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譯本序言
17世紀和18世紀之交,歐洲國際舞臺上武戲連臺。一臺方幕落,另臺又幕啟。作為主角登臺演出的帝王有路易十四、沙皇彼得與查理十二等人。前兩人我國的一些讀者已是耳熟能詳,知道后一人的恐怕就為數(shù)寥寥了:在當時的歐洲,此人也曾經叱咤風云,堪稱一代天驕。
18世紀二三十年代,伏爾泰被法國當局投入牢獄,之后又被驅逐出境。他前往英國,旅居倫敦期間結識了查理十二的寵信法布里斯,并與之過從甚密。他從法布里斯處了解到這位瑞典國王生平為人、理政、征戰(zhàn)的詳情。這位國王曲折多變、跌宕起伏、險情迭生的一生,引起伏爾泰的極大興趣。他于是根據(jù)法布里斯的敘述,又遍訪知情人物,廣集有關資料,撰寫了《查理十二傳》。他寫作時力求熔歷史真實與文學描述為一爐。因此這部著作史學價值和文學價值兼而有之,成為伏爾泰三大歷史名著之一(另兩部為《路易十四時代》和《風俗論》)。此書于1731年出版。出版后歷久彌新,流傳至今。
查理十二1682年出生,1697年其父瑞典國王查理十一去世后即位,年僅15歲。他登基不久即親自率軍抗丹麥,戰(zhàn)波蘭,征俄羅斯。征俄兵敗,長時逗留土耳其。最后返國,在一次攻堅戰(zhàn)中中彈身亡。他在位期間除一段時間在國內進行改革外,始終席不暇暖,馬不停蹄,征戰(zhàn)國外。他平時沉默寡言,難以捉摸。他衣著樸素,粗茶淡飯。他戰(zhàn)時親臨前線,舍生忘死,身先士卒,無所畏懼。他生性嗜爭好斗,野心勃勃,急欲擴張。他一生東征西討,九死一生,歷盡艱險,百折不撓。他習于自勞筋骨,自餓體膚,自乏其身。凡此種種都使他成為一個頗具傳奇色彩而又極具爭議性的人物。貶者頗眾,而褒者亦不乏其人。其實像查理十二這樣蓋棺而難論定的歷史人物也大可不必論定,其是非功過還是任人評說吧。
本書根據(jù)巴黎加尼埃兄弟出版社1878年版本譯出。原書有大量編者注及個別作者注。前者為校勘性質,冗長而繁瑣;后者則系駁偽性質。兩者對我國普通讀者似均無大用,因此略譯。譯者針對我國普通讀者情況另加注釋。
譯事難。欲求譯文信而達、雅,談何容易。本書譯者雖盡力為之,錯漏亦在所難免。敬希讀者不吝指出。
此書出版承商務印書館有關領導大力支持,得南京大學樂眉云、張新木兩位教授熱情幫助,在此深致謝忱。
譯者
2012年8月于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