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花聲
花是人人愛好的。家有花園的,當(dāng)然四季都有花看,不論是盆花啊、瓶花啊,可以經(jīng)常作屋中點綴,案頭供養(yǎng),朝夕相對,自覺心曠神怡;要是家里沒有花園的,那就不得不求之市上賣花人之手。買了盆花,可多供幾天,倘買折枝花插瓶,也有二三天可供觀賞,而一室之內(nèi),頓覺生氣勃勃了。
市聲種種不一,而以賣花聲最為動聽,詩人詞客往往用作吟詠的題材。詞牌中就有“賣花聲”一調(diào),足見詞客愛好之甚了。清代彭羿仁[1]有《霜天曉角》詠賣花聲云:
睡起煎茶,聽低聲賣花。留住賣花人問,紅杏下、是誰家? 兒家?;腺d,卻憐花瘦些。花瘦關(guān)卿何事。且插朵、玉搔斜。
黃仲則[2]有《即席分賦得賣花聲》七律二首云:
何處來行有腳春,一聲聲喚最圓勻。
也經(jīng)古巷何妨陋,亦上荊釵不厭貧。
過早慣驚眠雨客,聽多偏是惜花人。
絕憐兒女深閨事,輕放犀梳側(cè)耳頻。
摘向筠籃露未收,喚來深巷去還留。
一堤杏雨寒初減,萬枕梨云夢忽流。
臨鏡不妨來更早,惜花無奈聽成愁。
憐他齒頰生香處,不在枝頭在擔(dān)頭。
這兩首詩把賣花人的喚、買花人的聽,全都淋漓盡致地寫了出來。
吳儂軟語,原已歷歷可聽,而“一聲聲喚最圓勻”,那無過于喚賣白蘭花的蘇州女兒了。這班賣花女,大多數(shù)是從虎丘來的。因為虎丘一帶,培養(yǎng)白蘭花的花農(nóng)最多,初夏白蘭含蕊時,就摘下來賣與茶花生產(chǎn)合作社去窨花,那些過剩而已半開的花,就不得不叫女兒們到市上去喚賣了。我曾有小令《浣溪沙》詠賣花女云:
生小吳娃臉?biāo)葡迹L聲嘹嚦破喧嘩,長街喚賣白蘭花。 借問兒家何處是?虎丘山腳水之涯,回眸一笑髻鬟斜。
除了白花外,也有喚賣含笑花(俗呼香蕉花,因它含有香蕉的香氣)、玫瑰花、玳玳花的,到了端午節(jié)后,那么茉莉花也可上市了。
南宋時,會稽城南上原陳翁,以賣花為業(yè),得了錢全去買酒喝,又不喜獨酌,往往拉了朋友們同醉。有一天,詩人陸放翁[3]偶過他家訪問,見敗屋一間,妻子正饑寒交迫,而陳翁已爛醉如泥了。放翁詠以詩云:
君不見會稽城南賣花翁,以花為糧如蜜蜂。
朝賣一枝紫,暮賣一枝紅。
屋破見青天,盎中米??铡?/p>
賣花得錢送酒家,取酒盡時還賣花。
春春花開豈有極,日日我醉終無涯。
亦不知天子殿前宣白麻,亦不知相公門前筑堤沙。
客來與語不能答,但見醉發(fā)覆面垂鬖髿。
明代劉伯溫[4]題其后云:
君不見會稽山陰賣花叟,賣花得錢即買酒。
東方日出照紫陌,此叟已作醉鄉(xiāng)客。
破屋含星席作門,濕螢生灶花滿園。
五更風(fēng)顛雨聲惡,不憂屋倒憂花落。
賣花叟,但愿四海無塵沙,有人賣酒仍賣花。
此翁在陸、劉筆下,寫成一位高士模樣??墒撬u了花只管自己買酒喝,不顧妻子饑寒,雖能生產(chǎn),而不知節(jié)約,實在是不足為訓(xùn)的。
【注釋】
[1] 即彭孫貽,字羿仁。
[2] 即清人黃景仁,字仲則。
[3] 即陸游,號放翁。
[4] 即劉基,字伯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