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因?yàn)榭吹剿说牟恍?,而放棄自己對幸福的信仰與追求
一個人的幸福要靠自己爭取,
而不是參考其他人的生活形態(tài),
受其他人選擇的擺布。
meiya:
你好!
我生活在不幸福的家庭中,爸爸媽媽一直都是吵架、打鬧。我10歲左右爸爸提出離婚,因?yàn)楫?dāng)時我還小,所以爸爸在眾人的勸說下從法院撤回了離婚協(xié)議。高中以前只要他們發(fā)生爭執(zhí)我都會去勸架,之后我覺得自己也勸累了,這樣的家庭還不如他們兩人離婚的好,雙方不必再折磨對方,我也清凈。后來爸爸為了多掙些錢出去打工了,只有過年才回家,可是他們就連過年在家的這幾天也不和睦。在外上學(xué)和工作的我從來都不會想家,也不會想他們,甚至有時過年都不愿回家!
在我上大二時,有一天堂姐突然打電話給我,哭訴我媽媽和她老公有一腿,她哭得撕心裂肺,讓我無所適從。雖然我知道她老公很愛拈花惹草,可是萬萬沒有想到我的媽媽也是其中之一!第二年我回家,媽媽去車站接我,卻有另外一個男人和她一起,我問她是誰,她說是個鄰居,我訓(xùn)斥說:你一個人在家,干嗎和別的男人走這么近?她狡辯說:是鄰居,又沒什么。
在我畢業(yè)一年后,爸爸還是沒有回家,依然在外打工。更痛苦的是他染上了性病。多么悲哀的事情,我覺得我爸媽簡直是可恥!
現(xiàn)在我畢業(yè)三年了,直到今年他們才知道對方這些事情的真相。這幾年我也是守口如瓶,每天焦慮地生活著,每每接到爸媽的電話就是他們互相數(shù)落彼此的不忠。我原諒不了他們的行為,我真的不知道該怎樣面對他們。因?yàn)樽约焊改傅幕橐霾恍遥瑢?dǎo)致我不相信愛情,也恐懼婚姻,我從未談過戀愛,追我的都被我拒絕,相親我都不去。目前的我甚至不怕孤獨(dú)終老,一個人生活也好過不幸的婚姻!
meiya
高爾基有句名言:“愛護(hù)自己的孩子,這是母雞都會做的,但教育好孩子卻是一門藝術(shù)。”但是這句名言并不完全正確,事實(shí)上很多父母并不會愛護(hù)自己的孩子,更別提教育好孩子了。就像“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這一真理一樣,世界上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適合婚姻,也不是所有的人都有父愛/母愛(父性/母性),可以勝任父親/母親這一角色。一個人不適合婚姻,缺乏父愛/母愛并沒有錯,沒有成為父母的意愿,沒有建立一個和諧家庭的能力,沒有學(xué)習(xí)如何做好父母也沒有問題——但是,如果這樣的人卻選擇進(jìn)入婚姻,成為父母,讓自己的問題成為傷害年幼孩子的利器,便是一個人犯下的不可饒恕的罪責(zé)。當(dāng)然這也不單單是他們的問題,也有一部分社會的問題。如果我們的社會更進(jìn)步,更文明,體制更健全,更有安全感,價(jià)值觀更多元一些,想單身的可以一直不結(jié)婚也能好好生活,想結(jié)婚的可以找得到合適對象,想離婚的人可以更自由更有保障地離婚,無疑有許多人會生活得更幸福一些。
1979年的一部美國電影《克萊默夫婦》就為我們展現(xiàn)了離婚的父母為了減少離婚對孩子的傷害做出的努力,展現(xiàn)了父愛母愛的無私與博大,平淡真實(shí),細(xì)節(jié)豐富,感人肺腑。其中有一幕令我印象深刻:母親離家出走之后,父親獨(dú)自帶著孩子,一天晚上父子倆因?yàn)槌员ち璐蟪沉艘患?,孩子躺在床上哭著哭著睡著了,父親泰德進(jìn)房間給孩子蓋被子,懂事的比利醒來后先向泰德道歉,并問泰德,媽媽的離開是不是因?yàn)樗还?,還擔(dān)心因?yàn)樽约翰宦犜?,爸爸也不愛自己,會離開自己。泰德邊安慰兒子邊解釋:“比利,媽媽很愛你,媽媽走不是因?yàn)槟?。我不知道這樣說你懂不懂,但我盡量解釋。媽媽之所以離開是因?yàn)槲乙恢毕胱屗蔀槲蚁胍哪欠N太太,她一直在努力使我開心。當(dāng)她做不到時,她想和我談?wù)劊覅s只顧自己的事,沒有聽她傾訴……你媽媽本來早就想離開,她一直沒走,是因?yàn)樗浅勰?。她離開是因?yàn)槭懿涣宋?,她離開不是你的原因,是我的原因……”這段勸慰不僅看出父親對婚姻破裂的反思和愧疚,也看出父愛的溫柔、擔(dān)當(dāng)與大氣,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一個父親做出了最真誠的努力。如果世上多一些這樣的父母,受傷害的幼小心靈就會少很多。