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助之人天助之
【曾國藩語錄】
人之處于患難,只有一個處置。盡人謀之后,卻須泰然處之。
【曾國藩軼事】
曾國藩認為:一個人獲取成功要靠能力和智力,不能在最困難的時候,失去三大法寶——立志、忍耐和明心。
咸豐五年(1855),自從羅澤南等離開江西以后,曾國藩在江西的處境更是一天比一天壞。在這種危急時刻,曾國藩認為首先要“自救”,那就是加強自身建設,苦練自身的硬功。在內湖水師缺乏一位得力的統(tǒng)領,幾位軍官都是平平之才的情況下,曾國藩只好讓李元度兼轄水師事。
曾國藩不斷地給李元度寫信,教他如何帶勇、如何列陣打仗。在8月28日的信函中,曾國藩寫道:茲特有數事叮囑,千萬不能忘記:
第一,扎營宜深溝高壘。雖僅一宿,亦須為堅不可拔之主計,但能使我壘安如泰山,縱不能進攻,亦無損于大局。
第二,哨探嚴明。離賊既近,時時做敵來撲營之想。敵來之路、應敵之路、埋伏之路、勝伏追擊之路,一一探明,切勿孟浪。
第三,稟報詳實。不可專好吉祥話,遇有小事不如意,輒諱言之。
第四,痛陳客氣。未經敵陣之勇,每好言戰(zhàn),帶兵之人也是如此,如果有了一些閱歷,便自然覺得我軍處處都是漏洞無一可恃,也就不輕言戰(zhàn)了。
寫了這些,曾國藩仍然不放心。他想起上年寫的《水師得勝歌》在軍中影響很好,既通俗又實用,便再花幾天的功夫,寫出了一首《陸軍得勝歌》。歌中講到了湘軍陸師在扎營、打仗、行軍、法紀、裝備和訓練六個方面所應注意的事項。
盡管曾國藩如此苦口婆心,但李元度仍然不能將他的陸師部隊訓練成能戰(zhàn)敢戰(zhàn)之師。曾國藩吃不香、睡不熟,他預感總有一天會出大事。
在陸師方面,湘軍在江西的兩支主力,統(tǒng)領也都不很出色。周鳳山馬馬虎虎,只能說還算過得去。至于李元度,簡直是一個書呆子,而且不可教。曾國藩花在他身上的心血最多,他也讓曾國藩最不放心。因此,曾國藩在自救的同時,還必須求救。
曾國藩首先寫信給湖北的胡林翼和羅澤南,請求羅澤南率部重回江西救援,以解他及其駐江西湘軍的坐困之危。同胡林翼函商,則是打算將彭玉麟調到江西來充內湖水師統(tǒng)領。胡林翼知道彭玉麟與楊載福矛盾甚深,盡管經過別人的苦心調解,但仍不能盡釋前嫌,也正愁如何安置他,所以便非常痛快地同意了曾國藩的要求。可這個彭玉麟是個極重鄉(xiāng)情、特重孝道的人,他提出在去江西之前要先回一趟湖南衡陽老家省親,這樣來回折騰,直到1856年初才趕到江西南康,曾國藩總算是身邊有了一位可以依賴的水師將領。
但湘軍在江西樟樹鎮(zhèn)很快遭到太平軍襲擊而大敗。樟樹鎮(zhèn)位于吉安與南昌之間,是贛南重鎮(zhèn),南昌南路的重要屏障。1856年2月,周鳳山風聞石達開率部來攻,早已嚇得魂飛魄散,全部營盤竟在一天之內丟失無遺,大量的官弁和勇丁潰向南昌。
曾國藩聞訊之下,驚駭不已。從南康乘坐一艘小舟,急速趕到南昌,收拾殘局。他過去曾立下一條規(guī)矩,凡是潰散的勇丁,一律不準重新招募入營,而這一次他看太平軍來勢兇猛,而自己手下又再無可戰(zhàn)之軍,回湖南重新招募更是遠水不解近渴,最后只得違背定制,將潰勇重新招集起來,編組成軍。然而,他決定將統(tǒng)領革職,另委貢虎臣和畢金科為統(tǒng)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