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緒論

《世說新語》美學研究 作者:董曄 著


劉義慶的《世說新語》,主要記述了漢末至東晉士族階層的遺聞軼事和言行風貌,尤以反映魏晉名士的清談、風度為中心內(nèi)容,其突出的藝術成就與史料價值深得千百年來文人學士所愛賞,被學者們稱為“名士底教科書”(魯迅語)、“風流”之“寶鑒”(馮友蘭語)、“清談之總集”(陳寅恪語)等,并對中國文化及士人精神產(chǎn)生了持續(xù)、重大的影響。中國古典美學注重“體性”,所謂“體”,指作品的文體或風格特點;而“性”則指作家的才能個性或氣質(zhì)稟性。如果借用這一范疇對《世說新語》進行“辨體明性”的研究,即辨其外在的文體和風格、明其內(nèi)在的本質(zhì)與特性,或許將發(fā)現(xiàn):它不是通常意義的美學文本,卻是純粹完整的審美之作。進而言之,作為承載儒、道、釋三家思想文化的經(jīng)典作品,《世說新語》不僅展示了魏晉時代的社會歷史風貌,而且在“體”和“性”方面均對后世美學產(chǎn)生了普遍、深遠的影響。

第一節(jié) 《世說新語》研究綜述

《世說新語》是中國古代極負盛名的一部志人小說,它“雖系小說家言,未可直以小說視之,其于魏晉社會政治、哲學、宗教、文學以及士人之生活風貌、心理狀態(tài),莫不有真實記錄”。作為魏晉時代人生哲學和文藝美學的結(jié)合體,《世說新語》由特定的社會、人生與思想諸種因素醞釀而成,書中表現(xiàn)的文人士大夫獨有的精神氣質(zhì)和審美情趣對后世影響甚巨,因此歷來為人們所喜愛并被當作案頭必備之書。自宋明以來,不斷有人翻刻、評點《世說新語》,如劉應登、劉辰翁、王世貞、王世懋、李卓吾等人的點評,無論是文字訓詁、藝術鑒賞,還是奧義索隱,都成為此書研究史上的重要篇章,而他們也或多或少地涉及到《世說新語》之美,較具代表性的是明人吳瑞徵的《世說新語序》,其用“雅言”、“捷言”、“形言”、“反言”、“偏言”、“超言”等“六義”概括了此書的語言之美。晚清民國以降,李慈銘、王先謙、葉德輝等在此書的???、考證和輯佚方面屢有收獲,而劉盼遂、李審言、沈劍知、程炎震等也通過傳統(tǒng)的訓詁、考據(jù)、索引等手段,做了大量的文字疏解和疑難考釋工作,為后人提供了彌足可貴的學術積累。

現(xiàn)代學術意義上的《世說新語》研究,始于20世紀20—40年代,當時對此書的探討多是在研究魏晉哲學、思想的大背景下進行,主要論著有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商務印書館1934年版)、容肇祖的《魏晉的自然主義》(商務印書館1935年版)、劉大杰的《魏晉思想論》(商務印書館1939年版)和賀昌群的《魏晉清談思想初論》(商務印書館1947年版)等。而最早從文學和美學的角度研究《世說新語》的則是魯迅與宗白華。1924年7月,魯迅在西北大學的講稿《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中,最早賦予此書以“志人小說”的身份;1927年7月,他又在“廣州夏期學術演講會”上的講稿《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中,提出了“魏晉風度”這一重要命題。1941年宗白華則在《論〈世說新語〉和晉人的美》一文中明確指出,“中國美學竟是出發(fā)于‘人物品藻’之美學。美的概念、范疇、形容詞,發(fā)源于人格美的評賞”,成為《世說新語》美學研究領域的拓荒者。此外,1944年馮友蘭的《論風流》一文,從哲學、美學的角度揭示了此書的思想及審美價值;同期王瑤先生在探討中古文學史時,亦多以《世說新語》為例,探討“玄學與清談”、“文人與藥”、“文人與酒”等問題,共同開創(chuàng)了此書研究的新局面。

自共和國成立至“文革”后期,受政治因素的影響和制約,中國大陸的《世說新語》研究相對沉寂。但這一階段王利器的《世說新語??庇洝?文學古籍刊行社1956年版),根據(jù)唐寫本和明清以來的多種異本參校,訂正了影宋本《世說新語》的多處訛誤,湯用彤的《魏晉玄學論稿》(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亦成為后學研究魏晉玄學和美學的必備參考書。此外,陳寅恪的《書世說新語文學篇“鍾會撰四本論始畢”條后》、徐震堮的《“世說”里的晉宋口語釋義》、劉葉秋的《試論〈世說新語〉》等論文也在探討魏晉清談和晉宋口語方面頗見功力。同一時期,中國香港和臺灣地區(qū)的《世說新語》研究取得了較大進展,如徐復觀在1966年出版的《中國藝術精神》中,將漢末魏晉之際的人物品鑒之學看作中國藝術精神得以形成和完善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可以視作《世說新語》美學研究史上的一個進展。楊勇的《世說新語校箋》(香港大眾書局1969年版)、王叔岷的《世說新語補證》(臺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版)和詹秀惠的《世說新語語法探究》(臺灣學生書局1973年版)等,也在此書的校箋考證和語言研究方面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其中,“楊著”取材宏富、旁征博引,逐一對證三十六個門類分別講述了魏晉名士的何種品行,并匯集了歷代學者在《世說新語》詞語考釋方面的大量成果;“王著”與其他注釋類不同,側(cè)重于“補”和“正”,將《世說新語》中的語句與其他古書中的相似語句進行了對讀;“詹著”較多地借鑒了周發(fā)高《中國古代語法》中的古代漢語語法體系,通過大量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和語料例證,比較全面地反映了《世說新語》的語法面貌。

20世紀80年代以降,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這一思想主線的引導下,《世說新語》研究在多個領域均取得了重大突破。隨著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中華書局1983年版)和徐震堮《世說新語校箋》(中華書局1984年版)的先后問世,大陸學界再度掀起研究《世說新語》的熱潮。上述兩種版本影響甚大,箋注偏重于史,以考察史實、按語評論為主;校箋偏重于字詞,更側(cè)重疏通義理和訓解文字。此外,在對《世說新語》全書的疏證考訂方面,較有影響的注釋版本還有李毓芙的《世說新語新注》(山東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張撝之的《世說新語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張萬起和劉尚慈的《世說新語譯注》(中華書局1998年版)等,都有力地推動了此書的傳播。周祖謨在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前言》中指出:“《世說新語》雖是古代的一部小說,但一直為研究漢末魏晉間的歷史、語言和文學的人所重視?!钡拇_,新時期以來學界對作為“小說之上乘,說部之顯學”的《世說新語》,除了進行校、注、選、譯之外,主要從文學文獻、歷史文化和語言修辭三個方面展開探討與建構。

王能憲的《世說新語研究》是國內(nèi)第一部研究《世說新語》的專著,它的學術成就主要體現(xiàn)在文獻考據(jù)方面,如在版本問題上作了細致的條分縷析和考鏡源流。其后,蕭艾的《〈世說〉探幽》(湖南出版社1992年版)、張叔寧的《〈世說新語〉整體研究》(南京出版社1994年版)、王守華的《世說新語發(fā)微》(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年版)和范子燁的《世說新語研究》(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等,都繼續(xù)深化了此方面的努力,尤其是“蕭著”對劉孝標注,“范著”對書的原名及體例、成于眾手說和殘卷等,都做了較為詳盡的考證。這類致力于解決局部的、技術的、材料的研究,如有學者所言:“崇實黜虛學風的復興,把人們的目光引向以文獻問題為主的學術目標,使有關問題的研究繼續(xù)地走向深入?!?sup>

國內(nèi)學人在注重《世說新語》文學文獻研究的同時,也開始對其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思想加以發(fā)掘,如寧稼雨的《〈世說新語〉與中古文化》(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蔣凡的《世說新語研究》(學林出版社1998年版)和申家仁的《〈世說新語〉與人生》(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等。其中,“寧著”對魏晉時代的玄佛思想狀況和士人言行、生活行為及文化風俗等作了“發(fā)散式”研究;“蔣著”力求在實證方法的基礎上,對于隱藏在語言文字背后的精神實質(zhì)進行探索,考察了魏晉清談及士人的婚姻、家庭、教育等問題;“申著”則在社會人生的視角上,從“人性人情”、“生活態(tài)度”、“處世之道”等八個方面解讀《世說新語》,以期它在現(xiàn)代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中具有一定的啟發(fā)借鑒意義。

語言研究是整理古籍的基礎,只有弄清楚語言,才能正確地標點斷句、譯注古書。而《世說新語》不同于一般的古籍,其語言筆調(diào)大量采用晉宋口語,使通常的訓詁學感到束手無策,所以也就進入了語言學家的研究范圍,他們掀起了研究《世說新語》通俗詞語的熱潮。如張萬起在《世說新語詞典·前言》(商務印書館1993年版)中指出:“《世說新語》……這部書口語性較強,能夠反映魏晉南北朝時代的語言風貌,因此也為語言學家們所重視,成為研究中古漢語的重要文獻?!贝送?,張永言主編的《世說新語辭典》(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吳金華的《世說新語考釋》(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張振德等的《〈世說新語〉語言研究》(巴蜀書社1995年版)等,都從音韻修辭的角度,整理、研究了此書的文字和語法,并且取得了突出成績,限于篇幅和本文主旨,在此不做贅述。

新時期以來,《世說新語》的藝術審美價值、所記魏晉清談的思想內(nèi)涵以及人物品鑒的美學意義等重要課題,都被納入了研究者的視野,涌現(xiàn)出一批角度新穎、內(nèi)容扎實的專題論文。而李澤厚、劉綱紀主編的《中國美學史》第二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版)中,有不少章節(jié)都是圍繞著《世說新語》展開,可謂此書美學研究的一個階段性總結(jié)。另外,從袁濟喜的《六朝美學》(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二章“人物品評與審美”中可知,目前學界已基本達成共識,即六朝美學的所有理論構造都與興起于漢末的人物品鑒思潮密切相關。

同一時期,臺灣學者在此方面的研究亦相當引人矚目,較具代表性的有唐翼明的《清談與清議考辨》和梅家玲的《〈世說新語〉的敘事藝術》等論文。另外,臺灣學者還較早地涉及《世說新語》與魏晉人物美學的研究,如在八九十年代即有張蓓蓓的《魏晉人物品鑒研究》(臺灣大學博士論文,1983年)、徐麗真的《〈世說新語〉呈現(xiàn)之魏晉士人審美觀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年)、賴麗蓉的《魏晉人物品鑒研究》(臺灣師范大學博士論文,1996年)等先后問世,但它們也存在著研究范圍和視角過于狹窄以及研究內(nèi)容重復等問題。

新世紀以來,有關《世說新語》的疏證、建構和整合研究方興未艾,如在注釋方面就出現(xiàn)了朱鑄禹的《世說新語匯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李天華的《世說新語新校》(岳麓書社2004年版)和楊勇的《世說新語校箋(修訂版)》(中華書局2006年版)等幾部力作。劉強的《世說新語會評》(鳳凰出版社2007年版)又進一步訂正了“朱著”存在的個別訛誤,將《世說新語》的歷代評點匯于一帙。近年來,對于此書的微觀和宏觀研究均漸趨精深,如劉偉生的《世說新語藝術研究》(湖南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運用文體學、敘事學、接受美學等理論,對《世說新語》的文體特征、敘事藝術、語言藝術等作了系統(tǒng)分析和論述;海外華人學者蕭虹的《世說新語整體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綜合運用多元的研究方法,探討此書反映的社會風尚、它的歷史價值及其對后世的影響等;龔斌的《世說新語校釋》(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更是在辭語考釋、史料輯補、疑難闡釋、評論輯錄等諸方面全面總結(jié)前人碩果,洋洋近百萬言,堪稱迄今為止最為完備的注釋版本;而劉強的《世說學引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則創(chuàng)建了包括文獻學、文體學、接受學、美學、文化學、語言學等在內(nèi)的“世說學”理論框架?!褒徶焙汀皠⒅钡膯柺溃欢ǔ潭壬蠌浹a了以往研究中在綜合性、總結(jié)性著述方面的缺失。關于《世說新語》在海外的傳播、接受和研究,我們將在本文的最后“《世說新語》的美學影響”部分進行介紹。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