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管所長李斯的發(fā)跡史
李國文
李斯(?—前208),楚國上蔡人。早年在本地是掌管文書的小吏?!妒酚洝だ钏沽袀鳌分杏涊d了這樣一件事:李斯看到廁所里吃大便的老鼠,遇人或狗到廁所來,它們都趕快逃走;但在米倉看到的老鼠,一只只吃得又大又肥,優(yōu)哉游哉地在米堆中嬉戲交配,沒有人或狗帶來的威脅和驚恐。于是,他發(fā)出了這樣的感慨:“一個人有沒有出息,就如同老鼠一樣,是由自己所處的環(huán)境決定的?!崩钏拐J為人無所謂能干不能干,聰明才智本來就差不多,富貴與貧賤,全看自己是否能抓住機會和選擇環(huán)境。在戰(zhàn)國時期人人爭名逐利的情況下,李斯也是想干出一番事業(yè)來。為了達到飛黃騰達的目的,李斯辭去小吏,離家去壽春投師,從學荀卿。荀卿乃大師,能收他為門墻弟子,說明李斯非泛泛之徒。在班上,荀卿比較得意、比較器重的兩位尖子生,一為李斯,一為韓非。這兩位弟子,第一,聰明;第二,能干;第三,有點子;第四,敢作敢為。學業(yè)結(jié)束以后,身為韓國貴族的韓非,自然是要回國任要職的。荀卿知道李斯是小縣城來的小人物,沒有什么政治資源,但看他是塊料,有治國理政的才能,便為他在楚國政府里謀了一份差事。
儒家看人,往往注重好的一面,荀卿沒有發(fā)覺這位未來的法家,除了上述四個特點外,比韓非還要多出一點,那就是他的居心叵測,野心勃勃。不過,李斯有他農(nóng)民的狡猾,藏而不露罷了。經(jīng)荀卿的推薦,能夠留在楚國首都壽春,在機關(guān)里當一名公務(wù)員,也就相當不錯了??伤裰x了老師的這份好意,雖然當國家干部,比在上蔡縣城關(guān)糧庫以工代干強上百倍。但他不想在楚國虛度光陰,混吃等死。這一來,荀卿才知道這個河南漢子乃是一個具大抱負,有大志向的學生,不覺肅然起敬。李斯認為,“楚王不足事,而六國皆弱,無可為建功者,欲西入秦”。他對荀卿說,老師啊,天底下最可怕的事就是卑賤,最痛苦的事情就是窮困,我卑賤到極點,我窮困到極點,當今之務(wù),我不能待在壽春以混日子而滿足,而是應該趕緊搭上西行列車,到咸陽去求發(fā)達。他相信:“今秦王欲吞天下,稱帝而治,此布衣馳騖之時而游說者之秋也?!蹦宿o別荀卿,西入秦。俗話說得好,師父領(lǐng)進門,修行在個人,老師也就只好祝他一路順風了。
人生道路,對平庸的人來說,走對走錯是無所謂的,走對,也好不到哪兒,走錯,也壞不到哪兒。而對李斯這樣一個敢下大賭注,敢冒大風險的強人,就要看入秦是對還是錯了。
他到秦國以后,歷任廷尉、丞相等重要職位,為秦王上“皇帝”封號,廢分封而行郡縣制,統(tǒng)一六國文字為“秦篆”,禁絕私學及百家論著,“以吏為師”,以免文人儒士頌古非今,謗議朝政。鑄銅人,收繳武器,以防造反;坑儒生,焚《詩》《書》,鉗制文化,這一系列的暴政,大都是這位上蔡縣小人物的點子。因此,秦始皇視之為膀臂,授之以重任,其官運也就亨通起來。從此順風順水,一路發(fā)達,他的官也做到了極點,如此說來,李斯的這一步路是對的。
《史記·李斯傳》中記載,這個管文書的小吏到了咸陽以后,官運發(fā)達到連他自己也吃不消了?!八归L男由為三川守,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諸公子。三川守李由告歸咸陽,李斯置酒于家,百官長皆前為壽,門廷車騎以千數(shù)。李斯喟然嘆曰:‘嗟乎!吾聞之荀卿曰物禁大盛。夫斯為上蔡布衣,閭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駑下,遂擢至此,當今人臣無居臣上者,可謂富貴極矣!物極則衰,吾未知所稅駕也。’”唐司馬貞在《素隱》中解釋“稅駕猶解駕,言休息也。李斯言己今日富貴已極,然未知向后吉兇止泊在何處也”。然而,樹大招風,高處不勝寒,若是急流勇退不了,在官場絞肉機中,誰也不可能成為永遠的幸運兒。問題在于他明白得很,清醒得很,爬得越高,跌得越重,混得越紅,倒霉越大,可就是不肯收手,不肯剎車,不肯罷休,不肯回頭是岸,只能像中外古今所有利欲熏心之徒、作惡多端之輩一樣,一步步走向生命的終點。只不過他的最后下場要更慘一點,那就是押赴他親自設(shè)計,親自監(jiān)工,可以施行從刖、劓、辟、閉,到凌遲等各類刑法的刑場,“具五刑,論腰斬”。
《后漢書·楊終傳》:“秦政酷烈,違牾天下,一人有罪,延及三族。”按李賢的注釋,“三族”應該是“父族,母族,妻族”。這時,李斯終于明白為他權(quán)力狂人的一生,要付出多少代價。至少,好幾百條性命,受其株連,與其父子同時同地遭到屠滅。當他為秦始皇的鐵桿屠夫時,在驪山腳下坑掉數(shù)百名儒生,連眼睛也不眨一下;但此刻,身邊尸積如山,血流成河的場面,大概喚醒了他早已泯滅的人性,這位秦國丞相,《大秦律》的制訂者和執(zhí)行者,也不由得為這個殘酷暴虐的政府痛心疾首。人,只有一死,施以五刑(黥、劓、斬左右趾、梟首、菹其骨肉于市),已經(jīng)足夠死上好幾次,而且最后還要剁成肉醬,又如何再來進行腰斬?可這種匪夷所思的刑罰,沒準還是他任廷尉那陣頒行天下的呢!想到這里,他也只能沒屁好放。
在中國歷史上,他不是第一個被腰斬者,但他卻是第一位被腰斬而死的名人。他最終得到這樣一個下場,回想他的西行決策,到底是對還是錯,又得兩說著了。
如果他不邁出這一步,繼續(xù)在上蔡縣當個小干部,到點退休,領(lǐng)養(yǎng)老金,一樣也活得自在,至少落一個正常死亡。腰斬,將身體切為八段,是僅次于凌遲的毒刑,這是中國封建社會里最黑暗的一面。中國古人之殘忍,把人之不當人,從這處死的刑法上,便可想見。唐朝的大詩人李白有一組《行路難》的詩,其中《之三》提到了李斯在腰斬前一刻的后悔,這廝得意時,肯定沒少腰斬別人,現(xiàn)在輪到他自己來領(lǐng)教這一刑法,悔也晚矣!“陸機雄才豈自保,李斯稅駕苦不早,華亭鶴唳詎可聞?上蔡蒼鷹何足道!”現(xiàn)在通行的《史記》版本,只有“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這一句,而從王琦注引《太平御覽》曰“《史記》曰:‘李斯臨刑,思牽黃犬,臂蒼鷹,出上蔡東門,不可得矣?!冀癖尽妒酚洝だ钏箓鳌分?,無‘臂蒼鷹’字,而李白詩中屢用其事,當另有所本?!笨磥恚畎姿鶕?jù)的古本《史記》,今已佚失。
一般來講,在田野里捕獵狡兔,鷹比犬更有用些。今本《史記》刪節(jié)“臂蒼鷹”,也許并無道理。不過,由此可知,李斯未發(fā)跡前,在家鄉(xiāng)上蔡那個小城里,攜子出東門,放鷹平川,縱犬丘陵,兔奔人追,馳騁荒野,還是滿自在的。尤其,夕陽西下,滿載而歸,尤其,鷹飛狗叫,人歡馬躍,尤其,燒烤爆炒,慢鍋爛燉,尤其,四兩燒酒,合家共酌。這種其樂融融、自由自在的日子,老此一生,雖然平常,平淡,可平安,不比享盡榮華富貴,最后得一個腰斬咸陽的結(jié)果強得多?因為那是真的快樂,發(fā)自內(nèi)心的快樂,絕對放松的快樂,無憂無慮的老百姓的快樂,最最底層的普通人的快樂。可在他走出老家上蔡,來到秦國為相,就不再擁有這樣自由自在的快樂。獲得權(quán)力,自然是大快樂,但是,這種緊張和恐懼的快樂,疑慮和忐忑的快樂,隨時會被剝奪、隨時降臨災難的快樂,物質(zhì)雖豐富、精神卻是苦痛的快樂,到了馬上掉腦袋的此時此刻,面對著與他同死的兒子,除了“牽犬東門”的那一份至真的快樂,還有什么值得回味,值得懷念呢?
荀卿的這位學生,雖然第一聰明,第二能干,第三有點子,第四敢想敢干,但是,聰明的人,不一定就是理智清醒的人;能干的人,不一定就是行事正確的人。有點子的人,不上正道的點子,是既害人又害己的,而敢想敢干的人,一旦為非作歹起來,那破壞性會更大。始皇死后,李斯為了鞏固其既得利益,阿順茍合于趙高,那是一個心毒手辣、無所不用其極的壞蛋。貪戀高官厚祿的李斯,利欲熏心,竟與魔鬼結(jié)盟,參與密謀矯詔,立胡亥而逼死扶蘇。秦二世當權(quán),自然寵信趙高。于是,李斯向二世拼命討好,慫恿他肆意廣欲,窮奢極樂,建議他獨制天下,恣其所為。趙高認為這個指鹿為馬的胡亥,本是他手中玩弄的傀儡,哪能任由李斯操縱。便設(shè)計構(gòu)陷,令其上套,使二世嫌棄他,捏造事實,不停誣告,使二世憎惡他。加上李斯的兒子李由,先前因未能阻擊吳廣等起義農(nóng)民軍西進獲罪,于是新賬老賬一塊兒算,李斯與其子李由一起,以謀反罪腰斬于咸陽,那是公元前208年。
李斯之所以要走出上蔡,之所以要西去相秦,之所以能夠發(fā)達到“富貴極矣”的富貴,“當今人臣無居臣上者”的顯赫,起因說來可笑,卻是由于他受到老鼠的啟發(fā)。這就是《史記·李斯列傳》開頭所寫:“年少時,為郡小吏,見吏舍廁中鼠食不絜,近人犬,數(shù)驚恐之。斯入倉,觀倉中鼠,食積粟,居大廡之下,不見人犬之憂。于是李斯乃嘆曰:‘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廁所中的耗子,吃的是糞便,一見人來狗叫,慌忙逃避;糧庫里的耗子,無一不吃得肥頭大耳,膘滿體壯,而且永遠沒有餓肚子的恐慌,永遠沒有人犬的驚擾,永遠沒有刮風下雨的憂慮。于是,他感到自己其實的渺小,真正的不足,上蔡這巴掌大的縣城,對他這只具大抱負,有大志向的耗子來講,就是“廁所”而不是“糧倉”了。
司馬遷說李斯不過是“為郡小吏”,那口氣是鄙夷的。他所擔任的那個職務(wù),城關(guān)的糧管所長,在一群鄉(xiāng)巴佬中間,也算得上是出人頭地的區(qū)鄉(xiāng)干部了。但這個相當寒磣的土老帽,目標正西方,不是乘坐動車組,也不是乘坐西北航空,愣是一步一步向咸陽走去,那絕不回頭的蠻勁和沖勁,真是值得刮目相看??雌饋?,在風肅霜白的深秋季節(jié),在上蔡東門外的曠野里,揮動鞭梢,催促著奔走呼嘯的黃狗,打著口哨,驅(qū)使著鐵喙利爪的蒼鷹,大步流星捉拿野兔而練就的腳力,幫了他的忙。一開始,李斯并未想投奔秦始皇,只是不想當“廁”中之鼠,希望能夠進入秦國統(tǒng)治集團,在那樣一個“倉”中為鼠覓食,就相當滿意了。但當他磨破老娘為他納的千層底鞋,當他啃完了他老婆給他烙的燒餅饃饃,這個農(nóng)民越走信心越大,自然也是越走野心越盛。中國農(nóng)民,當他束縛在一畝三分地上的時候,手腳放不開,頭腦也放不開,那種莊稼人的小心眼,小算盤,小天地,小格局,小農(nóng)經(jīng)濟,小家子氣,為其主調(diào)。然而,當他離開土地,離開鄉(xiāng)村,離開太陽曬屁股的田園牧歌式的生活,而且變成一無所有的流氓無產(chǎn)者之后,其中很多人馬上就會成為毫無顧忌的,橫沖直撞的,否定秩序的,破壞規(guī)則的強悍分子。攫取和獲得,就成為他們的主旋律。李斯到達咸陽,就不再是原來一口豫東口音的糧管所長,而是滿嘴地道秦腔的政壇新秀。第一步,他知道呂不韋崇拜荀卿,便以荀卿弟子的身份,“求為秦相文信侯呂不韋舍人,不韋賢之,任以為郎”。第二步,他知道秦始皇和呂不韋的血統(tǒng)關(guān)系,便由呂牽線,得以向這位帝王進言:“夫以秦之強,大王之賢,由灶上騷除,足以滅諸侯,成帝業(yè),為天下一統(tǒng),此萬世之一時也。今怠而不急就,諸侯復強,相聚約從,雖有黃帝之賢,不能并也。”第三步,他出主意:“陰遣謀士赍持金玉以游說諸侯,諸侯名士可下以財者,厚遣給之。不肯者,利劍刺之?!睆膭t給錢,不從者送命,李斯這一手夠惡的。
其實,自古以來,由于城鄉(xiāng)差別,由于受教育程度不同,由于遠離作為政治文化中心的城市,由于缺乏必要的社會基礎(chǔ)和必要的人際關(guān)系,像從上蔡縣走出來的這位知識分子,獲得權(quán)力的概率,較之城市出來的知識分子勢必要低。所以,在權(quán)力場的爭奪中,那些渴嗜權(quán)力而機遇不多的鄉(xiāng)下人,往往比城市人更多冒險意識,更多投機心理,也更多賭徒思想,更多不遵守游戲規(guī)則的悖謬做法,更多為達目的而不擇手段的非常行徑,是可以理解的。而李斯,比他人更無顧忌一些,因為他有野心。正是這份野心,按劣幣驅(qū)除良幣的定律,使他在秦國權(quán)力場的斗爭中,倒容易處于優(yōu)勢地位。
就在這種權(quán)力場的不停洗牌中,李斯脫穎而出,所向披靡,攀登到權(quán)力頂峰。
他走出上蔡時,沒想到會成為世界上這個頂尖強國的首相。所以,當可能的敵手韓非,他的同班同學,出現(xiàn)在秦國地面上,他就以他攆兔子的那肌肉發(fā)達的腿腳,堅定地要邁過這位公子哥的障礙,并踏死他。盡管李斯承認,自己無論在學養(yǎng)上,在謀略上,在文章的思想深度上,在決策的運籌力度上,遠不如這位同窗,但在卑鄙和無恥上,在下流和搗亂上,李斯做得出的事,韓非卻干不出來。這位高傲的王子,永遠超凡脫俗,永遠高瞻遠矚,永遠揚著那思慮的頭顱,注視著動亂不已的六國紛爭,卻從不提防腳下埋伏的地雷,和一心要算計他的、那心懷叵測的紅眼耗子李斯。因為他雖然跟李斯同樣,擁有聰明、能干、有點子、敢作敢為這四個特點,但卻偏偏沒有李斯的第五點,那就是勃勃的野心。
應該說,人,要有一點野心。雖說野心二字口碑不佳,但不完全是壞東西。野心會成為個人進取的推動力,會全身心投入,會向一個目標前進,會為之奮斗不已。不過,若是野心勃勃,野心過頭,野心大到蛇吞象的地步,不擇手段地去攫取,貪得無厭地去占有,無所不用其極,排除一切障礙,不達目的誓不罷休,野心而成家,那就是很可怕的了。李斯相秦,厥功甚鉅。應該這樣看,始皇帝的千古功績,有一半得算到李斯的頭上;同樣,嬴政的萬世罵名,也有一半是他出的壞主意所招來的。所以,李斯這個非常之人,就有可能做出非常之事。因為他比韓非多出來的第五點,使得他無法容忍韓非出現(xiàn)在始皇帝的視野里。可韓非恰恰就少了這第五點,此人一向口吃,不善說道,本來也沒有必要和盤托出。話說半句,留有余地,豈不更為主動?可這位韓國公子,學者風度,貴族派頭,竟然對李斯說,學長,讓咱們兩個人聯(lián)起手來,共同襄助始皇帝成就這番平定六國,統(tǒng)一天下的宏圖偉業(yè)吧!
李斯想不到這位同班同學對他半點不設(shè)防,以為他還是當年班上的鄉(xiāng)巴佬呢!于是,他做出農(nóng)民式的天真無邪狀,一臉質(zhì)樸地問:“不知吾王意下如何?在下可是輕易不敢造次呢!”
韓非覺得不應該瞞住老同學,一點也不口吃地說出真情。“那你就無須多慮了,陛下金口玉言,說早就虛位以待,等著我的到來。”
當天晚上,李斯求見秦始皇:“陛下要委韓非以重任?”
“朕早說過,寡人若得此人與之游,死不恨矣!”
李斯陰險地一笑:“陛下欲并諸侯,韓國不在其中乎?”
“哪有這一說!”
他匍伏在臺階下,一把眼淚,一把鼻涕:“陛下別忘了,韓非為韓國公子,是有家國之人。最終,他的心是向著他的故土,而不是陛下。這點道理,圣明的大王啊,你要作出睿斷??!”秦始皇一皺眉頭。然后揮手,示意退下。李斯走下丹墀,心里盤算,明年的這一天,該是他老同學的祭日了。雅貴出身的韓非,想不到李斯端給他的,不是羊肉泡饃,不是桂花稠酒,而是一碗鴆藥。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出巡途中,在沙丘平臺駕崩。在趙高一手所策劃的宮廷政變中,想不到一個如此精明老到,如此能言善辯,如此才睿智捷,如此計高謀深的李斯,竟成處處挨打,事事被動,步步失著,節(jié)節(jié)敗退的完全無法招架的庸人。看來大魚吃小魚,小魚吃麻蝦,一物降一物,此話不假。韓非敗在李斯手中,因為他不具野心勃勃的第五點,只是麻蝦而已。李斯敗在趙高手下,倒是小魚碰上了大魚。趙高之所以被稱為大魚,因為他不但具有李斯的第五點,野心勃勃,而且還有李斯所無的第六點,那就是黑社會的不按規(guī)則發(fā)牌,和絕對不在乎罪惡的卑劣行徑。
一個曾經(jīng)縱橫捭闔,兼吞六國,明申韓之術(shù),修商君之法,入秦三十年來,無不得心應手的超級政治家,怎么能事先無遠見卓識,猝不及防;事中無應變能力,倉皇失措;事后無退身之計,捉襟見肘,竟被智商不高的趙高,基本白癡的胡亥,玩弄于股掌之上?
趙高對李斯說:“上崩,賜長子書,與喪會咸陽而立為嗣。書未行,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賜長子書及符璽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與高之口耳。事終如何?”李斯一聽,立馬魂不守舍?!鞍驳猛鰢?,此非人臣所當議也!”從李斯這番話,說明他至少還有所謂“人臣”的禁條和綱紀,盡管野心勃勃,什么當做,什么不當做,還是有分際的。矯詔,豈是人臣敢為之事,連想都不敢想的。但絕對不怕天打五雷轟的趙高,即使是意大利西西里島上那班黑幫教父,對他的黑手之狠之毒,也望塵莫及。趙高看著李斯那張不以為然的臉,接連拋出五句話,如同五把鋼刀,刺在這位上蔡小吏的心口上?!澳阌X得你的才能超過蒙恬?你的功勞高過蒙恬?你的謀略勝過蒙恬?你的聲望名譽好過蒙恬?你與扶蘇的私人情誼比得過蒙恬?”雖然,李斯明白,扶蘇嗣位,他就得謝幕,而且,必用蒙恬,他是一點戲都沒有的。但是,他覺得西出潼關(guān),這多年來,扶搖直上,秦始皇待他不薄?!鞍巢贿^是河南上蔡的一個平頭百姓,現(xiàn)在成為丞相,位列諸侯,子孫顯貴,家有萬貫,這全拜始皇帝所賜,我是不會背叛的,你就別再說了,我可不愿意跟著你犯錯誤?!壁w高那張不長胡子的臉,不陰不陽地笑了兩聲:“閣下怎么就不明白呢?就變從時,圣人之道,你我同心,鬼神不知?!苯酉聛?,面孔一板:“你要是聽我的安排,保管你吃香喝辣,榮華富貴,你要是不肯合作的話,禍及子孫,我想想都替你寒心啊!”
糧管所長最擅長的本領(lǐng),就是在斤兩上打算盤。這個被挾持住了的李斯,心中小九九算了好幾遍,要不要與魔鬼簽約,從此一切歸零,只有共同作惡,才是唯一生路。嗚呼,他打心里愿意嗎?他不愿意。可不愿意的結(jié)果是什么,他太了解這個被劁的黑社會教父,又豈能饒了他?“仰天而嘆,垂淚太息曰:‘嗟乎,獨遭亂世,既以不能死,安托命哉!’”這一下,李斯碰上趙高,野心家斗不過黑社會,交手不過一兩回合,便潰不成軍,敗下陣來。《史記》這樣寫道:“于是,斯乃聽高。高乃報胡亥曰:‘臣請奉太子之明命以報丞相,丞相斯敢不奉命!’”
趙高吃準了這個李斯,他絕不肯交出權(quán)杖。權(quán)杖是他的命,他能不要命嗎?李斯往日的殺伐果斷也不知跑哪里去了,其實他擁有這個國家舉世不二的權(quán)力,卻無法反撲這個割了男根的陰陽人,只好舉手投降。有什么辦法呢?古代知識分子,十之有九,或十之有九點五,對于權(quán)力場有著異常的親和力。近代的知識分子是否也如此這般,不敢妄說。但我認識的一些作家、詩人、批評家,和什么也不是的混跡于文壇的人物,那強烈的權(quán)癖,那沉重的官癮,也不讓古人。這倒不是孔夫子“學而優(yōu)則仕”的金科玉律所影響,所誘使,而是內(nèi)在的,與生俱來的,從一開始讀書識字,便要出人頭地的基因在作祟。正是這種基因,才產(chǎn)生謀取權(quán)力和崇拜權(quán)力的沖動,以及隨之而來的阿諛奉承,磕頭巴結(jié),膝行匍伏,誠惶誠恐的奴才相;卑鄙無恥,不擇手段,削尖腦袋,搶班奪權(quán)的惡棍相;失去頂子,如喪考妣,致仕回家,痛苦萬分的無賴相。一個文人,倘若耽迷于權(quán)力場中,自以為得意,就少不了這三相。
中國人,中國士人,他們的智商未必低,他們的頭腦未必傻,他們對于形勢,對于時事,對于大局,對于前景,未必就看不清楚,問題在于權(quán)力這東西,易上癮,難丟手,而使得他們在行、止、進、退上拿不定主意。他何嘗不想急流勇退,他何嘗不想平安降落,但要他作出決斷,立刻斬斷與官場的牽連,馬上割絕與權(quán)力的紐結(jié),再做回早先的平頭百姓,再回去上蔡東門外,遛狗放鷹逮兔子,那真比宰了他還要痛苦,還要難受。不要說丞相李斯了,就那些其實也不過芝麻綠豆大小官位的文壇諸公,也同樣不會主動邁出這一步,肯將紗帽翅痛快利落地交出去的。
其實,郡小吏李斯的發(fā)跡史,與我們這個世界上所有成功的人,走的是同一條路。第一,善于抓住機遇,第二,敢于把握機遇,第三,充分利用機遇。但是,人的最可貴之處,就是有一份自知之明,人的最糟糕之處,就是不知道自己吃幾碗干飯。有自知之明者,能懂得什么時候該行,什么時候該止,而沒有自知之明者,或欠缺自知之明者,或一帆風順失去自知之明者,往往掌控不了自己什么時候該進,什么時候該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