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源流之一般

源遠流長:科學社會主義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源流關系研究 作者:孫代堯 等


總論篇

一、源流之一般

(一)源流關系的內涵與形式

源流關系,就其本義而言,指的是江河的本源與延伸水系之間的關系。例如長江之“源”指的是位于青海省西南部唐古拉山脈的各拉丹東雪山,長江之“流”指的則是其干流和支流組成的整個水系,長江源流自然就成為長江源頭與水系的總稱。雖然江流之水并不全部來自其本源雪山融化的雪水或其他水,但是由這些源頭水匯合其他支流擴充而成,因此人們總是習慣于將延伸的江河之流看作源頭發(fā)展演變的結果。到了后來,源流之間具象的流水之間關系的這一層意義反而退居次要地位,抽象的發(fā)展演變關系這一層意義被突出出來居于了主要地位。南宋朱熹《觀書有感》也是這樣處理源流之間兩層意義的地位的:“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边@首詩表面寫景,很形象具體,但名卻為“觀書”,意在講道理,實際上是抽象的議論。

經過這樣的變化,“源流”便常用于代指本源性事物到派生性事物的發(fā)展演變,而不是限于指水系的延伸了。正如不管延伸水系相互有多么不同,它們的共性在于都來自共同的源頭一樣,源流關系所指的發(fā)展演變也是如此:派生性事物各不相同,但都有共同的起點。這樣,本源性事物往往就表現(xiàn)著形態(tài)各異的派生性事物之間的某種共性,而派生性事物表現(xiàn)出的則是本源共性的各種衍生形態(tài),源流之間形成了普遍特殊、共性個性這樣的對立統(tǒng)一關系。

就理論史的探討而言,兩種理論存在源流關系,通常表明本源性理論是普遍的、強調共性的學說,而派生性理論則是特殊的、強調個性的學說。具體到科學社會主義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之間的源流關系,指的是科學社會主義提供了普遍原理和基本原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則根據時代發(fā)展和中國的特殊條件加以運用和發(fā)展,二者之間同樣是普遍與特殊、共性與個性的統(tǒng)一關系。

由于作為源的科學社會主義的普遍原理和基本原則并不全部以抽象、一般的純粹形式而存在,于是由源到流的發(fā)展演變,就會出現(xiàn)三種情形。

第一種情形,是科學社會主義的某些普遍原理和基本原則據以提出的條件并未根本變化,由源到流只需要在自己所處的環(huán)境中付諸實踐即可。這種情況和許多理論自然科學的普遍原理在中國可以直接應用是一樣的。牛頓力學在中國和在英國并無根本的不同,酸堿化合形成鹽在世界各國也是普遍如此,原因即在于這些理論自然科學的普遍原理所據以提出的條件,例如宏觀低速、常溫常壓在中外并無不同??茖W社會主義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fā)展也存在這樣條件并無本質變化的情況。例如,無產階級在奪取政權之后要盡可能快地增加生產力的總量的原則,在所有國家都是適用的??茖W社會主義的創(chuàng)始人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無產階級將利用自己的政治統(tǒng)治,一步一步地奪取資產階級的全部資本,把一切生產工具集中在國家即組織成為統(tǒng)治階級的無產階級手里,并且盡可能快地增加生產力的總量?!?sup>[1]各國共產黨,包括中國共產黨,在執(zhí)政之后均應在自己國家實踐這一原則,而不能背離這一原則。這是比較直接的從普遍到特殊的過程。

第二種情形,是科學社會主義的某些原理原則據以提出的條件已經根本上改變了,這時共產黨人就需要從這些原理原則中提煉其立場和方法,再應用于新的條件,從而得出新的結論。例如,人的全面自由發(fā)展是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共產黨宣言》指出:“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lián)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條件?!?sup>[2]但經典作家提出這一原則的應用條件是勞動生產率非常高,以至于一方面工作日已經縮短到了人感到疲勞的生理和心理限度以下,另一方面人發(fā)展自己各方面才能的物質條件可以得到充足的供應。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尚不具備這樣的勞動生產率,工作日還不能根本縮短,全面發(fā)展所依仗的按需供應也缺乏產品基礎,因此實現(xiàn)人全面自由發(fā)展的物質條件還有待創(chuàng)造,只能從追求人的解放這一基本立場出發(fā),依據社會發(fā)展程度要與生產力水平相適應的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論,將之轉化為發(fā)展生產和共同富裕兩大原則。在這種情況下,從普遍到特殊的過程仍然存在,但這里的普遍是從科學社會主義普遍原理和基本原則中提取出來的立場和方法,并不是這些原理和原則本身,實際上發(fā)生了一個從特殊到普遍,再從普遍到特殊的過程。從全面自由發(fā)展原則到發(fā)展生產與共同富裕原則的轉化,堅持的就不是全面自由發(fā)展原則本身,而是較之更抽象的價值取向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

第三種情形,是共產黨人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和方法解決了經典作家沒有遇到過的問題,不但適應了新的條件,而且對科學社會主義的普遍原理和基本原則進行了補充。馬克思和恩格斯沒有說過落后國家可以率先進行社會主義革命,但列寧卻在俄國這樣一個經濟、文化都比較落后的國家成功實現(xiàn)了社會主義革命,并為中國等其他落后國家走上社會主義道路提供了榜樣。經典作家也沒有說過要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然而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情卻決定了中國革命除此之外別無他途。經典作家更沒有說過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卻是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發(fā)展自己的必由之路。在這種情況下也存在從普遍到特殊的過程,但這里的普遍已由上升到理論形態(tài)的實踐所補充,可以說是經歷了一個從普遍到特殊,再由特殊到普遍的過程。

從源到流演進的這三種情況,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既發(fā)展了流的特殊性和個性,又堅持了源的普遍性和共性。只要二者有所偏廢,就無法再構成源流關系。若只堅持本源之普遍,而不知特殊條件下的具體運用,甚至將普遍當特殊,看起來仿佛其來有自,但實際上卻是有源無流。在面對此類教條主義者時,“馬克思大概會把海涅對自己的模仿者說的話轉送給這些先生們:‘我播下的是龍種,而收獲的卻是跳蚤?!?sup>[3]蘇聯(lián)模式將經典作家描述發(fā)達社會主義的計劃經濟模式生搬硬套至落后國家的社會主義建設,便是這類有源無流的典型。自然,蘇聯(lián)模式社會主義的失敗也就不能代表科學社會主義的失敗。同樣,若只注重流變,完全拋棄了本源的普遍原理和基本原則,看起來好像與時俱進和隨機應變,實際上此流卻非源之所出。正如習近平所說:“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不能丟,丟了就不是社會主義?!?sup>[4]民主社會主義便是此種有源無流的典型。只有既堅持本源又予以運用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例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與科學社會主義構成源流關系。這就是習近平同志所說的:“馬克思主義必定隨著時代、實踐和科學的發(fā)展而不斷發(fā)展,不可能一成不變,社會主義從來都是在開拓中前進的。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篇大文章?!?sup>[5]

(二)使命與任務之源流關系

從經典科學社會主義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經歷了170年的時間。恩格斯在闡述經典科學社會主義的性質時,將經典科學社會主義作為無產階級運動的理論表現(xiàn),通過論證運動的使命探討了理論的任務:“完成這一解放世界的事業(yè),是現(xiàn)代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深入考察這一事業(yè)的歷史條件以及這一事業(yè)的性質本身,從而使負有使命完成這一事業(yè)的今天受壓迫的階級認識到自己的行動的條件和性質,這就是無產階級運動的理論表現(xiàn)即科學社會主義的任務?!?sup>[6]在社會主義由西歐經典形態(tài)到中國特色形態(tài)的發(fā)展過程中,其所處的時代條件和地域環(huán)境都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雖然追求無產階級和人類的解放、最終實現(xiàn)所有人全面自由發(fā)展的目標沒有變,但到達共產主義的具體道路在不同的時代和不同的國家自然會相當不同。正是這種差別,讓社會主義在它發(fā)展的各個階段上,肩負不同的使命,面臨不同的任務。考察這些使命與任務,會發(fā)現(xiàn)它們之間存在著源與流的關系。

根據使命與任務的不同,可以將社會主義的發(fā)展劃分為四個階段:傳播、革命、建設和改革。由于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發(fā)展,各國國內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以及各國之間帝國主義與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逐漸展開,支持被壓迫階級與被壓迫民族解放的社會主義學說得以成長的土壤開始形成。無論是發(fā)達國家的無產階級,還是落后國家的先進分子,都在尋找本階級與本民族擺脫剝削壓迫的理論工具。在這一時期,社會主義所面臨的使命不是組織,而是教育,所肩負的任務不是實踐的,而是理論的。這一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過程構成了社會主義的傳播階段。在傳播階段之后,各國的先進政黨組建起來,嘗試著將本國的工人群眾以及其他一切勞動階級都組織團結起來,對內推翻壓迫階級政權,對外擺脫帝國主義統(tǒng)治。在這一時期,戰(zhàn)爭與革命成為時代主題,社會主義所面臨的使命不是建設社會主義,而是推翻資本主義甚至前資本主義,所肩負的任務也不是創(chuàng)造新世界,而是埋葬舊世界。這一以奪取政權為直接目標的解放過程構成了社會主義的革命階段。由于時代的制約,社會主義取得勝利的國家不是技術和文化水平較高的發(fā)達國家,而是發(fā)展水平有限的落后國家。在較低的生產力技術水平上,革命將會遇到社會關系變革的上限,而這一上限距離共產主義還相當遙遠。隨著生產力技術水平的提高,這一上限便會慢慢接近共產主義,人類走向無異化社會的可能性才真正轉化為現(xiàn)實性。生產力技術水平提高的這種必要,以及革命往往在經濟文化落后國家取得勝利的現(xiàn)實,使得社會主義發(fā)展出了自己的第三個階段,即建設階段。在這個階段上社會主義需要將技術革命作為自己的主要使命,將解決生產力發(fā)展落后于群眾需求的矛盾作為自己的主要任務。然而,第三個階段就其自身而言,還完不成歷史賦予社會主義的最終目標。從理論上來看,生產關系的變動可能落后于也可能超越于生產力的要求,這兩種情況都需要做出對生產關系的調整。從現(xiàn)實上來看,落后國家在社會主義的建設階段往往傾向于借鑒傳播階段對發(fā)達社會主義的設想,生產關系的變動時常超過生產力所能允許的上限,結果不是促進,而是阻礙了生產力的技術進步。這樣,就產生了社會主義的自我調整、自我維新的需要。于是,社會主義就步入了自己的第四個階段,即改革階段。在這個階段,社會主義要在基本制度的基礎之上引入非共產主義甚至非社會主義的因素來適應生產力發(fā)展的需要,通過推動快速發(fā)展來壯大社會主義。對于不具備社會主義制度屬性的那些機制和做法,例如市場、社會保障等等,社會主義的態(tài)度就更是如此了。隨著歷史的發(fā)展和實踐的推進,社會主義一定會發(fā)展出新的階段。但就到今天為止的情況來看,傳播、革命、建設和改革形成了社會主義使命和任務的四個主要階段。

這四個階段邏輯上相連、時間上繼起,在兩重意義上形成了源流關系。就它們之間有依次過渡的內在必然性,而源流又可在抽象意義上代指發(fā)展演變關系來說,它們之間形成了第一重源流關系。就第一階段從理論上描述了后面三個階段的一般原則和一般途徑,而源流關系又可描述普遍特殊、共性個性關系來說,第一階段與后三個階段形成了普遍與特殊、共性與個性的源流關系。

四個階段發(fā)展演變的源流關系,無論是從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范圍來看,還是從民族國家的范圍來看,都是客觀存在的。正如江河可能干涸斷流一樣,社會主義的事業(yè)也不一定能夠順利地從一個階段過渡到下一個階段。但只要社會主義的事業(yè)推向了前進,那這四個階段的發(fā)展演變就有一種歷史的必然性。就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范圍來看,170年的科學社會主義史是以1848年《共產黨宣言》的發(fā)表來拉開自己跌宕起伏的發(fā)展大幕的。資本主義的發(fā)展造成的各種危機,以及在這些危機中無產階級的苦難使得社會主義的傳播階段不可避免。而社會主義傳播階段的開啟,又預示著一次又一次的革命嘗試總會有取得成功的那一天。在經歷了1848年革命、1871年巴黎公社、1905年俄國革命等一系列失敗并總結了經驗教訓之后,俄國革命、中國革命以及一系列其他國家社會主義革命的成功,標志著社會主義到達了革命階段的高潮。在冷戰(zhàn)中,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經歷了一段較長的和平時期,社會主義國家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社會主義建設,但都沒有擺脫蘇聯(lián)模式的束縛。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改革成了各社會主義國家相繼意識到的任務。社會主義進入了第四個階段,即改革階段。從民族國家的范圍來看,中國社會主義的發(fā)展較為典型:從1917年到1921年構成了社會主義的啟蒙和傳播階段,從1921年到1949年是革命階段,從1949年到1978年的主題是建設社會主義,而從1978年到今天的社會主義的使命和任務的核心則是改革。越南也經歷了類似的發(fā)展,不過不叫改革開放,而叫革新開放。無論是叫改革,還是叫革新,意思都是一樣的,都是指在蘇聯(lián)模式的基礎上將超越了生產力發(fā)展階段的生產關系調整回適合生產力發(fā)展的水平。在世界社會主義運動范圍或國別范圍,社會主義發(fā)展的這四個階段都是前后相繼的。沒有前一階段的充分發(fā)展,就沒有下一階段使命與任務的自然展開。同樣地,前一階段的使命與任務較圓滿地完成,下一階段的使命與任務就可以相對順利地展開。就這四個階段間發(fā)展演化的關系來說,它們之間存在著源流關系。

傳播階段逐漸廣為人知的一般任務與后三個階段的具體目標之間普遍特殊、共性個性這一層源流關系,在中國社會主義的發(fā)展過程中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在革命階段,如何實現(xiàn)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解放、國家獨立任務,以及如何為社會主義革命準備條件,是中國共產黨所面臨的艱巨使命。列寧制定了落后國家通過無產階級先進分子集結起來領導民族民主革命來走向社會主義的道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將之應用于中國,發(fā)展為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道路與基本綱領。這樣,傳播階段所提出的共產主義遠景與民族民主革命的現(xiàn)實要求便具體化為新民主主義的使命與任務。在建設階段,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之后,馬克思提出的盡快增加生產力總和的任務,以及列寧提出的落后國家文化建設的使命,與中國工業(yè)化和現(xiàn)代化的現(xiàn)實要求統(tǒng)一起來。毛澤東從正確解決人民內部矛盾、正確處理農輕重關系等具體問題出發(fā),汲取蘇聯(lián)的經驗教訓,將尋找中國特色的建設道路作為我們黨新的使命,提出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第二次結合的任務。在改革階段,我們黨不是教條地執(zhí)行經典作家提出的社會主義社會的改革是生產關系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而向共產主義調整的設想,而是從中國生產關系超越生產力要求的現(xiàn)實出發(fā),將過分躍進的生產關系改回到了與生產力相適應的狀況。鄧小平曾指出,要建設社會主義,但必須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習近平同志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指出:“不能用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也不能用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時期?!?sup>[7]也就是說,無論是在革命階段,還是在建設和改革階段,傳播階段所制定和宣傳的使命與任務,在中國條件下都經過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中國化過程。就社會主義第一階段與社會主義后三個階段使命與任務的共性個性關系而言,社會主義發(fā)展的四個階段之間也存在著源流關系。

(三)實踐品格之源流關系

從經典科學社會主義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整個社會主義的發(fā)展史表現(xiàn)出的最不同凡響的品格是實踐品格。社會主義學說與其他學說最突出的不同,在于它自覺地參與改變歷史的實踐,形成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社會主義在各個不同階段的使命與任務不同,自然造成了各個階段的實踐內容各異。而社會主義的實踐,又給予社會主義學說本身以巨大的推動,形成了馬克思主義的發(fā)展史??梢哉f,實踐品格聯(lián)結了社會主義的奮斗目標與理論體系演進之間的互動,讓二者共同發(fā)展。在這個過程中,實踐沒有止步,實踐品格也自成源流:一方面,科學社會主義170年的發(fā)展史本身就是一部實踐史;另一方面,這部發(fā)展史中形成的每一個重要體系都強調了實踐在自身中的重要地位。

科學社會主義學說自誕生之日起,便是與1848年的革命風暴聯(lián)系在一起的??茖W社會主義的創(chuàng)立,以《共產黨宣言》的發(fā)表為標志;而《共產黨宣言》的寫作,直接的原因就是改組正義者同盟為共產主義者同盟,實踐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與綱領。共產主義者同盟的主要成員是德國工人,但同時還有來自歐洲多個國家的成員;它的成立,標志著科學社會主義學說與西歐工人運動的初步結合,標志著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發(fā)端,證明了科學社會主義170年的發(fā)展史一開始就是實踐史。共產主義者同盟一經建立,就投入了1848年革命的斗爭,而科學社會主義學說也在革命風暴中經受了考驗、得到了發(fā)展。在革命爆發(fā)后不久,馬克思恩格斯即建立了新的同盟中央委員會,馬克思任主席,恩格斯為中央委員,直接領導各國盟員特別是德國支部的斗爭,直接革命失敗后的科倫審判切斷了經典作家與歐洲大陸的聯(lián)系。列寧說:“馬克思和恩格斯參加1848—1849年的群眾革命斗爭的時期,是他們一生活動中最令人矚目的中心點?!?sup>[8]為了研究這次實踐的經驗教訓,以便無產階級能夠在下次斗爭中取得更大的成就,科學社會主義的創(chuàng)始人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寫出《1848年至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斗爭》《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德國的革命和反革命》《中央委員會告共產主義者同盟書》等科學社會主義的名著。在這些著作里,他們對科學社會主義學說最重要的發(fā)展,就是提出無產階級必須以暴力革命打碎舊有的國家機器,建立起無產階級的階級專政。馬克思說:“如果你查閱一下我的《霧月十八日》的最后一章,你就會看到,我認為法國革命的下一次嘗試不應該再像以前那樣把官僚軍事機器從一些人的手里轉到另一些人的手里,而應該把它打碎,這正是大陸上任何一次真正的人民革命的先決條件?!?sup>[9]正是1848年革命的實踐促進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從最一般的歷史原理向相對具體的革命道路的發(fā)展。在1848年革命與1871革命的間歇期,經典作家一方面推動建立了國際工人協(xié)會——第一國際,另一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理論研究工作?!顿Y本論》這一作為科學社會主義學說的經濟學基礎的巨著,就是在這一時期完成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基礎的夯實,與實踐的牽引作用關聯(lián)密切:政治經濟學的研究既是為即將來臨的革命做好理論準備,也是為在社會主義學說的內部擊潰各種臆想的理論,為無產階級準備科學指導。

1871年的巴黎公社革命,是科學社會主義實踐的又一個高潮。馬克思恩格斯不但親自給予公社以指導和幫助,還領導第一國際派出大量人員奔赴巴黎,與公社社員并肩戰(zhàn)斗。3月18日革命爆發(fā)和公社宣布成立后,他們便密切注視著事態(tài)的發(fā)展,細致分析了他們所能夠得到的一切來自巴黎的信息。巴黎公社失敗后的第二天,國際總委員會便通過了馬克思所寫的《法蘭西內戰(zhàn)》?!斗ㄌm西內戰(zhàn)》是極其重要的科學社會主義文獻,這部著作總結了巴黎公社實踐的經驗教訓,并把它上升為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巴黎公社革命進行了暴力推翻資產階級統(tǒng)治、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第一次偉大嘗試,用實踐證明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科學性。從1848年革命試圖奪取政權到1871年革命試圖鞏固政權,這是科學社會主義在實踐上從源到流的進步。

1917年的十月革命,由于有了從前兩次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導,無論是在奪取政權這個步驟上,還是在鞏固政權這個環(huán)節(jié)上,都獲得了成功。科學社會主義在實踐上由此得以更進一步,開始了社會主義的經濟建設。正如1848年的實踐經驗和1871年的實踐經驗提煉出了科學社會主義在奪取政權和鞏固政權方面的基本理論,列寧在“新經濟政策”的實踐中也形成了在落后國家通過各種類型的國家資本主義發(fā)展自己的科學社會主義建設理論。列寧的繼承者本應像列寧對待科學社會主義在奪取和鞏固政權方面的遺產那樣,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發(fā)揮列寧關于通過利用資本主義因素發(fā)展社會主義的理論來指導實踐??上У氖?,斯大林迅速放棄了列寧的“新經濟政策”,并逐步形成了蘇聯(lián)模式,并為其他更為落后、更應借鑒列寧道路的社會主義國家所效仿。直到中國反思了國內外的經驗教訓,重新在現(xiàn)實生產力的基礎之上對蘇聯(lián)模式進行了改革,科學社會主義的實踐才推進到了一個新的時代??梢?,科學社會主義發(fā)展史本身就是一部實踐史,科學社會主義的實踐品格也自成源流。

科學社會主義不僅在各個時期強調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強調通過自己的行動給歷史打上自己的烙印并按照自己的面貌塑造社會,而且在科學社會主義的各個理論體系中都強調了實踐對于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中介作用,突出了實踐在自身中的重要地位。

在關于世界發(fā)展的一般圖式中,經典科學社會主義把人改造自然的實踐理解為客觀世界發(fā)展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從而形成了對世界發(fā)展的辯證唯物主義理解;在關于社會歷史發(fā)展的本質上,馬克思主義把改造社會的實踐理解為社會歷史發(fā)展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從而形成了對歷史發(fā)展的歷史唯物主義理解。在理論史上,馬克思主義正是由于提出了以實踐為中心的“新唯物主義”,在克服了唯心主義和舊唯物主義的缺點的同時繼承了其合理成分,才實現(xiàn)了哲學史上偉大的變革。恩格斯對作為辯證唯心主義集大成者的黑格爾哲學曾經有過這樣的評論:“正如資產階級依靠大工業(yè)、競爭和世界市場在實踐中推翻了一切穩(wěn)固的、歷來受人尊崇的制度一樣,這種辯證哲學推翻了一切關于最終的絕對真理和與之相應的絕對的人類狀態(tài)的觀念。在它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終的東西、絕對的東西、神圣的東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暫時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滅亡的不斷過程、無止境地由低級上升到高級的不斷過程,什么都不存在?!?sup>[10]現(xiàn)實中用實踐來完成的不斷變革,在黑格爾哲學中表現(xiàn)為過程的辯證法;但正是由于黑格爾缺乏現(xiàn)實的實踐概念,他的辯證法呈現(xiàn)出一種神秘的形式,把由實踐來聯(lián)結的思維認識現(xiàn)實的過程歪曲成了無實踐來聯(lián)結的思維產生存在的過程,走向了唯心主義?!霸诤诟駹柨磥?,思維過程,即甚至被他在觀念這一名稱下轉化為獨立主體的思維過程,是現(xiàn)實事物的創(chuàng)造主,而現(xiàn)實事物只是思維過程的外部表現(xiàn)?!?sup>[11]黑格爾展現(xiàn)了世界發(fā)展的辯證性質,甚至強調了這個辯證過程能動的方面,但其基礎卻是荒謬的。與之相反,舊唯物主義雖然避免了這種荒謬,卻由于不理解實踐以及與實踐相聯(lián)系的主體性,或者認為“人是機器”,或者認為人只能直觀地認識世界?!皬那暗囊磺形ㄎ镏髁x(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xiàn)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sup>[12]在唯物主義的基礎上,將主體對象化自身的主體性實踐作為理解世界發(fā)展和歷史發(fā)展的關鍵,是經典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特征。

繼經典科學社會主義而起的列寧主義指導了俄國革命的實踐,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和經典科學社會主義一樣,列寧主義也強調了實踐在自己理論體系中的地位;和經典科學社會主義不同的是,列寧主義更突出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過程中的實踐辯證法。在認識論中,列寧首先強調了實踐對于唯物主義觀點的基礎意義,指出只要從實踐的觀點出發(fā),就必然承認唯物主義。在列寧看來,既然實踐是認識及改造客體的活動,那么就必然是以客體的存在為前提的。只承認實踐而不承認唯物主義,將實踐與唯物主義這二者割裂開來的觀點是非?;奶坪臀鋽嗟?。“由此可以得出唯一的和不可避免的結論:對象、物、物體是在我們之外、不依賴于我們而存在著的,我們的感覺是外部世界的映象。這個結論是由一切人在生動的人類實踐中作出來的,唯物主義自覺地把這個結論作為自己認識論的基礎?!?sup>[13]如果沒有實踐概念,或者將實踐概念置于認識論問題之外,認識論中的唯物主義就無法真正戰(zhàn)勝唯心主義。在認識論中,列寧還強調了實踐對于可知論觀點的基礎意義,指出實踐本身即可證明我們可以認識客觀世界。如果我們已經運用自己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對客觀規(guī)律的掌握指導自己的行動并按照自己的目的和要求改造了對象,難道還能說客觀世界是不可認識的嗎?要是客觀世界不可能為我們所認識,那我們又是怎樣成功改造了客觀世界呢?“在唯物主義者看來,人類實踐的‘成功’證明著我們的表象同我們所感知的事物的客觀本性相符合?!?sup>[14]列寧將缺乏實踐觀念,或故意把實踐觀念排除在認識論之外,看作走向唯心主義和不可知論的關鍵過程和重要手段,因此他提出一個異常鮮明的命題來強調實踐對于認識論的基礎作用:“生活、實踐的觀點,應該是認識論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sup>[15]只要抓住這個關鍵,就能夠在理論上戰(zhàn)勝唯心主義和不可知論。

列寧主義不但闡述了實踐在認識世界中的關鍵地位,還特別論證了實踐在改造世界中的現(xiàn)實作用。首先,列寧將物質世界的存在作為實踐的前提:不僅規(guī)定了實踐需要面對的物質基礎,而且規(guī)定了實踐目的的來源。實踐所面對的物質基礎,一方面來自自然界的恩惠,另一方面還來自過去實踐的成果。實踐的目的也不是憑空出現(xiàn)的,而是一定歷史條件或者說過去一切實踐的結果。列寧在讀黑格爾的《邏輯學》所寫下的“伯爾尼筆記”中,在“唯物主義辯證法”的標題下寫道:“人在自己的實踐活動中面向客觀世界,以它為轉移,以它來規(guī)定自己的活動。從這方面來看,從人的實踐的(有目的的)活動方面來看,世界(自然界)的機械的(和化學的)因果性,似乎是外在的什么東西,似乎是次要的,似乎是隱蔽的?!?sup>[16]第一句話是從正面說的,即實踐活動為客觀世界所規(guī)定。第二句是從反面說的,即人的實踐的目的實際上受到自然界因果性的影響;這種因果性對于人的實踐的目的來說,不是外在的,不是次要的,也不是不能被察覺的。其次,列寧著重談論了實踐改造世界的主體性。列寧先將觀念區(qū)分為理論觀念和實踐觀念:在理論觀念中,認識從客觀世界汲取內容并得到充實;在實踐觀念中,認識作為一種改造現(xiàn)實的沖動和潛在力量與現(xiàn)實相對立。在實踐觀念的改造沖動和潛在力量面前,客觀世界不再獨立于人的認識,而是出現(xiàn)了被實踐所改造的可能性。于是,主體的實踐成了現(xiàn)實的力量,客觀世界的現(xiàn)狀成了非現(xiàn)實的存在。認識不再只是反映世界了,其現(xiàn)在成了客觀世界本身形成發(fā)展的一個相對獨立的因素。列寧非常重視這種通過調整甚至消滅客體性質來使得客體呈現(xiàn)出新的面貌的實在性,因為這種變化中人的實踐表現(xiàn)出受自主目的指引的現(xiàn)實性。于是他反復表述了這一深刻思想:“換句話說:人的意識不僅反映客觀世界,并且創(chuàng)造客觀世界。”[17]“這就是說,世界不會滿足人,人決心以自己的行動來改變世界?!薄皩嵺`高于(理論的)認識,因為它不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還具有直接現(xiàn)實性的品格?!?sup>[18]列寧主義對實踐在自身理論體系中地位的強調,一方面指導了高揚主體性的俄國革命的成功,另一方面也與經典科學社會主義對實踐作用的闡釋形成了源流關系。

在經典科學社會主義和列寧主義之后,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即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也強調了實踐在自身中的地位,繼續(xù)了這種源流關系。

毛澤東思想的哲學基礎在某種意義上可以稱為實踐哲學。一方面,毛澤東最重要的哲學著作中最突出的觀點是實踐觀點;另一方面,毛澤東思想的各個方面都貫徹了這種觀點。毛澤東最重要的哲學著作是《實踐論》和《矛盾論》。在《實踐論》中,毛澤東緊緊抓住實踐對認識的基礎和導向作用,把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向前推進了一大步。在毛澤東眼里,以生產勞動、階級斗爭和科學實驗為主要形式的實踐,是感性認識的基礎;而由感性認識發(fā)展而來的理性認識,又必須以實踐為導向,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升華主觀認識?!皩嵺`、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huán)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huán)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全部認識論,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tǒng)一觀。”[19]在《矛盾論》中,毛澤東詳細論證了要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推動事物性質變化的道理。這實際上也是在另一種意義上闡述理論與實踐的相互關系:只有分析了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的理論,才能真正正確地指導實踐。毛澤東晚年闡述自己對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解,更為鮮明地強調了這種以實踐為基礎的認識論,強調了實踐所產生的感性經驗對認識飛躍的推動作用:“要積累大量的感性材料,才會引起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關于從實踐到感性認識,再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的道理,馬克思和恩格斯都沒有講清楚,列寧也沒有講清楚?!?sup>[20]在毛澤東思想的各個方面,也貫徹了這樣一種實踐哲學。例如在中國革命的道路問題上,毛澤東提出“中國革命斗爭的勝利要靠中國同志了解中國情況”,批評脫離實踐經驗的做法“完全不是共產黨人從斗爭中創(chuàng)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線”[21]。再如在學風問題上,毛澤東提出“對于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要能夠精通它、應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應用”,批評只知背誦教條“但是完全不能應用”[22]的人。無論是一般的哲學討論,還是具體的問題分析,毛澤東思想都把實踐作為自己的理論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形成和發(fā)展的過程中,也始終堅持了實踐的基礎地位,充分體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品格和與時俱進的特點。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創(chuàng)立,是以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為序幕的。鄧小平正是通過推動這一討論,恢復了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理論聯(lián)系實際,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fā)展真理的黨的思想路線。這條思想路線恢復之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創(chuàng)新歷程才可能開啟。鄧小平指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踐是檢驗路線、方針、政策是否正確的唯一標準?!?sup>[23]正是從這個標準出發(fā),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發(fā)展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第一個理論成果,即鄧小平理論。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也堅持了實踐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的基礎地位。江澤民指出:“一切科學的理論,總是從實踐中來,又回到實踐中去,接受檢驗,指導實踐,同時在實踐中豐富和發(fā)展自己。馬克思列寧主義是這樣,毛澤東思想是這樣,鄧小平理論也是這樣?!?sup>[24]在實踐的指引下,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創(chuàng)立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胡錦濤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理論研討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最廣大人民改造世界、創(chuàng)造幸福生活的偉大實踐是理論創(chuàng)新的動力和源泉,脫離了人民群眾的實踐,理論創(chuàng)新就會成為無源之水”[25]??茖W發(fā)展觀就是在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中產生的理論創(chuàng)新成果。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反復強調“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26],要學習掌握認識和實踐辯證關系的原理,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不斷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chuàng)新,在理論創(chuàng)新和實踐創(chuàng)新的良性互動中發(fā)展21世紀中國的馬克思主義。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強烈的問題意識和問題導向,帶領人民進行了一系列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使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的中國煥發(fā)出強大的生機和活力。

追源溯流,可以清晰地梳理出一條貫穿于科學社會主義各個發(fā)展階段的線索,這條線索就是各階段的科學社會主義都突出了實踐在自己理論體系中的位置。這條理論線索和科學社會主義170年的實踐史一起,展現(xiàn)了科學社會主義實踐品格的源流發(fā)展。

(四)理論體系之源流關系

使命與任務的源流關系,實踐品格的源流關系,自然造成了科學社會主義在170年中所形成的各個理論體系之間的源流關系??茖W社會主義從創(chuàng)立以來直到今天,形成了四個有巨大影響的體系,分別是經典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列寧主義理論體系、新民主主義理論體系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些體系,在理論主題、邏輯結構、內容安排等方面具有明顯的繼承性和源流關系。

在理論主題上,各個體系之間存在著遞進式的源流關系。經典科學社會主義這一理論體系的主題是論證社會主義的科學性和必然性。沒有對這一理論主題的闡釋,就沒有革命的合法性,也就沒有無產階級專政的合法性。經典科學社會主義選擇這一理論主題作為自己圍繞的核心,與這一問題是其他一切問題的前提是直接相關的。

科學社會主義的創(chuàng)始人對經典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體系化,最早是在作為“完備的理論和實踐的黨綱”[27]的《共產黨宣言》中?!豆伯a黨宣言》有鮮明的主題:論證資本主義的滅亡和社會主義的勝利?!啊豆伯a黨宣言》的任務,是宣告現(xiàn)代資產階級所有制必然滅亡”,“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28]。在這部“工人階級的圣經”里,經典作家將唯物史觀應用于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研究,具體說明了這種生產方式的內部矛盾和走向滅亡的機制。這種生產方式基礎上的分配方式生成了貧富分化,使得多數(shù)人獲得的只是產品的少數(shù),從而無力消費,少數(shù)人占有了產品的多數(shù),雖然奢侈浪費卻無法彌補多數(shù)人消費水平的低下,結果造成整個社會需求不足、生產過剩以及經濟危機。在周期性危機的教育下,工人逐漸用團結的武器保衛(wèi)自己的生活條件,這種行動導致的政治化將最終導致無產者形成階級,最終埋葬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通過這樣的論證,說明了社會主義的科學性與必然性。在《反杜林論》及其縮編本《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fā)展》中,恩格斯提出了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的三分法體系,即馬克思主義的經典體系。這兩部著作的主題也非常鮮明,也是要論證社會主義的科學性和必然性。恩格斯指出,在理論上,正是由于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的發(fā)現(xiàn),社會主義從空想變成了科學。

列寧主義理論體系是由斯大林整理的。斯大林把列寧主義的理論主題提煉為無產階級專政學說:“列寧主義中的基本問題,列寧主義的出發(fā)點,并不是農民問題,而是無產階級專政、爭取無產階級專政的條件、鞏固無產階級專政的條件等問題?!?sup>[29]這一理論主題的提煉,大致是正確的。說它是正確的,是因為無產階級專政學說確實是列寧主義的核心內容;說它只是大致正確的,是因為這一提煉有意無意地忽視了列寧晚年對于落后國家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而沒有將之納入列寧主義的理論主題。但無論是無產階級專政理論,還是落后國家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解決的都是經典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主題的下一步的問題。如果沒有說清楚社會主義的科學性和必然性,就談不上爭取無產階級專政的革命的合法性,也談不上鞏固社會主義政權的無產階級專政的合法性,以及建設社會主義社會的合法性。沒有關于社會主義的科學道路的理論說明,自然也無法將之具體化為各個國家爭取、鞏固和建設社會主義的路線、綱領和政策。經典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主題與列寧主義的理論主題,源流分明。

新民主主義理論體系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同樣有非常鮮明的理論主題,即新民主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兩個理論體系的主題之間存在著一目了然的源流關系:沒有新民主主義革命,沒有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確立,當然談不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這兩個理論體系與經典科學社會主義以及列寧主義之間的源流關系也是一目了然的:“流”力圖實現(xiàn)“源”在理論上已經指明的必然性,并將源已經取得的成就作為自己進一步前進的前提;而源則為流提供理論上的原則,而且為流創(chuàng)造了某些實踐的基礎??v觀科學社會主義幾個主要理論體系的理論主題,其源流關系是十分清晰的。

在邏輯結構上,科學社會主義的各個理論體系之間也表現(xiàn)出源流關系?!豆伯a黨宣言》具有向后延伸的邏輯結構:先從唯物史觀的角度分析了資本主義為社會主義所取代的必然性,過渡到無產階級的歷史作用;然后講無產階級的代表共產黨的實踐作用和理論觀點;最后對其他的思潮和政治派別進行了分析和批判。第一部分就完成了實質上論證理論主題的任務;在此基礎上,《共產黨宣言》還闡述了共產黨的政治策略和理論原則,從而形成了以社會主義和共產黨為核心環(huán)節(jié)、包括戰(zhàn)略策略和理論基礎在內的理論體系。在《反杜林論》及其縮編本《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fā)展》中,恩格斯建構了馬克思主義的經典三分法體系。三分法體系具有向前延伸的邏輯結構,在社會主義理論前先展開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和經濟學學說,將之作為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理論基礎。

列寧繼承了這一體系,在馬克思逝世30周年之際,寫了題為《馬克思主義的三個來源和三個組成部分》的紀念文章。文章的標題就清楚地說明了列寧對恩格斯三分法體系的繼承。在《卡爾·馬克思》一文中,列寧對馬克思主義體系做了最后也是最詳細的整理,提出了哲學、經濟學、社會主義和斗爭策略的四分法體系。這一次整理,最大的發(fā)展是在三分法體系的基礎上加進了“無產階級階級斗爭的策略”這一部分,并分為三個方面進行了發(fā)揮:經濟斗爭策略、政治斗爭策略以及兩種策略的關系?!豆伯a黨宣言》具有向后延伸的邏輯結構;三分法體系具有向前延伸的體系結構;四分法體系則具有了向前向后雙向延伸的體系結構。這種以某個主題為中心雙向進行延伸以形成邏輯體系的方法,成為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史上的一個傳統(tǒng)。

列寧去世后,總結列寧主義成了蘇共在理論工作方面非常迫切的任務。斯大林連續(xù)發(fā)表了《悼列寧》《論列寧》《論列寧主義基礎》《論列寧主義的幾個問題》等講話和著作,基本上完成了這一任務。斯大林進行了向前的邏輯延伸:從列寧主義產生的歷史根源、方法、理論幾個方面論證、鋪墊了無產階級專政理論。斯大林也進行了向后的邏輯延伸:把農民問題、民族問題、黨的問題等作為無產階級專政理論的派生問題進行了討論。這樣,以無產階級專政為理論主題、前后都進行了邏輯延伸的列寧主義理論體系就構建起來了。

和歷次成功的體系化成果一樣,新民主主義理論體系前后的邏輯延伸也非常充分,既用國情和時代條件論證了新民主主義的必然性,又討論了其對象、任務、動力、前途以及政治、經濟、文化三方面的狀況,還闡述了中國共產黨在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中擔負的任務。有了這樣論證充分、邏輯清晰的體系,對“左”、右兩種錯誤觀點就能夠進行特別有力的批判。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也具有向前向后雙向延伸的邏輯結構。它從中國國情、時代條件、理論史等方面論證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合理性,進行了向前的邏輯延伸;它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外交、黨建等方面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行了展開,也進行了向后的邏輯延伸。圍繞理論主題進行前后延伸,這一體系化的傳統(tǒng)形成了科學社會主義邏輯結構的源流之脈。

在內容安排上,科學社會主義的各個理論體系之間也體現(xiàn)出源流關系?!豆伯a黨宣言》有注重民族化的內容:在著重于策略的第四部分,《共產黨宣言》分別說明了當時英國、瑞士、法國、北美、德國、波蘭的共產黨人對其他民主派別應取的態(tài)度,各版序言中對《共產黨宣言》正文中所貫徹的基本思想也根據各國情況進行了發(fā)揮。恩格斯的著作在內容安排上則重視大眾化:將馬克思主義劃分為三個部分,即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這種簡化處理是為了達到清晰的目的而進行的,是由于“迫切需要出版新的宣傳小冊子”[30]。也就是說,是為了實現(xiàn)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目的。

列寧一開始是結合著對修正主義的批判對馬克思主義進行體系化闡述的。在《馬克思主義與修正主義》一文中,列寧為了分析修正主義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篡改,把馬克思主義分成了哲學、政治經濟學、政治三個部分,然后闡述了修正主義在這些部分與馬克思主義的不同。這樣,列寧就在批判修正主義體系的同時,對馬克思主義進行了體系化的整理。他的這次整理,與恩格斯的三分法基本一致,只有最后一個部分“政治”與恩格斯的“科學社會主義”有名稱上的不同,顯然直接受到了恩格斯的啟發(fā)。列寧關于修正主義的批判,自然也源自經典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批判各種冒牌社會主義的傳統(tǒng)。正如馬克思批判各種冒牌社會主義、恩格斯批判杜林、列寧批判修正主義一樣,斯大林也從自己總結的列寧主義理論體系出發(fā)對托派等反對派進行了批判。在對列寧主義進行體系化的工作中,斯大林除了繼承經典體系化的經驗之外,還有一些自己的特點。首先,他把特定中心任務的完成與黨聯(lián)系起來,繼《共產黨宣言》之后再次把共產黨的任務作為一個重要部分加進體系,恢復了這個理論體系化的傳統(tǒng)。其次,他把列寧主義看作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的馬克思主義,強調了列寧主義的時代性,激烈地反對把列寧主義看作俄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的傾向,認為這樣做會限制列寧主義的適用范圍。最后,他開創(chuàng)了理論體系化的一個新傳統(tǒng),第一次明確地把歷史根源作為一個必要部分加進了體系化工作。

新民主主義理論體系除了繼承、批判各種錯誤觀點等傳統(tǒng)內容之外,也開創(chuàng)了一些新的傳統(tǒng):第一,毛澤東把中國社會的性質作為出發(fā)點設計體系結構,把中國國情作為全部立論的依據。只有認清中國社會的性質,才能認清中國革命的對象、中國革命的任務、中國革命的動力、中國革命的性質、中國革命的前途和任務。這種體系化的處理方法,既具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鮮明特色,又體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立場。第二,把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內容劃分為對象、任務、動力、性質等部分。這樣安排,在充分展開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各方面特點的同時,清晰地展現(xiàn)了這些部分之間的邏輯遞進關系。第三,毛澤東開創(chuàng)了一個影響深遠的新的三分法傳統(tǒng),即把新民主主義社會分為政治、經濟、文化三個方面來討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則集前述各個體系之大成:突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特點;從中國國情、時代條件、理論史等方面論證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合理性;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外交、黨建等方面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行了展開;理直氣壯地對封閉僵化、改旗易幟的“左”、右兩種錯誤進行了批判;等等。內容安排上的這種傳承性,也表現(xiàn)了這些理論體系之間的源流關系。

在具體探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與之前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特別是與經典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源流關系時,有兩種可能的路徑:一種是將之前體系的理論內容作為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鑰匙,另一種是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作為理解之前體系的鑰匙。

第一種路徑,由于突出了時間順序上的先后關系,且具備了源流關系研究所要求的歷史感,初看起來似乎是合理的。但是如果深入考察,就會發(fā)現(xiàn)并非如此。首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之前已經有了若干體系。這些體系雖有傳承,然而發(fā)展也相當明顯,難以確定應以哪個體系為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合理鑰匙。是以經典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體系為鑰匙,用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的三分法來分析源流關系,還是以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如毛澤東思想為鑰匙,用政治、經濟、文化的三分法來分析源流關系?更重要的是,無論是以哪個體系為鑰匙、用哪種分法來考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及其源流關系,都會在很大程度上沖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自身的鮮明主題和重大創(chuàng)新。實際上,正是理論主題的變化和隨之而來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才使源流研究成為必要。

進一步考察表明,第二種路徑,即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看作理解源頭體系的鑰匙,是更恰當?shù)脑戳餮芯糠?。正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后,我們才對之前理論體系中的一些內容的意義有了充分的認識,例如執(zhí)政黨學說、發(fā)展理論等;而另一些內容,即使原來具有重要的地位,今天的現(xiàn)實意義卻不再那么直接,例如暴力革命理論。馬克思在闡述政治經濟學方法時,曾說明過這一原則,指出:“把經濟范疇按它們在歷史上起決定作用的先后次序來排列是不行的,錯誤的……這種關系同表現(xiàn)出來的它們的自然次序或者符合歷史發(fā)展的次序恰好相反?!?sup>[31]科學研究必須注意到源頭理論的意義只有通過源流關系才能充分認識的情況,以此為基礎來確定著作的結構?!斑@必須把握住,因為這對于分篇直接具有決定的意義?!?sup>[32]馬克思用這種方法來理解政治經濟學體系之間的源流關系;類似地,我們也可以用這種方法來理解科學社會主義的不同體系之間的源流關系。因此,不是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硬塞進經典體系的框架,分析它從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等方面如何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或者分析它從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如何發(fā)展了毛澤東思想,而是相反,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理論主題和問題意識去回溯之前的理論體系,看看之前的理論體系提供了哪些方法和原則上的指導。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