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小學7年級

讓數(shù)學回歸中國——吳文俊傳 作者:柯琳娟 著


2.小學7年級

小學6年之后,吳文俊年僅10歲。長期幽閉的讀書生活,使得外拙內(nèi)秀的吳文俊待人接物方面的能力比較弱。吳福同和沈粹華夫妻對這個即將進入中學的獨子極不放心。于是兩人一合計,干脆先別上中學了,再念一年小學吧。就這樣,吳文俊讀了小學7年級。

小學的6年時間里,吳文俊雖然成績一般,但學習特別輕松。小孩子天性喜歡新奇事物,再讀一年,如果僅是重復過去一年所學的內(nèi)容,肯定得有耐心,對吳文俊也沒有什么幫助。所以,吳文俊的7年級開始學習中學的課程,尤其是代數(shù)和英語。也許是受父親的影響,吳文俊的英語學得不錯,但代數(shù)還是一般。

顯然,吳文俊的7年級并沒有父母想象中的那么美好,他對課堂并沒有多大興趣,仍然屬意于閱讀。

我們都能理解10歲的吳文俊當時的處境:上的是同學們都沒有上的7年級,學的內(nèi)容也和同學不一樣,做這種特立獨行的學生,無論什么年代都不是樂事。更何況,那時的人們多習慣從眾隨俗,而保持特立獨行,不落他人的窠臼是需要勇氣的。對一個年僅10歲的孩子來說,這樣的要求明顯超出了他的承受范圍。所以吳文俊的小學7年級并不太快樂。

幸好吳福同書架上的書異常豐富。不僅有中國傳統(tǒng)的書籍,更有清末民初時期反映各國思想潮流的書籍報刊。到了小學高年級時,吳文俊的閱讀已不再懵懂了。對許多書籍,他已經(jīng)有了自己非常明確的喜好。比如父親非常喜歡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吳文俊就不太喜歡。關(guān)于這本書,魯迅先生曾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有過精當?shù)脑u價:“作者經(jīng)歷較多,故所敘之族類亦較夥,官師士商,皆著于錄……惜描寫失之張皇,時或傷于溢惡,言違真實,則感人之力頓微,終不過連篇話柄,僅足供閑散者的談筆之資而已?!眳俏目〈蟾乓膊惶矚g作者那種夸張失實的文風吧。比較而言,吳文俊更喜歡《儒林外史》和《官場現(xiàn)形記》。至今,對書中的人物,比如“權(quán)勿用”“馬二先生”,他還有非常生動的記憶。

吳文俊也很喜歡讀林紓用文言文譯寫的多部小說。

林紓,字琴南,號畏廬,別署冷紅生,1852年出生于福建閩縣(今福州)。1897年,林紓為了排遣失母喪妻之痛,在友人的盛邀下開始翻譯國外書籍。林紓本人并不諳外文,總是先請一位懂得外文的人口譯,然后由自己“耳受口追”,用略帶桐城派風格的文言文筆述成篇。林紓的許多譯著在當時極受追捧,他的《巴黎茶花女遺事》甚至一時洛陽紙貴。

吳文俊對歷史書也一向頗感興趣。春秋戰(zhàn)國的故事、太平天國的小說,都是他的最愛。里面的許多人物和事跡,他都記憶深刻。歷史上的英雄人物英姿勃發(fā)、指點江山,常常令他激賞不已。他開始渴望像英雄般地書寫歷史,參與社會。

同時,他的閱讀范圍也開始向反映時代潮流的報紙雜志擴展。梁啟超主編的《新民叢報》的許多合訂本頻頻出現(xiàn)在他的案頭。

《新民叢報》于1902年2月在日本創(chuàng)刊,1907年11月停辦。其中有很多文章介紹西方資產(chǎn)階級新思想、新學說,抨擊清王朝的腐朽統(tǒng)治,揭露帝國主義的侵華罪行,是20世紀初資產(chǎn)階級改良派的重要刊物,對中國廣大的青年知識分子產(chǎn)生過非常重要的影響?,F(xiàn)在,吳文俊還記得其中有一篇文章曾講到,歷史上的許多皇帝都不得好死。

胡適的一些文章,也開始成為吳文俊重點閱讀的對象。文中反對舊禮教、提倡新科學的思想對他同樣影響重大。

吳文俊的祖父雖然是一個傳統(tǒng)意義上的讀書人,但吳文俊卻從來沒有認同過古代讀書人“學而優(yōu)則仕”的思想,所以終生都刻意地與政治保持距離。但傳統(tǒng)士人的英雄情結(jié),“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憂患意識始終影響著他,使他能夠?qū)W⒂谝稽c,將自己的畢生心血投注于數(shù)學,終于通過數(shù)學參與社會,并影響著中國,影響著世界。他的一生,始終保持著中國傳統(tǒng)士人的氣質(zhì),對國家忠,對朋友誠,對長者尊,對幼者愛,對世人仁。而這些,其實都在此時通過閱讀,播下了種子。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