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隱逸詩述論

六朝隱逸詩學研究 作者:高智 著


第三章 隱逸詩述論

第二章論述了隱逸的類型及隱逸思想產(chǎn)生的淵源。隱逸思想在先秦基本定型,先秦隱逸思想的產(chǎn)生和文獻典籍關系密切,《易經(jīng)》是儒家隱和道家隱的重要源頭。隱逸思想是隱逸詩歌的內(nèi)核,隱逸詩歌是隱逸思想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之一。本章將對隱逸詩歌的概念、類型、發(fā)展過程做一簡單的梳理。

第一節(jié) 隱逸詩界定

怎么界定隱逸詩?學界的分類大多從廣義的角度,將其限定為與隱逸主題有關,包括描述隱逸生活的、企慕隱逸生活的、吟詠隱士的、討論隱逸價值的。臺灣洪順隆《由隱逸到宮體》將隱逸詩分為廣義和狹義兩類,“廣義的隱逸詩,應包括游仙詩、山水詩、玄言詩、田園詩等,但上述游仙詩等也是隱逸情緒的副產(chǎn)品,可是他們不是以寫景為主,就是偏重于吟詠抽象道德理論,……我指稱的隱逸詩是狹義的,以歌詠窮約生活,企慕古時的高士、隱者、逸民,向往山林、江海、農(nóng)耕、漁釣等世外幽境,甚至以患達為俗累,以隱逸為高尚的思想等作品,故所謂隱逸詩者也,必是直接觸及隱逸本質(zhì)或者概念的篇什”。狹義的隱逸詩,即反映隱逸生活的純隱詩。其后,他在《六朝題材詩系統(tǒng)論》中又將其分為慕隱、反隱、隱思三類。除了純隱詩之外,還把反隱類詩歌納入其中,擴大了隱逸詩的范圍。漆娟在《論漢魏六朝隱逸詩》中認為:“凡以向往和歌頌隱逸生活為主題的,描寫隱士不入仕的人生行為、思想和言行或者抒發(fā)這種隱逸情懷的,都可稱為隱逸詩?!敝饕獜膬?nèi)容上定義隱逸詩歌。從形式上看,隱逸詩也有多種形式,有賦體的招隱與反招隱,有詠史、詠物、詠懷、應制、奉和等。綜合已有研究成果,筆者認為,界定隱逸詩,形式可做參考,主要從內(nèi)容入手。

本書從廣義的角度出發(fā),認為詩歌內(nèi)容以隱逸為主(包括反映隱逸生活的純隱詩,贊頌企慕隱逸生活的作品,歌頌隱士的詩,反對隱逸的詩歌,招隱與反招隱詩等)的,都可歸入“隱逸詩”類。

第二節(jié) 隱逸詩人概念界定

隱逸詩人是隱逸詩歌的創(chuàng)作主體,與隱逸詩歌分類一樣,可以分為純隱逸詩人,兼有隱士和詩人兩種身份。魏晉南北朝時期,諸多隱士終身不仕,他們是隱士,很多也是詩人。其次則是企慕隱逸的詩人,中國歷朝統(tǒng)治者皆尊重隱士。六朝以前,隱逸行為還沒有完全得到認同,對隱逸的詰問與非難時有發(fā)生,招隱與反招隱的戰(zhàn)斗綿延持久,先秦的韓非子曾猛烈抨擊過隱逸,《左傳·僖公二十四年》載介子推辭官攜母歸隱,被燒死山中,不得善終。北海太守征隱士逢萌,后者不理不睬,太守竟然“懷恨而使捕之”(《后漢書》)。自東漢末,特殊的時代背景使隱逸漸成風氣,自《后漢書》列“隱逸傳”開始,到六朝時期尊隱成為流行時尚,社會各個階層流露出對隱逸的羨慕之情,尤其是士大夫,很多人其實并不是隱士,但將隱逸擺到了一個很高的位置,既表達對隱逸的尊重,又抬高自己的身份,作為入仕的一個資本。這樣在六朝時期形成了一個很奇特的現(xiàn)象,企慕隱逸的詩人的數(shù)量大大超過純粹隱逸的詩人,這就極大地豐富了隱逸詩歌的題材和內(nèi)容。為了研究方便,本書主要從詩人身份及詩歌創(chuàng)作兩方面定義“隱逸詩人”,凡是有過隱逸行為的,創(chuàng)作過一定數(shù)量隱逸詩的,或者雖沒有隱逸行為但詩歌中隱逸詩占較大比例的,均稱其為“隱逸詩人”。

第三節(jié) 隱逸詩發(fā)展簡論

一 先秦隱逸詩概述

(一)《擊壤歌》《采薇歌》《接輿歌》《孺子歌》《楚聘歌》等

隱逸詩是隱逸思想的載體,六朝隱逸詩的源頭在先秦。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擊壤歌》,“擊壤”本為游戲,與耕作沒有關系,周處《風土記》載:“擊壤者,以木作之,前廣后銳,長四尺三寸,其形如履。將戲,先側一壤于地,遙于三四十步,以手中壤擊之,中者為上部?!保ā段倪x》卷二十六謝靈運《初去郡》李善注引)類似于以土塊擲標靶的游戲,后以木易之。晉皇甫謐《帝王世紀》與《高士傳》皆有所引,并稱歌者為“壤父”,宋郭茂倩《樂府詩集》收入“雜歌謠詞”,名曰《擊壤歌》。

關于此詩創(chuàng)作時代,《藝文類聚》引《帝王世紀》曰:“帝堯之時,天下大和。百姓無事。有五十老人擊壤于道。觀者嘆曰:大哉。帝之德也。老人曰云云,于是景星曜于天,甘露降于地?!睋羧栏璁a(chǎn)生于堯之時,歷來聚訟不已。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錄《擊壤歌》入先秦詩卷一,列《彈歌》之后,因此歌歷經(jīng)多次演變,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出于《莊子·讓王》,完整雛形見于東漢王充《論衡》。此歌具體創(chuàng)作時間已不可考,但基本上可以認定源于先秦時期。

此詩內(nèi)容,歷來有道隱與儒隱之辯,這都不關乎要旨。重要的是,民擊壤而歌,鑿井而飲,井田而食,帝力何有。反映了先民自然簡樸、外力不能干擾、適性生活的圖景,已經(jīng)形成隱逸思想的基本內(nèi)核。

關于《采薇歌》,《史記》曰:“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之,乃餓且死而作歌?!逼滢o曰:

登彼西山兮采(《御覽》采上有言字。)其薇矣,(《書鈔》無矣字。)以暴(《御覽》作亂。)易暴兮不知其非矣,(《書鈔》、《御覽》無矣字。)神農(nóng)虞夏忽焉沒兮,我適歸矣。(《書鈔》、《御覽》無矣字。)

考證此詩時代,《呂氏春秋·誠廉篇》記載:“昔周之將興也,伯夷、叔齊相謂曰:昔者神農(nóng)氏之有天下也,時祀盡敬,不以人之壞自成也。今周見殷之僻亂也,而遽為之正與治,以此紹殷,是以亂易暴也。今天下暗,周德衰矣,不若避之以潔吾行。至首陽之下而餓焉,其曰神農(nóng)氏,曰以亂易暴,曰周德衰,與此歌相出入。”據(jù)此,逯欽立推測,“此歌之出殆在秦之末年也”。按周武距秦緲遠,以“周德衰矣”喻“秦末亂世”尚可,但要推論出此詩作于秦末,則過于牽強。首先,在《詩經(jīng)》時代,采薇已經(jīng)盛行。薇是古代的一種常見野菜,是野豌豆的一種,許慎《說文解字》云:“薇似藿,乃菜之微者也?!薄八妻Ф畲?,有芒而味苦”,薇本是窮苦人家的救荒本草?!对娊?jīng)》各篇(《小雅·四月》《召南·草蟲》)中的“薇”皆指蔬菜,后衍生出征人遠戍思鄉(xiāng)、隱士志行高潔等諸多內(nèi)涵。朱熹《詩集傳》認為:“出戍之時采薇以食,而念歸期之遠也。故其自言,以采薇起興。”“念歸期之遠,而憂勞之甚,然戍事未已,而無人之使歸而問其室家人之安否也?!?sup>伯夷、叔齊事,在先秦流傳很廣: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