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曾國藩傳略

勤篤精進曾國藩(彩色插圖有聲版) 作者:胡哲敷


曾國藩傳略

曾國藩字伯涵,號滌生,湖南湘鄉(xiāng)人,生于清嘉慶十六年十一月十六日——公歷一八一一年。他的祖籍原在湖南衡陽,清朝初年,有名孟學[1]者,始由衡陽遷居湘鄉(xiāng),遂為湘鄉(xiāng)人。孟學四傳至玉屏[2]字星岡,便是國藩的祖父。星岡為人,篤實勤謹,凡事皆具有規(guī)模,曾氏家道之基,完全創(chuàng)立于星岡公之手。星岡生竹亭、鼎尊、驥云,鼎尊早卒,竹亭生五子,長即國藩,次國潢字澄侯,次國華字溫甫,次國荃字沅甫,次國葆字季洪。國藩秉性樸質篤厚,不尚虛華,少時器宇卓犖,狀貌端重,五歲讀書,九歲讀畢“五經(jīng)”,可以執(zhí)筆為文,因此他最得星岡公的撫愛,而他腦筋中,留得祖父的印象亦最深。所以后來他立身為人,一舉一動,都隱隱是承襲祖父的規(guī)模。

道光十四年,國藩鄉(xiāng)試得舉人,詩文之名頗著于鄉(xiāng)里;不過此時所謂詩文,僅時文試帖詩之類,不足語于學問。次年他到京師會試落第,因即留在北京讀書,自是之后,才算切實地做真實學問,窮研經(jīng)史,留心經(jīng)世之學。在京住了十幾年,一方面京師人文薈萃之區(qū),相與往還者很多有學問的人,便于磋磨研習;另一方面也可以說是與他一個結識天下賢土儲才待用的機會。同時他又從善化唐鑒講求為學之方,唐為程朱派的學者,曾氏義理學的基礎,便建筑于此時。計此十余年中,他自己立身為人之道,辭章義理之學,都很有些根基;而又廣結許多師友,后來事業(yè)上的助手,大半都是在此時認識清楚的。他在京師,一面專心研讀,一面又參與過幾次會試,后來清廷給他做禮部侍郎,其地位略等于今之次長,原是一個清閑的地位,仍得以大部分工夫,在學問上講求。咸豐二年,國藩母親死了,乃由京請假回籍治喪,在籍不多時,而太平軍起,國藩奉清廷命,在湖南幫同辦理本省團練,搜查土匪,保衛(wèi)地方。

先是清廷自鴉片戰(zhàn)敗之后,種種腐敗,完全暴露,割地賠款通商,頗激起人民的公憤。而廣東一帶,又值連年荒旱,上下官吏類皆庸暗無識,怙[3]權攬勢,以殘酷搜刮、粉飾太平為能事;人民水深火熱,無以為生,洪秀全等乃于道光三十年,起義于廣西桂平縣之金田村,稱太平天國。以民族革命相號召,采分田授產(chǎn)制度,標榜天主教義,人民風起云涌,爭相附從。是時廣西巡撫鄭祖琛,老朽昏庸,因循畏事,太平軍初起時,祖琛一味掩飾,及聲勢漸大,始張皇入奏,而事已無可奈何。提督向榮、都統(tǒng)烏蘭泰、賽尚阿等,見匪盜四起,太平軍尤所至無敵,頗有應接不暇手忙腳亂的氣象,而向榮、烏蘭泰又常鬧意見,坐令數(shù)十營大軍,處處擱淺,予太平軍以從容布置的機會。然太平軍亦不能聯(lián)合兩廣的匪盜而成一大勢力,不得已乃于咸豐二年二月,率其老弱男女不及一萬人,由廣西轉入湖南。是時湖南官兵久疲,太平軍長驅北上,而湘水正漲,順流而下,指日可抵長沙。清廷大懼,江忠源、羅澤南、王珍等,以地方團練,與總兵和春,在長沙與太平軍相持,向榮亦自桂林追至,激戰(zhàn)三月,長沙未破;太平軍乃夜造浮橋,渡湘而西,破益陽,渡洞庭,大破岳州。岳州城內(nèi)貯有吳三桂所遺軍械炮位甚多,悉為太平軍所獲。搜擄倉庫,估舟五千余艘,蔽江而東,所過城鎮(zhèn),望風披靡。至咸豐三年二月,不過一年之間,太平軍竟占了道州、桂陽、郴州、醴陵、岳州、武漢,再沿長江,順流東下,陷取九江、安慶、蕪湖、太平,而定都于南京。

我們翻開地圖看看,太平軍所過之地,——自廣西至南京——途中遭挫折而未能奪得者,惟長沙一處而已。長沙之所以如此堅強,完全得力于地方團練。太平事起,曾國藩正在家守母喪,羅澤南、王珍等,力請曾氏出來主持地方團練。會清廷亦降旨命國藩在鄉(xiāng)就近幫辦湘省團練,國藩辭以母憂[4]不肯出,且言書生不知兵,其友郭嵩燾曰:“公本有澄清天下之志,今不乘時而出,拘守古禮何益于君父?且墨绖從戎[5],古之制也。”其弟國荃亦力勸之,國藩乃投袂而起,治軍力主嚴明,常以岳武穆“不愛錢,不怕死”一語自勵;但是此時兵政廢弛,土寇蜂起,敵眾未至,一夕數(shù)驚,地方官每畏葸養(yǎng)癰[6],國藩則先整頓軍中紀律,十旬之中,戮二百余人,一時謗讟[7]四起,至送他一個綽號叫作“曾剃頭”,意思就是說他好殺人罷了。國藩置之不理,勤加訓練,湘團遂稱勁旅,湖南境內(nèi)漸次肅清。又奉命募為官勇,出境剿敵,他便仿明戚繼光成法,束伍練技,編為湘勇,令羅澤南、王珍、塔齊布、鄒壽璋、周鳳山、儲玫躬及其弟國葆等分將之,是為湘軍陸師編制之始。翌年——咸豐三年,又用江忠源及編修郭嵩燾等所建水攻之策,購造兵船,編成水師,以成名標、諸殿元、楊岳斌、彭玉麟、鄒漢章、龍獻琛、褚汝航、夏鑾、胡嘉垣、胡作霖等分統(tǒng)之,是為湘軍水師編制之始。聲勢漸漸浩大了。

太平軍所過之地,只是奸擄焚殺,并沒有政治上的設施;雖然從廣西一口氣跑到南京,裹脅民眾百余萬,但是他們所破的城鎮(zhèn),往往不多時間,仍為官軍收復。迨[8]定都南京之后,始分兩路作大規(guī)模的出征,一路是由揚州出皖北,經(jīng)臨淮鳳陽而入河南,攻山西,以襲京畿;由丞相林鳳祥、吉文元,主將李開芳等領之。又一路是沿江而上,經(jīng)安徽之太平、蕪湖、安慶,攻江西以爭長江上游;由豫王胡以晃,丞相賴漢英、石祥貞等領之。是時清廷主要軍隊,則有欽差大臣琦善所統(tǒng)直隸、河南、陜西、黑龍江馬步各兵,由河南信陽馳抵揚州,號為江北大營。向榮追太平軍至江寧,屯孝陵衛(wèi),號為江南大營。外面看來,清軍是很壯盛了,實則內(nèi)容都是些京旗綠營之兵,老弱驕惰,久已無用,一遇勁敵,直如摧枯拉朽,風卷殘云。雖江南大營得張國梁等之助,得維持七八年之久,然太平軍得在南京支持十四年,亦未嘗不是向[9]軍老弱無能的表現(xiàn)。是故太平軍雖受清軍兩路夾擊,而其兵鋒之銳,迄不為之少減。林鳳祥等北路之軍,既以半年之間,橫行江蘇、安徽、河南、山西四省之地,轉戰(zhàn)四千五百余里;而胡以晃等南路之軍,亦以咸豐三年,先攻安徽桐城,破集賢關,再陷安慶,攻九江湖口,進圍南昌。江忠源等屢戰(zhàn)未下,飛書國藩告急,國藩遣郭嵩燾等,率湘勇千二百人,楚勇二千人,營兵六百人至,羅澤南亦率子弟鄉(xiāng)人自成一軍以偕,南昌之圍始解。太平軍見軍勢不利,乃回軍沿長江而上,次年春,太平軍水陸兼進,直破黃州,清將吳文镕戰(zhàn)敗自殺,武漢等處,望風瓦解;國藩自率水陸師由長沙北進應援。是時太平軍氣最盛,而國藩水師初出洞庭湖,遇大風,連壞數(shù)十艘,陸師至岳州,一戰(zhàn)又不利,回走長沙。太平軍乘勝溯湘而上,列舟靖港,復以一軍出間道襲陷湘潭,踞長沙上游,國藩自督戰(zhàn)船四十號,陸勇八百名,擊太平軍于靖港市。時西南風大作,水流迅急,不能停泊,為太平軍所乘,水勇潰散,戰(zhàn)船或被焚,或被虜,幾乎全軍覆沒。國藩自憤成師以來,一出即失利于岳州,又慘敗于靖港,痛恨之余,乃投水自殺,為幕客章壽齡援出。而國藩終以事不可為,遂草遺疏,秘密的把自己后事都辦妥了,正準備自殺,卻好塔齊布等大敗太平軍于湘潭,國藩聞之大喜,乃益遣水師往助。八月之間,水陸十戰(zhàn)十勝,遂復湘潭。由是乘勝分兵三路,以提督塔齊布,道員褚汝航,知府羅澤南為中路,趨岳州。貴東道胡林翼為西路,趨常德。江忠源之弟知府江忠淑,直牧林源為東路,趨崇陽、通城。太平軍乃棄常德,走岳州,復走湖北,湖南境內(nèi)肅清。國藩又與湖南巡撫駱秉章,湖廣總督楊霈,荊州將軍官文等所遣各路兵,略定湖北。清廷聞之,命曾國藩署湖北巡撫,國藩以母喪未除辭,乃以兵部侍郎銜領兵攻戰(zhàn)。時北路太平軍,亦漸次為僧格林沁、勝保等所破,林鳳祥、李開芳皆被擒不屈而死,清軍始漸有起色。[10]

兩湖粗定,國藩為直搗金陵之計,進圖江西,圍攻九江。惟其時蘄州以下,西自九江東至饒州、廣信所在皆有太平軍足跡,而德化、小池口、湖口諸濱江要隘,為入皖門戶,尤太平軍之精銳所聚,石達開在安慶,遙為聲援,皖贛形勢,異常鞏固。國藩遣蕭捷三率水師越湖口,入鄱陽湖攻姑塘,湖口太平軍則造浮橋連接兩岸以封鎖湘軍。湘軍水師半在江,半在湖,有外江內(nèi)湖之別,石達開自將御國藩軍,擲火燒外江戰(zhàn)船數(shù)百艘,奪國藩坐船。國藩水師大潰,馳羅澤南軍以免,憤欲自刎,澤南止之。石達開又以清軍上游空虛可乘,因命秦日綱等進攻湖北,于是武昌已定而復陷。疆吏又畏葸莫敢攖其鋒,太平軍復攻江西。咸豐五六年間,江西七府一州五十余縣,幾全為太平軍所有。當九江、武昌戰(zhàn)事最激烈時,名將塔齊布、羅澤南皆先后陣亡,亦可見此時兩軍肉搏的情形了。

澤南既死,胡林翼分四千人令國藩弟國華統(tǒng)之,往救九江。既而國藩之父竹亭于咸豐七年二月死于里第[11],國藩、國華自瑞州奔喪,國荃自吉安奔喪。時國藩所經(jīng)營者以水師為一大端,有戰(zhàn)船五百余號,炮二千余尊,他請假回籍之后,就把這件事保薦楊岳斌與彭玉麟兩人擔任,其他餉糈[12]及陸軍諸事,則由官文、胡林翼主之。此時正江西軍事吃緊的時期,故清廷只準他三個月假,他卻要堅請在家終制[13]。后來因為事勢的逼迫,國華、國荃于是年秋先銷假回任;次年夏四月,國華與李續(xù)賓等收復九江;秋八月,國荃收復古安;石達開竄浙閩邊界,而湖北、江西之太平軍乃漸漸蕩平。

咸豐八年秋,國藩膺[14]清廷之命,復出料理軍務,由武昌歷九江、湖口,以達南昌。先是官文、胡林翼會籌東征之策,陸師渡江先皖而后及江南,水師先安慶而后及南京。以圖皖之事,屬之李續(xù)賓,疏請加巡撫銜,專折奏事。時太平英王陳玉成主皖事,既陷廬州,乃于距廬州九十里之三河,屯糧械,筑大城,環(huán)以九壘,防守甚嚴。續(xù)賓既下桐城,遂進攻三河,大戰(zhàn)破之,九壘皆下,而所部傷亡亦眾。玉成暨侍王李世賢,糾合捻匪首領張樂行自廬州至,抄續(xù)賓后路,四面圍裹,愈集愈厚,續(xù)賓知事不可為,夜乘躍馬,入太平軍而死。曾國華及諸弁[15]員死者六千人,湘軍精銳殲滅殆盡,國藩聞之大懼,深恐湘軍從此不能復振。會是時江南大營為李秀成所襲,提督和春、張國梁皆戰(zhàn)沒。和春督師江南,張國梁幫辦江南軍務,東南半壁,倚如長城。國梁謀勇兼優(yōu),數(shù)年以來,規(guī)劃江寧,自謂克復在指顧間,乃兵餉大權,為和春所掣肘,以致援絕力竭,皆捐軀以死。江南大軍三百營,悉為太平軍夷為平地,清廷聞之大為震動。

道光以來,滿人的腐敗無能,已大白于天下,至咸豐時,始有文慶、肅順等人,稍稍覺悟。文慶為滿洲大學土,在內(nèi)閣常密請破除滿漢藩籬,不拘用人資格;欲辦天下大事,當以用漢人為重,彼皆來自田間,知民疾苦,熟諳情偽,豈若吾儕[16]未出國門一步,懵然于大計者乎?肅順在當時,驕恣暴戾,人莫不切齒罵之,然而主用漢人,倒是他最努力。他常說:滿族中無一人可用者,國家遇有大疑難事,非倚重漢人不可。是時曾國藩、胡林翼等之握兵柄,肅順尤力主之。每與人言曾國藩之識量,胡林翼之才略,皆彼素所心折;故雖祁寯[17]藻、翁心存兩大學士之?[18]齟齬,寯藻至謂國藩以匹夫居鄉(xiāng)里,一呼而從者萬余人,恐非國家之福,而主志終不為之搖奪,肅順蓋與有功焉。然而話雖如此,清廷究不欲以優(yōu)越地位畀[19]予“匹夫”。國藩治軍七八年來,轉戰(zhàn)于兩湖、江、皖等省,皆以兵部侍郎資格,與地方大吏有主客之勢;雖每次打了勝仗,清廷總以“曾國藩調(diào)度有方,著交部從優(yōu)議敘”幾句刻板文章,予以安慰,從未以實權相予。自江南大營為太平軍所夷,兩江總督何桂清遁走,江蘇巡撫徐有壬、浙江巡撫羅遵殿俱死于難,眼見東南大局,土崩瓦解,始于十六年六月詔授曾國藩為兩江總督,并命為欽差大臣,督辦江南軍務,于是事權歸一。國藩乃保薦左宗棠專任浙事,李鴻章專任蘇事,曾國荃圍攻安慶,而胡林翼撫湖北,沈葆楨撫江西,晏端書謀餉粵東,皆聯(lián)絡一氣,而餉有所出,呼應皆靈,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皆從。

國藩既膺兩江總督之命,乃以圍攻安慶之師授與國荃,自率軍進駐安徽南部之祁門,以固吳會人心,兼壯徽寧聲勢。十年十月,太平侍王李世賢悉眾圍祁門,分三路進攻:一出祁門東,陷婺源;一出祁門西,陷景德鎮(zhèn);一出祁門北逾羊棧嶺,直趨國藩大營。祁門危險萬分,文報餉路,幾于不通,有人勸國藩退師,國藩不聽,懸劍帳外以自矢曰:“去此一步無死所!”堅忍數(shù)旬,至十一年正月左宗棠擊樂平,六戰(zhàn)皆捷,乃通贛皖運輸之道,而國荃亦大破陳玉成于安慶,遺書國藩謂“株守偏陬[20]無益,宜出大江規(guī)全局”。國藩戰(zhàn)略,乃為之一變。

國荃既克安慶,乃回湘增募新軍,轉回安慶。其弟國葆亦從兄轉戰(zhàn),所向有功。國藩乃以規(guī)取[21]金陵事付之國荃、國葆,又因蘇常迭陷,乃疏薦道員李鴻章才大心細,堪膺疆寄,令仿湘軍營制,自練淮軍,并選名將程學啟、郭松林以助之,命規(guī)復蘇州,自己則由祁門移駐安慶,指揮眾軍。計國藩此時所指揮者,除國荃、鴻章之師外,左宗棠規(guī)取全浙之師,江北多隆阿圍廬之師,李續(xù)宜援潁之師,江南鮑超進攻寧國之師,張運蘭防剿徽州之師,楊岳斌、彭玉麟肅清下游之師,與袁甲三、李世忠淮上之師,都興阿揚州之師,馮子材鎮(zhèn)江之師,均奉命受國藩節(jié)制,軍政統(tǒng)一,戰(zhàn)事乃日有起色。

同治三年六月,曾國荃破金陵,戮洪秀全尸,章王林紹璋、顧王吳汝孝皆自殺,妃嬪投河死者無算,將弁三千余人皆戰(zhàn)死,軍民十余萬人爭蹈河死,尸填溢如橋,城郭宮室,連燒三日不絕。是時李鴻章亦于二三年間,先后收復太倉、昆山、吳江、江陰、蘇州、常州等地,清廷聞之大悅,命廷臣議封賞。初咸豐死時,遺命能克復江寧者,當封以王爵。至是廷議以國藩文臣,且非滿人,一旦封王,為舊制所無,因詔封曾國藩一等侯爵,曾國荃、官文、李鴻章俱一等伯爵,其余封賞有差。當江寧克復之際,國藩曾東下視師,惟不久又回皖垣;是年九月初一,乃率其全眷至江寧,改英王府(后由李鴻章改為安徽會館,今尚存在)為兩江督署。

時太平諸領袖雖相繼而亡,其余黨則散布于江北、安徽、河南、山東一帶,而為捻亂。僧格林沁戰(zhàn)歿于曹州,其勢甚熾。四年四月,國藩奉命赴山東一帶督兵剿辦,山東、河南、直隸三省旗綠各營,及地方文武員弁,均歸節(jié)制調(diào)遣。國藩乃會同淮軍各將領,設安徽臨淮、江蘇徐州、山東濟寧、河南周家口四大鎮(zhèn)兵,互相遙應,呼吸相通;以有定之兵,制無定之寇,匪勢漸漸清弭[22],而后起之淮軍,又頗得人,國藩很有退休的意思了,乃自陳病狀,請以散員留營自效。清廷命國藩仍回兩江總督本任,而以李鴻章代辦剿捻事宜。

國藩回任后,乃極力講求吏治,以蘇民困,又值是時正英法聯(lián)軍之役之后,外事日多,知篤守故常,不足以圖自強而御外侮,舉凡勸農(nóng)、課桑、修文、清訟、戢[23]暴、去貪,以及整頓鹽務,開墾荒地,鑄造軍械,仿制輪船,派遣出洋子弟,莫不手定章程,規(guī)模具備。七年四月,詔補武英殿大學士,七月調(diào)直隸總督,而以馬新貽總督兩江。他在直隸任上,仍舊繼續(xù)地講求吏治,勸學課農(nóng)。是時清廷很感覺舊有軍隊,罷軟凡庸,不足以戢亂,因令國藩在直隸以練湘軍之法,選練六軍,意為捍御畿輔之用,且為刷新全國軍政之基。國藩乃條陳許多治軍之法,清廷均一一允從。其后以直隸練軍有效,他省仿而行之,營務為之一振,自國藩始。同時天津一帶,常鬧教案,而以同治九年之天津教案為最烈。先是天津有匪徒迷拐人口,為知府張光藻知縣劉杰所獲,供稱受迷藥于教民。民間遂喧傳天主教堂遣人迷拐幼孩,挖目剖心為藥料,又以義冢內(nèi)尸骸暴露,俱視為教堂所棄。同治九年五月,遂聚眾焚燒教堂,及拆毀法人所建仁慈堂,毆死法領事豐大業(yè),殺傷教民男女數(shù)十人,又誤殺俄國商人三名,誤毀英美兩國教堂各一所,群情洶洶,天津大擾。而曾國藩斯時正在病假中,清廷命亟往天津查辦,國藩到津,立意與通商大臣崇厚分謗,不獎士民義憤,蓋以粵捻初平,不宜與鄰邦構衄[24],又慮四國合縱,變生不測,于是力主和平。而法使羅淑亞肆意要挾,必令府縣官及陳國瑞三人議抵,崇厚欲許之,國藩力持不可;而津民不知,大怨國藩,清廷諸人亦群起掊[25]擊。崇厚懼事決裂,奏言國藩病重,請罷免,清廷乃以李鴻章代之,實則國藩所辦,已有眉目。是年秋九月,仍由國藩與法使議結。定滋事人犯正法者十五人,軍流者二十一人,天津知府張光藻知縣劉杰皆遣戍,陳國瑞訊與津案無涉,著免議。案既結,又特派崇厚前往法國道歉,事乃了結。了結之后,國藩頗以外慚清議,內(nèi)疚神明自責,引為一生憾事。當這件事初發(fā)生的時候,他本預備以身殉事,由保定將赴天津曾與其二子信云:“余即日前赴天津查辦毆斃洋人焚毀教堂一案,外國性情兇悍,津民習氣浮囂,俱難和協(xié),將來構怨興兵,恐致激成大變,余此行反復籌思,殊無良策。余自咸豐三年募勇以來,即自誓效命疆場,今老年病驅,危難之際,斷不肯吝于一死,以自負其初心?!逼浜竽苡谠钢?,無他損失,總算是已經(jīng)出他意料之外了。

同治九年七月,兩江總督馬新貽為張汶祥刺死,清廷詔以國藩調(diào)補兩江總督。此時國藩已經(jīng)六十歲了,右目已經(jīng)失明,又常患眩暈,因歷陳病狀,請另簡賢能,開缺[26]調(diào)理。清廷則謂“兩江事務殷繁,職任綦重,曾國藩老成宿望,前在江南多年,情形熟悉,措置咸宜;現(xiàn)雖目疾未痊,但得該督坐鎮(zhèn)其間,諸事自可就理,所請另簡賢能之處,著無庸議”。是年歲底,國藩抵金陵赴兩江總督任。十一年二月初四日——公歷一八七二年,國藩卒子兩江總督任所?,F(xiàn)在有《曾文正公全集》行于世。


【注釋】

[1] 孟學,曾孟學,曾氏六十二代。

[2] 玉屏,曾玉屏(1774~1849),曾國藩祖父。

[3] 怙,hù,依仗、仗恃。

[4] 母憂,母親的喪事。

[5] 绖,dié,古代用麻做的喪帽喪帶。墨绖從戎:守喪期間從軍作戰(zhàn)。

[6] 葸,xǐ,癰,yōng 。養(yǎng)癰,畏懼、害怕。畏葸養(yǎng)癰,養(yǎng)護毒癰,比喻姑息寬容壞人壞事。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