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5.洞察朝中事

儒雅的泰斗:蔡元培 作者:劉然 著


5.洞察朝中事

就在蔡元培已躍上大比之巔,遙看青云之路時,“蕞爾小國”日本,羽翼已豐,也像西方列強一樣,要用槍炮打開大清帝國的門了。此時的中國,又會用一種怎樣的姿態(tài)來面對?

蔡元培從小受到的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教育,而這場全方位的較量將要徹徹底底地改變中國,也使蔡元培的人生價值觀,以及人生的道路大為改變。

1894年下半年,蔡元培才到翰林院供職,開始了自己的京官生活。應(yīng)李慈銘之邀,他還成了李氏嗣子家的私家教師,為其講授《春秋左氏傳》。此外,李慈銘天津“問津書院”的課卷閱卷之事,也成了他的案頭工作。平日里,蔡元培便住在李宅。

7月25日,舉世震驚的中日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持續(xù)了半年多的戰(zhàn)爭伴隨著北洋海軍的全軍覆沒而結(jié)束,中國與日本簽訂了喪權(quán)辱國的《馬關(guān)條約》。清政府不僅要賠償巨額賠款,還要割讓領(lǐng)土。

作為朝廷的官吏,蔡元培對戰(zhàn)爭的情況、結(jié)果自然清清楚楚。對于這樣的國之大事,他也只能感慨關(guān)懷,深思其原因。當(dāng)時的蔡元培是支持主戰(zhàn)意向的,即使知道《馬關(guān)條約》的消息,他仍然堅持:“依宋、聶諸軍,經(jīng)數(shù)十戰(zhàn),漸成勁旅,殺敵致果,此其時矣?!笨墒乔逭畼O端腐敗,幾乎是無藥可救,這只能讓初出茅廬的翰林青年痛哭流涕罷了。

是年7月,蔡元培在《雜記》中寫道:“……二十七日報謂:日人已發(fā)哀美敦戰(zhàn)書,訂期于昨日十二下鐘開仗,據(jù)此,則中日已構(gòu)兵矣。此間杳不得消息,未知若何。”

同年10月,蔡元培為了支持主戰(zhàn)派,協(xié)同翰林院中一些有志之士共謀良策,他親筆給朝廷寫了奏章,名為《與文廷式等奏請密聯(lián)英德以御倭人折》,奏章中明確表明:敵情叵測,宜出奇計,以弭兵釁。

蔡元培等人告誡政府,如果只能和不能戰(zhàn),則“和也不可恃,戰(zhàn)敗而遂和,則國必不復(fù)振”。

蔡元培在折中還引用了兵法中“善敗不亡”的名言,希望讓清政府清醒起來,從失敗中找到不足,轉(zhuǎn)敗為勝。

1895年,隨著中日甲午的戰(zhàn)敗,條約的簽訂,蔡元培難以掩飾心中的憤怒之情,在《雜記》中這樣記述:“上決與倭議和,和約十事。其大者,割臺灣,割奉天遼東以東,遵海而南至旅順,給兵費二萬萬,定七年畢給。倭人駐兵威海,歲給兵費五十萬。俟二萬萬畢給,乃退兵。皆允之矣。日蹙百里,日伏禍機,韓魏于秦,宋于金,不如是之甚也!”又言:“倭餉竭師罷,不能持久……依宋、聶諸軍,經(jīng)數(shù)十戰(zhàn),漸成勁旅,殺敵致果,此其時矣。圣上謙抑,博訪廷議,而強臣跋扈,政府困茸,外內(nèi)狼狽,應(yīng)疑恫侶,以成場灶之計,聚鐵鑄錯,一至于此,可為痛哭流涕長太息者也!”

《馬關(guān)條約》的簽訂,極大地刺激了整個中國,尤其像蔡元培這樣的敏感知識分子。他為清政府的無能痛哭,更為民族、為國家痛哭!

誠然,中國敗仗以及不平等條約的簽訂,始于鴉片戰(zhàn)爭,但那個時候,國人普遍認為,這些都是科技的因素,國外的堅船利炮難以敵對。吃敗仗,割地賠款,也是無奈之舉。

囂張的日本,不但在戰(zhàn)爭上取得了勝利,也像其他列強那樣向中國開刀。

于是,國人在壓迫下驚醒了。蔡元培在《紹興推廣學(xué)堂議》中說道:甲午以后,中國睡而將醒。

甲午之后,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屈辱中的國人,尤其是把“國家興亡,匹夫有責(zé)”視為己任的知識分子,不得不對過去進行深刻反思。

漸漸地,有識之士終于懂得打開國門看世界,以及富國強兵的道理。他們認識到,中國的封建專制制度,也是造成中國落后的重要原因,“師夷長技以制夷”并不能徹底改變中國,政治的改變才是勢在必行的。

而如何才能解決這個問題?

當(dāng)時有兩條路,一是堅持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改良主義道路;二是走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道路。

1894年11月24日,孫中山在美國檀香山成立“興中會”,口號是“振興中華,挽救危局”。次年初,孫中山將總部設(shè)于香港,明確提出“驅(qū)除韃虜,恢復(fù)中華,創(chuàng)立合眾政府”。

這一口號的提出,直接表明了“興中會”反封建的革命性質(zhì)??稍诋?dāng)時,“興中會”的思想并未得到廣泛接受,只是在少部分知識分子中流傳。

故而,改良主義應(yīng)運而生??涤袨椤⒘簡⒊瑸榇淼奈煨缱兎ㄟ\動產(chǎn)生一定影響。而早在1888年,康有為就曾上書光緒帝要求變法,可當(dāng)時并未被批準。

1895年,《馬關(guān)條約》簽訂的消息傳到京城,此時,康、梁二人正逢會試。5月2日,他們二人聯(lián)同1300多名舉人聯(lián)名上書,請求變法,表明變法的重要性,倘若不及時變法,外國入侵會更加嚴重,人們的反抗也會日益增強。

光緒帝深受震動,也不愿作亡國之君,于是下令籌劃此事。1898年6月,光緒帝排除眾議,下詔變法。

可好景不長,是年9月,慈禧太后發(fā)動宮廷政變,囚禁光緒帝,而康、梁二人遂亡命日本,剩下譚嗣同、楊銳、劉光第、康廣仁、林旭、楊深秀,即為“戊戌六君子”,被殺于北京菜市口。至此,維新變法宣告失敗。

蔡元培對戊戌變法的態(tài)度固然贊許,他曾說過:“維新黨人,吾所默許。”可他卻并未參與其中,這又是何緣故?

他在《口述傳略》中解釋道:“康、梁新用事,拜康門者踵相接。孑民與梁卓如君有己丑同年關(guān)系,而于戊戌六君子中,尤佩服譚復(fù)生君。然是時,梁、譚皆在炙手可熱之時,恥相依附,不往納交。直至民國七年,為對德宣戰(zhàn)問題,在外交后援會演說,始與梁卓如君相識。其孤僻如此。然八月間,康黨失敗,而孑民即于九月間請假出京,其鄉(xiāng)人因以康黨疑之,彼亦不與辯也。孑民是時持論,謂康黨所以失敗,由于不先培養(yǎng)革新之人才,而欲以少數(shù)人弋取政權(quán),排斥頑舊,不能不情見勢絀。”

可見,蔡元培之所以未參加變法,原因有二:一是康、譚在炙手可熱之時,他“恥相依附”;二是他與改良派走的是不同的道路。

這是蔡元培自己所說的原因,而非世人所想,他對康有為、梁啟超二人的為人不滿,他曾對梁啟超的《讀西學(xué)書法》批評道:“取《西學(xué)書目表》之識語演簡為繁……末篇立意本正面竄入本師康有為悖謬之言,為可恨也?!?/p>

蔡元培和康、梁二人有人格上的差異,不過最重要的還是主張的不同,道路的不同。康、梁主張的是變法以強國之路,而蔡元培選擇的是以教育救國的道路。

加之變法失敗之后,六君子于北京被殺,而康、梁二人逃亡日本,蔡元培對他們的行為更是頗為不齒。

其時,身為京官的蔡元培,對朝廷也有了略微的感觸,無形中,他漸漸發(fā)生了改變。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