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自幼好學察時弊
這是廣西貴縣鄉(xiāng)間常見的一處農(nóng)家院落。前后兩進的房舍,前面設有簡易門樓,因圍墻自然形成了一個院子,頗空曠。兩進房舍之間便是天井。天井算不得大,與前院泥巴地面不同,天井四周及地面均鋪上了小青磚,齊整而干凈。與天井的小青磚形成對比的是房舍的墻壁,一律是土坯壘砌而成。房舍的頂部則是青色小瓦,與地面的小青磚相映襯。此地屬廣西貴縣三塘鄉(xiāng)譚嶺村。1896年4月29日(農(nóng)歷三月十七日),譚壽林就出生在這個普通的農(nóng)家院落里。
譚壽林兄弟姐妹共有七人。父親、母親和祖母是家里的主要勞動力。全家僅靠幾畝薄田勉強維持生計。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譚壽林小小年紀就懂得要為家庭分擔。譚家小院里經(jīng)??吹揭粋€瘦小的身影,挑水、掃地,忙得不亦樂乎。
當時一般農(nóng)戶需要添置新衣時,多半是先請裁縫師傅幫著裁剪,自己再將裁剪好的衣料拿回家動手縫制。而勤儉節(jié)約是譚家的慣常家風。因此,譚家的衣服從裁剪到縫制,全由譚壽林的母親一人完成。每當母親為家人裁剪新衣時,善于觀察、聰明好學的譚壽林總是在一旁打下手幫忙。時間一長,譚壽林竟然也學會了裁剪衣服、縫補衣褲、納鞋底之類的“女紅”。有一回,譚壽林的外祖父要去十里之外的一戶人家出客,穿的布鞋爛了一個洞,連腳趾頭都露出來了。外祖父有意逗小外孫,便將鞋子丟在譚壽林面前,問道:“有沒有計呀?”譚壽林拿起外祖父的鞋子看了看,回了四個字:“立等可取?!笨粗哿忠槐菊?jīng)的樣子,外祖父不禁哈哈大笑起來。由于譚壽林悟性高、手藝好,沒過多久,他便代替母親幫全家人裁剪衣服,甚至還為別人裁剪衣服來補貼家用。敦厚樸實的父親深知譚壽林聰慧好學,不想讓他從事過多的家庭勞作,因此平日里,父親敦促最多的還是告誡他用心讀書。在初通文墨的父親看來,這才是正經(jīng)事,不能偏廢。
譚壽林故居
譚壽林7歲進入私塾讀書,每天要走四里多坡路。放在今天,我們很難想象,一個年僅7歲的孩子每天獨自步行四里多坡路前去求學。也許正是求學的不易,從小磨煉了譚壽林的意志,也讓他倍加珍惜學習的時光。他上課非常認真,加之天資聰慧,在班上很快就脫穎而出。私塾老師出對子,他很快就能對上,而且對得工整。一天,先生偶見私塾館外鄰近的小山頭上有一只母狗,便慢悠悠地吟出一聯(lián):“黑山頭狗姆?!别^內(nèi)其他學童還沒領會先生之意,譚壽林幾乎是脫口而出:“白面水雞兒?!毕壬骋娖孪鲁靥羶?nèi),一只灰毛蛋鴨悠閑地劃水覓食,遂又吟一聯(lián):“母鴨無鞋常洗腳。”此時恰巧一只紅冠亮毛的大公雞正從學堂門前經(jīng)過,譚壽林靈機一動,答道:“公雞有發(fā)不梳頭?!弊^先生喜不自禁地點頭贊嘆:“棟材,棟材,此乃棟梁之材也?!闭n下,小伙伴們常常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嬉戲玩耍,而勤勞懂事的譚壽林則常常利用課余時間幫先生挑水、燒茶、掃地,深得私塾先生的喜愛。
隨著年齡的增長、學識的增加、眼界的開闊,譚壽林與其他同齡人相比,表現(xiàn)出了不一般的社會洞察力。當他耳聞目睹那些土豪劣紳、貪官污吏橫行鄉(xiāng)里、搜刮民脂民膏的罪惡行徑時,他義憤填膺,從心里萌發(fā)出救民于水火的樸素情懷,逐漸形成了天不怕、地不怕的反抗性格。
一日,六湖村的一個地主帶著幾個家丁和一條兇狠的狼狗來到譚嶺村收租子。地主家的狼狗進入譚嶺村便狂吠不止,弄得整個村子雞犬不寧。當?shù)刂鲙е叶淼截氜r(nóng)九爺家門前時,那條兇狠的狼狗立刻撲向了九爺家門口的大黃狗撕咬起來。九爺眼睜睜地看著自家的大黃狗被地主家的狼狗活活咬死。平日里就寬厚老實、與世無爭的九爺含淚抱著死去的大黃狗獨自傷心。前來收租的地主對大黃狗被活活咬死視若不見,吩咐家丁將九爺家中維持生計的糧食搜刮一空后,若無其事地走了。
這一幕恰巧被中午放學回村的譚壽林看在眼里,他恨得牙齒咬得格格作響,心想不能就這樣便宜了地主老財,九爺家的狗不能白白死掉。于是,譚壽林迅速召集村里的小伙伴。在他的帶領下,小伙伴們抬著被咬死的大黃狗,沿著地主離開的路追去。沖在最前面的就是譚壽林。他邊追邊喊:“六湖來的狗地主,不——能——走!”譚壽林這么一喊,其他小伙伴也跟著高聲叫喊起來。頓時,孩子們的喊聲響成一片,驚動了在田間勞作的大人。大家紛紛停下手中的農(nóng)活,四處張望。譚壽林和小伙伴們追上了地主一行人。地主看著剛被自家狼狗咬死的大黃狗,就知道這幫窮孩子的來意了。他板著臉孔,晃了晃手中的拐杖,聲色俱厲地問道:“是哪個窮小鬼竟如此大膽而且無理,叫本老爺狗地主?”“叫,是我叫的。不過,我叫的是‘六湖來的狗地主’!”譚壽林毫無懼怕退縮之意?!靶⌒∧昙o,敢跟我咬文嚼字,這有什么區(qū)別?”地主老財輕蔑地說?!罢垎枺銈円恍锌墒橇淼??”譚壽林一本正經(jīng)地問道?!皬U話!你這個小娃兒,這不是明知故問?”地主老財生氣地說?!澳呛?,你們一行是不是六湖來的狗,六湖來的地主?我們叫你們六湖來的狗、地主,有什么錯?這位地主老爺,總不能要求我們將喊話中的符號也喊出來吧?”譚壽林的話音剛落,小伙伴們立刻哄笑起來。地主的臉色一陣青一陣白,愈發(fā)難看?!熬艩敿业拇簏S狗是不是你家狼狗給活活咬死的?你家狼狗咬死九爺家阿黃,不僅沒有向九爺賠禮認錯,反而夸耀自家狼狗威猛。要不是你們,阿黃怎么會喪命?”譚壽林大聲質(zhì)問道。隨后譚壽林又繼續(xù)和地主老財辯論道:“你的家丁闖進九爺家中,將人家維持生計的口糧都搜刮一空,這樣的行徑,跟咬死大黃狗的狼狗又有什么兩樣呢?”地主老財被譚壽林駁斥得啞口無言,理屈詞窮,企圖離開?!傲蠣斣趺茨茏??自古道,殺人償命,你的狗殺了人家的狗,要么丟下你的狗償命,要么丟下賠償金。”譚壽林嚴正以對,攔在收租的一行人面前,毫不退讓。在譚壽林等人的強烈抗議下,地主老財只好將從九爺家搶走的糧食如數(shù)奉還,然后灰溜溜地走了。譚壽林小小年紀毫不畏懼惡霸地主,敢于為貧苦村民爭取利益的壯舉很快傳遍了整個三塘。
譚壽林當時所處的時代,正是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走向全面崩潰,帝國主義加緊侵略和掠奪,社會危機、民族危機日益深重的時代。自從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后,中國封建社會逐步地演變?yōu)橐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帝國主義魔爪的伸入,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中國的官僚、地主階級買洋貨、抽洋煙(即鴉片煙),生活更加奢侈,因而加重了對農(nóng)民的剝削。地主階級還私設公堂和牢房,任意魚肉農(nóng)民,農(nóng)民生活困苦不堪。
隨著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加深,帝國主義把他們的侵略魔爪伸入廣西,使廣西地區(qū)也逐漸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轉(zhuǎn)化。中法戰(zhàn)爭后期,腐朽無能的清政府于1885年6月與法國締結(jié)屈辱的《中法和約》,規(guī)定開放云南的蒙自和廣西的龍州為陸路通商處所。1887年,法國開始在龍州建立領事館,開設天主教堂和耶穌教堂。1897年,英帝國主義強迫清政府簽訂《中緬條約》。該條約的附款專條指定開放西江,辟梧州為通商口岸,并將其作為領事官駐扎的處所。英、美等國在梧州設領事,建教堂,開洋行,辦醫(yī)院和學校。1899年,在帝國主義列強的壓力下,清政府同意廣西巡撫黃槐森的奏請,籌開南寧為通商口岸。1907年1月1日,南寧商埠正式開放,帝國主義在廣西又安置了一個侵略據(jù)點。帝國主義侵略廣西的經(jīng)濟目的,是要把廣西變成它們傾銷商品、掠奪原料和投資的場所。為此,帝國主義列強侵入廣西后,就不擇手段染指我國主權,千方百計打通水路(西江)和陸路(龍州)兩條通商路線,攫取龍州、梧州、南寧三關的海關權。它們在這些地方開辦洋行、經(jīng)營航運,把洋貨大量輸入廣西內(nèi)地,使其成為帝國主義推銷工業(yè)品的市場和掠奪農(nóng)產(chǎn)品的場所。帝國主義在進行經(jīng)濟侵略的同時,也實行文化侵略。外國傳教士大批涌進廣西。據(jù)統(tǒng)計,到20世紀30年代,美、英、法等國在廣西境內(nèi)建有天主教堂56所,耶穌教堂105所,分布在廣西的53個市縣。帝國主義傳教士以“傳教”為名,實則進行文化侵略。
入侵梧州的英帝國主義淺水炮艦“摩軒號”
英帝國主義設在梧州的海關樓舊址
哪里有壓迫、有剝削,哪里就有反抗、有斗爭。譚壽林4歲那年,就爆發(fā)了震撼世界的義和團運動,此后又連續(xù)爆發(fā)了多次反清起義。這些革命斗爭,由于歷史條件的限制,最后都以失敗而告終。但是,這些斗爭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充分表現(xiàn)了中國人民不甘屈服于帝國主義侵略和壓迫的戰(zhàn)斗精神。在反帝反封建的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興起的同時,資產(chǎn)階級革命思想也迅速傳播開來。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的尖銳化,給少年譚壽林帶來極大的震動。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思想的傳播和人民群眾如火如荼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爭,又給了他以深刻的教育和鼓舞,進一步激發(fā)了他的斗志。
當時貴縣的鄉(xiāng)政權機關叫公局,通常由正副局董和助理員3人組成。當時的公局是腐朽的政權機關,公局人員常常利用手中的權力欺詐百姓、中飽私囊、胡作非為,老百姓們在公局的欺壓下往往敢怒不敢言。譚壽林對公局欺壓百姓的惡行深惡痛絕,于是,寫下一副對聯(lián),偷偷貼在三塘公局門口:上聯(lián)是“供(公)肥三只狗”,下聯(lián)是“焗(局)瘦一圩人”。這副對聯(lián)巧妙地利用諧音,生動形象地揭露了反動政權和貪官污吏魚肉百姓的丑惡面目。另有一次,譚壽林路過橋圩公局,見門上有聯(lián):“公是公非行正道,局中局外結(jié)同心?!边@是當時的橋圩公局為了標榜自己公道正派,與地方百姓團結(jié)和睦而作的對聯(lián)。譚壽林心里明白,橋圩公局表面粉飾樹立公道正派的形象,背地里干的卻是營私牟利的勾當。譚壽林便悄悄用毛筆在上下聯(lián)第三字的右邊分別點了一個標點,原本的對聯(lián)就變成了:“公是公,非行正道;局中局,外結(jié)同心?!弊T壽林一改斷句,原聯(lián)的意思就完全變了。上聯(lián)的意思變成:公局還是公局,可不干正當?shù)氖?下聯(lián)的意思變成:局中還有局,與外面的壞人勾結(jié),共謀壞事。譚壽林用自己的機智與文采,揭去了公局的偽裝,還原了他們的本來面目。譚壽林這個愛憎分明、伸張正義的小小少年,讓方圓幾十里的老百姓由衷地贊嘆和敬佩。
1917年秋,譚壽林考入貴縣中學。從譚家?guī)X到貴縣中學有幾十里鄉(xiāng)路。每次開學,譚壽林都要用瘦弱的肩膀挑起扁擔,一頭挑著木盆、黃麻蚊帳、黑苧麻衣服等生活用品,一頭挑著交給學校伙房的膳米,步行幾十里鄉(xiāng)路趕到學校。他在這條鄉(xiāng)路上一走就是四年。
貴縣中學的前身是貴縣官立高等小學堂。由貴縣名紳陳繼祖等人積極倡辦,于1906年(清光緒三十二年)建成。1913年改為貴縣縣立中學,小學堂遷至縣東。陳繼祖是一個深受清末“百日維新”影響、行為激進的晚清秀才。受他的影響,貴縣縣立中學的歷任校長都引領當時貴縣思想的最新潮流,貴縣中學也因此培養(yǎng)出了一大批愛國進步青年。
陳獨秀與他創(chuàng)辦的《青年雜志》
1915年9月15日,陳獨秀在上海創(chuàng)辦《青年雜志》,在思想領域掀起一場以民主和科學為旗幟,向傳統(tǒng)的封建思想、道德、文化宣戰(zhàn)的新文化運動,廣西的有志青年也積極投入到這場運動中。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場運動也逐漸波及貴縣這個山高皇帝遠的嶺外小邑。入讀初中的譚壽林受到新文化運動的影響,逐步形成革舊立新的革命思想,對那些披著封建迷信外衣,愚弄和盤剝民眾的做法,感到深惡痛絕。
貴縣中學附近經(jīng)常有一些算命打卦的招搖撞騙,毒害民眾。譚壽林決定要戳穿這些算命先生的騙局。一天,譚壽林將紅胭脂涂抹在眼睛周圍,偽裝眼痛,由幾位同學攙扶著走到一個算命先生的處所問“吉兇”。算命先生掐指一算,便煞有介事地對譚壽林說:“你碰著兇鬼了,一定要解鬼。”譚壽林聽后,隨即將眼睛周圍的紅胭脂擦去,一雙清澈明亮的眼睛立刻顯露出來。算命先生一下子愣在那里,頓時手足無措,尷尬不已。譚壽林乘機教育他以后不許再裝神弄鬼,欺騙百姓。
入讀中學一段時間后,譚壽林深深感受到知識的重要、教育的重要。他逐漸意識到唯有知識才能提高國民的素質(zhì),唯有教育才能改變國民愚昧的狀態(tài)。他認識到,西方國家興辦實業(yè),發(fā)展大大超過中國,如果國人不學習知識,怎么能夠自立于民族之林呢?知識乃萬事之本、立國之本。譚壽林在《知識為萬事之本論》一文中對此進行了詳細的闡述:
人類之中,有黃種者焉,有白種者焉,有紅黑棕色諸種者焉,其名稱各異,其身體之構(gòu)造則同。試縱觀人群,則頭同此圓,趾同此方,耳目口鼻同其用,肢體百骸同其生。所異者,僅無形一物耳。嗟乎!此果何物者?豈呼吸之殊氣乎?情欲之異同乎?語言之異音乎?風俗之殊尚乎?而抑知皆非也!其不同者,乃知識耳。夫知識者,乃人生固具之物,初無異也,惟能充之者,則日益進化,不能充之者,則日益蔽塞。故人之知識,乃與己之知識,始判然耳。今夫有成大業(yè),建奇勛,功名赫乎千秋者,如美之華盛頓,法之拿破侖,非其知識之高而能有是耶。即就從業(yè)而論,如陶朱、倚頓之富,端木賜之貨殖,茍非有知識者亦不能若是也。以是知知識愈高,其所為之事亦愈大;知識愈淺,所為之事亦愈卑;而毫無知識者,必一事無成。故曰知識為萬事之本,豈謬言哉!推言之,則人無知識,不可以立身,國民無知識,不可以立國,況□是知識競爭之時代,西人之實業(yè),如電線、槍炮、鐵路,輪船、礦物等,□□乎駕我之上,茍不力求知識與之角逐于環(huán)球,其何以自立于東亞乎!故知識者,萬事之本,亦立國之本也。凡我國民,其可忽諸。
譚壽林撰寫的作文《知識為萬事之本論》
要想更多的國人學習知識,第一步就要興建學校。當時貴縣各村祠堂廟宇多,學校校舍少。鑒于這樣的情況,譚壽林多次向各村的老百姓提出,利用祠堂廟宇作為校舍,或者把祠堂廟宇拆除改建、擴建成學校,讓地方興辦教育,傳播新文化,為地方多培養(yǎng)人才。一開始,這樣的想法遭到大部分老百姓的激烈反對,他們認為這樣做,觸犯了菩薩神仙,是要遭到報應的。譚壽林深知老百姓封建迷信思想根深蒂固,于是用一首菩薩無用的十字歌訣來教育開導大家:“一不做聲,二目無光,三餐不吃,四肢無力,五官不全,六親無靠,七竅不通,八面威風,九(久)坐不動,十(實)是無用?!弊T壽林用生動的語言,形象地剖析了封建迷信是麻痹人思想、使人愚昧的重要原因。這首十字歌訣讓老百姓逐漸轉(zhuǎn)變了思想,認識到供奉菩薩的廟宇不如用來作為啟民智、辦教育的場所。最后,大家一致贊成利用祠堂廟宇來興建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