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結緣李莊

萬里長城第一人——羅哲文傳 作者:高亞鳴 著


1.踏入營造學社

羅哲文高中肄業(yè)后,回到了余家坳。14年的求學經歷使他成長,面對日益蒼老的父母,他開始思考日后的出路。盡管兵荒馬亂,盡管前途迷茫,但哲文從未放棄學業(yè),從未失去信心,欣然相信命運女神會光照勤奮學子。

國難當頭,個人與家國之命運于艱難中蜿蜒書寫。就在哲文苦苦尋找出路的1940年,中國營造學社在離宜賓不遠的李莊鎮(zhèn)落腳,隨之一張招員廣告幸運地從天而降。

羅哲文步入新式學堂的1929年,作為民間建筑學術團體的中國營造學社始創(chuàng)建。創(chuàng)辦人朱啟鈐先生,曾為北洋政府要員,卻一生心系中國傳統(tǒng)文化,潛心于中國傳統(tǒng)建筑及城市發(fā)展,被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尊為啟蒙師。中國有土木工匠始祖魯班爺?shù)膫髡f,有世界上最古老而輝煌的建筑,有文人墨客歌頌雕欄玉砌的詩篇,卻遍處找不得先祖留傳的建筑秘籍,這也成了朱啟鈐多年的心頭牽掛。1919年,失傳已久的宋版《營造法式》抄本終被朱啟鈐找到,隨之出資影印出版。之后,他又出資成立了營造學會,系統(tǒng)地搜集、整理中國古代營造文獻。為研究這部如獲至寶的“天書”,經年后他又創(chuàng)辦這所中國第一個研究古建筑的機構,由“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提供資金贊助,并利用自己在北平的號召力,誠邀社會各界參與到學社中來。

一部宋版《營造法式》影印本,可謂開啟古建筑之門的金鑰匙。當年遠在美國學建筑的梁思成捧讀入迷,最終弄懂了它講述建筑結構和方法的奧妙。古建筑的魅力使得歸國的梁思成于1930年加入學社,同時也吸引了劉敦楨、林徽因等一批受過系統(tǒng)建筑教育的年輕學人。

我國著名建筑大師梁思成

營造學社由法式組和文獻組組成,分別由梁思成和劉敦楨主持工作,分頭研究古建筑形制和史料,同時開展田野調查工作。由于學社的背景,受到方方面面的關照,因而參與了大量古建筑維修工作,逐漸成為國內古建筑研究和維護方面的領軍力量。

從1932至1937年這5年當中,學社以現(xiàn)代建筑學科學嚴謹?shù)膽B(tài)度,對當時中國大地上的古建筑進行了大量的勘測和調查,搜集到了很多極具學術價值的珍貴數(shù)據。朱啟鈐、梁思成和劉敦楨組成的黃金三人組,促成學社良性循環(huán)發(fā)展。它講求科學的工作方法,建立在歷史文獻及碑刻記載的基礎上,著手古建筑實物的勘查及測繪,尤其注重對民間流傳、工匠經驗的收集與訪問。在對古建筑進行整理和研究的同時,對如何正確保護與維修提出建議并設計方案,由此奠定了中國古代建筑史研究的基礎。正是在一代學人的身體力行之下,使得自古出生低微的建筑行業(yè)提升到了一門學科的位置,與金石、書畫具有同等重要的文化地位。顯然,梁思成等人已走出象牙之塔,一代古建筑學家業(yè)已成熟。

1937年日軍占領北平前夕,中國營造學社計劃南遷昆明,朱啟鈐由于年事已高未能隨學社前往。國難當頭,營造學社何去何從,人心茫然。在很多社員各奔東西的情況下,梁思成、林徽因夫婦及劉敦楨、劉致平、莫宗江、陳明達等人仍團結堅守,并撤離淪陷的故都,在武漢、長沙、昆明等地輾轉遷徙。1939年秋,梁思成帶領大家從昆明入川。兵荒馬亂中,他們仍秉承學術精神,沿著岷江、嘉陵江和川陜公路進行實地考察,歷經半年時間,在30多個縣調查古建筑、崖墓、摩崖石刻、漢闕等。1940年,梁思成一行終于在李莊落腳。

抗戰(zhàn)期間,國民政府遷到重慶,眾多的學術機構也來到四川,離宜賓不遠的李莊鎮(zhèn)成了大后方的文化中心。同濟大學、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國營造學社等的一大批專家學者們,就在極其簡陋和困難的條件下堅持教學及研究。在那風雨飄搖的年代,遠離紛飛戰(zhàn)火的李莊,以淳樸的民風接納著八方來客。這些操著各方口音的來客們,大都穿著西裝,談吐文雅,每天忙碌至深夜,在當?shù)厝搜劾镲@得既神秘又友善。

宜賓李莊

這年夏天,羅哲文并不閑著,他經常步行到鎮(zhèn)上去買《金岷日報》。雖然已離開宜賓,但他無時無刻心中掛念,那是讓他獲得新知識的地方。由于眾多學術機構進駐李莊,需要人手,報紙的招考信息量加大。羅哲文愛看報縫,林林總總的招聘廣告,每一條都像希望之手,在眼前召喚。有一天,報上刊登了一則招員廣告,中國營造學社需要招收一名會書法、美術的練習生。羅哲文眼前一亮,心想,不管這家單位是做什么的,寫字、畫畫正是自己從小的愛好,不妨去試試吧。他跟父親商量后,便興沖沖地出發(fā)去宜賓,還叫了不少同學和老鄉(xiāng)結伴去報名應試。

考場租在宜賓合江門附近的一家旅館里??荚嚭車栏?,先是筆試,主要是寫字和畫畫,還要寫一篇文章。透過房間的窗戶,能看到對面山上的一座白塔,試題之一就是畫塔。古文功底扎實、動手能力強的羅哲文,很快就交卷了。在眾多的考生中,羅哲文脫穎而出,引起了年輕考官的注意。

考官正是日后著名的建筑學家劉致平先生,早年梁思成在東北大學創(chuàng)辦中國第一個建筑系時,慧眼識珠,納為開門弟子?!熬乓话恕笔伦兒?,劉致平成了流亡學生,幾經周折,最終成為營造學社得力的法式助理。最后一關是面試,眼前這位陽光男孩,帶著靦腆的笑容,略有點緊張。在簡單的一問一答中,劉致平發(fā)現(xiàn)羅哲文有著很好的素質和能力,比如從小愛做手工,毛筆字寫得好,古文基礎硬扎,是株好苗子,不僅適合招聘要求,而且對將來從事古建筑學科也大有裨益。在交談中,劉致平說到學社要經常到深山里頭去調查古建筑,需要大量的測量和畫圖,非常辛苦。對此,羅哲文滿不在乎地說,只要有我喜歡的事做就好了。劉致平聽后心里很是高興,但并不露聲色,最后和藹地問道:

“你讀過《滕王閣序》嗎?請你背誦最后那段,再說說它的大意?!?/p>

羅哲文笑了,這是課堂上背得滾瓜爛熟的詩篇呀,于是聲情并茂地吟誦起來。

命運看似變幻莫測,終有慧眼在迷霧中指引,人生的偶然與必然終將交集,開花結果。

就這樣,16歲的羅哲文被錄取了,也是學社招收的唯一且最后一名練習生。從此,營造學社里多了一位勤勉的四川學子。緣分在偶然與必然間開出花來,多年以后,羅哲文憶及當年往事,感懷不已。一篇《滕王閣序》挽住了少年的心,從此起步開始學習和研究古建筑。細想來,當年用王勃的詩考自己,正是學社梁思成等名師的良苦用心呢!詩篇當時背得一字不差,可是個中要義,卻要一輩子才能弄明白的。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