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是人類的化石
以工具形態(tài)為標準劃分,人類社會可分為“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和“青銅器時代”;以生產形態(tài)為標準,則可分為“前工業(yè)社會”“工業(yè)社會”和“后工業(yè)社會”;那么,從居住形態(tài)上劃分,人類又經歷了“鄉(xiāng)野時代”“城鎮(zhèn)時代”和“都市時代”。大城市尤其是大都市,是人類進化的一個重要階段,是位于人類文明之樹頂端的碩果。如果說恐龍留下了骨骼、腳印、蛋這三件化石,作為自己來過地球的證據(jù);那么,人類所留下的三件東西,則是:城市、工具和書籍。
我是喜歡都市的,越大越喜歡。一個渺小的個體,看似會被巨無霸的都市吞沒,但只有在浩瀚無邊的海洋里“匿名”潛水,才能充分體驗到自由自在的快感。與鄉(xiāng)野中的自由相比,這是一種更加鮮活、更加私人化、蘊含著更多變化的自由。所以,當我所在的城市大踏步地向都市邁進時,我是十分欣喜的。在這座規(guī)模不斷擴大的城市漫游時,我常常會萌發(fā)這樣的念頭:即使我們這一撥人類毀滅了,也沒什么關系,因為我們已經留下了偉大的城市遺跡,供地球上后起的智慧生命發(fā)掘,好讓他們羨慕我們。
我是舉雙手贊成“隔離發(fā)展”的。也就是說:有些地方既然打算建成大都市,就要向縱深發(fā)展,城市建得越大越好;而對于一些偏遠的鄉(xiāng)村,則建設得越少越好,盡量保持其原始狀態(tài),或者干脆讓其“荒”著,而把那里的人口都遷移到大都市去。這樣“隔離”起來的好處是,我們只改變了地球表面一部分的環(huán)境(當然是極大的改變),而保留了另外一部分地方(所占比例更大)的原生態(tài)。最為可怕的結果,莫過于每個鄉(xiāng)村都變成了千篇一律的小鎮(zhèn),每個小鎮(zhèn)又變成了千篇一律的小城市,這就把整個地球的面貌弄得面目全非了,其中必然隱含著災難性的生態(tài)危機。
由此看來,大都市對于人類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是十分重要的,說句煽情的話,它是以自己的“忍辱負重”,承載著整個人類的命運。
套用卡爾·波普的理論,人類建設大城市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試錯”的過程,其中有著許多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大體上說來,必須解決好兩大矛盾:
一是“可展示性”和“可享受性”之間的矛盾。城市不是好大喜功的載體,也不是展示給誰看的面子工程——誰要以城市作為個人的面子,那他最后準會失去面子。城市應該是供在其間呼吸、勞作、休憩、繁衍的居民享受的。那么,居民可以從城市中享受什么呢?一是自由,二是便捷,三是閑適。如何才能自由?顯然,進行戶籍改革,加大居民遷徙的自由度;降低準入門檻,善待外來人口,都是其中的應有之義。如何才能便捷?顯然,首先,除了不斷擴大城市規(guī)模外,還要大力發(fā)展公共交通,抑制私家車和公務車;其次,大力推行網(wǎng)上辦公和網(wǎng)上購物,讓居民足不出戶就能辦成事情、買到東西。以上這兩項還相對比較好解決,最難的是“閑適”。所謂“閑適”,說白了就是當人們住進大城市之后,他們仍然對過去那種鄉(xiāng)野或城鎮(zhèn)生活有著濃濃的留戀,還想把過去那種比較自然舒適的生活體驗,復制一部分到當下來。正如葉芝在《茵納斯弗利島》中所吟唱的:“我就要動身走了,因為我聽到/那水聲日日夜夜輕拍著湖濱;/不管我站在車行道或灰暗的人行道,/都在我心靈的深處聽見這聲音?!睕]辦法,縱使身邊再怎么繁華,他們總會聽到這個山那個湖召喚的聲音。對于這樣一種普遍的懷舊心理,我們要加以尊重。比如,在做綠化時,是多搞華貴齊整的進口草坪,還是多栽一些雜樹好呢?再比如,是將所有道路都拓寬,只保留大商場,還是保留一部分街巷、胡同、小商店好呢?建筑學家張永和提到一個城市的“可漫游性”,就屬于“可享受性”的一個分支。他說,以前的城市居民吃過晚飯,溜達著就上了街,每隔不遠就有一個小店,碰巧也買點東西,更重要的是出了門,不一定是有目的,而是享受城市。如今歐美和日本的大城市還具有可漫游性,但國內的一些大都市,高樓大廈拔地而起,立交橋縱橫交錯,在獲得現(xiàn)代化的同時,卻不知不覺地喪失了可漫游性。
二是“可構造性”和“可生長性”之間的矛盾。這方面一個典型的失敗例子是巴西利亞。巴西利亞是1965年在巴西中部平地上規(guī)劃新建的首都,其平面形狀像一架有后掠翼的噴氣式飛機,曾被稱為城市規(guī)劃史上的里程碑。但這座從頭到腳都嶄新的城市在建成之后,卻暴露出許多問題,始終像一架生硬冰冷的大機器,叫人難以親近。巴西利亞的空間尺度只與汽車的速度相匹配,在建筑與建筑之間的巨大空隙中,行人根本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注定要成為巴西利亞的孤魂野鬼”。澳大利亞建筑批評家羅伯特·休斯,就毫不留情地將巴西利亞評價為“一個烏托邦式的噩夢”。相比之下,亂糟糟、臟兮兮、大大咧咧的里約熱內盧,反而給人一種非常親切的感覺??梢?,城市和人一樣,和樹一樣,是能夠自我生長的。在某些時候和某些場合,我們要尊重城市的自然生長性,尊重社區(qū)的自主性。有的地方,現(xiàn)在看起來臟亂差,但未必要徹底推倒重來,只要適當加以引導和修整,這些地方會越長越好看的,讓人居住起來既隨意又舒服無比。在地球上,最好看的東西還是那些自然生長的東西——你看到過任何一棵長得不好看的樹嗎?
享受城市,在某種意義上,就是享受自由、活潑、多樣化的人性。城市是人類建造出來的,應該成為人類最自然、最美麗的分泌物,而萬萬不能走到人性的對立面,以至于成為人類的敵人。
目前,我所在的城市正帶著人們“享受都市”的夢想,飛速向前跨越,這是我們的希望;更關鍵的是,歷史上有那么多經驗教訓供我們借鑒或吸取,這更是我們的福分。
2007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