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一、歷史背景
古代羅斯在9世紀末“先知”奧列格時代開始拓展領土,公元912年前后奧列格逝世時東斯拉夫部落大部分歸入羅斯范圍,政治中心南移基輔。他的孫子斯維亞特斯拉夫一世繼續(xù)以武力擴張國土,后來敗于拜占庭,公元971年撤軍回國,中途被殺。
斯維亞特斯拉夫一世死后,三個兒子爭奪大公寶座,訴諸武力,亞洛波爾克和奧列格戰(zhàn)死,符拉季米爾繼位。988年符拉季米爾接受基督教為國教,鞏固了封建制度,加強了同歐洲各國的交往,促進了文化的發(fā)展。
1015年符拉季米爾一世逝世,兒子亞洛斯拉夫繼任基輔大公。他有遠見卓識,號稱“智者”。在他統(tǒng)治下,基輔羅斯發(fā)展到了經濟、文化、政治的鼎盛時期,編纂了最早的一部羅斯《法典》。他生前安排三個兒子分治南俄:斯維亞特斯拉夫在車爾尼戈夫,伊札斯拉夫在基輔,符塞伏洛德在佩列亞斯拉夫爾。1054年亞洛斯拉夫臨終遺命兒輩不要內訌。然而,言猶在耳而戰(zhàn)禍不斷。
11世紀后半葉羅斯內訌分為兩場對抗。一場是亞洛斯拉夫的異母兄弟波洛茨克公伊札斯拉夫的孫子符塞斯拉夫與亞洛斯拉夫一房之間的對抗(1067年起);一場是亞洛斯拉夫房內親兄弟之間的對抗(1077—1097年)。
另一方面,1054年《編年史》開始提到波洛夫人從東邊來到黑海上和高加索北部草原,不斷騷擾羅斯土地。羅斯有識之士認識到需要聯合起來共御外敵。1097年符拉季米爾·莫諾馬赫倡議召開了柳別奇會議,承認各公爵有權治理世襲領地,以免互爭地盤;會議聲稱:“自今以后,誓同一心。”然而,信誓旦旦無濟于事,公爵們還是同床異夢。12世紀中葉起,車爾尼戈夫、加利奇、波洛茨克和蘇茲達爾諸公國實際上脫離了基輔大公的控制,各自為政,爭權奪利,干戈不息,互相削弱;甚至勾結波洛夫人攻打自己的親兄弟。
1180年奧列格·“苦難斯拉維奇”的孫子斯維亞特斯拉夫和符拉季米爾·莫諾馬赫的玄孫呂利克爭奪基輔大公地位之戰(zhàn),以后者勝利而結束。但呂利克卻主動把基輔城拱手讓與敗者,自己保留基輔公國的其他地區(qū)。于是形成二王并存局面,即奧列格一支與莫諾馬赫一支的對峙。
奧列格的子孫,即斯維亞特斯拉夫一派(包括伊戈爾在內)本來與波洛夫人關系比較親善,但自從呂利克到基輔后,他們改變政策,轉而與莫諾馬赫子孫聯合反對波洛夫人了。
1183—1185年,呂利克和斯維亞特斯拉夫數次與波洛夫人打仗,斯維亞特斯拉夫的堂弟伊戈爾未及參加。1185年四五月之間,伊戈爾事先未告訴基輔大公,擅自出征。
《伊帕吉夫編年史》“六九三年”(即公元1185年)條中關于伊戈爾出征始末的記錄如下:
“奧列格的孫子伊戈爾在4月23日(星期二)那天約弟(特魯勃契夫斯克之)符塞伏洛德、侄(雷爾斯克之)斯維亞特斯拉夫和子(普季夫爾之)符拉季米爾同時出發(fā),他本人也離開諾夫戈羅德-塞維爾斯克;另外還從(車爾尼戈夫之)亞洛斯拉夫那里乞得雇傭兵,雇傭兵由普洛可洛夫之孫奧爾斯汀統(tǒng)領同行。隊伍緩進,沿途招募新兵;同時因為經冬馬肥,不宜疾馳?!?/p>
伊戈爾把隊伍帶到頓涅茨河上,他舉目望天,只見日光暗淡,太陽殘缺如新月。他問親兵:“這是什么兆頭?”大家答道:“閣下,這恐怕不是好兆頭。”伊戈爾說:“弟兄們,天上的秘密,誰能知道!世界是上帝創(chuàng)造的,吉兇禍福,聽天由命。”于是策馬渡河。
到了奧斯科爾,停留兩天,等胞弟符塞伏洛德從庫爾斯克率部來會合,然后一同到薩爾尼察河邊。這時探子來報:“前方有敵軍,裝備齊全?;蛘唏R上進擊,或者速退;事不宜遲。”伊戈爾與諸將計議:“不戰(zhàn)而回,貽笑父老。一切聽上帝安排?!庇谑沁B夜趲行。
第二天(星期五)中午,遭遇結集在秀烏利河對岸的波洛夫隊伍列陣待戰(zhàn),后邊是輜重和篷車。羅斯軍分成六部:伊戈爾率部居中,弟右翼,侄左翼;前方是親兒子符拉季米爾居中,左右輔以奧爾斯汀統(tǒng)領的雇傭兵;最前方是從各部精選出來的弓弩手。
伊戈爾對諸將領說:“弟兄們,求戰(zhàn)得戰(zhàn),還說什么呢?”便前進,直到秀烏利河邊,沒有渡河。對岸波洛夫弓弩手每人發(fā)射一箭后便后退,更遠一點的敵部也后退。此時斯維亞特斯拉夫、符拉季米爾、奧爾斯汀率眾強渡以追趕,伊戈爾和符塞伏洛德緩隨。羅斯前鋒追奔逐北,擄掠無數。波洛夫人棄篷車而逃,羅斯士卒擄人劫貨,到深夜才止。
伊戈爾召集諸將和親兵說:“靠上帝之力打敗敵人。但敵軍人多勢強,我們宜連夜撤退。后面來的隊伍也應退,只有強騎兵可涉河[1]。我們當將領的,只能聽從上帝旨意?!彼咕S亞特斯拉夫說:“我的隊伍追趕敵人,疲累極了,如果連夜退軍,怕要掉隊。”符塞伏洛德亦要求就地休息。伊戈爾說:“這樣說來,只好如此,雖死無悔?!庇谑窃芈端?。
星期六那天,天剛蒙蒙亮,波洛夫大軍擁來,像密林一般,羅斯兵將分辨不清敵人從哪方進攻。伊戈爾說:“今天波洛夫部落傾巢出動,康恰克部、克札部、托克索比奇部、葉捷比奇部和捷特洛比奇部各路匯集!”諸將跳下坐騎,邊戰(zhàn)邊走,向河岸退去;他們說:“我們身為將官,如果拋下士卒,自己先逃命,那就等于讓弟兄們送死,將得罪上帝。不如決一死戰(zhàn),與弟兄們生則同生,死則同死?!庇谑峭讲綂^戰(zhàn)。不幸的是伊戈爾左臂受傷;主帥失利,影響全軍士氣。
這樣血戰(zhàn)了一整天,到了傍晚,羅斯軍死傷無數。又從星期六的夜里一直打到次日黎明。羅斯方面的雇傭兵士氣低落,臨陣脫逃。這時伊戈爾負傷督戰(zhàn),想阻攔逃兵,縱馬追去。他脫下帽盔,為了使逃兵認清統(tǒng)帥,跟隨他重返前沿。但是除了米哈廖克·尤列維奇一人外,無人響應。而其余部隊中沒有人跟著雇傭兵逃遁,除了個別沿途招募的新兵以外。羅斯將卒拼命搏斗,符塞伏洛德尤其勇敢。
伊戈爾勒馬馳回,到距離本部隊一箭之遙的地方,突然被波洛夫人阻斷去路,將其生擒。伊戈爾受縛,目擊符塞伏洛德拼命掙扎;伊戈爾自求速死,不愿看著胞弟在眼前喪生。這時候,符塞伏洛德手中劍戟都折斷了,沿著湖邊與敵人周旋。這天正好是禮拜天,上帝責備羅斯,所以在卡亞拉河濱,不賜天福,反加災殃;不降歡樂,反令悲戚!
伊戈爾自怨自艾:“回顧以前種種,我自知有罪。我曾經虐殺生靈,流了正教徒的血;我暴力攻打格列波夫城,使無辜教民深受禍害:父母失去子女,兄弟朋友離散,夫妻訣別,情侶分飛。我使百姓陷于擄掠之苦而悲啼,活人反而羨慕死者,而臨死的人暗自慶幸脫離了這場劫火;老者填溝壑,年輕者受創(chuàng)傷;男子碎尸殞命,女子含冤受辱。我造了孽,今天上帝罰我。我的弟弟、侄子、兒子、親信、助手、勇敢親兵、我的弟兄們、我的寶馬和武器都喪失殆盡?我只得向蠻族人哀求乞命?這是上帝給我的懲罰,怨我自作自受。上帝公正,我無地自容。我目睹他人戴棘冠之苦,何不令我一人代受眾生之苦?求我主答應我,保護蒼生?!?/p>
波洛夫勝局已定,遂把戰(zhàn)俘分賞給諸酋。伊戈爾歸基爾布克,符塞伏洛德歸羅曼·克濟奇,斯維亞特斯拉夫歸葉爾德丘克,符拉季米爾歸科普季。而康恰克與伊戈爾有兒女之親,所以自愿對其負監(jiān)管之責。
羅斯士卒生還者寥寥無幾。敵軍圍如鐵墻,插翅難飛。幸存者僅得一十五人[2];而臨陣脫逃的雇傭兵幾乎全溺于海。
斯維亞特斯拉夫大公巡視卡拉切夫,招募上游地區(qū)的兵勇,準備對波洛夫人實施夏季攻勢。他歸途經過諾夫戈羅德-塞維爾斯克時聽說兩位堂弟擅自出征,心中不悅。
大公乘船至車爾尼戈夫,遇見別洛伏洛德,后者向其告知戰(zhàn)況,大公流淚說:“我的兄弟,我的侄子,羅斯大地的民眾!上帝曾給我以力量,數次戰(zhàn)勝波洛夫軍。而你們少不更事,急功近利,等于開門揖盜。上帝做主!我正怨伊戈爾行事魯莽,卻也可憐他兵敗身俘。”
此后,大公派遣奧列格和符拉季米爾赴帕塞米。因為聽說該地人心惶惶,充滿悲傷與憂郁;諾夫戈羅德-塞維爾斯克和車爾尼戈夫也如此。百姓如魚在罟,痛不欲生。大家為伊戈爾被俘而悲傷,為自身苦難而憂愁。
大公曉諭斯摩棱斯克公達維德說:“我本想今年夏天出兵頓河,討伐波洛夫。目前伊戈爾失敗,與兒子、弟弟一同被俘。請你來共同商量保衛(wèi)羅斯的計策?!边_維德沿第聶伯河南下,其他各地首領也到特里帕葉來集合。亞洛斯拉夫在車爾尼戈夫召集部屬。
波洛夫人得勝后飛揚跋扈,不可一世。他們再次召集將士,商議再攻羅斯??登】酥鲝垼骸跋裙セo,因為弟兄輩及波涅克酋長都在基輔吃過敗仗?!备鹪酥鲝垼骸跋裙ト贰D抢镏涣粝聥D女兒童,我軍一到,塞姆唾手可得?!庇谑潜謨陕???登】寺受娳s到別列亞斯拉夫爾城下,日夜圍城攻打。
別列亞斯拉夫爾公符拉季米爾·格列伯維奇勇敢善戰(zhàn)。他縱馬出城,殺入敵陣,可惜后續(xù)隊伍太少,他寡不敵眾,被圍困。城中守軍遙望公爵孤軍陷陣,蜂擁而出,奪回公爵。此時公爵為國忘身,身上已被刺中三戟。
符拉季米爾遣使向斯維亞特斯拉夫、呂利克和達維德告急:“波洛夫攻我,甚危急,望來救我!”斯維亞特斯拉夫大公轉告達維德,這時后者率斯摩棱斯克兵駐扎在特里帕葉,兵勇開會聲稱:“我們?yōu)榫仍o而來。基輔危急則戰(zhàn),其他地方的事一概不管。我們已經都兵疲馬乏了?!贝蠊坏门c呂利克軍及其他援軍沿第聶伯河撤退。達維德也回防。
圍困別列亞斯拉夫爾的波洛夫軍聽說敵方援軍后撤,便順道攻歷莫夫城。歷莫夫閉關固守,兵士和民眾登城垣守望。但天意難測,城垣坍陷,死傷不少,全城惶恐。少數人突圍,繼續(xù)作戰(zhàn),后來悉數被俘。
符拉季米爾又向斯維亞特斯拉夫·符塞伏洛德維奇及呂利克·洛斯季斯拉夫請援。兩人卻要等候達維德手下的斯摩棱斯克部,因而拖延誤事,坐視波洛夫人攻陷歷莫夫,大肆擄掠而去。羅斯諸公各返本防,為受傷的伊戈爾,為被俘的眾基督徒而痛心疾首。上帝因羅斯有罪而降禍;敵軍得勝,不是因為上帝厚于彼,而是因為我有罪過,令我懺悔,不再作惡。上帝又教異族入侵羅斯,使我們自省,永絕邪惡。
克札率領另一路兵溯第聶伯河進逼普季夫爾城。沿路村鎮(zhèn)以及普季夫爾外城都被燒毀蹂躪,克札然后撤軍。
伊戈爾被俘后,獨自嘆息:“天帝在上,我罪有應得。這次敗仗,實由天意,不是因為敵方善戰(zhàn)。我有罪;遭受此難,不敢怨天尤人?!?/p>
波洛夫人對伊戈爾不甚嚴管。只派了十五個兵勇和五個酋長子弟,共二十人看守,另撥侍者五六名。他們對伊戈爾相當客氣,樂意替他辦事。伊戈爾特地從羅斯請來一位牧師主持圣事。這時天意尚未分明,所以他做久留之計,而上帝已應基督徒之禱告而對伊戈爾生了憐憫之心,有意赦他回歸。
這時有一個名叫拉伏爾的波洛夫人去見伊戈爾,善意相告:“我陪你逃走好嗎?”伊戈爾最初不敢輕信,而且出于自尊,誓與被俘親兵同生共死,所以回答道:“我以榮譽做保證,決不拋棄親兵而個人逃生。”稍后又有波洛夫千夫長之子及馬僮來說:“公爵!你逃回羅斯,或許上帝開恩,就能成功?!币粮隊栆詾闀r機未到,沒有答應。
過了幾天,波洛夫酋長從別列亞斯拉夫爾班師將回。親信報告伊戈爾:“你想與親兵共生死,用意固然好,但明知不可能而為之,是違反天意。聽說酋長歸來后將殺盡羅斯囚犯[3]。你該早做計議,否則會白白送死的?!?/p>
伊戈爾決心行動,然而有人在旁監(jiān)視,不敢造次。有一天,將近黃昏,他派馬僮告訴拉伏爾:“備好兩匹馬,在托爾河岸邊等我!”彼此約定無誤。
到了日子,那天波洛夫人痛飲馬奶酒。夜?jié)u深,馬僮來告:“拉伏爾已在河邊等候。”伊戈爾站起身,低頭對圣像做禱告:“上帝在上,我有罪孽,望主保佑!”說完帶著十字架和圣像走出帳篷。這時波洛夫人正狂歡痛飲,還以為伊戈爾早入夢鄉(xiāng)。
伊戈爾行到河邊,涉水過河,上了馬,離開敵營。這是星期一的夜晚。伊戈爾徒步又走了十一天,才到達頓涅茨城,再從頓涅茨回到諾夫戈羅德-塞維爾斯克,全城歡騰。然后再到車爾尼戈夫會見兄長亞洛斯拉夫,請求援助帕塞米,亞洛斯拉夫答應了。伊戈爾又到基輔謁見斯維亞特斯拉夫大公,大公和伊戈爾的親家呂利克皆大歡喜。
二、關于語言特點
本書充分反映了12至13世紀古俄語在語音、形態(tài)變化、句法和詞匯等方面的特點。由于當時俄語正處于迅速變化的時期,很不穩(wěn)定,所以“例外”情況很多。例如全元音組與非全元音組混用、各類變格法互相影響、某些動詞變位法新舊形式雜出、無前置詞結構與前置詞結構交錯等等。而方言(如諾夫戈羅德方言、普斯可夫方言……)的影響也不時可見。
三、關于文體特點
本書的文體特點有三個方面。
1.書面體與口語體相結合。10至11世紀古羅斯的文學體裁主要借鑒于拜占庭文學和保加利亞的宗教—醒世作品和世俗作品。同時羅斯民間口頭文學的影響也很大,反映在《編年史》中,也反映在本書中。李哈喬夫指出:本書開頭用的是書面文體,越到后來口語色彩越濃。
2.武功詩體裁與哀哭歌體裁相結合。前一特點表現在撫今追昔、慷慨悲歌的段落中,作者廣泛運用了歷史詞語、軍事詞語和狩獵用語。后一特點則在“哭夫”中表現得淋漓盡致,“淚盡繼之以血”,簡直是一曲哭喪歌。
3.本書不是靜態(tài)的、冷淡的敘述,而是動態(tài)的、充滿感情的申訴。所謂抒情插筆與故事情節(jié)緊密結合在一起?!鞍?,羅斯大地,你落在了岡巒后邊!”——很難確定這是出征戰(zhàn)士說的話,還是作者感情激動時所言。又如“金言”之后的幾大段向諸侯呼吁,有的學者以為是“金言”的后續(xù),有的認為是作者的補充。其實,不管出自何人之口,反正道出了時代的呼聲。馬克思說:“《伊戈爾出征記》正好在蒙古入侵前夕呼吁羅斯團結起來?!?/p>
四、關于疑竇
本書有幾處疑竇,注家及譯家見仁見智。有的學者(如雅各布森)似乎對文本持“疑古”態(tài)度,動輒改動原文,有時越改越糊涂;有的學者“守定”原本,千方百計加以疏鑿。例如雅氏以為基輔大公不會埋怨伊戈爾流了波洛夫人的血,所以主張改作流了正教徒的血。這是“以意逆之”的論證法。另外還有,“金言”開頭,大公把堂弟稱呼為侄子,殊不可解;有的注家硬說:“大公地位高,所以以長輩自居?!边@是牽強的,其實《編年史》中原來寫著“我的弟兄和侄子”,到本書這里顯然是手民遺漏。
凡是眾說紛紜之處,都擇要而羅列于此,供讀者參考。
五、關于作者
本書作者為誰?學者們提出種種猜測:
名歌手米都謝;
伊戈爾公爵本人;
加利奇大貴族彼得·波里謝維奇;
某千夫長之子;
千夫長拉古伊爾。
我很同意李哈喬夫的見解:古俄語文學作品的特點之一是佚名,它們大都是人民的集體創(chuàng)作。
六、關于翻譯
這里基本上采用逐句對照翻譯,但不是逐字翻譯,因為我以為逐字翻譯往往貌合神離,尤其是詩歌作品。
葉列明翻譯本書時,把疑竇略而不譯,俗語所謂“殺強盜”者也。我以為這樣會使作品有殘缺之感,所以盡可能選擇與上下文相通的平淡字眼進行翻譯,正像修復古畫的人選擇最不顯眼的色彩涂蓋破損之處一樣。
至于書名,現成的《伊戈爾遠征記》也不壞,因為遠近是相對的。但是根據費多羅夫少將考證,此次軍事行動只是一次短期騎兵襲擊,路程不過五百俄里(合五百五十公里)左右。比起更早的十字軍東征與907、941、944年羅斯遠征拜占庭來,規(guī)模小多了,路也近多了。從這些考慮,我改譯為《伊戈爾出征記》。
提起翻譯,使我感動的是:斯吉列茨基是在第二次大戰(zhàn)中被圍的列寧格勒城里動手翻譯本書的。
20世紀50年代中期,我?guī)煆奶K聯來華專家布多林學習古俄語和古斯拉夫語,對《伊戈爾出征記》極感興趣,此后陸續(xù)閱讀有關書籍,隨時札記,最終譯注付印,我從內心感謝我的導師。
譯后率成一律:
草原鼓角噪千軍,誰省天心日色昏?
飲馬大江沉折戟,舉頭故國蔽高岑;
浪言孤注山能拔,不道離心勢已分。
往復平陂阿限事,摩挲殷鑒更誰陳!
李錫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