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東方文明的傳播使者
第一節(jié) 泰戈爾生平與創(chuàng)作
“文藝復(fù)興”之后的西方,在文化上進入了空前的繁華期,而此時的東方文化卻暗淡了不少。在文化格局上,“文藝復(fù)興”之后,西方文化占據(jù)著世界的中心和主導權(quán),西方意識形態(tài)統(tǒng)治著世界的聲音。
18世紀到19世紀上半期,整個印度文壇玄云黯鎖,寂寞蕭條,只是在民間創(chuàng)作中才出現(xiàn)一些號召與英國殖民者進行斗爭的歌曲。直到19世紀下半期,隨著印度資本主義的發(fā)展,近代民族的形成和民族解放運動的開展,才真正產(chǎn)生了印度近代文學。進入20世紀,印度民族解放運動更加高漲。印度民族文學也隨之迅速發(fā)展,日臻繁榮。印度出現(xiàn)了藝術(shù)上成熟的、為數(shù)眾多的、直接反映社會生活的長短篇小說、散文、戲劇和非宗教性的詩歌。當時的印度進步作家,看到了殖民主義對印度社會的重大危害。他們“開頭對于西方無條件的崇拜被后來的批判情緒所代替”。因此,他們認識到研究本國人民的歷史,恢復(fù)民族傳統(tǒng)的重要性,并且要求文學為民族解放事業(yè)服務(wù)。印度作家為了喚起人民對自己國家、歷史和民族的感情,多數(shù)都用自己的地方語言進行創(chuàng)作。
近代印度文學最重要的代表,世界聞名的泰戈爾也是用孟加拉語進行創(chuàng)作的。在印度近代文學史上,泰戈爾具有獨特的地位。他的豐富的文學遺產(chǎn),反映了印度人民覺醒的過程,也充分體現(xiàn)了印度近代文學反帝反封建的主要傾向,為印度現(xiàn)代文學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1913年,當泰戈爾以詩集《吉檀迦利》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時,人們認為,“東方文化在西方意識形態(tài)占統(tǒng)治地位的世界里發(fā)出了聲音。泰戈爾用民族語言創(chuàng)作,故事題材以東方文化為主題,將東方文化的魅力再次帶到西方,并且引發(fā)一股‘泰戈爾’熱”,可以說,他是東方文明的傳播者。
一、生平與創(chuàng)作
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印度近代文學的光輝代表,成就最大,影響最廣泛的詩人、作家。1861年5月7日生于西孟加拉邦加爾各答市的望族之家。祖父是最早訪問英國的印度人之一,是19世紀初孟加拉啟蒙運動的支持者。泰戈爾父親是哲學家和宗教改革者,對吠陀和奧義書很有研究,有子女14人,泰戈爾最幼。他的大哥是詩人,還是介紹西方哲學的哲學家;五哥是音樂家、劇作家;姐姐是一位用孟加拉語寫作長篇小說的女作家;年齡相仿的侄輩中有不少人也是文學藝術(shù)界的活躍分子。他們的家庭是當時加爾各答知識界的中心,經(jīng)常舉辦文化活動。泰戈爾自幼生活在這樣富有文化教養(yǎng)的家庭,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他并沒有完成正規(guī)的學習,主要靠自學和家庭教育。他富于文學天賦,很早就寫詩,14歲發(fā)表愛國詩篇《獻給印度教廟會》,15歲發(fā)表第一部長詩《野花》。泰戈爾1878年赴英國留學,學習英國文學并研讀西方音樂。1880年回國,此后的歲月主要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并積極參加社會進步活動。1884—1891年,任“梵社”秘書,反對宗教偏見和傳統(tǒng)陋習。1891年在農(nóng)村管理父親的田產(chǎn),同時搜集民歌、民謠,了解了下層人民的不幸,對他的創(chuàng)作有一定影響。1901年,泰戈爾創(chuàng)辦了一所學校,自己親自講課,宣揚和傳播古老的印度文化。到1921年發(fā)展為著名的國際大學,不同國籍、性別、種族的青年都可到這所大學學習、任教。然而20世紀初年,泰戈爾個人生活遭遇不幸,妻子、女兒、父親相繼去世,這在他的詩集《回憶》(1903)、《渡船》(1905)中留下痕跡。1905年,英國政府推行分裂孟加拉的政策,印度民族解放運動高漲。1910年,長篇小說《戈拉》問世,對教派主義和崇洋媚外兩種惡劣傾向進行了抨擊。同年,詩集《吉檀迦利》孟加拉文出版,1912年英文版問世,次年此詩集獲諾貝爾文學獎。1912年,加爾各答大學授予他博士學位。1915年,英國政府封他為“爵士”。1919年,因英國政府屠殺手無寸鐵的印度人民,泰戈爾聲明放棄“爵士”稱號。從1913年起,他先后出訪美國、英國、法國、丹麥、日本、瑞典、奧地利、前捷克、前蘇聯(lián)、中國等。1941年8月7日,泰戈爾在加爾各答逝世,享年80歲。
泰戈爾生逢急劇變革的時代,受到印度傳統(tǒng)哲學思想和西方哲學思想的影響。但他世界觀最基本最核心部分還是印度傳統(tǒng)的泛神論思想,即“梵我合一”。在《繽紛集》中,他第一次提出“生命之神”觀念。他對神的虔誠是和對生活、國家與人民的愛融合在一起的,這使他的詩歌也蒙上了濃厚的神秘主義色彩。另外,他提倡東方的精神文明,但又不抹殺西方的物質(zhì)文明。這些思想中的矛盾都表現(xiàn)在泰戈爾創(chuàng)作中。
綜觀泰戈爾一生思想和創(chuàng)作發(fā)展,可大體分三個階段:1880—1901是泰戈爾創(chuàng)作和生活的早期。這時期的大部分時間,泰戈爾是在父親的莊園里度過的。他廣泛接觸了社會,親眼地主對農(nóng)民的剝削和英國殖民統(tǒng)治者的專橫跋扈。他同情農(nóng)民的境遇,并對農(nóng)村的社會進行探索,企圖尋找解決的方法。在文學上,他邊創(chuàng)作邊收集,整理民歌、民謠,從民間豐富多彩的口頭創(chuàng)作中吸取鮮活的營養(yǎng)和豐富的素材。1881年,泰戈爾出版《黃昏之歌》,此后出版了抒情詩集《畫與歌》(1884)、《剛與柔》《心靈》(1890)、《收獲集》《金帆船》(1894)、《繽彩集》(1896),哲理短詩《微思》(1899),歌劇《瓦爾米基天才》(1881)等。這一時期的抒情詩表達青春歡樂,描寫大自然風光,抒發(fā)“自由的,不受拘束的思想”,很受讀者歡迎。但是最能代表泰戈爾早期創(chuàng)作成就的是故事詩和短篇小說,他先后完成了一部故事詩集和60余篇膾炙人口的短篇小說。
1901—1919年是泰戈爾創(chuàng)作的中期。1901年,泰戈爾為進行民族傳統(tǒng)教育,離開父親的莊園,到圣地尼克坦創(chuàng)辦一所學校。這時期是泰戈爾一生創(chuàng)作最豐富最重要的時期。從1902年到1905年,泰戈爾先后經(jīng)歷了喪偶、喪女、喪父等巨大悲痛,詩集《回憶》(1903)、《兒童》(1903)、《渡船》(1905)便是這種個人生活悲劇的記錄。但是,泰戈爾并未因個人的不幸而一蹶不振。當1905年英國殖民主義者推行分裂孟加拉省的政策時,泰戈爾毅然離開鄉(xiāng)村,去加爾各答投身于火熱的民族解放運動。他高唱自己譜寫的愛國曲參加游行,并在集會上發(fā)表充滿愛國主義激情的演說。1909年泰戈爾在解放運動遭到失敗、革命轉(zhuǎn)入低潮時回到圣地尼克坦過半隱居生活,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和教育工作以及農(nóng)業(yè)改造活動。這時期泰戈爾為民族解放運動寫了許多政治抒情詩。同時期他陸續(xù)創(chuàng)作表達復(fù)雜矛盾思想的詩歌,如《吉檀迦利》(1912)、《新月集》(1913)、《園丁集》(1913)、《飛鳥集》(1916)等,這些詩歌集中表現(xiàn)了人道主義和泛神論思想。泰戈爾還致力于長篇和中篇小說創(chuàng)作,著名長篇小說有《小沙子》(1903)、《沉船》(1906)、《戈拉》(1910)等,這些小說反映了印度現(xiàn)實最迫切的社會問題,為現(xiàn)實主義文學在印度的發(fā)展做出了重大貢獻。此外泰戈爾還創(chuàng)作了喜劇《暗示之王》(1909)、《頑固堡壘》(1911)、《郵局》(1911)等。
從1919年到泰戈爾逝世,是泰戈爾創(chuàng)作的后期。這一時期,印度民族解放運動蓬勃發(fā)展。泰戈爾以極大的熱情投入了新的斗爭。當英國殖民主義者在旁遮普的阿姆里察屠殺手無寸鐵的印度人民時,他憤怒地寫信給英國總督,聲明放棄1915年英王授予他的男爵爵位,以示抗議。此后他積極參加社會活動。1912年起,為了尋求印度民族解放的道路,他頻繁地出國訪問,僅在1920年到1921年間,他先后訪問過英國、法國、荷蘭、美國、瑞典、奧地利和德國。在國外發(fā)表反對殖民主義侵略政策和奴役政策的演講。1924年,泰戈爾曾來中國訪問,對當時苦難深重的中國人民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后來,當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時,他又幾次對日本法西斯進行了嚴辭譴責。
在第二次民族解放運動期間,他寫有長篇小說《最后一首詩》(1929)和《糾纏》(1929);劇本《摩克多塔拉》(1922)和《紅夾竹桃》(1926);散文集《在中國的談話》等。1930年泰戈爾訪問蘇聯(lián)以后,思想有了新的發(fā)展和變化。20世紀三四十年代,泰戈爾的創(chuàng)作主要是詩歌和散文。散文比較著名的有《俄羅斯書簡》(1930),這是詩人在蘇聯(lián)訪問期間和去美國途中給親友們所寫的一部書信集,共收書簡14篇。這部書信集,真實地記錄了詩人在蘇聯(lián)的見聞,熱切地表達了他自己的感受,深刻地反映了他對社會政治問題的探索和思考?!抖砹_斯書簡》寫得樸素真實,充滿了高昂的激情。
泰戈爾后期的詩作,不僅能代表他后期的思想傾向,而且在藝術(shù)上也開辟了新的天地。詩人在后期出版的詩集有20多部,主要有《隨想集》(1922)、《葉盤集》(1936)等。泰戈爾后期的詩,有不少是總結(jié)人生經(jīng)驗的抒情詩;還有不少是政治抒情詩,被認為是泰戈爾詩歌創(chuàng)作的精華。泰戈爾的后期政治抒情詩,不僅關(guān)心印度的命運,而且把世界人民的反帝斗爭與印度人民反抗殖民統(tǒng)治的斗爭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如《葉盤集》中的《非洲》,詩人譴責了帝國主義對非洲的野蠻掠奪,表現(xiàn)了對非洲人民的深切同情?!毒炊Y佛陀的人》辛辣地諷刺和揭露了日本侵略軍在佛寺祈禱侵華戰(zhàn)爭勝利的丑惡行徑。這些政治抒情詩,不僅沒有神秘主義氣息,而且也少溫和的改良主義情調(diào),而代之以昂揚的激情和戰(zhàn)斗的號召。泰戈爾后期的詩作,還開辟了近代意義的孟加拉語散文詩和自由體詩的道路。
20世紀三十年代,泰戈爾還開拓了自由體詩新領(lǐng)域,《邊沿集》《病榻集》《康復(fù)集》《生辰集》等都是用自由體詩寫的詩集。他的自由體詩,充滿著詩的激情和內(nèi)在韻律。他認為“自由體詩不僅改變了詩的形式,而且也改變了我們對詩的概念,甚至改變了其內(nèi)容”。泰戈爾后期詩體形式上的開拓精神,也表現(xiàn)了泰戈爾晚年生命的活力。泰戈爾極其豐富的作品,為印度近代文學開辟了廣闊的道路。泰戈爾的創(chuàng)作,又為借鑒外國的優(yōu)秀文藝,開拓具有民族特色的新文藝作出了榜樣。泰戈爾的不懈努力和開拓使印度的民族文學提高到一個新的階段,而且在世界近代文學史上也占有一定的地位。
泰戈爾于1941年8月7日在加爾各答逝世。在他長達60多年的創(chuàng)作活動中,總共留下了50多部詩集,30種以上的散文著作,12部長、中篇小說,近百篇短篇小說和30多部劇本。此外,他還創(chuàng)作了2000多首歌曲和2000多幅美術(shù)作品,出版了有關(guān)語言、文學、哲學、政治、歷史、宗教和化學等方面的論著。
二、泰戈爾創(chuàng)作的主要特征
談?wù)撎└隊栕髌返奶卣骶偷谜勊脑姼?,泰戈爾的詩歌?chuàng)作年限長達70多年,而他生長在一個獨特的家庭和社會環(huán)境里,受到了印度傳統(tǒng)文化、伊斯蘭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影響,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是與社會變革、個人經(jīng)歷、家族影響、宗教思想分不開的,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中浸透著他的宗教哲學思想和美學思想。泰戈爾詩歌分為三類:早期故事詩、中期抒情詩和晚期政治詩。他的詩作中,愛祖國、愛人類、愛自然、愛生活的美好情感和對神的信仰、對現(xiàn)實的苦悶失望交織在一起,構(gòu)成了起伏跌宕的樂章??梢赃@樣概括:他的主要風格在于將抽象的思想觀念、深邃的哲理意識和無形的精神活動變成生動可感的、具體有形的藝術(shù)形象。
首先,他善于通過擬人化和形象化的藝術(shù)手段表達自己的思想意圖。如《吉檀迦利》是為他贏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品。這是一部典型的宗教性的文學作品,它是獻給神的歌,是一部充滿了哲學思想的頌神色彩的抒情詩。這神是從印度哲學中玄而又玄的梵這個抽象概念演化而來的一個具有人格的有形的具體的神的形象。事實上,我們也可以說泰戈爾的哲學思想受到古希臘文化的深刻影響,它把印度宗教崇拜的單一的那個神,變換為人神合一的形象,這樣一個宗教神的形象包含了詩人的哲學思考、內(nèi)心向往和仰慕,他被賦予了各種可感的具體的形體:上帝、天父、朋友、同志、父親、國王、主人。詩人使這個形象在現(xiàn)實中活動,在人群中歇足,在陽光下、陰雨中生活,具有和人相同的生命、思想和靈魂,而這些都明顯受到希臘神話的影響,而他描寫的這個神的形象有時又幻化為太陽、光明、云、風等自然形象,表現(xiàn)出神的無限威力、無上人格,深深烙上了希臘神話和傳說的印記。
其次,泰戈爾詩歌的鮮明特征和獨特風格還體現(xiàn)在他的詩歌融抽象的哲理性和濃郁的抒情性于一體。泰戈爾的詩歌流傳最為廣泛的是他的抒情詩,這些飽含激情的抒情詩中往往充滿了深邃的哲理但同時又漫溢著濃厚的抒情性,如《吉檀迦利》的第67首:
你是天空,你也是窩巢。/呵,美麗的你,在窩巢里就是你的愛,用顏色、聲音和香氣來圍擁住靈魂。/在那里,清晨來了,右手提著金筐,帶著美的花環(huán),靜靜地替大地加冕。/在那里,黃昏來了,越過無人畜牧的荒林,穿過車馬絕跡的小徑,在她的金瓶里帶著安靜的西方海上和平的涼飆。/但是在那里,純白的光輝,統(tǒng)治著伸展著的為靈魂翱翔的無際的天空。在那里無晝無夜,無形無色,而且永遠,永遠無有言說。
這里詩人把至高無上的神,與天地自然、黃昏、清晨、美與溫暖、純白與光輝融為一體,頌贊著萬物的愛和對和平、自由的向往,浸透著博愛精神和對自由寧靜的精神境界的永恒追求。這就是他受家庭和《奧義書》的深刻影響的體現(xiàn),也是他美學思想的體現(xiàn),即神是無限和有限的和諧統(tǒng)一,這些抽象的哲理,透過擬物的藝術(shù)手法和無以倫比的優(yōu)雅又濃郁的情韻,形象生動地揭示出來。同時也使人體會到詩人對自然萬物的愛及永恒廣闊的追求之情躍然紙上。
再次,由于泰戈爾的詩歌創(chuàng)作受到西方文學的影響,因此他的詩歌突破了浪漫主義直抒胸臆和現(xiàn)實主義客觀白描慣用手法,往往用象征主義的手法將抽象的意念和內(nèi)心世界的變化借具體物象來暗示或顯現(xiàn)。如:春天、雨季、夜晚、陽光、白晝、天空等都是詩人常用的意象,泰戈爾特別強調(diào)運用象征主義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形式,如他的《新月集》《飛鳥集》《園丁集》等,其中的新月即象征童心,飛鳥則象征自由,而園丁象征愛情的奉獻等。除此之外,詩人還喜歡用短小的詩句表達深遠的思想和哲理,并且也喜用寓言來傳達思想,這也是印度傳統(tǒng)文學的表現(xiàn)形式之一,是詩人對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如:“沒有人永遠活著,弟兄,沒有東西能得以經(jīng)久?!?sup>“花兒萎謝;但是戴花的人不必永遠悲傷”
“知識對我們是寶貴的,因為我們永不會有時間去完成它?!?sup>
第二節(jié) 泰戈爾研究評述
一、國內(nèi)研究
國內(nèi)關(guān)于泰戈爾的研究可以分為新中國成立以前和新中國成立以后兩個時期。
新中國成立以前的研究
1915年,中國新文化運動的思想先驅(qū)陳獨秀在《青年雜志》上刊出他選譯的泰戈爾詩集《吉檀迦利》中的《贊歌》,這是中國最早翻譯發(fā)表的泰戈爾作品。此后,半農(nóng)、鄭振鐸、王統(tǒng)照、王獨清、葉紹鈞、李金發(fā)、黃仲蘇、瞿世英、徐志摩、許地山、焦菊隱、冰心、梁宗岱等著名文學家都先后翻譯介紹了泰戈爾的作品。當時,正在尋求以新的審美方式、理知結(jié)構(gòu)認識世界、創(chuàng)造世界的“五四”青年以極大的熱情傳誦泰戈爾的作品,閱讀乃至模仿泰戈爾的小詩成為一種時尚,這就掀起了中國的“泰戈爾熱”。與此同時,試圖理解泰戈爾藝術(shù)、思想世界奧秘的學術(shù)研究工作也在悄悄誕生,并隨環(huán)境影響而迅速出現(xiàn)一股空前絕后的泰戈爾研究大潮。但到了1925年以后,由于新的政治環(huán)境的要求而轉(zhuǎn)入潛流,特別是到了三十年代,只是有人偶爾提及泰戈爾。所以新中國成立以前國內(nèi)關(guān)于泰戈爾的研究主要是在二十年代,我們把二十年代看成是中國泰戈爾研究的黃金時代,這一期間關(guān)于泰戈爾的研究可以分為四個階段:發(fā)生期、成熟期、高峰期和退潮期。
發(fā)生期1915年10月陳獨秀在《青年雜志》第一卷第二期上發(fā)表了他翻譯的泰戈爾的四首詩。這是中國最早發(fā)表泰戈爾譯著的人。1916年,胡學愚在《東方雜志》上發(fā)表了《印度名人臺峨氏在日本之演說》一文,此文帶有一定的學術(shù)色彩,但是還不算是評論界對泰戈爾進行研究的文章。1920年初,第一個試圖綜合評析泰戈爾文學成就的是翻譯家黃仲蘇,他在《太戈爾的詩首序》初步闡發(fā)了泰戈爾詩歌的基本特征,精辟地指出泰戈爾的作品反映了愛國主義、東方文明和自然精神。由此,這篇小序也就奠定了中國現(xiàn)代泰戈爾研究的基本思路。不久,黃玄沿此思路寫出了中國第一篇《太戈爾傳》
,文章首次向中國讀者介紹泰戈爾的生平、藝術(shù)和思想,這表現(xiàn)出中國學術(shù)界試圖全面理解泰戈爾的強烈欲望。王靖在其《太谷爾小說序》
中也顯示出了同樣的努力。這些文章雖然難以避免起步時的膚淺,但卻處處閃爍著直覺感悟式的真知灼見,大體把握了泰戈爾藝術(shù)和思想世界的一些基本特征,并且體現(xiàn)出研究者豐富的感情和獨特的個性。這是符合泰戈爾這一特定研究對象的。
成熟期關(guān)于泰戈爾的研究在1921年出現(xiàn)成熟的態(tài)勢,它的標志便是瞿世英、鄭振鐸合寫的《太戈爾研究》的發(fā)表。瞿和鄭都是中國最早的泰戈爾作品翻譯者之―,也是中國最早的泰戈爾研究者之一。他們通過自己掌握的豐富資料,既深入分析了泰戈爾文學作品的藝術(shù)性及其對印度乃至世界文學的偉大貢獻,又系統(tǒng)闡釋了泰戈爾的哲學思想和人格力量,論文以縝密的思路,深刻的見解與優(yōu)美的文筆相結(jié)合,顯示出中國學術(shù)界對泰戈爾精神世界的不凡認識。
高峰期1923年泰戈爾通過朋友愛英哈司向中國表達了他想訪華之意。消息傳出,舉國興奮,使剛剛形成的泰戈爾研究潮流頓起洪峰?!段膶W周報》《東方雜志》《小說月報》《晨報副鐫》《時事新報》等報刊紛紛載文甚至開辟專欄,全國著名的文人學士爭相撰稿,或介紹或研究。而1924年4月泰戈爾踏上中國土地之時,則真可謂舉國唯泰戈爾是瞻。這種盛況極大地促進了泰戈爾研究的發(fā)展和深化。據(jù)不完全的統(tǒng)計資料表明,僅1923年和1924年間,中國的泰戈爾研究論文就多達近百篇,大致是此前此后研究論著數(shù)量的總和。人們從不同的思想立場、不同的側(cè)面評說泰戈爾。既有研究泰戈爾文學成就的,也有探討他的思想特征、歷史文化背景的,而更多的則是從泰戈爾所倡導的東方文明這一點引發(fā),結(jié)合中國文化的具體特征而進行東西文化比較。其中較有份量的是鄭振鐸的《太戈爾傳》、王統(tǒng)照的《太戈爾的思想及其詩歌的表象》
、瞿世英的《優(yōu)婆尼沙曇之哲學及其在文學上之地位》
、聞一多的《泰果爾批判》
、梁啟超的《印度與中國文化之親屬關(guān)系》
評價泰戈爾思想的文章。鄭振鐸的文章系統(tǒng)介紹了泰戈爾的家庭背景、人生道路、時代環(huán)境,并深入論述了泰戈爾的文學成就和美學、哲學、宗教思想。此文1923年在《小說月報》上連載,1925年出版單行本,是由我國學者寫成的第一部泰戈爾研究的學術(shù)專著,代表著20世紀二十年代中國泰戈爾研究的最高水平。
退潮期在1925年至1929年間,泰戈爾的作品雖仍不斷譯成中文出版,但研究文字卻寥若晨星,呈現(xiàn)出退潮的特征。此間主要的成果是當時出版的鄭振鐸的《泰戈爾傳》和許地山寫的《中國文學所受的印度伊斯蘭文學底影響》。許地山從中國文學史發(fā)展的視角宏觀考察了中印文學的淵源關(guān)系及其流變過程,高度評價了泰戈爾在這一交流史上的崇高地位。由于新的政治環(huán)境,到了三十年代,只是有人偶爾提及泰戈爾,關(guān)于泰戈爾的研究也進入退潮期。
縱觀在二十年代出現(xiàn)的近200篇研究論著中,除了一些介紹、頌揚的文字外,絕大多數(shù)文章高度集中于兩個主要問題:
首先,何謂泰戈爾思想的問題。通過分析得出,當時不管持何種觀點的人對于泰戈爾的人格、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幾乎一致肯定,綜觀當時眾多的論著可知,所謂泰戈爾思想,“可以用三句話來作結(jié),就是‘自我的實現(xiàn)與宇宙的相調(diào)和’,‘精神的不朽與生之贊美’,‘創(chuàng)造的‘愛’與人生之‘動’的價值,后一句是前兩句的手段,前兩句是后一句證實的目的”。
其次,如何看待泰戈爾思想的問題。中國新文化運動開始以后,東西文化的比較研究始終是學術(shù)界的熱門話題,而泰戈爾對東方文化的宣傳則在很大程度上給它火上添油。因為泰戈爾四處疾呼要復(fù)興東方精神文明,反對西方物質(zhì)文明。他認為世界文明形態(tài)分為兩種,即西方的物質(zhì)文明和東方的精神文明,并認為“精神文明高于物質(zhì)文明;他的理想是復(fù)活東方文明,創(chuàng)造人類第三期的世界,一個重和平、祈神靈、愛同類,絕不互相攻奪殘殺的大同世界。泰戈爾的這些主張遭到當時相當多人的反對,有的從政治上剖析其錯誤,有的從哲學上分析其荒唐,有的則從宗教立場予以反駁。而對于泰戈爾思想,有的持否定態(tài)度,有的持肯定態(tài)度,不管是否定,還是肯定,在論及泰戈爾的思想時,一般都是將其置于東西文化大碰撞的時代文化背景之中,從文化比較的視野中建構(gòu)自己的研究框架,闡發(fā)自己的思考結(jié)果。這就為中國的泰戈爾研究提供了廣闊的歷史內(nèi)容和文化背景,并由此開拓了中國現(xiàn)代文化比較研究的新領(lǐng)域?!?sup>
二、新中國成立以后的研究
新中國成立以來,雖然有關(guān)泰戈爾研究一直沒有中斷,然而在一個“百花”凋零的時代,成果寥寥。直到“百花”競放的新時期,泰戈爾的研究園地才重現(xiàn)勃勃生機,在學者們的辛勤耕耘之下,結(jié)出累累碩果。我們將這個時期的研究分為兩個:20世紀九十年代之前的研究和20世紀90年代至今的研究。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泰戈爾研究的一個重點是資料的挖掘和清理。東方比較文學大師季羨林率先發(fā)表了《泰戈爾與中國》,全文分為泰戈爾論中國文化和中印關(guān)系、泰戈爾訪問中國、泰戈爾對中國抗日戰(zhàn)爭的關(guān)懷、泰戈爾對東方文明和中印友誼前途的瞻望幾個部分。文章發(fā)表于1979年,因而有些觀點仍帶有時代的印記,但作為一個學養(yǎng)深厚的研究者,季羨林的文章為后學者提供了有益的參考,開啟了新時期有關(guān)泰戈爾研究的序幕。1983年張光的《我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的一次“泰戈爾熱”》
,作為繼季羨林之后又一篇系統(tǒng)探討“泰戈爾熱”的文章,其意義不容忽視。文章將二十年代中國文化界的“泰戈爾熱”置于宏闊的世界背景下來理解,認為泰戈爾熱的出現(xiàn)是多種因素合力的結(jié)果。1984年柳鴻的《泰戈爾和中國新詩》
從宏觀的角度談泰戈爾對中國新詩發(fā)展所做的貢獻,認為他給新詩提供了新的表現(xiàn)形式和表現(xiàn)方法,使得中國新詩進一步擺脫了舊詩詞的影響。文章以冰心、郭沫若為例具體闡發(fā),由面到點娓娓敘來。1987年方錫德的《冰心與泰戈爾》
則從微觀角度深入論述泰戈爾對冰心創(chuàng)作思想和藝術(shù)的影響,作為較早的一篇系統(tǒng)論述泰戈爾對冰心藝術(shù)影響的文章,其中的許多觀點已經(jīng)成為有關(guān)研究的權(quán)威。倪培耕的《泰戈爾對中國作家的影響》
,是1981年全國泰戈爾學術(shù)討論會上的發(fā)言稿,后發(fā)表于1986年的《南亞研究》第1期上。文章從翻譯文學史的角度來關(guān)注泰戈爾與中國文學的關(guān)系,對1913—1981中國的泰戈爾研究譯介做了概括評價,資料翔實,論述較為深刻。
20世紀90年代是一個學術(shù)穩(wěn)步發(fā)展、走向繁榮的時期,大量西方理論的涌入開闊了人們的研究視野,加之八十年代的研究作為基礎(chǔ),因此泰戈爾研究取得了較前更加豐碩的成果,有關(guān)研究從文學、文化、思想三個層面進一步展開。此部分的評述首先對總體比較研究的成果進行考察,然后對分類比較研究的成果進行考察。
這一階段出現(xiàn)了一些很有分量的總體比較研究成果,它們對泰戈爾與現(xiàn)代中國思想界、文學界的關(guān)系做了宏觀的闡釋。如2001年河北出版社出版李岫、秦林芳的《泰戈爾與中國現(xiàn)代文學·20世紀中外文學交流史》,對泰戈爾作品在中國的傳播情況、其思想和作品對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影響做了詳盡而細致的分析介紹。還有一些論者從泰戈爾思想藝術(shù)的某個方面入手進行比較研究,如1995年《鐵道師院學報》第三期徐坤的《泰戈爾在華影響的負面效應(yīng)》從思想和藝術(shù)兩個方面分析泰戈爾在華的負面影響,立意新穎,不落窠臼。2000年《山東師大學報》第三期秦林芳的《泰戈爾哲學思想與中國現(xiàn)代作家》
重點分析了泰戈爾“泛神論”的宇宙觀和“愛的哲學”人生觀對中國現(xiàn)代作家創(chuàng)作思想的影響,闡述了中國作家接受其哲學影響的內(nèi)在動因,并對其影響的復(fù)雜性做了分析。
由上可見,20世紀90年代以后的研究仍然是重在影響研究,或取宏觀的總體比較,或取細微的局部比較,但也應(yīng)看到對傳統(tǒng)影響研究的超越,出現(xiàn)了多種角度的比較。平行研究有秦弓的《魯迅與泰戈爾》,該文認為關(guān)注魯迅與泰戈爾的關(guān)系有助于我們準確把握魯迅的東方文化觀,有助于我們深刻認識“泰戈爾熱”。
綜觀“泰戈爾與中國”研究,取得的成績是非??捎^的,然而泰戈爾作為一位個性鮮明,并且和中國現(xiàn)代文壇有密切聯(lián)系的詩人,有關(guān)比較研究領(lǐng)域尚有諸多學術(shù)的空白需要學者們繼續(xù)耕耘。
三、國外研究
泰戈爾在1913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后關(guān)于泰戈爾的研究就已經(jīng)開始了。從時間上來看,20世紀二十年代初期是各界最關(guān)注泰戈爾的時期,之后各界對他的關(guān)注程度急劇下降。在1961年詩人誕辰100周年之際,出版社出版過一些書。在泰戈爾誕辰125年,學術(shù)界關(guān)于泰戈爾的認識開始重新有了興趣。從研究分類來看,在1990年之后印度出版的圖書中,有關(guān)泰戈爾的評論性著作74種,關(guān)于他文藝思想和作品分析的著作24種。
最早關(guān)于泰戈爾的研究是羅伊,1913年羅伊發(fā)表了《泰戈爾:印度最偉大的詩人》(Rabindranath Tagore:India's Greatest Living Poet)一書,該書為我們提供了泰戈爾早期生活的傳記和他詩歌的部分評論。該書還指出了泰戈爾同時代人對他的崇敬之情,比如他的同代人威廉·B.葉芝。此外書中還提及詩人經(jīng)歷過的諷刺是來自傳統(tǒng)的印度文學團體。1939年萊斯尼出版《泰戈爾自己的個性和工作》
(Rabindranath Tagore His Personality and Work)詳細分析了泰戈爾的個性以及泰戈爾在工作和生活中的狀態(tài)。在傳記研究方面,關(guān)于泰戈爾的傳記多達二百多種,其中代表有E.湯普遜的《詩人與劇作家泰戈爾》
和K.克里巴拉尼的《泰戈爾傳》
。湯普遜是英國文藝評論家,曾在泰戈爾創(chuàng)辦的國際大學執(zhí)教,對于研究泰戈爾研究提供的材料和觀點具有一定價值??死锇屠幔翘└隊柕膶O女婿,從1933年到1941年在桑地尼克坦與泰戈爾生活在一起,擔任《國際大學季刊》的編輯,他對于泰戈爾以及創(chuàng)作背景的研究材料的掌握相對來說是比較充分的。這些書的出版為我們研究泰戈爾的生平和事跡提供了依據(jù)。
總體來看,2005年揚森·吉普塔出版的《泰戈爾的哲學·阿什蓋特世界哲學系列》(The Philosophy of Rabindranath Tagore ·Ashgate World Philosophies Series)是第一個全面介紹泰戈爾的書籍,該書不僅介紹泰戈爾的哲學、泰戈爾的政治主張以及宗教的思考,而且還介紹了泰戈爾的詩歌和他的雜文,以及他對人類背景主題與自然世界生活整體性深刻敏感性思考。此外,該書還探討了泰戈爾廣泛的思想,包括他的靈性思想,他對死亡的意義的理解、他偉大教育的創(chuàng)新以及泰戈爾對話題婚姻的意見和他對印度教的獨特理解。
泰戈爾作為文藝創(chuàng)作者,國外關(guān)于他的文學理論和思想也很廣泛,班納吉的《泰戈爾:21世紀的理論更新》這一重要的著作探討了當代著名學者對泰戈爾的貢獻,主要分析泰戈爾在文學、音樂、戲劇、美學、政治、藝術(shù)與當代理論對后殖民文學和社會理論的發(fā)展。這本書是在當前理論活動中的創(chuàng)新,為泰戈爾的評論打開了一個空間。拉達克里希南的《泰戈爾哲學》(The Philosophy of Rabindranath Tagore)解釋了印度哲學、宗教和泰戈爾藝術(shù)的理想,提到泰戈爾的作品就是表達印度哲學和宗教的一些熟悉的真理,這為我們更好地理解泰戈爾和泰戈爾哲學以及文學思想提供了參考。
Supriya Roy的《泰戈爾:他的藝術(shù)世界》(Rabindranath Tagore:His World of Art)追溯了泰戈爾作為藝術(shù)家的一生,文中提到,泰戈爾的獨特觀點貫穿于他的寫作中,他的藝術(shù)世界聚焦于藝術(shù)家的世界,包括文化影響、視覺發(fā)展以及在他的藝術(shù)和寫作中都運用了色彩。文中還分析了泰戈爾在印度現(xiàn)代藝術(shù)發(fā)展中所扮演的角色,他的美學思想,以及他對桑特尼酮的介紹。
對泰戈爾的研究除了傳記、文藝理論以及哲學思想外,還有關(guān)于泰戈爾對教育貢獻和獨道見解的研究。Kumkum Bhattacharya的《泰戈爾:在教育理念和創(chuàng)新實踐的冒險》(Rabindranath Tagore:Adventure of Ideas and Innovative Practices in Education)涵蓋了泰戈爾極具獨創(chuàng)性的教育哲學的方方面面。文中提到泰戈爾作為詩人、國際主義者、人文主義者,以及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非歐洲人,生活在世界文明兩個世紀的巨變之中,并預(yù)見了殖民主義的解體和文化的全球化,他對教育的看法使創(chuàng)新的個人處于探索知識的中心,他回避了小學和高等教育之間的人工區(qū)別,提倡盡早播種人文主義的種子,培養(yǎng)個人對教育的享受和挑戰(zhàn)傳統(tǒng)的勇氣,他在鼓勵獨立思考和采取行動作為反對殖民壓迫和屈尊俯就的同時,預(yù)見到了現(xiàn)代對批判性思維的關(guān)注。Matthew Pritchard的《泰戈爾的臉譜舞蹈藝術(shù)教育:音樂是沒有詞的教育》(“A Poem in a Medium Not of Words:Music,Dance and Arts Education in Rabindranath Tagore's Santiniketan”)一文提到雖然從泰戈爾最初的理想發(fā)展到目前的藝術(shù)和音樂部門,但他認為泰戈爾的美學和教育哲學仍然有很大的挑戰(zhàn)。在許多方面,他的思想可以被認為比在歐洲同一時期發(fā)展的高現(xiàn)代主義思想更能與進步和博雅教育兼容。
這些研究給我們研究泰戈爾提供了新思路。
總的來看,國外的泰戈爾研究范圍廣于國內(nèi),其研究方向大致類似于國內(nèi),從研究內(nèi)容來看,或側(cè)重其哲學思想,或側(cè)重其文藝理論,或生平以及他的教育思想。除此之外,關(guān)于泰戈爾的研究還有他的著作研究,其中研究最多的當屬《吉檀迦利》。從研究成果來看,國外以著作形式研究泰戈爾明顯多于國內(nèi)。從國外研究來看,學者們對泰戈爾的研究從初期關(guān)注泰戈爾的生平到后期泰戈爾的文藝思想和文藝作品再到研究。
第三節(jié) 泰戈爾重點作品鑒賞
一、《故事詩》(Metrical Tale)
《故事詩》出版于1900年,共收詩歌24首,并有序詩一首,其中的大部分作品也是創(chuàng)作于1900年,其余的一些是19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作品,如《無上布施》作于1898年,《婆羅門》作于1893年,最早的《戈賓德·辛格》作于1886年。這是一部完全意義上的敘事詩集,幾乎每首詩都是一個完整的故事,讀起來就像一篇篇的小說,只不過作者是用詩歌的形式呈現(xiàn)給了我們,使之具有了詩歌的美感,更容易為人們接受和傳送。
“故事詩大體分為四組:佛教故事、印度教故事、錫克教故事和馬拉塔及拉其斯坦的英雄故事。佛教故事取自《撰集百緣經(jīng)》《菩薩譬喻鬘》和《如意樹譬喻鬘論》;印度教故事取自《歌贊奧義書》及《敬信鬘》;其余的故事來自民間傳說?!?sup>
由此可以看出,實際上印度傳統(tǒng)文化對泰戈爾的影響要大于西方資產(chǎn)階級思想,尤其是印度古代典籍對其的影響更是極為深遠,它們往往成為泰戈爾創(chuàng)作的素材。但值得我們注意的是,雖然他的創(chuàng)作取材于印度古代典籍,但卻絕不是簡單照抄,而是十分具有獨創(chuàng)性的,甚至有很多故事與原來故事的內(nèi)容完全不同,只不過是借古人之命來為自己的故事服務(wù)。
例如《報答》一詩在佛教故事中寫的是一個強盜和一個妓女之間發(fā)生的事情,當然他們的人格不可能高明到什么地方。但在這首詩中,作者卻使主人公化身為一個無端受冤枉的商人,而女主人公則是一位名滿全城的美女,這樣寫來更容易表達出作者的內(nèi)心,即在愛情和理智之間的艱難抉擇,而不必再考慮道德問題,否則詩歌的主題性就值得懷疑了,因為愛情是極其高尚、純潔的,若要兩個品德并不高尚的人來演繹就很難使人信服了。有些雖然與遠古時極為接近,但在作者的藝術(shù)處理下也使其具有了新的意義。
例如取材于《撰集百緣經(jīng)》的《供養(yǎng)女》,講述了信奉佛教的頻婆娑羅王在被兒子阿阇世王篡位殺死以后,就下令全國不得再信奉佛教,不準供養(yǎng)佛陀。但虔誠的宮女師利摩蒂卻依然遵從著自己的信仰,到佛塔前供養(yǎng)并點燃了佛燈,雖然最后為此獻出了自己的生命。故事雖然與佛經(jīng)故事極為相像,但經(jīng)過作者的加工之后,特別是在英國在印度實行殖民統(tǒng)治之時,此時無疑具有了號召大家團結(jié)一致、堅定自己的信仰、勇敢反抗殖民統(tǒng)治的更高層次的意義。這樣的例子當然還有很多。
在《故事詩》中,可以說每一篇的篇幅都不算太長,但它們卻都具有極大的內(nèi)容蘊含量,往往一個任務(wù)的個性特點通過寥寥數(shù)筆就能清晰地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例如《被俘的英雄》中開頭兩句:“五河環(huán)繞著的英雄之國/辮子盤在頭上的錫克”。只此兩句似乎一個剽悍的、不屈服的民族就屹立在我們面前。再如在《輕微的損害》中當宮女馬樂蒂勸皇后不要焚燒窮人的茅屋之時,皇后說道:“拋過一邊去這廉價的慈悲心腸!”只一句話就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瘋狂的、無情的冷血女人。
二、《吉檀迦利》(Gitanjali)
《吉檀迦利》是泰戈爾最著名的一部詩集,是泰戈爾中期詩歌創(chuàng)作的高峰。詩人從他的孟加拉文《吉檀迦利》《奉獻集》《渡口集》等詩集中親自挑選合成英語的一部詩集,共收集詩歌103首。詩集于1912年出版,在歐洲引起轟動。葉芝為詩集寫詩序時寫道,“這些詩的感情顯示了我夢寐以求的世界”。當時泰戈爾的大多數(shù)作品尚未介紹給世界,單憑《吉檀迦利》就獲得了1913年諾貝爾文學獎。
《吉檀迦利》是泰戈爾中期詩歌創(chuàng)作的高峰,也是最能代表他思想觀念和藝術(shù)風格的作品。這部宗教抒情詩集,意為“獻詩”,即獻給神詩篇。他以輕快、歡暢的筆調(diào)歌唱生命的枯榮、現(xiàn)實生活的歡樂和悲哀,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前途的關(guān)懷。作為泛神論代表作的《吉檀迦利》,描寫了詩人對神的贊頌,對神到來的渴望,與神失之交臂的失望,以及與神合一的狂歡,寄予了詩人對無限世界的向往和沉思。從詩行間,令人感受到詩人生命激情,若無形的力量,引導著讀者走向詩人構(gòu)筑的激情與愛的世界里。印度本是—個崇尚宗教的國度,千百年來人們孜致以求努力在宗教的神秘世界之中尋找人生啟迪和慰藉。泰戈爾將現(xiàn)代西方人文主義、科學思想與印度傳統(tǒng)宗教相融合,潛心汲取印度各種教義中的積極因意,用西方現(xiàn)代文明與印度古典哲學精神相結(jié)合,創(chuàng)造了獨特的的“詩人的宗教”,
這種生命哲學的深刻內(nèi)涵,充分體現(xiàn)在《吉檀迦利》中。
在那里,心是無畏的,頭也泰德高昂;
在那里,知識是自由的;
在那里,師姐還沒有被狹小的家園的墻隔成片段;
在那里,話是從真理的深處說出;
在那里,不懈的努力向著完美伸臂;
在那里,勵志的清泉沒有沉沒在積雪的荒漠之中;
在那里,心靈是你的指引,走向那不斷,
放寬的思想與行為——
進入那自由的天國,我的父啊,讓我的祖國覺醒起來吧。
泰戈爾泛神論的前提是人性的覺醒和生命的覺悟?!都村壤放μ嵘说牡匚?、人的自信和人的尊嚴,與神的融合使得人的生命和使命變得無比的珍貴。泰戈爾的這一藝術(shù)表達是人道主義和博愛精神的東方實踐。泰戈爾作為思想深邃的哲人,深沉思考的結(jié)果是,人的自信的提升和生命價值的體現(xiàn)使得有理由不再仰視高高在上遙不可及的神,而是可以拉近與神的距離,將神融入人的生命、生活等一切有形與無形的活動之中。由于人神的融合,傳統(tǒng)的人的生命與生活變得充滿幸福與快樂,并感到自身的崇高與卓越。
三、《飛鳥集》(Stray Birds)
《飛鳥集》創(chuàng)作于1913年,初版于1916年完成?!讹w鳥集》其中的一部分由詩人譯自自己的孟加拉文格言詩集《碎玉集》(1899),另外一部分則是詩人1916年造訪日本時的即興英文詩作。詩人在日本居留三月有余,不斷有淑女求其題寫扇面或紀念冊。詩人曾經(jīng)盛贊日本俳句的簡潔,他的《飛鳥集》顯然受到了這種詩體的影響。
《飛鳥集》乍眼看來,內(nèi)容似乎包羅萬象,涉及的面也比較廣,白晝和黑夜、溪流和海洋、自由和背叛,都在泰戈爾的筆下合二為一。然而,就是在這種對自然、對人生的點點思緒的抒發(fā)之中,詩人以抒情的彩筆,寫下了他對自然、宇宙和人生的哲理思索,引領(lǐng)世人探尋真理和智慧的源泉。他的詩像珍珠一般閃耀著深邃的哲理光芒,不僅喚起對大自然、對人類、對世界上一切美好事物的愛心,而且也啟示著人們?nèi)绾螆?zhí)著于現(xiàn)實人生的理想追求,讓整個人生充滿歡樂與光明。泰戈爾在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中,以一顆赤子之心,謳歌的是對人民的真摯的愛,抒發(fā)出對整個大自然、整個人類,以及整個宇宙間的美好事物的贊頌。
泰戈爾在《飛鳥集》中十分注重對自然的描寫,一只鳥兒、一朵花、一顆星、一個雨滴也都具有人性與生命力。他熱愛整個大自然。他認為人類情感和自然力之間是有內(nèi)在聯(lián)系的,或自然融入人類的感情,或人類的感情融入自然。只有融入自然才能凈化自己的生命。自然不僅提供了暗示的形象,而且還積極地協(xié)助我們抹去人類生活中一切分離的痕跡;情人可能會分離,而這種分離將淹沒在陽光里歡笑的綠草和繁花之下。讀了他的作品,便令人覺得宇宙的活動和人生的變化是有意義的,是快樂的,便給人以無窮的勇氣。在詩里他還賦予了“晨的意義”。“每日清晨的到來,并不是一件以無休止的單調(diào)重復(fù)著的瑣碎小事,而是一種永恒的驚奇。因為它在光明戰(zhàn)勝黑暗,自由戰(zhàn)勝束縛的生命的戲劇中是一支重要的插曲。如第325首“不要說‘這是早晨’/并以昨天的名義將它打發(fā)掉/象初次看到的一個新生的/尚未取名的嬰孩那樣看待吧?!?sup>
又如第32首“神自己的清晨/在他自己看來也是新奇的”。
四、《新月集》(The Crescent Moon)
《新月集》詩歌主要來源于泰戈爾在1903年出版的孟加拉文詩集《兒童集》。內(nèi)容體現(xiàn)詩人通過宗教、哲學、倫理道德等途徑來實現(xiàn)社會改造這一任務(wù),而愛則是人類的社會理想,是宣傳人類愛的產(chǎn)物。作家鄭振鐸:“我喜歡《新月集》?!缎略录肪哂羞@樣不可測的魔力,它把我們從懷疑貪婪的成人世界,帶到秀嫩天真的兒童的新月之國里去,我們忙著費時間在計算數(shù)字,它卻能使我們的心里重又回到坐在泥土里以枯枝斷梗為戲的時代,我們忙著入海采珠,掘山尋寶,它都能使我們的心里重溫著在海濱以貝殼為餐具,以落葉為舟,以綠草的露點為圓珠的兒童的夢??傊x者只要一翻開來,便立刻如得到兩只有魔術(shù)的翼膀,可以使自己從現(xiàn)實的苦悶的境地里飛翔到美靜天真的兒童國里去。”
泰戈爾在《新月集》中采用了三重的敘述視角:孩子,母親,詩人。每一首小詩都是一個純粹視角,或者是母親,或者是孩子,又或者是詩人自己的俯觀的全知視角;純粹視角下的詩歌主人公身份的單一性,排除了作為社會人的個體身份角色的復(fù)雜性和多樣性,進而產(chǎn)生詩歌語言在情節(jié)敘述和情感表達上的單純新奇,不包含世俗社會的功利思慮和多重社會化后人們認知事物的套版化思維的因索;它更多體現(xiàn)的是詩人的情緒感覺,而非人們慣常的理性認知。
從藝術(shù)表現(xiàn)來說,《新月集》意境輕盈、優(yōu)美,語言雋水、淺近,節(jié)奏鮮明,富于音樂性,其總體形式又是新穎活潑的散文式,讀來給人以清新、愉悅之感。此外,全集的37首小詩,構(gòu)思都十分精巧。它們幾乎都含有哲理,又充分表現(xiàn)了童心母愛、自然美。但三者并非孤立地存在,而是寓理于情,寄情于景:理、情、景達到了緊密和諧的統(tǒng)一。在詩句中,人們看不到孟加拉毒烈的太陽,干燥的土地,看到的都是蔥綠的樹木、潔白的蘆葦、閑游的鴨子等詩意化的美幀景觀。杜甫曾用“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來說明當人們以情感觀照自然時,自然就會隨心成形。詩人以細膩的筆觸勾畫出了一幅恬靜、悠閑的工筆畫,表達了詩人對和諧生活的無限向往。
《新月集》中,詩人時而化身天真可愛的孩子,時而變成溫存和善的媽媽,通過兒童新奇活潑的想象和母親真純憐愛的話語,把這種愛化作美麗的具體形象,產(chǎn)生了一種掠人心魄的魅力。在詩集中,詩人對神的愛體現(xiàn)在對自然與人最崇高的神性的愛上。在泰戈爾心中,神、真理、無限是同義語。人和自然是有限的,有限與無限必須統(tǒng)一融合,世界才會充滿愛,呈現(xiàn)出歡樂與和諧。也就是說,在和諧統(tǒng)一的世界里,有限顯現(xiàn)無限,無限存在于有限之中。泰戈爾心中的神,不像西方的上帝那樣虛無,那樣的高高在上,難以企求,它存在于大自然和人中,是切實可感的“無限”。“從無限流向有限的泉水——就是“真”,就是“善”,也就是說,有限以真、善、美顯示無限的神的存在。
五、《摩訶摩耶》(Mahamaya)
《摩訶摩耶》發(fā)表于1892年,他在六十多年的創(chuàng)作生崖中,共寫了五十多部詩集,十二部中長篇小說,一百多篇短篇小說,二十幾個劇本,以及許多哲學、政治著作和游記書簡等。在他的創(chuàng)作中,盡管詩歌使他馳名世界,但短篇小說也不容忽視,若以其創(chuàng)作的數(shù)量,嫻熟的技巧,特別是深刻的主題與詩歌相比,可謂獨具一格毫不遜色?!赌υX摩耶》在他的一百多篇短篇小說中享有盛名。
《摩訶摩耶》講述了一個哀傷感人的故事:二十四歲的名門之女摩訶摩耶正和家世低微的青年羅省波熱誠相愛,但她的哥哥強迫她同一個垂死的老婆羅門在火葬場上舉行了婚禮?;楹蟮诙焖统闪斯褘D。按傳統(tǒng)習俗,她將與丈夫的尸體一起火葬,由于暴風雨的突然降臨,才使她未被燒死,美麗的臉上卻留下了燒傷的疤痕。被迫以幕遮面的她逃到了羅替波家里,并要他發(fā)誓永不拉開她的面幕,這樣“這兩個沒有伴侶的狐獨的人,在一起過了很久”。后來,在一個月夜,他違背了他的誓言,拉開了她的面幕,看到了她被燒傷的臉,她沒有回答一個字,頭也不回地出走了。小說中,泰戈爾還通過設(shè)置出身名門的摩訶摩耶與家世低微的羅耆波之間超乎世俗的真誠愛情,表現(xiàn)年輕人對自由愛情的渴望與追求,來對抗這個冷酷殘忍的悲慘世界,同時也清晰地顯現(xiàn)了泰戈爾自己先進的社會理想和進步的婚姻理念。
在情節(jié)上,小說工于構(gòu)思,借力于巧。在情節(jié)處理上,作者巧妙地運用了一系列偶然的事件:摩訶摩耶與羅譽波在破廟里幽會,意外地被她哥哥發(fā)現(xiàn),她本未答應(yīng)羅看波的求婚,但當她哥哥來到他們面前時,她卻拉住羅普波的手臂說:“好吧,羅譽波,我會到你家去的。你等著我吧。”這無論是對羅譽波,還是對她哥哥,都是一個意外。然而,更加意外的決定給她以冷酷的打擊,哥哥當晚決定把她嫁給在火葬場小屋里等待死神降臨的一個老婆羅門,婚后第二天她成了寡婦,她沒有悲傷,羅譽波反而有點高興,但始料未及的事給她以殘酷的一擊,她必須與丈夫的尸體一起火葬。她被綁住手腳擱在火葬堆上,點上了火,人們簡直毫不懷疑火焰馬上就要結(jié)束她的生命。但“火焰竄上來的時候,正好起了狂風暴雨……大雨頃刻之間便把火葬堆撲滅了”,她才能又一次走到羅譽波面前……這些情節(jié)是巧,是一種偶然,如果把這一切放到她生活的具體環(huán)境中去考察,就不是巧,而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現(xiàn)實的可能性。
作品在語言上具有抒情性,他“把抒情詩與短篇小說結(jié)合起來”,“他的短篇小說情節(jié)簡短,篇幅不長,但容量很大卻差不多都像詩那樣優(yōu)美動人”。矛他的《摩訶摩耶》在語言的運用上,就富有濃厚的詩歌味道和強烈的抒情色彩。小說的主人公摩訶摩耶,就是作家用滿蘸著感情的濃墨塑造出來的,是強烈感情的高度概括和鮮明愛憎的集中體現(xiàn)。作家寫道:“摩訶摩耶是名門之女,今年24歲,正當青春美貌的年華,像一座帶有早秋陽光色彩的純金塑像,像陽光那樣寧靜而光芒四射,還有著一副像白晝光輝一樣的自由無畏的眼神?!边@語言像散文,更像是一首詩。作家正是用這樣凝煉、言短情長、余味不盡、耐人深思的詩的語言,描繪了摩訶摩耶,使她具有扣人心弦的感情力量,使人從作家的一系列比喻中就可清晰地看到這個美麗姑娘的思想性格。
思考題
1.作為20世紀重要的作家,泰戈爾的創(chuàng)作具有哪些主要的特征?
2.結(jié)合作品,談?wù)勀銓μ└隊枴胺荷裾摗彼枷氲睦斫狻?/p>
3.《吉檀迦利》的藝術(shù)特點是什么?
4.談?wù)勀銓Α傲_賓德拉納特·泰戈爾是東方文明的傳播使者”這句話的理解。
5.結(jié)合泰戈爾的詩歌,談?wù)劇霸娙说淖诮蹋鹤晕页健边@句話的認識。
學術(shù)觀點
印度近現(xiàn)代社會知識界中最突出的人物,除在文化藝術(shù)領(lǐng)域的成就之外,幾乎都還是將精力投入到現(xiàn)實的社會活動家。這些作家在藝術(shù)創(chuàng)作中首要表現(xiàn)的理想,是政治的、社會的和自由思想的。泰戈爾在這些眾多的知識分子中表現(xiàn)得最為突出。在他的哲學世界觀中,一生都未曾間斷過積極尋找將印度從外國殖民桎梏里解救出來的方法,堪稱是印度近現(xiàn)代進步思想意志的象征。他在政治家無能為力的領(lǐng)域里,引領(lǐng)人們?nèi)グl(fā)現(xiàn)隱藏在藝術(shù)創(chuàng)作深層的思想內(nèi)涵。泰戈爾的天才思想,正是在印度投入社會還是不投入社會這兩大知識陣營的勢力彼此消長,并逐漸發(fā)生影響的環(huán)境中孕育生成的。在他青年時期,其家族中有的人由于接受了英國統(tǒng)治者的思想而不大贊成涉足社會。而泰戈爾幾乎對當時的每一個涉及社會的、政治的、文化的重要問題都做過論述。由于他一貫堅信人的統(tǒng)一性,因此他對印度社會人為地在人和人之間制造隔閡的種姓制度進行了嚴厲而持久的批判。由于他始終堅持人道主義精神,所以他強烈反對西方殘酷無情的國家主義。泰戈爾通過自己的努力,詮釋了關(guān)心民生、關(guān)注社會的公共知識分子是如何為迷惘中的人民指明前進中道路的。泰戈爾一向主張民族之間的文化要相互交流,東西方二者不可偏廢。這種“世界意識”很早就在他幼小的心靈里萌動,并在多樣化的家庭教育中得到展現(xiàn)。從這個時期開始,人類互相聯(lián)系、互相影響的“世界意識”,就通過不同的教育渠道深深植根于泰戈爾的理性,這塊東西方文化雜糅的沃土之中了。泰戈爾在籌建國際大學并實踐他的教育理論時,正值他的“世界意識”逐漸形成文化心理定勢的過渡時期,也是他的“世界主義”付諸于行動的重要時節(jié)。(孟昭毅:“重讀泰戈爾與世界主義”,《外國文學研究》,2012年第2期,第59頁。)
在詩學話語構(gòu)建中,泰戈爾雖然繼承了許多印度傳統(tǒng)的哲學思想和詩學范疇,卻沒有走印度古典詩學重修辭和重形式的老路。印度傳統(tǒng)詩學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與中國詩學和歐洲詩學構(gòu)成古代世界詩學三大體系。印度古典詩學有兩大傳統(tǒng),一是注重文學審美的味論和韻論,二是注重文學形式的莊嚴論或修辭學。二者雖然有重審美與重修辭之別,但都注重詩的形式。莊嚴論主要在詩德、詩病等詩的語言修辭層面上打轉(zhuǎn)轉(zhuǎn),韻味論也同樣關(guān)注具體的語言運用和表現(xiàn)技巧,二者都很少關(guān)注文學與世界,文學與人等本質(zhì)性的、本體論的問題。泰戈爾詩學主要從文學與人、文學與現(xiàn)實世界關(guān)系的角度探討文學的本質(zhì)問題。在東方詩學話語轉(zhuǎn)型的同時,西方文論也在經(jīng)歷話語轉(zhuǎn)型,即從近代向現(xiàn)代的轉(zhuǎn)型。20世紀末的懷疑主義思潮、科學的發(fā)展和實證主義的流行對文學的存在價值產(chǎn)生了沖擊,文學創(chuàng)作領(lǐng)域自然主義、唯美主義和早期象征派的興起也對傳統(tǒng)文學理念造成顛覆。因此,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是西方文學理論的低潮,傳統(tǒng)文學理論衰落,受到質(zhì)疑;現(xiàn)代文學理論正在孕育或奠基,還沒有形成文學理論流派。泰戈爾詩學是東方詩學轉(zhuǎn)型的范例。二者的互動首先表現(xiàn)為旗幟鮮明地反對科學主義,為文學爭取與科學平等的地位。近代以來理性的發(fā)展,科技的進步,科學主義思潮流行,實證主義方法泛濫,使訴諸人類情感、泰戈爾率先以自己的詩學與西方對話。這樣的時代使命和對話的努力,使泰戈爾詩學與西方現(xiàn)代文論形成對話互動關(guān)系。無法實證的文學及文學研究邊緣化,降到附屬地位,甚至陷入危機。泰戈爾以其詩人的敏感和對文學的熱愛,較早地發(fā)現(xiàn)了這一問題。他從小厭惡刻板的學校教育,對機械的現(xiàn)代科技非常反感。他在創(chuàng)作中常把科技作為反面意象,認為科技阻礙人格發(fā)展,導致人性破壞。在他的詩學思想中,也鮮明地排斥科技主義。他以“過剩論”為基礎(chǔ),認為人類的剩余知識產(chǎn)生科技和哲學,人類的剩余情感形成人格,發(fā)展為藝術(shù)。(侯傳文:“泰戈爾詩學與西方文論”,《外國文學研究》,2003年第6期,第14頁。)
拓展閱讀
1.Marjorie,Sykes.The Story of Rabindranath Tagore[M].London:Orient Longman London Ltd.,1976.
2.K.Kerry Barani.Tagore Biography[M].London:Nick Hern Books,1962.
3.茅盾.我走過的道路[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
4.董友忱.泰戈爾作品全集[M].董友忱等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
5.楊非,金康成.泰戈爾及其創(chuàng)作[M].??冢汉D铣霭嫔纾?993.
6.張光磷.中國名家論泰戈爾[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1994.
- 許馬云·迦比爾:《印度的遺產(chǎn)》,王維周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98頁。
- 魏麗明等:《“萬世的旅人”泰戈爾——從濕婆、耶穌、莎士比亞到中國》,北京:中央編輯出版社,2011年,第221頁。
- 鄭克魯,蔣承勇:《外國文學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第346頁。
- 侯傳文:“泰戈爾詩歌”,《外國文學研究》,2005年第5期,第178——179頁。
- 泰戈爾:《泰戈爾詩選》,冰心,石真,鄭振鐸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第151頁。
- 泰戈爾:《泰戈爾詩選》,冰心,石真,鄭振鐸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第229頁。
- 泰戈爾:《飛鳥集》,鄭振鐸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1年,第126頁。
- 泰戈爾:《泰戈爾詩選》,冰心,石真,鄭振鐸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第228頁。
- 疏影:“多維視野中的泰戈爾——20年代中國的泰戈爾研究評述”,《東方叢刊》,1992年第2期,第45頁。
- 《少年中國》,1920年第1卷第9期,第105頁。
- 上海泰東圖書局,1920年初版。
- 《時事新報·學燈》,1921年17日—21日。
- 《小說月報》,1923年9月10日、10月10日第14卷第9、10號。
- 《小說月報》,1923年9月10日第14卷第9號。
- 《小說月報》,1924年3月10日第15卷第3號。
- 《文學》,1924年12月3日第99期,第78頁。
- 《文學》,1924年12月3日第99期,第58頁。
- 《小說月報》,1925年7月10日第16卷第7號。
- 王劍三:“太戈爾的思想與其詩歌的表象”,《小說月報》,1923年第14卷第9期,第24頁。
- 疏影:“多維視野中的泰戈爾——20年代中國的泰戈爾研究評述”,《東方叢刊》,1992年第2期,第125頁。
- 季羨林:“泰戈爾與中國”,《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79年第1期,第32頁。
- 張光璘:“我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的一次泰戈爾熱”,《外國文學研究》,1983年第4期,第104頁。
- 柳鴻:“泰戈爾和中國新詩”,《當代外國文學》,1984年第12期,第95頁。
- 郁龍余:《中印文學關(guān)系源流》,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87年,第127頁。
- 倪培耕:“泰戈爾對中國作家的影響”,《南亞研究》,1986年第4期,第104頁。
- 徐坤:“泰戈爾在華影響的負面效應(yīng)”,《鐵道師院學報》,1995年第3期,第35頁。
- 秦林芳:“泰戈爾哲學思想與中國現(xiàn)代作家”,《山東師大學報》,2000年第2期,第77頁。
- 秦弓:“魯迅與泰戈爾”,《魯迅研究月刊》,2002年第5期,第102頁。
- Basanta Koomar Roy.Rabindranath Tagore:India's Greatest Living Poet.London:Lamp of Trismegistus Press,1913.
- V.Lesny.Rabindranath Tagore:His Personality and Work.London:George Allen & U,1939.
- E.Thompson.Poet and Playwright Tagore.New York:Peter Lang Publishing Inc.,1968.
- K.Kerry Barani.Tagore Biography.London:Nick Hern Books,1962.
- E.Thompson.Poet and Playwright Tagore.New York:Peter Lang Publishing Inc.,1968.
- Kalyan Sen Gupta.The Philosophy of Rabindranath Tagore.Ashgate World Philosophies Series.London:Routledge Press,2005.
- Debashish Banerji.Rabindranath Tagore in the 21st Century:Theoretical Renewals.New York: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 Press,2014.
- Radhakrishnan.The Philosophy of Rabindranath Tagore.London:Macmillan Publishers Limited Press,2015.
- Supriya Roy.Rabindranath Tagore:His World of Art.Sushoban:Niyogi Books Press,2014.
- Kumkum Bhattacharya.Rabindranath Tagore:Adventure of Ideas and Innovative Practices in Education.New York: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 Press,2014.
- Matthew Pritchard.“A poem in a medium not of words:Music,dance and arts education in Rabindranath Tagore's Santiniketan”.Arts & Humanities in Higher Education,2014(3),pp.101——114.
- 泰戈爾:《泰戈爾詩選》,冰心,石真,鄭振鐸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第3頁。
- 泰戈爾:《泰戈爾詩選》,冰心,石真,鄭振鐸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第71頁。
- 鄭克魯,蔣承勇:《外國文學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第351頁。
- 鄭克魯,蔣承勇:《外國文學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第351頁。
- 宋琳:“詩人的宗教:自我超越”,《上海文學》,1986年第9期,第54頁。
- 泰戈爾:《泰戈爾詩選》,冰心,石真,鄭振鐸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第134頁。
- 泰戈爾:《飛鳥集》,鄭振鐸譯,北京:中國畫報出版社,2011年,第2頁。
- 泰戈爾:《飛鳥集》,鄭振鐸譯,北京:中國畫報出版社,2011年,第12頁。
- 泰戈爾:《飛鳥集》,鄭振鐸譯,北京:中國畫報出版社,2011年,第33頁。
- 鄭德開:“簡評《新月集》的藝術(shù)特色”,《楚雄師專學報》,1987年第2期,第88頁。
- 李久蘭:“泰戈爾的《新月集》”,《中學語文(中旬·讀寫新空間)》,2015年第5期,第57頁。
- 泰戈爾:“摩訶摩耶”,載《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家作品選》(中短篇小說上冊),唐季雍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以下引文皆出于此,第40—47頁。
- 季羨林:“必須加強對東方文學的研究”,載陶德臻主編:《東方文學簡史》,北京:北京出版社,1992年版,第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