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寧印象
乘火車從甘肅蘭州到青海西寧大約得三個小時的光景。因為有朋友的忠告,一路上我極為謹慎,生怕自己會有高原反應。到了西寧,我才知道,這里還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高原,也就后悔自己因為不必要的緊張,白白浪費了一路的風景。
冬天到西寧雖然無緣游覽青海湖,但那里淳樸的民風還是讓我覺得不枉此行。西寧是個多民族聚居的省會城市,漢、藏、回、維、蒙、撒拉等多個民族生活在這片富饒的土地上,到這里旅游的外地人甭管是哪個民族,也甭管是誰,即使無法用語言跟西寧人溝通,也不必緊張,因為每一個熱情好客的西寧人都會把你當作自己的親人。
初到西寧人的家中坐客,我被西寧人的熱情豪爽驚得不知所措。
他們會為尊貴的客人端上滿滿一大杯加了糖和桂圓的磚茶,喝上一口,香氣逼人,沁入心扉。西寧人吃飯也很有講究,先端上麥子或青稞面做成的饃,然后上菜。待客人吃個半飽,主人又變戲法一樣用小盤子端上兩個酒杯,把熱好的青稞酒捧到客人面前。因為主人至少要為客人連續(xù)端上六杯酒,不善喝酒的我端著這五六十度的青稞酒,心里難免打怵。外地來的客人大多聽不懂當?shù)氐姆窖裕乙膊焕?,這倒給好客的主人省去了不少敬酒詞,正所謂酒不醉人人自醉,即便主人一句話不說,單看他們期待的目光和熱情的笑容,我也情不自禁地端起酒杯一飲而盡。還有喝酒劃拳、大口吃肉,讓我真正體驗了一回西北漢子的感覺。
西寧近郊的農(nóng)村,正月里最是熱鬧。
或許是為了求得來年風調(diào)雨順,淳樸的莊稼人趁著過年的喜慶勁兒鬧起了社火。社火究竟鬧了多少年,有多少年的歷史,早已無法考究,單看他們的打扮,再聽聽當?shù)厝说慕榻B,就不得不驚嘆民族文化的源遠流長了。
走在鬧社火隊伍最前面的是三個大漢,騎著高頭大馬,身著古裝,臉涂油彩,手持馬鞭,大概相當于開路先鋒,緊隨其后的是一隊人馬,有三十多人,穿著平平常常的衣服,騎著馬,肩扛各色旗幟,路過之處,踏起一路塵土,讓人浮想聯(lián)翩。
同行的好友見我一臉迷茫,就給我講起了有關(guān)社火的傳說。傳說,皇室發(fā)生巨變,受民愛戴的皇帝計劃在元宵夜逃出城外,老百姓聞訊自發(fā)組織鬧起了社火,皇帝在臉上涂滿黑鍋灰扮作啞巴,隨同的官員大臣也把自己化裝成農(nóng)民百姓的模樣,于混亂中逃出城外。又如越王勾踐一般臥薪嘗膽后又奪回了自己的江山。從此以后,每年的正月里,百姓都會歡歡喜喜鬧社火慶祝他們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這種慶?;顒哟鄠?,就形成了今天的社火文化。關(guān)于社火的傳說還有很多版本,是否有歷史依據(jù)早已無從考證。鬧社火的人們在黃土地上載歌載舞,他們跳藏族鍋莊舞、唱信天游、敲陜北腰鼓、演民族戲,甚至跳起街舞,無一不是對幸福生活的淳樸追求。西寧人鬧社火是多民族文化的交融,時代的發(fā)展使社火有了新的演繹,他們不但繼承了上古民族文化的精髓,也增添了許多新鮮的時代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