神的解放。一是條頓民族(史稱為野蠻民族)的南侵,他們帶來一股新生氣,使?jié)u就衰頹的老文化逐漸復蘇。其次是多次的十字軍東征使歐洲各地方民眾多互相接觸,同時使他方睜開眼睛看世界,從東方帶回大量的文學材料與文學趣味。由于這些力量,盡管教會低視文學,文學在中世紀依然繁盛,決定當時文學特質的不是古典的傳統(tǒng)而是社會狀況。印刷還沒有發(fā)明。所以書籍都是珍貴的抄本,不是民間所得見的,只有僧侶們才讀得到。而且當時公認的寫書的語文是拉丁,而拉丁也是僧侶的專利品,老百姓只會各地的方言。但是老百姓們盡管不能讀書,不能用拉丁,而創(chuàng)作文學的只有他們。他們所用的語言就是通俗化的拉丁,當時叫做“浪漫”(roman),這種民間拉丁語在十一世紀與十三世紀之間流行于歐洲中南部。他們所用的材料大半是民間傳說的故事。他們很少有把作品寫下來,只是在口頭傳誦,隨傳隨改,一部作品在流傳的時候就是在生展的時候,不像一部近代作品,作者定稿后就一成不變。所以這種作品真是屬于民眾的,不斷生展的。這種作品大半屬于兩大類。一是“浪漫斯”,原義是用“浪漫”語作的傳奇故事。這一類作品有用詩作的,也有用散文作的,內容大半歌詠騎士的戰(zhàn)功與奇遇。法國的《羅蘭之歌》以及英國的《亞瑟王傳奇》都屬于這一類。當時有一個職業(yè)階級,就是“行吟詩人”,他們東西游行于權貴之門,借歌誦這種“浪漫斯”,博取衣祿。另一類是民歌,這比“浪漫斯”更平民化。民歌所歌詠的有時是很簡單的愛情故事,有時是天災人禍,有時是草澤英雄的行跡,也有時是迷信鬼神的傳說。它們有一定的格律,字句很簡樸,音節(jié)很和諧,大半可以歌唱。這兩類作品是近代小說和抒情敘事詩的祖宗。它們的作者都不尊古典,當然不受古典規(guī)律的束縛,所以特色在自由流露,有生氣,讓情感盡量發(fā)泄,想象盡量馳騁。在近代人看,它們有時顯得很離奇。就由于這些特色,它們后來促成了浪漫運動。
到了十二三世紀,封建制度開始衰頹,羅馬帝國已成過去,近代國家漸露頭角,東西交通因十字軍東征而逐漸頻繁,探險家開始做地理上的新發(fā)現(xiàn),意大利的般洛掠,法國的巴黎,英國的牛津諸地方開始有大學,自由思想與研討逐漸發(fā)達,古希臘的文哲名著由阿拉伯文轉譯回來,于是釀成所謂“文藝復興”。就狹義說,文藝復興是古典學問的復興;就廣義說,它是十三世紀到十六世紀歐洲人的精神解放的大運動。所謂“解放”就是解脫封建制度與僧侶制度所養(yǎng)成的那種風氣的束縛。它反對苦行主義,愚民政策以及教會的專橫,它要求人性的各方面的完全的諧和的自由的發(fā)展。總之,它回到希臘時代的現(xiàn)世主義與人本,它的伸張就是耶教的退屈。但是耶教在一千余年中已深入人心,它的影響是不會完全沒落的。文藝復興釀成了宗教本身的改革,耶教從十六世紀以后又以嶄新的面貌出現(xiàn)。我們可以說:紀元二三世紀以前,歐洲的文化主要的是希臘羅馬的文化;紀元三四世紀以后,它主要的是耶教的文化;一直到十三世紀以后文藝復興時代,這兩種本來相仇視的文化就開始合流了。復興后的古典文化不復是希臘羅馬時代那樣的,而是吸收了耶教文化進去使內容更加深廣的。
在歷史上文藝復興可以說是由中世紀到近代的橋梁。意大利詩人但丁就是在這橋頭走的人物。他的杰作《神曲》就是糅合耶教文化與古典文化于一爐。就他以寓言體來表現(xiàn)中世紀天主教的神學來說,他還是中世紀的人物;就他追隨羅馬詩人維吉爾(不僅在游地獄與凈土,在做詩方面也如此)來說,他是文藝復興的先導。近代歐洲文化是離奇的混合,正如《神曲》一樣。《神曲》是新精神爆發(fā)的第一聲響,以后文藝復興漸入高潮,文學在歐洲陡然又放出奇葩異彩。薄伽丘的《十日談》,喬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拉伯雷的《巨人傳》,蒙田的《隨筆集》,以及莎士比亞的劇本都是在這個新潮流之下產生的。在這些作品里面,我們開始遇見所謂“近代人”,以他的獨立自由的個人的資格生存,思想,奮斗不復是一個封建地主或教會的屬物。他對于人世的丑拙乖訛方面敢譏嘲抨擊,對于人生的悲歡離合的事態(tài)肯作深一層的探掘。他生在現(xiàn)世,覺得現(xiàn)世所有一切好東西不是可鄙棄摧殘的,而是可欣喜追求的。這種人生態(tài)度的改變確是歐洲史上一件大事。
但是這種成就與其說歸功于古典學問的復興,無寧說歸功于一般的精神的解放。在文藝復興時代,歐洲人實在并不曾了解古典學問。他們多數(shù)人像但丁一樣,只知道一些拉丁作家,對于希臘作家始終是隔膜的。亞理士多德的《詩學》雖是從阿拉伯文翻譯回來的,已幾經(jīng)割裂,又被誤解,他從希臘文學所抽繹出來的原則被認為金科玉律。因此,到了十六七世紀,對于古典的不完全不正確的知解反成為文學的桎梏。作家們都深信文學必須遵從規(guī)律,模仿古人,信任理智與常識,不能憑情感和想象自由發(fā)泄。結果于是有所謂“新古典”期?!靶鹿诺洹睂嵲谑恰凹俟诺洹?,最光輝燦爛的成就是在法國,像高乃依和拉辛那一班人;他們所模仿的是拉丁古典而不是希臘古典,所謂“取法乎中,僅得其下”。
假古典主義是一種假山籠鳥,對于自然加以不自然的歪曲。這種歪曲當然是不能長久的,所以到了十八世紀后半葉,文藝復興的真精神又重新煥發(fā),成為所謂“浪漫運動”?!袄寺\動”是一種“反抗”,就是反抗假古典派的規(guī)律;它也是一種“還原”,就是還原到中世紀傳奇故事與民歌所表現(xiàn)的深摯的情感與豐富的想象,再進一步還原到希臘古典的自由與和諧。英國批評家佩特說浪漫運動是“浮士德與海倫的結婚”,實在譬喻得很精妙。浮士德是中世紀的幻想與熱情的結晶,而海倫是希臘的形式美的代表。歌德在他的詩劇中讓浮士德與海倫結婚,已隱然替浪漫主義下了定義了。如果我們記起歷史的綿續(xù)性,浪漫運動可以說是文藝復興的頂點,所以有人稱它為“第二文藝復興”。它有幾個特色。第一是重情感與想象而輕理智與常識,第二是富于極端的唯我的色彩,理想高而事實不能湊合,于是悲觀的色彩也很濃厚。第三是崇拜自然,想由自然而進到超自然的秘奧,于是采取所謂“泛神觀”。在這幾個特色上,盧梭都是開風氣的人。他的《新愛洛綺絲》赤裸裸地表現(xiàn)熱烈的愛,《民約論》極力維護個人的人權,《愛彌兒》首先提出“回到自然”的口號。他直接地掀動十八世紀的法國革命,間接地掀動二十世紀的俄國革命。所以他不但是“浪漫運動的祖宗”,也是近代史的開創(chuàng)者。在這浪漫運動期,歐洲各國文學又達到一個大頂點(歐洲文學大約有四大頂點,一是伯里克理斯時代的希臘,一是奧古斯都時代的羅馬,一是文藝復興時代的意大利、法蘭西、西班牙與英格蘭,最后就是十九世紀的浪漫期),其中成就最大的是抒情詩與小說。就作家論,成就最大的是歌德。在《浮士德》詩劇中他表現(xiàn)出“近代人”的新人生觀,人生要在繼續(xù)的“活動”中實現(xiàn)。在他以前,柏拉圖的最高的人生理想為“靜觀”,但丁在《神曲》中也還是那樣想。他以浪漫主義開始,以古典主義歸宿,算是把浪漫詩人的熱情與古典詩人的靜穆鑄于一爐,所以他在歐洲文化上是一個集大成者。
浪漫運動在十九世紀后葉激起一個強烈的反動,就是寫實主義。它所標的宗旨是“不動情感”,重“冷靜的客觀”,“搜集證據(jù)來”。在表面上這些信條恰針對浪漫主義而走到相反的極端,其實它和浪漫主義還是同出于一個祖宗,就是文藝復興運動所要復興的希臘精神,不過浪漫運動側重自由表現(xiàn)的一方面,而寫實主義則側重科學的客觀態(tài)度一方面。這一方面的希臘精神愈伸張,而耶穌教所代表的文化力量也就愈薄弱。但是人終于是有情感愛想象的動物,勉強要情感與想象窒息,而完全信任冷酷的理智,人終不免嗒然若有所喪,近代詩所表現(xiàn)的彷徨不安的神情就起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