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為什么王朔成不了塞林格

思想鈍刀 作者:莫幼群 著,趙焰 編


為什么王朔成不了塞林格

許多人都說塞林格是美國的王朔??瓷先ナ怯袔追窒嗨疲簝扇硕际且率碂o憂的小康型作家,王朔出生于大院,塞林格家更有錢一些;兩人都有漫長得讓人羨慕的青春期,這成為他們寫作的最大資源;兩人文風(fēng)都顯得痞里痞氣,這使得他們分外性感,讓少男少女讀者無法抵擋。

現(xiàn)在重溫《麥田里的守望者》,你會發(fā)現(xiàn)塞林格的“他媽的”用得真多,比王朔的“他媽的”還多。如果塞林格像王朔那樣,一路這樣“他媽的”寫下去,那么他充其量是一個靠著比別人更海量的俚語詞庫寫作的作家,充其量是一個影響局限于本國的“局域網(wǎng)型作家”。而就在這個時候,那個偉大的“麥田里的守望者”的意象呈現(xiàn)了出來,在關(guān)鍵時刻挽救了塞林格,使他成為一個靠詩意和哲思寫作的作家,成為一個在世界范圍引起共鳴的“互聯(lián)網(wǎng)型作家”。

“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里做游戲。幾千幾萬個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賬的懸崖邊。我的職務(wù)是在那兒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么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干這樣的事。我只想當(dāng)個麥田里的守望者?!闭啃≌f最核心的地方,就“他媽的”在這里。

王朔和塞林格,差也就差在這樣一個偉大意象上。僅有“陽光燦爛的日子”“動物兇猛”“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之類的小意象,還是不夠的。當(dāng)然,表面上是意象的差距,實質(zhì)上是哲學(xué)素養(yǎng)和世界觀的差距。

“麥田里的守望者”道盡了人類的困境。它和約翰·多恩的“孤島”意象,帕斯卡的“蘆葦”意象,海德格爾的“被拋”意象,卡夫卡的“甲蟲”意象,加繆的“鼠疫”意象一起,成為揭示人類生存狀態(tài)的最經(jīng)典意象,因深刻而顯得冰冷,又因悲憫而顯得熾熱。

而“塞林格制造”尤其令人難忘。每當(dāng)我聽到中學(xué)生自殺、農(nóng)民工跳樓、明星吸毒,甚至聽到看似挺正派的官員突然被“雙規(guī)”的時候,我的眼前就會浮現(xiàn)出“麥田”和“懸崖”的意象,或者是熟稔已久的朋友,平時總抱成一團地玩兒,突然有某人因某種原因“離隊”或“沉淪”的時候,我的眼前也會浮現(xiàn)出這樣的意象。

事關(guān)一小撮人。但它描述的絕不是一小撮人的命運,而是所有人的命運。那一小撮人身在深淵,而我們的心正一點點地往下掉,甚至可以說,我們已然心在深淵。

2010年2月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