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前言
奧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1942)一生著作豐富,他以文學筆法勾畫人類歷史上關鍵性時刻中的人與事的歷史隨筆作品,尤其膾炙人口,受到各種語言讀者的喜愛。這類作品共有十四篇,在1912年到1940年間完成。這些作品首次以《人類的群星閃耀時》為題名結集出版是在1927年,當時僅收錄五篇作品。1943年,德國菲舍爾出版社再版此書,將內(nèi)容擴展為十二篇。《西塞羅》和《威爾遜的失誤》兩篇當時已經(jīng)被收入英文版,于1940年在紐約出版,德文版卻未收入這兩篇,原因未詳。本次中譯本將這兩篇包括進來,即包含了全部十四篇作品,采用菲舍爾出版社2012年12月第四次印刷的2009年版本為藍本。
菲舍爾出版社的克努特·貝克(Knut Beck)先生在編輯后記中,對本書各篇的發(fā)表時間做了大體上的梳理。相關信息如下:
在十四篇作品中,一篇寫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英雄的瞬間》采用了詩歌的形式,寫列夫·托爾斯泰的《逃向上帝》則采用了話劇的形式。其他各篇基本上循著中短篇小說(Novelle)的結構和敘述風格,有的篇目中不同部分用小標題隔開。
在翻譯過程中,譯者曾經(jīng)參照、借鑒舒昌善先生的譯本,從中受益良多。尤其是歌德的詩作《瑪麗恩巴德的悲歌》,在比較目前通行的不同譯本后,譯者多處采用了舒先生的翻譯,特此致謝。但是,書中的絕大部分行文,譯者根據(jù)自己對茨威格語言和作品的理解進行了重新表述。與本書內(nèi)容相關的史實資訊,在今天已經(jīng)非常容易獲取,因此譯者不再額外贅言,只以腳注的形式添加若干必要的說明和注釋。至于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解讀,留給讀者與茨威格一同進行,茨威格也不過提供了一種解讀而已!從茨威格的《昨日的世界——一位歐洲人的回憶》一書中,我們可以看到他的人生、思想和心路的大起伏,而他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選取、解讀不可避免地映射著自己的心態(tài)和心路,是對現(xiàn)實環(huán)境和政治的回應。正因為如此,我以為各篇作品的寫作時間也是很重要的信息,所以將其整理出來,如上表。
感謝“理想國”給我以此項翻譯委托,讓我有契機、有理由去細讀大師茨威格。茨威格本人曾經(jīng)翻譯過很多文學作品,在他看來,翻譯是錘煉自己母語的絕佳機會,因為翻譯的挑戰(zhàn)性和引人入勝之處正在于“強迫自己把外語當成母語,強迫自己寫出的母語富有彈性”。感謝出版社的編輯耐心地幫助我錘煉母語。若茨威格在天有知,看到這一中文譯本中有紕漏疏忽錯誤之處,想必也會寬容地一笑置之:強迫自己走進大師將近百年前錘煉出來的語言,是一場幸運之旅,也是一場極限挑戰(zhàn)。萬般努力,恐怕也難以完全領會其母語表達的種種精妙,更何況跨越時空和語言的轉述。不足之處,請各路方家及讀者海涵并指正。
譯者
2015年8月于德國·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