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國高校(主要是中文院系)的外國文學教學,習慣上分成“東方文學”和“西方文學”兩塊,本書選文集中在西方文學,未涉及東方文學。
西方文學即歐美文學。歐洲在地域和文化上存在同一性、同源性,歐洲文學的發(fā)生發(fā)展及傳承變遷構(gòu)成了“史”的范疇和模式。美洲文學或許有很強的地域性,但無論從殖民歷史,還是從語言和文化傳統(tǒng)來看,都和歐洲文學有著十分密切的關(guān)系,因而一般將之當作西方文學的一部分。
本書是歐美文學研究文選,精選中外學者的文學評論和研究性論文三十余篇。可以作為教師組織教學和學生進一步學習和研究、撰寫論文的參考資料,也可以作為教學改革和教材創(chuàng)新的一種嘗試和新思路,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本書采用“歷史的方法”,即按歐美文學的發(fā)展進程進行分章。本書分上下兩編,共九章。
上編五章:古典文學、中世紀文學、人文主義文學、古典主義文學、啟蒙主義文學。下編四章:浪漫主義文學、現(xiàn)實主義文學、現(xiàn)代主義文學、后現(xiàn)代主義文學。
本書除每章“導論”外,選文前都有“導言”,本書的導論和導言不是要刻意引向某種觀念或結(jié)論,而是提供問題語境和討論平臺,借此希望將學生引向鮮活的文本(作品),引向活躍而開放的思維。文學史不應是一個封閉的系統(tǒng),各種觀點學說也只是一家之言,并非確定的結(jié)論。教材及課程本身可視為一種多元文本。
為了把握一個時期的文學精髓和更好地參與課堂討論,我們就學生的作品閱讀提出一些建議。當然,文本閱讀是開卷有益,但也因人而宜,不妨有所偏愛,有所選擇?!皢栴}探討”是在文本閱讀基礎(chǔ)上,結(jié)合選文提出一些可供討論的思路和問題意向,但這并不意味在這一專題中只有這些問題或只能討論這些問題。文本是開放的,問題也是開放的。而且問題的大小、主次也只是相對而言。但不管提出何種問題,做何種討論,作品應是中心,應避免泛泛而論和不著邊際的空談?!把由扉喿x”可以認為是本書選文的補充和擴展,以深化對某一文學現(xiàn)象和某個問題的理解和把握。
總之,本書的基本思路是以作品為中心,強調(diào)對文本的閱讀、討論和研究,變單一的灌輸性教學為多元的啟發(fā)性教學,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培養(yǎng)學生動口(討論)動手(研究)的能力,倡導開放的、對話的、過程的新型教學理念。
本書所選文章多為譯文,入選時譯文基本不作改動,人名、地名也未作統(tǒng)一,原文注釋或有所刪節(jié),在此向各入選文章的作者和譯者表示感謝。
本書選編工作由南京大學文學院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教研室承擔。各章的選編者分別為:肖錦龍(第一章—第三章),余斌(第四、五章),董曉(第六、七章),唐玉清(第八章),葉子、王立峰(第九章)。
由于編者水平所限,本書定有許多不足之處,懇請同行專家學者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