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導言

揚帆滄海:楊槱傳 作者:董煜宇,陳志輝


導言

楊槱(Yang Yu,后依漢語拼音改為Yang You),字君樸,1917年生于北京,原籍江蘇句容。1935年赴英國格拉斯哥大學造船系留學,1940年獲一等榮譽學士學位,2002年該校授予榮譽工學博士學位。1940年回國后,歷任同濟大學講師,重慶民生機器廠副工程師、工程師,重慶商船??茖W校教員,交通大學副教授、教授。1944—1946年參加中國海軍造船人員赴美服務團,赴美國實習考察艦艇修造技術?;貒?,先后任海軍江南造船所工程師,海軍青島造船所工務課長和上海海軍機械學校教務組長。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歷任同濟大學教授、造船系主任,大連造船廠建廠委員會工務處長,中蘇造船公司(現大連造船廠)副總工程師,渤海造船廠籌備處工程師,大連工學院教授、造船系主任。1955年至今執(zhí)教于上海交通大學,先后任副教務長、教務長兼造船系主任,船舶及海洋工程研究所所長,船舶及海洋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海洋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顧問等職。曾兼任鎮(zhèn)江船舶學院(今江蘇科技大學)副院長。歷任中國造船工程學會副理事長、船史研究會名譽主任,中國海洋工程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太平洋歷史學會副會長。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楊槱院士是中國現代船舶設計和船舶史研究的開拓者之一。20世紀40年代,研究川江(長江上游)船舶性能,參加了當時最大川江船“民俗”號的設計,發(fā)表了幾篇有影響的論文。1950年代,他輾轉南北,先到大連,后來到葫蘆島參加船舶工業(yè)的生產和新船廠的籌建工作。后來就轉入高等院校從事教學、科研和教學管理工作。1960年代,主持制訂中國第一部《海船穩(wěn)性規(guī)范》(1960),并推動了中國船舶穩(wěn)性研究。隨后,指導研究生首創(chuàng)被動式減搖水艙模型試驗設備,進行了大量系統(tǒng)的試驗研究,成果為設計、研究單位廣泛應用。主持并參加了“沄州”號巡邏艇的設計工作,主持參加15 000噸自卸式運煤船新船型的預研工作,受到有關部門的肯定。1970年代,在中國率先倡導和組織計算機輔助船舶設計的研究工作。編制了“干貨船主要尺度分析”“船舶型線設計”等計算程序軟件,首先發(fā)起研制“海洋貨船設計計算機集成系統(tǒng)”。主持和領導了經濟型的5 000噸近洋干貨船和15 000噸遠洋干貨船的方案設計,該兩型船均已批量生產。1980年代以來,指導研究生應用現代工程經濟學和運籌學的理論和方法對沿海和長江的煤炭、石油運輸,集裝箱運輸和漁業(yè)捕撈船隊進行技術和經濟評價,解決了水運和漁業(yè)系統(tǒng)的船型分析和船隊規(guī)劃問題。與此同時,還組織和參加了幾項海洋石油資源勘探開發(fā)項目的效益、風險評估和設計工作。

除了船舶設計外,楊槱院士對造船史也有很深的造詣,其研究課題包括“中國造船發(fā)展簡史”“秦漢時期造船業(yè)”和“鄭和下西洋所用寶船”等。進入新千年以后,楊槱院士更是進入了海洋船舶普及性寫作的新高峰時期。

楊槱院士作為造船領域的專家,得到了學界及傳媒的廣泛關注。在已有關于楊槱的事跡介紹中,較系統(tǒng)的是《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工程技能篇交通卷》楊槱專篇、1996年思梵在文匯報撰寫的專題《楊槱:船舶設計據上游》、造船史學者辛元歐2004年在大連理工大學校友報撰寫的《老師中的杰出代表——楊槱院士》、2004年張仁頤撰寫的《我的老師楊槱先生》、2007年顧偉民在上海交大報上撰寫的《楊槱與造船》、顧定海在《聯(lián)合時報》撰寫的《智者壽:訪中科院資深院士楊槱教授》,張銀炎2009年在《中國船舶報》撰寫的《樸素、真誠、勤奮——楊槱院士二三事》等。而最詳細的,是1997年楊槱自己撰寫回憶性質的傳記《一個造船者的自述》(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書系統(tǒng)地闡釋了楊槱造船人生的發(fā)展歷程,對本書的編撰至關重要。2010年8月,楊槱院士又撰寫了《耄耋抒懷》,對自己的學術人生做了簡明扼要的回顧。雖然這個小冊子并未正式出版,但仍然是對《一個造船者的自述》的重要補充。

由于側重點有所不同,已有的相關傳記和資料在一些方面也力有未逮。如報刊文章過于注重對成就的描述,對學術成就取得的歷程重視不夠,對歷史細節(jié)的闡釋更是不足,楊槱先生自己回憶著作中描述的歷程非常詳細,但對相關事件發(fā)生的時代背景敘述過于簡略,對一些重要歷史細節(jié)回顧仍顯不足,時間也只限定到1990年代。

本書在消化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針對前人闡述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按時間順序有針對性地擬定了訪談提綱,對重點問題進行了細致的訪談,除了訪談楊槱先生本人外,還對他學生、家人進行了細致的訪談,整理出了15萬字訪談資料,并調閱了上海交通大學檔案館所存的重要檔案,查閱搜集了已歸檔但并未整理的檔案資料,并對其進行整理過程中發(fā)現了楊槱院士在英國留學期間物理學實驗筆記,中國造船工程學會的刊物《中國造船》創(chuàng)刊號,百件左右的電子書信、發(fā)言稿、書稿等。這些原始資料既是研究楊槱學術成長歷程的重要史料,也是本書的重要參考文獻。

盡管楊槱院士的大部分資料已歸檔案館,但其辦公室的那一部分還未整理編目。采集小組克服重重困難,對其重要資料進行了整理。當中包括有:楊槱院士在英國留學期間物理學實驗筆記,中國造船工程學會的刊物《中國造船》創(chuàng)刊號,百件左右的電子書信、發(fā)言稿、書稿等重要發(fā)現。這些原始材料既是研究楊槱學術成長歷程的重要史料,也是本書的重要參考。

另外,楊槱院士求學和各時期工作過的機構歷史,為我們提供了楊院士在學術成長過程中的重要背景。因此,課題組搜集了包括格拉斯哥大學、民生機器廠、江南造船廠、大連造船廠和上海交通大學等單位的中外文機構史,以期與楊槱本傳互證。

本書主要依據楊槱院士的相關傳記資料、回憶錄、訪談資料,經整理編撰而成,共分為三編。第一編“看船·學船”,著重寫楊槱院士的家庭背景和學習經歷;第二編“造船·教船”,分七章講述楊槱院士五十余年的船舶設計與船舶教育生涯;第三編“寫船·望海”,關注于楊槱院士晚年在船史研究、海洋文化及其推廣普及方面所做的工作。三編內容基本上按照時間順序排列。

《荀子·勸學》曰:“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睏顦┰菏?,正是善于學習各種知識技能,并能融會貫通,進而為社會作出巨大貢獻的謙謙君子。本書通過對楊槱院士學術人生發(fā)展歷程的梳理,再現了作為造船專家的他在國家社會的發(fā)展變遷、中國造船事業(yè)和高等教育事業(yè)的曲折發(fā)展歷程中執(zhí)著探索、不懈前行并取得成功的軌跡。楊槱院士除了設計、研究實用的船舶外,還將成為特殊的“舟楫”,引導我們渡向智慧的彼岸,為今天的科技工作者提供歷史的借鑒。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