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思想
梁啟超:一部活的百科全書
浮光掠影
梁啟超(1873—1929),廣東新會人,字卓如,一字任甫,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自由齋主人。生于廣東新會,清光緒年間舉人,中國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動家、啟蒙思想家、史學家、文學家。近代維新派領袖,學者,和其師康有為一起,倡導維新變法,并參與“戊戌變法”,史稱“康梁”。他早年積極鼓吹和推進維新運動,隨后又深度參與了中國從舊社會向現(xiàn)代社會的變革,是偉大的社會活動家。離開政壇以后,先后在清華大學、南開大學等校執(zhí)教,擔任過京師圖書館館長、司法儲才館館長等職。他亦是著名新聞報刊活動家,文章富有獨特的歷史視角,令人深思,《新民說》是其啟蒙思想影響最為深遠的代表作。
我的自述
磊磊落落,獨往獨來,大丈夫之志也,大丈夫之行也。
青年時代的梁啟超
最偉大的頭腦
他是輿論之驕子,天縱之文豪;他的文章,筆端飽含激情,別有一種魔力,風靡一世,影響了幾代人;他的思想,就算跨越100年,至今仍閃爍著理性的光輝,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他睿智的剖析、前瞻性的預言,帶給后世的絕不僅僅是欣賞和緬懷,而是具有絕對現(xiàn)實和嚴肅的指引意義……梁啟超,一個歷經(jīng)百年風雨,仍然金光燦爛、重逾千鈞的名字,一位中國歷史上百科全書式的全才,一位骨子里仍然堅守著內(nèi)圣外王,熱血豪情只為祖國傾灑的新時代大儒!他是中國最后的“士”的代表,是20世紀初中國最偉大的頭腦。
善“變”的梁啟超
梁啟超(1873—1929),廣東新會人,字卓如,一字任甫,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哀時客、中國之新民、自由齋主人。1873年2月23日出生于廣東省新會縣熊子鄉(xiāng)茶坑村一個殷實的耕讀之家。梁家在地方上有一定的勢力,梁啟超的祖父和父親都曾主持過鄉(xiāng)里都團的事務。其祖父梁維清肆志于學,致力舉業(yè),但僅及秀才,曾任新會縣教瑜。其父梁寶瑛奮斗一生,竟連秀才也沒有考中,只得作一個教授鄉(xiāng)里的私塾先生。其母也粗知詩書,對子女管教甚嚴。
梁啟超身為長子,從小聰明穎慧,五歲識字,六歲讀完《五經(jīng)》,九歲便能下筆千言,被四鄰八鄉(xiāng)譽為神童。十歲以前,他未進學堂,只在家由長輩教讀。他回憶說:“啟超啟勛及群從昆弟,自幼皆未嘗出就外傳。學業(yè)根柢,立身藩籬,一銖一黍,咸稟先君子之訓也?!?sup>(1)在祖、父兩輩人的教育輔導和督促下,梁啟超于學業(yè)上大有長進。11歲中秀才,補博士弟子員,受到廣東學政葉大焯的賞識。12歲入廣州學海堂就讀,16歲中舉。梁啟超少年得志,當時成為新會縣遠近聞名的才子。
就在所有人以為梁啟超的科舉仕途之路將一帆風順時,他卻為康有為的維新思想所吸引,并成為后來中國資產(chǎn)階級維新派的中堅力量。1890年,即他中舉后第二年,他拜在康有為門下,成為其最為得意的高足。受康有為影響,梁啟超踏上一條完全嶄新的革命道路,從舊時代一介熱衷功名的士子變成致力于維新變革的政治家、宣傳家和啟蒙思想家。1894年6月,梁啟超隨師赴京參加會試,當時正值中日甲午戰(zhàn)爭期間。他目睹亡國危機在即,再也無心走科舉致仕一途,毅然投身到變法圖強、維新救亡的時代潮流之中。1895年4月,《馬關條約》已簽訂的消息傳到北京。梁啟超協(xié)助康有為聯(lián)合在京會試的舉人,發(fā)起“公車上書”,要求“拒和”、“遷都”、“變法”,震動朝野上下。接著,康梁師徒又組織“強學會”,辦報紙,寫文章,大造輿論以推動維新運動的高漲。
梁啟超時擔任《時務報》總撰述,在《時務報》、《湘報》、《知新報》等刊物上發(fā)表數(shù)十篇文章,宣傳維新變法的主張,反復強調(diào)變法勢在必行:“變亦變,不變亦變。變而變者,變之權操諸己,可以保國,可以保種,可以保教。不變而變者,變之權讓諸人,來縛之,馳驟之?!?sup>(2)梁啟超的文章言辭犀利,針砭時弊,明澈曉暢,筆端常帶感情,具有極大的感染力。在當時引起極大的反響,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就算守舊如士大夫之流,也愛其文字,據(jù)胡思敬介紹:“當時《時務報》盛行,啟超名重一時,士大夫愛其語言筆札之妙,爭禮下之。自通都大邑,下至僻壤窮陬,無不知有新會梁氏者?!?sup>(3)1897年10月,梁啟超應湖南巡撫陳寶箴之聘任湖南時務學堂總教習,為培養(yǎng)人才、推進湖南新政實施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1898年6月11日,清光緒帝采納維新派的建議,頒發(fā)一系列命令,宣布實行變法。其主要內(nèi)容包括廢八股、裁綠營、削冗員、試策論、辦學堂、設立農(nóng)工商總局和商會、倡實業(yè)、譯西書、辦學會、開報館等項。梁啟超的才華和卓識受到光緒的青睞,親自召見他,賜與其六品卿銜,命他專辦大學堂譯書局事務。光緒還批準了他提出的關于設立編譯學堂、獎勵工藝和獎制新器等許多奏議。這一年在舊歷上是戊戌年,故此次變法被稱為“戊戌變法”,又因頑固派的阻撓,變法僅維持百余日,故又稱“百日維新”。同年9月22日,慈禧為首的頑固派悍然發(fā)動政變,囚禁光緒帝,緝拿維新志士。譚嗣同等“六君子”喋血街頭,康、梁亡命日本,有關新政的法令皆被廢除。
戊戌變法慘痛的教訓令梁啟超重新思索和探求中國前進的方向,但此時,他仍然離不開康有為維新思想的影響,仍然是“?;庶h”的中堅分子。梁啟超避居日本以后,先后創(chuàng)辦了《清議報》和《新民叢報》,繼續(xù)鼓吹改良維新,廣泛傳播西學,在思想啟蒙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被人們贊譽為“輿論界驕子”。
這一時期,梁啟超在思想領域的巨大影響力是其《新民叢報》上的“新民說”專欄。從1902年到1906年間,梁啟超首次以單篇論文的形式陸續(xù)發(fā)表于《新民叢報》上,后來他將這二十篇論文匯編成冊,取名為《新民說》。1936年上海中華書局出版單行本。梁啟超思想以善變著稱,典型地表現(xiàn)出社會大變革時期的時代特征。他表示“不惜以今日之我與昨日之我戰(zhàn)”,并相信這樣做理所當然,無可厚非,“為國而善變,就是磊磊落落的大丈夫”。《新民說》大部分篇章寫于梁啟超思想最進步時期,個別章節(jié)流露出他轉(zhuǎn)為保皇黨以后的思想情緒。
到日本后,隨著國內(nèi)形勢的變化與學術視野的開闊,梁啟超的思想也發(fā)生了巨變。正如他自述中所說的那樣,“自東居以來,廣搜日本書而讀之,若行山陰道上,應接不暇。腦質(zhì)為之改易,思想言論,與前者若出兩人”。(4)這時的梁啟超已突破康有為的藩籬,他更多的是接受西方近代資產(chǎn)階級學術思想,尤其是哲學方面,他大談盧梭、孟德斯鳩、伯倫知理……在《新民說》里,他正是以此為武器,將封建守舊派牢固的信條破碎得體無完膚的。
梁啟超和家人
梁啟超寫作《新民說》正是針對國內(nèi)政治形勢的變化而發(fā)的,因而很快便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戊戌變法失敗之后,中國國內(nèi)處在清政府政治高壓下,大肆搜捕革命進步人士,但即使這樣,也阻擋不住有志之士求索中國進步之路,此時梁啟超憑借《新民叢報》這塊陣地,發(fā)出做時代“新民”的呼聲,有如平地一聲雷,一石激起千層浪。盡管清廷一再嚴令禁止《新民叢報》在國內(nèi)流行,但它仍能暢銷無阻,幾乎成了當時士子們的必讀教材。戊戌政變血的教訓已經(jīng)表明:改良主義在中國是行不通的,要改變中國的面貌必須另辟蹊徑。革命派應運而生,擔負起領導舊民主主義革命的使命。面對革命思潮的興起,康有為等人持反對態(tài)度,仍抱著君主立憲的老路不放。梁啟超與乃師有所不同。他在《新民說·論進步》中疾呼:“不破壞之建設,未能有建設者也?!绷簡⒊楦锩?、禮贊破壞,受到康有為的指責,但他深信自己的見解是有根據(jù)的,無可厚非。他在致徐勤的信中寫道:“長者(指康有為)此函責我各事,我皆敬受矣。惟言革事,則至今未改也,”“深信中國之萬不革命?!?sup>(5)他并不以師訓為然,表示愛吾師,尤愛真理。
正因為梁啟超對革命抱著認同感,所以當改良派走下坡路時,他寫的《新民說》充滿激情,仍能保持思想魅力。
辛亥革命以后,梁啟超一時成為政壇上的活躍人物。他以改良派為基礎組織進步黨,在國會內(nèi)同以宋教仁為首的國民黨相頡頏。他曾任熊希齡為總理的所謂“第一流人才內(nèi)閣”的司法總長,并成為此內(nèi)閣的靈魂人物?!暗谝涣魅瞬艃?nèi)閣”垮臺后又任幣制局總裁,不久又辭職。
綜觀梁啟超的一生,他是善“變”的:他是康有為的學生和忠實信徒,但最后因為思想的差異,康有為仍然堅持著他“?;庶h”的做派,而梁啟超卻已經(jīng)蛻變?yōu)橘Y產(chǎn)階級革命派了;梁啟超與孫中山合作過,也對立過;他擁護過袁世凱,也反對過袁世凱。對于這些在外人看來無異于“墻頭草”的主動,梁啟超先生說:“這絕不是什么意氣之爭,或爭權奪利的問題,而是我的中心思想和一貫主張決定的。我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就是愛國。我的一貫主張是什么呢?就是救國?!薄爸易镂遥屘煜潞笫涝u說,我梁啟超就是這樣一個人而已?!?/p>
細細分析,梁先生的“多變”實在是與那個時代的特殊歷史環(huán)境分不開的:民國初年,軍閥紛爭,政壇混亂,各路政治投機客你方唱罷我登場,鬧得國無寧日。使得懷抱一腔愛國熱忱的梁啟超飽受從希望到失望的煎熬。他終于意識到自己在政界不可能有所作為,遂于1917年宣布退出政界,專心致力于學術研究。他擔任過清華、南開等大學的教授,受聘為清華國學研究院的導師,取得豐碩的研究成果。他撰寫的《清代學術概論》《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國歷史研究法》等書,堪稱傳世之作。他寫出不少有關中國歷史、哲學、法律、文學等方面的文章或?qū)V?,都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梁啟超晚年的講學和著述在中國近代學術界上留下閃光的一頁。他每年著述總量近40萬字,給后人留下的《飲冰室合集》長達148卷,約1400萬字。這是一筆豐厚的文化遺產(chǎn),它為我們研究中國近代史,了解中國的“昨天”,提供了翔實的思想材料。1929年1月19日,梁啟超因病在北平協(xié)和醫(yī)院溘然長逝,終年56歲。
率直如斯,誠懇如斯
啟超先生學識淵博,其為人卻甚是率直,坦蕩大氣,如他自己所說,正是一磊落大丈夫。他與他的老師康有為并稱“康梁”,早些年,梁啟超是康有為最為得意的學生、最忠實的信徒、最得力的助手,然而后來仍然是分道揚鑣了。后來他又與孫中山先生合作,也與其對立過;袁世凱稱帝前,他也擁護過,但等到袁氏稱帝消息傳來,他又是第一個站起來反對,發(fā)表了《異哉所謂國體論者》。有人為此不免要指責梁啟超先生反復無常,是一個墻頭草似的小人。然而先生卻嚴肅地宣稱:“這絕不是什么意氣之爭,或爭權奪利的問題,而是我的中心思想和一貫主張決定的。我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就是愛國。我的一貫主張是什么呢?就是救國?!痹谶@樣的“愛國救國”的中心思想的指引下,哪怕啟超先生“左之右之”眾人依然堅定地跟隨他。
晚年的梁啟超
先生的直率在對待朋友和后輩上更是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1925年,徐志摩與陸小曼終于沖破層層阻力,走進婚姻殿堂?;槎Y請來梁啟超先生做證婚人。據(jù)說早在徐陸二人的事情傳開時,梁啟超就曾公開表示譴責和規(guī)勸,明明一個是“使君自有婦”,一個是“羅敷自有夫”,怎么能做出這等不忠不貞的事情來。徐陸二人自然沒有聽從先生的“忠言逆耳”,啟超先生自然不愿意為他二人做證婚人,然而礙不過徐志摩父親徐申如和胡適的面子,勉為其難,來到婚禮現(xiàn)場。輪到作為證婚人的梁啟超先生致辭時,他卻毫不留情地痛批徐志摩、陸小曼:“徐志摩,你這個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學問方面沒有成就。你這個人用情不專,以致離婚再娶……你們兩人都是過來人,離過婚又重新結婚,都是用情不專。以后痛自悔悟,重新做人!愿你們這次是最后一次結婚。”或警或勸,或斥或訓,滔滔不絕口若懸河直令賓客們瞠目結舌,現(xiàn)場一時有些冷場。徐志摩憋紅了臉,又羞又急,不得不悄聲哀告:“先生,好歹也給學生留點面子吧。”如此,才將這場婚禮走完過場。
啟超先生真誠不僅表現(xiàn)在耿直誠懇方面,他也有真誠的寬容。說到這里,就不得不提及先生晚年的一次醫(yī)療事故。也是這次事故導致先生的健康每況愈下,最后英年早逝。1926年3月8日,先生因患尿血癥,住進了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經(jīng)透視檢查,醫(yī)生發(fā)現(xiàn)他的右腎部位有一黑點,診斷其或為惡性腫瘤,遂決定施行手術割除。手術后,解剖割下來的右腎,果然發(fā)現(xiàn)里面有一櫻桃大小的黑點,但是化驗表明,并不是惡性腫瘤(癌癥)。消息傳出來后,就成了:由于醫(yī)生判斷失誤,竟將梁啟超健康的腎切去。梁啟超被錯割了腰子,一時間,輿論嘩然,西醫(yī)成為眾矢之的。就在輿論反對譴責西醫(yī)最為熱烈的時期,梁啟超親自寫了一份英文聲明《我的病與協(xié)和醫(yī)院》,這份聲明后來被翻譯成中文,發(fā)表在《晨報》上。他文中寫道:“右腎是否一定要割,這是醫(yī)學上的問題,我們門外漢無從判斷。據(jù)當時的診查結果,罪在右腎,斷無可疑?!薄俺鲈褐?,直到今日,我還是繼續(xù)吃協(xié)和的藥,病雖然沒有清楚,但是比未受手術之前的確好了許多?!?/p>
梁啟超為協(xié)和醫(yī)院辯護,是因為他不希望別人以他的病為借口,阻礙西醫(yī)在中國的發(fā)展。他說:“我們不能因為現(xiàn)代人科學智識還幼稚,便根本懷疑到科學這樣東西。”右腎割除后,梁啟超的尿血癥狀仍然未能停止,協(xié)和醫(yī)院只能做些消極性的防治工作,后來先生經(jīng)中醫(yī)唐如天的醫(yī)治才逐漸康復。三年后,先生病逝于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
微斯人,吾誰與歸
16歲時,讀到了《新民說》,讀了又讀,直到可以背出來。不僅時常模仿梁氏文風,還取名“子任”,意為做梁啟超(任公)的學生,后來干脆發(fā)起成立了一個“新民學會”。
——毛澤東
魯迅在日本留學時期就對梁啟超的書推崇備至,不但自己如饑似渴地閱讀,還大量地郵寄回國內(nèi)給我。
——周作人
我個人受了梁先生無窮的恩惠。現(xiàn)在追想起來,有兩點最分明。第一是他的《新民說》,第二是他的《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他在《新民說》這十幾篇文章里,抱著滿腔的血誠,懷著無限的信心,用他那支“筆鋒常帶感情”的健筆,指揮那無數(shù)的歷史例證,組織成那些能使人鼓舞使人掉淚使人感激奮發(fā)的文章。
——胡適
平心而論,梁任公的地位在當時確實不失為一個革命家的代表。他是在中國的封建制度被資本主義沖破了的時候,負戴著時代的使命,標榜自由思想而與封建的殘壘作戰(zhàn)。在他那新興氣銳的言論之前,差不多所有的舊思想舊風習都好像狂風中的敗葉,完全失掉了它的精彩。
——郭沫若
五四運動的領袖幾乎沒有一個不曾因讀了他(梁啟超)的文字而受到啟發(fā)。
——蕭公權
(《新民說》)驚心動魄,一字千金,人人筆下所無,卻為人人意中所有,雖鐵石人亦應感動,從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無有過之此者矣。
——黃遵憲
梁漱溟:我若死,天地將為之變色,歷史將為之改轍
浮光掠影
梁漱溟(1893—1988),原名煥鼎,字壽銘,曾用筆名壽名、瘦民、漱溟,后以漱溟行世,原籍廣西桂林,生于北京,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主要研究人生問題和社會問題,現(xiàn)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中國文化要義》《東西文化及其哲學》《鄉(xiāng)村建設理論》《印度哲學概論》《唯識述義》等。梁漱溟受泰州學派的影響,立志以儒學改造農(nóng)村,致力于鄉(xiāng)村建設數(shù)十年,取得了豐富的經(jīng)驗。有學者稱近代中國有三個人最懂中國農(nóng)民,一是魯迅,二是梁漱溟,三是毛澤東。魯迅看到了農(nóng)民的局限,梁漱溟看到了農(nóng)民的創(chuàng)造力,毛澤東看到了農(nóng)民的反抗性。
我的自述
愿終身為華夏民族社會盡力。
晚年梁漱溟
不是學問家
在20世紀中國思想史和哲學史上,梁漱溟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他通過審視東西文化的發(fā)展和局限,重新評價儒家思想,影響了同期學者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識,其《東西文化及其哲學》被譽為現(xiàn)代新儒學的先驅(qū)。
梁漱溟是一代儒生,亦熱衷政治:未及弱冠即參加同盟會,立志推翻清王朝;曾狀告康有為竊古書,面責毛澤東無雅量;建議新軍閥改進鄉(xiāng)村建設,視察鄧小平行事“合法與否”。他治學嚴謹,民國時到北大任教,受到梁啟超、辜鴻銘、馬一浮等人稱道。他故交遍天下,李大釗是至友,胡適之、陳獨秀系同僚,周樹人、熊十力是舊識,顧頡剛、朱自清出其門下;他歷經(jīng)滄桑,憂國憂民,既參禪講學,又注意實踐鄉(xiāng)建……
梁漱溟一生特立獨行,從來都只認為自己是思想家,而不是學問家,晚年接受美國學者艾愷的訪談,特意講到了這一點:“我不夠一個學問家,為什么?因為講中國的老學問,得從中國的文字學入手,可中國的文字學我完全沒有用功,所以中國學問我也很差,很缺少。再一面就是近代科學,我外文不行,所以外國學問也不行。從這兩方面說,我完全不夠一個學問家。我所見長的一面,就是好用思想;如果稱我是一個思想家,我倒不推辭,不謙讓。思想家與學問家不同。學問家是知道的東西多,吸收的東西多,里邊當然也有創(chuàng)造,沒有創(chuàng)造不能吸收??墒撬枷爰也煌趯W問家,就是雖然他也知道許多東西,但不知道古今中外的一些知識,他也沒法子成思想家,但是他的創(chuàng)造多于吸收,所以我承認我是思想家,不是學問家?!?/p>
人生之轉(zhuǎn)折
梁漱溟一生充滿傳奇,先生曾說自己都沒搞清楚四件事:第一,最討厭哲學,結果卻講了哲學;第二,在學校沒讀過孔子的書,結果講了孔子的哲學;第三,未曾讀過大學,后來教了大學;第四,生于都市,長于都市,一生卻致力于鄉(xiāng)村工作。
梁漱溟出身于官宦之家,父親梁濟是位大儒,可他卻生性愚鈍:6歲啟蒙,還不會穿褲子,總是讓妹妹幫忙;上了4所小學,學的是ABCD。隨著年齡的增長,梁漱溟卻越發(fā)鋒利:他曾一度崇信康有為、梁啟超的改良主義思想,辛亥革命時期卻參加同盟會京津支部;他還曾篤信社會主義,著《社會主義粹言》小冊子,宣傳廢除私有財產(chǎn)制;20歲起對現(xiàn)實的黑暗趨于絕望,幾度自殺未成,后潛心于佛學研究;經(jīng)過幾年的沉潛反思,再度燃起追求社會理想的熱情,又逐步轉(zhuǎn)向了儒學……他一生不斷追求的兩個問題:一是人生問題,即人為什么活著;二是中國問題,即中國向何處去。他曾說:“我愿終身為華夏民族社會盡力,并愿使自己成為社會所永久信賴的一個人?!?/p>
最為傳奇的一件事,是梁漱溟只有中學文憑,卻被蔡元培請到全國最高學府北京大學教印度哲學,當時梁只有24歲,曾多次報考北大卻沒被錄取。
當時梁漱溟在上?!稏|方雜志》上發(fā)表一篇論文《究元決疑論》,北大校長蔡元培見到之后,覺得梁對印度佛學有研究,即決定請他到北大任教。
梁漱溟回憶說:“記得有一天,蔡先生約我與陳仲甫先生(獨秀)相會于校長室,提出請我擔任印度哲學一門課程(陳先生新聘為文科學長、相當于今所謂文學院長)。我說我何曾懂得什么印度哲學呢?印度宗派那么多,我只領會一點佛家思想而已。要我教,我是沒得教的呀!蔡老先生回答說:‘你說你不懂印度哲學,但又有哪一個人真懂得呢?誰亦不過知道一星半點。我們反正是尋不到人,就你來吧!’我總不敢冒昧承當。先生又申說:‘你不是喜好哲學嗎?我自己喜好哲學,我們還有一些喜好哲學的朋友,我此番到北大,就想把這些朋友乃至未知中的朋友,都引來一起共同研究,彼此切磋。你怎可不來呢?你不是要當老師來教人,你當是來共同學習好了?!?/p>
1921年,梁漱溟結婚照
于是,1917年10月,年紀輕輕的梁漱溟便登上了這所全國最高學府的講臺,報刊上也很是熱鬧了一番。
在開講《印度哲學》的第一天,梁漱溟就對學生說:“我此來除替釋迦、孔子發(fā)揮外,更不做旁的事?!碑敃r的北大,熱血青年們都熱衷于“打倒孔家店”,保守派代表人物辜鴻銘就吃了學生的許多苦頭,梁漱溟是個無名人士,受到的沖擊不怎么大。學生不拿他當權威,倒爭著來聽他是如何為孔子、釋迦作辯護的,故而梁漱溟在北大一教就是七年。
梁漱溟在北大講“印度哲學概論”、“大乘唯實論”、“東西文化及哲學”等課,有甚多的見解,很受學生們歡迎。幽默的是,梁卻不善言辭,文字也欠流暢,每當講到某個道理時常不能即興說明,便急得用手觸壁或是用手敲頭深思。梁講印度哲學和唯識論時,哲學系許多教授都不大同意其觀點,旁人問為何還去聽,他們解釋說:“我們是來聽聽他荒謬到什么程度的。”梁聞之并不生氣。
梁性情耿直,在北大時常得罪人。一次,蔡元培先生和幾位教授要到歐美去考察,教職員開歡送會,大家紛紛說希望蔡元培幾位先生將中國文化帶到歐美去、將西洋文化帶回來。梁漱溟聽了,就問大家:“我很想知道,大家所謂將中國文化帶到西方去是帶什么東西呢?西方文化我姑且不問,而所謂中國文化究竟何所指呢?”沒人能作答,散會后,胡適、陶孟和笑著對梁漱溟先生說:“你所提出的問題很好,但是天氣很熱,大家不好用思想?!绷喊迪?,一般人喜歡說好聽、門面的話,如果不曉得中國文化是什么,又何必說它呢!
1924年,梁漱溟離開北大,有人問他原因,他說:“因為覺得當時的教育不對,先生對學生毫不關心。”他認為,先生應與青年人為友。所謂友,指的是幫著他們走路;所謂走路,指的是讓包括技能知識在內(nèi)的一個人全部的生活往前走。教育應當是著眼于一個人的全部生活,而領著他走人生大路,于身體的活潑、心理的樸實為至要。
梁漱溟主張教育救國,但要從最基礎的教育入手,故而他從北大辭職,去山東菏澤擔任中學校長。他曾說:“……中國的民國憲法中也規(guī)定了公民的一些權利,但不過是白紙寫黑字,廣大民眾不懂這個事?!铱吹竭@一點,感到要改造中國政治,必須從基礎做起。從基礎做起,就要從最基層開始做。一鄉(xiāng)一村搞好了,基礎也就有了?!?/p>
為了實現(xiàn)改造鄉(xiāng)村的理想,他曾三次與地方實力派合作,先是廣東的李濟深,再是河南的馮玉祥,最后是山東的韓復榘,斷斷續(xù)續(xù)堅持十幾年,每次都因戰(zhàn)爭而流產(chǎn)。
梁漱溟在鄉(xiāng)村設立研究院,開書店、辦衛(wèi)生院、建工廠等等,欲提高農(nóng)民素質(zhì),發(fā)展鄉(xiāng)村經(jīng)濟,改變鄉(xiāng)土中國的落后面貌。他身邊常有一些弟子追隨,每日清晨,他就召集眾人,或默坐,或清談,意在感悟人生,反省自我,他把這樣的集會稱為“朝會”。梁漱溟在朝會上的發(fā)言,后來被弟子們輯為《朝話》一書,頗似孔子的《論語》。
抗戰(zhàn)全面爆發(fā)后,梁漱溟的美好愿望徹底擱淺。
1939年,梁漱溟參與發(fā)起組織“統(tǒng)一建國同志會”,兩年后與黃炎培、左舜生、張君勱等商定將該會改組為“中國民主政團同盟”,任中央常務委員并赴香港創(chuàng)辦其機關報《光明報》。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發(fā),日軍進攻香港,躲在香港的文化人乘船撤離,天上有飛機轟炸,水上有水雷騷擾,滿船的文人學者都夜不安眠,只有梁漱溟鼾聲如雷。人家問他:“先生不害怕嗎?”他說:“怕什么,我是死不了的,我死了,中國怎么辦?”他在日軍的炮火下給兒子寫信:“我不能死。我若死,天地將為之變色,歷史將為之改轍。”
1946年李公樸、聞一多血案發(fā)生后,作為民盟的核心人物,梁漱溟在集會上公開宣言:“特務們,你們還有第三顆子彈嗎?我在這里等著它!”他發(fā)表了《民盟秘書長的談話》,并說:“我要連喊一百聲‘取消特務’!”當年10月10日,梁漱溟由南京到上海去見周恩來,促其回南京繼續(xù)和談。11日乘夜車,梁由上?;啬暇?,次日清晨到南京,下車一見報,看到國軍已攻下張家口的消息,不禁驚嘆地對記者說:“一覺醒來,和平已經(jīng)死了!”此語一時為媒體廣泛引用,成為痛斥蔣介石背信棄義的經(jīng)典。
新中國成立前夕,梁漱溟謝絕好友邀請,留在了大陸。1972年底,全國掀起“批林批孔運動”,梁漱溟“學習”近一個月,卻一言不發(fā)。有人批判梁漱溟與孔子有割不斷的“階級感情”,梁漱溟卻說:“我只批林,不批孔。我看不出林彪與孔子有什么關系?!币蛄菏橹慌植慌祝⒓丛獾搅烁鼮閲绤柕呐?。他每會必到,認真聆聽,泰然處之,會議的間歇居然還打太極拳。兩個月后,在總結性的批梁大會上,主持人詢問梁漱溟有何感想,他卻一字一句地回答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
主席有無雅量
梁漱溟與共產(chǎn)黨領導人的交情頗深,如李大釗、葉挺、王若飛等等,無不是好友。還在北大的時候,他就跟李大釗交情不一般。梁結婚,最先通知李;李被捕,梁奔走呼救;李遇難,梁第一個去李家?guī)凸聝汗涯皋k后事。
與毛澤東的交集,也在北大時期。
梁與毛同歲,1918年初,梁漱溟經(jīng)常晚上去楊懷中先生家聊天,當時毛澤東在北大圖書館當管理員,也寄住在楊家。楊懷中給梁漱溟介紹過毛澤東,但梁并沒記住。1938年初,梁漱溟赴延安與毛澤東見面的時候,毛第一句話就說:“梁先生,我們早就見過面了,您還記不記得?民國七年(1918年),在北京大學,那時您是大學講師,我是小小圖書管理員。您常來豆腐池胡同楊懷中先生家串門,總是我開的大門。后來楊懷中先生病故,我也成了楊家的女婿?!绷菏檫@才想起來,在延安與毛澤東談話8次,其中2次談到通宵。后來梁回憶說:“毛主席給我的談話,就是《論持久戰(zhàn)》的那些觀點,中國不妥協(xié),日本必敗。……我非常佩服他,五體投地的佩服?!?/p>
1938年,毛澤東在延安會見梁漱溟
1950年1月,在毛澤東和周恩來的再三邀請下,梁漱溟由重慶來到北京,毛澤東請他到自己家里做客,還專門派車接他,招待吃飯。由于梁漱溟吃素,毛澤東大聲囑咐:“我們也統(tǒng)統(tǒng)吃素,因為今天是統(tǒng)一戰(zhàn)線嘛!”當毛澤東得知他還借住在親戚家里時,馬上派人安排,讓他住進頤和園內(nèi)的一處小院里。
可在1953年9月召開的全國政協(xié)常委擴大會議上(后來轉(zhuǎn)為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擴大會議),梁漱溟的發(fā)言掀起了一場巨大的風波。他說:“過去中國將近30年的革命中,中共都是依靠農(nóng)民而以鄉(xiāng)村為根據(jù)地的,但自進入城市之后,工作重點轉(zhuǎn)移于城市,從農(nóng)民成長起的干部亦都轉(zhuǎn)入城市,鄉(xiāng)村便不免空虛。特別是近幾年來,城里的工人生活提高很快,而鄉(xiāng)村的農(nóng)民生活卻依然很苦,所以各地鄉(xiāng)下人都往城里跑,城里不能容,又趕他們回去,形成矛盾……”
對于梁漱溟的發(fā)言,毛澤東很不以為然,他在講話中說:“有人不同意我們的總路線,認為農(nóng)民生活太苦,要求照顧農(nóng)民。這大概是孔孟之徒施以仁政的意思吧?但須知仁政有大仁政小仁政者,照顧農(nóng)民是小仁政,發(fā)展重工業(yè),打美帝是大仁政。施小仁政而不施大仁政,便是幫助了美國人。有人竟班門弄斧,似乎我們共產(chǎn)黨搞了幾十年農(nóng)民運動,還不了解農(nóng)民,笑話!我們今天的政權基礎,工人農(nóng)民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這一基礎是不容分裂、不容破壞的!”
雖然毛澤東沒點名,但是已經(jīng)透露了風向。此后幾天,與會者對梁漱溟的言論進行了批判。梁漱溟的牛脾氣犯了,給毛澤東寫信說:“你說我反對總路線,破壞工農(nóng)聯(lián)盟,我沒有這個意思,你說得不對,請你收回這個話。我要看看你有沒有這個雅量?!泵珴蓶|覺得梁漱溟是呆子脾氣,沒有回應。如果梁此時作罷,事情可能也就到此為止。不料梁再次要求發(fā)言,甚至說“工人農(nóng)民生活九天九地之差”。
爾后的發(fā)展恐怕是梁漱溟始料未及的,他的固執(zhí)招來了更嚴厲的指責,即便如此,他仍不低頭,反復要求發(fā)言,總強調(diào)一件事說:“我還想考驗一下領導黨,想看看毛主席有無雅量。我要毛主席什么雅量呢?就是等我把事情的來龍去脈都說清楚之后,毛主席點點頭,說:‘好,你原來沒有惡意,我誤會了?!敝钡脚c會者情緒激憤,叫梁漱溟“滾下臺”。
毛澤東也尖銳地批評了他:“在梁漱溟看來,點頭承認他是正確的,這就叫有‘雅量’;不承認他是正確的,那就叫沒有‘雅量’。那樣的‘雅量’,我們大概不會有。但是,我們這一點‘雅量’還是有的:你梁漱溟的政協(xié)委員還可以繼續(xù)當下去。”毛澤東最后的定性是:雖“反動”,但不算反革命;要批判,但也要給“出路”。
客觀而言,梁漱溟當時“過激”了些,新中國建設百廢俱興,農(nóng)民是比不上工人,但也不至于如他說得那么殘酷。30年后,90歲高齡的梁漱溟談及此事,意味深長地說:“當時是我的態(tài)度不好,講話不分場合,使他(指毛澤東)很為難,我更不應該傷了他的感情,這是我的不對。他的話有些與事實不太相合,正像我的發(fā)言也有與事實不符之處,這些都是難免的,可以理解的,沒有什么。他已故世了,我感到深深的寂寞……”
梁漱溟當時雖然頂撞了毛澤東,卻并沒有被扣上什么政治帽子,依然擔任全國政協(xié)委員。整風“反右”中,當幾十萬知識分子被打成右派分子時,他卻得以幸免?!拔母铩敝校菏闆]有吃太多苦,紅衛(wèi)兵抄他的家,將其尚未完成的《人心與人生》手稿沒收,梁寫信給毛澤東說:“若此稿毀卻,我生于斯世何益?!薄凹偃缭诨蚨坊蚺?,不發(fā)還此書稿,即不可能敘寫,無異乎宣告我的死刑?!痹诿珴蓶|的安排下,該手稿得以退還。1972年12月26日是毛澤東的生日,梁漱溟把尚未出版的《中國—理性之國》手抄書稿送到中南海作為賀毛澤東生日的壽禮。多年后,有人問梁漱溟對近幾十年中所受苦難的感想,他的回答是:“行云流水,不足掛齒?!?/p>
最后說說梁漱溟評價鄧小平的事兒,兩人年齡相差11歲,既非老鄉(xiāng),也非同事,來往不多,但相互欣賞。1951年春,梁漱溟向毛澤東提出去看看西南土改。民主黨派組織了一個西南土改團前往,當時西南是鄧小平、劉伯承主政。歡迎會上,梁漱溟道:“我在京參加了土改法的制定,我來此是想看一看一切所行合法不合法?!编囆∑?、劉伯承等人不免莞爾。梁回京后,毛澤東即約他談話,問意見如何,梁漱溟道:“鄧小平年輕能干,所見所聞,印象深刻。如解決袍哥問題,這在四川歷史甚久,范圍很廣,影響很大。鄧小平掌握的政策是對大多數(shù)袍哥不予追究,這樁事辦得穩(wěn)妥。大多數(shù)不予追究,他們自然也就慢慢散開了,相反,如果一一追究,卻正好促使他們聚攏起來與新政府對抗。前因后果,利弊得失,十分清楚。鄧小平之才干,就表現(xiàn)在這些方面?!泵珴蓶|笑道:“梁先生看得蠻準,無論是政治,還是軍事,論文論武,鄧小平都是一把好手?!惫唬囆∑綒v經(jīng)波折,將中國帶上了改革開放的富裕之路。
1988年6月23日,95歲高齡的梁先生坦然告別人間。儒家提倡積極入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先生一生耿介,寧折不彎,卻以悲憫、寬厚之心態(tài)對待一切不公平,儒家之標準,他全做到了。
新儒家代表
《中西文化及其哲學》將人類文化分為中、西、印三大類型加以討論,堪為震古爍今之著作。
——蔣百里
在他92歲的時候,海外有報紙稱他是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我把報紙念給他聽。他聽完后搖了搖頭,大概是對這樣的稱呼并不贊成。
——兒子梁培寬回憶父親
鉤玄決疑,百年盡瘁,以發(fā)揚儒學為己任;廷爭面折,一代直聲,為同情農(nóng)夫而執(zhí)言。
——馮友蘭挽梁漱溟
紹先德不朽芳徽,初無意,作之君作之師,甘心自附獨行傳;
愍眾生多般苦諦,任有時,呼為牛呼為馬,辣手唯留兼愛篇。
——啟功挽梁漱溟
梁漱溟先生之形與神,猶若中國之甘地。
——美國五星上將馬歇爾
觀之儼然,即之也溫。
——趙樸初
馬寅初:中國人口學第一人
浮光掠影
浙江紹興嵊縣(今嵊州市)人,中國當代經(jīng)濟學家、教育學家、人口學家。他曾擔任南京國民政府立法委員,新中國建立后曾歷任中央財經(jīng)委員會副主任、華東軍政委員會副主任、重慶大學商學院院長兼教授、南京大學教授、北京大學校長等職。1957年,他因發(fā)表“新人口論”方面的學說而被打成右派,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得以平反。他一生專著頗豐,特別對中國的經(jīng)濟、教育、人口等方面有很大的貢獻,有當代“中國人口學第一人”之譽。
我的自述
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不敢言。
1910年,風華正茂的馬寅初在美國耶魯大學
經(jīng)濟學的能耐
馬寅初早年被清政府送往美國公費留學,為強國富民專攻經(jīng)濟,先獲得耶魯大學經(jīng)濟學碩士學位,又獲得哥倫比亞大學經(jīng)濟學博士學位,所撰雄文《紐約市的財政》轟動美國經(jīng)濟界,被哥倫比亞大學列為一年級新生教材。
回國后,馬寅初既在北洋政府財政部任職,又執(zhí)教于北大,且兼任浙江興業(yè)銀行顧問、中國銀行總司券、中國經(jīng)濟學社社長等職。適時中國缺乏專業(yè)的經(jīng)濟人才,馬寅初牛刀小試,為政府擘畫銀行謀略,名利雙收,惹得魯迅先生都眼紅地說:“有博士講‘經(jīng)濟學精義’只用兩句,云:‘銅板換角子,角子換大洋。’全世界敬服。”其實魯迅冤枉了馬寅初,馬早年就聲明“一不做官,二不發(fā)財”,致力于中國經(jīng)濟問題的研究和經(jīng)濟人才的培養(yǎng)。
1927年,馬寅初當選為南京國民政府立法院經(jīng)濟委員會委員長、財政委員會委員長,同時兼任南京國立中央大學、金陵大學等校的教授。他屢次對財政部長孔祥熙開炮,指責其金融政策失當,引發(fā)物價混亂。抗戰(zhàn)中,馬寅初指名道姓抨擊“四大家族”發(fā)國難才,惹惱了蔣介石而被軟禁,直到抗戰(zhàn)勝利才獲得自由。
1948年,馬寅初取道香港,奔向了共產(chǎn)黨。1953年,馬老提出“新人口論”,主張限制人口增長,結果遭到批判被迫辭職。賦閑時馬老依舊泰然,以“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觀天外云卷云舒”為自我寫照。多年后,曾任國家主席的胡耀邦痛心說道:“馬老是對的!”
膽略與秉性
馬寅初出生時,有位算命先生對他父母說:“此子貴不可言,馬年馬月馬日馬時出生,姓馬,可謂五馬俱全!”童年時代,馬寅初很想讀書,父親卻希望他繼承“酒坊”家業(yè),甚至以棍棒伺候。馬寅初見求學無望,一氣之下投江,幸虧被人救起,其耿介之性格由此可見。
1927年北大校慶,他發(fā)表《北大之精神》演講,作為信條一生篤行:“……此種雖斧鉞加身毫無顧忌之精神,國家可滅亡,而此精神當永久不死。然既有精神,必有主義,所謂北大主義者,即犧牲主義也。服務于國家社會,不顧一己之私利,勇敢直前,以達其至高之鵠的?!?/p>
民國年間,馬寅初多次到各地調(diào)查,研究國家的財經(jīng)問題,期望尋找癥結,謀求解決辦法。到國民政府時,他無奈地發(fā)現(xiàn):蔣介石為首的四大家族是阻礙中國經(jīng)濟發(fā)展的重要因素。尤其抗戰(zhàn)爆發(fā)后,國民黨的軍政要員大發(fā)國難財,馬寅初極為不滿,在報紙上諷刺“前方吃緊,后方緊吃!”一時競相轉(zhuǎn)載,引發(fā)熱議。
馬寅初深諳經(jīng)濟學,且是國民政府立法院經(jīng)濟委員會委員長,兼任財政委員會委員長,故而指責四大家族屢屢一針見血。有人奉命來勸說馬寅初,說可以將北碚立法院的好房子讓他居住,想購買黃金,只要他提個數(shù)字,就可以照辦,如果要去美國考察,不論長住或短期都可以,經(jīng)費不成問題。對此馬寅初發(fā)表聲明:一、在此國難當頭,我絕不離開重慶去美國考察;二、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我要保持說話的自由,國民黨政府的立法院沒有多大意思,我絕不去北碚居住,并要逐漸同立法院脫離關系;三、不搞投機生意,不買一兩黃金、一元美鈔。有人想要封住我的嘴,不讓我說話,這辦不到!
鑒于馬寅初名氣太大,對經(jīng)濟又看得透徹,蔣介石也不得不忌憚。一日,蔣介石召見了重慶大學校長葉元龍,將其大罵一通:“下周四你陪同他(馬寅初)到我這兒來,我要當面跟他談談。他是我的長輩,又是同鄉(xiāng),總要以大局為重!”馬寅初聽后火冒三丈:“委員長只是個軍事長官,我是文職,文職不見軍方!再說,我給他講過課,他是我的學生。學生不來拜見老師,倒叫先生去拜見學生,豈有此理!假如真有話要說,叫他來找我!”蔣介石知道后,十分生氣,又無可奈何,又派人游說馬寅初:“委員長準備推薦您擔任財政部長,或者是中央銀行行長?!瘪R笑道:“你們想弄個官位把我嘴巴封住,辦不到!”來人又說:“那么,請馬老先生買些美鈔吧,政府批給您一筆外匯,這可是一本萬利的生意??!”馬生氣地說:“這種豬狗的生意我不做!我不去發(fā)這種國難財!”
雖然同朝為官,且均負責財經(jīng)事宜,馬寅初卻特別看不起財政部長孔祥熙,見面總要諷刺他幾句。一年孔祥熙五十大壽,馬寅初也接到請柬,提著3斤掛面2斤肉前去拜壽。宴會上,財經(jīng)部同僚濟濟一堂,有人提議猜拳助興,但有人說猜拳不文雅,還是講笑話好,因為孔祥熙很會講笑話,后者無非是想巴結他。果然,孔祥熙的笑話讓大家樂不可支。輪到馬寅初,他卻淡淡地說:“我不會講笑話,只會講故事。從前有兄弟三人,老大叫年紀,老二叫學問,老三叫笑話。一天,父親叫三兄弟一同上山砍柴,傍晚三兄弟回家,父親看到‘年紀’砍一把,‘學問’一點都沒有,只有‘笑話’砍了一擔?!甭犝呷滩蛔⊙谧臁昂R”,此故事顯然是諷刺孔祥熙“年紀一把,學問全無,笑話一擔”,孔面紅耳赤。在立法院召開的財經(jīng)審核大會上,馬寅初也當面質(zhì)問孔祥熙,弄得孔部長結結巴巴地說:“我是‘孔夫子’的后代,我不會貪污!”
任北大校長時的馬寅初(中)
如果只是偶爾諷刺,也許蔣介石不會發(fā)狂,1940年春,馬寅初應邀給陸軍大學將官班講《抗戰(zhàn)財政問題》,算是徹底惹惱了蔣介石。學校的學員大多都是將官,從前方調(diào)來受訓,不一定是蔣之嫡系。馬寅初一連講了兩個多小時,從經(jīng)濟學的重要性聯(lián)系到當今:“抗日戰(zhàn)爭正在中華民族存亡的嚴重關頭,全國上下應該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同心同德,共赴國難。但是現(xiàn)在不是這樣,現(xiàn)在是下等人出力,中等人出錢,上等人則既不出錢,又不出力,囤積居奇,發(fā)國難財。還有一種‘上上等人’依靠權勢,利用國家經(jīng)濟機密從事外匯投機,大發(fā)超級國難財。”他公開點名指出:“這種豬狗不如的‘上上等人’就是孔祥熙和宋子文之流。必須把孔祥熙、宋子文撤職,把他們不義的家財拿出來充作抗戰(zhàn)經(jīng)費?!毖菡f在將官中間引起強烈反響,主持人則嚇得不知所措,趕緊把馬寅初送走了。
這年12月6日,蔣介石派憲兵將馬寅初逮捕,國民黨中央通訊社還發(fā)出了“立法委員馬寅初奉命派赴前方研究戰(zhàn)區(qū)經(jīng)濟狀況,業(yè)已首途”的假新聞,實際上他卻被幽禁在貴州息烽軍統(tǒng)集中營的山溝里。
馬寅初被捕引起全國嘩然,周恩來、黃炎培、宋慶齡等人進行了多次營救,美國羅斯??偨y(tǒng)的特使赫爾利也向蔣提出釋放的要求—赫爾利是馬寅初留學美國時的同學。蔣介石迫于無奈,翌年釋放了馬寅初,但仍將他軟禁在歌樂山家中,不許其教書發(fā)表文章。時常有好友來訪,馬就批評蔣介石:“有人說蔣委員長是民族英雄,我認為他不夠格,他只能算是他們蔣家的家族英雄,他若做民族英雄必須做到大義滅親這四個字啊……”馬還有一句很著名的話是:蔣介石的光腦袋就是電燈泡,里面真空,外面進不去。
抗戰(zhàn)勝利后,馬寅初重獲自由,依舊對國民黨的腐敗不依不饒。有一次,他應邀在重慶大學商學院大禮堂演講,臺下混進了國民黨特務。他帶了女兒和棺材上臺前去,對學生們說:“為了真理,我不能不講。我?guī)Я斯撞?,是準備吃特務的子彈;帶女兒來是讓她親眼看著,特務是怎樣卑鄙地向她爸爸開黑槍的,以便她堅定地繼承我的遺志?!苯又掍h一轉(zhuǎn),他針對國民政府的種種腐敗狀況,四大家族的企業(yè)、財產(chǎn)等等算了一筆細賬,惹得國民黨當局大為震驚。
新中國成立后,馬寅初就任北大校長。他以經(jīng)濟學家的敏銳,看到了新中國即將爆發(fā)的人口增長問題,建議中央人民政府開展人口普查。根據(jù)他的建議,1953年,我國進行了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普查結果為,截至1953年6月1日午夜,我國人口為6億。僅僅4年時間,全國就增加了1億多人口。
這個數(shù)字讓馬寅初感到不安,接著他到浙江農(nóng)村調(diào)查,走訪了10個縣的20余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合作社,圍繞人口問題進行全方位的比較分析,寫出了調(diào)查報告。這次調(diào)查中,他一連喊出三個不得了:“人口出生率高得不得了!人口增長速度快得不得了!這樣發(fā)展下去簡直不得了!”為了喚起更多人的重視和支持,他多次上書黨中央和毛主席。
1957年春,在最高國務會議上,馬寅初當著毛澤東的面,直言不諱地說:“人口太多是我們的致命傷。1953年普查已經(jīng)超過了6億,如果按凈增率千分之二十計算,15年后將達到8億,50年后將達到15億。這絕不是危言聳聽……”他大聲呼吁,“不控制人口,不實行計劃生育,后果不堪設想?!泵珴蓶|說:“人口是不是可以搞成有計劃的生產(chǎn),可以進行研究和試驗嘛。言人之未言,試人之未試嘛!”
7月15日,75歲的馬寅初在《人民日報》發(fā)表了《新人口論》,他說:“人口固然是一個極大的資源,但也是一個極大的負擔。要保住這個大資源,去掉這個大負擔,辦法是提高人口質(zhì)量,控制人口數(shù)量?!彼岢隽丝刂迫丝谏慕ㄗh和措施,在國內(nèi)外引起巨大反響。10月,毛澤東在黨的八屆三中全會上說:“抓人口問題恐怕也是三年試點,三年推廣,四年普遍實行。十年不搞,將來又增加到8億。”然而隨著“大躍進”的發(fā)動,毛澤東又說:“人多是好事,議論多,熱氣高,干勁大?!?/p>
為了迎合毛澤東的觀點,康生公開點名批判馬寅初,指責其“資產(chǎn)階級學術思想”。于是,一個批判“馬寅初反動思想”的運動在全國范圍內(nèi)開展起來。馬寅初公開表露,“為了國家和真理,我不怕孤立,不怕批斗,不怕冷水澆,不怕油鍋炸,不怕撤職坐牢,更不怕死……無論在什么情況下,我都要堅持我的人口理論。”“我個人被批判是小事,沒什么,不過我想的是國家和民族的大事,我相信幾十年以后,事實會說明我是對的。”
全國報紙猛烈批判《新人口論》,馬寅初卻堅決不寫檢討文章,照常笑瞇瞇地出入北大, “圓圓一張臉像彌陀”。北大學生回憶說:“馬校長這塊硬骨頭實在難啃,讓他屈服,沒門;逼他自殺,妄想!”
1957年,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二屆全國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上,55位政協(xié)委員單獨或聯(lián)名提出11件有關節(jié)制生育和限制早婚的提案。圖為馬寅初(左)、李德全(中)、邵力子研究計劃生育問題
1960年1月,馬寅初被迫提出辭去北京大學校長的職務,很快又被罷免了全國人大常委的職務??傻搅?974年12月,毛澤東在審閱《關于1975年國民經(jīng)濟計劃的報告》時批示:“人口非控制不行。”多年后,馬寅初談到被辭事件,淡然地說:“在北大政治上我是不能領導,可是,在學術上我是可以領導的吧!我的人口理論是純粹的學術問題??墒怯腥擞舶阉冻烧螁栴},我當然不服,現(xiàn)在北大的空氣太沉悶了,學生誰也不敢發(fā)表意見,沒有學術空氣?!?/p>
兄弟是校長
馬寅初喜歡以“兄弟”自稱,不分場合,也不論對象的年齡大小、職位高低,一概如此。
1951年夏,毛澤東在中南海接見69歲的馬寅初,馬說:“要兄弟我把北大辦成第一流的學府,主席您就得支持我的工作。”“馬老,您要我怎樣支持?”毛澤東笑著問?!安灰獎e的,只希望主席能夠批準兄弟點名邀請誰到北大講演,就請不要拒絕!”“這個好辦?!泵珴蓶|風趣地說:“我批準了!馬老校長,我給你這個‘尚方寶劍’!”馬寅初果真邀請了不少黨政領導干部到北京大學講演,如中共中央組織部副部長安子文、中央財經(jīng)委員會副主任薄一波、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南漢宸,以及周恩來總理等等。
在北大師生歡迎馬寅初的大會上,馬對北大師生說:“兄弟很榮幸來到北大做校長。兄弟要和大家提出三個挑戰(zhàn):第一,兄弟要學俄文。……第二,兄弟要騎馬、爬山?!谌值芏煜礇鏊??!薄靶值芗仁苷蚊揖鸵勒照庵甲鍪?,希望大家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努力完成我們的任務。”
北大學生回憶道:“馬校長身體出奇的棒,當時他年已古稀,雖然鶴發(fā)稀疏,卻有紅潤的童顏。他仍常常在假日到西山爬山,還常年堅持洗冷水澡,在北京冬天那寒風刺骨的河岸上,老人家光著身子往冷水里跳。”
馬寅初在北大演講,常自稱“兄弟我”。73歲那年,他講的第一句話經(jīng)常是:“兄弟今年七十三歲……”每逢北大開全校大會時,他總是笑容可掬,講上幾句“兄弟我,代表北京大學……”之類的開幕詞。
馬寅初也講課,他上課有個特點,很少翻講義,講得激動時,常常走下講臺,揮動手臂,言詞密集,如同陣雨。一些坐前排的學生說:“聽馬校長上課,必須撐雨傘?!彼谙虮贝髱熒v他的“新人口論”理論,談中國人口增長過速的原因時,總結出了好幾條,其中三條是:一是和尚尼姑大量還俗,增加了生產(chǎn)力;二是中國生活水平低,素食民族比肉食民族生育率高;三是中國農(nóng)村大部分地區(qū)沒有電燈,早早躺下睡覺,不多生孩子才怪。
上世紀二十年代初,馬老(左一)和蔡元培(右一)等人游西山
馬寅初喜歡演講,可一上臺就會跑題。北大開學生運動會,學生們要請他講話,他深知自己有離稿發(fā)揮的習慣,因此特別囑咐要為他代擬講話稿,要大字書寫,“我到時只管照本宣科好了”。說是這么說,可一講起來,他就無拘無束,“先來句‘兄弟我覺得’……”然后鴻篇大論,這時起草人會驚呼“糟了,糟了,校長又跑題了”,但北大學生全都不以為意,笑聲不斷,為校長的率性真誠叫好。
最有趣的是,馬寅初介紹中央領導時,往往也不著邊際地跑題。有一次李富春副總理來北大講話,馬寅初一會兒稱他為李先生、李副總理,一會兒又冒出個“李副總統(tǒng)”—學生們哄堂大笑,心想校長很可能想到了民國副總統(tǒng)李宗仁??瞪鷣硇Vv話,馬一會兒稱其為 “康生先生”,一會兒又稱“康生同志”,到了最后直呼其名:“現(xiàn)在請康生講話!”
雖然身為校長,馬寅初一直低調(diào),當時歷史系主任是翦伯贊,負責北京大學???。一次馬寅初寫了一篇文章,是關于健美養(yǎng)生的,自覺頗有內(nèi)涵,就交給了校刊部。翦伯贊見了,皺著眉頭說:“這種文章,怎么能在校刊上發(fā)呢?”堅決不讓發(fā)。馬寅初很不高興,一次在會上說:“兄弟自認為文章挺好,校刊為什么不讓發(fā)?”翦伯贊絲毫不理,就是不發(fā),馬寅初也沒辦法。
1982年5月10日,馬寅初肺炎復發(fā),病逝于北京醫(yī)院北樓病房,先生多福多壽,走完了整整一個世紀的人生歷程。
敢說,敢笑,敢怒
馬寅初與劉大鈞、何廉、方顯廷并稱民國的中國四大經(jīng)濟學家。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在國外接受過嚴格、系統(tǒng)的經(jīng)濟學理論和方法的訓練,同時又都懷著強烈的救國救民意識,努力用先進的理論方法研究、解決當時的中國本土經(jīng)濟問題。
——林毅夫、胡書東《中國經(jīng)濟學百年回顧》
馬寅初可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爆的響當當?shù)囊幻躲~豌豆。
——郭沫若
今日馬寅初先生在中國經(jīng)濟學界的聲望和地位,可與過去文學界的巨人魯迅相比。在爭取國家自由、民族解放的過程中,馬寅初與魯迅一樣,遭受著惡勢力的仇恨,但卻雄視闊步于各種壓迫之下,始終敢說、敢笑、敢怒,幾十年來態(tài)度一貫。
——民國《大公報》
當年毛主席要是肯聽馬寅初一句話,中國今天的人口何至于會突破十億大關?。∨e一個人,增加幾億人。我們再也不要犯這樣的錯誤了。共產(chǎn)黨應該起誓:再也不準整科學家和知識分子了!
——胡耀邦
不屈不淫征氣性,敢言敢怒見精神。
——重慶《新華日報》為馬寅初六十歲辰送去的壽聯(lián)
桃李增華,坐帳無鶴;琴書作伴,支床有龜。
——馬寅初六十歲,周恩來同董必武、鄧穎超聯(lián)名送對聯(lián)
馬寅初先生的風骨不僅傳承了北大精神,而且發(fā)展了北大精神。
——北大校長許智宏
六十余年來我見過許多許多校長,最讓我敬佩的還是馬老,馬寅初校長。在我心中,沒有一個校長能夠超過他。
——宋運郊
馬師在舊社會不畏強暴,敢怒敢言,愛國一片赤子之心,深受同仁敬重;先生為新中國嚴謹治學,實事求是,堅持真理不屈不撓,堪為晚輩楷模。
——北大學子挽馬寅初
熊十力:凡有志于根本學術者,當有孤往精神
浮光掠影
熊十力(1885—1968),原名繼智、升恒、定中,號子真,晚年又號漆園老人,湖北黃岡人,著名哲學家,新儒家開山祖師。年輕時他果敢勇猛,曾參加震驚中外的武昌起義,并任湖北督軍府參謀。民國初,他又追隨孫中山護法多年。面對官場傾軋,他目睹“黨人競權爭利,革命終無善果”,內(nèi)心非常痛苦,決心走出政治,“專力于學術,導人群之正見”。多年后他自成一派,著有《新唯識論》《原儒》《體用論》《明心篇》《佛家名相通釋》《乾坤衍》等書,影響深遠,研究者也遍及全國和海外,《大英百科全書》稱“熊十力與馮友蘭為中國當代哲學之杰出人物”。
我的自述
人謂我孤冷,吾以為人不孤冷到極度,不堪與世諧和。
熊十力
一世狂狷
熊十力自幼才思敏捷,曾口出“狂言”:“舉頭天外望,無我這般人”,令其父兄詫異不已。他原名熊繼智,“十力”本是佛家術語,專指如來佛祖的十種智力,他以十力為號行于世,可見其狷狂之盛。因家境貧寒,他僅僅讀過半年私塾,十五六歲時即四處游學,曾到南京師從歐陽竟無大師學佛,窮得只剩下一條褲子。
他為人耿直熱忱,青年時代為救國救民,曾參加了武昌起義,任軍政府參謀,與宋教仁、張難先等國民黨元老相交莫逆;孫中山在廣州興起護法運動,他擔任總統(tǒng)府顧問。幾經(jīng)失敗后,他心灰意冷,決心走出政治,“專力于學術,導人群之正見”。
在自己著作上,熊十力署名“黃岡熊十力造”,引得佛學界大嘩,在印度只有被尊為“菩薩”的人,才可以用“造”。他絲毫不理會,卻說:“天上地下,唯我獨尊?!?932年,熊十力《新唯識論》出版,“新唯識論”哲學體系橫空出世。此書遭到佛學界人士群起攻擊,恩師歐陽竟無閱后痛言:“滅棄圣言,唯子真為尤?!毙苁φJ為自己非但沒有離經(jīng)叛道,反而是對佛學的維護和發(fā)展。自此師徒交惡,至死未解。
1949年以后,熊十力堅持不肯“改造”,數(shù)次給毛澤東寫信,要求建立哲學研究所,允許舊學傳播。中國哲學會請他作委員,他提出兩個條件:不開會,不改造思想。他對自己的學生說:“我是不能去開會的,我是不能改造的,改造了就不是我了?!?/p>
孤冷治學
熊十力早年深受明清之際王船山、黃梨洲、顧亭林等大哲以及清末梁啟超、譚嗣同等維新志士的影響,“慨然有革命之志”,幾經(jīng)失敗后,看透了政治之陰暗。他“以為禍亂起于眾昏無知,欲專力于學術,導人群以正見”,深感“革政不如革心”,遂慨然棄政向?qū)W,研讀儒佛,以探討人生的本質(zhì)、增進國民的道德為己任。他曾自謂:“決志學術一途,時年已三十五矣,此為余一生之大轉(zhuǎn)變,直是再生時期?!?/p>
1954年10月24日,熊十力為學生張中行寫的贈言,字如其人,豪放不羈
1920年,35歲的熊十力到南京支那內(nèi)學院從歐陽竟無大師研習佛學,潛心苦修。作為內(nèi)學院里數(shù)一數(shù)二的大齡青年,熊十力大概也是數(shù)一數(shù)二的貧窮。其弟子徐復觀曾說:“熊老師年輕時窮得要死,沒有褲子換,只有一條褲子,夜晚洗了就掛在菩薩頭上,晾干接著穿。在內(nèi)學院時,也是長年只有一條褲子,有時沒得換,就光著腿,外面套一件長衫,因此人送綽號‘空空道人’。”在內(nèi)學院,熊十力接受了嚴格的哲學思維訓練。第三年,學院舉辦了一場有關佛學的論文比賽,他一鳴驚人,寫出了當時被評為最好的論文。
1922年,由梁漱溟推薦,熊十力到北大任教。他一到北大,就采取古代師生朝夕相處的書院式方法教學,在自己家里給學生上課,還在哲學系辦公室門口貼了布告:“師生蟻聚一堂,究竟有何受益?”許多學生上門問學,比去上課的人還多,他也被稱為不上課的名教授。
熊十力記憶力驚人,他著書立說,案上僅文房四寶,無一本參考書。其夫人傅既光曾回憶,他們婚后度蜜月,熊先生利用蜜月讀完二十四史。夫人見熊讀書一頁一頁翻得很快,懷疑他是否看清了內(nèi)容,就選二十四史中的一件事考他,夫人只講頭兒,讓熊先生講出其事。結果,熊先生不但講述其事,而且說出此事在第幾卷。
熊十力既好動又好靜,除了與師友交流學術,最煩官場故人前來叨擾,他與張難先私交甚篤。張任湖北財政廳廳長時,很多人來求熊,希望能通過熊弄個一官半職。熊不勝其煩,在報上刊登啟事一則,內(nèi)容為:“無聊之友朋,以仆與難先交誼,紛訴介紹,其實折節(jié)求官,何如立志讀書;須知難先未做官時,固以賣菜為生活者,其樂較做官為多也。仆本散人,雅不欲與廳長通音訊,廳長何物?以余視之,不過狗卵孵上之半根毫毛而已?!睘槊忾e人打攪,他還在門上貼了一張大白紙,上面寫著:“近來常常有人來此找某某人,某某人以前確是在此院住,現(xiàn)在確是不在此院住。我確是不知道某某人在何處住,請不要再敲門。”看到的人不禁失笑。
弟子徐復觀說恩師喜歡獨處,熊十力曾告誡徐復觀,要想做學問,生活上要和妻子隔開,“你和太太、孩子這樣親密,怎能認真讀點書?……吾少弱病……平生強遠婦人,此全神第一著也”。熊十力說這番話的時候,與夫人就沒住在一起,“師母住在相隔約300公尺的地方”。
1927年,熊十力因不適應北方天干風冷,因病移南京中央大學休養(yǎng),后又到杭川養(yǎng)病,結識了另一大儒馬一浮。關于馬一浮的學問,簡單說三點:一、他被時人稱為“儒釋哲一代宗師”;二、周恩來總理曾稱他是“中國當代理學大師”;三、他是引進馬克思《資本論》的中華第一人。
馬一浮當時早已名滿天下,隱居杭州。熊十力自然不能與其比肩,就將自己《新唯識論》的稿本包好寄給馬一浮,并說明結交之意。一個多月后,院里來了位長者,須髯飄飄,氣度非凡,自報家門:“馬一??!”熊也不客套,向老朋友一般問:“信寫了這么長時間,怎么就一直沒個回音?”馬說:“若單寄信來,自是早有回復,可是你連大作都寄來了,無論如何也要好好拜讀過才能說話?!眱扇诵市氏嘞В灰姳愠赡?,此后如高僧論道,時常往還。馬一浮對《新唯識論》推崇備至,并為其制雅序曰:“自吾所遇,世之談者,未能或之先也??芍^深知于化,長于語變者矣!”
1948年春,馬一浮先生(右4)與復性書院同仁歡迎熊十力(右3)、葉左文(右5)兩先生并合影留念
抗戰(zhàn)爆發(fā)后,熊十力避難四川,任教于馬一浮主持的樂山復性書院,常對學生講授民族歷史,并以節(jié)氣相勉勵,說:“日本人決不能忘我國家,決不能忘我民族,決不能忘我文化。”
1943年,他接到北大校長蔣夢麟聘他為文學院教授的聘書,后因與其他學者意見不合,移居梁漱溟在重慶北碚辦的勉仁書院。
新中國成立前夕,老朋友董必武、郭沫若聯(lián)名電邀居住在廣州的熊十力北上,共商國是,并同時關照沿途各級政府妥善安排。1950年3月,熊十力抵京。政府安排他住在什剎海后海大金絲套的一所小四合院,此處風景宜人,且毗鄰多為舊日好友,如梁漱溟、張申府、賀麟等,而舊時弟子亦時常登門拜謁。同時,黨內(nèi)外許多高級人士,如董必武、郭沫若、林伯渠、徐特立、李濟深、陳銘樞等新朋舊友也常來探望,這使熊先生心情甚為舒暢。
郭沫若希望熊十力能到中國科學院來,熊婉言謝絕“老朽與洋面包似不必打在一起”,希望仍回北大,按老規(guī)矩去上課,他的工資定為每月800斤小米,是當時教授薪水的最高水平。
熊十力還建議設立中國哲學研究所,培養(yǎng)國學人才;恢復南京內(nèi)學院,由歐陽弟子呂秋逸主持;恢復杭州智林圖書館,由馬一浮主持;恢復勉仁學院,由梁漱溟主持。他屢次上書毛澤東和中央政府,毛澤東回復說:“十力先生,長函誦悉,謹致謝意。”熊的幾項建議均無下落,只有南京內(nèi)學院多年之后在周恩來的過問下才恢復起來,改稱南京佛學院。
1954年,因為各種原因,熊十力漸感孤獨,于是移居上海,住在兒子熊世菩家。兒子家人多孩子小,使清靜慣了的熊十力非常不適應,只得另覓住所。當時陳毅在上海做市長,熊十力寫信向陳毅求助,陳馬上回信并派人解決,信中說:“先生要求并不高,當照辦,請與市府來人面商。無論從事著述或作個人修養(yǎng),政府均應予照顧和協(xié)助?!翆W術見解不能盡同,亦不必強求其同,此事先生不必顧慮。”
定居上海后,熊十力仍筆耕不輟,完成了《原儒》一書,全書共33萬余字,重點發(fā)掘了儒學中有價值的部分,并按照自己的理解,以“六經(jīng)注我”的精神,重新闡釋了儒學經(jīng)典和儒學史。這一巨著是熊十力作為新儒家學者的又一重要成果,繼此書之后,熊十力又以超凡的毅力和速度完成了《體用論》《明心篇》《乾坤衍》等著作的撰寫,前后共8種,凡130萬言!
垂暮之年的熊十力全心著述,《乾坤衍》20余萬字,他幾乎是“拼了老命,終至完成”,將此書贈上海圖書館一部,附言說:“附贈《乾坤衍》一部,實不得已自費影印。老而不死,力成此書,決不自覆其說。白沙子有句‘君子恒處睽’,即我書之心也?!?/p>
在“左傾”風潮愈演愈烈的年代,熊十力難免受到?jīng)_擊,某次陳毅去看望,他竟傷心地嚎啕大哭。陳毅問:“您老為何這么傷心?”熊答道:“我的學問沒有人傳呀!”陳毅深受震動,后來有一次在給上海高校的教師作報告時,他建議大家多向熊十力請教,“近在眼前的賢師,你們就去拜門,有人批評,就說是陳毅叫你們?nèi)サ模》饘W是世界哲學里的組成部分,一定要學。共產(chǎn)黨講辯證法,事物都要了解其正反面,不懂唯心論,又怎能精通唯物論呢?”
批斗運動步步升級,熊十力極為反感,卻又無可奈何,他曾作一聯(lián)寄友人:“衰年心事如雪窖,姜齋千載是同參?!薄拔母铩遍_始,熊十力不掛領袖像,只設孔子、王陽明、王船山座位,朝夕膜拜。但此時,他的目光不再炯炯有神,談吐不再瀟灑自如,情緒也不再熱烈激昂,而是“常獨坐桌邊,面前放一疊白紙,手中握支禿筆,良久呆坐”。
1966年夏,當熊十力在《人民日報》上看到《橫掃一切牛鬼蛇神》一文時,傷感至極。他常常穿著一件褪了色的灰布長衫,扣子全無,腰間胡亂地扎一根麻繩,獨自一人到街上或公園去,跌跌撞撞,雙淚長流,口中念念有詞“中國文化亡了”!這年5月23日,熊十力以絕食抗議,因心力衰竭,在上海虹口醫(yī)院病逝,享年84歲。
文人也暴力
熊十力狂妄好戰(zhàn),不怕得罪人。殷海光拜訪他,談起馮友蘭、胡適和金岳霖,熊道:“胡適的科學知識不如老夫,馮友蘭不識字,金岳霖所講是戲論。”他在某人家里見到錢穆著《先秦諸子系年》,看得心頭火起,在書上打叉,還不解氣,干脆扔在地上邊踏邊罵。
某次,梁漱溟與熊十力發(fā)生了爭論。爭完之后,熊乘梁轉(zhuǎn)身之際,跟上去就打了梁三拳,嘴里還罵他是個“笨蛋”。梁漱溟了解熊的個性,沒有理會就走開了。
廢名(馮文炳,文學家)很佩服熊十力,常跟熊談儒道異同等事,兩人每當爭論起來各不相讓。一次二人又爭吵不休,廢名說:“我代表佛,你反對我就是反對佛?!毙苁φf:“我就是佛,你才是反對佛!”爭來爭去,雙方扭成一團、拳腳相加,最后是不歡而散。然過一二日再聚時,他們又談笑風生,和好如初。周作人在《懷廢名》中記錄過此事:“一日廢名與熊翁論僧肇,大聲爭論,忽而靜止,則二人已扭打在一處,旋見廢名氣哄哄的走出,但至次日,乃見廢名又來,與熊翁在討論別的問題矣?!?/p>
上個世紀,北大學生很是張狂,動輒在課堂上頂撞老師,甚至把老師轟出課堂。熊十力卻不吃這一套,張口便訓,急了就打,學生們還真不敢造次。他講課的時候,興致一高,就會情不自禁地隨手在聽者頭上或肩上重重一拍,然后哈哈大笑。因他拍得太重,學生都不敢坐第一排,他就從最后一排拍起。牟宗三回憶恩師:講課中,他忽一拍桌子,大喊:“當今之世,講晚周諸子,只有我熊某能講,其余都是混扯?!薄把劬Φ善穑抗馇宥忆J,前額飽滿,口方大,顴骨端正,笑聲震屋宇,直從丹田發(fā)”。
對學生,熊十力的要求十分嚴格。
李耀先去拜見他,在熊家用餐,一口氣吃了九個湯圓,碗里還剩一個,他怕不禮貌,勉為其難又吃了半個,實在咽不下去了。正在為難之際,熊在桌上猛擊一掌,怒喝道:“你連這點東西都消化不了,還談得上做學問,圖功事?”李汗流浹背,肚量一寬,最后半個湯圓順利吞了。
熊的門生徐復觀曾官拜少將,身在蔣介石的侍從室,紅得發(fā)紫。1943年,徐復觀初次拜見熊十力,請教應讀何書。熊讓他讀王夫之的《讀通鑒論》。徐說那書早年已經(jīng)讀過了。熊十力不高興地說:“你并沒有讀懂,應該再讀?!辈痪煤?,徐再見熊十力,說已經(jīng)讀完。熊問有什么心得,徐說出一些不太滿意處。熊十力未聽完便斥罵道:“你這個東西,怎么會讀得進書!任何書的內(nèi)容,都是有好的地方,也有壞的地方。你為什么不先看出它好的地方,卻專門去挑壞的?這樣讀書,就是讀了百部千部,你會受到書的什么益處?讀書是要先看出它的好處,再批評它的壞處,這才像吃東西一樣,經(jīng)過消化而攝取了營養(yǎng)。比如《讀通鑒論》,某一段該是多么有意義;又如某一段,理解是如何深刻;你記得嗎?你懂得嗎?你這樣讀書,真太沒有出息!”
李淵庭先生回憶,他曾到老師的房間,“看見他正在寫的書稿中引王船山的話,不符合人家原意,有點生拉硬套,我告訴他再看看人家講這句話的上下文,并把我的理解講出來,他就火了!”熊十力大罵李淵庭為“王八蛋”。李無奈,只得離開回家,不想熊十力追到門口罵:“王八蛋!難道是我錯了?”李說:“我只是請先生再仔細看看您引的那段話的上下文,您就會明白的,您講的不符合原意!”話音未落,熊十力舉拳打向李淵庭的左肩,李不躲避,說:“您打我,我也是這么說?!毙苁鈶嵉刈吡?,李淵庭的3個孩子被嚇得哇哇大哭。但是第二天一大早,熊十力又來到李家,笑著對弟子說:“淵庭,你對了,我錯了!我晚上拿出書來仔細看了上下文,是你說的那意思。哈哈,冤枉你了!”他摸著三個孩子的頭說:“熊爺爺嚇著你們了!”說完就轉(zhuǎn)身笑著離開了。
熊十力還有一大愛好就是罵蔣介石。
蔣取得國民黨軍政大權后,熊作為革命元老,經(jīng)常對蔣痛罵。蔣介石卻十分欽佩熊的學問,20世紀40年代,熊十力的弟子、在蔣介石侍從室任職的徐復觀,受蔣之委托去看望熊十力,并給他帶去了一張一百萬元的支票。熊大聲吼著對徐說:“你給我快走!蔣介石是狗子,是王八蛋!我怎么能用他的錢!你快拿著走!”
1946年春,避居川中著書授徒多年的熊十力返回湖北老家,借住在漢口王孟蓀先生家中。此時蔣介石正欲乘船回南京,途經(jīng)武漢,得知熊十力在漢口,便差人去請,想當面談談,看老夫子能為黨國幫些什么忙。熊一聽頓時光火道:“要我去看他,他是什么東西!”蔣了解熊氏之脾氣,也不生氣,讓陶希圣打電話給湖北省主席萬耀煌,讓其贈資百萬給熊十力,以助其辦哲學研究所。熊并不領情,說:“我熊某對抗戰(zhàn)無寸功,愧不敢當。”
修為無人及
熊氏乃二千年來,以哲學家之立場闡揚佛學最精深之第一人。
——蔡元培
熊十力當與王弼、龍樹并提,稱其學識創(chuàng)見乃超越于道生、玄類、窺基等古代佛學大師之上!
——馬一浮
據(jù)我所知,熊十力是中國研究佛學最深刻的一個人。
——金岳霖
熊十力是中國唯一的“狂者”。
——梁漱溟
熊十力是中國的國寶。
——陳毅1956年在上海高校教師會上說
熊先生規(guī)模宏大,馬先生義理精純,梁先生踐履篤實。
——徐復觀評價馬一浮、熊十力和梁漱溟
孤山蕭寺憶談玄,云臥林棲各暮年。
懸解終期千歲后,生朝長占一春先。
天機自發(fā)高文載,權教還依世諦傳。
剎?;ü鈶婆f,可能重泛圣湖船!
——1953年,熊十力七十壽辰,馬一浮寫詩為賀
熊先生在世時,他的哲學思想不甚為世人所了解,晚年生活尤為不快。但在50年代他還能發(fā)表幾部稿子。在他送我的書中,有一部的扉頁上寫道:“如不要時,煩交一可靠之圖書館?!庇山袼贾?,何其言之悲耶!
——馮友蘭《懷念熊十力先生》
熊先生一生沒有過敷衍,沒有過無聊,他絕對地忠于道體,忠于形而上學,任何人來,熊先生都要講這一套,不管對方能不能聽,不管對方是小孩子還是黨國要員。這就是孔子所說的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他的生命全部都在這里。
——哲學家牟宗三回憶老師
金岳霖:中國哲學界第一人
浮光掠影
金岳霖(1895—1984),字龍蓀,浙江諸暨人,哲學家、邏輯學家,早年畢業(yè)于清華,后留學歐美諸國,回國后執(zhí)教于北大清華,把西方哲學與中國哲學相結合,建立了獨特的哲學體系,培養(yǎng)了大批哲學人才,王浩、馮契、沈有鼎、殷海光等學貫中西的學者皆出于其門下。他著有《邏輯》、《論道》和《知識論》。其中《邏輯》作為中國大學哲學教材,幾十年來一版再版;《論道》原創(chuàng)性思想之豐富,在中國現(xiàn)代哲學中罕見其匹;而《知識論》更在中國哲學史上首次構建了完整的知識論體系。
我的自述
世界上似乎有很多的哲學動物,我自己也是一個。
年輕時的金岳霖
哲學怪才
金岳霖自幼聰明,小時候在夢中背古文,一字不差;十幾歲時就覺得中國俗語“金錢如糞土,朋友值千金”有問題,并推出邏輯結論“朋友如糞土”;從清華畢業(yè)后赴美留學,對家里安排的學經(jīng)濟很不滿,寫信給五哥說:“簿計者,小技耳。吾長七尺之軀,何必學此雕蟲之策!昔項羽之不學劍,蓋劍乃一人敵,不足學也?!庇谑歉膶W政治;他對政治學理論有獨到的見解,其博士論文在半個世紀以后仍有國外學者引用;也許經(jīng)濟、政治對他的智商構不成挑戰(zhàn),他就對哲學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接著去了英國劍橋大學師從羅素和穆爾兩位哲學大師;后來金岳霖攜美國女友秦麗蓮(Lilian Taylor)游學歐洲數(shù)載,深得西方哲學精髓,并成功構建了自己的理論體系;回國時,三十出頭的他儼然一代宗師;他在清華教哲學,最初整個系只有一師一生,短短幾年,中國哲學界人才井噴,均出自其門下。
赤子之心
金岳霖之所以迷上哲學,還有個很有趣的故事。他早年學經(jīng)濟,覺得沒意思就改政治,結果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輕松拿了個政治學博士學位。在美國教了一段時間書之后,攜女友秦麗蓮去巴黎游學。某天,他、張奚若、秦麗蓮在巴黎圣米歇大街散步,遇到幾個人為邏輯學的事兒吵了起來,金岳霖三人聽得入迷,居然也跟進去和他們爭論。此后,金岳霖開始對邏輯產(chǎn)生了興趣。讀到“新黑格爾主義”哲學家格林的著作時,金岳霖的腦袋一下子清晰起來,他說自己頭一次感到情感上的欣賞和認同,對哲學的熱情猶如黃河泛濫一發(fā)而不可收。
也許因為太聰明,金岳霖如同古希臘的哲人們一樣,開始了人類的終極思考。他初看哲學家休謨的《人性論》時,覺得“洋洋大觀”、“很了不得”,佩服得緊。后來通過研究,他發(fā)現(xiàn)其中有許多毛病,“休謨只是在用流暢的文字討論連他自己也無法解決的問題,出發(fā)點太窄,工具太不夠用”,但“仍然能夠提許多的重大問題,做一種深刻的討論”。這一發(fā)現(xiàn),猶如郭靖看透了全真派“七星劍陣”也有破綻一樣,使他對哲學研究的興趣更加濃烈—順便說句,金岳霖是個小說迷。
游學歐美多年,金岳霖四處拜訪名師,且對西方哲學的大佬們—從蘇格拉底、柏拉圖到亞里士多德,從洛克、休謨到康德—都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把他們的思想和理論融會貫通,變成了自己的思想,構建了自己的哲學體系。也就是說,金岳霖博采眾長,開創(chuàng)了一門新的功夫,從內(nèi)功心法到劍法、掌法、刀法樣樣俱全,叫“金學”也未嘗不可。也許他當初根本沒料到,曾是政治學博士的“小金”會被后人傳為哲學宗師“老金”。
1938年金岳霖等人于昆明合影,左起:周培源、梁思成、陳岱蓀、林徽因、梁再冰、金岳霖
1925年,金岳霖回國,正好清華大學原本教邏輯學的趙元任準備去教音韻學,清華就聘請金岳霖代替趙繼續(xù)講授邏輯學。金岳霖不敢托大,說自己尚在學習期間,趙元任則鼓勵道:“橫豎大家都不懂,你將就將就?!庇谑墙鹪懒剡吺谡n邊學習,并受校方委托創(chuàng)辦哲學系,擔任系主任。當時哲學系只有他一個教師,也只招到沈有鼎一個學生,一師一生號稱一系,猶如《蜀山奇?zhèn)b傳》中神秘的昆侖派。爾后三十多年里,金岳霖不但一手辦起了清華大學哲學系,而且培養(yǎng)了這方面的許多大家,可謂桃李滿天下。1931年,金岳霖再到美國留學一年,師從哈佛大學謝菲教授學習邏輯學。金岳霖老實地告訴謝菲,他教過邏輯,可是沒有學過,謝菲哈哈大笑。
1935年,金岳霖《邏輯》一書出版,轟動國內(nèi)外。時隔多年,中國邏輯學界仍然推崇此書是“中國有史以來的第一部純粹邏輯”。眼界極高的張申府則說:“如果中國有一個哲學界,那么金岳霖當是哲學界之第一人?!?/p>
金岳霖上課時很有意思,他把學生也看作學者,以學者對學者的態(tài)度研究問題。他講課經(jīng)常不帶書本,不帶講稿,走進課堂只帶一支粉筆,而且粉筆并不怎么用,經(jīng)常一堂課下來一個字也不寫。有學生覺得邏輯學十分枯燥,便好奇地問他:“老師,你為什么要搞邏輯?”金答:“我覺得它很好玩啊?!?/p>
抗戰(zhàn)爆發(fā)后,北大、清華、南開先后遷到昆明,組成“國立西南聯(lián)合大學”。該大學自1938年5月4日開始上課,至1946年5月4日結束,在滇整8年,培養(yǎng)人才無數(shù)。學校里高人如云,如陳寅恪、趙元任、梁思成、朱自清、馮友蘭、沈從文、聞一多、林徽因、劉文典等等。當然,金岳霖也是其中一位。
在聯(lián)大時,金岳霖開了一門選修課叫“符號邏輯”,大多數(shù)學生覺得如聽天書,故而去者寥寥。其中一個叫王浩的學生卻是例外,頗能懂得個中奧妙。金岳霖經(jīng)常會在講授過程中停下來,問道:“王浩,你以為如何?”于是這堂課便成了他們師生二人的對話,猶如兩大絕世高手在切磋內(nèi)功心法。
金岳霖一直鼓勵學生要有自己的見解。某次討論,有學生提到了哥德爾的一本書,金岳霖沒看過,表示要認真讀讀。他的大弟子沈有鼎立馬對他說:“老實說,你看不懂的?!苯稹芭杜丁眱陕?,“那就算了?!鄙蛴卸W問好,到處聽別人講課,金岳霖的課他愛來不來,金也不生氣。
沈從文喜歡拉熟人去講講課,金岳霖有次也被拉了去,講的題目是沈從文給的“小說和哲學”。大家以為金先生一定會講出一番道理。不料金講了半天,結論卻是:小說和哲學沒有關系。有人問:那么《紅樓夢》呢?金說:“紅樓夢里的哲學不是哲學?!?/p>
當時在西南聯(lián)大讀書的殷海光對恩師的治學態(tài)度非常敬佩,多年后,他也成了一代大師,回憶恩師說:“在這樣的氛圍里,我忽然碰見業(yè)師金岳霖先生。真像濃霧里看見太陽!這對我一輩子在思想上的影響太具決定作用了。他不僅是一位教邏輯和英國經(jīng)驗論的教授,并且是一位道德感極強烈的知識分子。昆明七年教誨,嚴峻的論斷,以及道德意識的呼喚,現(xiàn)在回想起來實在鑄造了我的性格和思想生命?!撍救?,他是那么質(zhì)實、謹嚴、和易、幽默、格調(diào)高,從來不拿恭維話送人情,在是非真妄之際一點也不含糊?!?/p>
金岳霖的《論道》成書于西南聯(lián)大時期,此書實在太深奧,按金岳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將‘間’和‘時’區(qū)別開來,重點是時流”,“‘能之即出即入謂之幾?!苤畷鰰胫^之數(shù)。’‘幾與數(shù)謂之時?!@就使我回到無極而太極的宇宙洪流上去了”。
另一代表著作《知識論》,金岳霖寫了兩遍,費時十余年,從完稿到正式出版又用了35年之久。1983年,就在金岳霖去世前一年,商務印書館終于出版了《知識論》,金岳霖在序中說:“《知識論》是一本多災多難的書……是我花精力最多,時間最長的一本書,它今天能夠正式出版,我非常非常之高興?!薄拔抑粚懥巳緯?,比較滿意的是《論道》,花功夫最多的是《知識論》,寫得最糟的是大學《邏輯》?!?/p>
尚在青年時代,金岳霖就撰文說自己是“哲學動物”,對政治不甚感冒。1922年,尚在留學的金岳霖在國內(nèi)發(fā)表長文《優(yōu)秀分子與今日的社會》:他希望知識分子能成為“獨立進款”的人,“我開剃頭店的進款比交通部秘書的進款獨立多了,所以與其做官,不如開剃頭店,與其在部里拍馬,不如在水果攤子上唱歌。”“不做政客,不把官當作職業(yè)的意思。若是議定憲法修改關稅的事都是特別的事,都是短期的事,事件完了以后,依然可以獨立過自己的生活?!薄安话l(fā)財。如果把發(fā)財當作目的,自己變作一個折扣的機器,同時對于沒有意味的人,要極力敷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