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沒有高學歷,得有真功夫

所有的命運都是成全 作者:邢萬軍,閆榮霞 著


沒有高學歷,得有真功夫

孫建勇

17歲進工廠當工人,20歲當上車間主任,1年帶團隊創(chuàng)造億元產值,自己月薪超過2萬元,24歲當上廠長。

——這是媒體報道張健的事跡時,特意選擇的一組數(shù)字。

2007年6月,對于17歲的張健來說,無疑是晦暗而痛苦的,在決定人生未來走向的高考中,他不幸落榜。不過,經歷短暫的情緒低落期后,他沒有像很多同學那樣選擇復讀,而是決定另覓它途,去實現(xiàn)人生理想。

有一天,張健從廣播里聽到一則招聘信息,得知武漢東湖開發(fā)區(qū)某電氣集團正在招收員工。第二天一大早,他辭別父母,背著行李包,孤身一人搭乘早班車從棗陽到武漢,應聘成為生產線上的一名普通操作工。

生產線上的裝配工作千篇一律,枯燥而單調,很容易讓人麻木和疲勞。但是,張健忍受著,堅持著,每當快要堅持不住時,他就問自己:“除了肯流汗、肯吃苦,我還有什么優(yōu)勢?如果再不踏實干,以后還有什么希望!”在這樣的自我拷問中,他變得越來越堅強,越來越踏實,越來越能吃苦。

作為新手,起初張健的計件工資每月不到1000元。為了多掙錢,他決心成為一名技術過硬的熟練工。有段時間,他每天纏著老師傅虛心請教,白班師傅下班了,他就跟著夜班師傅,一干就干到轉點,目的就是多練練手。除了主動拜師學藝,他還從工廠圖書館里找來電氣圖集,結合實物進行鉆研,將實踐和理論聯(lián)系起來。在剛進廠的頭兩年里,他幾乎沒有休息日,所有業(yè)余時間,他要么在加班,要么在圖書館。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兩年多的磨煉,張健的手藝終于被同事們公認為“最棒”,經他裝配的電氣設備,堪稱 “藝術品”——每個設備的幾百根電線,根根都條理分明,排列整齊。很多具有豐富經驗的老師傅都對他的手藝贊不絕口,送給他一個外號:電氣美容師。

2010年1月,剛滿20歲的張健憑借嫻熟的手藝、好學的精神和吃苦耐勞的作風,在公司四車間主任一職的競聘中脫穎而出,成功當選為50多名工人的領導。在這些工人中,既有工作了幾十年的老工人,也有不少大學生,但是,他們都對張健這個二十出頭的小伙子心服口服。大家的信條很簡單,誰的技術好,肯流汗,就認可誰。

張健也不負眾望,當上車間主任后,幾乎24小時泡在車間里,每個工序都一跟到底。在他眼里,裝配一個設備就像創(chuàng)造一個“新生命”,設備的所有元器件就像人的五臟六腑,幾百根電線就像人的血管連接著各個器官,連接電線時,如果出現(xiàn)任何差錯,那么這個“新生命”就會先天不足。所以,他不容許工人有絲毫馬虎,也不允許任何一個不合格產品下線。

就這樣,在張健的帶領下,他們四車間創(chuàng)造的產值年年攀高,2013年甚至創(chuàng)造了年產值1.3億元的紀錄,四車間也因此榮獲武漢市總工會授予的“工人先鋒號”稱號。四車間的人平均月薪比其他車間高出1000多元。張健自己的月薪也突破萬元,最高時拿到過2萬多元。2014年“五一”前夕,新的喜訊再度傳來,24歲的張健被集團公司任命為第三工廠廠長。

從生產線上的學徒工到一廠之長,從月薪不足千元到月收入近兩萬元,很多人恐怕要用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才能實現(xiàn),但是,張健只用了短短七年時間。很多人都對張健羨慕不已,他則坦然地說:“上大學可以用知識改變命運,但我沒機會走這條路,所以我決定用汗水改變命運。我相信,這條路只要肯付出,就一定能夠走通?!?/p>

張健的經歷再一次生動證明,在當今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里,擁有過硬的真本領就是人生最大的優(yōu)勢,它甚至比擁有所謂的高學歷更能給人以底氣。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