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想和志向決定著人生的質(zhì)量
【曾國藩語錄】
去年此際賦長征,豪氣思屠大海鯨。湖上三更邀月飲,天邊萬嶺挾舟行。竟將云夢吞如芥,來信君山鏟不平。偏是東皇來去易,又吹草綠滿蓬瀛。
【曾國藩軼事】
曾國藩生逢封建社會末世,長在湖南山鄉(xiāng)一個普通的農(nóng)家。在那樣的一個歷史環(huán)境中,像曾國藩這樣的農(nóng)家子弟,如想出人頭地、光宗耀祖,別無他圖,只有走金榜題名、學而優(yōu)則仕的路子。曾國藩少年時代便經(jīng)歷了這樣一段寒窗苦讀、閉門不問世事人情的階段。自然,此時他讀書的志趣并不高,完全是為了科舉考試。但通過頑強刻苦的學習,隨著知識層次的提高和心智的不斷開發(fā),曾國藩的人生志向也逐漸得以樹立并不斷提高,正是這種頑強的志向推動曾國藩跳過了科舉考試的龍門,成為成千上萬讀書人中的佼佼者。
少年時期的曾國藩是一個十分聰明的孩子,且記憶力很強,加上他讀書舍得下笨功夫,又在父親的訓導下養(yǎng)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所以自8歲跟父親讀《孝經(jīng)》、《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不到兩年光景,9歲時居然把五經(jīng)讀完了。父親曾麟書繼續(xù)指導他念《詩經(jīng)》,同時開始教習他作八股文。次年,他的弟弟出生,祖父即景命題《兄弟怡怡》,叫他做一篇八股文。10歲的曾國藩居然寫了出來。祖父高興地贊賞說:“文中有悟性,必能以孝友承其家矣?!?4歲那年,父親的好友歐陽凝祉來家中看望曾麟書,見了曾國藩的八股文稿和詩作,大加贊賞。歐陽凝祉是衡州府作八股文章的能手,才高氣傲,輕易不肯嘉許人。為了一試曾國藩的才學,以“共登青云梯”為命題,教曾國藩作律詩一首。詩成,歐陽先生大為驚喜,認定這位少年定將前程無量,當下決定將女兒許配給曾國藩,即曾國藩的正妻歐陽氏。
此后,曾國藩除繼續(xù)苦學八股文之外,父親還教他讀《史記》、《文選》等其他書籍。道光六年(1826),曾國藩去參加長沙府童子試,名列第七。曾玉屏父子認為曾國藩的確有培養(yǎng)前途,繼續(xù)跟曾麟書學習,恐怕會貽誤這孩子的前程。遂決定將曾國藩送往衡陽,后又將他送到本縣的漣濱書院,接受名家的指點。
經(jīng)過刻苦的攻讀與名師的指點,曾國藩的學業(yè)果然大有長進。道光十三年(1833),曾國藩年23歲,第一次參加科舉考試,竟考中了秀才,而他的父親曾麟書苦苦拼搏了20多年,才于前一年考取了這份功名。
道光十四年(1834),冬天,曾國藩中舉不久,第一次離開湖南家鄉(xiāng),獨自登上赴京的路程,準備為實現(xiàn)讀書人的最高愿望而奮斗,那就是參加次年春天的禮部會試。到京后,曾國藩找到在京的長沙會館住下,便不顧一個多月長途跋涉的旅途勞累,靜下心來認真讀書。但考進士談何容易,有多少士子終身困頓場屋也未得題名金榜,曾國藩的初次會試也名落孫山。
這年恰逢皇太后的六十大壽,按慣例要增設恩科一次,所以年后還有一次機會。從湖南到北京,千里迢迢,來回的路費不少,加之往返又要花去許多時日,耽誤讀書。曾國藩征得祖父和父親同意,便在京留住一年,等待參加恩科會試。于是,曾國藩謝絕一切交游,在會館閉門讀書。
曾國藩在京居住一年多,眼界漸廣。除了繼續(xù)勤研精讀經(jīng)史,苦修八股文之外,也對唐宋詩和古文產(chǎn)生了很大的興趣。他覺得古文遠比八股文更有生氣,也更有意義。他特別喜愛韓愈的古文,每天都要花一定的時間研讀,到了愛不釋手的地步。
曾國藩對韓愈繼承司馬遷的“發(fā)憤著書”說,更提出“不平則鳴”的口號十分贊賞。對韓愈“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懷。其出乎口而為聲者,其皆有弗平者”之類驚人句反復吟哦。曾國藩通過對韓愈古文的研讀理解,從中學習了古文的途徑、方法,深深體會到作者的道德修養(yǎng)是作文的根本。這對后采以他為主的“湘鄉(xiāng)文派”的形成產(chǎn)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
曾國藩留京苦讀勤練,這年恰是他25歲生辰,遙望南天,更抱有澄清天下之志。道光十五年(1835)《乙未歲暮雜感》詩道:
去年此際賦長征,豪氣思屠大海鯨。
湖上三更邀月飲,天邊萬嶺挾舟行。
竟將云夢吞如芥,來信君山鏟不平。
偏是東皇來去易,又吹草綠滿蓬瀛。
從這詩里可以看出曾國藩懷有非凡的志氣,一個25歲的青年,竟想氣吞云夢,鏟平君山,斬蛟屠鯨,令人刮目相看。
但到了恩科,曾國藩又沒有被錄取。他雖然頗感失望,但想到自己才只有26歲的年紀,將來的機會尚多,這一時的挫折,也就淡然置之了。曾國藩會試不中,并沒有灰心,他不認為留京一年為虛度。通過一年研讀唐宋古文,他已摸到了古文的門徑,加上練字不輟,書法也大有長進。
道光十八年(1838),又值三年大考,曾國藩再次進京會試。放榜出來,曾國藩考中第三甲第四十二名進士。在許多人看來,能夠金榜題名已經(jīng)足以興高采烈、光耀門楣了。但心高氣傲的曾國藩卻認為雖成進士,可名列三甲,按照過去的慣例,三甲進士多不能入翰林,因此又羞又憤,當天便欲買車回家。由于一位朋友的多方挽留勸慰,并答應為他幫忙,才使曾國藩回心轉(zhuǎn)意,按時參加了朝考。結(jié)果,復試、殿試、朝考,曾國藩的成績都很優(yōu)異,列一等第三名。試卷進呈道光御覽之后,道光皇帝又特別將他提為一等第二名,如愿已償?shù)剡M入翰林院。
【智慧解讀】
精彩的人生需要夢想的支撐,夢想和志向決定著人生的質(zhì)量。
決定人生命運的關鍵是什么?決定你是小人物還是大人物的關鍵是什么?曾國藩給出了我們答案:就是志向。只要志存高遠,并擁有排除萬難的決心和行動,那么無論前途多少坎坷,終有一天你會到達夢想的彼岸??杀氖牵芏嗳似е白鲆惶旌蜕凶惨惶扃姟钡男膽B(tài),貪圖安逸,不思進取,反而對別人的成功牢騷滿腹,怨天尤人。這些人之所以想不通,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他們沒有看見別人的努力;二是他們的人生理想偏低,或者是他們根本就沒有真正的理想。
事實上,造成命運差異的根本原因就是:人生志向的不同。如果你活著的目的只是為了衣食住行,解決基本的生活需要,那么人生給你的也就只有這么多,有時候甚至會更少;但是,如果你活著是為了實現(xiàn)人生的價值,是為了高尚的理想,那么人生給予你的或許就是無數(shù)的機會,還有你想要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